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的形狀為什麼這麼奇怪?

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只是覺得甘肅省的形狀好奇怪,想知道是不是歷史上的原因?


是的,歷史原因的政區演變以及自然社會原因。

一、夏商周時期天下分:冀、兗、豫、青、徐、揚、荊、梁、九州。從《禹貢》的「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的《釋地》:「河西曰雍州」,都有明確的史載。《辭海》地理分冊有註:「黑水所指,自來說法不一,有張掖河、黨河(在今甘肅)、大通河(在今青海)等說。可以知道,現在的甘肅除去東南部都是當時雍州的區域。

二、秦代時期,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現在甘肅的中東部就是當時隴西郡的範圍,當時秦在隴西郡下設置榆中縣(現蘭州榆中縣)、狄道(蘭州永登縣)等很多縣治。現如今的甘肅西部,河西以西北當時是月氏、烏孫、羌等國的疆域。

三、漢代三國時期, 漢武帝時代實行十三州,後期東漢郡縣兩級製成為正式政區,三國時期州郡縣三級制。十三州時期的涼州就是現在甘肅大部,漢代時期部分是涼州區域,部分是匈奴和西域、羌國家疆域。三國時期的涼州、雍州和益州的武都郡、漢中郡部分地方。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西晉基本形成了甘肅西部、北部的現有疆域政區,當時設涼州。但東晉基本又是四分五裂了,前秦疆域的擴大和後來的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是土谷渾、高昌、後周等國的領土。

五、隋唐時期實行州、縣兩級制, 雖然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實行郡縣制, 此時的州、郡實質上並無差別,後來設置府州, 最早的府級政區是京兆府和河南府, 截至唐末共有十個府。隋時期的雍,唐代的隴右道、關內道、山南道。

六、宋西夏時期,北宋改造了唐代的道, 創立複式路制,西夏設府、軍司。這一段時間上,現今的甘肅在宋代是秦鳳路,下面的諸州諸軍的大部分都是;西夏時期的政區由原來的甘州回鶻、歸義軍、涼州吐蕃等發展而來,設置了西涼府,下面有甘州、肅州、蘭州等州以及各個軍司。

七、元代時期,設甘肅行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黃河以東地區為陝西興遠路。大部地區屬於甘肅行省,部分是宣政院轄地、哈密力等區域。元末就基本形成和現在相似的大概政區範圍。

八、明清時期,明代改省設司,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轄地大部繼承元朝,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清代陝西右布政司,後改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遷至蘭州市,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省區部分範圍。光緒十年(1884)分出新疆。明代前期部分地方屬於韃靼,清代基本形成大多數省份,截止宣統三年全國有23 省。

九、民國時期和50年代調整。民國時期甘肅省境又劃分為寧夏( 原朔方)、西寧(原海東)、蘭山、涇原(原隴東)、渭川(原隴南)、甘涼(原河西)、安肅(原邊關)七道。1927年撤道為省,1929年分出青海和寧夏兩省區。1945年後,省境隴東地區屬陝甘寧邊區的隴東和關中兩分區,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成立甘肅行政公署。

1950年時

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將撤銷的寧夏省併入甘肅省。1957年,以1929年的原寧夏省行政區域為基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69年7月,中央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額濟納旗劃歸甘肅酒泉地區管轄,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武威地區管轄,歷時10年。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重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甘肅省回歸原有政區規劃,形成現在的政區。

另外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在固定的聚居區域,往往會以河流山川為界,比如祁連山脈的走向。

其次,古代在西北建立政權或者統治此區域的政府為限制因為不同文化和生活習俗造成一定的(少數民族,多數民族)割據勢力,將區域組合成新的行政區劃,也能形成一定的戰略優勢。

談到戰略地位,甘肅的名字是由甘州和肅州合併簡稱而來,甘州就是現在的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這是咽喉重鎮;肅州,可輻射西域,東可通過河西走廊過甘州金城往長安,西可達西域諸國,戰略地位更明顯。然後東部的隴東,隴南,古代隴地乃絲綢之路 必經之路,隴-金-甘-肅乃絲綢之路的整個戰略運輸通道。

在經過2500多年自然歷史疆域大循環後,甘肅終於形成了現如今的狹長形狀!

以上!


甘肅是從歷史上的涼州-&>隴右道演變而來的。我想題主問的主要是為什麼中間有那麼細長一塊。

這是因為歷史上只有河西走廊才適合農業。那裡降水很少,主要是依靠祁連山的冰雪融水灌溉。而從祁連山上流下來的河主要是內流河,從祁連山北麓流下後跑不遠就消失在荒漠中。這些河流流多遠,河西走廊就有多寬。這些河流中最長的是黑河,終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的居延海,是中國第二大內流河。(僅次於塔里木河)

不適合農業種植的地方,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是不設郡縣或者州縣的。所以甘肅的行政區劃就變成了這樣的細長形狀。


甘肅的地形的特點不在於長條形還是什麼的,在於其與內蒙,新疆,青海,寧夏等地的犬牙差互!

