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共享經濟」?

流行概念探討:優步等互聯網業態,興起的新概念。


共享經濟的本質其實是一句話,弱化「擁有權」,強調「使用權」。無論是資源還是技能,對於擁有者而言因為私有化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得到更廣闊的價值。

但你說這個概念是新創造嗎?當然不是。租房這件事其實也是一種「使用權」,像我這種之前沒錢買房的人,自然現在也買不起,如果沒有租房的存在,要麼早就滾進深山要麼早就奮發圖強了。近年來共享經濟的流行,其實更多是源於反消費主義。至於哪些人是因為消費到膩了,哪些人是窮到沒辦法消費,就不得而知了。

我覺得關於共享經濟最大的兩個誤區,一個是認為自由職業者彙集到一個平台就是共享經濟。事實上,只有低門檻、可標準化的資源或服務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Uber、Airbnb來說,作為商業化公司,規模擴張是第一位的,只有到達一定規模之後邊際成本才會不斷趨近於零,從而保證服務者以最少的勞力掙到最多錢,同時用戶能得到高性價比的服務,這也是平台最大的吸引力。但對於任何追求高品質商品、服務的商業模式,則只能在一定區域/階層內進行運營,因為不能保證所有人加入都能提供達標的商品/服務,所以他們只能採取傳統的僱用模式,來保證這些員工能夠安心工作,服務好那些注重生活品質和體驗的消費者。

於是,這帶來第二個誤解。很多人認為共享經濟與社會形態無關,一個商業趨勢而已,能改變什麼?事實上,「共享」本身並沒有價值,「信任」才有價值,之前也提到過:共享經濟:信任是價值的放大器 - 遊戲潮 - 知乎專欄 「信任」正在將我們導向基於人與人之間連接而不是政府控制的社會,也就是互聯網的社會實體化,全職僱用本身沒有改變什麼,但很多以前可能只有政府介入或者大公司介入的行當現在因為互聯網的介入可以越來越被商業公司滲透進來,這簡直是一種誘人的烏托邦。共享經濟之前的社會形態,一般稱之為公社、工會,比如果農的合作社,形成公認的品牌,加上壟斷的生產,帶來政治遊說的權力、集中生產和配送的平台以及集體議價權。當各行各業都如此效仿,所謂中心化話語權相應也被削弱,最終也就影響到社會形態。

反過來,社會形態也影響到對共享經濟的認識。把矽谷蹭飯理解為共享經濟一點都不奇怪,只要看一看排行榜上的WiFi萬能鑰匙,但凡告知用戶會共享的應用都沒做起來,只有偷偷摸摸的WiFi萬能鑰匙先做起來了,然後洗白。所以共享經濟這個概念在國內被引導成「能蹭則蹭」一點都不奇怪。因此,指望國內公司和消費者對「共享經濟」形成清晰的認知,實屬難事。

就醬。


這兩天看到 keso 和霍炬在各自的公眾號上談分享經濟的話題。keso 明顯比較悲觀,在他看來,分享經濟是一個自我否定的命題,到最後會變成「所有被分享的,都是專門用於分享的」,而霍炬則樂觀得多,他認為分享物質和分享時間有各自的邏輯。

我的態度介於他們兩者之間,先說一個我的結論:分享經濟將是在商業公司主導下的,一場新的消費主義觀念的升級。用更通俗的話來說,消費者會逐漸接受這種新的理念:一有需要,即可使用。

分享經濟最初的定義,是說有效地匹配這個社會上閑散的資源,哪怕這個需求量很小,頻次也很低。但是,這個最理想的假設,從供給方來說是不現實的,如果量小頻低,分享經濟甚至是更不經濟的一種方式,而一旦真的進入了量級規模,其承載的平台會自然地成為擴張為一家商業公司。

商業公司的天性是壟斷,是追逐利潤,是擴張自己的規模。Uber 作為分享經濟最出名的代表公司,你能說它現在還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中間平台嗎?或許最初是,像 keso 提到的,那時候叫到的 Uber,司機還會為你開門送水,會和你閑聊有趣的事情,但是現在的司機,純粹就是 Uber 的僱員,無非每個月的薪水,是通過補貼的形式下發的。

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分享經濟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效率的變革,它還具有一種深刻的文化屬性,例如 Airbnb、Uber 在剛進入人們視野時,都會打這張牌。但是這種文化屬性很可能只是分享經濟在初級階段的偶然副產物,最終會隨著規模的擴張而被抹平,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我希望你想一想分享經濟最終的樣子。Uber 會成為一個大型的交通系統,它擁有大量的車輛,但是沒有司機,所有的車輛自動在道路上巡航,等待載客。這不是我的設想,而是 Uber 創始人和投資者對它的期望。你會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它最終就會是一家高科技的「計程車」公司。

我想表達的觀點是,分享經濟的深刻變革,在供給端被顯著高估了,而在消費端則被明顯低估了。分享經濟最大的意義正在於,消費端的理念升級:凡是擁有使用權就已經能滿足需要的,所有權都不再重要。

如果我們真的回過去看人們是如何消費的,幾乎所有的一產二產,以及大部分的三產,都是獲得事物的所有權,我們買需要吃的糧食,我們生產工業商品用於出售。但是,金融和互聯網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資金是如何使用的,往往比資金是誰的更重要,因此有了槓桿和衍生工具;互聯網上,如果你去仔細看各家的服務協議,你會發現 QQ 號甚至都不屬於你,你只是有它的使用權而已。

直覺上,你可能認為分享經濟是近幾年才火起來的概念,但事實上,互聯網的 Freemium,就是一種分享經濟。從免費軟體,到免費音樂、免費電視劇,你不再需要買唱片和影碟,隨時隨地只需要點擊一下滑鼠,觸摸一下屏幕,內容就可以被消費。仔細想一下長尾理論那篇文章里說的事情,不管多麼小眾的事物,其對應的受眾匯聚在一起,都有足夠的規模。你沒發現嗎?這不就是分享經濟談的匹配閑散資源的使用權嗎?

因此,按照這個邏輯來看,分享時間之所以不被 keso 看好,本質上時間還是一種所有權,而不是使用權。互聯網從工具的屬性上來看,正是提供了讓內容接近零成本複製和傳播的優勢,得以在短短几年內,將 Freemium 的模式深入人心。

這一輪分享經濟的熱潮,在我看來,實際上是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在其工具屬性之外,以其理念的那部分,向現實世界入侵。前幾天女朋友和我提到「摩拜單車」這個事情,在上海你可以用 App 找出附近的閑置自行車,前往外環內的任何地點,並把車停在任意位置。今天看到霍炬的文章才知道,這原來是前 Uber 上海總經理王曉峰的創業項目。

這一切就更說得通了,我積極樂觀地看好這個項目。因為,在這個項目里,你猜自行車是誰的?不是來自於用戶,就是摩拜單車自持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在供給端由商業公司主導,在用戶端踐行即需即用的公司。而整個項目本身,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的基礎支持,根本就沒有可能發生。你不需要專門為此去辦一張卡,作為公司也不用太擔心自行車被偷等風險因素,一切好像就是水到渠成的:在 App 根據地理位置搜索附近的摩拜單車,然後掃碼解鎖,用完之後放在路邊,在手機上付費就行。

我再強調一遍這個模式,因為我深信,分享經濟的未來,或者說未來的生產-消費結構,就是這樣的:在供給端由商業公司主導,在用戶端踐行即需即用。

前面強調了對消費者理念的重塑,接下來再簡單談談為什麼是商業公司主導。

前面提到了 Uber 最終的形態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的「計程車」公司,那麼它和一家傳統的計程車公司,僅僅只是科技手段上的差異嗎?當然不是,在很多國家,計程車仍然是政府主導的公共交通的一部分,這不是我所說的商業力量。

我所說的商業力量,是像哈耶克認為的,在充分自由競爭的市場中,最後活下來的那個人。國外有一種批判的觀點認為,分享經濟是一種巧妙包裝的共產主義。要駁斥這個想法,最好的論點就在於:就算分享經濟真的有那麼一天,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結果,即物質資源的盈餘,充分到讓人們即需即用時,兩者在供給端的天壤之別確保了分享經濟的獨立性:分享經濟不是由政府主導的公共項目,而是商業競爭下的結果。

事實上,分享經濟隨著商業力量的參與,還會有兩點更深刻的變革:第一,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和設施,其外延會變得更大,不僅僅是水電交通,衣食住行之中,除了食之外,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新語境下的「公共設施」,即人們認為理應獲得的服務和待遇,比如,即使你沒有自己的車,也不用去擠地鐵和公交,一樣能坐在副駕上優雅地看著窗外的風景上班。這也正是 Uber 在上海投放的最新的廣告。

第二,就在於這個公共基礎設施,並不一定需要由政府來提供,商業公司的競爭和介入,會讓消費者最終得到更優質的服務和商品,這一點可能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還很難有太深切的感受,但是在國外,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來 HBO 和 Netflix 的大熱,多少人還會留戀那些公共電視台?

在嫌棄上一代人觀念迂腐之時,我也常常會想下一代人,他們所要經歷的時代,會如何變得更好,才能使我們這一代人成為異端。

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網和現實世界涇渭分明的時代,而下一代人,可能會連這個界線都更加模糊,不僅僅是因為 VR 等技術的進步,更在於對於下一代人來說,你稱它是分享經濟也好,互聯網時代的長尾理論入侵現實世界也好,在理念上,這個世界都會變得更加即需即用,這會是一個更好的時代。

本文由【子不語】原創,搜一搜微信公眾號關注我:ZiChat。


大家好,我是松禾遠望基金的合伙人田鴻飛。在很多人已把共享與租賃混為一談的今天,我們聊聊兩者的本質區別。

當年雷軍說,只要站上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可迎風飄揚的豬們在今日也有了是否注水之分,有些就明明假借了風口。

正如現下在資本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共享充電寶,以及雨傘、籃球等這些千奇百怪的衍生套路。明明都是租賃的生意,卻生生給包裝成了共享經濟。

其實從共享單車開始樓就被帶歪了。對於摩拜、ofo、小藍、小鳴而言,都是非常明顯的B2C分時租賃的業務模式,早已偏離了共享經濟的本質,卻巧借了「共享」之名。目的無非是給市場畫一個更大的餅,索要更高的估值。

因為共享經濟最起碼應該是去盤活閑置資源,有償與他人分享,從而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反觀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卻都是在人為製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與我們去景點遊園時,租個電動車逛逛本質上並無區別。

