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部分網友將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歸功於文革?

相關問題:如何看待中國許多世界級研究成果都出自文革時期?如何評價文革對中國科研的影響?


袁隆平為了不讓自己的那幾盆稻苗毀在造反派手裡費了多少心思,真是不要臉啊2333


絕大多數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照此邏輯,這些網友一定也會同意把它歸功於資本主義制度吧?


諾貝爾獎在毛和毛粉眼中原來不是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自娛自樂的產物嗎?現在怎麼又抓住不放當毛時代政績再死吹?甚至在微博上出現了屠先生獲獎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成果。

諾貝爾獎金(又名「反共產主義」獎金),以瑞典大富翁、企業家諾貝爾(1833—1896)的遺產為基金設立的獎金,內分物理、化學、生理、文學等幾個方面。

獎金的發授權一直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裡,成為反共反人民、收買走狗和奴才的經費。

其文學獎金從一九O一年發授起,到一九三三年都是頒發給西方作家反動文人、反革命學者。

一九三三年開始則第一次發給俄國作家蒲寧,此人極端仇恨偉大的十月革命,曾叛國逃往巴黎,

接著一九五八年發給反共小說《日內瓦醫生》的作者、反革命叛徒分子帕斯捷爾納克。

一九六五年當發給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鼻祖、大叛徒肖洛霍夫時,他受寵若驚,向帝國主義大搖其哈巴狗的尾巴,到處演說,感恩不盡。

文學獎如此,再看自然科學類的

美國人獲諾貝爾物理獎 中國文革前曾從事該研究

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何祚庥直言,昨天得知美國科學家憑藉量子色動力學的「夸克漸近自由」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感覺「非常之遺憾」。因為,「在這個領域裡,我們的研究曾早於美國,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後的結果。

作為當年我國夸克模型課題組的主要研究人員,何祚庥說,在這個領域裡我們曾與美國等科學家一樣在國際前沿工作,取得了非常有意義的成果,發展勢頭非常好。我國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在我國也叫做「層子模型」)這一量子色動力學中的關鍵理論,而且,當時提出的關於顏色的概念已經很接近最後的結果。「這個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結果,但也已經是次原始的了」。何祚庥說,1966年,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該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肯定。

按時間推算,這次獲獎科學家的論文發表在1973年,主要的研究時間在1967年—1969年,而在該課題的研究中,中國所取得的重大階段成果是在1965年,在1965年—1966年期間,中國科學家還在繼續該課題的研究。「我們當時稍稍早於美國等一些國家」。何祚庥說。但是,隨之而來的「文革」使所有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何祚庥被關進了牛棚。

領導「層子模型」這一工作的朱洪元院士(已故)等和所有的研究組成員,全都被迫停頓下來,丟失了一次「衝刺」諾貝爾獎的機會。「這樣一來,最重大的發現已經讓人家發現了」,何祚庥院士毫不掩飾自己的失落。

同樣是當年夸克模型課題組的成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肇西當時還是一名研究生。

「我們當時的科研勢頭挺好,對前沿問題的思考也很多、很深入,但是『文革』讓我們丟掉了很多機會」。張肇西說,如果當年的研究可以順利進行,到現在得不得獎不敢想,「但是至少,我們能夠多做一些有分量的工作。」

關於夸克世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目前仍在進行研究。何祚庥院士介紹,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李小源研究員的研究成果較為領先。

至於拿袁隆平先生的成果也是文革時創造的,網上隨手一搜袁先生再文革中的遭遇就是

文革初袁隆平成「黑五類狗崽子」 險遭打為現行反革命

袁隆平為何能躲過「文革」風雨

不知道毛粉還有什麼臉往毛和文革身上貼金?


