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考?


謝邀!

你在思考「什麼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思考」的時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思考了。


思考本身是不產生任何成果的,只是理清基本概念,或者寬泛點說是信念,把混亂的變成有條理的,把不知所云的變成有意義的過程。

具體產生成果的是在理清了基本前提後自然而然的靈感的流露,這是不需要意識的刻意參與的,也許也是最終真正體現智商和才華的地方。

當然這已經是非常上檔次的思維方式了,絕大部分人只是在某些觀念的控制下自以為是的說教而已。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誘發人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不存在所謂真正的思考,思考與思考之間的差距在於時間。

過程一:

你的好友A和好友B因為一些爭執鬧得不可開交,A向你傾訴,你聽到B是如此的固執和糟糕。

你思考了,確實A所說的比如說固執,比如說自私,都是他生活中經常表現出來的,你認可了A,開始與B疏遠。【思考一】

一次偶然的機會,你與B淡淡的聊起了他與A的衝突,你聽到了截然相反的過程,B向你表述了A的強勢與虛榮。

通過你的思考,你是很容易聯想起生活中A確實是如此的一個人。【思考二】

這件事能給你帶來什麼思考呢?

【思考三】:聽A的我覺得A對,聽B的我覺得B對,所以我沒有能力分辨對錯,我是容易被誘導的。

【思考四】:A與B的位置不同,所以他們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衝突的,所以沒有所謂的對錯,更多的是處於自己位置的對抗,就像宗教革命,這個世界終究是力量決定對錯。

【思考五】:正是由於力量決定對錯的現象,制約了新的事物的產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公正的系統來使得對錯固定,比如說王權,比如說法律。

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原有世界觀會引發不一樣的思考,悲觀者有悲觀者的思考,樂觀者有樂觀者的思考,法律學者有法律學者的思考,社會學者有社會學者的思考,哲學家有哲學家的思考。

過程二

又有一天,你的好友C與D發生了矛盾,這時候有了過程一的積累,當C與你傾訴的時候,你能迅速展開【思考三】~【思考五】的記憶,這時候你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思考一】而後以其作為指導你行為的標準,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我如何對C進行回應?【思考六】

你可以回應他你的【思考三~五】,但我覺得可能不理想,但是或許你意識不到,直到有一天你和你的一個朋友發生矛盾,你像一個朋友傾訴,他的回應就會成為你思考的材料,如果他也是教育你,告訴你宏觀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你應該會氣憤,覺得他不懂你,覺得他沒情調。

這樣的事情時常發生,你的生活再也無法給你提供思考的材料,你需要向書籍進發了,你生活之外的人是如何應對的?

這時候你可能了解到,人的傾訴行為,人類尋找認同的需要。

慢慢的你會發現自己開始變得複雜,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你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具備著圖示能力。

任何一個複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構成的。

我與一個朋友交流過我們在數學能力上的差異,我最多只能心算個位數相乘,但是他可以三位數,他和我講之所以他能做到,是因為他可以將兩位數,三位數當做整體。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我心算3*3的時候,3是一個單位。

他心算33*33的時候,33是一個單位。

我腦中的3和他腦中的33是同一個難度。

大量的重複可以產生圖示。

我在閱讀某些經典學術著作的時候,都會非常吃力,但是當我花時間將該類書籍的基礎讀物看完,再去閱讀這本經典,會輕鬆很多。

因為在我閱讀基礎讀物的過程中,我產生了很多圖示,其中每一個圖示都是學習思考重複,而後固定下來的,不再需要思考的內容。

如果我直接閱讀經典,我會需要花大量時間思考這些圖示的意思。

回到我們最初的例子,大量的過程一與二的重複,你會直接固定下很多東西,當再有X與Y發生矛盾時,你能迅速的識別,X需要的是傾訴。之前的所有思考都會被省略。

以上所有過程都是理性的,但現實會加上很多其他條件。

比如說,如果X與Y是你老婆和老媽,怎麼辦?

如果X在向你傾訴時,對你說Y也經常說你壞話,你會本能的偏向X嗎?

如果X與Y是你的兩個追求者,他們之所以矛盾時因為你,你又如何抉擇?

