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追求的終極理想狀態是什麼?
在我理解中,佛家中的涅磐是一種無喜無怒,超越時間空間,與萬物合為一體的狀態。而佛法就是普度眾生都擺脫苦難,認清萬物皆空的事實,不再對外界有任何依靠。
那佛家普度眾生,所追尋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世間所有生物都擺脫了動物性的限制,達到佛陀的境界。假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佛法可以普及到那種境界,即人人皆佛,人人都可以不依靠於外界孤獨平和的存在著,世間再無可度之人,那到時候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一群徹悟之人聚在一起要幹些什麼?
終極理想狀態當然是成佛了
成佛的境界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來講,我這裡只說一方面;就是從斬斷煩惱方面來說成佛的境界
如果一個人斬斷以下三種煩惱,這個人就成佛了;哪三種煩惱呢?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讓我來簡略說說這三種煩惱各自是什麼
1,什麼是見思煩惱呢?你可以簡單理解為所有貪婪、慾望和負面情緒
2,什麼是塵沙煩惱呢?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你在幫助眾生的時候,有很多沒掌握的技能和知識,當你還尚存哪怕一個你不會的、可以用來幫助眾生的技能,我們就說你還有塵沙煩惱
3,什麼是無明煩惱呢?你對於整個宇宙,哪怕還有一點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你不知道幾億光年外某個星球上面有多少粒沙子,你就有無明煩惱
那成佛的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以上三種煩惱的境界,這即是:沒有任何貪婪、慾望、負面情緒;掌握所有幫助眾生的技能;對於整個宇宙的所有事情都完全知道的境界
而這種境界絕非一生之內可以達到,而是要經過非常久遠的修行,這個修行完善自己的過程,被稱為「行菩薩道」
最後謝邀謝邀。
要明白的是,人跟萬物一樣,都是問題,而不是答案。說到本來面目,對象也不是人,而是一切。一切很多,但本來面目卻只有一個。
不要以為佛法是人的佛法,涅槃是人的涅槃,那是錯誤的見解。佛法是基於一切的。雖然形式上,是人在悟道,眾生在悟道;但悟道之後,跟人就沒什麼關係了。
因為受業識影響,我們很難從我執中脫離。所思所想所見,都從我出發:我在學習,我在行動,我在思維,我無聊,我快樂,我解脫等等。又或者是作他想,佛陀在說法,佛陀已涅槃,佛陀示現來度眾生等等。
但究竟上沒有我,沒有他,沒有眾生,沒有世界。
涅槃到底是什麼,這在思維上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答案的。就像銀河漫遊指南里的是42一樣,你能說42是人么,聚在一起幹什麼么?謝謝邀請。
佛家追求的終極理想狀態是:活在當下,不是妄想未來。你真的覺得,只有這一個世界可玩嗎?開悟了,就是把這個世界完全吃透了,到達了升級的標準。開悟的人不會再來這個世界了,他們將會前往其他次元去探索、經驗。就好像小升初。不必擔心無聊我的弟兄,我保證這個宇宙比我們想像中更加神奇,可探索的事物更是會無窮無盡。
佛在開悟的時候。已經圓滿地回答了您這個問題。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麼佛家追求的終極理想。1、一切眾生都圓滿了如來智慧德相2、眾生都不再有顛倒、妄想、執著。設想一下,到時候那個世界,
人人緣來則應,緣去則散。隨緣無掛礙。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該來的讓他來,該去的讓他去。那不是凈土又是什麼?人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佛說的顛倒妄想和執著。
因為人認為自己是真實的,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是真相。其實佛說,那都是空假幻。人認為我們要有理想,要有意義。佛說。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你的理想和報復只是果報現前的一個因。人認為我們的所思所想會接近真理,道理越辨析越明白,越執著就離得真理越進一步。佛說。其實那是越無明。什麼是修行?
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該面對收穫時知道是因緣來的,不驕躁
面對失敗和煩惱時知道是因緣來的,不痛苦面對別人的侮辱和謾罵時知道是往昔我們的宿業,不嗔恨面對別人的給予時知道這是自己往昔善因的善果而不得意忘形。那歌兒怎麼說的來著?
