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劇BBC出的《失落十三年》有什麼想法?


英劇《失落十三年》和電影《房間》一樣,要講的並不是囚禁的故事,也不是什麼特別懸疑的偵探片,導演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表現ivy被解救後的生活,我看到更多的是對人際關係的思考。

真正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有機會患上,但類似的癥狀可能不少人都有。

如果你不害怕把自己代入ivy的角色中,你可能會發現,你面對的white或許是你的戀人、父母,他不那麼喜歡你跟其他人建立關係,他霸佔對你的獨享權,他告訴你外面的世界很可怕而我可以給你最好的保護,你應該感激我而不是離開我!連一個被綁架來的人都會被洗腦成功,更何況深愛他們的你,更可怕的是,也許你在親手奉上這個「特權」而不自知。

這部英劇讓我想到電影《羅斯瑪麗的嬰兒》,羅斯對丈夫無限的信任最終讓她一步步落入被害的陷阱,而她醒悟的原因靠的是朋友的提醒,而這個朋友,是她除丈夫之外唯一長期聯繫的人。

擁有多個的人際關係是有多重要?失落十三年里,ivy一直在試圖和過去的關係重新建立連結,通過這個過程中的各種衝突,她意識到,過去的美好世界是被謊言編造的,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應該回到的。

在這個過程中ivy相當痛苦,但她的選擇又相當的幼稚,或許她的潛意識裡,對異性關係的建立更有把握,所以她第一個選擇的是男警察,然後是初戀,而對家人則是奇怪地排斥,因為她認定家人已經放棄尋找她,所以她寧願和一個記憶中美好的初戀相處。好在,她最後意識到了家人在一次次的諒解和包容她,最後她奮力回到外面世界的結局真是很美好。

廣義地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其實是對當下唯一關係的非理性信任產生的,當你放棄其他人際關係時,其實你也就放棄了對事物多角度的認識,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和經歷都很有限,很難對一個問題做好全面準確地判斷。比如戀愛,你失戀後傷心地死去活來,閨蜜們的安慰或許會讓你對這段戀愛有新的認識,為什麼別人一眼看穿的問題你現在才意識到?此時的你是不是有點後悔談戀愛時基本把朋友關係都冷掉了呢?

其實很多時候戀愛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是自己心甘情願得的, 我們對愛情總是有過分的幻想,彷彿兩個人就可以抵抗全世界,但很不幸,絕大部分人都不會找到這樣契合的另一半,更重要的,任何時候,人生最重要的是事都是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去讀書旅行工作交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願意和你走一段,那就一起走一段,如果還願意一直走下去,那當然更好。但是無論有沒有這個人,你人生的終極任務不會改變的,而且大部分堅持探索自己內心的人絕不會不能好好地經營一段關係。

所以對於戀愛來說,做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多些交心的朋友,你才不會一再陷入莫名其妙的困局,有些姑娘,比如我,總是要失戀好幾次之後才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記又一次失戀。2016.4.3

--------------------------------------------------------------------------------------------------------------------------------------------

最近開了一個為了監督自己寫書評和影評的微信公眾號:zhuyaplant

每周借出1-2本閑置的書,深圳同城可線下給你,非同城付郵費即可,歡迎一起看書看電影。

http://weixin.qq.com/r/b0VAWCDEk33srWQ79xB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很多人以為Thirteen是一部懸疑劇(好吧可能是因為它的海報),我覺得它更像一部社會劇和倫理劇。

整個片子充斥著無力感,Ivy剛剛逃出來的時候警察對她的不信任表現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環境。包括上司說的「英國從來沒有過人質逃脫的先例」,那種神態語氣,表明失蹤案已經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整部劇中警方面對高智商反社會的White真的是充滿了無力感,只能依靠Ivy一個受害者作為突破口。所以說這部劇講的是所有受害者的故事,不是Ivy一個人。拍的很巧妙啊,沒有還原很多囚禁時候的場景,但是通過各種細節Ivy的描述,反應,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basement了。(當然警察的菜還是有文學誇張的成分的。)

