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國民黨和共產黨能單獨攆走國內的日軍嗎?

假設在1945年5月10日,日本和同盟國(除中國)停火(假設日本以某種威懾,如原子彈,細菌武器迫使美英蘇不與日本繼續作戰,但實際上沒有,所以也不會出現在戰場上,假設《開羅宣言》等公告沒有效力),日本所擁有的領土為那個時間點還佔領的領土,日本所剩陸軍大致為在中國,本土,和太平洋某些小島的駐軍,空軍海軍為那個時間點剩餘的數量,軍工產能繼續有效。假設同盟國因為某些原因從那個時間中止《租借法案》,停止對國民黨的經濟和軍事援助,那麼,當時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趕走日軍嗎?

------------------------------------------這是分割線------------------------------------------------------------------------------

為什麼問這種腦洞問題,因為最近剛好二戰勝利70周年,我和一個日本小夥伴說起9月3號北京會有勝利日閱兵,推薦他去看(沒有挑釁的意思,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觀點是一致的),他說,你們並沒有贏,大意是日本投降是懾於美國和蘇聯的力量。我沒法反駁他,然後我就開始腦洞了,但無奈學識淺薄,所以在這裡邀請大神幫我腦補一下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腦洞大開,小心閃腰~

國軍理論上應該能。1944年的日軍已經很困難了,表現在:1.軍火產量在美國戰略轟炸下大量下降,一號作戰時日軍每名士兵只有25發子彈。2.能源枯竭,僅有的高品質汽油要調到太平洋戰場,大量技術兵器沒法使用。3.兵員素質降低且兵力不足,主力師團幾乎都調走了,留在國內的大多數是二流三流師團,人數也不足。4.有限兵力被不同程度上切割在各個戰場上,彼此難以形成呼應配合。而彼時的國軍,有大量的美援,有技術兵器,彈藥還算充足,兵力占絕對優勢,美械部隊大概30萬也算訓練精良,賬面上實力絕對佔優。

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如果一號作戰是國軍發動的結果:

1944年4月,日軍在亞洲各戰線風雨飄搖之際,國軍突然從河南、湖南向北發動大規模攻勢作戰。

1944年10月,國軍「一號作戰」勝利結束,以死傷20萬的代價取得殲滅日偽軍30餘萬,奪回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解放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

1944年11月,隨著國軍鞏固山東、江蘇大片沿海地區的佔領,日軍原「絕對國防圈」提前崩塌,被迫放棄太平洋和南中國大片據點收縮本土防禦和東北、朝鮮,南京偽國民政府滅亡,汪精衛流亡日本。

1944年12月,美空軍大規模進駐中國東部沿海機場,在國軍陸軍保護下開始對日實施戰略轟炸。

1945年1月,美太平洋艦隊打通澳洲到中國南方航線,美軍海陸空軍大規模在山東、江蘇沿海各基地集結,有麥克阿瑟任總司令、何應欽任副總司令,集結兵力100萬,準備發起日本土作戰。同時,國軍收復北平,攻克山海關,日軍調集關東軍和朝鮮軍增援誓死保衛東北。

1945年4月,利用天氣,中美聯軍完成準備,中美聯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在龐大海空軍配合下發起九州戰役,20萬聯軍在長崎登陸,戰況空前激烈。日軍光特攻飛機就出動2000架次之多,雙方死傷慘重。

1945年5月,聯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基本取得九州戰役勝利,斃傷日軍35萬人,另外還有20萬當地居民死傷,聯軍亦在日軍瘋狂頑抗下死亡15萬人。此役徹底切斷了日本本土與朝鮮、東北和太平洋各島嶼的聯繫,日軍主力部隊已經失去機動能力被迫各自未戰,海空軍基本全滅,失敗已成定局。同時,德國投降,斯大林建議蘇軍出兵東北,被委員長和杜魯門堅決拒絕。

1945年6月,國軍發起東北戰役,國軍分別從山海關、石家莊發動攻勢,同時在大連發起登陸作戰,日軍潰不成軍,大部被殲其餘退入朝鮮,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逃跑途中被俘,被送入南京關押,國軍抵達中蘇邊境。

1945年7月,美、英、蘇、中4國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3次會晤,會議結束後,4國發表公告敦促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經中美兩國評估,如果攻佔日本本土,可能會造成聯軍100萬人傷亡,決定使用美國最新研製之原子彈投入戰鬥。8月6日、8月9日,美空軍先後在廣島和靜岡投擲小男孩和胖紙兩顆原子彈,造成兩地20萬人傷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8月20日,中美聯軍在東京灣接受日本正式投降。

9月3日,日軍在華殘餘部隊在南京正式投降,國民政府隨即通過法律規定9月3日為衛國戰爭勝利日,之後每年舉行閱兵儀式紀念。

1945年10月,中美英蘇四國在東京召開會議,商討戰鬥處理日本事宜。東京會議達成以下成果:

日本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所決定的其他島嶼範圍之內。將日本分為三個佔領區,由中美英分區佔領。同意以戰犯起訴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者。日本只需要以資產、工業產品和勞動力的方式賠償被其侵略的國家200億美元,其中,賠償中國約150億。

戰爭結束後,蔣公名望在國內國際達到頂點,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有其一,經談判中共放棄武裝鬥爭路線,宣布加入戰後聯合政府,同時,大量海外人才迴流,同時從美國得到大量經濟援助,中國在蔣公領導下終於牛逼了。有歌為證

總統,蔣公,您是人類的救星,您是世界的偉人。 總統,蔣公,您是自由的燈塔,您是民主的長城。 內除軍閥,外抗強鄰, 為正義而反*,圖民族之復興! 蔣公,蔣公,您不朽的精神,永遠領導我們。 反*必勝,建國必成,反*必勝,建國必成!