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viview謝謝邀請。
我們有好多這種想出來的問題
比如,
女人都出去上班了,誰照顧小孩啊?全世界都同性戀了,誰生小孩啊?其實,這些問題背後,只是我們自己的擔心而已。
而學佛,正是學習減少這樣的擔心,其目標也只是自己和自己身邊人的喜悅寧靜。
這些是生活中踏實的、一步一步的練習,做出來的。
世間有無可度之人,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一群覺悟之人聚在一起要幹些什麼,
和我們自己的幸福生活相比,又有什麼重要呢?如果僅從達成的「狀態」而言,對於每個悟者成道者而言,當下就是完美的。
這個世界不需要我們增加什麼或減少什麼也不需要我們除滅痛苦,因為痛苦從來沒有出生也不需要我們追求什麼,當下每一個時刻已是自在具足對於修行人來說,內證的理想狀態就是當下的「明明了了」,道眼通明慧照世間。
說成佛,佛是幻相,說渡眾生,猶是夢裡小兒角逐事。
======================================
得道的標準與其他一些話題以下是根據我和一位朋友的對話整理而成:
問:如果出馬仙家是「妖通」,那麼這一類人去修鍊是不是更容易開悟呢?
回復 :最好的修鍊境界是沒有境界。這一類人去修行,因為困於這通那通的神奇境界,幾乎不可能開悟。 就如一個人把精力放在世俗成就上面,修鍊便落下了,開悟可以,證道極難。 所以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有名氣的大師 ≠修鍊成就的大師。但他可以是一位功德巍然引領後來人入門修行的賢聖。
問:我在想,大師修鍊到後期還會受到世俗的影響嗎?
回復:如果是有成就的大師,已經得道了,那麼即使外在好像還受世俗事情的影響,但他的內在肯定是如如不動的。
問:如果將精力用在引領後人上面,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嗎?回復:一個開悟見道的賢者,不等於「得道」,見道還要守道,因為他把精力用在了引領後來人上面,所以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己的修行。問:那得道之人呢?得道之後再引領後人不是就好了嗎?為什麼沒有得道的時候就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呢?
回復:
1,得道的人完全與道合一,因為「心無動搖」的緣故,如果沒有過去世的因緣與願力,他們不會創造因緣去弘法。
2,就我個人所知真正得道依然廣泛弘法活在世上的人就那麼幾個。
其他的大德,多是處於見道修道階段還沒得道。那些未知或我沒接觸的得道人不在此列。3,得道的狀態與衡量標準是怎樣的呢?
打個比如,譬如我們做事情,我們專註於看書的時候,這「專註」沒有丟失,不看書了,轉回去上廁所,這上廁所走路每一個瞬間,「專註」都沒有丟失。以至於日常生活,包括睡覺夢中,「專註」也沒有一剎那的丟失,這就類同於「得道」的境界。只是專註是有能、所對象,實際守道得道則略有不同。4,如果所有開悟見道的人都入山清修矢志守道,那麼可以預見的是——這個世界幾乎沒有正法的存在。
開悟的人如果有一百個,得道的人可能不到五個。現代社會,不論根器再好,如果沒有二十年以上日復一日的專職修鍊,即使可以見道,但極難證道得道。5,更多的情況是,現代修行人會在見道以後,繼續過著以往的平常生活,然後利用網路這個平台把自己知道的「那個東西」,試圖用文字表達出來,告訴有志於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可以明白的。
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雖然還會分心動心,但他們知道這其實也是修行。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我們就可以說幾乎沒有活著的引路人,我們的修行之路將倍為艱難且難見出路。超然法師講《楞嚴經》: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白話:「大慈大悲的世尊啊!如今我已經覺悟成佛法門,對於『耳根圓通』的修行之路沒有了任何疑惑。」「但我常聽如來您這樣說:自己尚未得度彼岸,而誓願先救度他人,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自己覺悟已經圓滿,而能夠覺悟眾生,就是應現在人世間的如來。」「我阿難雖然尚未得度彼岸,但我願意學習菩薩發心,誓願救度一切末法眾生。」第一、這個世界不可能達到人人皆佛。人人皆佛,人人皆獲得證悟,是完美主義的幻想,那是不存在的。
