為什麼很多男人都是是媽寶男?

生活


因為女性在男媽寶的成長過程中過多介入了。媽媽奶奶外婆女老師們。

如果是違反獨生子女政策的超生黨,還有一個或者一群鞠躬盡瘁的姐姐甚至妹妹。

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男孩,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就沒機會得到發展。有事反正有別人扛著,漸漸的責任心和扛事的能力就弱化了。

男性在孩子的成長中所承擔的責任是培養孩子擁有勇敢、拼搏、探索、堅強、抗挫折的品質。

媽寶們缺少的這些品質,的確是成長中缺失的部分。

這一點,男女媽寶都一樣。簡單來說就是爹沒好好乾活,或者爹本來就不給力。

同時,如果父母關係並不好,母親在婚姻關係內類似一個寡婦的存在,就特別容易把情感都集中在兒子身上。並且這種母親會非常依賴和滿意這樣的親子關係。即使兒子長大了,也不許他有成年人該有的邊界感。

那種控制欲,也會毀掉兒子,讓他不能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還有種家長,喜歡道德綁架,拿孝順說事。自己再怎麼撒潑耍賴都不要緊,一旦孩子有叛逆之心,就要一個忤逆的帽子扣來。

折斷了孩子獨立思考的翅膀。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培養孩子卻是個技術活。

媽寶們往往只有個母雞一樣的娘,永遠把他們當小雞娃看。

當然,什麼因結什麼果。

媽寶們如果家裡沒錢的話,在婚姻市場上受歧視很嚴重的。畢竟很少有人願意收養個別人的兒子,還永遠都養不熟。


獨生子女政策。

其實很多女生也是媽寶女。


媽寶男表現就是獨立性不足,情感需求滿足欲高於一個成年男性合理範圍,心理幼稚化。

其實媽寶男是受糾纏的親子關係影響的。

我寫的一篇文章具體講了糾纏的親子關係表現和影響。

Case Presentation:

父親含著淚告訴我,「你出生那天,我又一次陷入了愛河。」-------------G,33,女,第二次離婚中

G,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平面設計師,為了不讓這次離婚像上次一樣很痛苦,所以前來尋求幫助。在她的記憶中,童年的好友只有父親一位。父親每天叫她起床,吃早餐,經常坐在沙發上一起欣賞莫扎特,一起晚上跑步,晚上父親哄她入睡。而母親和哥哥在她的記憶中沒有什麼存在感。從小開始,父親就和她聊工作壓力,聊未來發展,聊他自己的婚姻。

G的父親經常向她抱怨母親,甚至當著母親的面說「你比你媽媽聰明多了,或者多希望你媽媽像你這樣幽默。」問及父母婚姻情況,G認為父母的婚姻相當幸福,自己幸運地擁有幸福的家庭,因為父母從不吵架,也不存在虐待或一方酗酒這些問題。事實上G的父母唯一共同活動就是公司的野餐。在G高中畢業之際,父親開始變得抑鬱和焦躁不安,一再詢問G是否會真的離開自己。最終父親一人送G到大學校園報道,在宿舍樓前,G的父親說出了開頭的那段話。(Love,1991)

人類生來就有被愛被認可的情感需求。

我們都希望在生命中存在一個人——這個人可以讓我們寄託真心,可以一直支持著我們,可以分享著共同的興趣,一個真心欣賞我們的人。可是很多時候,當不能夠從伴侶身上尋求到這種情感滿足之時,很多父母就把這種情感需求訴求於自己的孩子身上,以愛之名,而這個孩子也就成了那個被選定的孩子。(Love,1991)

1. 什麼是糾纏的親子關係(Enmeshed Relationship)

Minuchin
(1974)在其建立的結構家庭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理論里描述了一種人際邊界過度緊密的關係模式——糾纏關係(EnmeshedRelationship。Barber
and Buehler (1996 )對糾纏關係進行了定義:一種促使家庭成員間心理和情感熔合的家庭模式,這種熔合會潛在地抑制其中成員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以及心理社會成熟度(PsychosocialMaturity)的發展和維持。而糾纏的親子關係,則是單一父母與指定孩子間的糾纏關係

首先得理解界限(Boundary這一概念。他認為界限是管理家庭成員物理和心理距離的規則,這種規則定義了親密,距離,等級和家庭角色的管理。結構家庭治療師區分了三種類型的界限:明晰界限(Clear Boundaries)、糾纏界限(Enmeshment and Diffuse Boundaries)、疏遠界限(Disengagementand
Rigid Boundaries)。

糾纏界限和疏遠界限則是家庭成員界限的兩個極端。前者是過度的接近,以至於界限的侵入或者模糊,後者因為過度的疏遠,界限彼此分離並且僵硬。而糾纏界限中的兩位家庭成員的關係則為糾纏關係,這是一種二元雙向的關係模式。