所以,即使最好的哲學家、心理學家也會有自己處理不了的家庭問題,即使你聽過很多成功的道理也沒法成功,變數太多,大多數思考的時候,我們積累的都是簡單模型。

但是人類有一個很厲害的能力,語言功能。

我們可以將我們思考傳遞出現,超越人與人的局限,超越時間的局限,這個積累過程省去了無數思考的時間。

所有的偉人都是站在時代的肩膀上的,比如馬克思,比如牛頓,他們所有的理論都有前人的影子,但是他們更能跳出某些局限,開始將很多發現整合,然後產生自己的發現。

時代會創造偉人,同樣也在局限著思考,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變法者都不得好死,他們死後很多革新又在恢復原本的秩序。見過古代也有人試圖共產主義,富人圈養出一小片地方,大家共產,但是民智無法承受,大多數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越是好的思考越需要時間,閱讀、理解、記憶、吸收可以幫助你節省時間。


這是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想法的話,邏輯本身是不能標示邏輯的邊界的。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你是在用邏輯思考問題的話,那麼你所用的變形再多再高端,你也只能在邏輯的認知限定裡面打轉,儘管可以把你自己默認為的小邏輯,轉啊轉地弄高端了變成一個更大更寬泛的邏輯。但是你是不知道,是沒辦法知道自己有什麼事情是永遠也推斷不到的。邏輯無法標記它的邊界,它所到的任何地方,你走過去又看到一個更大的沒有見過的草原,看不到那似乎很薄很薄的就像一張紙一樣的推論的那個盡頭——那個外面的我不知道的東西在哪裡呢?你只能看到一個無限延伸的世界。

【答主讀書不多,有問題請指出】

你只能用你已知的工具來修正別的東西,即使你知道那個工具有不好的問題。在已知工具觸碰不到的地方,一切的限制失去焦點,你不能深入未知地去做什麼,對於未知的世界,你只能感受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一般人的思考,邏輯之下的工具基本就夠用了,如果你的要求不是那麼精緻那麼吹毛求疵的話,模糊一點的結果是不需要邏輯之外的什麼修正的。

因為你看到的大多數人的智力連個二律背反腦子都要絞死的,然後思維失去焦點就開始吵架了。

下面主要是個人的想法,我沒啥文化,全當拋磚引玉:

當然思考分為很多種,我們需要認知得全面一點,一種是夢境一樣的奇幻的變形(你不能說這樣的現象沒有意義因為你知道它的感受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影響的),另一種是認知修正式的思考,即你是為了將大腦裡面的模型推斷與現實相擬合,使你的思維可以較準確地預料現實會發生的結果,作出不同的策略等。當然還有別的思考(一個為了保持精準性的方法就是在不確信自己的分類就是全集的時候不要省略這個「還有別的」四個字,你就會發現一個正常的思考往往長篇大論並且並不能如自己所願的證明強有力的事情,所謂有價值的文章也只是廣度都沾上一點對於一個分支討論的比較深入看到了有價值的抽象關聯而已,這就很好了。你要知道自己證不出什麼才行。我的哲學選修的老師說,真相是複雜多變的,它不會只有一個,也不會是偏激的。),為了不要太長,我這裡還是說說認知修正的那類思考吧(畢竟這是普通人最常用的)。

在我的經驗裡面看來,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不要否認現象,不要忽略現象,否認你的理論,否認你的假設,不要否認現象。哪怕那個現象只是一瞬間的錯覺,這也代表它是會在一些情況下引發的。許多人看到反例的時候都會說,這不是真的巴拉巴拉,然後就越走越遠。當現象與你的理論不符的時候你如果不知道怎麼辦你先把這個不能解釋的東西記下來,先擬合你需要擬合的那部分現象,再回過頭看你是不是有什麼推論或者一開始默認的條件(很多人認識不到自己說話之前就默認了很多東西啊)有問題導致另外的現象不能被擬合。理想的理論應該要儘可能地考慮到各種情況,並且能夠與別人的思考體系相互容納(它可以在一些情況下轉化成別人的那個體系)。

並且啊,如果A和B變成C,D變成E,但是你的理論會使得A和D都變成C,或者B變成了E的話,這就有問題了對吧。所以你需要的理論是一個,最理想情況下是充要的特徵量處理機,這一般做不到。但是你至少不要弄出隨便就有反例的思考,在弄出一個命題的時候至少想一想啊,這有多少種情況會不符合的。這就可以讓發熱的腦子清醒很多了。

你會在相當一段日子裡面體會到,對,其實我的做法,想法改變不了太多,我只能相信它對這些情況有效果了。到了這樣的感受才算是真正用上了邏輯了。

【對於一般人會默認的東西我有必要說點什麼,除了客觀的科學事實里同樣的起因會產生同樣的結果之外,在主觀意識的角度下,我們應該對同樣的事物懷有著同樣的心情和看法的這個似乎是默認的命題,其實是來源於基督教的,它不是天生的,不是什麼一開始就有的東西。當然,這種平等賦予了我們某種意義的安全。而一旦我們涉及到爭論,我們就會牽涉到一些現實的痛苦、顏面之類的籌碼,這些籌碼會限制自己思考的公正,所以啊,思考總是與爭論好不起來,好好的思考往往出現在自己或者是關係不錯的人之間,這樣大家不在意讓步和輸贏的情況下才好說話啊】