Ivy一家子每個人都個性分明。神經高度緊張,控制欲強的媽媽,沉穩有時候有點猶豫不決的爸爸,在家庭夾縫中生存下來導致情商很高的妹妹。從一點一滴的表現,我們自己就能在心裡還原出Ivy剛剛失蹤時候家裡的反應。所有人里我尤其喜歡妹妹,妹妹的高情商真的讓人拍案叫絕,對Ivy心情的照顧也是最貼心的。比起媽媽的用力過度和爸爸的無功無過,妹妹真的是Ivy治癒路上的一盞明燈。

Ivy在努力適應陌生的環境,她像Lisa學會了撩頭髮吸引男人,為了見Tim讓妹妹幫著化妝,學會依賴別人,從只能在地上睡覺終於也能在床上睡。我個人覺得比起周圍的人Ivy自己的努力才是讓她脫離斯德哥爾摩癥狀的最大的力量。漸漸接受周圍的人的變化,關係的變化,從依賴每個人,到最後獨自逃出White的魔爪。尤其喜歡Ivy和Tim坐在家樓下長椅上的那段戲,Ivy決定放手時候的眼睛裡終於有了些正常的光芒。

這部劇簡直是細節控的福音,每一個鏡頭都能看出很多內容,嘗試去做圖解卻覺得無論截多少圖都沒辦法把她完全表達清楚。很多感悟還是要自己看。


或有劇透,慎入。

與房間劇情有些類似,但多了一些懸疑元素,個人感覺也房間更加沉重一些,

房間里的主角是個小男孩,而失落里的女主被綁架時13歲,13年後26歲。從女孩到女人的時光都是與綁架犯人度過的,期間綁架犯不停對他進行各種形式上的細緻入微的洗腦行為訓練 (從最後一集中女主與罪犯的相處可見一斑

催眠女主外面的世界都是謊言,只有罪犯對他的愛是真實的。

所以女主逃出之後 (既然被洗腦,或許是無意逃出的?)面對家人 警察 過去的朋友似乎都有所保留,特別是在面對了一系列初戀結婚,父親出軌的打擊之後。在她配合警方辦案時,供詞也與真實情況有出入。

不得不提到劇中的兩個一男一女的警察,一開始問詢女主關於案件的情況時,女警察態度專業甚至有些冷漠,而男警察或許是大男子主義作祟,面對脆弱的女主便產生了想要保護她的慾望,試圖與她交朋友。而後來發現女主的供詞有包庇罪犯的嫌疑,男警察又是第一個暴走的,而女警則依舊是專業的態度。只能說如此情緒化的男警察簡直是全劇的智障擔當。


這是唯一一部我在困得要死的情況下連續看完了五集,我好像很無聊


英劇)失落十三年 thirteen

英劇一貫的細節控 女主是dr foster裡面演小三那個女生 但在本劇中可謂演技大爆發 情緒演的很到位 失蹤13年 終於逃出 回到家人身邊

但現實多打臉 身邊人一次次讓女主失望 兒時初戀已經結婚 父親外遇家庭不和

另有小女孩因此失蹤也使得警察對女主輪番拷問

(此刻我是跟鬱悶的 人家被禁錮13年欸 靠雖然說生理年齡26歲 但是也不能不照顧她的精神狀態吧 人家可是很可能有PTSD的好嗎!有可能二次傷害的好嗎!