父母與選定的子女間(The Chosen Child)的這種糾纏關係,可能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個父母與子女異常緊密的,但是卻存在著很多深層的原因,最終會帶來很多消極的後果。並且,由於這種過度緊密的關係又不涉及實際的性接觸,另一位父母和社會也因為缺乏指責的立場而忽視這種問題的存在和影響。

一個人,特別是孩子,他的個體化過程就是他逐漸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互動而逐漸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認知系統。心理社會成熟則是指一個人能夠成熟地,適宜地建立和應對社會關係。但是糾纏的關係則束縛了成員與外界社會過多的接觸,而未提供一個適宜和真誠的情感溝通,從而妨礙了關係中孩子的個人性格的形成和社交能力的鍛煉。

1.1.1 糾纏的親子關係的表現

Jacobvitz,
Hazen, Curran,and Hitchens (2004 )將父母在糾纏的親子關係中的策略總結為三個方面:

1.
配偶化(Spousification)——在孩子身上尋求陪伴和親密,可以伴有反常的接觸,比如反覆親吻;或使用偽裝的親密行為來控制孩子。孩子此刻處於絕對劣勢,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需要與父母建立聯繫,但是作為父母的一方就利用了這個關係。

比如一些父母一方會與孩子養成相同的作息習慣,而忽視自己的伴侶。會長年地和孩子交流自己的工作,人生計劃和抱怨,但是孩子此時並不具備能力去應對這些問題。異性的親子雙方長期下去,孩子就成了父母一方的配偶替代品。同性的親子雙方長期下去,就成為好哥們。特別是在酒精成癮或者行為的家庭中,如果有相關問題的父母一方與孩子建立了聯盟,孩子將會遭受反覆無常的情感對待,對於孩子性格形成和合適的情感交往能力發展十分不利。

2. 父母化(Parentification)——將孩子拖至父母的角色,讓其承擔一部分父母角色的責任。比如說一些孩子要從小學會照顧父母,或者年幼的弟妹,而他們在同時也犧牲了自己作為孩子的自由和時間。不過一些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性和責任感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孩子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化多見於在離異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一方存在長期的軀體、行為或心理問題的家庭中。

3. 家庭聯盟(Family alliances)——父母一方與孩子形成聯盟,通過批評或無視來削弱另一位父母的權威,或者常常將另一位父母排除在他們兩人的溝通互動之中。在一些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好的父母通常會拉攏孩子作為自己的同盟,將孩子拖至他們之間的矛盾中。孩子將會過多承受來自父母矛盾的壓力。

比如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中,父母一方長期與一個孩子形成聯盟,經常藉助這個孩子來抱怨和貶低另一位父母。孩子首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家庭矛盾的壓力,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逐漸形成對另一位父母的消極評價,進而惡化家庭關係。而孩子也容易習得這種夫妻的關係模式,對於孩子將來經營自己的婚姻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這種糾纏的親子關係有以下兩個特點(Love,1991):

1. 此父母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一些情感需要,但是這些需要的滿足本應從其他成年人處獲得。

此父母從孩子身上尋求親密、陪伴、浪漫體驗、建議、問題解決、自我實現、以及情緒的釋放。但是孩子並沒有能力應對和長期承受這些問題。

2. 此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很多需要。

當父母試圖從孩子身上尋求超出孩子所能提供的情感支持時,仍給予孩子足夠的保護、養育、引導、建構、影響、肯定和約束的可能性很小。這是一種健康教養的逆轉:本應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尋求需要的滿足,反而孩子成為滿足需要的提供者。

糾纏的親子關係存在的家庭存在以下一些特點:

1. 此父母缺少充分的陪伴和支持。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關係中的父母缺乏足夠的成人社會和情感支持系統。這位父母可能是單身,離異,孤寡,或者婚姻不幸福。本應由其他成人滿足的需要從孩子身上得到了填補。

2. 在兩位父母共存的家庭里,被疏遠的一方父母會心存不滿。

當一位父母過多與孩子糾纏在一起時,另一位父母會體驗到嫉妒和被拋棄的感受。但是由於這種糾纏的關係與亂倫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被疏遠的一方也沒有抱怨的依據。怎麼能去因為如此愛孩子而指責配偶呢?缺乏生氣的理由,這位父母就只能從與孩子的交互中退縮,或者惡化與配偶的關係,在一些案例中也存在虐待性反應。

3. 在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問題會超過正常的程度。兄弟姐妹間的競爭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一方過分地獲得父母太多的關注,會加劇這種競爭。由於這種問題長期存在,被疏離的孩子最終也會從TA自身的親子關係中退縮。

處於糾纏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和子女並不能清晰地意識到父母對自己過多的關注是對於自身個性和心理成熟的發展是不利的,而此父母也因為在這一關係中尋求到內心情感的滿足而渾然不知(Hann-Morrison,2012)。這種糾纏更多地發生在異性的親子關係之中,我們常見的媽寶男(Mama』s boy)和爸爸的乖乖女(Daddy』s
little girl)
(Love,1991)。但是糾纏的親子關係在很多高壓力家庭中也較為常見(Cigoli
Scabini, 2007)。

1.1.2 為何這種糾纏關係不是家庭凝聚力(Cohesion)的表現呢?

