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哲學為何不強調思辨、也不講唯物辯證法,而是一味的強調對人主觀意志的洗禮?
讀西方哲學歷,一直是強大的思辨推動著哲學的發展。可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為什麼一直在感覺給別人洗腦。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讀論語和中庸一直有這樣的感覺。
中國哲學不講唯物辯證法,那很正常,因為它本來就是後傳入的概念,西方哲學也沒多少講唯物辯證法的,那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要是分開講,唯物的,和辯證的,那倒還多點。
但說中國哲學不強調思辯,這就得問什麼程度算是強調思辯了。首先,怎麼定義中國哲學?1.我不覺得哲學只有西方有,也不覺得西方某個時期或某個人對於哲學的定義足以明確哲學的內涵。什麼是哲學,哲學應該如何研究,這本身就是個哲學問題,不僅說來話長而且容易撕逼。2.我不覺得被中國哲學史教材提到過的都屬於哲學,大部分,真的,大部分,都只是廣義上的思想,它們的論證部分,思辯部分,都已經難以得知,而且很多關於政治教育道德歷史各方面的思想,實在不能都歸為哲學,不然政治學教育學就可以取消了。
那麼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哲學裡不強調思辯嗎?對不起我不覺得,從老莊、孟子、公孫龍、墨子、韓非子到王充、王弼、郭象到僧肇、玄奘再到張載、朱熹、王陽明乃至戴震、章學誠乃至牟宗三、錢穆……你可以說他們思辯水平不夠,說在思辯上不如維特根斯坦,,但你不能說他們不重視思辯,他們任何一個都是儘力地「以理服人」,而從沒談過「因信稱義」……你說這不是主流?對不起我找不到任何他們在當時沒有成為引領學術界的新星的理由,難道主流得是統治者認可的?那蘇格拉底為什麼死了?至於「感悟」什麼的,這個和思辯矛盾嗎?你的「感悟」也好,「感受」也好,「感官」也好,它是思辯的材料來源啊,你能體會出人心之所同然,能分析人性的內在,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提出學說啊。不僅僅是中國哲學,任何哲學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都和宗教、巫術、政治、自然科學等等聯繫緊密,這是哲學不可避免的,也是哲學必須面對的,如果它對這個社會毫無影響,那它才真的毫無意義。但把哲學當成多麼高尚多麼純粹的東西,且把它因為歷史局限而混雜的世俗觀念、迷信思想等等一併推崇,這實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哲學家們不得不被他們最看不起的一類人歌頌……這種恥辱和鞭屍有什麼區別?哲學確實很「洗腦」,正是因為他們發達的思辯使得他們看上去很有說服力……但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被洗腦了,那顯然說明他們不夠稱職。真正的洗腦你根本意識不到的,比如,你相信,明天的太陽依舊照常升起……《小農文化心態的形成……》
謝邀……
其實古希臘早期的哲學討論也多停留於詭辯……我反對辯證法,但我更反對今時今日還抱著或東方或西方的古典哲學來進行哲學討論……
問題或許並不在於哲學本身,而在於政治……至少,在某種角度上,什麼樣的哲學思想能夠留存下來,什麼樣的哲學思想就會是主流的……哲學派系之間是競爭的,而它們競爭的解決的問題是哲學以外的困惑……然而,所有的哲學思想之間既然是競爭的,也就很難避免它們試圖通過行政的手段來消滅其競爭對手……無論是在中國的古代,還是在西方的古代,都發生過不止一次某一學派試圖通過統治者使用行政手段消滅其競爭對手的事件……在這裡的不同點是,在中國這片統治者控制力相對強一些的土地上,統治者成功了,而在西方,統治者失敗了……既然能通過統治者採取行政手段簡單地解決競爭對手……誰還會認真地在解決哲學以外的困惑上提升競爭力呢?……既然都不在解決哲學以外的困惑上提升競爭力了,那誰還在乎邏輯呢?……你有困惑,解決你不就行了?還解決什麼困惑呢?……你有不同意見,肉體消滅你不就行了?還為什麼要費心費力將你駁倒呢?……====================追加=====================樓底下太多人動不動就講什麼「體會」啦「體悟」啦之類的……但是或許這才是這些人的問題之所在……如果古代哲學家真的想清楚了,那他們也應該能至少儘力去試著講清楚,而他們至少沒有像是現代的哲學家一樣嘗試過,而指望著讀者自己來「體會」或者「體悟」,這又是為什麼呢?