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符合總行總體風險偏好的項目,會被直接否決嗎?如何理解總行的風險偏好?

不符合銀行的總體風險偏好的項目,但是個案分析的話第一還款來源很好,違約的可能性不大,抵押物業充足,風險可控。但是還是會因為不符合總體風險偏好被否嗎?總行對於看起來不符合總行偏好的項目可能直接帶了有色眼鏡,再怎麼論證都沒人聽沒人信(都是實際查看或者第三方公開數據或者通過大數據分析的強支撐的證據)。但是總行還是拿不符合偏好的那些先天因素說事,忽略項目本身的優勢以及我們對於先天缺陷可能導致風險的調查結果或者管控手段。我想試著理解總行做法的合理性?抑或是他們真的不該這麼做?請高人幫幫忙,解解惑。

之前沒提及我這個涉及到的具體偏好,是我覺得說了可能大家會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到我這個問題我猜想我說了大家把矛頭指向總行的可能性大。我拋這個問題出來,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是不是總行確實有需要分行理解的理由。

這個偏好確實沒到上綱上線的級別,最多算個審慎介入。


謝邀。問題沒有展開「銀行的總體風險偏好的項目」是什麼,以下回答可能沒有到點上,見諒。

一個合格的信審人員不會總拿「風險偏好」說事,除非這個「風險偏好」上綱上線到了一刀切的程度,是強有力的reject理由。舉幾個例子:

(1)對某些省份/地區的借款人禁止房貸/車貸/信用卡;

(2)禁入行業(鋼貿/典當行/民營擔保公司/產能過剩行業)

(3)該行全面停止發放項目貸款(比如有些行已經全面停止做商業項目的固定資產貸款);

如果攤上這些「先天因素」,只能感嘆一聲時運不濟,把項目儲備起來以後再看機會。

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再展開討論下。

總行信審角度,審核和審批貸款都是非現場調查方式,主要依賴於信貸報告和資料,也就是說非第一手資料,而是轉述。所以我們需要從大量的信息中區分什麼是「事實陳述」什麼是「觀點陳述」。

先來說事實陳述,事實陳述不存在好壞,不存在對錯,只存在真假。這要求事實成數必須是可驗證的。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申請一筆開發貸(地塊二期住宅項目),以下的這些敘述是信貸報告中常見的事實稱述:

項目一期銷售情況良好,自2015年8月開盤以來去化率已達80%,平均成交價達XXXXX元/平方米,項目銷售匯率資金X.XX億元。

XX開發商具有房地產開發一級資質,累積開發了XX個樓盤,XXX萬平方米的住宅,2015年度實現銷售收入XX億元;

XX區樓市火爆,2015年1~12月平均成交單價達X萬元/平米,同比增長XX%,環比增長XX%

所有以上的信息,都是可以通過公開渠道,或者數據統計,財務報表來驗證的,都是已經發生的,所以我們說是「事實描述」。

那麼什麼是觀點陳述,基於感官體驗(客戶經理的現場視察和客戶訪談)、通過歸納法/演繹法總結或推理(基於事實陳述收集到的資料)、或者價值觀(我們所在的分行區域客戶質量就是好)得出的觀點,在信貸報告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觀點陳述:

本項目第一還款來源充足,未來銷售前景良好;

借款人和擔保人違約的可能性不大

抵押物業充足,風險可控。

因為觀點陳述帶有很濃重的主觀色彩,而且並不一定有事實證據支持。信貸報告看到一定數量的信審人員都知道,分行可以把一筆貸款吹到天上有地下無的美好程度,越是看上去美好的貸款,我們會越審慎評估其風險。因為這涉及到觀點描述的認知偏差:

(1)「親眼所見」未必是真,可能是客戶為了獲得貸款包裝出來的假象;

(2)因為業績壓力,分行有動力有意無意「選擇性失察」,報喜不報憂;

(3)誠信問題;

這就是信審人員經常被批評「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的根源,因為信審人員看報告時就是帶著有色眼鏡的,否則信審人員只是幫前台改報告的工具,而不是為銀行做風控。好的銀行治理結構就是各個條線部門之間的互相制衡,這種制衡是有代價和成本的,會有很多錯殺,也會有很多漏殺。這是客觀事實,不需要給信審美化洗地。說到底,批貸款的人不是老闆,不是用自己的錢,非常難準確衡量收益和風險對等的關係。不代表信審不批的貸款就一定會壞,也不代表信審批了的貸款就不會出壞賬。

說到底,信審的結論也不過是「觀點陳述」罷了。


不討論總行看法的對與錯,只說說幾種項目被總行斃掉的可能原因。

1.類似項目最近出事太多,或者已被監管、高層點名。

總行批項目往往不是看這一個項目的情況,而是類似項目的總體趨勢。從國內經濟特點看,很多事情都喜歡「扎堆」,政策一起下,項目一起上馬,貸款一起批,當然問題也是一起出。所以很多嚴重的風險都是整個行業或整個區域一起爆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近幾年的鋼貿、煤貿、光伏、造船、商業綜合體都有這個特徵。

「沒有爛行業,只有爛客戶」是一句政治正確的話。領導作報告、營銷做客戶當然都能這麼說。但審批分析的是概率,常用的思路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行業有問題,企業沒問題的概率就會大大變小,能不碰盡量不碰。如果非得碰,那就大幅提高標準,鋼鐵里寶鋼首鋼當然能做,煤炭里陽泉煤業、山西焦煤當然能做。估計題主說的客戶肯定不是不能做,只不過條件達不到總行的標準,總行不想批。否則客戶一旦出了事,未來責任認定的時候肯定少不了一句「審批把關不審慎,盲目進入高風險領域,但未提出相應管理要求」。