所以還是互聯網人有文化,把文字概念玩兒的很溜,混淆了很多人對共享和租賃的認識。但從我們投資機構的角度,通過商業價值本質,兩者還是有著一目了然的區別。

從平台、業務模型、資產、網路效應和市場趨勢這5個維度,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之間有著涇渭分明的差異:

1. 平台

首先共享經濟需要一個鏈接兩端,為雙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務的平台。正像Uber鏈接了私家車主和乘客,Airbnb鏈接了個人房東和有住宿需求的旅行者。平台賺取的是服務費、中介費,以及流量帶來的廣告收入。

共享單車和充電寶這樣的租賃業務是不能稱為平台的。因為他們都是由單一商家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出租業務,商家本身就是物品的所有者,不存在撮合交易的過程。商家是直接通過工具型的APP或其他流量入口,出租物品的使用權,賺取租金和押金的利息。

2. 業務模型

得益於平台鏈接起了兩端的用戶群體,共享經濟的業務流程一定是C2C的,由用戶對用戶,這才符合共享的精神;而租賃業務大多是B2C模式,直接由商家提供服務或出讓物品的使用權給用戶。這是由公司主導參與,應歸類於商業行為,談不上共享。

3. 資產

在共享經濟的C2C中,平台只是起撮合交易的作用,並不佔有物品、服務的所有權,是非常輕資產的模式。所以不論是Uber還是Airbnb,因為不佔有汽車、房屋這些物品,因此也不需承擔後期的維護費用,這些成本都是由私家車主和房東自己去承擔。如果不考慮補貼大戰,只說商業本質的話,Uber和Airbnb簡直一本萬利,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反觀租賃經濟B2C是非常重資產的模式,由前期投入、中期運營、後期維護帶來的成本很是驚人。我們以公開的數據來舉例,摩拜在今年4月中旬宣布,日訂單量破2000萬,粗略的以使用一次0.5元計,那就是日賺1000萬,一年的租金收入36.5億。

取得這個成績的基礎是,摩拜在全國各地投放超過了360萬輛單車。以前老款摩拜成本在3000元,現在升級版成本大約1000元。我們厚道一些以平均1500元/輛計算,按4年的壽命,那麼一台車投放的成本是375元/輛/年。

再考慮線下運維,車輛的維修,10%以上的損毀率等,平均到每輛單車上一年不會少於500元(備註:之前有人根據朱嘯虎的演講,推算出ofo的運維成本在1000元/輛/年,我們以摩拜損毀和損耗率更小,打個半價折算)。那就是(500+375)X360萬=31.5億元。

相比於36.5億的租金收入,利潤並不可觀。而且要維持增長,必須持續保持投放規模的擴大,也就是一份資產投入對應一份收益,這是非常重資產的租賃模式,在邊際成本方面的降低也非常有限。

4. 網路效應

對於輕資產的共享經濟,C2C的雙邊網路效應是非常明顯的。不論Airbnb的房東和房客,還是Uber的司機和乘客,都是越多的「供給端」使得「需求端」的體驗更好,越多的「需求端」又刺激了「供給端」的銷售。兩個C端的相互促進,會促進平台像滾雪球一樣的成長。

對於租賃經濟而言,網路效應卻沒那麼明顯。確實摩拜、ofo投入越多的單車,會減少用戶找車的成本,用戶的粘度會增大,降低退押金換廠商的可能。而騎車的人越多,也會加大企業的市場投放力度。

但問題是,摩拜、ofo並沒有佔住流量入口。現在有很多新晉湧入市場的單車,從微信、支付寶掃一掃都能用車,並不需要非得裝APP,而且無需押金,這就讓用戶擁有了很多替代選擇。

簡單來說,萬一哪天來個土豪,在某個小城市投個幾萬輛單車免費騎,馬上就能把小黃和小紅門清場趕出去。所以單車的戰爭和Uber、滴滴完全不同,不容易建立壁壘。因為大部分人都只在特定的城市騎行,只要一個公司預算充裕,很容易在特定市場對ofo和摩拜們發起狙擊。

5. 市場趨勢

沒有網路效應,就難以形成壟斷優勢,市場趨勢一定是各自割據一方,多個平台並存的局面。那你又憑啥自稱為獨角獸企業呢?所以共享單車是有價值,但我認為估值不應該這麼高。因為資金的乘數效應,網路效應並沒有這麼大。

真正的共享經濟,由於網路效應的存在,居領先地位的平台規模收益(Return to Scale)會顯著遞增,最終會利用更豐厚的資本優勢清盤對手,很容易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正如Airbnb現下規模就已很難被追趕,滴滴統一了國內市場,Uber雖然在全球多個國家還在大戰之中,但每個市場也僅剩一兩家競爭者。

所以綜合對比下來,只有Airbnb、Uber這類才算是真正的共享經濟。現在還有很多人說不要拘泥於概念,把共享單車、充電寶美其名曰為共享經濟的2.0版。那反問一句,希爾頓酒店向外出租房間算不算共享經濟呢?他們跟單車和充電寶一樣,可也都是通過B2C短時出租使用權,收取租金。所以我們成年人就不要玩兒這種偷換概念的把戲了。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激活「閑置」價值。

什麼「弱化所有權、強化使用權」的定義太複雜了。雖然很多共享經濟的書里都這麼說,但在我看來,這種定義已經脫離共享的初衷,即激活「閑置」價值。

而且,強化使用權只是結果,甚至只在某些領域成立。放在實物上,可能還可以套用,但如果放在非實物上呢?比如分享書單之類的知識共享。

當然,定義什麼不重要,重要是如何激活。在我看來,需要商業模式和科技變革共同作用,至少正在誕生無數個獨角獸的出行市場是這樣。

1. 最開始共享經濟什麼樣?

假設有人送我一幅畫,我決定把它掛在牆上。但我並沒有一把電鑽,沒有電鑽怎麼打孔,掛個毛線畫!這時,一定有人會瞎建議說:沒有電鑽就買個啊,愛它就擁有它。

可是,我們真需要電鑽嗎?事實上,我們只是要電鑽打出來的那個孔而已。買過電鑽的回一下,你買的電鑽一共才用過幾分鐘?有人統計,在電鑽的全生命周期里,只有 12 分鐘處於使用狀態。

既然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孔,為什麼要去買一個使用頻率如此低的電鑽?借一個不就好了么。

於是,在矽谷,一個個高舉「共享」這面偉大旗幟的初創公司,早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比如,SnapGoods、NeighborGoods 等等。 從此,不光可以借電鑽,你還可以在這些平台上共享任何你需要或者閑置的東西。這些物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使用頻率真的很低。

現在,你覺得這是一門好生意。畢竟大家並不介意把電鑽借給鄰居,如果有平台作保,那麼借給陌生人也許也行得通。可實際上,這些公司大多燒光融資然後死了,呵呵。

問題不在那些有電鑽的人,而是沒人想問別人借電鑽。雖然人們對這些平台抱有很大熱情,也願意免費為之宣傳,但通常在第一次嘗鮮後,就不會再「共享」,也就是傳說中的「我就看看,不買」。

因為在時間匹配的前提下,一個擁有電鑽的人和一個需要電鑽的人的空間距離,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近。什麼「轉角遇到大電鑽」,都是騙人的。哪怕這事發生在美國。

死亡真相只有一個——交易成本太高!

如果讓我們驅車 x 小時去取電鑽,打個孔,然後再用 x 小時送回去,這裡面的成本真的太尼瑪高了。作為一個分分鐘幾千萬上下的人,在這 x 小時里,干點啥不好?

一旦人們發現借電鑽的時間成本大於買電鑽的成本,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會選擇用更經濟的途徑解決這件事。那就是:在線購買一把電鑽(今日送明日達)。

最終,這些可憐的共享概念平台最後只吸引來一些「嘗個鮮就跑」的中產階級,還沒等它們市場布局到真正願意花時間省錢借電鑽的人那兒,公司已經倒了。

2. 新的商業模式

難道共享電鑽這事兒,就真的黃了嗎?

共享經濟的確是一個好的 Idea,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願意去那些共享平台嘗鮮,主動拿出自己的閑置物品,與其他人分享。哪怕這事是免費的,於我們並無半點好處。即使在《國富論》中堅持「人天生,並且永遠,是自私的動物」的亞當斯密,也曾寫過《道德情操論》,論述說人從本質上看是善良的,我們在行為上會表現得更加慷慨,而不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可是,如果把共享這個 Idea 用於商業化,你會發現:良好的願望催生了共享經濟,可是,當我們想要共享有形商品,卻沒辦法克服交易成本時,只能聽從亞當斯密那隻基於自私的「看不見的手」指揮,眼睜睜看著那些租用平台們的消亡。

當然,如你所見,共享經濟這個概念並沒有死。相反,它不僅孕育了新的生意,而且還催生了一系列高估值的創業公司。

畢竟,共享經濟的誕生雖然起於情懷,但也的確是有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支撐的。受限於資源和時間的稀缺性,人類天生就渴望共享。所以,只能你能「合理地」緩解二者之一的稀缺問題,都將獲得應有的酬勞。

所以,當有些人洞察到,既然我們只是想打一個孔,那麼我們的真實需求就不是電鑽本身,而是圍繞這個洞展開的各式各樣服務。這時,新的生意出現了。

比如,共享交通服務,順路車幫我們把電鑽送上門;共享技能,經驗人士告訴我們「如何又快又好地打個洞?」

至此,共享經濟從有形的商品被拓展至無形的服務時,你熟知的 Uber 誕生了。

(美國的汽車平均使用率只有 4%)

和電鑽一樣,私人汽車空置時間多,但正常人不會沒事天天開著車在馬路上逛,所以平均到了單位使用時間上,成本非常高。所以,Uber 才會說,「我們就是來共享這些車輛的閑置生產力」。

和之前的共享平台相比,Uber 更聰明地活了下來,它時刻圍繞著「看不見的手」打造產品,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能獲取真實收益,而不僅是情懷。

可是,Uber 的成功真的是憑藉共享經濟嗎?

如果你仔細想,會發現它所謂的「共享汽車閑置生產力」里有個弔詭的地方:車有閑置時間,但是開車的上班族們並沒有。現在的科技還沒進化到安全應用自動駕駛。即使是特斯拉,也建議大家在開啟自動駕駛模式時,必須坐在駕駛位上。

所以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天天在路上開這些「閑置」的車子呢?