……我的解釋是,因為根本沒有想著通過論證競爭駁倒競爭對手獲得勝利,而只想著肉體消滅競爭對手,當然也就不會去努力講清楚問題,同樣也不會努力想清楚問題……還有反對意見的,不妨去鬧一下北大哲學系【轉】哲學合作社採訪葉峰在學習哲學中很重要的是要擺脫崇拜心理。我自己一開始也是因為相信哲學是最深奧的學問,哲學家是最深刻的思想家,才對哲學產生興趣。後來才慢慢失去了這種崇拜心理,轉而以平常心對待所謂「偉大哲學家」。崇拜心理會使得一個人對各種哲學理論失去健全的判斷力,失去質疑、分析、批評的動機,也使自己的眼光和知識領域變得狹窄,除了自己崇拜的某個人的著作,對其它知識都沒興趣去了解,最可悲的當然是陷於一些明顯是荒誕、無聊或膚淺的理論而自以為那才是最深刻的。簡單地說,一開始就不要相信過去某個「偉大哲學家」會有後人不可超越的智慧,使得自己只能戰戰兢兢地去領會他的思想,而不敢想像批評、超越他。其實人的智商大都相近,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後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過去的所謂「偉大哲學家」看得更遠、更清楚、更深刻,這應該是常態。不會有什麼經過了幾十年的廣泛研究、評論還不能被人理解的深奧思想。今天研究相對論、宇宙學的物理學家肯定要比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理解得更準確、清楚、深刻得多,這是必須的,也是自然的。愛因斯坦的偉大之處是在於他是第一個想出一些東西的人,而不是在於他想出了什麼極其深奧到別人無法超越,甚至無法完全理解的東西。哲學也一樣。與其認為某個「偉大哲學家」的思想深奧到後人無法超越、無法完全理解,還不如說他自己也就是糊哩糊塗地說說而已。其實我認為哲學更甚於物理學。物理學的一個革命性想法(比如相對論)第一次被提出來時,很多人可能不會理解,因為它可能需要用某種大家不熟悉的數學語言來表達,而且理解它可能需要許多專業預備知識。它的困難一方面在於清晰精確但很複雜的(數學上的)理論細節,而另一方面在於它的新觀念、新思想不得不用複雜的數學語言才能精確表達。但哲學上的一個所謂革命性理論(比如康德的?),其中有價值的東西往往很快就成為一個常識性的觀念,可以很簡單地陳述,不論正確與否都沒有什麼深奧難解之處。而這些哲學理論往往缺乏清晰的、經得起推敲的細節,它們顯得深奧僅僅是因為沒有一個細節是清晰的、經得起推敲的,一旦深入細節一切就都糊塗了。理論的開創者本人也只是糊裡糊塗地說說那些細節,繼承者們不能將其發展,將其精確化、清晰化,而只能儘力「闡釋」那些糊塗話,這讓那個理論顯得很「深奧」,但其實這是個誤會。精確加複雜度才是真正的深奧,而模模糊糊中的「深奧」其實是自己心理投射的結果,只是自己在想像模模糊糊中有什麼極其「深奧」的東西,然後就信以為真了。
…………首先,學習哲學史有兩種方式:鑽研原著和閱讀現代的闡釋性教科書。我相信除了一些很極端的情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沒必要鑽研原著,那是浪費時間,而且對現在的很多哲學學生來說,這已經是極大地浪費了時間。假設教科書中對一個經典哲學家的思想已經有十種不同的解釋,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哲學問題而得到啟發,那麼這十種不同的解釋中究竟哪一種最符合那個哲學家的原意,這一點完全不重要,很可能是不符合原意的一種解釋才是有啟發價值的。你也不必擔心原著中還有什麼這十種不同的解釋都沒有挖掘出來的寶藏,那種概率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所以完全不必擔心別人嘲笑說「你沒讀懂xxx」或「你誤解了xxx」。因為xxx的本意究竟是A還是B、C、D等等,這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A、B、C、D本身有沒有道理,有沒有啟發意義,有沒有人反駁或改進過它們。重要的恰好就是找出多種可能的、更清晰的、更進一步的闡釋,因為原著的作者很可能根本就沒想得那麼深、那麼清楚。這是放棄了崇拜心理後學習哲學史的方式,即不必假設原作者一定有什麼最深奧、最深刻的,隱藏著的思想。那種「沒讀懂xxx」或「誤解了xxx」 的擔憂是假設原作者天然地高過我們許多,需要我們戰戰兢兢地去領會。其實更大的可能是相反,原作者本來就不清楚,而經過了許多年、許多人的分析、探究後,各種不同的對原作的解釋已經遠遠地超越原作了。一個學數學的人不會關心一個證明是不是歐拉或高斯的原意,你關心的只是那個證明本身對不對,它可以有什麼變化、改進,可以在其它地方有什麼應用等等。有可能歐拉或高斯原來的證明其實就不清楚,或者甚至是錯的。