Anyway女警察的理性 還有判斷力都很出彩 確實辦案是不能摻雜太多私人感情的 還有服裝鞋子超級好評 好看極了

男警察感性 判斷力一般般 但是因為同理心強才能得到女主的信任吧 畢竟太過於理性 冷冰冰的

女主很堅強 在二次被綁架 抑制住內心的恐懼去直面壞人不容易 在最後還好智商上線最後結局是好的

刻畫人物的手法讚 人是複雜的是多面的 並不是想羋月那樣從頭到尾都散發著聖母的光芒

每個人物的特色都鮮明 每個人都不完美 這大概是我最喜歡本劇的地方

Period


看完覺得ivy好堅強 十三年 整整十三年的折磨 從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變成一個二十六歲的女人 她經歷了什麼 折磨 壓抑 痛苦 整個人生的扭曲 Lisa說ivy 那個時候為什麼沒有逃走 我想那時的她已經有了孩子吧 作為母親 她能逃向哪裡 每天身體被折磨 精神被折磨 什麼斯德哥爾摩症 應該是自我的意識漸漸混沌 畢竟十三年太長 但是身心受到巨大創傷的ivy還是不顧一切的跑出去了 謝謝 她身邊那群愛著她的家人朋友 雖然不是十三年前的他們 但是他們對ivy的愛一直都在 可憐的ivy以為說出真相的她會被家人拋棄 這就是一個受害者的想法吧 明明被別人傷害 卻擔心著不再完整的自己再也不配得到別人的愛 善良的ivy雖然自己剛剛逃出魔爪 但是為了救小女孩 還是回到她噩夢的地方 還是冒著被抓回去的危險去見那個惡魔 最後的最後 謝謝她還是那麼堅持的逃走 她的掙扎 反抗 不顧一切的逃脫 浴火之後 在陽光下的笑容 我相信你的生活會好起來的ivy 人生還有很多十三年??????


劇名很巧妙,叫13,不叫13歲,也不叫13年。所以它同時包含了「女主被關了13年」和「女主被關時13歲」兩層含義,而這兩點結合起來,暗含的是「13年後26歲的女主對於社會的很多認知還停留在13歲。」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也是警察乃至觀眾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女主逃生後,碰到這些比她社會年齡大13歲的人,也努力地進行模仿,想讓自己顯得有26歲的樣子,如「撩頭髮」。而她的外表看著也像26歲。這使所有人,特別是警察,把她當26歲正常人來看待,而忽略了她的心智停留在13歲。

在那13年間,她唯一的同伴就是一個總給她洗腦的變態和一個智障,成長沒有參照物,讀的書也是孕婦應該吃什麼之類的。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她會聽信罪犯所說的:「人死了是她的錯,她媽不會原諒她。」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相信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她在26歲的外表下,大家就很難想像,警察和觀眾會用「她應該xxx」這裡來理解,就覺得她邏輯不對,前後矛盾。

當她重新回到家,她心中也迫切希望融入,學著女警察、妹妹的樣子,讓自己看起來是這個社會的26。但她內心更渴望的是,肯定那些愛未離開。13年,她經歷了很多,她會不變變成一個大家不再愛的怪物,她需要求證。家人的愛,很多會出自責任、道義,帶著天然的理所當然。那麼,初戀的愛,就是很大的外在印證——肯定她還是當初的Ivy。

另外,說說她對男警官的態度。劇中女警官其實蠻客觀勇敢,但她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女主心智13。而男警官顯然也忽略這一點,他強調的點是:「女主是受害者,還需要恢復。」卻忘了,人不可能一兩個星期內從13歲恢復到26歲的。但至少,男警察對女主受害者身份的認同,使得女主對他比較信任。

----------

講完女主,講講生活的現實。女主的出現就像揭開遮羞布的那根杆子。

生活是:

1、你會先入為主地去判斷人,就算你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女警察。

2、你總是以「我是為他好,我怕傷害他」為由不去過問一些問題,但實際上,逃避問題的人是你自己。比如女主媽媽,不讓全家人問女主這13年怎樣,經歷什麼,其實是自己在逃避,想著人回來了,我補償。

3、工作就是工作,判斷是基於邏輯和經驗,而非情感。比如男警察對女主的同情就過多了,以致失去理智,判斷力太弱。

4、長大以後,人通常只顧得上自己,所以,可以的話,看開些,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這樣,好過。比如女主閨蜜在啪啪啪時無視女主電話,這是女主13年後第一次主動聯繫她。

5、生活是責任,當你在一段關係中感到沉重,在另一段關係中如釋重負,並不意味著你遇到真愛,也許只是你暫時回到真空——沒有負擔的初戀狀態。如女主閨蜜勸說女主初戀,怎麼處理自己感情關係。


一口氣看完了,寫幾點觀後感吧。第一次寫評論,不足還請見諒哦。

一、劇裡面有幾點給我觸動很大:

第一是Ivy在證詞方面的前後矛盾。我一度以為,她就是女警察揣測的那樣,一直在袒護White,在劇中表現出的Ivy對她和罪犯稱為「我們」,她在重新回到被囚禁的地窖裡面的表現,以及女警察的種種猜測和推理,都讓我覺得,Ivy就是一個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她依賴White,並且為他掩飾。我甚至不敢看下去,害怕劇情太反轉。這其中營造的懸疑感,正是此劇讓人get到之後忍不住放下的原因。