2.還款來源和風險緩釋措施的作用可能沒你想像的那麼大。

不知題主有沒有經手過已經出事的項目,在大趨勢面前,大部分風險防控措施都是脆弱的由於經濟下行,所謂「好企業」近兩年出事的層出不窮,近期我看過的各種地方「龍頭」企業出事不下20個。回頭看看,很多授信方案設計的不可謂不詳實,企業經營很好,財報漂亮,手握訂單,貸款也有硬通貨抵押,除了行業不太看好,其他相當不錯。可是一旦出了問題,突然發現企業業績沒想像那麼好,訂單取消了或者沒續單,企業實際隱瞞了很多關聯負債,現在現金流眼看要崩。現在極少有大企業是死在經營完全不行了的,基本都是現金流先垮,然後短期內一瀉千里,根本不給你慢慢退出的空間。

抵押的房產倒是實打實的,可是怎麼可能直接按市值拍賣,中間涉及保全、起訴、司法拍賣一系列流程,如果客戶不配合去鬧事,該查封的查封不了,甚至還有二押的債權人來爭,錢未必就追不回來,但經辦人員折騰這些事的經歷如同噩夢。而且現在很多銀行會下不良率的死任務,很多本來有可能賣個好價的押品,為了完成指標,只能低價轉給資產管理公司,1塊錢的貸款可能也就賣個2毛錢。

至於你說的各種論證,無論是財務分析、第三方數據、大數據,當然都有用,但考慮到現在的數據規模、質量和大部分銀行員工的分析能力,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可能還不如分析一下老闆的背景來的有用。另外, @Ryan Lu 說的「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的區別我很認同。上審批會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分不清兩者的區別,想靠拍胸脯保證說服審批人。

3.總行審批人能力不行,看不懂,不想批。

雖然大部分銀行的總行審批人都是走過很多崗位,前中後台都做過的,但真未必就懂你報的業務。尤其是一些新行業新業務,比如產業基金、債券融資、醫療行業、IT行業等等。審批人碰到自己不懂的行業,肯定也蒙,第一反應肯定是不想批,或者想方設法提些條件。

而且本來審批人也就是個流程中的角色而已,依靠規章制度、業務經驗和領導要求做個判斷,任務是提高銀行做業務的風險判斷獨立性和專業性,說穿了只是降低出事的概率而已。放在個案上,錯殺好客戶和放過差客戶都是常見的事。

題主放輕鬆,沒被斃過項目的客戶經理,不叫資深客戶經理,說明你連審批人的底線都沒探到過。


我以前也覺得總行刻板、只有原則沒有靈活度。現在仍舊覺得總行不接地氣,但是卻認同總行的政策導向,因為那是具有前瞻性的。

另外我們這裡很多總行以不符合風險偏號不批,分行覺得還款來源充足的業務都以變通的方式辦理了業務,但是幾年後,現在大多數都劣化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風險會逐漸暴露,出現的問題或許都不是你當初預料到的。


視角不同,對風險的認知不同。

我認為如果不是總行審批部門刻意和你們過不去,可能這筆借款真的是不符合你們銀行的風險偏好。

確實,如果單看這一筆借款,假設真的如同報告中所說:"第一還款來源很好,違約的可能性不大,抵押物業充足,風險可控",在分支機構看來,你總行沒有理由不批。

但是,有些風險可能是單一分支機構無法作出判定的,比如說集中度風險:行業集中度、地區集中度,你們認為這筆借款沒有問題,但在全行層面,集中度已經到達臨界值,如果繼續發放這樣的貸款,全行的貸款集中度會超過某個風險偏好指標。再比如可能觸及流動性風險方面的限額:全行在短期(長期)資產負債方面已存在缺口,再繼續發放這筆貸款,會加劇流動性風險;還比如存在市場風險,等等。


你僅僅糾結於項目如何如何,我認為是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這其實就是宏觀管控和微觀個例的矛盾,好行業里就沒有爛企業嗎,爛行業就沒有好項目嗎?答案是肯定的。那風控為什麼從嚴呢?因為審批有風險啊!他不是不相信你所做的系統全面的論證,是不願意信。

對風控經理而言,跟著你一起對抗總行在行業偏好上的政策多少是有風險的,而他斃掉一個非鼓勵類行業的項目幾乎是零成本。明顯風險跟收益不對等啊。換了你,你怎麼選?俗話講得好「屁股決定腦袋」。如果風控的KPI跟你的業績掛鉤了,我相信,他再看來這個項目是怎麼看怎麼順眼。

所以,要盡量讓你的項目處於風控經理比較舒適的心理位置,讓他能夠在框框內行事,而不逼迫他有所突破,那你的項目就過得順了。

最後,送題主一句話: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你也無法駁倒一個本已打算斃掉你項目的風控。


打醬油路過!


看問題以為你說的就是小微呢。


審慎介入的行業,肯定不會一刀切。如果真的如題主所說,基本情況那麼好,那要不就是審批人覺得你了解的情況不全面,或者有別的風險點。要不就是溝通不順暢。


你把風險偏好當成孫悟空給唐僧畫的圈子就能理解了。圈子內,很厲害的妖怪才能吃了你,出了圈子,妖怪吃你就容易多了。


在好的行業也有爛戶,再壞的行業也有好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使是授信政策嚴厲禁止,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就看博弈中誰能一錘定音了。


推薦閱讀:

TAG:盡職調查 | 銀行貸款 | 信貸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