中國沒有哲學,哲學是西方的體系。從古希臘開始一直蔓延歐洲的命題系統。即,給出命題的前提是,同時出示支持命題的邏輯。如果邏輯不能成立,它也就不能支持命題。
中國的典籍,不是說沒有辯證,而是辯證的方式不同,對於成立與否的界定也與西方迥然而異。不過《論語》並不是非常的哲學,它更多是一部道德指南或者社會規範,缺少辯證的內容。《莊子》就「哲學」多了,有很多的辯證。不過這裡的「辯證」不同於西方的方法論,中國的哲學更反對系統,因為系統本身的自我顛覆性使古代那些大哲都認為沒有必要去建立(遲早會被證偽,即他們意識到理論體系的無常)。所以邏輯公式,規律推演,概念演化之類的方法很少;更多是以物比物,象徵交換或直接給出形而上的結論。
總的來說,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不成體系,很多學者還要用到西方的術語重新翻譯一遍。不過我覺得多此一舉,這反而遮蔽了中國哲學的原本氣質。它缺少方法論不代表它不完備,不好;恰恰證明了與西方的本質差別,既然有差別,也就是說,它之中必然蘊含西方哲學缺少的部分,而那些部分並不必前者遜色。
(比如說,它更具備理解的立體性和整合性,它的方法導向更直接,不拖延。它給自己理論的意識形態大門沒有設過多限制,所以更純粹,容易進入,但並不能說明它容易理解)也許按照你所學西方標準,中國的都不能稱為「哲學」。
每種思想的產生都有偶然性。西方哲學也是。這種思想和環境緊密相關。人不能超越自然。謝邀。
在這裡我只泛泛而談這些方面,畢竟手機純靠記憶手打,不宜長篇大論。一、中國歷史上是講過思辯的,並沒有所謂唯物辯證的組合提法。
辯證起源於古希臘文的爭論,談話,討論之意,由柏拉圖創立並應用,是特殊的研究方法,這是直到近代才傳過來的,翻譯時借用了辯證一詞。
辯證,漢語原意,辨析考證,現在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即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辯證思維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及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繫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本質上系統地、完整地認識對象。
唯物辯證法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是源自我黨的不斷宣傳、教育而來的,進入中國歷史並不長。
二、題主所認為的思辯一直在推動歐洲思想發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統治千年的經院派同樣崇尚充滿思辯的亞里士多德體系,但是空談且無用佔據了主流,真正發揮效用的還應該是近代實驗科學之父弗朗西斯?培根提倡的尊重感性現象、重視經驗和實際的思維方式以後的事情。
也就是說是實證科學態度,理性思想,人本主義才是推動後來歐洲科技思想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基石,說到底也是形勢所逼,不得不為。
其實這段歷史我國有些類似,但是因為歷史因素不同導致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三、我國古代的思辯並沒有演化出類似啟蒙運動的主流思想是一樁千年的悲劇。
中國古代的思辯最盛行的巔峰時代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時代,最負盛名,也最接近古希臘思辯思想的是名家。其中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石堅白等名相問題恰恰是對於語言的思辯結果,而現代的著名西方哲學家比如維特根斯坦等討論的也是這些問題,即邏輯分析哲學。
從這種角度來講,白馬非馬是對的,白馬是一個描述狀態的專有名詞,馬是一種抽象的通有名詞,一個專有名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通有名詞,違反了同一律,所以白馬非馬。(大意如此,早上有點發昏,說錯了請指出)。真正剝開日常語言的模糊概念,正確的解決白馬非馬悖論應該是這樣的,消除白馬是馬的本體論含義:存在一個指號x,x是白的,而且是馬(羅素摹狀詞法)。
孔子曾提出了正名這一主張,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雖然主觀上是他主張君主要號令與權力統一,從思辯來講,的確開啟了名實之辯的發端。