事實上,Uber 沒有共享真正閑置的東西。私人領域的交通服務原本就存在,Uber 只是把以前的黑車隊伍標準化了。所以,Uber 式共享經濟無從談起。

不過,在標準化的過程中,Uber 捎帶做了一件順應潮流的事:將出行市場遷移到數據時代。而它的成功,也恰恰是因為這件事,而不是什麼共享經濟。

如果拋開封建、現代那套歷史分類法,你會發現,人類始終不斷遷移:從遠古狩獵遷移到田裡種地、城市打工,如今,我們正從城市遷移到數據時代。

具體而微地講,在數據時代,用戶可以體驗到以前沒辦法享受的一些服務。比如,打分。事實上,打分和價格,是 Uber 打敗計程車的兩大利器,後者讓它在競爭中活了下來,前者則令它獲取了更高估值。不少投資者都認為,Uber 所擁有的大量數據將產生更多玩法。

3. 技術變革

回到最開始,分享電鑽的主意的確起自情懷,可生意不是。從始至終,人類都受限於資源和時間,如何解決它們的稀缺性問題,是共享經濟的基礎。

比如,生產電鑽這類有形商品,不要說和 2000 年、200 年前比,就是和 20 年前比,我們現在的生產率都相當驚人。假如沒有資源限制,理論上我們是能源源不斷地打造任何我們需要的有形商品的。真的不用幾年,地球上每個角落就會被「電鑽」們花式填滿。可誰都知道現實資源有限。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共享電鑽,讓生活變得更加經濟。

同有形商品相比,無形商品則更加不容樂觀。雖然,如果我們將精力放在「計算」上,比如雲計算什麼的,那麼生產率也可以實現指數增長。微軟、亞馬遜等一系列財報都清晰地彰顯著這個趨勢。

但是,如果我們將精力放在人工服務上,即使再努力,生產率的增長也是有限的,最終的產出量必然會受限於時間。

Uber 提供的是哪種商品呢?正是無形商品中的人工服務。這對 Uber 最直接的影響是,即使它們再努力,也沒辦法消除邊際成本。如果有一個人想乘車,那麼就需要有另一個「活著」的人去幫他開車。

更長遠的影響是,只要 Uber 局限於此,它便無法建立足夠深的護城河,很難保護先發優勢,這實在很糟糕。畢竟,包括無人汽車在內的人工智慧已轟隆隆而來,你說一個建立在人力基礎上的平台能有多大勝算?

既然,美國家用車普遍有 96 %的時間都是閑置的。那麼,SpaceX 老闆馬斯克就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無人駕駛。真正充分利用所有閑置汽車資源,讓它們自己賺錢。

前不久,馬斯克宣稱,他將把無人駕駛技術推進到大街小巷,特斯拉未來的消費級產品將包括皮卡、重型卡車以及高密度公交車。

想像一幅這樣的畫面:清晨,你的特斯拉載你上班時,你在車上處理早上的工作;到達目的地後,你無須找停車場,它已絕塵而去;在你上班的這段時間,它幫你賺外快;下班後,準點接你,再順帶捎個拼車單。


1

小王從深度睡眠裝置里醒了過來。昨晚加班到三點,把小王累壞了,但小王訂了11點腦波自動喚醒。畢竟她在加班時,就決定第二天一定得吃頓火鍋,不吃可能會暴斃。

透明的睡眠玻璃罩緩緩掀開,小王點亮了空氣投影屏,邊刷牙邊打開了軟體「大家友」,決定今天中午與誰共進晚餐。無論看多少遍,小王看到開屏那句「你友我友大家友」都會唱出聲來。噴了,70多年前的歌,產品經理是個老妖怪吧。

顯示附近的「快速男朋友」(簡稱「快男」)數量並不多,不過十秒後軟體仍然發出了有男朋友接單的通知聲,離她家只有0.7公里。「哈哈哈小區里又一賺外快的」,小王想。

不一會兒,手機響了,小王聽到電話那頭傳來溫柔的男聲:我已經在門外了,您準備好了出來就行。

小王從貓眼裡,看到一個長相神似福山雅治,30歲左右的大叔,自動身份讀取顯示KN9403,工號與平台顯示的一致,點擊「確認配對」,粗發!

小王畫了個淡妝,迫不及待挎上共享masha吃火鍋切了。大叔照顧小女生有一套,過馬路讓小王走沒車的一邊;太陽大的地方用手給小王遮涼棚;到店給小王拉椅子;幫小王涮毛肚「七上八下」一下都不馬虎。小王低頭吃著小酥肉偷笑,暗想「大家友」平台質量又上來了……

吃完火鍋,masha又將小王送回住處。「嗶嗶」平台扣費120,小王打了個五星好評,十五字評價「神似masha!炒雞溫油!誰用誰值到!!!」隨後就往閨蜜群里扔了個「大家友」紅包。

「春天來了,你的男朋友也到了!大家友邀你共享男友!」小王看了眼紅包文案,不置可否,倒回床上又沉沉睡去。在夢裡,工作太忙沒空找對象的她,終於每頓飯都有人陪,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都有人愛。

2

李子叫的是「專享男友」(簡稱「專男」),與「快男」不同的是,專男的服務時長多為一個星期甚至更久。上個月她失戀,傷透了心想找點安慰。

專男基本上跟真實的男朋友差不多了,陪吃陪逛陪睡,唯一的不同是不會跟你吵架。共享情侶三定律:一、不得傷害用戶,也不得見用戶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服從用戶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三、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李子開門熱情地迎接了平台派單的專男ZN6470,是個稍顯稚氣的小鮮肉,眉眼間像自己的初戀,李子很滿意。她也不讓小鮮肉乾活,幾次要幫忙打下手都被李子按下了。一小時後飯菜就好了,李子笑盈盈地就要給小鮮肉喂飯。

可是棉花糖炸醬麵,大蔥炒黃瓜、西紅柿餡兒月餅,一桌的黑暗料理小鮮肉實在下不了口。可是李子偏不依不饒往他嘴裡塞黃瓜條,小鮮肉被弄得滿臉大醬,頓時憋紅了臉……其實啊,李子早就被「大家友」拉黑了,這就是她的上一次失戀。她又買了個新手機號,重新下單。

在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地幾十年里,她刮過共享單車牌照、卸過共享汽車軲轆、燒過共享民宿廚房。如今共享情侶的年代,她仍沒有放過共享男友,以用戶的身份自居,但毫無用戶公德,肆意踐踏人類美好的共享經濟夢想。

3

群兒,32歲,「大家友」APP創始人。27歲時,她交往了人生第一個男朋友凱子。有次她下班抱了個西瓜回家,走到小區門口給cei了,鮮紅的瓤和汁滿地都是。她沮喪地坐在旁邊的石椅上發獃,凱子剛好也下班了,問她怎麼了小傻瓜。

聽完凱子拿起一片面朝上的西瓜啃起來,說「照樣能吃,還省事,媳婦兒真聰明!」群兒一看樂了,可是不知為什麼一直流眼淚。

她一邊哭一邊吃西瓜,暗自決定做一款互聯網產品。她想男朋友這麼好的東西,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特別是她有個閨蜜小王,工作忙到沒男朋友,痛經痛到死也沒人心疼。

雖然創業初期,「大家友」和群兒飽受非議,「什麼共享情侶不就是聚眾打P嘛」,「沒想到22世紀約P也這麼好聽」。然而5年來,「大家友」撫慰了無數人的夜晚,讓無數孤獨的心得到陪伴。

「大家友」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有人惡意傷害共享男友,平台競爭激烈,投資人撤資等等,不過群兒相信只要不改初心,就能用愛改變這座城市。


共享經濟發展迅速,2016年共享經濟平台所增加的就業崗位就有近1000萬人。

從政府角度講,這解決了本地就業;

從用戶角度講,供給端有更豐富的收入形態,需求端有更多的選擇;

從平台方講搭台唱戲,讓大家都開心還有流量,終歸是可以變現的。

但共享經濟平台(正真的C2C平台)是非常難做的,這裡說的難,不是說做不起來,而是說它和往常的商業邏輯不一樣,需要踏踏實實的運營。需要披荊斬棘,需要各方溝通,讓大家達成共識。

資本/補貼都不能快速建立起健康、合理的共享經濟模式的運轉,它涉及人與人的連接。

而平台方需要管理供給端的服務標準,還需要管理需求端的用戶期望,以及面對政府可能帶來的監管(政府不監管的時候,就是企業最大的發展期,套馬的漢子威武雄壯,抓緊做業務吧)

而一個平台,真的運營起來量做起來了,那麼該企業在該行業都是有成為巨頭的可能。只要方向正確,堅持到最後哦。

你創立了一個模式,你創立了它的標準,於是人們崇拜你。

(有點酸,可共享經濟確實每個人都受益,人性使然)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共享經濟形態,而如何運營,我們還是要向踏實做事的人學習。

更多移步:

-除了 Airbnb 和 Uber 之外還有哪些領域有分享經濟的精彩案例?

歡迎關注「共享經濟」微信公號,ID:sharing2

回複數字【2017】查看:《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 2017》.pdf

「共享經濟」第一自媒體。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說英國年輕人Becky Szenk和她的未婚夫Mark Higgins滿心歡喜要帶著1歲的女兒搬進新家。可是沒有想到這次美好的計劃,被從Facebook上找到的搬家助手完全毀掉了。他們沒有想到,從社交媒體上,找到這些自稱專業的搬家助手,在拿走他們所有家當後,就此一起人間蒸發。他們上萬英鎊的財產,包括訂婚戒指一起就此消失。在新家裡,他們除了還擁有彼此,什麼都不剩。最初的幾天要朋友幫忙度過了難關。

一看到這樣的故事,我就很想和大家閑扯兩句我對共享經濟的牢騷,共享經濟真的並不那麼神奇。今年,「共享經濟」概念真的火了,從出行,到吃穿,到媒體,到教育,做什麼的都要說到「共享經濟」,就像去年開口必提「O2O」一樣,但實在不能不潑點冷水。其實我算是共享經濟的首批擁護者,我相信它給我們帶來的種種好處,包括個人閑置資源的高效使用,以及選擇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但是指望它成為整個商業模式革新的藥方,甚至達到所謂的社會零邊際成本,還真得有很多問題,是不能迴避的。這裡就閑扯兩三點本人覺得比較重要的。