連史迪威在回憶錄里深刻懺悔:早知道蔣公如此雄才大略、國軍如此英勇善戰,就再也不稱蔣公為花生米了!以上純替果粉意淫,然並卵。老蔣國軍要是能稍微爭口氣,中國戰場也不至於1945年底還在丟失國土。


先上結論——打不過,鬼子的想法是對的,這世上不流行公理戰勝,誰胳膊粗拳頭大誰才牛。

你要知道,美國禁運和潛艇戰搞掉了太多日本資源,不然鬼子不至於偷襲珍珠港,不至於拿木頭做飛機。如果1945年5月開始,美國不管中日戰爭,那麼日本又可以繼續運資源回本土,日本雖然比不過美國的戰爭機器,但是比中國強多了,然後你中國沒了美援,新軍、飛虎隊基本沒了,駝峰也不走了,國軍戰鬥力量又變回土軍閥。打啥?土槍土炮剛?分分鐘遷都拉薩,轉進印度。共軍再牛也不過今日之塔利班,你能打什麼硬仗?日軍甲級師團可基本都報銷在對美作戰了,現在全部拉回來抽你丫的你打得過?退一萬步講,就算你國共合作人海戰術不怕犧牲一路猛攻,打到關外你也差不多了吧?你確定你還打得過關東軍?沒有美帝蘇修,我們確實是打不贏抗日。你看看日本甲級師團到底是什麼個下場。

想駁你鬼子同學你就直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云云,不要翻自家爛賬,自討沒趣。

1、近衛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近衛師團在印度尼西亞的Sumatra島掃蕩,並擔任當地的警備。1943年5月14日,近衛師團改稱為近衛第二師團,近衛第3聯隊的主力移駐到Andaman群島,之後不久又回到Sumatra島。近衛第二師團各部分散在Sumatra島的各地,準備迎戰美軍的登陸。但是美軍實行「蛙跳」戰術,一直沒有進攻印尼,近衛師團只有駐守Sumatra島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2、第一師團

太平洋戰爭後期,戰局急轉直下。日軍第一師團受命被調入萊特島。1944年11月1日,第一師團奇蹟般的在萊特島西岸的奧爾默克地區登陸,準備北上以卡里格拉為據點進攻塔克羅班地區。但是在東岸登陸的美軍已經完全佔領了塔克羅班地區。1944年11月5日美軍和第一師團在李蒙峽谷遭遇,在之後的50天內,第一師團和美軍互有攻守,呈膠著狀。然而最終第一師團因補給不利,無奈撤向李蒙峽谷的西側的坎奇伯特山區。1944年12月25日,日軍第14方面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下達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命令。第一師團奉命轉移到色布島上。到1945年1月,第一師團撤離色布島,萊特登陸時有1萬5千名士兵的第一師團此時只剩下800名士兵了。

3、第二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第二師團立即被配屬給今村均中將的第16軍。1942年在日軍攻陷爪哇之後,第二師團被命令在當地執行警備和掃蕩任務。於是,第二師團被卷進了與其命運相關的索羅門群島的戰役。1942年8月開始的瓜島攻堅戰,才是第二師團惡夢的開始。為了奪下瓜島的飛機場,作為先遣隊,第二師團派出了以步兵第4聯隊為基幹而組成的青葉支隊(支隊長那須弓雄少將)。為了與此相配合,川口支隊(支隊長川口清健少將,福岡的第35旅團為基礎)和青葉支隊一同在瓜島登陸。9月2日,第一次瓜島機場爭奪戰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10月初,第二師團主力在瓜島成功登陸,於24日和25日進行了第二次總攻擊。然而得到的又是慘敗,並且以那須少將為首,步兵第16和29聯隊兩個聯隊長都戰死。雪上加霜的是11月3日,步兵第4聯隊聯隊長又戰死了。這就意味著在瓜島的第二師團失去了他們所有的步兵指揮官。再加上食物和彈藥的補給已經完全被切斷。「瓜」島變成了「餓」島(日語中,「瓜」的發音和「餓」的發音相同),不斷有士兵餓死和逃走。日軍大本營終於決定中止瓜島爭奪戰,1942年下令撤退,而瓜島的第二師團的殘餘部隊直到1943年2月才全體正式撤離。之後,第二師團在菲律賓被重建。1943年9月開始第二師團被任命擔任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警備工作。1944年,第二師團被投入到緬甸戰場,但是其作戰最後還是失敗了,1945年2月,第二師團被英軍趕出緬甸,最後在越南西貢向盟軍投降。

4、第三師團

日軍第三師團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最後參加了「大陸交通線打通」作戰(「一號」作戰)。中國方面稱之為豫湘桂戰役。這次戰役分為第一期「京漢」作戰和第二期「湘桂」作戰,而第三師團參加了「湘桂」作戰。這個作戰的宗旨是:確保從漢口到越南的鐵路沿線,破壞在中國華南地區的盟軍B29轟炸機機場。作戰成功了。最後,第三師團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

5、第四師團

又稱大阪師團,第四師團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參加了日軍對菲律賓的進攻,之後曾一度回國整編,1943年第四師團再次被動員,被派往印度尼西亞擔任Sumatra島的警備。最後被派屬給日軍第15軍,進駐在泰國。不久之後在泰國的Lamphum向英國東南亞軍區無條件投降。

6、第五師團

1937年8月中旬到達天津投入南口作戰、平綏路東段作戰,攻佔張家口、蔚縣等,參加平型關作戰、忻口作戰、攻佔太原。10月組建國崎支隊(步兵第41聯隊等)參加淞滬、南京作戰。1938年1月轉用於青島、膠濟路,3月參加徐州會戰,10月調華南第21軍登陸珠江口攻佔佛山,作戰結束回華北第12軍。1939年9月轉隸關東軍,10月再調第21軍,11月登陸欽州灣、24日佔領南寧,12月投入崑崙關爭奪戰。1940年9月侵入法屬印度支那、攻佔諒山,10月集結上海列為大本營直轄。1941年3月參加九州登陸演習,5月臨時受第13軍指揮侵入寧波、台州、溫州。