糾纏關係和家庭凝聚力在表面上都是對家庭緊密關係的一種描述,但是兩者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Barber
and Buehler (1996 )對凝聚力(Cohesion)進行了一個定義: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員間情感,支持,希望和關愛的分享。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員間的支持,但是糾纏關係則是二元性的情感控制和操縱。Manzi,
Vignoles, Regalia,and Scabini (2006)認為家庭凝聚力和糾纏關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主要差異在於對於親密的不同承受性。家庭凝聚力是整個家庭支持體系健全,功能良好,這些都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應對和對孩子成長積極的影響。糾纏的親子關係僅僅是二位成員的關係緊密得超過合理的界限,但是犧牲了和其他家庭成員間健康的關係,而且也不是一種理性的情感支持。

2. 糾纏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影響和高發的家庭

2.1影響

2.1.1 消極影響

2.1.1.1 糾纏的關係阻礙親子間真實情感的表達以及個體的成長

當家庭成員界限很明晰時,完美的家庭功能會使得成員間的聯結和自主性達到一個平衡。就像一個健康的細胞膜一樣,細胞膜能夠確保保護其中物質的生長和發展,又能夠提供與外界通暢的信息交流。但是糾纏的親子關係則由於父母一方的過度親密和保護,從而損害了孩子與外界社會的接觸,特別是與同齡人的社交,影響孩子心智成熟的發展。

孩子由於更多的時間都花費在了與父母一方的互動中,而減少了與同齡人的交際,孩子會缺少同輩影響。孩子也因為習慣了父母一方過度的關注以及享有的特權,在與同齡人交際能力上也更容易出現問題(Love,1991; Minuchin,1974)。

孩子的個人身份形成也會因為這種關係而受到阻礙。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樣的穿著打扮,一樣的品味,一樣的價值觀,就連一篇文章的評價或者一個事件的看法都要一致,不然那就是問題。在這種關係中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人生的自主性,孩子會被要求成為父母一方的一個翻版,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無限可能的探索自我的新生人類(Love,1991)。

2.1.1.2 糾纏的關係讓孩子更易於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

糾纏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在內外化行為和心理問題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Barber
Buehler, 1996 ; Manzi et
al., 2006)。一些孩子在學校讀書期間就表現出焦慮不安,外顯的行為問題。孩子在兒童期抑鬱的可能性也要比其他類型的關係中長大的孩子要高(Jacobvitzet
al., 2004 )。

而這種關係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存在性別差異的。Kivisto,
Welsh, Darling,and Culpepper (2015)分析了糾纏關係中長大的男孩和女孩在情緒失調中的影響,結果發現女孩更易於產生消極的情緒問題,比如焦慮和低沉,而男孩則更多出現情緒管理失控,比如脾氣爆發和情緒不穩定。

由於糾纏的親子關係過多的讚許和關注,使得孩子在面對壓力型社交時更易於產生退縮行為,最終會促使社交焦慮問題的產生,在社交中也會體驗到更多的不安全感。他們會在社交中要求更多的關注,更多的一致性。這些孩子在成年後的社交上自然也會存在更多的問題(Cohen,Jensen,
Dryman, Heimberg, 2015; Davies,
Cummings, Winter, 2004)。

2.1.1.3在未成年時期更易習得消極的父母化模式

糾纏的親子關係帶來的問題會具有世代傳承的特點。鮑溫(Murray Bowen)的世代家庭治療理論(Intergenerational Therapy)會闡述多世代模式(Multigenerational
Patterns),以及家譜圖都更能清晰呈現這一過程。

糾纏的親子關係很多時候會使得孩子和父母一方形成相似的愛好和生活習慣,當然也會習得相似的父母化模式(Hann-Morrison,2012; Kretchmar
Jacobvitz, 2002; Love, 1991; Minuchin,1974)。對於一個孩子來講,對於家庭的最初認知就建立在自己的家庭模式之上。很多人成年之後才能意識到自己當時的家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而更多的人則是一直渾然不自知。缺乏一個客觀的視角去分析自己的家庭模式,一些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家庭模式可能與世界上的其他家庭類似,或者這樣的就是合理的。這些認知模式會被這些孩子成年後帶入自己的新組建的家庭之中。