要是抗日戰爭發現的那要歸功於鬼子咯


寧可認同教皇說的上帝搞了宇宙大爆炸


這個結論是對的。

我們要感謝文革沒有將知識分子徹底趕盡殺絕。


如何看待降臨派將三體人征服地球歸功於文革。


謝邀,毛左現在已經蠢到這個地步了嗎?毛左確定不是在自黑?毛左純粹活在自己夢裡是吧?真給他們穿越迴文革的機會,這幫毛左肯定打死都不願意。當年牛胰島素可以去拿獎的,是誰阻攔那個團隊去的?誰當年把諾貝爾獎當資本主義大毒草的?

屠女士的成功之處在於,善於將中西醫的藥學經驗相結合。如果在和平年代,她肯定有更大成就。


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所謂的部分網友都是微博上的老面孔,團委的動作倒挺快,不過這洗地的姿勢也太噁心了


就是說嘛,一直覺得我黨欠日本人很多呀~~~


為文革洗地的智商道德都有問題


難道不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功勞?


葉企孫,趙九章,束星北等人舉報了題主!


辛亥革命是滿清辮子令的功勞→_→


給我的觀感來說這只是諷刺「大師都出自民國」罷了...


要沒有文革,我們說不定早拿了。

給一個例子:束星北


誰也不是傻瓜,拿著一些文革老梗和人云亦云沒什麼意思 。我倒覺得這篇文章很好。我是理智左派。

特稿】屠呦呦獲獎的「中國元素」及其普遍意義

2015-10-06 江宇 烏有之鄉網刊

諾獎並不是衡量科技水平的唯一指標,但屠呦呦教授獲獎畢竟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值得祝賀。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驕傲,也是中國醫療衛生工作者的驕傲。作為北京大學校友和醫療衛生研究者,筆者也感到臉上有光。

科學家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個人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要看到制度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屠呦呦教授一直在中國學習、工作,她獲獎的成就——發現和提取青蒿素是在20世紀70年代那個特殊時期取得的,她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獨特的時代和制度背景。

歸結起來,我們認為屠呦呦教授的成功,至少離不開三方面具有獨特性的中國元素——由社會真實需要所牽引的創新導向、全國大協作的科研體制、知識公有的成果傳播制度。

第一,社會真實需要所牽引的創新導向。

屠呦呦獲獎是因為青蒿素,青蒿素是治瘧疾的,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而且至今還是全球最佳抗瘧藥物。

那麼問題來了:瘧疾是人類最古老、傳播最廣的傳染病之一,直到今天瘧疾和艾滋病仍是對非洲危害最大的傳染病,為什麼在中國發現青蒿素之前,全球如此發達的醫藥產業並沒有解決瘧疾流行的問題呢?

一句話,因為瘧疾是「窮人的病」,而目前我們這個地球上佔主導的資本主義制度並不是為窮人服務的,而是「付不起錢就得死」。這句話是美國經濟學家John Mcmillan在《市場演進的故事》一書中說的,他指出「對於一些貧窮國家常見的疾病例如瘧疾、昏睡病、黑熱病和肺結核等,在疫苗和治療方法的投入研究上投入很少,而這些疾病每年都要奪去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對於製藥公司來說,推廣一種新的減肥藥總是要比探索瘧疾的新治療方法,能賺更大的利潤。當新的藥物被開發出來的時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實際上是被拒之門外的。新藥物的研究往往是針對富人們的化妝品、美容葯、寵物葯,而對窮人的致命疾病,卻視而不見」。從而他認為「全球藥品市場的確反映了市場失靈最糟糕的一面」。

對比下來,瘧疾治療之所以在中國獲得突破,正是因為社會主義中國努力改變那種「付不起錢的人就得死」的制度,新中國把醫療、教育、住房,從只有有錢人才能買得起的商品,變成了全民享有的基本權利,還從國際主義的理念出發,把這種基本權利延伸到了世界上其他「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這才對於科技創新產生了強烈的、不同於利潤導向的需求。

青蒿素的發明,就離不開當時中國援助非洲和越南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需要。這種從現實需要、或者說從最大多數人的需要而出發的創新需求,比僅僅出於利潤動機而進行的創新更人道、更公平、也更有效率,這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建設一個更對大多數人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而作出的努力。