11月編入山下奉文中將的第25軍,攻佔馬來、新加坡,後以河村支隊(第9旅團司令部與步兵第41聯隊)增援菲律賓作戰,第41聯隊自此脫離第5師團序列。1943年1月第5師團從馬來調第19軍駐防塞蘭島、卡伊群島、阿魯群島、塔寧巴爾群島,第19軍撤銷後隸屬第2軍。1945年8月15日師團長山田清一、參謀長浜島厳郎因承擔橘丸事件責任自殺,調爪哇燃料廠長小堀金城少將代理。

橘丸事件——1945年8月2日,日軍用醫院船橘丸號偽裝運送步兵第11聯隊官兵1500多人,在班達海被美軍截獲。第5師團違反國際公約、成建制被俘人數最多的師團。

7、第六師團(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軍隊之一) 又稱熊本師團,熊本師團一直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先鋒隊,甲午海戰攻入威海衛的就是熊本師團。原隸屬日本關東軍,參加了918事變,南京戰役前剛剛被抽調到華東。後又參加進攻徐州、武漢的戰鬥。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年末,日軍第六師團被編入參加瓜島爭奪戰的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軍。最初日軍大本營有將第六師團派往瓜島的意向,但是最後仍然決定放棄瓜島。於是第六師團主力被派往索羅門群島以北的Bougainville島,而第13聯隊被派往以新喬治島為中心的中部索羅門群島。隨即遭到駐守美軍的頑強抵抗,損失相當大,之後第13聯隊於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島。以第六師團為主力的日軍第17軍堅守著Bougainville島,但是1943年11月1日美軍在日軍防衛最薄弱的Bougainville島的西海岸登陸成功,立刻建成了橋頭堡和機場。日軍第17軍幾次試圖將美軍趕回海中,但是都以失敗告終。美軍在Bougainville島登陸之後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攻擊態勢,但是接替美軍的澳大利亞軍隊卻毫不手軟,頻頻向第六師團發起攻勢。第六師團節節敗退到布因地區。就在這時候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8、第七師團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初期,日軍第七師團還在日本本土的北海道擔任當地的防衛工作。1942年8月以其步兵第28聯隊為基幹而組成的一木支隊(支隊長一木清直大佐)奉命去爭奪瓜島的飛機場。一木支隊的先頭部隊於1942年8月21日在瓜島的灘頭陣地上全軍覆沒,支隊長一木清直大佐也被當場擊斃。之後第七師團和第二師團的川口支隊組成的第二登陸梯隊也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出征的旭川第28聯隊的2507名子弟兵中僅有143名生還。之後第七師團的主力被派往日本本土北千島,最後還是回到了防衛北海道的這個起點上。並於1945年8月15日迎來了投降的那一天。

9、第八師團

第八師團又名弘前師團,甲午戰爭結束後在弘前組建,士兵主要被東北地方學校的畢業生構成,1904年-1905年參加日俄戰爭。此後參加奉天會戰。日俄戰爭後的1910年朝鮮半島留駐,參加1921年的西伯利亞出兵。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中參加熱河作戰,以128騎輕取承德,後在南天門擊敗國民黨中央軍3個師。從1937年滿洲駐屯。1938年被編入第3軍隊的戰鬥序列在綏陽駐屯。太平洋戰爭前的1941年,第8師與第25師一起被編入第20軍隊的戰鬥序列,掖河移防。以後作為滿洲守備核心部隊,在 滿洲國內訓練和對抗日游擊隊掃蕩。1944年7月,第8師團被派往日美決戰的主戰場之一的菲律賓。師團主力前往呂宋島,而以步兵第5連隊為基幹而組成的高階支隊(支隊長:高階於菟雄大佐)被派往萊特島被美軍全殲。師團主力作為振武集團(後改稱第41軍)的中堅力量,長期和美軍作戰。但是在美軍的強大火力下,第8師團只能龜縮在馬尼拉以東的地區拚死抵抗,不久就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一天。

10、第九師團(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軍隊之一) 又稱金澤師團。原隸屬日本關東軍,是日俄戰爭獲勝主力。1935年東北義勇軍主力被撲滅後調回日本國內休整,1937年凇滬戰役爆發後被緊急抽調參戰,是攻擊南京光華門主力。參加徐州、武漢戰役後回國。1940年再次派駐中國東北,絞殺抗聯,防禦蘇聯。1944年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重鎮塞班島一舉登陸。最初,日軍第九師團是準備被作為抑制美軍在塞班島登陸的阻擊部隊而去塞班島布防的。1944年6月7月7日隨著塞班守軍的全軍覆沒,第九師團即被編入日軍牛島滿中將的第32軍擔任沖繩的防衛任務。第九師團在沖繩南部構築了相當規模的阻擊美軍登陸的陣地(事後的事實也證明,讓美軍大嘗其苦頭)。從日俄戰爭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九師團都是在惡仗、硬仗中披荊斬棘的走過來,對此日軍第32軍的首腦給予第九師團極大的希望。並且按照第九師團的戰術特點,量身訂製了以第九師團為中心的在沖繩灘頭給美軍致命一擊的作戰計劃。但是為了填補日軍部分部隊從台灣調往菲律賓後,在台灣產生的日軍兵力空白,儘管在日軍第32軍首腦的強力反對之下,第九師團還是無奈的於1944年12月末奉命前往台灣。失去第九師團的日軍第32軍放棄了積極的灘頭阻擊作戰,不得已採用了利用地形的持久戰的戰略。1945年4月,美軍跳過台灣直接攻擊沖繩,日本大本營的許多作戰參謀對於當時把第九師團調往台灣的行為稱之為「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痴的行為」。就這樣,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的第九師團在沒有和美軍交過手的情況下,就在台灣無奈的投降了。