但為何Ivy的證詞前後矛盾,我想大家看劇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就是男警察在發現罪犯弟弟的屍體,並且得知Ivy在說謊並單獨去詢問她時,Ivy反過來問了男警察很多問題。可能我關注的點比較奇怪,但覺得這一段真的很妙。Ivy對男警察的反問,恰好代表了她被訊問時預設的角色。是不是所有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真的是理所當然呢?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東西,一遍一遍施加給別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

這一段最妙的就是,不僅側面揭露了,為什麼Ivy不願意配合他們調查的原因,也留給觀眾很多思考的餘地。她問男警察的那些問題,確實不算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有些你不願意觸及,或者就是不願意說出真相的問題。你一定要誠實的回答嗎?這個梗安排在這裡,配上女主不羈的呈現方式,簡直是酷斃了。話說回來,女主為何在警察面前反反覆復,對真相繞圈子,從女主在母親面前坦白,和最後一集超飽滿信息量中可以得到解答。這個大家就自己去看啦。

第二重點想說說的就是女主在被拘捕後,兩警察怎樣也問不出話,但母親出馬藥到病除。根源還是Ivy太缺乏安全感,害怕她一個人了。男警察在接到Ivy的電話要他陪她之前,正在翻看心理醫生的評估資料,裡面寫到,爸爸媽媽妹妹Tim都有人陪,只有她是一個人,或許她不應該離開罪犯…這才是她內心深處的恐懼和焦躁之源,但如果不是這個文件被偷看了,恐怕無人知曉吧。可惜當時男警察只是認為這是Ivy隱瞞的原因,即她想回到罪犯身邊,而其實Ivy從根本來說是害怕孤獨的面對世界,這也是為什麼Ivy每得知身邊的一個人與她的牽絆斷裂,都會崩潰的原因,因為她覺得她信任的,能夠陪伴她的人都不在了,everything is changing,而她始終孤獨。

所以在她情緒崩潰的時候,她內心裡應該是想把實情告訴警察的,只是她不確定,說出來了之後,她是否會失去身邊人的愛,這從最後一集她與罪犯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White一直向她灌輸他弟弟是被她害死的想法,而Ivy在接觸不到任何外界的價值觀的前提下深以為然。所以當她媽媽說對她的愛是無條件的,她終於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大哭,並且說出了實情。看來人始終是社會動物,需要在社會關係中得到肯定的啊。

正是由於Ivy經歷了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她在最後一集與罪犯對峙的過程中,我絲毫沒有擔心她是不是真的回歸到奴隸的角色了,我看著她就知道她一定是在裝,也包括從她之前被關在房間中的掙扎中可以推斷出來。這裡的Ivy和之前剛逃出來,面對警察的訊問猶豫不決的Ivy已經發了質的改變。她在逃出來的這段時間裡,與其說是認識到了周圍人發生的變化,不如說是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從那個做一個good girl帶出門也不懂的逃跑的女孩,變成了一個懂得判斷對錯的勇敢的女孩,而且還學會了很social的演戲。我想White那麼輕易的就相信了她,是因為他根本想像不到,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口中的女孩已經蛻變了。

最後Ivy逃出房子在風中自信安詳的微笑,我覺得是她看清了自己,認識了自己,也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的體現。但無論罪犯給Ivy灌輸了怎樣的觀念,我想Ivy骨子裡是個善良的人,也許和她13歲之前的家庭教育有關。從放家庭錄影帶那一段可以看出,她家以前很幸福美滿。為什麼說Ivy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在Tim傷害了她,最好的朋友向她道歉因為沒有赴約害她被綁架,男警察向她道歉不夠信任她,在他講出罪犯弟弟被害的實情後,以及她用自己交換了被綁架的小女孩,都可以看出,Ivy身上有著許多人性的優點。這樣和罪犯的變態以及警察的猜疑比起來,讓人感嘆這就是社會啊。

第三點說道罪犯身上。這個罪犯應該是所有人當中最了解Ivy的了。所以他綁架小女孩很有可能就是計划去交換Ivy的。從他最後打算和Ivy 一起赴死可以看出,他就是變態的迷戀Ivy一個人。當然他也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犯罪者了。對一個女孩的囚禁和奴化從13歲開始,經歷了13年,期間自己的母親死了卻不敢承認,還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弟弟,這些都足以說明他是一個衝動且冷靜的犯罪家。當然他疏忽了一點,關小女孩的房間繼續用來關Ivy,而這棟房子周圍恰好還有一個能被警察認出來的標誌性建築物,雖然警察最後並沒有起毛用,但好歹我還是期待了一把。

