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最後的問題》到底好在哪裡?
為什麼不少人看到結尾的時候感到震驚,而我一點感覺也沒有。
謝邀
你可能對於「熵」這個概念沒有太深入的理解,作為一個學化學的,經常接觸這個概念。「熵」是涉及到世界本源的,如果熵可逆,時間都是可以改變的。
最後的問題,問的是Can entropy ever be reversed?
兩個完全光滑剛性小球對撞,一個球代替了另一個球的位置,錄像以後正放倒放是沒有區別的,這裡時間是對稱的。
兩塊肉,一塊放在室溫下,腐壞變質,一塊放在冷凍室里,幾十年以後沒什麼變化,時間對於那一塊肉而言是停滯的。
然而花瓶摔碎,人變老死亡,環境惡化,太陽熄滅,一切都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我們感覺為時間在流逝,因為熵是不可逆的,體系混亂度在增加。最終世界走向註定的毀滅。
熵是可以逆轉得嗎?宇宙大爆炸後形成了三代恆星,產生了重元素,產生了太陽系,富有秩序,從一堆無機物中產生了生命,複雜的大分子,精巧的生命,最終誕生了智慧,科技,這一切都是逆熵的。
然而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這一切又是徒勞的,熵是註定要增加的,時間是註定要流逝的,所以整個宇宙,太陽系,生命,社會的演化到重新崩潰就是與這一定律抗爭卻難逃宿命的悲劇。
如果entropy can be reversed,我們會看到這出悲劇可以結束,新的宇宙被前一個宇宙創造出來。讀歐美科幻作家的作品,尤其是題材涉及終極問題的時候,最好能把自己帶入《聖經》的文化氛圍中,否則很難有共鳴。就像武俠小說在歐美的讀者大都也都是華裔一樣(近幾年起點網文形成了文化輸出,情況有了不少變化,但玄幻和武俠還是有差別的),這中間有一個文化交流成本,有時候不先費力去積累些文化背景,很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情懷。
謝邀,正好前幾天讀了。
大概還是和時代背景有關吧,我的主要感覺就是複製粘貼玩得挺溜。但是!我要說但是了!「你肯定是這樣想的。你的毛病就在於不講邏輯。你就像有個故事講的那個傢伙一樣,他碰上急雨,就跑進小樹林,躲在一棵樹下。瞧,他壓根不犯愁,他以為一棵樹給淋透了,再跑到另一棵樹下就沒事了。」
「別嚷!我懂你的意思。這個太陽衰竭了,其他太陽同樣會衰竭。」
(先吐槽下這破翻譯,我都能照著翻譯回去……)
這段真是膝蓋中箭,因為我差不多就是這麼想的。私以為這段比後面裝逼創世更給人啟迪,指導現世。比如一個電工,從不擔心失業,覺得有技術,就算娘子關抽風不要自己,也自然有別處要。然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火力發電站遇上了產業轉型,紛紛關停,電工終於改行……走穴去了。沒有任何映射的意思,嗯。兩個原因吧,一是通過一個假設試圖解決人類的終極問題,二是將人類創造的物質賦予了神性,與宗教相聯繫。
阿西莫夫沒有帶你思考AI進化發展對人類的意義阿西莫夫沒有帶你思考存在50億年與存在50年的意義
阿西莫夫沒帶你思考人類存在形態的意義
阿西莫夫沒帶你思考文明的意義阿西莫夫沒帶你思考聖經神創世界的意義阿西莫夫只寫了一個短篇。逆熵成真便是上帝再臨,一個新宇宙在舊宇宙熱寂後被上帝從魔法帽中再次拽出。這個上帝便是這個宇宙的第一源動力。也許就是上個宇宙信息能量的集大成者。
1:3 神 說 , 要 有 光 , 就 有 了 光 。
——《舊約全書》應該是題主不知道上帝創世的故事。
個人感覺結尾的含義是熵憑空創造出了光,有點類似於上帝創造萬物,所以給人驚訝的感覺吧。
通過前面的重複鋪墊,不斷提高讀者對答案的期待,期待一個科學信服的答覆。然後作者只憑最後一句話,突兀又不失優雅的給出一個科幻與宗教融二為一的答案。給人一種眾里尋他燈火闌珊的意境,迷茫中不失方向,絕望中飽含憧憬。
詩意盎然的一篇科幻故事,一句話搞定人生的三大終極問題,高效!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
我們的宇宙,是一個無限的循環,而我們,不過是既定要運行的一段程序。
挺有引人深入的感覺的
我還未到二百歲——不過,讓我們回到原先的話題吧。人口每十年增長一倍。一天當這個銀河被住滿了,不出十年我們便可擠滿第二個銀河。再過十年我們可擠滿另外兩個。另一個十年、四個。不出一百年的光景,我們將擠滿了一百萬個銀河。只消一萬年,整個宇宙便會肩並肩的擠滿了人。
有BUG,長生不老就會一直人口增長???不會計劃生育???
最簡潔的回答,不用去考慮什麼守恆之類的,更不用任何的定理,文中問的問題就是:不藉助任何東西憑空再造一個東西出來這是可行的嗎?這不是魔法也不是科學,就這樣一個問題相信我們都可以回答,但最終給出的答案是可行的,這就是顛覆與突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小說《山》?
※如果明早太陽不再升起會發生什麼?
※如何從劇情角度評價光環5的結局?
※異型、鐵血戰士還有巨人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為什麼科幻背景的作品中一定會有一個君主集權制的「xx帝國」勢力存在?
TAG: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