11、第十師團

1944年2月,日軍第十師團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第十師團主力於1944年7月前往南太平洋。最初的預定是派往台灣,但是最後第十師團還是被抽調去了菲律賓的呂宋島。第十師團在尚武集團(隸屬於山下奉文大將的第14方面軍)的指揮下,於1945年1月開始與登陸上來的美軍展開了約半年的拚死相搏。面對強大的美軍,第十師團發起一次次的肉搏戰,拚死抵抗。在物資和火力佔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的攻勢下,第十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處於全面崩潰的狀態,於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但是呂宋島全島的日軍投降還是1945年9月2日的事。

12、第十一師團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第十一師團在中國滿州駐屯。1944年2月,第十一師團和第一師團的一部分兵力被抽調出來,編成了日軍第6派遣隊派往關島。這支部隊後來改稱獨立混成第10聯隊,在關島全軍覆沒。之後,第十一師團在滿州駐屯到1945年4月。1945年4月,第十一師團和第五十七弘前師團一起被調回日本本土。第十一師團駐守在四國島,準備和美軍進行本土決戰。在準備中,第十一師團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一天。

13、第十二師團

1936年4月,日軍第十二師團奉命到中國滿州駐屯。1941年7月小倉大佐的第14聯隊被編入新設的日軍第二十五師團。在滿州期間,第十二師團的主要任務是討伐當地的抗日游擊隊。1944年11月,第十二師團被派往台灣。第十二師團是從朝鮮釜山港經海路前往台灣的,途中,載著第十二師團步兵的運輸艦中的3艘被美軍潛水艇擊沉。1945年1月,雖然遭受了一定的損失,第十二師團主力陸續到達台灣,在台灣西海岸擔當防衛。就這樣,這支生力軍在沒有和美軍交過手的情況下,在台灣無條件投降了。

14、第十三師團(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軍隊之一) 又稱仙台師團。參加過日俄戰爭,1937年從日本國內被派往上海作戰,是凇滬戰役、南京保衛戰的敵軍重要部隊。第13軍團後又參加徐州、武漢、豫湘桂等戰役,長期駐守華中地區,1945年在長江沿岸向中國投降。

15、第十四師團

1940年8月,日軍第十四師團被任命在中國滿州永久駐屯,第三次踏上了中國大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經過了關東軍特別演習後,第十四師團依然在滿州駐紮。然而以日軍在瓜島的敗北為轉折點,日軍在太平洋上開始節節敗退。1943年8月,日本大本營策定了絕對國防圈(千島列島、硫磺島、馬里亞那諸島—卡羅林島—馬紹爾群島、西新幾內亞、緬甸),但是要守這麼漫長的防衛線,太平洋上現有的日軍兵力是不夠的。所以在滿州駐屯的第??1944年4月末到達帛琉群島。第十四師團主力擔任帛琉本島的防衛任務,而步兵第2聯隊負責擁有機場的佩里留島的防衛任務。帛琉群島南端的安加維爾島的防衛則是交給了步兵第59聯隊第1大隊。1944年6月美軍攻佔塞班島。進入1944年9月,美軍加強了對帛琉群島的轟炸。1944年9月15日,美軍海軍陸戰隊第1師開始準備在佩里留島登陸。1944年11月20日,日軍守備隊指揮官中川州男大佐(步兵第2聯隊長)向日軍大本營發出最後一封訣別電報之後切腹自盡,到1944年11月20日為止第十四師團步兵第2聯隊共抵抗了70天。與此同時,安加維爾島的守備隊約1200名官兵在美軍第81師約2萬名士兵的猛攻下,33天後全軍覆沒。在帛琉本島的第十四師團主力雖然沒有遭到美軍的攻擊,但在飢餓和空襲的威脅下也損失慘重,無條件投降對他們來說是種解脫。

16、第十五師團

1905年 4月1日在 愛知縣 豐橋市被組建。日俄戰爭《 講和條約》簽訂之後在滿州以及 朝鮮半島駐屯擔任警備任務。之後在1925年被廢止取消了番號。其後於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 1938年4月被再次組建。8月份自上海登陸 中國大陸,在 中部支那派遣軍(指揮官為 畑俊六大將)屬下,負責日本佔領地的警備和治安維持的工作。1943年6月被編入駐在 緬甸的 第15軍,並於1943年底進入緬甸進內參加 英帕爾戰役。1944年底撤到 伊洛瓦迪河邊。其後在尚未恢復戰力的條件下於 1945年初在參加與英軍的 伊洛瓦迪會戰(磐作戰)。1945年8月撤退往泰國,並在途中收到無條件投降的命令。

17、第十六師團(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軍隊之一) 又稱京都師團,原隸屬日本關東軍,918事變參與者。1937年7月被調入華北戰線,11月調入凇滬、南京戰場,是攻入南京的主力之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第十六師團被編入進攻菲律賓的本間雅晴中將的日軍第14軍,參加了進攻菲律賓的戰役,第一、第二次巴丹半島的攻堅戰和菲律賓各島的討伐戰,是攻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的主力。之後第十六師團便在菲律賓駐屯。到1944年,第十六師團移駐到萊特島。1944年10月12日,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盟軍開始在萊特島登陸。駐守在萊特的只有第十六師團,勢單力孤,阻擋不了美軍四個師的攻擊。第十六師團集中兵力死守著塔克羅班機場,但是沒多久就失守了。重新奪回機場的戰鬥也失敗了。日軍大本營決定在萊特島與美軍決戰,不停地向萊特派遣兵力。萊特島的攻防戰持續到了1944年12月,日軍傷亡慘重。1944年12月15日,美軍在明德羅島登陸成功,把戰火燒到了呂宋島附近。而萊特島的決戰變得沒有一點意義了。日軍大本營命令在萊特島的日軍「自給自足,永久抗戰」,而這時第十六師團也沒多少有生力量了,殘部退到坎基伯特山裡展開了游擊戰。戰後,根據日本厚生省(衛生部)的內部資料,第十六師團共有13778名官兵參加了萊特島的戰役,其中戰死13158名,倖存者僅620名,這620人中包括著名的懺悔者東史郎。師團長牧野四郎中將也在無條件投降的命令到來前5天戰死了。