後來墨子提出"名"與「取」的問題,認為應該以名舉實,荀子也提出應該制名以指實,同則同之,異則異之。也說明他們對語言的思辯有一定研究。
語言思辯集大成且成體系的只有名家,但是在後來,名家並不被後來的儒學所理解,通常僅把白馬非馬論看做一種語言遊戲或者詭辯。傳統學術中到後來一直沒有建立有關邏輯語言學、符號學、語義學和邏輯學等體系流傳下來。
而對於邏輯層層遞進的這種思辯方式來進行創作的,是以《商君書》、《韓非子》、《墨子》為代表的一些比較擅於經世致用的學派。
《墨子?小取》中記載了八種具體的推論方式以及各種例子,《墨子?經下》中描述了類似命題的句子。
《商君書》中通過一層一層的邏輯推演,闡述自己的主張,說理性極強,如《商君書?畫策第十八》: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 , 雖殺可也;以刑去刑 ,雖重刑可也。昔之能 制天下者 ,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 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冶 於金,陶於土也。 雖然有一些看似比較生硬,思想比較冷峻,但是總體說理性極強,讀過即覺。
《韓非子》事理間雜,思辯充滿全書。《韓非子?功名第二十八》: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孫子》同樣有相當思辯精神,不再贅述。
而其他的莊子,老子等,也有樸素的唯物觀點,但行文太過散漫,邏輯性不嚴謹。
由上可知,我國古代在諸子百家時期的確是有思辯精神的發韌以至於頂峰。那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最繁榮的學術淵藪。
只可惜,隨著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凋零,在之後近兩千年里,幾部毫無邏輯系統關聯性的隻言片語的《論語》及《四書》,在整個封建時代竟然一直是被國家膜拜以及學人奉讀的神聖經典,雖然有不少閃光警句和妙喻。
其他百家的思辯精神被打壓進了舊紙堆乃至淪亡,直到近代後人才在土堆和國外搜尋回了只問其聲不見其文的諸子。
雖然後來佛教的傳入和魏晉的玄談注入過一段思辯的熱潮,但是隨著發展卻陷入了唯心主義的自洽怪圈之中,即類似於中世紀宗教經院派的辯證、考據熱潮,缺乏實驗精神和實證主義的思辯最終帶來的不是科學萌芽,而是扼殺萌芽的吃人的封建禮教。
只讀儒家的知識分子的名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普遍較為低下,散漫的語言和非邏輯性的散文化思維和語言方式霸佔了主流思想,認識論、邏輯工具以及思維方式的落後埋下了最終被西方超越的因果種子。
同樣經歷過類似經院派的思辯,一個在西方發展出了理性之光,促進了啟蒙運動的世界革命,一個在東方沉寂在了儒家封建禮教的愚民政策之下,打著道德頂峰仁義無雙的旗幟卻在不斷的吞噬著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這個原因也成為了著名的一個問題的答案:中國古代的應用科技一度領先於西方,何以於近代未能發展出更高級的理論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明體系?(李約瑟難題)
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公元前140年的一天,
一個名叫徹的年輕皇帝收到了一捲來自丞相綰的竹簡,他輕輕展開竹子,輕聲念到: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
他的心撲通撲通,彷彿又聽到了那些總是按照祖制而反駁自己大臣們的聒噪和祖母的嚴苛,
於是提起硃筆,原卷上寫下了三個字,
奏曰可。
從此,歷史悄然改寫了他的傾斜角度。一般來說,「哲學」這個詞指的是以理性為傳統的古希臘文明的「愛智慧」的學問。「中國的哲學為何不......"這一提問方式就好像在問「為什麼蘋果沒有西瓜的味道」一樣。但是哲學概念的界限本來就很模糊,中國有沒有哲學本來就是可以討論的,具體見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沒有哲學? - 中國哲學這個問題下的答案。
鑒於題目中提到了道家、儒家思想,我想題主無疑擴大了哲學一詞的範圍,並不是單指西方語境下的那種哲學。那麼「中國的哲學」就指的是以儒道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所以,我猜題主的本意是想問:為什麼中國文明會形成如儒道教這類強調倫理的思想傳統,而希臘文明會產生以理性為特徵的思辨哲學傳統?