但正是由於罪犯再次綁架了另一個小女孩,這才使劇情迅速發展。警察們不停的挖線索,Ivy 也被push著各種被訊問。正是在這種高強度的人際關係交錯中,Ivy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自己人格的完善。也就是說,在種種觀念的衝突中,身邊各種複雜人際關係的糾纏中,Ivy以很快的速度接受了可能她過去十幾年加起來都接觸不到的觀念的碰撞。事件的爆發,猜疑,信任,敏感,隱瞞,坦白,渴望,裂縫,彌補,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獨立豐滿的個體,在各種情緒的交雜和衝突中,Ivy雖然不斷體會到了情緒的跌宕起伏,但正是這種跌宕起伏,才使她蛻變成了最後一集中的樣子。這個樣子一定是罪犯想像不到的。因為他發現事情已經失控了,他hold不住了,所以才想把這些都結束了。

這個罪犯確實是變態。但他心思縝密卻也很自負。否則他也不會放任Ivy 在他們唯一一次出門時獨自去洗手間,也不會當著40多名警察把Ivy帶走。但正是因為他自負,所以他低估了Ivy的堅強。但換個角度想,這部局還有第二部,很有可能White並沒有死,然後各方勢力展開了新的一輪的鬥智斗勇。另一種可能是,我覺得Ivy在最後一集結局的時候的表情,雖然看起來很釋放很自信,但說不定,Ivy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斯德哥爾摩患者,她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幫助White脫離警方的搜捕,同時她也獲得了自由,who knows?細思極恐…

寫了這麼多,覺得這部劇還是不錯的,很多地方值得推敲,用手機碼字好累!第一次寫評論是因為覺得真的很不錯,女主的演技,甩了國內某些一線大花好幾十條街…唯一不足的是劇中缺少一個顏好髮型酷的小哥


剛看完就過來了。結局大反轉來得有點太突然了,本來以為女主心灰意冷打算就此和變態一起死去,誰知道她在房子爆炸前一秒逃出來了。那些想要救她的人,最後也都沒幫上什麼忙。大家都手忙腳亂的,結果還是靠女主自己救了自己。看來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最可靠最可信的還是只有自己。

這部劇每個演員都演技爆棚,特別是女主,竟然能將那些細微的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他演員也都很出色。

就劇情而言,女主的再次出現打亂了太多人的生活,相反,時隔了十三年的世界也帶給了她太多的失望。她想要再次融入這個世界,融入她的家人,但是這一切似乎並沒有那麼容易。她覺得自己好孤獨,每個人都有彼此,都有可以愛的人,但除了初戀和家人她什麼都沒有了。更何況這兩樣之後也是讓她失望透頂。

劇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主初戀和她一起再房間里聽歌那一段。她聽著歌,舞動著身子,感覺再一次過得了自由。

希望現實里少一點劇里的變態,少一點幫不上實忙的警察。


女人難做哇,感性一點嘛,說婆婆媽媽不果斷,怎麼那麼感情用事,現在劇里好不容易出了個理智又專業的女警,被說刻薄、冷血。。。呵呵。why so serious?


剛剛看完,可以說腐國對於短小的推理劇可謂是王中之王,從黑鏡子到九號密室再到今天的失落十三年,人物性格刻畫都非常到位,推理也時常讓人驚嘆。

對於該劇有一個疑點就是女主一直被關在地窖里,為什麼她一出來就知道是已經過了十三年呢?


我想問一下,變態是女主學校的,當時到底為什麼選擇她綁架她啊 求回答


其實在看完這部電視劇我首先想到的是國內前幾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親愛的》,由陳可辛導演,講述了拐賣兒童這一社會現象。在黃渤飾演的父親田文軍找回兒子田鵬時,兒子已經面目全非,田鵬不僅不再認識自己的親生父親,而且還管拐賣自己的人叫媽媽,他本可以生活在高樓大廈里,不說養尊處優,最起碼也會衣食無憂,可卻在鄉下養雞餵鴨,在被接回家裡後,他無法適應現代的生活,隨地吐痰,大小便,對親生父母親的憎恨,這些不比曾經丟失孩子的痛苦少的多。正如艾薇回到家後,分居多年的父母偽裝回從前,小心翼翼地與她相處,屋裡的氣氛始終凝重而沉悶,他們竭力地想維持正常,可大家都清楚,失落的這十三年是沒有辦法挽回的。