第二、人存在的意義並不是要度別人,佛法存在的意義也不是為了要度別人,你活著,不是為了讓別人跟你一樣。
第三、徹悟的人聚在一起要乾的事很多,你幹什麼,他就幹什麼,唯一不同的是心不同,他是「以才發身」的仁者,而你是「以身發才」的不仁者,仁者和不仁者的差別並不是事情的不同,而是心靈感受的不同。任何因緣都是修行的所緣,任何事件、行為、情緒都是修行的所緣,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成長是無止境的,而人生不進則退,真正徹悟的人不怕事多,多多亦善。
第四、據說孔子和老子曾經見面,但兩個人相對而坐,兩天兩夜沒有講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是庸人,也懶得自擾。估計釋迦牟尼佛見到老子和孔子也一是樣,三個人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呵呵……最後,達到佛陀境界的人也不容易湊到一起,所以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因為非常難得,所以才寫在《論語》首頁。放不下才有「意義」一說
在世間才會問「幹什麼」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空便是空,只能是空,無所求,不可求,無須求。若非參透空之不可求,無以求空。
當一個人想「追求某個狀態」時,這個念頭本身就在創造「某種狀態存在」的幻象了。然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性是一個意識不到自性皆空的空和一個意識到自性皆空的空之間的一念之差。
而這一念之差恰恰在於,空是不可能通過「追求某個狀態」而成為空的。這個問題很大,其實怎麼說呢,這種境界是說不出來的因為說了就有所著,就不是那個東西了。也只是一個尚在路上的人,希望能盡我所能講得明白通俗一點。
DEC 19,
引用一個沈家楨博士舉的例子:「我這裡有一架收音機,讓我用它來做例子。這是一架我們叫做收音機的東西,現在我把它的擴聲器拿了出來,諸位是否把這一個擴聲器叫做收音機呢?答案是否定的。諸位將稱它為擴聲器。現在我又拿出電晶體,諸位把電晶體叫做收音機嗎?又不是的,那是電晶體。電容器、電阻器、塑膠套子、電線等等,又怎樣呢?這些部分無一可以稱為收音機。現在請大家注意,當各個部分都拆散移開了後,諸位能告訴我收音機在那裡嗎?收音機沒有了。因此,「收音機」只是我們為暫時合在一起的許多零件的集合體所取的一個假名稱。當一個人在心中把它分解時,它就失去了存在。因此,收音機並不是一個永久性的實體,收音機即是「空」。(請注意這個「空」不是「實」和「空」相對的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因此,佛法中更精密地稱之為「第一義空」。」收音機之所以為收音機,是因為這些元件之間具有某種關聯,這種關聯來自於人們心中產生的概念,規則,界限等————」必須是這樣「 才能成為,稱為一個收音機。
因此,佛法上說的空的狀態,是去除了任何概念,界限的一種狀態。所以如果一個人已經證悟到「空」的境界,他是沒有任何分別執著的,因為他沒有任何概念和界限,包括空和有的概念,包括存在與不存在。所以在一個證悟了的人的眼裡,不會問出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因為「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概念。所有的事物(情與器)都是一體的,沒有界限的。所以也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沒有恨,沒有苦,那既如此,有什麼可度的呢。那那個境界,便是極樂世界。