回顧歷史,你可以發現,當年中國最重大的那些創新,兩彈一星,牛胰島素,雜交水稻,大型飛機,計算機以及60年代就在國際上領先的斷肢再植,除了滿足國防軍工的需要之外,大部分都是著眼於滿足最普通的人吃飽、穿暖、健康、發展的需要,既不是出於利潤,也不是出於發表論文的動機。現實需求牽引使得創新資源能夠更多地集中到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的領域,從而容易在基礎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也容易獲得更加長遠的經濟利益,從而達到「求其大兼其小」的效果。這種以現實需求出發的科研導向,是值得今天科研管理和考核體制反思的。

第二,全國大協作的科研體制

新中國頭30年作出的科技成果,基本上都是「集體署名」,一些人以此來抹黑那個時代只講集體意志、不講個人積極性。事實恐怕恰恰相反,正是由於建立了全國大協作的科研體制,中國才能夠在工業化剛剛起步、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創新,而且在一些領域達到了當時國際的前沿。

科學研究需要資金、設備、人才等等,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要素是十分稀缺的。但另一方面,除了投入要素之外,如何高效有序地把這些要素組織起來,是科研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現代科技已經遠遠不是牛頓伽利略那個時代,靠個人努力就會出成果,凡是原初性、重大性創新,必然需要大規模的協作,而這恰恰是中國制度的優勢。

屠呦呦教授獲獎的523工程,就是為了抗美援越戰爭的需要,由毛澤東,周恩來親自下達的任務。在研製過程中,屠呦呦教授固然起了重大作用,但全國大協作所提供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位親歷者回憶,523工程動員了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參加項目的常規工作人員就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輪換的,參與者總計有兩、三千人之多。

這也是當時重大科研項目的共同做法,也就是用集體協作的力量放大有限的科研資源。雜交水稻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袁隆平的卓越貢獻,但是也離不開全國幾萬名科研人員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在各處的試驗田裡長期進行的實驗,離不開華國鋒等領導幹部組織的協作體系。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1970年立項,1980年試飛成功,僅僅比空中客車起步晚兩年。據原上海飛機製造廠車間主任任治侯回憶:

飛機項目歷來是世界強國皇冠上的最大寶石,運十同樣如此。據統計,全國共有21個省、市、自治區300多家工廠、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參加了運十飛機的研製,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要求之高,為新中國歷史所罕見....

如此等等,難以盡說。在當時「全國一盤棋」的號召下,參加科研攻關的幾百家單位,固然不能說沒有任何矛盾,但是在大方向上確實能夠做到同心協力,如臂指使,「一廠一角,百廠協作,一廠一件,百廠成線」。相比較在分散的情況下靠企業自發協作,交易成本要小得多,組織效率要高得多。所以,無論是袁隆平還是屠呦呦,他們在榮譽面前都表示,自己只是集體的一員,這種表態是應當的,也應該是真誠的,這是尊重歷史的態度。

科研領域的集體協作,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成果,那就是以鞍鋼憲法為代表的普通工人和科研人員相結合的制度,使得科學研究從少數科學家的專利擴展到一線工人中間,這極大地提高了一線工人的研究能力和素質,造就了一代高素質的產業工人。著名的倪志福,王崇倫,郝建秀等從一線產業工人成長起來的國家領導人,都曾經是工人中的發明家。今天我們搞「萬眾創新」,應該從中得到啟發。只有切實尊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創新才有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些人以「兩彈一星」的錢學森等元勛都是民國時期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為理由來否定新中國的教育,是站不住腳的。科技創新不僅靠尖端人才,更要靠一大批能夠提供配套和協作的技術工人,以及一個能夠實現高效協作的體制。錢學森常有,但這種體系完整的協作和組織能力不常有。這是值得今天過度重視精英教育的教育和科研體系反思的。