現代甘肅行政區劃的形成是繼承歷史並發展的結果。

首先,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方面。一個大塊的區劃是同適合於該地域人們生存和生產、發展社會經濟的客觀條件分不開的。它不能不受著山川河流、地貌形勢、物產資源。經濟條件甚至氣候特點的限制、制約和影響。否則就不便於管理和治理。從地形上而言。西北地域遼闊,地貌複雜,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差異較大,甘肅中部古稱隴右,也是以此向南面和西北伸展的,形成一狹長形,故有人說:「甘肅形勢,南北長東西窄,形似鹿首」。從地形來說是如此。從經濟文化上來看,這個狹長省份也是與絲綢之路有聯繫,而絲路則是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是絲綢之路的必經通道,是內地與邊疆以至向西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中樞,在經濟上有其一體性。

其次,民族問題也是區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西北是我國少數民族眾多的地區,有的比較分散,有的比較集中,有的發生了很大變遷,都對區劃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區劃問題處理得好,能夠促進民族和睦,國泰民安,社會繁榮,否則,如有失當,就會觸發紛爭,釀成事端。西北歷史上各族人民是融洽的,對開發西北都作出過重大貢獻,這是主流,但民族問題較多,也是事實。不論是所謂「五胡十六國」時期,還是在宋遼元西夏時期,各族之爭都比較嚴重,當然不是區劃問題而導致的,但民族問題在西北則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有許多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不可漠然視之,這是歷史所證明了的。近代時期,新疆和寧夏、青海的建省都與民族問題相關聯。新疆是民族成份最多的省份,也是維吾爾族和各族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據劉錦棠在建省時說:「南路以纏頭布魯特族類為最重,蒙古次之,漢回又次之,北路敘哈薩克族類為最重,蒙古、漢回次之,纏頭又次之;而滿漢孑遺之民,則兩路均寥寥無幾」。分省時,寧夏鎮守使馬鴻賓、西寧鎮守使、馬麒都是回族中有實力有影響的人物。這三省建省時,不論是劉錦棠還是以後的馮玉祥都注意到了民族成份的實際。近代建省之前,馮玉祥就與回族重要人物取得了聯繫。近代的幾次回民事變,官方對事變的後續處理,使原本分散的回民更趨集中,地方政區設置改變。有學者指出,當前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一帶形成一個基於地緣、血緣、族緣、業緣、教緣濃郁、宗教情感強烈的「(銀)川平(涼)穆斯林民族走廊」氣這一走廊的形成,與近代回民入居該地區的和政區變革關係密切,甚至以單獨政區設置管理回民具有示範性(如化平川直隸廳)。這一走廊,也不是純回民區域,因此回漢族群關係也在該地區的行政調整進程中打上族群文化差異的烙印。

總之,甘肅省區建置和行政區劃是上述多方面原因形成的。有的地方在這個方面的原因較突出些,有的地方在那個方面的原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是:一、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二是國家統一整體的需要。沒有一成不變的區劃模式,歷代或各時期都有可能變動和調整,不過變動大小不同罷了。但不論如何,區劃的變動總是從屬於大局,不能脫離歷史實際,它關係到國勢的興衰,國家的統一,邊防的鞏固,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民族關係的融洽,有效的管理以及布局的合理均衡與否等。

如果真心對甘肅乃至我國政治地理感興趣,可以去實地走走看看。


你看地形圖就沒這個疑問了。


甘肅的地圖奇怪在,兩個鼻子長進了內蒙古,一隻腳插進了青海和四川,一隻腳幾乎踹開了寧夏和陝西,頂個大腦袋靠著新疆和青海,嘴巴還撅到了國界線,吻開了新疆和內蒙


最細的那一段就是武威、張掖、酒泉,細的原因就是南邊是祁連山脈,北面是沙漠,所以叫這個地方叫河西走廊。


從甘肅重鎮張掖名字的由來可以感受一下。

張掖者,張國臂掖,以通西域。


個人感覺應該是為了軍事目的,曾經去敦煌,路上老師給我們講甘肅在經濟上好像沒有存在的必要,南邊把平涼慶陽劃給陝西,隴南劃給四川,北邊劃給新疆和內蒙,中部青海和寧夏分一點就沒了。但是,軍事位置比較重要,之前的蘭州軍區設立就是一個體現。中國西部尤其西北少數民族眾多,歷史上基本處在動蕩不安的局勢之中,中原強則管控力強,一旦中原戰亂或者內部不安定則這裡的少數民族立馬叛亂,自立為王。基於歷史的教訓,甘肅存在的軍事意義就顯現出來了,它對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甚至西藏都有很大的軍事影響力,並且插在了這幾個少數民族區域中間,形成一把利劍,仔細看一下甘肅地圖就會發現它的北邊有很短的一段國境線,跟蒙古接壤,為何這一點點國境線要留給甘肅而不是讓新疆和內蒙古分了,其原因應該就是分開新疆和內蒙古,避免他們接在一起。所以,奇怪是奇怪了點,但是很合理,另外地形上北部的祁連山脈,南邊的六盤山這兩個山脈對甘肅區域的形成也有影響,具體我就不說了。