那個境界,實際上就是心經說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所以說題主的這個問法實際上是個偽命題。因為真到了那個境界就不會那麼問了。
但是佛法說又說「真空妙有」,就是說,這個空,不是我們二元世界裡所說的和「有」相對的空,是一種真正的空性(因為要和這個世界的我們這些眾生解釋,所以必然著於文字,只能暫時這麼說。所以才有「不可說,一說即是錯」這種說法,因為說出來,就落入概念和界限),但是對於我們這個境界的眾生來說,這種關聯,概念又是存在的,所以是妙「有」。因為我們承認它「有」,也就是承認了界限和概念,因此它是真實存在的「有」。
但實際上,萬事萬物之間是無限的,一元的,沒有概念的。這種感覺有點類似烏比斯環
如圖,看起來這個人一直在奔跑至他認為的「另一面」,但實際上,他一直走在一個面上。但是由於這個人身在其中,所以他不停追尋另外一面,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這實際是一體的。你也可以把這種體驗叫」輪迴「,生生死死,沒完沒了。因為他的頭腦里有很堅固的觀念:認為有另一面的存在。佛法的意義就是破除這種觀念,然後,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一旦打破這種觀念,知道實際是一體的,就立馬自由了,了脫生死了,因為知道生死只是一個概念。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還是不容易,因為人的觀念很堅固。類似的思想也出現在中國的太極圖上,而中華文明要比別人早幾千年,實在是非常智慧和先進的。
道理是這樣,但是想要達到這種境界確實非常非常難的,因為我們已經被各種概念和界限綁縛,非常非常堅固,這所有的概念匯合成一個」我「,這個我是由血肉,思想,文化,技能,感情,年齡等各種元素匯聚成的一個東西,就是心經上說的」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經變化了,不是同一個」我「了,但是我們依靠我們的各種感管和感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欲)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還是會非常堅定地認為,這就是」我「,而你是」你「。實際上,都是一元的,是沒有差別的,這些概念在究竟的那個空性境界上來說,都是一體的,不存在的。但是要破除是很難的,所以要達到那個境界,先要破除對於感官和感情的執著,破除」我執「。破除並不是說讓你就不要」有「這七情六慾了,當然可以有(並且就是實實在在的在二元世界裡客觀的存在著擁有著),只是說已經看透這個世界的真相的人,不會再為這些苦惱了,他不再受任何概念和界限的束縛,達到真正的自在。
但是最忌就是未證言證,明明還沒有放下,非說自己已經放下了,你看這個人好像已經沒有感情了,也不愛好任何東西了,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只是陷入了一種」絕對空「的斷見。所以那個境界的人是不會有所謂「那都成佛了證悟了聚在一起幹什麼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因為落於「做」與「不做」的二元對立中了。你問我度不度呢,我順杆子就想了想,是啊,度不度呢?這就掉溝里了。現實中我們就是這樣很容易被各種觀念,習氣,業力等等綁縛的。
真正證悟的人,就是即便知道了這個世界的真相,還是自在地遊走於世界,來去自由,要度人還是慈悲救度,但是在他的境界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分別的。實際上在他看來,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的,都是佛,清凈平等,因為他已經沒有」你啊我啊「的概念了,通俗講就」咱倆誰跟誰啊「,也就是」無可度之人「了,有沒有可度之人,這句話就充滿了二元的概念,只是相對於二元境界里的人來說的。一句一句來解釋:第一、"佛家追求的終極理想狀態是什麼?"