科研上的集體協作,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也是科學研究本身的規律。當前我們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應該丟掉這個優勢。一段時間以來,由於過分強調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研究直接和短期的經濟利益掛鉤,導致全國大協作的科研體制碎片化,不同的科研單位之間相互封鎖,各自為戰,重複勞動,缺乏協作。科研資金投入大大增加了,但是內耗和浪費也大大增加了。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是要把集體協作這個法寶撿起來。

第三,知識公有的科技成果傳播體制。

和雜交水稻,合成牛胰島素等當年重大的成果一樣,屠呦呦教授的成果本來也是集體創作,後來經過反覆考證才確認了她的貢獻。而60年代合成牛胰島素在申報諾貝爾獎時,因為堅持以集體課題組名義而不是個人名義申報,結果錯過了諾貝爾獎。這反映的是當時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知識公有」的制度和西方國家「知識私有」認識之間的衝突。

科技進步,光有科技成果還不行,還需要傳播才能起到作用。而世界上最通用的專利制度恰恰是阻礙傳播的,專利制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激勵創新,但另一方面,專利制度又會阻礙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播,因此即使在西方國家,也存在著專利制度存廢的長期爭論,需要在激勵創新和傳播創新成果方面取得一個平衡。

新中國成立後,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把專利制度看做私有制的產物,作為資產階級法權予以批判。實行了把知識作為公共產品的制度。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科研人員,研究成果產生之後,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和獎勵,但是並不擁有對科研成果排他性使用權,而是由國家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科技成果。

知識公有,使得科學技術普及速度大大加快,其中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在農村依託集體經濟建設的農技推廣站,從新中國成立開始,中國實行了多次推廣新型農具和良種運動,一旦有先進農具和良種出現,就可以很快推廣到全國適宜耕種的地方,村民並不需要花錢去購買專利和高價種子,這是農業產量迅速提高的一大原因。改革開放以來,原有的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技術儲備的擴散,也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當前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看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傳播是存在矛盾的,這是一把雙刃劍。在一些領域,由於企業和一些科研人員過於狹隘的知識產權意識,已經阻礙了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阻礙科技成果傳播,成為了創新的障礙。經濟學上認為,這是一種由於產權劃分過為細碎而導致的「反公地悲劇」。

在我國高水平走出去的時代,也需要重新審視發達國家主導的專利制度。簡單說,專利的基礎規則就是贏者通吃。100人研究同一技術,第一個申請者獲了專利,其他人哪怕自主研究出同樣技術,也不能用了,因為第一個人有了專利權,等於壟斷了該技術。歐美先一步有專利了,就意味著同樣技術中國人自主研發也失去了法律上運用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打破發達國家對專利的壟斷,首先就是要從思想上糾正過於狹隘的知識產權意識,構建既有利於知識創新激勵,又有利於新技術傳播的體制機制,而不能偏廢任何一個極端。

在屠呦呦獲獎的這個晚上,又會有很多「眥必中國」的人士睡不好覺了,於是他們又反過來用屠呦呦的獲獎來抹黑當前中國的體制,或者抹黑當年的歷史。其實這大可不必,屠呦呦生在中國,長在紅旗下,沒有離開過中國的土地,她的成功本身就說明了中國的成功。一個發展中大國要登上創新的頂峰是很艱難的,挫折和彎路不可避免,一切為此做出貢獻的人們都值得尊重。但無論如何,這一步步的成功都會讓中國人更加相信——

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艱難困苦,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產生於文革不代表能把它歸功於文革,他們只是時間上的重合而已。在文革時期,國家在科研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和文革本身無關。


感覺那個叫的啊的東西各種強行撕逼,我簡直醉了


記得以前語文課不是有講過嘛。。。袁隆平的實驗水稻在文革中被砸了好幾柱,都心疼死了


推薦閱讀:

科學界有哪個獎,獎金夠買北京一套房?
為什麼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如果愛因斯坦誕生在現在,是否可能以一己之力推動物理學一大步?
為什麼菲爾茲獎沒有諾貝爾獎在公眾的影響力大?

TAG: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