主要是因為70年代以後把阿拉善從甘肅分出來還給內蒙又成立了寧夏自治區,否則甘肅的形狀還是能維持當年西夏的原貌的。


這個問題倒是牽引出我高中時候的一段往事。那時候地理老師帶我們識記中國各個省份的地理輪廓。基本都依靠聯想其他形象記憶,比如黑龍江似「白天鵝」,陝西像是「跪著的兵俑」,湖南江西像是兄妹倆等等。甘肅省的輪廓嘛,講真,真不太好聯想。而我跟我當時同桌說:像是個奧特曼剛剛變身出場……看這大拳頭! @leoljw

答主現在正在甘肅蘭州讀書,想來也真是有些巧合,這麼多個省份偏偏我選中了一處以後承載我青春足有四年的地方做出了最有趣的聯想。

至於為什麼這輪廓看上去奇怪?我想題主對照一下地形圖應該會豁然開朗不少。


我原來一直覺得像一隻狂奔的鴨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是隴南人,就是甘肅最南方的一個市,在安徽念書,每次跟別人介紹甘肅的時候最常用的詞就是「甘肅真的是太長了」。

小時候跟我爸說我們去敦煌玩吧,我爸皺著眉頭拒絕了我,因為實在是太遠了。

寒假的時候我爸單位有同事母親去世,要去弔唁,我爸坐車坐到崩潰,因為她家在最北邊靠近內蒙的地方,隴南這個小破地方火車只通往成都重慶

不過他也算是見到沙漠了,我出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甘肅人因為我從來沒見過大漠孤煙直,傷心


這是一把打開西域大門的鑰匙


地理原因造成人文環境,形成歷史事實


河西走廊主要部分之甘 肅兩州是也。


以前蠻好蠻大的一塊,大約包括今甘肅、內蒙西部、寧夏、河湟以東。後來馮玉祥來了,分為三省。因為當時政策是一省一軍,這樣可以多兩個軍的番號。


幾個高票回答已經說得很完美了。甘肅的存在其實戰略意義大於行政和經濟意義。確實如此。中國的行政區劃其實是有政治大智慧在裡面的。不說大西北自古屬於中華文明相對邊緣的板塊,即使是在中國本部漢地,行政區域的劃分也有統治便利的考量,甚至是漢地核心地域,有代表性的就是江蘇和安徽,其實也是清朝康熙的時候強行把最富庶士大夫和宗族文化最濃厚的的江南省分割開來,後來又淮人治吳。皖北和蘇北其實應當是個文化共同體,其實徐州、亳州這些地方,文化、飲食、民風和方言更接近河南為代表的中原文化,而皖南、蘇南(包括上海)和浙北應當是以吳文化為依託的另一個文化共同體,但硬生生地拆成了三個省份。不僅僅把地域認同和文化認同拆散了,把經濟一體化也拆散了。反過來想想,如果經濟富庶的吳語區自成一體組成一個江南省,就傳統中國人那小圈子認同高於國家認同的尿性,勢必在地域認同上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加上江南富庶的經濟實力、強大的宗族勢力和士人文化,這對任何統治者來講都會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說,單單從行政區划上,就能感覺中國統治階層內部駕馭國家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中國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地貌和民族以及國情複雜的國家,卻最終依然能夠維持相對統一的大一統局面,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某種程度上,中國應該算是有效、嚴密和穩定統治領土最大的國家,而且,佔據了亞洲板塊差不多最宜居、最適宜農耕的土地。不說俄羅斯那壓根消化不了閑置在那的西伯利亞地區了,就說加拿大,在育空的冬天我老爸可是體會過零下五十六度的感覺和極晝的


西北五省只有陝西和甘肅不是自治區,甘肅是一把劍,割開四個自治區,軍事最強,陝西是錢袋子,經濟最強,後方補給。


這其實是在cosDiscord


因為是一隻波克基古


看看甘肅省的歷史沿革就知道了,它的區域邊界有很多變化。


我作為一個甘肅本地人告訴你

每個省形狀都很奇怪

為什麼有個省像兔子有的省像恐龍

為什麼有的省那麼一丟丟有的省那麼一大塊

為什麼要分那麼多省

如果你喜歡的話當然你可以深入研究

但是我認為,這個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沒有比較大的現實意義(你不可能一刀把甘肅劈兩半)

本回答並無惡意


推薦閱讀:

為何甘肅省有時或大部分給一些人一種「偏遠山區窮鄉僻壤永遠缺水、不知道甘肅是蘭州的還是蘭州是甘肅的、不知道有啥特色特產、不知道在哪、不知道有啥名人、沒啥印象」的感覺?
甘肅張掖這個地方誰能介紹下?
甘肅蘭州怎樣?
女生一個人去敦煌嘉峪關玩兩天危險係數大概有多少?
蘭州理工大學 蘭州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 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TAG:中國省級行政區 | 甘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