答:雖然有很多時候「佛家」一詞是用來指佛法、佛學的,很多時候也是指人間學佛的修行人群。如果是將其作「佛法」理解,那麼,佛法的終極狀態當然就是「成佛」。如果作「學佛的修行人」來理解,那麼,「學佛的修行人」終究還是「人」,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沒錯,是「不同」的追求。學佛的人的追求其實並不都一樣的,要統一出一個答案來,還是挺難的事。目前我見過的有這幾種:「因為生活的苦,所以想離苦得樂。」「因為生活不順意,所以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遇到了佛法,所以深入此門。」「沒想太多,只是信佛之後,心有了著落,所以就跟著小團體一起放放生,聽聽法,其實沒仔細想過要追求什麼。」第二、「在我理解中,佛家中的涅磐是一種無喜無怒,超越時間空間,與萬物合為一體的狀態。而佛法就是普度眾生都擺脫苦難,認清萬物皆空的事實,不再對外界有任何依靠。」
答:「涅槃」是什麼?在解釋涅槃之前,首先要說明一件重要的事:「涅槃」是用語言無法解釋的一種狀態。因為這個是屬於「體會方知」的範疇。人的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有著嚴重的局限性的東西,它能表述的東西十分十分有限。最簡單的,蘋果的味道,只有你吃過了,另一個人說起的時候,你才能明白它的意思,如果你從來沒吃過,那麼,無論對方如何描述,你都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它的味道。說「蘋果」有些太常見了,不容易理解,如果我說「賴瓜」:它通常有桔子那麼大,一頭像桃核形的尖頭,整體上接近橢圓形;厚厚的外皮,外表凹凸,生時是淡綠色,熟透時是明亮的黃色,成熟之後掰開外皮會起沙,瓤是鮮紅色、很甜。親,你能在腦袋中想像出來這個東西是什麼樣子的么?模樣如下圖^_^
那麼,現在,你要不要來猜猜它是什麼味道的?因為語言中簡單的一個「甜」字,實際上代表了千萬種不同的甜。總之,由於語言的局限性使得我們只能是盡量嘗試去描述,但是最終,實際的「那個」是什麼樣的,還是需要親自去實踐,去體驗,去經歷,去體會之後,你才能真實的知道「那個」是什麼。那麼,現在來說說「涅槃」。
(以下全部回答並不是出自本人的體驗,而只是綜合了對部分佛經的詳讀、思考和對佛經中提到的一些可試驗的部分進行了部分的實踐之後得出的分析和暫時性結論)事實上,「涅槃」只是代表著某種狀態,而不是狀態本身。
事實上,「涅槃」只是代表著某種狀態,而不是狀態本身(必須 再次 強調一遍)。(「引號中是題主的問題描述」 ~波浪線後邊是我的解釋)
「在我理解中,佛家中的涅磐是一種無喜無怒」 ~ 然而並不是「無喜無怒」,而是融於萬物,覺察一切,包括喜怒——那更接近「如如」的意思,也就是包容性的,而非排斥性的。「超越時間空間,與萬物合為一體的狀態。」 ~ 是的。
「而佛法就是普度眾生都擺脫苦難,」
~ 對,也不完全對。佛法里包含了詳細解讀「世間因果規律」和「發願的方式及效果」這兩個部分(以及其它內容),如果學通了,那麼就有能力在「難」發生之前,進行有效的避讓措施。但是,眾生里 只有「人」有主動改變自己行為模式的能力,所以,除了人之外的其它眾生並沒有能力應用佛法,除非「人」去做出幫助……即使如此,也只能產生少量的作用,就像佛助人,也無法違背人自身的因果和願望。「認清萬物皆空的事實,不再對外界有任何依靠。」
~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空」,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更接近於「將自己清空、擴展、直到成為一個沒有邊界的,可容納一切的容器」的意思(詞句內容彷彿有矛盾,但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那佛家普度眾生,所追尋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世間所有生物都擺脫了動物性的限制,達到佛陀的境界。」 ~ 這讓我從何談起才好?……嗯。這個暫時先放下。
「假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成佛率是否更高和社會發展之間沒有必然聯繫。社會是否進步的標準一般要看 經濟發達程度、社會管理機構是否健康協調、公民的社會公德意識、文化藝術環境……這些與「人」和「人性」有關的方面;而成佛的有利條件則在於:1、是否有條件觀察現實中的因果律,2、想布施,有受者,3、受戒能持 無不可逾越的障礙……綜以上,社會發展和學佛成佛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佛法可以普及到那種境界,即人人皆佛,人人都可以不依靠於外界孤獨平和的存在著,」
~成佛後不是孤獨的存在著,而是容納萬物,是容納一切。成佛不是排它性的「空」,而是容納性的「容」。(讓我想起老子說的「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請想像西北窯洞])「世間再無可度之人,那到時候人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一群徹悟之人聚在一起要幹些什麼?」
~成佛後,就不再是人。不是「肉」身的。大概可能是「光」的身體。可以千變萬化。就算如果所有的人都成佛了,還有其它眾生需要去度化。但是除人外的眾生只有變成人之後才有可能修成佛。假如所有的眾生也都在輪迴成人的時候得度成佛了,那麼,整個宇宙大概就是一片佛光瀚海了(想像中挺美的)。總之,如果都成佛了,那麼,佛心無求,並不需要做什麼。
Ps.有求、有為的 是人心,以人心看佛心,自然看不懂。這個問題我在某個群和人討論過。假如有個小區,裡面全部都是世界級別的富人,要什麼就有什麼,吃的、用的、喝的,都是最高檔的。這些人知道這個小區外的人過的是要工作賺錢,要供房,供兒,要養父母的辛苦生活,於是心生憐憫,把那些普通人帶到小區來一起生活。簡單的來說,簡單打個比方,小區里的是佛,外面的是眾生。小區里的人過什麼生活呢,無欲無求的生活,滿足而快樂。佛是成就者,覺悟者,而且想把所有人都帶到佛這個境界來。
我執是太陽,本性是手電筒的時候你就是俗人,調過來你就是佛
坦然面對死亡?