電視結束了,艾薇逃出了懷特的懷抱,懷特也隨著熊熊火焰被燃燒,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艾薇又該如何填補那失落的十三年,她的學習,社交,生活,家庭,全都丟失落下,這是無法彌補,也永遠彌補不了的錯誤。東西丟了可以買,感情丟了可以替代,時間丟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所以!看好孩子,才是真的。


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會處於Ivy的狀態。

高中時,晚自習課間站在走廊外面看燈火通明的教室。會看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彼此,我會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並不被別人需要,我只是一個個體。我的老師找我談心,她說我這樣的狀態並不好,說這是「遊離」。我懷疑我到底怎麼了?

我看到的Ivy,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地想要獲得一份溫暖、信任,卻遙不可期。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 演white先森的演員 顏值還ok咩。 ∑(?Д?)


一切都變了。

當一個人離開了十三年,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時,彷彿一切都變了。Ivy很想要融入,可是每個人都開始了彼此應該行進的人生。在整部劇中,她一直在尋找可以依賴的人,開始是男警察,然後是初戀Tim,自己的妹妹,父親母親。

男警察在查出一些事情後選擇了拋棄,在他拿出冰冷的手銬銬住Ivy時,曾經的依賴土崩瓦解。後來對自己很好的初戀居然也早已結婚,對自己照顧有加的妹妹也是在最開始也不相信Ivy就是自己的姐姐。父母之間也因為外遇而離婚。

Ivy出現以後,每個人都想對她好,可是每個人都好像不會成為她可以一直依賴的人。

可Ivy還是一個堅強的姑娘,也是一個善良的姑娘,她自己作為人質救出了菲比,最後逃出了燒掉的房子。

因為她說,她的母親原諒了她,身邊其實還有那麼多就算你有不堪的過去,依然對你好的人吶。

這樣,一切都結束了。


輕劇透…

感覺最後爛尾了…

前四集都隱含著很多鋪墊和伏筆,對Ivy的刻畫也很細膩,既有受害者的一面,又有不尋常的隱情,感覺應該是有著很大的埋伏(我一直在懷疑是Ivy殺了弟弟的…)但也許是集數的限制,讓結尾顯得有些草率,很多伏筆都廢掉了(比如第四集里女警官說不斷敲打親弟弟頭就很有疑點)這一點是最讓我惋惜的。


在看的時候,很多彈幕在刷存在感,一個勁地問問女主是不是ivy,或者說從哪裡安利來的,好想說能好好看劇嗎!

看的時候不是很壓抑也不想哭,劇情的層層跟進反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一開始不太喜歡女主,就在想她為什麼不說實話,到最後一集在她被抓回去後的機智而感到興奮,結局是太倉促畢竟挺想看後續的,ps:好同情校長


個人覺得實在沒有什麼好哭的………


4.2

在b站瞎逛時看到的這個劇。連著看下來了,細節很良心,無論主配角演技都超棒。作為懸疑劇,劇情很到位,猜不到結尾。

接下來說幾點,當然,僅代表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1).b站的彈幕上好多都是罵女警察的,但本人還是挺喜歡她的,理智,不感情用事,不會因為個人的情感來左右對於案情的判斷。而且,關於她對於男警察的小心思,本人以一個女人的視角,認為這些都很正常。

(2).女主的演技真的超級棒!尤其是關於細節的演繹,比如手上的小動作,和面對不同人所表達出的不同情感,試圖融入這個離開了13年的社會,但因所有都改變了而產生出的無助,等等。。

(3).個人最喜歡妹妹。很可愛,尤其是看到吃奶油那個情節,感覺情商超級高。

嗯嗯~~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英劇《Fearless》片頭?
有哪些經典好看的英劇或者美劇?
黑鏡第三季真的比前兩季差嗎?差很多嗎?如果確實質量下降,原因是什麼呢?
看日劇美劇英劇的總有一種優越感,優越感何來?
如何評價《倫敦間諜》(London spy)?

TAG:英劇 | BBC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