此外,在這種糾纏關係中,孩子更易形成完美型特質和自戀型人格。這兩種特點會在某種程度上會惡化這些孩子本已存在問題的社交狀況。自戀型父母也是糾纏親子關係的高發因素之一,因為在成人的支持體系中更難去滿足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個人的需求,而她/他也就只能投向自己的孩子尋求認可和情感滿足。這部分孩子也更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而這些因素也會促使這些孩子成年後會採取消極的父母模式。

2.2.1.4 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性,有礙職業發展

父母一方對於孩子過度的關注和讚揚,以及由於自身情感需求而缺乏理性的管教,這些孩子很容易產生對父母一方的依賴性。由於自主性的缺失,這些孩子在面臨選擇時也面臨更多的問題(Kinnier,Brigman,
Noble, 1990; Zody,
Sprenkle, MacDermid, Schrank, 2006)。

2.2.2 積極影響

最近一些研究也發現糾纏的親子關係在一些情況下也是能夠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高壓力狀態下的一些家庭中,由於糾纏關係使得家庭成員在狀態滿意度上有較高的體驗,而且這也是一種家庭整體的壓力應對方式,比如在家庭成員存在殘疾的家庭,或者單親家庭中(Pruchno,2003)。最新一個對孤獨症家庭的研究中也發現,這種糾纏的關係對於家庭應對長期的心理壓力存在有利的一面(Altiere
von Kluge, 2009)。

比如說在單親家庭中,孩子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在一個合理的程度內,這種關係會促使對母親的情感支持,也會使得孩子在獨立性上有更多的鍛煉。雖然這些孩子可能也會體驗到童年期的不公平,因為與同齡人娛樂的時間會相應打折扣。這些孩子在照顧他人能力上也會相應得到提高。其實,在單親家庭中,影響因素已經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這單一因素,其他很多因素也會影響其中個人的身心發展。

2.1 高發家庭

拋開文化問題和社會背景去討論心理問題就是耍流氓。亞洲以及其他一些家庭主導型社會在家庭關係親密度上就要比歐美白人家庭要緊密一些,這也使得在這些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中更易觀察到糾纏的親子關係(Connell,2010)。

綜合糾纏的親子關係的家庭特點以及父母特點,不難得出哪些家庭類型中容易產生糾纏的親子關係。

1. 家庭成員有長期的軀體問題或者心理行為問題,比如殘疾,酒精濫用,孤獨症兒童等問題存在的家庭。

2. 父母一方是單親、離異、孤寡的家庭,在一些再婚家庭中也會觀察到這種關係。

3. 父母關係很冷淡,並且一方父母同輩社會支持體系很差。

4. 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3. 如何去改變

3.1 提高自我覺知,特別是在高發家庭中

在糾纏的親子關係中很難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是通過一些這種關係的特點,我們可以初步對自己和父母關係,或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進行一個分析。可以向一個信得過的親密朋友尋求幫助,讓他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對自己的關係進行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3.2 作為一個成年人,如何從曾經的糾纏親子關係中治癒自己?

第一步,反思自己過去的人生

當回首過去,不管什麼的情感,都要以一個接受的態度去感受,無論悲傷,害怕還是憤怒。這些新的情感體驗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內在。也可以寫下來或者和好友分享自己成長中印象深刻的一個個事件,去感受它們對於自己的影響。

第二步,重建當前的關係

對於關係有新的認識的基礎上,試著去重新構建自己當前的人際關係。從小的改變開始,體驗這些改變給自己帶來的新的體驗。

3.3 向專業的家庭諮詢師尋求幫助

Self Reflection:

糾纏的親子關係在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我個人很排斥將這種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簡單粗暴地歸為「戀母」、「戀父」。首先這種粗暴定性的牽強解釋並不能讓我信服,也沒有一個符合人性的實踐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本質上忽視了後天家庭環境對於孩子在情感模式建立、身心成長中的作用。不管是各種人格障礙形成,還是依戀模式的建立,以及孩子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建立,在臨床中都能切實感受到父母與孩子間這一最初的人際情感交互模式在這些過程中的重要影響。

父母一方其實也是在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中操縱了孩子的成長,他們也很可能是上一代這種關係模式的受害者,並無什麼陰謀論與犧牲論。在實踐中我的理念一直是怎樣正確認識和協同client解決問題,這些家庭治療理論能夠給予我們一個家庭結構和關係更立體、清晰的認識,將目光關注於「here and
now」,以及怎樣走向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才是最具有建設意義的。

結構家庭治療理論對於家庭子系統和界限的闡釋給予我們理解家庭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視角。還有很多其他婚姻家庭治療理論,這些理論和技術都對婚姻家庭整體或具體細節進行了非常務實性的闡述和解釋,對於解決婚姻家庭問題提供了非常多的insights和實踐指導。

Reference

Altiere, M. J.,
von Kluge, S. (2009).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oping Behavior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8
(1), 83-92. doi: 10.1007/s10826-008-9209-y

Barber, B. K., Buehler, C. (1996 ). Family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Different Constructs, Different Effec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 433-441.

