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開始設計一個產品是種怎樣的體驗?
占坑
以下所有事情都是真實發生的,保密因此部分信息描述不準確。
《一個非常簡單的軟硬體產品的誕生記》
1、提出了一個概念2、聊了一個產品方向
3、把兩個結合在一起4、構思了產品的基本功能5、找合作方談功能,反覆對流程、功能進行溝通,進行了1個月6、開始軟體設計7、尋找硬體的設計方向8、尋找硬體的設計供應商9、敲定一個方向,開始設計,持續了4個月10、方向失敗11、重新確定硬體設計方向12、重新找硬體供應商設計,持續1個月
13、價格談崩了14、決定自己設計15、經過1個月左右終於設計完了16、開始找硬體生產商打版17、1個月終於把版打出來了18、測試了發現不行19、又過了1個月又把版打出來了20、部分款式測試可以了,但還有幾款發現連介面有問題21、查了發現產品名稱的域名全註冊了,找了個im域名先用著22、開始測試軟體,發現大堆bug
23、一個個測試匯總返給供應商改24、找硬體的配件,反覆的找25、找供應商做效果設計26、做了不行,反覆的做27、搞定簡訊的問題28、寫產品說明29、策劃產品包裝30、做了盒子樣品,但是款式問題,內襯還沒開始搞31、尋找了盒子里的配件,但是發現成本太高放棄32、發現沒錢了
33、開始和投資機構接觸34、內部又有異議了開會討論35、供應商的款又要付了……這就是一個產品的誕生那種涉及更複雜的產品,工作量在這個基礎上直接×10都不止。也許就像一種十月懷胎,也許自己的產品不是最好的,但我們不能嫌棄它。一、設計地球上第一隻聽穿戴是怎樣一種體驗?
前幾天跟Nest的設計大師Lucas聊天,聊到我們的名字,VINCI。卡叔說,Da Vinci是他認為的西方世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設計師。他問我當時為啥取這個名字,實話說是當時反應了3秒鐘左右,就認為Da Vinci把工程和設計完美的統一在了一起,真正有了很多原創的發明。
當然,基於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把幾何、物理、藝術從底層連接跨越時間的設計哲學,我們有了自己的設計理念 Think Future。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跟這個時代最頂尖的前沿設計師們聊天。幸運的是,不同種族的20多個優秀設計師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這中間4個國家的10個設計師直接參与了我們第一代的工業設計。
他們的專業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期待,藉此也深深感謝。我們決定用未來的,不同於過去的方式來設計頭機。對於工業設計而言,主要有場景的不同,外觀設計語言的不同,和物理交互設計語言的不同。為了給用戶極致簡單的一體化佩戴體驗,我們首先決定去掉線和口袋的煩惱,讓用戶在戶外可以自由運動,自由行走,自由逛街,自由旅行...
我們在外觀設計語言上也採取了未來的設計,用音樂可視化和屏幕來與過去的耳機設計割裂,讓用戶不說話也可以更加自我的表達。讓戴頭機的體驗從Independent,到Independent and sociable。
除此之外,不同於傳統配飾的固定表達方式,我們用千變萬化的視覺展示來匹配用戶此時此地的狀態。我們在129天的創意階段畫了530多張草圖。我們完全依賴幾何主義設計了頭機的整體曲線。它就是一條線。二、設計獨一無二的聽歌應用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以Think Future為設計哲學,我們也同樣努力為我們的用戶打造過去從未有過、未來感十足的音樂體驗。
同樣的,我們找到了音樂行業的那些真正有熱愛的朋友們。謝謝他們的意見。