首先還是說回到這則新聞。雖然不是專業共享經濟平台上發生的事,但是絕對的是典型的陌生人之間有償的服務交換。這裡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質量,附帶包括互相間的信任。而這種質量問題可能在以物為主的分享服務上還不太明顯,比如Airbnb,比如Uber,房子和車子可以通過照片,地址,硬體尺寸和裝備來給予基本的保障,相對的附加服務的比重比較低。但是到了搬家,打掃衛生,做飯等等更加依賴於人的技巧的服務種類,質量的問題就變成了分享經濟的一大痛點。就說我自己的經歷吧,4、5個月前我開始使用http://Handy.com,一個找家政,以及各種維修搬家服務臨時工的平台開始找家政幫忙打掃。確實網上下單,非常方便。可是用了這幾個月,每一次都有點「提心弔膽」,因為每次來的家政,從為人風格,到打掃水準實在差異大到體現出紐約的文化多元性,我遇到的家政,從私人飛機公司老闆到帶著孩子的學生,無奇不有,共同點可能只有一個,就是他們都在通過Handy.com「分享」自己的空餘時間,給陌生人提供服務,掙外快。最後,我在遇到了一個非常滿意的家政後,和她私人聯繫,又回歸到了傳統的一對一線下工作方式,因為我真得不希望在打掃衛生這件事上出現太多「意外」。當然http://Handy.com也強調規範操作和培訓,客戶遇到不滿意的服務人員,可以未來把他放上黑名單。但是家政服務實在難以量化,不管是從管理,還是從客戶的評語,都很難給出個準確答案,而規避了一個「不良」從業人員,並不代表下一個就真得會好。這對於客戶來說,機會成本還真得不低。

第二,就是分享經濟爆發後帶來的服務信息爆炸引發使用者的選擇困難症。就好比信息傳播曾經經歷的變革一樣,互聯網爆發時,一段時間,大家都對用戶帶來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非常熱衷,感覺普通人通過各種設計媒體平台,帶來了大量的內容,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流。但是很快,信息的爆發,讓人們無所適從,於是現在又回歸到對專業產生內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渴求,因為人們更需要用有限的時間去了解信息,而不是淹沒在信息海洋里尋找營養。我非常喜歡使用Airbnb找房子,就不說房子上的花銷,其實每次要花費的時間成本是相當巨大的,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住所,你可能要看大量的照片,讀各種評論,最後還要花時間來比較。當然,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個愉悅的過程,而且,出門旅行找地方住畢竟不是每天發生的事,所以我並不介意。但是單純說到效率,我給的分數絕對不會很高。而試想,要是我們的衣食住行都分享化了,可能生活會很累。每天沉浸在各種信息了解和比較里,我大概會非常想念大公司標準化服務的日子。

第三,就是很多事情分享做不了。很多的產業和行業還是需要一定的企業規模去完成。比如你可以通過一個App找人診斷,但是你要是需要做個手術,你可能還是想找一個設備先進,規模相當的醫院來完成。你可能可以通過幕客在網上了解一些課程,接觸一下學科信息,但是深度鑽研,你還是需要有每天互動的名師和同學,在校園裡一起完成。類似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辦法通過個人力量完成,共享經濟的局限性自然顯現。

其實共享經濟的概念自古就有,出遠門找朋友借住,回家搭個順便車。只不過網路化和移動化,讓這個經濟活動可以更大範圍來實施。但並不代表它可以解決一切行業的問題,一窩蜂什麼都要共享。最後還是要說,發牢騷歸發牢騷,對於共享經濟我是愛的,只是不必太神化它的作用。就像電商還取代不了商場超市,新媒體還代替不了廣播電視一樣,新模式和平台的誕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福利是選擇的多元化和自由化,而不是全盤革新,這才是我們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最大的幸福。

【快來看我回答的其他問題】關注我吧!

Airbnb 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 陳一佳的回答

為什麼美國(類似於國內的蜻蜓和喜馬拉雅)的網路音頻節目那麼火爆? - 陳一佳的回答

為什麼有很多名人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 陳一佳的回答

初創公司如何設置期權池(Option Pool)?如何操作? - 陳一佳的回答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創新很少、山寨很多,達不到美國那種高度? - 陳一佳的回答

哪家出國留學的中介比較靠譜? - 陳一佳的回答

教育行業創業前景如何? - 陳一佳的回答

在路透社(Reuters)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 陳一佳的回答


企業資本經營活動在企業發展不斷複雜化過程愈趨重要,企業內部的資本分配不但直接影響生產率,同時也對生產結構擴展性產生影響。對外投資在企業自身生產活動資本需求量較低時提高了雙方企業資源的利用率。而資產權益結構化不僅構成企業金融部門的產品,還是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組成方式,如將權益與風險折分互換的IRS(Interest Rate Swap,利率掉期),將應收賬資產池或金融資產池(Asset Pool)所有標的的權益風險一起歸納打包並進行部分拆分(保證償付)的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資產證券化),ABS內進一步細分將房貸債權權益打包出售的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中,風險被拆分到交易結構的各個衍生品里,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互換)保證證券化債權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的供養違約風險,房利美買入CDO為購房者提供資金及為貸款擔保承擔大部分違約風險。同時金融機構籍此可以使用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結構投資載體)取得高槓桿低成本資金進行長短期利差的套利,等等。而在產品、服務及具體資源的層面上,根據消費者需求的準確性與差異性,資產權益交叉拆分相互剝離,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的同時使消費者無需為滿足需求付出附加成本,直接獲取所需權益。只需要企業建立輕資產的標準化分配結構並使資源集中於該結構中,便可以受益於結構內全部資源產生的效益。如UBER便在標準化權益拆分結構的基礎上,僅運用知情權與基於信用保障的資金中轉權就獲取了巨額經濟效益。


共享經濟是通往高效便利的美好未來的途徑之一嗎?

如果我告訴你「共享經濟」不過是資本家野心外的一層糖衣呢?

----------------跑題小能手----------------

當前,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及網路設備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改變,很多行業因而被顛覆,進而催生了各類新型的企業運作模式。傳統的科層式管理的穩定和可預測性不能滿足當下新型企業所面臨的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的需要,新型的組織管理模式紛紛湧現。

共享經濟?

在查看相關文獻研究的時候,發現Atkinson(1984)認為當代企業需要獲得一個能夠快速、便捷、省錢地對不可預期的變化做出反應的員工團隊,一個能夠隨著業務擴張而逐步壯大,工作時間與任務量精確匹配,而且單位人力成本能夠被壓縮的員工團隊。

誠然,這個論調了透露了未來資本家對利潤的野心以及未來管理者(僱主)對僱傭責任的逃避。然而,把這個野心加以包裝,粉墨登場並已賺取大眾眼光以及獲得大眾信任的方式已經出現,那就是——當下火熱的互聯網概念「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中的佼佼者便是創業界赫赫有名的獨角獸公司「優步(Uber)」,毫不誇張地說,優步以一己之力,顛覆了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計程車行業。

在最近對杭州地區部分優步司機的採訪中了解到,從2014年10月份優步在杭州上線至今,對杭州市的計程車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據曾從事計程車行業20餘年的洪先生口述,杭州市現有的計程車司機數量僅為兩年前的三分之一,計程車行業嚴重萎縮。再仔細追問,發現離開計程車行業的原計程車司機,基本都進入了C2C專車平台。

同樣是「開車賺錢」,在計程車公司工作和在優步平台工作,又有什麼區別呢?

計程車公司依靠傳統的企業架構,對司機有更多地約束和監管,以及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而優步獨特的經營模式則給了司機極大的自由,在同等收入(通常情況下優步司機收入更高)情況下,優步對計程車司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也解釋了為何洪先生說到,剩下的計程車司機不是不想轉行從事C2C專車司機,而是因為和計程車公司簽得合同還未到期,或者說剛剛為了進入計程車行業,交了一大筆「份子錢」,沉沒成本太高難以割捨。這也是為什麼採訪中發現目前杭州市的計程車司機大多數對優步平台等C2C專車平台的司機抱有敵意。

優步高效的組織形式

由於優步公司組織邊界的模糊化和可滲透性,我們可以把它的組織形式稱為無邊界組織,這也是其他高舉「共享經濟」旗幟的公司的組織形式。無邊界組織不再用邊界來分隔人員、任務、流程和場所,而是創造機會讓信息、權利、能力和報酬透過邊界滲透流動到組織間。

無邊界組織的表現形式是組織柔性,Atkinson認為企業需要尋求四種類型的組織柔性:功能柔性、數量柔性、距離柔性和財務柔性。職能柔性讓僱員能夠被順利有效地重新分配到其他工作任務中。數量柔性讓企業在面臨短期內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時,能夠便捷地增加或者減少相應數量的編製。距離柔性讓讓部分成員和組織的關係更為鬆散,有助於實現數量柔性以及財務柔性。財務柔性即為工資柔性,讓組織能夠通過職能柔性、數量柔性和距離柔性,實現對組織成員數量及工作量的控制。

而優步,則完全符合上述四類柔性,堪稱研究無邊界組織的典型對象。優步司機可以任意地在專職司機和兼職司機兩個身份中切換,也可以自由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此謂職能柔性。優步司機可以自主決定什麼時候開始當優步司機,什麼時候停止當優步司機,而優步公司也可以通過乘客市場需求量的變化來調節給司機的車費報酬,從而調節在營運的優步司機數量,此謂數量柔性。無論是司機數量還是乘客數量的變化,以及優步公司車費政策的變動,都會引起優步公司財務支出以及現金流的變化,此謂財務柔性。而最後一個,距離柔性,則體現在優步司機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可以在同個城市內的任何地方工作,甚至是其他城市,其他國家和地區工作。

除了打破組織邊界之外,無邊界組織形式還帶來了員工關係上得改變。在無邊界組織中,僱主和員工的關係更為平等,互聯網的繁榮發展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在無邊界組織中,可能所有的員工都希望能夠全面的了解公司的戰略決策、財務信息以及發展動向等等。在過去十年里,僱主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快地從基於控制的關係向基於信息的關係轉變。

員工關係的改變在優步公司的體現就是,司機會密切關注優步公司及其競爭對手近期的發展動向,尤其是在司機頻繁活動區域內優步公司及其對手的競爭情況。讓優步公司感到壓力巨大的是,一旦在競爭中處於下風,優步平台上得司機數據將會明顯減少,以非常快速的速度轉移帶其他競爭平台。

糖衣被融化 後果無人承擔

無論是從組織柔性四個方面的描述還是新型員工關係的解釋,似乎優步公司的經營模式給司機帶來了更大的福利。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因為優步公司與司機的聯繫非常弱,優步公司和司機之間並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也就是說優步司機能夠得到的勞動保障微乎其微,優步公司所負擔的勞動責任相比傳統公司幾乎沒有。

所謂「共享經濟」,對於僱主來說就是僱員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而僱主不需要承擔過多的僱傭責任。同時,僱主通過組織柔性,讓組織隨時與市場需求保持動態平衡,實現最大利潤。這也印證了我前文所講的未來資本家對利潤的野心以及未來僱主對僱傭責任的逃避。

但是我們的司機,卻對目前所缺失的勞動保障報以無所謂的態度。也許目前還是C2C專車行業創業上升期,優步等專車平台還能繼續「燒錢」對司機進行補貼。但是後續呢,從經濟學角度看,市場的需求總會達到一個平衡,優步司機的收入是否也會逐漸降低到「成本價」,最終當優步司機不再變成一個好選擇?司機們何去何從?