Cigoli, V., Scabini, E. (2007). Family Identity: Ties, Symbols, and Transitions: Routledge

Cohen, J. N., Jensen, D., Dryman, M. T., Heimberg, R. G.
(2015). Enmeshment Schema and Quality of Life Defici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29
(1), 20-31. doi: 10.1891/0889-8391.29.1.20

Connell, C. (2010).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Considerations Within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The Premises of Structure,
Subsystems and Boundaries. Rivier College.

Davies, P. T., Cummings, E. M., Winter, M. A. (2004).
Pathways between profiles of family functioning, child security in the
interparental subsystem, and ch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6, 525-550.

Hann-Morrison, D. (2012). Maternal Enmeshment: The Chosen
Child. SAGE Open, 2(4). doi:
10.1177/2158244012470115

Jacobvitz, D. B., Hazen, N., Curran, M., Hitchens, K.
(2004 ). Observations of early triadic family interactions Boundary
disturbances in the family predict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middle child.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16, 577-292.

Kinnier, R. T., Brigman, S. L., Noble, N. C. (1990).
Career indecision and family enmesh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8
, 309-312.

Kivisto, K. L., Welsh, D. P., Darling, N., Culpepper, C.
L. (2015). Family enmeshment, adolescent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J Fam Psychol,
29
(4), 604-613. doi: 10.1037/fam0000118

Kretchmar, M. D., Jacobvitz, D. B. (2002). Observing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 Across Generations Boundary Patterns, Attachm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aregiving. Family
Process, 41
(3), 351-374.

Love, P. (1991). The
Emotional Incest Syndrome: What to do When a Parent"s Love Rules Your Life
:
Bantam.

Manzi, C., Vignoles, V. L., Regalia, c., Scabini, E.
(2006). Cohesion and Enmeshment Revisited Differentiation, Identity, and
Well-Being in Two European Cultur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 673-689.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Family Therap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ruchno, R. A. (2003). Enmeshed lives: adult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nd their aging mothers. Psychol Aging, 18(4), 851-857. doi: 10.1037/0882-7974.18.4.851

Zody, Z., Sprenkle, D., MacDermid, S., Schrank, H.
(2006). Boundarie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Family and Business System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 27(2),
185-206. doi: 10.1007/s10834-006-9017-8


因為窮~


女:我爸媽疼我。結果:你也該對我好。

男:我爸媽疼我。結果:你是媽寶。


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很多中國家庭夫妻關係並不那麼恩愛細膩,使得妻子過度投入到親子關係中,從丈夫身上得不到的情感互動和滿足都轉向了孩子,尤其是當孩子是男性時,女人會有一種期望自己的兒子是自己理想中的老公那種類型的無意識的情感,所以在這樣的非常普遍的家庭文化里,這種男孩長大了就習慣了母親的無微不至無限關注和潛移默化。他們往往和父親關係遠不如母親那麼親昵,而又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丈夫的榜樣,所以會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持續出現種種問題。

不要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哎


除了男方軟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以目前的社會及輿論來說,父母對兒女的權力相當大。如果父母夠強勢、夠潑辣,兒女們往往是沒有辦法的。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個案,兒子和母親住一起。母親溺寵孫子,把孫子教壞了。兒子勸說無效,希望母親可以回老家。母親直接抱著孫子坐在窗口前,作狀要跳下去,你趕我走,我就和你同歸於盡。

遇到這種母親,好吧,你能怎樣?

不能打,不能罵。

你無法說服她,她要的是你聽她的、按她指揮的行事。你不照她的想法做,她就坐在你家大門前哭,跟全部人哭訴說你不孝,破壞你的傢具,打你的孩子。

你趕,又趕不出去。你無法對一個老人家、一個婦人動用武力。社會也不支持你的做法。

你搬,屋子是走不掉的。即使你搬了,她仍然可以天天去你的單位鬧,說你遺棄,直到你的工作再也無法做下去。

你講她,她身邊立刻圍繞著一群親戚,你講一句她們可以講十句。

你是可以和她對耗,但你得工作,她不用。對耗下去輸的人必定是你。

社會就是默認,孩子得聽父母的。出了一個孩子說不聽父母的,大部分人顯然都是站父母一方多於站孩子一方。畢竟頑劣的父母是相對少數。

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和藹可親的,所以會覺得別人這樣對父母大逆不道。

在這種必敗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到最後你只能無奈的妥協。很多時候,其實你什麼都做不了、改變不了。