我們有最優秀的產品經理,設計師,音樂體驗師,硬體工程師,軟體工程師,演算法工程師,一起用一年的時間打造。他們的專業程度也超過我們的期待,藉此也深深感謝。我們決定用軟硬一體來打造音樂實時匹配心情、場景、狀態的心動電台。同樣的,我們基於未來的戶外走路場景,立志用心動電台來打造極簡音樂體驗。我們跟傳統軟、硬體分離的聽歌體驗完全不同,也與傳統的音樂電台推薦完全不同。在傳統定義的聽歌場景中,手機+QQ音樂+耳機的模式,實現了范場景下,基於搜索和歌單的聽歌體驗。我們是深度基於用戶運動場景的一體智能聽歌推薦體驗。傳統的聽歌,需要用戶選擇、播放,然後線控或者拿出手機操作。我們用接近式感測器讓你戴上就聽,摘下就停。用戶不需操作,直接可以聽歌。用戶最經常的操作,是對於播放歌曲的控制。我們放棄線,線控和口袋取出的操作,用可靠度極高的物理觸控板實現高頻操作。不同於原來基於手機或者iPod的播放平台歌曲推薦。為了更懂用戶,我們用心率感測器和運動感測器獲知你更多的身體數據。傳統的推薦演算法是基於用戶和物品設計的。而我們的心動電台,真正基於人體數據、行為、時間、位置交叉出來的用戶場景、狀態和心情推薦。心率感測器和接近式感測器也經過了10多次的不同版本的調試。我們花了一年時間做了5次大規模推薦系統迭代。並且應用目前最流行的ItemCF演算法系統,來完整我們的整體心動電台設計。同樣感謝那些在我們內測階段給我們心動電台提供心動的小夥伴們。我們完成了我們的心動電台1.0。三、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語音交互助理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98年上QQ開始,便沉迷於社交網路。03年開始做社交網路,06年開始社交網路創業。
2014年在MIT與Snapchat的Cofounder Bobby 談了很久,聊到,社交和交互都應該是擬人的,逼近人的,而真正改變人與機器的關係的是人工智慧。
當然,這跟我們的設計理念是統一的。Think Future。
這很明顯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我同樣找了非常多的優秀產品經理和極客,從他們身上學習。
當然我們的極客和藝術家團隊也在產品上傾注了心血。他們的專業能力和鑽研精神讓我們的交互助理1.0可以被期待。謝謝 。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使用場景跟傳統的系統定義應該不同。我們跟傳統的音樂播放系統不同,我們的交互也與傳統的安卓系統不同,其實也與SIRI不一樣。
我們的場景是戶外人體在動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的眼睛要看路,手往往有自己的動作。語音交互會是最自然的交互方式。這與傳統的基於視覺反饋的系統會非常不同。
更重要的是,傳統的操作系統,希望用戶打開手機,點開系統,打開應用,然後選擇,然後操作。而我們希望用戶可以直接語音輸入,然後直接給用戶以期待的結果。一次輸入,一次結果。它與SIRI實際上也並不一樣。它更直接更簡單。我們決定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來完成我們的交互設計。它包含了硬體降噪、在線離線語音識別、語義理解,還有基於未來的交互設計。在一年內我們迭代了三次大的交互助理設計。
我們花了幾個月調試我們的雙麥降噪和收音硬體方案。我們調整了每一個語音交互的反饋細節配合整體視覺,我們設計了極簡風格的交互界面。我們的極客們寫了2000多個小時的代碼。並且選擇了最靠譜的技術合作夥伴,如AAC,科大訊飛,百度語音,雲之聲,思必馳等。
我們完成了它。四、設計地球上第一隻全通路Hi-Fi音樂設備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我們同樣用Think Future的理念來完成音頻通路的設計。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在審視傳統的音樂體驗。不滿足於當前任何聽音設備,我們希望讓用戶能夠更加純粹地聽歌,獲得極致的聲音。
我們找到了華人世界裡面最專業的調音師,瑞典的Dirac 公司的主調音師——Dr Lim作為我們的主調音師。他是我們麻省理工的校友,也是當年Bose創始人Amar Bose的同學。
我們還找到了聲音硬體設備領域的領跑者們,進行探討。他們經驗豐富,見解直擊要害,總能夠為我們指點迷津。在這裡向他們致以敬意和感謝 。同樣的,我們團隊中優秀硬體工程師、音頻工程師、驅動工程師付出的努力也讓我們的音頻通路值得期待。同樣表示感謝。我們希望我們的整體音樂品質是均衡的高保真體驗。