18、第十七師團

第17師團於1907年11月在 姬路市組建。從1915年至1927年,該師團被部署在 滿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師團攻擊德國在中國的地盤,及參與 西伯利亞干預。1925年解散。1938年4月重新編成參與侵華戰爭,並成為 中國派遣軍的一部分參加 武漢會戰。1943年被派往 南方軍,然後被轉移到 新不列顛,總部設在 拉包爾的 第8方面軍。該師團的殘餘在1945年8月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在新不列顛向美軍投降。

19、第十八師團(南京大屠殺的參與軍隊之一)

又稱久留米師團。1937年11月4日在杭州登陸參加侵略戰爭。1938年10月進攻廣東、香港,長期駐守華南地區。1941年11月起參加侵略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戰役。1943年――1945年在緬甸與美軍作戰,在富昆地區遭到美軍重創,後退至南坎一帶集結。1943年10月24日,中國戰區盟軍參謀長、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指揮新編第1軍(軍長鄭洞國)從印度利多出發,開始對緬北日軍第18師團發起反攻。至1944年2月,相繼佔領新背洋、於邦、大洛等地。3月5日在攻克孟關後,乘勝追擊,肅清了胡康河谷的日軍,並攻克傑布山隘,進入孟拱河谷作戰。4月,日軍緬甸方面軍組建第33集團軍(下轄第18師團等部隊),承擔緬北、滇西方面的作戰任務。中國駐印軍在得到增援後,沿孟拱谷地繼續進攻,於6月19日攻佔馬因,25日攻克孟拱。至10月15日,中國駐印軍兵分三路向英多、傑沙、瑞姑、八莫一線發起攻擊,12月15日攻佔八莫,1945年1月15日收復南坎,日軍第18師團損失慘重,在中國遠征軍和英軍的聯合打擊下,於4月上旬向仰光—曼德勒鐵路以東的撣邦山區潰退。殘部在日本投降日向聯軍投降。

20、第十九師團

1938年隨著張鼓峰事件的爆發,日軍第十九師團立即被派往前線。然而隨著日本在中國這個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日本大本營方面不願將事件擴大也為了避免對蘇開戰而於1938年7月26日命令第十九師團立即開回駐防地。之後,蘇軍得勢不饒人連下張鼓峰的戰略要地,出於無奈第十九師團師團長尾高龜藏中將擅自命令向蘇軍還擊。戰鬥持續了11天,第十九師團雖然堅守了陣地,但是損失了將近20%的兵力,於1938年8月10日宣布停戰。太平洋戰爭中,第十九師團依然在朝鮮半島北部擔任防衛任務。1942年9月步兵第74咸興聯隊被抽調編入了日軍第30師團,第30師團於1944年12月進駐菲律賓的呂宋島。第30師團主力屬於尚武集團,隸屬於山下奉文中將的日軍第14方面軍,擔任林葛安灣北部的聖菲爾南多地區的防衛工作。1945年1月9日,第十九師團在林葛安灣迎擊了前來登陸的美軍。但是美軍無論在兵力和火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將第十九師團趕進了林葛安灣北部的山嶽地帶。當第十九師團正準備展開游擊戰時,日本無條件投降了。

21、第二十師團

1942年年底,日軍第二十師團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前線。1943年1月在維瓦克島登陸成功的第二十師團主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機場建設和修築菲尼斯蒂爾山脈沿海地帶公路上。1943年4月,第二十師團前往麻丹修築道路。1943年9月22日美澳聯軍在芬施哈芬地區登陸之後,立即與在那裡守備的第二十師團第80聯隊混戰成一團,儘管自然條件惡劣但第二十師團主力還是拚命增援。然而終究不是美澳聯軍的對手,於1943年底撤退到西奧地區。1944年1月2日,美澳聯軍在岡比地區登陸,此舉意圖切斷第二十師團的退路。第二十師團無奈退往麻丹地區。在熱帶叢林中有很多士兵掉了隊,但終於在1944年2月底到達麻丹地區。然而到了麻丹地區之後等待第二十師團卻的是一紙新的命令:前往愛達培。此時的行軍比在熱帶叢林中更艱苦,大片的沼澤地吞噬了不計其數的官兵,第二十師團師團長片桐茂中將也在維瓦克地區附近戰死。自1944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為止,第二十師團的各個部隊陸續到達維瓦克地區。但是由於美澳聯軍下手比日軍快了一步,率先在荷蘭蒂亞地區和愛達培地區登陸,第二十師團變得進退不得。日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為了使部隊得到生存空間,下令與美澳聯軍決戰。1944年7月開始,第二十師團在飢餓和疲勞的困擾下,展開了愛達培攻堅戰。但是因為死傷慘重,戰鬥減員嚴重,於1944年8月3日終止了戰鬥。之後,第二十師團在飢餓、瘧疾等流行病以及澳軍的圍攻下,實際上已經沒有作戰能力了。1945年7月25日,日軍第18軍司令官安達中將下令「全員犧牲報國」,但之後不久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登陸時,第二十師團有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而投降時只有785具連槍都舉不動的瘦骨嶙峋的「骷髏兵」了。