你必須知道不同人眼裡對同一件事情的觀察將會是完全不一樣的,你害怕的他不一定害怕,你有回憶的他不一定有。你聯想到的和他將會完全不同。我相信此條是成立的。我們之間的對話是由大量相互確認的線索構成的,你只要錄個音再回過頭來聽聽就明白,否則思維根本不會跑到一塊兒去。

然後我們來思考一下思考的過程裡面有哪些東西,大多你的思考載體為言語,當然我不能忽略你大腦裡面各種言語之上言語不可描述的精微感知,不限於你的心情,你那冥冥的神經元的各種組合等等。我來自己亂起一個名字叫做心流好了。心流中有無數的狀態,這些狀態隨時間變化,是流水一樣的無盡的長河。又注意到我們的思考會回退(注意你回退的狀態肯定不是你一開始遇到的狀態,就像你不可能兩次看一部電影的感受一模一樣),所以可以估摸縮寫成樹狀的圖。

然後我們來思考兩個問題:1. 誘發我們變化的東西 2. 誘發我們回退的東西

在我個人的觀察里,誘發我們狀態變化的東西其實有兩種,

一種是你大腦內部通過現有信息的計算推得的;

一種是外部的事情刺激到你使你想到的。

這可是非常微妙的,一個是現有你自身的想法再有別的行動,一種是外界先有了某種行動然後才有你的想法。想要的例子嗎?就是你心裡現有感慨萬千,然後你哼起了一首歌,和你突然聽到了某首歌,然後你的心裡感慨萬千,或許也跟著哼起來了的差別。這個分類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提取出來一個特性,我們相信前者的所有可能變化離不開你大腦裡面已有的素材和根據這些素材生成的變化規則,而後者可以刺激到原先你的大腦裡面不存在/想不到/不可知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大腦沒有捕捉到對你不尋常的刺激的話(當然不尋常的刺激也有可能是尋常的刺激和大腦的現有狀態混合分析得來的),那麼你的所有思考將會局限在前者的空間里。這神奇的地方往往是你有些現象,誒,就是想不明白,就是不能擬合,就是覺的不舒服的原因,再修正一點就能擬合鑽牛角尖的人的想法了,他們有可能是觀察到了一些很不尋常的東西,也有可能是默認了一些奇怪的題設,看不到外面的樣子使得他們的結論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成立,不是普世的了。

就是說你可以為前者畫出一個空間範圍(即便是整個人類也會受到此條的制約),你也可以認識到如果一件事物的思考是需要非邏輯輔助的,而那人沒有非邏輯的推理工具的話,那麼他只可以做的是邏輯上的準備,他必須要依靠時運流轉使他正好觀察到非邏輯的對應刺激的話才能繼續思考下去。(不過非邏輯的刺激多了不是傻子的話應該會自己總結出新的工具來吧,就是上一段說的素材可以生成變化規則)

第二個問題還有別的什麼的,等我有空再寫,現在4點多了,該睡覺去了。想想我還真是寫了一大堆催眠的東西。

(不要跟我提曲線,因為你搞不清楚它在什麼情況下是有效的,什麼情況下是沒有效果的,還不如遵照基本的原則來思考)


補充:如果趕飛機的可以直接看黑體字以及距離和推論。

============================================================

當我們進行一項學習的時候,思維水平並不是長時間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而是隨時間不停的波動。

在進行這項學習的時候,會有忘我的投入也會有短暫的走神,反映在這條思維曲線中,就是波峰和波谷。

如果我們討論真正的思考,那一定不會是你走神時候的狀態。

想像真正的思考有一條標準線,在這個標準線以上的是真正的思考,線下的不是。那麼顯然,線上的思考有更高的思維效率,神經更加活躍,能進行更複雜的邏輯處理。

比如:可以分析財報,可以看懂懸疑小說的推理部分,可以進行快速的心算,可以進行學術交流、參與辯論……

如果我們知道思維水平處在「真正的思考」這條線上時能夠完成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定義「真正的思考」:當個體能夠處理所要求的思維能力在XXX事件以上的事件時,個體進入「真正的思考」。

===============================================================

你可能覺得我在說廢話,但是當我們對「真正的思考」作出這樣一個定義,我們就能明白很多事情:

1、真正的思考並不能通過普通的思考疊加得到,因為平均思考效率不同。

舉例:我每天都刷微博,但是我即便通過刷微博一年刷完一本《百年孤獨》,也不能等效我坐下來三天讀完它,因為可能我刷到最後一個名字也沒記住,當然也就更不能理解由這些名字看上去都相似的人組成的故事了。(網路yy小說除外,因為這本來也不需要進入「真正的思考」就能讀完)。