沒有誰會為司機負責。

-------------------------------------

(圖片來自網路)

節選自本人課程作業,謝絕轉載。


我們在做一個招聘項目。

我們為創業團隊提供人才,同時,團隊也為我們提供他們不需要的人才用戶。

這就是我們項目的共享模式。

——————————————————————————————————————————

如果現在告訴你,給你一筆錢,給你一個足夠好的team,從0去做一個互聯網招聘的項目,你願意做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兩件小事。

一是昨天下班用UBER打車回家,載我回家的先生是做創投這塊領域的前輩,偶然聊到我工作這塊,兩個關鍵詞剛出口,『創業』、『招聘』,他就省悟並下了蓋棺定論——這是一個沒有活路的領域。

還有一次是在微信群聽到一位VC說:孵化器出來的有幾隻好鳥?

一開始劇情都是一樣的,小夥伴帶我初涉招聘行業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哪怕是畢業不久的我都知道,何不去一條幹凈的跑道,找一個莫須有的對手,做一個自在的領頭羊,又何苦要在密不透風的跑道去磕個你死我活?而就在去年,幾家招聘行業的新星和巨頭,都有了新一輪融資的斬獲。

如果非要回答人為何要執迷不悟,只能借用韓少的那句,『聽說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過不好也就罷了,還偏要和自己過不去。

剛認識現在CEO那會兒,是一個寒冬,網站剛剛準備上線。我們約了在五角場旁創智天地廣場碰頭,他穿著深色棉絨大衣,眉頭緊縮,有沒有叼著煙我不記得,就記得他深情地挽著我,跟我說,『走,我請你到全家喝一杯星巴克。』

那個時候我對這個項目,好感度為0。他邊喝咖啡,邊耐心地講述他的理念。hiStarter是為互聯網初創公司做招聘服務的平台。創始人最重要的任務無非找錢、找人。找錢你可以去找VC,找人,你沒有一個最合適的平台。

奧美的創始人大衛·奧格威在24歲的時候曾說,『產品信息談得越多,推銷的可能性越大,拿到的訂單越多。但是不要以為電話推銷的數量就等同於推銷產品的質量。』

這條奉為推銷界圭臬的名言恰好形容了初創招聘的特殊性。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招聘就是一個悖論——沒有名氣,沒有規模,甚至預算也很有限,前景如何也不能打包票。大公司擁有的人事預算,獵頭渠道,光環效應,通過篩選海量簡歷獲取人才,與小團隊招人的捉襟見肘實在是天壤之別。

另外, 對於初創項目來說,招錯一個人的代價是很大的——一個10人左右的team,一個人往往代表一個部門,甚至關乎產品命脈,招錯一名員工,對大公司來說幾無影響,對創業團隊來說很可能就是致命點。初創公司對每個加入的員工都需要更多的信任和了解,社交和信息透明化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幫忙翻譯一下,上面說的所有內容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初創公司招人真TM難。

聽完以後,我對這個項目的好感度,變成了-10。

……

我靠,這不等於說,我們作為第三世界國家,堅決和非洲難民站在一起,我們自己生產的大米,專供第三世界國家享用?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同意他一句話,這個市場痛點太痛了。痛到沒有哪一家公司敢拍著胸脯說,我們能解決初創公司的招人問題。

我思慮再三,決定入伙。

去年12月hiStarter網站正式上線,我們搭建的是一個展示團隊信息和用戶信息的平台,團隊方和人才方都能夠通過這些信息,取得對方的聯繫方式,同時也可以投遞簡歷/申請查看簡歷。總之我們成功地搭建了一個相親約炮網站的框架,然後開始了引導對接勾搭的工作。

我們通過地推獲得了早期的團隊和人才用戶。網站推廣初期,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但凡是出來搞創業的,都是很TM缺人的;但凡是缺人的團隊,99%是缺程序猿的。請容許我之前說了TM這樣不雅的辭彙,因為你難以想像不少之前出身高貴的創業者極盡所能在所有能夠嘗試的招聘渠道舔著臉勾搭人才——有一位國際頂尖諮詢公司的高管出來創業,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正在一個JAVA的QQ群賣萌。

引導勾搭這種方式,帶來的效果轉化是怎麼樣的?這在任何一個具備社交屬性的網站來說,其實都差不多。『出來嗨』APP的CEO Kurt曾經這麼列舉市面排名靠前的招聘平台:大眾點評,嘀嘀打車,UBER,知乎,網易雲音樂,格瓦拉,支付寶,新浪體育……其中對大眾點評和UBER給予了高度讚譽——大眾點評是一個非常好的基於LBS且流大免費的招聘平台。雖然大眾點評第二天就將他封號了。

我想,用陌陌約炮的成功率來定義我們平台的招聘對接率,大概是精準的。但是就用戶基數而言,我們跟陌陌又有天差地別,所以接近了交媾的成功率並沒有什麼卵用。

高效的案例倒是有不少。因為省略了投遞簡歷的流程,團隊創始人和人才直接對接,只需站內信聊兩句,即可將場景轉移到線下。比方說一位不願意透露真實姓名的用戶林杉,在各大招聘平台投遞簡歷,不斷碰壁。在我們平台,下午註冊,晚上11點收到團隊CEO回信,15分鐘後確定面試時間,次日下午4點談妥確定入職,前後不到24小時。

這讓我們看到了線上轉線下的可行性。線上認識,線下約約約。

招聘會這種看上去很low的東西是違背我們初衷的,我們可是立志要做全國最酷炫的同性互聯網約X平台的高端項目,逼格不可以低。於是舉辦了一系列關於校園學生用戶的、合伙人之間的、對接創業者和人才的系列活動。

效果拔群。當然指的是積累名氣和口碑方面。半年我們做了近百場活動,越來越多的投創組織和創業團隊開始跟我們合作。但是招聘相關的成功案例,並沒有因此而變多,因為我們始終不願意做粗暴的招聘會,我們希望這不是一個約炮的過程,我們的願景是平台上的團隊方和用戶能夠相知相戀,最終結合。

你的產品好不好用,最終還是用戶說了算。我們為創業公司做招聘服務,很難,但是這不是借口。招不到人,就是不好。痛點不能解決,就是不好。

我們在4月份開始了新的嘗試。

我們從O2O行業本身吸收了靈感。我們想要找到一個方法,用戶這邊,只要一鍵報名,剩下的事情交給我們平台本身就好。我們工作人員幫他面試,收集信息,製作簡歷,拍攝照片,然後輸送給對口的創業公司。團隊那邊,只要報名,經過審核,就能不斷接收到我們面試過包裝好的人才。簡直完美。這就是我們『30天直招』項目的概念雛形。

我們在上海外灘附近租用了一間酷炫華麗的英倫風大屋子來完成這件事,我們邀請每周參加直招的用戶,統一周末過來,接受我們的拍照、測試和面談。

設想非常美好,現實卻骨感的不行。一方面用戶的時間總是不能統一,我們只有一下午的時間,面試時間有限。我們每個用戶平均要花20-30分鐘完成面試流程,我們運營部門小夥伴集體出動來做這件事,效率依舊有限。雖然在市中心,有些小夥伴依舊沒有辦法周末準時過來面試。

更糟糕的是我們偏離了解決痛點本身——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製作設計的非常複雜的可視化簡歷。初版的簡歷上有各種數據和信息,甚至有我們統計出來的MBTI性格測試類似PS遊戲《實況足球:勝利十一人》的能力值玫瑰圖。同時我們為每個用戶用單反拍攝了高清照片,沉浸在整合處理資料中讓我們錯過了推薦人才的最佳時間點。沒有人真的願意等待一個月才有的面試反饋。

我們是一個不大的team,那就應該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簡化了面試的流程,從線下轉為線上。通過電話面試了解最真實的用戶,以交友溝通的方式去綜合評價直招的面試者是不是適合互聯網行業,是不是適合創業團隊。了解每個人的訴求,了解面試者最獨特的點,然後根據這些特點去匹配合適的團隊。

而團隊方在收到我們推薦的時候,除了生硬的簡歷信息,更多的能夠獲得一些感性和不可靠的印象——照片、推薦理由、人物介紹……我們覺得這就是hiStarter能提供的價值所在。呈現過來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份冷酷的數據化的表格。

改進的結果是推薦成功率驟增,越來越多的用戶在受到推薦的當日,就能獲得3-5個面試邀約;參加我們線下活動的團隊,紛紛表示通過我們平台招到了最靠譜的創業人才。24小時入職的奇蹟在我們這邊,再也不是稀奇的事情。

有朋友知道我們還在做人工的面試服務的時候大驚——這難道不是靠演算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么?演算法和大數據自然是有用的。但是對於初創招聘這件事情本身,不但不具有典型性,有的時候甚至是有害的。

首先人是不一樣的,人是多元化的,除了簡歷上能體現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性格、價值觀、學習能力、驅動力和對互聯網行業的適應性都是導致沒有辦法做演算法匹配的因素。沒有那樣一個評測人才並且找到最適合項目的演算法,就像好萊塢到今天也沒有一個軟體能夠寫出一個基本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我們team沒有一個是HR出身,很有意思的是團隊唯一一個人力資源專業的男生是我們的程序員,這決定了我們一開始就沒打算用專業的方式去做獵頭一樣的服務。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我們不care做這個事情我們是不是最合適的人選。

MIAO團隊的鐘先生給我們的評價:為什麼每天那麼忙,也願意來體驗hiStarter的直招服務。因為你能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你總有驚喜和發現。

如果你關注我們的項目一年,說不定我們能成為一個像UBER一樣互助性的服務平台,沒有計程車,照樣做打車服務;沒有HR,卻幫助更多的初創團隊,找到了合適的人才。


「共享經濟」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太多的誤導性。一旦分享跟金錢沾上邊,就不是分享本身了,是一種購買行為。「共享經濟」這個詞儼然已經變成創業者資本家包裝商業創意的美好外皮。人們無幾乎法抗拒這個詞包所含的美好寓意,這個詞實在是太好包裝了,幾乎所有的事只要能貼上共享這個標籤,就變得不一樣,富有情懷。

在這個人情冷漠的網路社會裡,人們懷念的是那種有鄰居的感覺,在一個院子里乘涼、嘮嗑、吃飯,懷念的是遠親不如近鄰,而不是現在這般,住在同一個鴿子籠,就算每天都能在電梯口看到,也不會多說一句話,各自低頭玩手機。