22、第二十一師團

日中戰爭爆發後的 1938年 4月4日組建,同年 7月15日完成集結並在 北支那方面軍治下佔領地的 徐州執行警備任務。曾參加 1939年(昭和14年)2月的 蘇北作戰和1941年(昭和16年)5月的 中條山戰役。同年11月起調至 法屬印度支那編入 南方軍。從下屬部隊中抽調出的永野支隊參加第二次巴丹半島攻略戰,師團自 1943年12月起在 印度支那駐屯軍治下的北部法屬印度支那執行警備任務。 1945年3月參加 明號作戰,同年8月在 河內迎來戰爭結束投降。

23、第二十二師團

第22師團在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 4月4日組建,隸屬 中支那派遣軍(指揮官為 畑俊六大將)麾下並參加 武漢會戰。之後被編入 第13軍(指揮官為 西尾修造大將)。在第13軍屬下負責 杭州的警備任務, 1940年(昭和15年)的 江南作戰、 1941年(昭和16年)3月的 太湖西方作戰以及在 浙東、 皖浙的歷次戰鬥中與中國 第三戰區軍交手。 1942年(昭和17年)年5月的 浙贛作戰中佔領 衢州、 廣豐、 廣信。 1943年(昭和18年)佔領 金華,第22師團司令部及部分主力替換下守備杭州的 第70師團,另一部分主力進駐金華負責佔領地的警備和維持治安的任務。 1944年(昭和19年)2月被編入 第23軍(指揮官為 田中久一中將)戰鬥序列移駐 香港,轉移的中途其下屬 步兵第86聯隊(山形)等單位所乘的輸送船遭 美軍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損失慘重。轉移到香港的師團剩餘單位不久即參加了 豫湘桂會戰(一號作戰)中的 湘桂會戰攻佔南寧。 1945年(昭和20年)1月被調入南方軍第38軍轉派至 法屬印度支那參加 明號作戰,8月4日大本營令第22師團轉隸第18方面軍,之後被投入到 緬甸戰役中。8月15日師團在途經 泰國 曼谷迎來終戰,其下屬步兵第85、86聯隊駐泰國曼谷,向英軍投降,第84聯隊尚在北緯16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順化向中國第1方面軍投降。師團官兵在終戰後多數加入了 越南胡志明部隊參加對法獨立戰爭。

24、第二十三師團

第23師團是在1938年4月4日於 熊本市組建的三 團制師級單位,成立原因是由於 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爭擴大,因此需要維持治安的部隊,在1938年度政府允許成立的4個治安維護師團之一。原先成立之理由是為了應付中國戰線擴張之需求,但是因為 海拉爾(現在 內蒙古的一部分)騎兵旅的駐軍先調往中國戰場,作為替代品23師團在完訓後則送往 滿洲國的北部邊境作為國境守備用。因此,第23師團是日軍在隨後於1939年5至9月對 蘇聯紅軍的 諾門罕戰役中之主力。在這場對日本帝國軍隊是1場災難的戰役中,第23師團遭受了11,958人傷亡,包括它的大部分團級指揮官。指揮官 小松原道太郎恥辱地被召回日本。諾門罕戰役後,為了強化戰力23師團從原先的步兵師進行 機械化,並與第8邊防隊共同負擔滿州國境的防守任務。1944年時,由於太平洋戰線慘敗,第23師團原先預定轉調 台灣,隨後因菲律賓戰況惡化被緊急轉調至當地強化防務。為了方便運輸師團編製與應付運輸損失,再度變更回普通之三團制步兵師,部分重裝備人員留用給第8邊防隊,此邊防隊而後擴充成 第119師團。但是,隨著在 太平洋戰爭中於 菲律賓對抗 美國的形勢越來越不利,第23師團於1945年1月被調往 呂宋,被配屬在 第14方面軍。它到達的時候正是參加對抗美國人的 仁牙茵灣戰役。在這場戰役及在隨後直至1945年3月由美國和菲律賓武裝部隊進行的 呂宋島戰役中,第23師團在戰鬥中損失了24,508人,總共的兵力為的29,636人。第23師團在呂宋島戰役結束後已經不復存在。


謝謝啊勒的指正,並看了院浩的回答,覺得還是修改下答案能講得更清楚。最近人在外面,沒有時間詳細查數據,所以歡迎各位用事實反駁。

先澄清整個問題的前提:一是無外援,二是時間,三是局部反攻與戰略反攻之間的區別。第一點,題主已經明確說了,「假設同盟國因為某些原因從那個時間中止《租借法案》,停止對國民黨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所以院浩的腦洞不可能,因為院浩的基礎在於中美之間的完全合作。無外援意味著美日媾和,蘇聯不參戰,這個影響極為深遠:對國軍來說,沒有了美軍的後勤保障、物資援助、訓練部隊、制空權和戰略運輸與機動能力。(中共本來就得不到啥,所以無所謂。)這意味著國軍必須完全依賴自身的工農業基礎應對戰爭。

對日軍來說,中國無外援意味著對日戰略封鎖和戰略轟炸結束,以及對日本本土的軍事威脅不復存在。這個意義更大:戰略封鎖結束意味著物資渠道暢通,原料供應逐漸恢復。對本土的戰略轟炸結束有兩個後果:一是工業生產能力的逐步恢復;二是全社會戰爭信心的重塑。以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來說,日本即使在二戰中仍然儲存了大量技術人才和工業基礎。二戰後期日本國內的失敗主義和厭戰情緒,將隨著美軍對日大城市的戰略轟炸停止而得到極大的緩解,社會支援中國戰場的熱情則會滋長。對日本本土軍事威脅結束,是因為中國軍隊直到目前,都不具備對日本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能力,則日本可以將大部分的資源、軍隊投送到中國戰場上。這可是可以在太平洋和美軍對抗四年的力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兩廂比較,中國實力受損而日本實力增強。