有些孩子,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妥協,讓出大部分權力,滿足父母的慾望,成為別人眼中的「媽寶」。日子反而過得下去。

你說他「媽寶」,那個只是你的說法而已。他在父母口中是孝順孩子,他在親戚中以孝順聞名。

現在,他的父母照顧他的生活。將來,他的父母把全部財產留給他。他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工作上而不是家庭的糾紛。

過幾年,他事業步步高升;父母去世,他獲得父母留給他的財產;房子拿去出租,收入令人羨慕。還有人會講他是「媽寶」嗎?

社會只會說,這人孝順父母,所以可以成功。

如此而已。


舉個例子

賈寶玉

賈寶玉惹事,賈政抬手就打

他媽他奶奶不讓打

"你要打,把我這老命也取了去罷!"

打完了,賈寶玉躺床上

媽、奶奶、姐姐一塊上,哎呦你個不長記性的,你惹你爸幹嘛,惹得我這份心疼呦~

這時候,賈老爺在哪兒呢?

平時和賈寶玉長期相處的,除了媽,奶奶就是一堆姐姐

他爸估計在忙工作吧

賈政的角色基本就是平時甩手掌柜,出事了回來打人

賈寶玉在他爸缺位的時候享受著三輩母性輸出方的沐浴

在他爸在場的時候又和母性群體們在封建家長的淫威下結成同盟

這麼一來,不成媽寶男才怪呢

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我不敢全部同意

但對賈寶玉描述的一段,我卻很認同

賈寶玉說自己愛媽媽,愛奶奶是真心的

但是說愛爸爸,呵呵,那只是出於封建綱常的規定和恐懼感

真心的話,他巴不得賈政趕快去死

不要覺得那是前清朝舊明的事兒了

現在中國人的家庭有不少還是這個套路

只是沒那麼誇張罷了

有些中國男人

給他一堆家室,一個門庭

他馬上變成賈政,都不用教了


因為"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導致很多沒什麼感情基礎的夫妻,沒有感情基礎自然不會在乎對方,所以男主外變成男不顧家,孩子自然跟媽親。

再加上宋元之後大力強調的孝"順",鼓勵這些本來就苦命的女人把自己的幸福寄託於培養一個能與自己相依為命的人。

有了基礎,再加上強烈的動機,培養媽寶男這個小目標還是不難做到的


喪偶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教育的產物,媽寶男通常有個有戀子情結的媽


這年頭稍微對媽媽好一點,說話的時候提到媽媽一下都會被打上媽寶男的標籤,所以當然多了。


我男朋友母親33歲生的他,在大上學之前,他沒有洗過一雙襪子。偶爾做個什麼活,他媽簡直像是中了獎一樣。

上大學之後,我去他那兒,會給他洗衣服。某次寒假他來找我,棉衣外套都被他的汗給浸的快臭了。我好像都沒有覺得不妥,只是很心疼他。

大學畢業後,他服兵役兩年,自理能力好像有所提高。我剛工作,他幫我收拾宿舍,做的特別好。好像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

近來他膽結石犯了,隨後做了手術。越來越讓我覺得他媽寶的氣質顯露無遺。

對於疼痛的忍耐力極低(我當然心疼他,可十幾歲就做闌尾炎手術的我都知道忍耐疼痛不要讓父母擔心)。

照顧他的三個晚上我基本沒怎麼睡(一是他媽媽不停囑咐我不能讓他受涼了,我總是起來給他蓋被子;其他時間他一翻身我就醒來)晚上照顧他,白天上班趕緊跑回來,下班又跑過去,飯也吃不好。連著幾日根本沒有休息好。

偶爾來人看望,他媽媽總是一遍遍地說他有多麼的堅強,疼成那樣了都在堅持,一聽這種話我就。。。

好像他還好,但是對於他媽把他當成寶貝疙瘩的這種行為,我真的心裡很不舒服。

我寫出來的只是十分之一。近來心情極差,付出越多委屈越多。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不好意思,負面情緒影響到你們了。


男性:「老婆再怎麼好也比不上爸媽啊。」

大家:「媽寶男!抱著你父母睡吧!」

女性:「老公再怎麼疼自己還是不及爸媽啊。」

大家:「對對對!」


1.先問是不是

2.什麼叫多

3.什麼叫媽寶男,其定義是什麼

題目渾濁不清,一堆模糊的概念,糊弄誰呢?

嗯?