看看那個被貼上共享標籤的電鑽是怎麼被宣傳的

「電鑽在整個生命周期里會被使用12到15分鐘」,Botsman繼續假裝惱怒地說,「這有點荒謬,不是嗎?因為你需要牆上的洞,而不是電鑽。"

「你為什麼不去租個電鑽來用呢?或者把你自己的租出去賺點錢?」

賺點錢,這還叫做 share 嗎?假如我的鄰居問我借電鑽,我不會收他一分錢,借其他工具、油鹽醬醋也是一個道理。一個價值觀正確的人不會想方設法賺取鄰居的那些錢。

至於 共享經濟 的兩個代表 uber , airbnb, 那真的是共享形式嗎?付錢,換取一項服務,我不認為這是 share . uber, airbnb 仍舊是托生於兩個競爭激烈的傳統行業而已。只是通過互聯網新技術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和體驗。本質上 uber 是一家線上的計程車公司, airbnb 是一家在線酒店。只有順風車這一產品類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分享(滴滴的順風車現在也有很多專門的司機在開)。像 uber, airbnb 這樣的公司,實際上應該叫 「便捷經濟」,但大公司們顯然更加狡黠,他們清楚的知道 「便捷經濟」這個概念不那麼動人。像滴滴這樣的公司通過「共享車輛」解決城市擁堵的狀況了嘛?我看更多的私家車因為賺錢而同時上路了,這已經不再是原來宣傳的那種,我在上下班、閑暇時出門開開車,反而產生了更多「職業司機」。

真正的共享是什麼樣的?記得小時候外公家裡種水稻,沒到收割的季節,鄰里都會分享各種工具,比如鐮刀、鋤頭、推車、曬穀的席子,都是無償的。既然想做共享,在供需雙方之間發生經濟關係顯然不是最好的做法。通過共享物品促進人與人的聯繫,再通過其他服務來創造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共享。The "Sharing Economy" Is Dead, And We Killed It

舉一個國外的免費共享的例子,覺得好玩又有愛。http://www.pumpipumpe.ch/that-is-how-it-works/

這是一個從線下社區開始做起的共享組織,就是在自己的信箱貼上可以共享的物品小貼紙,是不是很有愛?

Pumpipumpe 不以利益為導向,他們倡導的鄰里之間的分享是免費的,你猜 Pumpipumpe 在靠什麼維持運營?也很有意思,在賣這些小圖標貼紙。當然,在這個商業社會,Pumpipumpe 估計是成不了獨角獸了,畢竟 business is business,都是是披著羊皮的狼。

http://weixin.qq.com/r/bkOagubElLvrraLh9xZ8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裡有產品經理的術、道,最重要的是還有生活,掃一掃會有個更奇妙的世界。


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

v 共享經濟是信息革命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出現的新型經濟形態,是連接供需的最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是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新理念。

v 共享經濟的六大特徵:技術特徵是基於互聯網平台、主體特徵是大眾參與、客體特徵是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與高效配置、行為特徵是權屬關係的新變化、效果特徵是用戶體驗最佳、文化特徵是「不求擁有,但求所用」。

v 共享經濟的六大驅動力:用戶需求的提升、提高收入的意願、信息技術的推動、消費理念的轉變、靈活就業的追求、資本市場的熱捧。

v 共享經濟的七大影響:助力大眾創新、打造新經濟增長點、擴大有效供給、激發創新活力、實現低碳生存、促進靈活就業、走向多元協同。

v 共享經濟的四個認識誤區:共享經濟是免費經濟、共享經濟是對傳統行業的顛覆、共享經濟不安全、共享經濟會造成新的社會不公平。

v 全球共享經濟的五大態勢:共享經濟成為熱點、分享領域不斷拓展、初創企業快速成長、競爭格局尚不穩定、政策導向趨於明朗。

v 中國發展共享經濟的四大有利條件:轉型發展的強大需求、網民大國紅利、節儉的文化、成功的實踐。

v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四大特點:產業初具規模,未來潛力巨大;分享領域迅速拓展,平台數量持續上升;交通出行發展最快,示範引領作用凸顯;本土企業創新崛起,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v 中國共享經濟發展面臨四大挑戰:分享實踐發展加快,監管體系亟待重構;創新引發利益調整,統籌協調難度加大;產業發展尚不成熟,許多問題有待解決;觀念認識不到位,原有法規不適應。

不管樓下樓上的的怎樣說,中國已經有5億人參與了共享經濟。


為了使文章旨意更明晰,這篇文章也可以叫《論共享戀人的可行性》。共享戀人是否可行,這個問題的解答將會在文章最後出現,但這個問題不得不先從共享單車說起。

感謝我媽將我生在這個有共享單車的年代,我家離地鐵站1.5公里,每天上下班吃飯散步四五公里能走到骨質疏鬆。

無怪乎它的火熱,尤其在大城市,共享單車既是一種新的出行方式,又漸漸成為一種時尚,衍生出無數亞文化。但每天騎在車上,我就不禁想像,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商業模式,當下行情幾何?能不能賺錢?未來會走到多遠呢?

如今北京的街頭走幾步,就能看到眼花繚亂彩虹一般的共享單車層層疊疊,擋住了來時的路,它們每一種顏色的背後,都是一個企業的共享夢想。查了下數據,從15年至今,短短兩年時間,30多家共享單車崛起,分別獲得了不同輪次的投資。膜拜、OFO作為共享單車的巨頭,分別在2、3月獲得E、D輪融資,資本單位都在億美元以上。

圖1:部分共享單車運營商最近一期融資情況(截止2017年3月底)

(數據來源:水清木華研究中心)

這個世界瘋了嗎。

其實共享經濟不是一種新興事物,我們要歸根究底,能一直追溯到發明租書模式的三國時代。酒店住宿、餐館、計程車,國外洗衣房、甚至公共廁所也都是共享經濟,只不過它們是早已定型的,達成共識的,穩定或盈利的共享模式。

與這些成熟的共享經濟不同,如今飛速崛起的共享租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換言之,網路技術的革新解決了點對點出租的銜接問題,一次手機掃碼即可開鎖,升級了面對面交接鑰匙、付費、退還租金等環節,是一種在傳統本質之上,藉助新技術瞬間起飛的新經濟。

所以它火了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概念和落地有了,它的未來會如何發展?Airbnb愛彼迎全球民宿短租自選平台,創立八年,經過十多輪融資,今年3月獲得F輪10億美元,目前累積資本44億美元,估值300億美元,但過去一直虧損,直到近一兩年才宣布盈利。

與愛彼迎齊名的打車軟體Uber,被爆去年虧損達30億美元,最終優步中國無力支撐,以被滴滴收購為最終結局。直到最後也沒探索出一個可行的盈利模式。

共享單車目前沒有盈利的運營商,它們是靠什麼活下來的?這就是資本的遊戲了。

租金,一小時五毛或一元是其微弱的收入。押金,100到300不等,長期存放本身就能形成一個資金池。融資,這個商業模式會吸引投資人,只要概念和故事一直持續,資本看好,就會有一輪又一輪新的資本湧入。廣告,用戶湧入給廣告投放帶來提價資本。最後是用戶數量增長形成的大數據,這些,都可以拿出去賣錢。

(五道口附近重重疊疊的共享單車)

第三方研究機構統計顯示,截至 2017年 6月,上半年已有不低於78次共享經濟獲投事件,金額總計約558.33億人民幣。而這一年將是各大運營商的爆發年,預計全年共享單車用戶將達6170萬人,增加約2倍;運營市場規模達到88.6億元,同比增長670.4%。

這是一個遊戲,入局者其實還看不清未來如何,但競爭者靠市場信心就能存活。

現在,我們來想想共享經濟的本質是什麼?其實這背後非常複雜,甚至不同的產品投放上市,也有不同的目的和結局,而有時候,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是被扭曲的。

比如共享雨傘。這是一種輕巧便攜的產品,如果用於租賃,人們很可能出於的私心,將它從公共變為私有。事實果不其然,雨傘在上海投放,上街沒幾天,全市的雨傘被一搶而空,街面上只剩了空空的傘槽。

他們真的失算了嗎?成本9.9元的共享雨傘,押金19元,半小時租金0.5元,幾萬把雨傘有去無回,20元的共享雨傘,你只要帶回家去,公司每把凈賺10元,這是一種么樣的銷售頭腦。

(路邊的共享雨傘)

台媒把這種銷售本質形容為「魚塘理論」。就是說一個養雞場主人,見沒有顧客來買雞,就挖一個魚塘邀請大家來釣魚,按時間收費。大家盡情娛樂,如果最後釣不到魚,臨走時會送一隻雞給大家做禮物。

但本質上,這個魚塘根本沒有魚,顧客只是來這裡享受半天釣魚的樂趣,能不能釣到無所謂,回家時還能拿到伴手禮,可以說非常開心了。你表面上是釣魚,事實上買了一隻雞。

這也是共享雨傘的如意算盤,借共享經濟的外殼,發的卻是銷售的財。

如今乘共享東風而迅速崛起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多。共享充電寶、共享圖書、共享床位、 「共享男友」、「共享女友」(???驚呆了)。前不久瀋陽方面傳來「共享寶馬」即將率先投放的消息,1500台嶄新的BMW1系寶馬,押金999元,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頂。

你不禁想像,這個遊戲到底要怎麼玩呢???

想了很久,覺得有個理論很對,共享經濟最後能不能盈利,成為一個長存的行業模式,要看它的成長性,而不是僅憑一個概念。我們有很多人想做共享經濟,想了很多點子。我自己也想過。

我們家有一隻貓,每天抱在懷裡強擼,我就想,很多人都有這個需求吧,我們是不是可以搭建一個「滴滴擼貓」。滴,掃碼開籠,擼完扣上。滴滴遛狗,掃碼開鏈,遛完鎖上。但這個模式除了表面上光鮮的概念,背後的成長性是什麼?寵物廣告?寵物醫院?寵物社區 ?

在這個行業還不成熟,所有人都在摸索的階段,我們需要的是無窮的想像力和魄力。

好了,回到最開始提出的一個問題,共享戀人是否可行?

寫下這一行字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世間的荒涼。在這廣袤的地球上,還有什麼是不能共享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恕我直言,有人提出的「共享女朋友」的概念。但是真的仔細想,它本質上不就是,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魚玄機、薛濤嗎?