時間上,我所認為的不能是指至少在45-47年內,中國軍隊在無外援的情況下無法獨立將日軍驅逐出去,且即使之後能做到,也無法恢復東北和台灣。之所以能最終驅逐日本,是因為除非日本出現技術爆炸,或者產業革命,否則對中國的佔領成本將逐漸升高到日本無法負擔的地步。這類似於北美獨立戰爭中,英國之所以放棄美國,不是因為打不過,而是如果非要打贏且維持統治,則成本實在太高。之所以認為東北和台灣無法恢復,是因為戰場上不可能拿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得不到。

第三個前提是局部反攻與戰略反攻的區別。我不否認中國軍隊在正面和敵後都有反攻。啊勒提到了國軍在正面多個方向的反攻,我在回答中也提到了中共軍隊在敵後的反攻,趙博提到了桂林。我的問題在於,這些反攻是否改變了整個戰場態勢?之所以拿解放戰爭做對比,就是因為三大戰役之後,攻守之勢已經不可逆轉,所以即使解放軍有失利,但是戰場主動權已牢牢握在手心。提全州,就是覺得實際上中日雙方在45年仍然在拉鋸。而且即使攻守之勢開始偏向中方,在日方將太平洋戰場的資源投入中國之後是否還能如此?這點歡迎各位指正。

那回到雙方的力量對比。我的著眼點主要是兩點:工業實力和軍隊實力。戰爭的基礎是工業,直接體現和比較就是軍隊。

工業的比較有以下幾點:首先直接的影響是裝備戰損的補充、後期物資的保障和軍隊大規模機動。在這三點來說,中國的軍工業和工農業生產無法補充戰場上損失的美式裝備和後勤物資,不具備短時間在長距離內運輸物資和大量軍力的能力(湘西會戰前的運輸主力還是美軍)。在日本來說,運輸能力不如美軍但也優於國軍;自身有完備的工業體系(畢竟是可以製造和設計零式、各式槍械、乃至大和號的工業大國),可以及時補充、乃至改進和設計新式裝備。而且,原來日本的工業需要同時滿足中緬印和太平洋兩個方向,現在只需要滿足要求相對較低的中緬印戰場,以日本的工業能力來說短期內完全不應該是問題。

工業上另一個要點在於,如何保障佔領區的經濟社會穩定。這個可以參考解放戰爭中解放區和國統區的經濟表現對戰爭結果的影響。不僅如此,國軍在大西南,中共在西北和敵後,還有一小部分東南;而日本佔據了華北、華東、東北、台灣,工農業生產的外部條件要遠優於中國方面。雙方的核心區比較,重慶始終在日本的威脅中,而日本本土隨著軍事威脅消失,可以適當平衡經濟和軍事需求。這更加影響了雙方的經濟產出。

工業上展現出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的現代國家,而中國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才實現這一點。這使得日本的政權組織在和中國的對比中可以說是碾壓性的:普遍兵役制的前提是一個完備的戶籍體系,完善的官僚體系使得政府汲取資源的能力和效率更高。這使得日本在同等條件下,可以比中國動員更多的資源和兵員。另一方面,日軍是一個工業化的軍隊,而國軍和中共都不是。一個工業化的軍隊,意味著軍官和士兵的訓練(後期日軍也無法保證士兵的完全訓練,但是應付中共的民兵乃至地方部隊也不至於被擊潰)、保障、條令和命令的執行上都已經正規化。這和中國各地方軍閥集合起來的部隊不可同日而語,大體只有經過美軍教官訓練、國軍名將指揮的中央軍,和小部分被日軍虐了八年還能存活下來的中共野戰部隊可以匹敵。這樣的兩支部隊放到戰場上較量,我認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板垣師團兩萬人,就把老蔣嚇得炸開了花園口。(當然45年雙方的差距可能沒有那麼大。)

軍事上的差別,一是工業化軍隊和前工業化軍隊的差別。簡單的幾點,軍隊指揮調度上的統一性、士兵的紀律性、對武器的熟練程度,等等,日軍還是在整體上佔優。不然戰後老蔣也不用找岡村了,閻錫山也不需要留日本兵。

二是,在沒有了太平洋戰場的壓力之後,日軍更為精銳的部隊可以從東南亞、本土防禦和太平洋島嶼上解放出來,投放到中國戰場上。後勤保障也是如此。那麼,中國面臨的就不是44、45年時的中國派遣軍,而是和美軍、英軍和遠征軍交過手的日軍。這個壓力,不知道國軍能否承受下來。

以下是原答案:

不能。44年日軍一號作戰,都能打得幾十萬國軍一潰千里(豫湘桂大潰敗);8月15日日軍投降,14日全州再度失陷。這樣,實在看不出正面戰場能有多少作為。敵後,TG的戰術是襲擾和蠶食,一直到解放戰爭才有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所以根據地在擴大,到45年局部反攻可以打一些縣城,但是還沒有和日軍大規模剛正面作戰的經驗和能力。這些還只是關內的日軍。東北,在抗聯隨蘇軍打進來之前,東北已經沒有成規模的抗日武裝。關東軍雖然在蘇軍面前脆得像紙,吊打國軍和45年的TG應該還是足夠的。所以太祖後來才說過,太平洋戰場的勝利是主要的。

在抗日的戰略上,基本上無論是TG還是KMT,所做都是在拖,不斷增強自身來耗死日本人。這在《論持久戰》里已經說了。擴大根據地和游擊戰的目的,就在於增加日本人駐守的人力和物資成本,當代價高到一定程度後,日本人肯定守不住。老蔣那邊,則寄希望於國外干涉,所以才有淞滬打仨月,不斷填人命進去,和知道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十分高興。這都是因為軍事上打不過。