如果不是母親比較強勢 一定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上參與的太少


媽寶男這個標籤在不知不覺間已成為現今婚戀市場中的「熱搜」辭彙,人們在津津樂道地討論媽寶男奇葩事迹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媽寶男的養成與其家庭結構和成長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什麼是媽寶男?

其實「媽寶」這個辭彙,不是心理學用語,也不是英文直譯而來的,它源自日本,由日本自創的日式英文「mother complex「而來(和田秀樹,2016)。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我們通常將情感上和經濟上的獨立,視作一個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因此,簡單來說,「媽寶男」就是情感上和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鄭潔心,2015)。媽寶男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就是在人生大事上對父母言聽計從,在生活小事上卻對父母呼來喚去,看似孝順懂事,實則過度依賴。

為什麼成為媽寶男?

對於媽寶男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派觀點。

主流文化通常都認為媽寶男是母親對兒子過度溺愛與呵護的產物。從童年時期開始,母親對兒子的過度保護,讓兒子習慣了被照顧被安排的生活,同時,由於人類本身具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因此,過往成長經歷的一帆風順,會使得嘗到逃避責任與挫折所帶來的甜頭的兒子對母親的指導與安排愈發地信服與順從,而隨著年齡的增大,這樣的依賴並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深。在成年以後,習慣了按照母親的安排來生活的兒子已經逐漸喪失了自己的主見與獨立性,而習慣了安排兒子一切生活的母親也無法放手讓兒子得到獨立生活的自由。

我們都知道,牛頓三大定律中有一條,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人際關係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媽寶男與母親的關係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實質上是一種共同依賴(Co-dependency),又稱「共生」、「交互依賴」、「關懷強迫症」。兒子依賴母親,母親依賴兒子對她的依賴,由此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的共生狀態。處在這樣關係中的母子都享受到了安全的心理狀態,兒子滿足了逃避成人世界的心理需求,而母親滿足了控制附屬品的心理慾望。

另一派觀點認為媽寶男的形成是因為其在嬰幼兒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母愛,所以其成長過程中會一直執著於母愛,並且在成長經歷中發現自己可以通過對母親的言聽計來得到母親的關注,於是形成了對媽媽的極度服從(武志紅,2013)。這一派的看法體現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觀點,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一個人窮極一生所追尋的,都是他童年的缺失。

這份童年的缺失僅僅是兒子童年時對於母愛的缺失嗎?事實上,從佛洛伊德心理防禦機制理論中我們可以深度挖掘到,對兒子的過度保護恰恰有可能是因為母親自身的童年經歷造成的。由於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與照料,從而一直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因此在有了屬於自己的孩子後,母親會將自己對於愛的需求「投射」到兒子身上,通過不斷地照顧兒子來實現在兒子身上補償自己童年時對愛的渴望。也就是說,母親很有可能把兒子視作一個滿足自我需求的容器,並且會「合理化」這一行為——不是我不想放手,是兒子離不開我。事實上,被兒子需要的感覺才是母親賴以生存的價值感的來源。

如何應對媽寶男?

作為母親應該主動剪斷「臍帶」。

作為母親應該及時發現自己是否存在對於兒子過度掌控的問題,並積極探索自己內心的本質需求,而不應該將自身的問題與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導致了上一代的心理創傷代際傳遞到下一代的問題。另外,母親應該意識到「溺愛」等於「破壞「 (「溺愛」的英文是Spoil Children), 學會放手,留給兒子更多的獨立空間,才是一種催人向上的愛。如果沒有放手,孩子將永遠不可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在你百年之後,又有誰能代替你去繼續扮演這個盡職盡責的守護者角色呢?

作為兒子應該學會獨立。

沒有經歷過歷練的男人永遠都無法成為真正的男人,躲在母親背後的小男孩應該意識到依賴母親的庇佑只能是暫時的逃避。就像《聖經》中說的一樣,人應該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組建新的家庭。作為兒子,應該積極與母親進行溝通,努力尋求原有親子關係的改變。如果不從心靈上斷奶,從生活上自立,從人格上獨立,那麼你所依賴的一切終究會成為阻礙你發展的束縛,成為你獲得真正幸福的屏障。

作為父親請別再「吃瓜」

每一個媽寶男的背後都站著一個焦慮的母親與吃瓜的父親。家庭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使得母親不得不獨自負擔所有的教育責任,也是造就媽寶男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作為父親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家庭中盡到了關愛孩子的責任與樹立男性榜樣的任務,而不是把養育與教育孩子的責任都丟給孩子的母親去扛。事實上,父親對子女教育的袖手旁觀,也是一種對家庭責任的逃避,這種情況多出現在擁有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父親身上。

作為婚戀對象應該?跑啊!