它背後的成長性又如何?會是往戀愛、泡學、婚慶、蜜月出行方向的行業擴張嗎?還是最後會成為一個龐大複雜的桃色產業。

最後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經濟模式,但它的本質可能不是共享,而是打著共享旗號背後的東西,無論是營銷、廣告、圈錢還是別的,玩家紛紛進入,買進買出,只要不是最後兜底的那一個,你都有機會贏。

首發於小連希財富筆記(xiaolianxi666)


你說的既有些道理,又還有些偏頗。

誠然,國內的人和人之間的信用體系確實亟待改進,但信任的建立一般是有兩種方式,一種靠人,一種靠制度,所以共享經濟一般是從制度信任著手。

比如支付寶建立的信用制度,構建了淘寶;

走共享經濟模式,只能通過制度信任,不斷的升級,反饋,完善,成一個體系即可。

另外共享經濟不是新概念,只是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技術的成熟下爆發了。

資源共享的「資源」理解可以更加廣闊一點,一般包括人和物,比如人的時間、技能、能量;物又包括一切可以共享的空間、物體等,現有的房屋、車子、自行車等市場都已經快速啟動了 ,你要是關注這個領域的發展的話。


做了幾次順風車主和無數次順風車乘客以後的真實感受就是,共享經濟這個東西只有在足夠文明的社會上才能立得住腳啊,買賣雙方要互相給予足夠的尊重。不然就會有失衡和矛盾,因為雙方對服務有著不對等的界定。賣方分享自己的資源給買方便利,買方覺得我出錢了我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一切便利,越界了這簡直就是災難。現在來看還是不成熟也不完美。


共享經濟即將面臨一場洗牌大戰!

隨著部分共享產品退市消息的頻出,許多投資商對共享產品不再痴迷,共享產品企業創始人談到融資問題,形情也黯然失色,難道共享經濟就這樣提前和我們say goodbye?

No,答案是否定的。在』有把傘』小編看來,共享經濟不會和我們說再見,只不過部分共享產品提前進入洗牌期。共享經濟爆髮式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有把傘』小編認為,造成共享經濟提前洗牌的原因,有以下幾大方面。

一、沒有穩健的盈利運營模式。市場經濟講究的是創新,產品和服務需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市場上獨樹一幟。目前市場上倒閉的一些小眾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企業,只看到了行業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賺的盆滿缽滿,沒有想好企業長久的盈利模式,就冒然涉足試水。

二、缺乏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共享產品是一個』燒錢『的項目,產品上市前幾年是無止境的』燒錢『,企業如果沒有殷實的財務資金做保障,倒閉是必然的。共享汽車EZZY就是典型案例,據』有把傘『小編了解,EZZY年運維費用高達4000萬,因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巨額融資,是導致其倒閉的主要原因。

三、運維管理是痛點。共享產品,不像其他產品,以共享為主。既然是共享,則需要鋪設大量的站點和設備,達到一定的密度,才真正實現共享這個功能。反之,則達不到企業投資的最初效果。因而,這也就給運維工作帶來了強大的工作量,需要耗資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去跟蹤管理。

四、門檻低,無技術壁壘。』有把傘『小編放眼望去,發現目前已經有的共享產品,像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衣櫃、共享凈水機、共享洗衣機.......這些共享產品均沒有核心的技術壁壘,一學即會,單憑國人超強的複製能力,豈有拿不下的活?

五、風險意識差。俗話說的好,凡事量力而行。市場上共享產品一大堆,同一共享產品已經達飽和狀態了,再盲目跟風,風險比率倍增。入行之前,慎重考慮自身承受能力,要有一定的抗風險意識。

六、過度關注,期望過高。滴滴的成功運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影響了幾代人的生活,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投放在發展共享經濟上,期望共享經濟能衍生出更多的共享產品,方便人們的衣食出行。當共享經濟的發展達不到人們預期的效果,便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媒體輿論爆炸式的評論,加速了行業洗牌進程力度。

以上就是』有把傘『小編的一些個人觀點,不管是共享經濟,還是其他運營項目,都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從商業模式來講,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洗牌併購是必然趨勢,是保障該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經歷的階段。


我直接來談共享經濟的問題,非商業性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共享經濟的模式雖然可以節約社會資源成本,重構商業結構

但這些業務帶來的問題是——服務提供者的動機

當從業人員的服務動機並不純粹的時候,往往會增加潛在犯罪率。

傳統的從業人員大都是以此為生的,計程車司機就是他的職業,動機比較單純。

但uber司機則不同,越是高端的豪車,車主越不可能僅僅為了賺錢去運營私車

順風車,拼車等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更有效的O2O社交神器——

男性資本:豪車 線下場景:打車 女性資本:上車即可檢驗

做生意同時,交換需求,一拍即合。不合拍就只是做生意,合拍的話完成社交閉環。

同理可列舉airbnb,當房東出租自己正居住的住宅中某一間閑置房間時,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當租客是個單身性感女郎的時候,房東大叔此時最想要的是租金還是其他的?

甚至再擴展些,當單身狗們想去麗江旅遊時,他們最期待的是什麼?

當你對於內心試圖壓抑的邪念,變得垂手可及的時候,你會不會動搖?

即使你明知道犯罪成本和代價,但這種環境下和大街上看到美女,是完全不同的。

那麼現在你還會認為airbnb和酒店的安全性是一樣的么?

因此,為何去年當神州專車的營銷被黑成狗的時候,

我還是感覺,他那樣黑uber從理上講是不對,從情上講我支持。

共享經濟的弊端——專業性和安全性問題

專業性上可以通過平台方監管審核制度等措施加強

但安全性方面,除了提高犯罪成本之外,

在犯罪動機上確實因為其服務特點,助長了人性之惡的發揮——

共享經濟:「在提供場景方面,我不是針對誰,在座的都是垃圾」


「共享經濟」只是一句營銷口號,描述了事物最表層的現象而已。

共享經濟這個表層現象到底在描述什麼呢?

我的定義是,共享經濟是人類對自身需求認知的進步過程,逐步將我們擁有的但不是我們需求的那一部分拿出來分享,變成供給,進而演變成新的社會共識,直到我們不再認為這一部分是我們的需求為止。

以居住為例,我們最開始以為我們需要一個房子用來睡覺,然後可能意識到,我需要的只是一張床可以讓我睡覺,然後是我可能只要在晚上8點到早上8點這幾個小時內有一張床讓我睡覺。

1.「閑置」和「空置」:從詞語辨析說起

「閑置」是共享經濟的關鍵詞。

閑置和空置的區別在於是人們對事物的定義和概念。最開始人們發現一個屋子可以租給兩個人的時候會覺得新奇,覺得是共享,但是時間長了,習慣了,就變成我本來就打算租給兩個人的,只是租了一個床位,還有一個是空置的,要趕緊租出去,出租房成了一種產品。

共享辦公空間分享一個大開間來讓大家辦公,不是因為某個工位是閑置的,而是因為它是空置的,所以你來,這和群租房是一個概念,所以這些都不是共享經濟。

現在拼車也是一樣,目前階段,我覺得拼車還是算共享經濟,大家共享一輛車,但是想想,他的本質是因為兩個人路線有重合的地方而可以在一輛車上,這麼一說不就是公共交通么,那地鐵也是共享經濟?打的,我們腦海里對他的定義一直是一個人或幾個人一起打一輛車到另一個地方,車上的空座是閑置的,所以一旦有了拼車,就挑戰了我們對於打的的認知,以為閑置的座位得到了利用,是共享經濟降低了我們的成本。但是如果拼車成為常態,我們對打的的認知變成大家只是需要一個座位,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而不在乎車上是否有人時,我們就會把空著的位置當作空置的。

2.空間和時間的共享:

相對於空間,我們更大的突破在時間維度上,因為在空間上,我們已經更早的跨越了使用權和所有權的理解障礙,只是在更小的空間中進一步劃分空間。而時間維度是我們正在突破的,在時間維度上,我們對使用權和所有權運用更加不靈活,所以現階段,分時使用更多的被我們當成共享經濟,因為在這方面,我們正處在打破傳統認知的路上。所以,如果共享辦公空間白天辦公,晚上用來當教室或者賣東西,我們會覺得這更像共享經濟。

3.共享經濟的未來:

「所有權」和「使用權」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其規則也只是目前階段的社會共識,你並不能單獨擁有一個三室一廳的房子里的一間房的所有權。但是鑒於目前管理手段的限制,所有權又難以再細分,共享經濟的出現更像是對「所有權」的挑戰。

隨著人們對自我需求更加明晰的認知,人們腦海中對「共享經濟」將越發挑剔,甚至改變了由人們共同想像出來的所有權。這時共享經濟逐步走向瓦解。

如果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可能共享經濟這個詞才算真正的走到盡頭,因為全都是按需來的,不能再進一步的切割細化需求了,那共享也就不存在了。


隨著Airbnb和Uber取得的成功讓共享型經濟的概念和價值得到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客戶、員工都熱衷於將社交和協作文化連接起來。

在目前,有一種新興又相對小眾的商業形態也在不斷發展,比如興起於美國經濟衰退環境下的coworking space,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共享經濟的優勢所在。

以下是我們整理、翻譯來自JLL的文章觀點,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這個行業。

--------

一、共 享 型 經 濟 正 在 不 斷 發 展

隨著這次經濟周期的演變,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地點都在發生轉變。

近幾年,在創業及共享型經濟的浪潮下,共享型辦公空間成為了小微企業在解決辦公地點問題時的最佳選擇

服務式的共享型辦公空間不僅提供一個辦公空間,同時還為企業提供辦公設備以及靈活的辦公租期。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這種商業模式不僅在一線城市,同時也在二線城市逐步發展起來。但共享型辦公空間的市場到底有多大?這樣的商業模式在整體經濟趨勢下滑的階段是否還有市場可做?