個人認為只要宇宙中還有人類這種生物的存在 佛家就不會有再無可度之人 這並不是我的悲觀心態 看得多了 想的多了 你就會知道 人性並非僅此而已這麼簡單 世間總會有那麼幾個想要稱霸天下為所欲為的人存在 如果有這種人的存在就不可避免會有各種形式的戰爭 而且 佛家追求的理想狀態 是我們最終看破了虛假的東西 走過了那一扇門 我們看到了實相 這是佛陀在許多經書中為我們所顯現的真理
說實在關於有多少佛這個問題答案也不確切,從釋迦牟尼住世到現在佛教流派紛繁複雜,教義出入很多,小乘佛教大致是這樣認為的(所謂小乘佛教也只是被命名為小乘)
修道的層次可分為五個次第:
①、資糧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②、加行位:觀四聖諦,既是觀苦、集、滅、道諦。③、見道位:覺悟見惑,斷三結,既是斷除我見、戒禁取見以及疑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1、我見結:身見是一種知見,因這個知見使我們做出種種傻事,而見道的人沒有我見,但並不等於沒有我慢。我慢是我們的內心高舉,認為有一個主體存在;而我見是執著現前的身心有一個我。所以見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見,沒有破除我慢。2、戒禁取見結:守持種種不正確的戒律,見道者無此煩惱。3、疑結:見道的人對於佛、法、僧有絕對的信心,絲毫無懷疑。所謂見道既是見到涅盤之道路,我們現在聽聞佛法,是聽涅盤之道,並沒有見。比如我告訴你從新加坡怎樣搭飛機到東京,下了機要怎樣搭車到火車站,從火車站怎樣搭車到一個鄉下,再從鄉下去一間寺廟。如果你們從頭聽到尾,這只是聽而已,但是你們真的去到那個地方,那才是見道。我們聽聞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覺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時候,那就是見道。見道的人斷除了我見、戒禁取見及懷疑三種束縛他們的輕微煩惱,稱為三結。④、修道位:修行者見道後繼續修行,稱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聖者,這些聖者稱為有學聖人。⑤、無學位:既是證悟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已經完全解脫煩惱,再也不必學習即修行解脫的方法,稱為無學,所以阿羅漢稱為無學聖人。有些不對題了不過沒關係,反正我打算匿名回答了,然後至於說成佛,對世界的價值啊意義啊什麼的,可能我們還需要探討一個問題
重要的是你,還是餘下的世界。放下我執,怡然寧靜。七彩融於一白,扶搖而去。 個人愚見,請勿見笑。
開悟!無欲無求,逍遙我游,自由自在。
推薦閱讀:
※哪裡有免費修行的寺廟?
※關於《法華經》的幾個問題?
※你看(聽、觸、嗅、嘗、想)到的是你自己,什麼意思?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關於「一念生譏毀者」的慘重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