很簡單,因為中國是中國......希臘是希臘啊......(開個玩笑:P)
特定的文明為什麼會產生特定的思想傳統,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我只從我了解的社會秩序的形成角度解答。(詳見《西方政治傳統》沃特金斯,以下內容主要由我的筆記歸納整理得來。)
古代時,西方人民也和大多數的原始民族一樣,最先都是以小規模部落或地方社群的形式群居在一起;遵循遠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習俗來治理。於此背景下,政治權力通常是一種「司法」權力。擁有權威的人一般是村中或者部落的長老,他們依據習慣法居中裁判平息糾紛。這種對習慣法的尊敬乃是維繫社群成員團結的力量。
但是,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這種原始的法治主義總是隨著文明的進步而衰微。幅員遼闊的帝國想把異俗殊方的社群都聯合起來,然而這種帝國往往無法以一個共同的習慣法管理習俗、傳統、文化差異巨大的不同社群。為了應對這一困難,官僚體系出現,類似於中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觀念也相繼出現。通過這樣的箴言典範,培養出一些具有高度倫理感的人。這樣,不必援引法律規範就能基本實現社會的有序管理。
東方帝國(如中國)教導人們尊重某些寬廣的倫理原則(例如題主提到的儒道思想的原則),希望藉此建立一個基礎,使道德上受人尊敬的領袖能以仲裁的方法消除潛在衝突。而由於仲裁的藝術是減少而不是強調人的差異,因此東方最優秀的知性天才致力的是避免「概念的清晰」。這可能就是讓題主感受到「不強調思辨」的一個因素。東方的賢哲都很明了,精確的定義往往使人分歧,而不是團結;他們從經驗得知,要達成使命的最好方法,乃是把他們的思想演化成格言與別有所指的小故事。
剛才提到,原始法治隨著文明的進步衰微了,帝國的政治地理條件沒有習慣法存在的土壤。然而由於古希臘地區多山多島且不宜發展農業,不適於形成大片的帝國,古希臘便以城邦的形式存在著。城邦與早期的部落、村落類似,只是規模更大一些。於是希臘不必訴諸官僚體系,只是擴充了法律概念以適應城邦體制,法律仍然作為團結社會的工具,原始法治主義的原理保留了下來。
法學的目標是儘可能清楚地為概念下定義並在實際案例中判別最精微的差別。古希臘城邦人民非常關心司法問題,因此很習慣於這種思維方式,遂令這種方式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天性。他們認為邏輯是發現真理的基本武器。邏輯程序的本質就是一套清楚界定的範疇體系為實相作分類,這也是所有司法行為的基礎。
題主提到「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一直在給別人洗腦。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其實反映的是東方社會的倫理思維,在一定程度上是統治的需要。而西方社會為法理社會,概念的界定、辯證的思維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社會的必要思想基礎。
另外提一下,古羅馬同樣是帝國卻也取得了輝煌的法學成就有它政治組成、民族氣質、法律階層產生方面的原因。「古羅馬帝國與東方帝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不同」這個問題我沒有能力回答。最後,至於是先有某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思維習慣,再有由此產生的特定政治、文化成果還是相反,這涉及存在與本質的哲學討論,也不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了。。。。。。
謝謝閱讀,希望有所幫助!西方哲學也不怎麼講唯物辯證法,題主應該說的是邏輯學。之所以中國古代不太重視邏輯,即所謂理性,是因為中國古代更注重悟性,或許就是題主所說的強調對人主觀意志的洗禮主要原因是中國哲學家消解了語言的準確性,認為語言這東西不靠譜,自然依託語言的邏輯遲遲無法建立,思辯這種思考方式和邏輯還是有區別的。
西方哲學是完全無法跟中國的哲學(其實不能說是哲學,而是道)相提並論的。
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比較,好比核武器和二向箔。
如果老子和莊子等願意開金口跟西方哲學家辯論,會把他們爆的連渣的不剩。
哲學是用邏輯推演意義;對不起,道是直接成為意義。
哲學是玩虛的;道是可證的。
哲學是世聰;道是智慧。