(以Wework為代表的共享型辦公空間是共享經濟催生的產物)

1 這個行業正在迅速發展

這樣的增長並不驚奇。只要去任何一家共享型辦公空間里參觀就可以看出這樣的需求確實是存在的。WeWork、Industrious、MakeOffices、及Regus和其他越來越多的公司都為客戶提供了一個類似現代高科技公司的辦公場所及配套服務。

同樣,對共享型辦公空間的潛在需求也在提升。美國統計局的最新就業數據表示:自由職業者、短期職業者、獨立項目組及個體戶佔總就業人員比會在今後的五年內從30%增長到40%,而這些人都需要靈活的辦公場地。

2 規模很重要…但是地理位置同等重要

準確說,這個行業並不新、也不算大。它只佔全美辦公室租賃市場的0.7%,而這個比例在二線城市更微不足道。但是在這個行業里有些公司的實體空間面積比其他公司要大得多,他們公司的規模使他們更容易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去吸引潛在消費者、佔領更大的市場份額。

除了規模,地理位置同等重要。很多企業都會去市中心或者CBD尋找符合自己公司需求的寫字樓,而共享型辦公空間的運營商也不例外。在過去的兩年里,美國90%以上的共享型辦公空間都在甲級或乙級寫字樓里設點,並且三分之二的租賃都發生在接近大都市中心的位置。

對於房東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共享型辦公空間不僅會選址在核心寫字樓區域,同樣也會在任何搶手的寫字樓或其他類型的房屋中選址。這樣核心的地理位置可以幫助共享型辦公空間度過經濟困難時期。

3 資金與潛在問題的性價比

辦公空間很貴!除了場地的費用以外,傢具、辦公設備、辦公用品、電話、商務光纖、熱水、飲品等等的價格都很貴。一個共享型辦公空間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還會幫你解決你在裝修新的辦公場地的時間成本及機會成本。你今天申請成為了會員,那麼你明天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辦公桌,明天就可以與你未來一起辦公的新夥伴們交流溝通。小微企業雖然不會自己單獨去協調、支付每一筆費用,這並不代表這些是免費的。

在美國的共享型辦公空間基本都有溢價。在美國市場,共享型辦公空間的每平方英尺價格為$139,而甲級寫字樓的平均房租為$49.59每英尺 -- 181%的溢價水平。

而共享型辦公空間的會員費里都包含什麼?

? 有品質或很時尚的傢具及裝修風格 -- 裝修風格和更舒適的傢具會提高成本從而提高價格;

? 辦公必需品 -- 商務光纖、電話、印表機、水、咖啡、茶等;

? 附加服務 -- 零食、啤酒、新鮮水果、果汁等;

? 商務平台 -- 社交活動、商務機能培訓、大咖講座等;

? 潛在可能性 -- 可能會在空間與未來的合伙人、員工、或者其他合作夥伴相遇;以分享及合作為基礎的環境可以激發靈感和創意;一個一起辦公的環境比獨自在家或者咖啡廳辦公的工作效率更高——一個社區

這裡能夠提供的服務數不勝數,但是其中有一項福利很難被量化,那就是靈活度。對於一些發展型創業公司,當公司員工增加十個人的時候,它們並不需要重新尋找更大的辦公場地然後重新裝修。在一個共享型辦公空間內它們只需要再增加十個會員即可。靈活性的另一個維度就是租期合同,這裡的小微企業不需要與空間運營商簽長期合同,因此現金流可以得到緩解。

而對現金流不穩定的小企業,這些附加值服務可能在下一個經濟衰退期成為負擔。當經濟下滑到一個程度時,一些打了很大折扣的辦公室分租可能對於小企業而言更划算,更能夠控制成本。

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小微企業並不能長久的存活下去。1~9人的小微企業在上一次經濟危機時倒閉了接近180萬家。因此當共享型辦公空間的行業發展起來時,同樣也會出現更多失敗的小微企業。

二、共享型辦公的未來

共享型辦公空間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存在。對於小微企業和自由職業者而言它的靈活性是非常有價值的,並且它們的環境及裝修非常吸引人。但是這種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挺過經濟危機,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我們可以這樣考慮:共享型經濟源自於上一次經濟衰退。為了節約成本而出現的共享型辦公室及辦公室分租造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類似於Pivot Desk和Liquid Space這樣的企業。當經濟衰退到一定程度時,附加值服務可能會成為小微企業無法承擔的費用,讓大家回到星巴克,回到自己的家裡辦公。

但這會導致整個行業消失嗎?當然不會。新的從寫字樓里退出的潛在客戶會來訪這樣的共享型辦公空間,並在這裡等待經濟衰退的終止。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空間發展起來,也會有空間倒閉,就像其他任何一個行業一樣。

--------

文章來源:JLL

翻譯:三文辦公社區

圖片:三文辦公社區

更多詳情點擊:三隻海龜|Coworking:Now… and forever ?


我覺得微信公眾號「O2O江湖」(微信號:O2O_JH)上的一篇文章分析的比較好:

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向縱深發展成新方向

免點擊轉載如下:

標題: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向縱深發展成新方向

「共享經濟」從狹義來講,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模式。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主體: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台。平台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產物,通過移動LBS應用、動態演算法與定價、雙方互評體系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使得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台進行交易。

這些平台型的互聯網企業利用移動設備、評價系統、支付、LBS等技術手段有效的將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最優匹配,達到雙方收益的最大化。隨著本地生活的發展,諸如滴滴打車、餓了么等高頻服務已經展露頭角,類似於天天果園、河狸家等中低頻垂直領域的半標準化服務也已經到了衝刺階段,但是中低頻的C2C差異化服務領域並沒有大的起色。

以C2C差異化服務的職業技能平台漸露頭角

從國內來看,專註於本地生活的中低頻職業技能共享平台的玩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58趕集、百姓網、豬八戒網等為主的綜合類平台,這類平台雖內容豐富,但存在的信息魚龍混雜,選擇難度大;另外一類是以C2C差異化服務為主,已經排除了在租房、招聘等領域有著絕對優勢的項目,主要以維修、代買、取送、排隊、遛狗、家政、美甲、代駕、代繳費、平面設計、網路營銷、婚禮策劃等為主,其代表性企業有「任務兔」、「您說我辦」等。在國外,類似的企業還有「Thumbtack」、「TaskRabbit」。

從現階段來看,以58趕集、百姓網、豬八戒網等為主的本地生活綜合類大的平台都已經獲得融資且有部分已經上市。而專註C2C差異化、個性化服務的平台還並不多。這類平台其實質都是通過互聯網將人的智慧、知識、能力、經驗轉換為實際價值。近期,億歐網曾報道了「任務兔」創始人王子彬向億歐網分享了在共享經濟環境下,C2C中低頻職業技能該如何突圍。

「任務兔」靠什麼模式來玩轉共享經濟?

「任務兔」主推中低頻非標準服務聚合,用戶下載一個任務兔APP即可選擇多種中低頻服務。創始人王子彬認為,「單獨垂直低頻服務使用頻率太低,讓用戶在手機上長期留存APP有巨大壓力。我們相信非標準服務高手一定是在民間(比如老師、平面設計、翻譯、律師、婚禮策劃師等),其差異化極強。這一空白是重度垂直B2C解決不了的,只有用C2C的方式才會更有效率,且C2C相比B2C具備更強大的馬太效應。」

王子彬曾深度思考過,淘寶在PC端能夠脫穎而出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淘寶本質上屬於雙邊交易平台,而雙邊交易平台本身存在著巨大的馬太效應。首先,淘寶平台本身並不提供服務,只是把優質的服務匹配出來給用戶,所以就是賣家越多,賣家之間的競爭就越激烈,在這種環境下好的賣家自然會匹配出來,而消費者更願意去賣家多的地方去挑選性價比高的服務。

王子彬分析,服務類C2C市場除了類似Uber打車和餐飲外賣那樣的超高頻有機會單獨做成,剩下的垂直C2C類服務基本沒有機會。在這一思考下,王子彬認為一定要做全品類C2C平台,要麼大,要麼死!沒有第二個選擇。

安全是個大問題,「任務兔」是如何見招拆招?

王子彬表示,為了保障買賣雙方的信息安全以及保障整個交易過程的安全服務,「任務兔」在安全這一問題上主要從5個方面予以解決:

1、任務兔上所有的交易賣家都是要經過身份證實名認證。

2、為了保障平台的交易環境,任務兔上展示的所有服務都是要經過嚴格審核。(沒有重複的服務信息和實物商品,對於出租的空間、酒店、貸款服務、保險服務、微商等信息會自動屏蔽不予展示)

3、賣家個人資料里會綁定新浪微博、人人等社交信息,買家在選擇服務時可查看賣家的社交賬號信息,對賣家進行全方位了解。

4、用合理的獎懲機制規範和激勵賣家。任務兔為每個賣家建立了一個評分體系,買家可根據賣家的服務是否準時到達、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為其打分,賣家的信用分值將直接影響到在平台的接單。

5、未來「任務兔」針對服務的賣家從發出訂單到訂單完成整個服務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都可以通過手機被實時追蹤,保障服務人員的安全。

王子彬表示,除了以上的措施,現在部分賣家還開通了視頻展示功能,視頻介紹會讓消費者更清楚的了解賣家特點。當然,隨著平台的發展也難免會遇到其他問題,在遇到問題的同時會逐步出台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未來,希望「任務兔」能成為一個有社交溫度、有人情味的平台。

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在於網路效應

王子彬坦言,目前「任務兔」發展路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有三類:第一類以58趕集、百姓網為代表的分類信息網站;第二類是以美團大眾點評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類網站;第三類則是以河狸家、好廚師為代表的重度垂直平台。

王子彬認為「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在於網路效應」。以58趕集為代表的分類信息網站模式,其招聘、房屋出租是它的現金牛,本地服務佔比較小且存在信息重複、虛假等詬病。而58到家則是聚合類B2C模式,服務類B2C跟電商不一樣,每個阿姨每天最多服務幾家,這個是沒有網路效應的,無論做多大,拓展多少個城市都一樣。

「重度垂直B2C模式,越往後發展越苦逼」,王子彬斷言,隨著平台的壯大,人力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管理難度也會相應增加。而「任務兔」是類似於輕模式的聚合平台,但是其擴展速度一直都比較謹慎。如果前期擴展太快,問題就會集中爆發,這對於企業的發展並不利。只有足夠的時間積累和優質的服務經驗積累,平台才可以跑的快、跑的更持久。

傳統企業從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上並不比互聯網公司差,傳統企業只是需要時間給他們轉型升級,而「任務兔」也正好可以幫這些中小企業進行互聯網的線上化。未來,「任務兔」還將會對一些中低頻的垂直類服務提供開放平台供其入駐。

共享經濟去中介化的過程伴隨著前端供給能力快速釋放,供給端的創造力被激發,共享經濟平台的優勢不僅表現在通過整合線下資源降低成本,提升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其可以提供非標產品以及服務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除此之外,無數的「被埋沒的金子」在龐大的商業組織中,被忽視的能力和才華,可以通過共享經濟平台得到進一步的發掘。隨著共享經濟的繁榮,其向縱深發展也必將成為新的方向。

微信公眾號「O2O江湖」(微信號:O2O_JH)的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bkM9JUbElBvrrQJG9xZ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airbnb在中國市場市場應該怎樣推廣?怎樣解決消費者擔心的安全問題?
知乎圓桌「分享經濟浪潮」中都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和回答?
大眾汽車為什麼選擇與滴滴成立合資公司?車企涉足分享經濟會帶來哪些影響?

TAG:分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