推論:高效的集中的學習勝過低效的持續的學習(為什麼優秀的學生玩的好學的也好,差學生不停的學但還是學不好)。

2、提高思考效率的方法可以有兩種:提高思維水平曲線的峰值或延長曲線處在「真正的思考」線上的時間。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定義真正的思考的時候不說清楚「有能力處理XXX事件」中的「XXX事件」的原因。因為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講,XXX事件是不同的,反映的思維能力也不同。拿一個科學家和一個普通人作比較,假如二者在某一時間的思維曲線形狀完全相同,那麼他們的「真正的思考」水平線就一定不同,並且一定是科學家的高於普通人的。現在假如保持普通人的思考曲線形狀不變,將其拉伸到和科學家相同的高度,會發現普通人的思維能力相對於原來那條水平線有了極大的飛躍,這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就是極大的提升了思考的效率,但對於科學家來說,考慮到他平時所處理的事件,這只是額定輸出罷了。

舉例:高中生回過頭做小學數學題,會發現根本不用動什麼腦子,簡直不要太簡單。

推論:高質量的思考匹配高水平的問題,如果發現自己在生活學習中處理問題處處都很艱難,那麼適當降低問題的水平。

如果是通過延長思考線上的時間來提升效率,那麼其實就是提高了大腦持續輸出的時間,好處是對於剛剛處於水平線以上的事件,能夠有更好的處理效果,而要求更高的事件,則不一定有效。

舉例:雖然上課不能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但是像下課整理筆記之類的卻能夠持續地專註,如果課後付出足夠的時間,也能夠達到比較可觀的學習效果。

反例:刷有的知乎答案的時候也能進入「真正的思考」,但是因為刷過即忘,且思考的時間太少,因此其實也並不能通過知乎達到什麼實質性的學習效果(除非深入地追究一個答案中的內容,並且有計劃的複習)。

3、真正的思考對問題是具有選擇性的。對於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往往可以較長時間地專註;對於本身就深刻的話題,我們往往容易進入深刻的思考。這一條無關前面的定義,是根據人的習慣推出。

舉例:科學家可能對於政治一竅不通,也許他在這上面投入的思考還不如一個北京計程車司機;對於硬科幻文學或電影的影評或討論經常會有大神級的分析,但對於某些喜劇片來說其影評用「蛤蛤蛤」和「卧槽傻逼」就可以概括。

推論:人們思考的問題本身也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想要在有限的人生中獲得更高的思考效率、更多的「真正的思考」,就應該去思考那些更加深刻的話題,而不要整天躺在床上刷微博。

最後:刷微博及一切類似刷微博的事情一定不能使人進入真正的思考。


找到內在聯繫和規律


尋求本質。

比如看了一部電影以後,思考故事大綱——表現手法和效果——電影情節的主要矛盾——映射社會的現象。

有個(個人認為)還是有點意思的做法:自己和自己辯論(對於選擇困難症會比較有幫助)

雖然辯論這事想起來和單方面的思考大同小異,真正做這事的時候還是很能拓寬思路,能彌補一部分思考的盲區。


洗澡的時候


不要晚上做決定


腦袋有疑惑,想通過思考得出答案,不管得沒得出答案,這都叫真正意義上的思考。


我覺得,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就像我現在思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一樣。做任何不同么事有不同的思考,都是有意義的。


每個人對於思考的認識是不同的,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我們看到的世界會產生差別,對於規律的追尋是一種思考,對於現實的接納,也是一種思考,目前的感覺是都能提升格局與視野對錶象的事物與事實進行觀察,簡而言之,便是穿透現象抓住本質的一個過程。


思考就是重新學會觀察,學會專註,學會集中意識。 加繆


題主的問題比較寬泛,「真正意義上的」這個形容本身有很多定義,我暫且把它理解成「一步到位,達到本質」

我的答案是:沒有

因為思考的結果受到「變數」的控制

但這正是思考的樂趣所在啊


睡覺的時候!!!!!!


在你無所事事的時候。


思考是這樣噠


第一步:不預設立場,儘可能的收集信息,辯證法,純粹理性,數據分析。

第二步:根據自己的立場……


推薦閱讀:

平凡與平庸並非同一概念,也許你會一輩子平凡,但你能接受一輩子平庸嗎?
在天才看來,平常人的思考容易犯哪些淺顯的錯誤?
自信多了是自大,那自卑多了是謙虛么?
多角度看問題,是指什麼?這個「角度」怎麼選?
清華大學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邏輯學導論》哪一本更適合入門者學習邏輯學?

TAG:思考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