如果實在是跑不掉的話,那麼,作為婚戀對象,應該多鼓勵媽寶男進行獨立判斷與決策,讓他相信即使沒有母親的幫助,他也有能力將事情做好,走向人格獨立的道路雖然漫長但卻並不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另外,處理好與媽寶男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技術性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媽寶男與其母親的兩面夾擊。因此,作為媽寶男的婚戀對象應該意識到,幫助媽寶男「長大成人」的過程有可能比西天取經更加困難,在沒有強大的外界力量的破壞與介入下,媽寶男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是很難被解構的,也就是說你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是他們母子關係中的「第三者「。

==================================================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在讀,從2012年到2017年一直學習社會工作專業。

這是一個自我探索的習作,也是一個分享學習心得的平台。

歡迎各位美少女美少年老闆局長行長董事長關注該微信公眾號:俞人悅己

個人微信號: yuyue0591,歡迎交流和各種建議!感謝!


簡單來說,在成長過程中,母親強勢,父親漠然或者也是弱勢角色,造就這種趨勢。成年人的處事模式大都是從家庭中習得的。當一個母親事無巨細安排妥當,一旁的父親一副甩鍋的樣子樂得清閑,這樣就會讓孩子逐漸喪失應付社會事務的能力,反正有媽媽在,我也可以像爸爸一樣。

母親的這種行為是在束縛孩子,使他們在她的掌控之下,這樣她有安全感,滿足了她的權力欲,這像是一種地位。一旦孩子脫離她的掌控,她多年的成就或者維持的唯我獨尊的形象會功虧一簣。她不想甚至不會讓這種事情發生。當孩子稍微有點兒悖逆意見,她就會以愛的名義開始打擊孩子想要獨立自主的心思,這樣孩子以後會有妄自菲薄的心理,沒有自信心去負起成人的責任。這種母親會自視過高,看不起家庭中的任何人,這跟她的成長經歷是有很大關係的,這有兩個極端。她要麼是在很弱勢的父母培養下長大的,很小就要擔起家裡的責任,務工補貼家用,或者照顧其他弱小家庭成員,反倒她成了她父母的父母,攬權。等到她真的成為父母時,自然就這樣了,那是她熟悉的角色。要麼她也是很強勢的父母培養下成長的,操縱孩子是她父母的映射,也是她成人後可以發號施令的樂趣,她喜歡這樣。

而父親的角色要麼他根本沒想或無法參與孩子成長曆程。要麼是窩囊廢,與孩子在同一陣線,也需要照顧,默認了角色需求,不敢出聲,如若不然,這樣會打破家庭的平衡,他需要重新適應另一種他不熟悉的剛強角色,他沒本事,所以寧願和孩子保持同一角色。他小時候大概也是媽寶男,或者其他人擔起了他應付的責任。

以上。


因為獨生子女環境下的性別無差異化撫養教育。

傳統家庭中做哥哥的和弟弟,姐姐和妹妹都有個性化的培養環境,成年以後對性格影響很大。而如今只有一個孩子,很難恰當的培養性別角色。


不是有的女的說找對象都要找像自己爹地一樣的么?

不是還有女的找對象還聽自己媽咪的話跟個智障一樣去考驗男的么?

碰見這樣的女的,男的除了覺得「我了個擦」之外,大多不都是去討好女方爹媽,或者去接受弱智的考驗了?

憑什麼男的聽自己老媽的話就能讓那些女的頗有微詞?


很多地方很多家庭女性需要靠生個兒子提高家庭地位,也有很多女性家庭不幸福,對老公不滿意只有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對兒子會特別重視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兒子那,從小生活學習工作感情中不斷干擾,導致媽寶男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個性大多比較軟弱,或許他年紀不小了,工作經濟也很獨立也並不在母親身邊,但自己還是會沒有太多擔當,容易被身邊朋友被家裡人左右影響,自己缺乏主觀判斷,很多女性也是這樣,只是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都是男性主導居多,所以在主見和擔當這塊對男性要求更高,然後媽寶女並沒有那麼不招人待見,何況媽寶女婚後基本會讓老公幫自己做主漸漸替代掉媽的角色。媽寶女很容易辨別,媽寶男很多時候都是隱形的媽寶男,在婚後或結婚時才體現出來,如果女性沒有強大內心還是離遠點好。總之誰家孩子都是寶,愛孩子的同時還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去回饋愛,這也是一門學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拿好人卡?
有一個每天對自己犯花痴的女票是什麼體驗?
一般情況下,男生會不會向女友公開收入?
為什麼有了現任,偶然碰到前任,還是會心痛?
如何看待男友的女閨蜜?

TAG:家庭 | 戀愛心理 | 親子關係 | 媽寶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