哲學不能了生死;道是可了生死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佛道,也是回到意義本身,也是可證。說西方哲學如何有邏輯性的,可以去學學佛教的因明,去看看藏傳佛教弟子是如何辨經的。
那真是讓邏輯的任何漏洞都無處可藏。
中國是何等幸運,出現了如此多的聖人。這些聖人宣說的道,一句頂萬言,不好好學,卻說是洗腦,這又是何等愚痴。你丫不順應自然,該下種不下種,該施肥不施肥,第二年都不用,當年冬天您就凍餓而死,以填溝壑,如果不是被狼叼走。
思辨的前提,1=1,某是某,都未必成立,不是什麼不用證明的公理只是理性簡化現實的必然而已,
中國有哲學嗎?中國自古以來沒有哲學這個詞。只有哲思。還有玄學。哲學誕生於西方。它的核心是思辯與邏輯。然後形成完整的體系,論證一種觀點或認知。沒有邏輯思辯的論證。頂多是被稱為一種學派。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它們的特點是有觀點。有主張。有哲思。唯一缺的是嚴密的論證過程。缺了過程的結果。儘管正確。也只是告訴我們魚是用網捕起來的。而沒有為什麼要織這張網。怎麼才能織好這張網。織好的網怎麼放到水裡。選擇什麼樣的水域。然後每一個環節還要問一個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當腦子在想這些問題包括時候和把這些思考問題的方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它最終呈現的結果不是觀點和哲思本身。而是一套論證追求事物本質的認識工具。然後。誕生了現代科學體系。現在應該明白。結果觀點和一套體系比起來。還真沒那麼重要。
樓主混淆了 這是兩個問題 一是中國是有哲學的 二是並不是中國哲學教人不思辨
在我看來東方哲學家就是用拳頭說話,佛教和道家的各個祖師爺身心素質超越人類,所以不得不相信他們說的東西。他們和西方哲學家辯論的話可能出不了結果,不過如果比誰能夠以最小的資源保持自身存在,誰能在身體瀕滅之前講更多的論點,那西方誰也比不過。尼采也說嘛,肚餓使人發覺自己不是上帝,東方哲學家發現自己不是上帝時,西方哲學家已經發覺自己不是上帝好幾次了,強弱懸殊高下立判,正如都督所說,我經濟不如你,我身體比你棒!
首先「哲學」這個詞本來就是西方外來辭彙,這門學科以及研究體系也都是外來的,因此西方人在評價中國類似哲學的時候套用的是自己的體系,說中國沒有哲學,我認為本意上指的是中國沒有形成哲學這樣一本學科,哲學是什麼樣的一門學科?是一門基於思辨和邏輯的學問。如果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也形成一門類似的學科,比如我們稱為「道學」,那麼我們也會有一套完整的道學體系,進而指出西方沒有道學。 因此結論是,西方所說的哲學和中國的類似哲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系,他們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東西~
善之為善,斯惡也。說中國人沒有辯證思維,道德經不服。
那你為啥不去看看中國哲學通史
說中國沒有哲學的那真是沒有讀過書,為什麼現代人都說哲學一定在西方,一定是西方的思想才算哲學,中國自古以來儒家道家其學說就有涉及主觀客觀唯物唯心,莊周夢蝶不是哲學?道家的天人觀不是哲學?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給現代人的遺產是龐大的,辯證法是有只是並不是非常明確的寫出來,分析問題方式也有用辯證法啊。。看待問題要思考而不是看一眼過去好像都是在洗腦都是在盲目的灌輸而沒有思考。。不是這些學派沒有思考而是看這些書的人沒有思考
讀論語和中庸能讀出洗腦的感覺? 真不知道你是怎麼讀的……!
學而時習之。 這洗腦嗎?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如果誰的一生中能夠做到其中的哪怕一條,在他晚年的時候該是多幸福啊~~中哲怎麼會沒有思辨。中哲就是辯證的、整體的,不然怎麼會有中庸思想。另外,中哲探求規律,人和環境的交互影響的規律,人際關係的規律。西哲才是排中性的、非矛盾的,講求本質、特質、本原。
天人合一是洗腦?那麼他們成功了。洗不洗腦要看你思不思考,如果你認為我在告訴你一個雞蛋加一個雞蛋是兩個雞蛋的時候是在給你洗腦,那麼好吧,我就是再給你洗腦~
推薦閱讀:
※通俗講什麼是辯證法?
※邏輯學就真的邏輯嗎?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之間的矛盾?
※「沒有那麼多偶然,所有偶然都是必然」怎麼理解?還是需要辯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