傳統耳機的體驗中很重要的問題在於線和藍牙的損耗,為了提供更加極致的音質體驗,我們拒絕這種連接方式。我們讓音樂直接進入你的耳朵。我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Hi-Fi音頻通路,一體化集成數字與模擬電路、喇叭單元和發聲音腔。這是地球上第一隻獨立完整聲音通路的頭戴音樂設備。
我們頭機音頻通路的複雜程度與傳統耳機比較,實在不在同一個level,同樣是未來與過去的撕裂。傳統的音樂播放器因為無法佩戴到耳朵上面,不能避免音質的損耗。而且,從物理學基本原理上來說,因為與耳朵之間的物理距離,聲波傳導過程不連續,不可能提供一種近乎無損的體驗。所以我們創造了一體化「奢配」的概念。
我們在接近一年的時間裡面,迭代了9次音頻通路設計。在調試階段,我們做過130個左右的功能樣機來調試聲音。參與過試音和調試的聲音工程師超過32名。經過了這100多次的破壞和捨棄,糾結和選擇,最終我們確定了我們的解決方案,它也是目前個人消費電子聲音設備領域中通路最完整最複雜的電路設計。 此外,我們還採用40mm鈹合金真空鍍膜喇叭通過DAC ES9018K2M降低失真,以OPA1612增強驅動力,運用Dirac HD Sound以實現各通路節點的高保真,它也將成為業內最奢配的聲音設備。我們用了500多天,7乘以12小時的打磨,完成了電路,喇叭單元,前後音腔,還有最後調音的設計。 我們的頻響曲線 我們的失真曲線 對我們的代工廠,喇叭廠和晶元廠同樣精挑細選。在這裡要感謝所有的合作方對我們的配合。我們完成了我們的聲音硬體設計。十天後產品如願上線再來回答。
縱然再多波折、再多委屈,還是捨不得離開
能夠深刻體會到一個產品經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於準確的定義出產品,並能給產品規划出一個正確發展方向,每一個決定都要對團隊負責,不要讓大家白忙活
看到設計的高保真效果圖時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興奮。然而我才21歲,我也沒有男朋友,更沒有孩子,快樂的產品 。
- 老闆說,來做個XX吧,很簡單;
- 開始各種調研、分析,該抄的抄,該發揮的發揮,終於確定第一版需求,以為萬事大吉,可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 開始各種確定資源,設計、開發、測試、市場,需求各種妥協,各種砍,各種變,掐了一輪又一輪,終於,確定了排期和人力;
- 開始設計,總覺得設計的好醜,不是自己想要的,好不容易有亮點,發現實現不了,設計終於定稿了;
- 開始開發,稍微鬆了一口氣,開發gg每天加班,臉色都蠟黃了;
- 開始測試,buglist與日俱增,被幾十個人每天問各種問題,這裡需要容錯,那裡沒考慮周到,發現設計什麼的都是小case,性能不過關才是最大的問題;
- 市場推廣,市場各種奇葩需求,老闆各種超高優先順序的需求,接踵而來,為了市場,再一次讓開發gg們加班,自己兼職程序猿鼓勵師;
- 終於上線,萬里長徵才走完第一步,性能不要出問題、監控需要增加、統計需要馬上做,比如現在,正在處理線上問題導致沒法睡覺...
- 第一輪走完,開始收拾行裝,根據反饋開始第二輪的優化,又一輪的沒日沒夜,然而,每次看著上線的她,就會覺得,嗯,值得;
- 但也會迷惘,如果再來一次,是不是能做的更好?產品定位更清楚,功能更簡潔,該留的決不妥協,不該留的不多猶豫;
- 如果說從零到一做產品學到了什麼,那就是:不貪多,但求快,性能是產品的生命線,UI往往是花精力最多,然而並非影響關鍵表現的,誠懇的相信墨菲定律,你認為它會出問題,那它一定會出問題。
各種抄……
(⊙o⊙) (⊙o⊙)呃…是各種競品分析!我要回答,先佔坑來逼迫自己
你們說的產品到底是什麼
占坑 希望有一天能有自己的產品
如同生娃養娃。
推薦閱讀:
※如何阻止「偉大的安妮」在商業上獲得成功?
※為什麼說「CEO是公司里最後一個知道公司要破產的人」?
※如何看待雲馬自行車(雲造智行車)抄襲國外創意並聲稱自己發明的行為?
※三十歲擁有什麼才算成功?
※創新工場失敗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失敗,可能是敗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