美軍對KMT的援助也沒有想像的多,所以其實這個影響對國內的戰局來說,沒那麼大。大概是10億美元加660萬噸物資吧,有一大部分還在豫湘桂大潰敗中被日軍繳獲。(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既是為了所謂打通大陸交通線,也是因為中國派遣軍缺少物資了。)美援真的起到作用的主要在遠征軍那裡,而且也是因為美軍教官下基層徹底訓練了部隊。國內的國軍沒有這種訓練,美械的優勢就沒有發揮出來。TG軍隊中,地方部隊的戰鬥力一般,更不要提民兵。主力小部隊要是有好武器,到45年應該可以和日軍一戰。史迪威和駐延安的美軍代表團曾想過辦法,可惜到頭來啥也沒有。(打大仗,TG一人5發子彈,打完都不用等衝鋒號……)這樣一來,國軍和TG在軍事上都干不掉日本人。

那隻能回到一開始的辦法:老子耗死你。但是,如果同盟國對日媾和,日本沒有國際壓力專心經營,這個可能就要至少拖個五到十年了。再加上中日工業實力上的差距和東北的資源,這仗就無休止了。而且,東北和台灣別想要回了,中國就真的變成內地十八省了。

但是的但是,這個假設不可能。一來,蘇聯肯定要得到他在東北和新疆的舊利益,所以必須要日本把東北吐出來,讓中國人開放新疆。這兩點都只能在戰場上實現。二來,美國為了制約蘇聯,需要一個在東亞的夥伴。一個聽話的、被別人打得只能來依靠你的小弟,和一個有野心、有實力還剛打過你,雖然實力受損但還有潛力且賊心不死的壞蛋,你選哪個?


更新一下答案,知乎有句話叫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是,你可以假設某一個獨立事件不按歷史上的那麼發展,當你去到另一個平行宇宙,或者跟尋秦記一樣,你發現尼瑪,事情是按你想的發展了,結果後來的人把歷史書篡改了,這能怎麼說,淚兩行!你想的是如果日本不怎麼怎麼,美國就不會怎麼怎麼,中國就怎麼怎麼,你咋就不知道,日本是不得不的呢,美國也是不得不的呢?誰都想讓別人坐上來自己動啊!(我好污,羞羞)

————原答案——

看了太多悲觀的答案,真不想承認他們是中國人。

什麼是歷史,歷史不是遊戲,雖然有各種偶然小概率事件,但是大的方向不會變。意思就是每個事件可以各種如果,但是最後結果也就是太祖姓啥的區別而已。

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前輩的人,真懷疑國籍。


攆走的可能性很小,起碼還要僵持一陣子。在沒有美國援助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糟糕的後勤補給根本無法支撐起連續性大規模反擊作戰,一個國軍師的官兵因為缺乏有效運輸手段,行李彈藥口糧都要自己扛,極大加重了戰鬥負擔,加上長期以來中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真正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很難說;所謂美械部隊裝備的也不過是美軍庫存的舊式裝備,與太平洋戰場的那些美式裝備無法相提並論,戰鬥力最強的是駐印軍x部隊,不論是裝備還是兵員素質都要優於國內部隊,在緬甸戰場上與日軍精銳18師團的交手中充分證明了自身價值,國內的y部隊和半美械部隊沒有接受美國顧問完整的軍事訓練,不僅兵員素質沒有多大提高就連裝備都大打折扣,松山戰役數萬遠征軍進攻千餘日軍死傷慘重,除去這些相對精銳的美械部隊,其他的中國軍隊就更不用說了。至於tg打打縣城還行,打完了守不守得住都是問題,大兵團作戰和城市攻堅戰也是1948年才具備的。整體上還是會以國軍在前線與日軍僵持,tg在後方打游擊的形勢維持。當然人力資源是看日本遭到盟軍海空封鎖無法再向中國派遣軍隊,而且為了本土決號作戰日本本土本身就兵員不足不斷從中國和朝鮮調兵加強本土,而中國因為是本土作戰兵員能有較好的補充,堅持長期的持久戰肯定對日軍不利,而日軍介於有限的兵員即便繼續進攻也難以有效維持佔領區,至於偽軍嘛戰鬥力堪憂能幫日軍守個據點就不錯了。所以持久戰是必然的,而日本最終還是會被中國耗死


某種意義上要看日本臉。

假如日本在大慶鑽了口油井……

不堪設想。


首先拜讀了前面高人的回答,各有千秋啊

個人認為,如果按照樓主所提的各個條件,即「日本與各同盟國停火,日本所擁有的領土為那個時間點還佔領的領土,日本所剩陸軍大致為在中國,本土,和太平洋某些小島的駐軍,空軍海軍為那個時間點剩餘的數量,軍工產能繼續有效。各同盟國即時停止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這種條件下,中國還是能夠把日本擊敗並收回國土的。

首先,樓主所設定的條件之一是,日本所剩陸軍大致為在中國、本土和太平洋小島的駐軍,也就是說,日本在實現與歐美同盟國停火的時候,除了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以外已經基本沒有多少佔領地了,大家都知道,日本本土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依靠日本本土的力量是無法承擔對外軍事擴張所需要的資源的,而這也正是當初日本悍然發動珍珠港襲擊戰的原因。那麼,朝鮮半島現在看似乎資源並不豐富,韓國是依靠工業加工發展起來的(當然有美國幫助的原因),而朝鮮除了不多的煤炭資源以外,戰略資源也並不豐富,因此,日本繼續發動戰爭所必須的資源基本上要依靠中國佔領區提供。而時間發展到1945年的時候,國軍不說了,共軍的敵後襲擊和騷擾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日本即使再把本土守衛力量和其他小島上的力量調往中國大陸,也恐怕無法提供滿足其龐大的軍事需要的資源。

第二,當然,按照樓主設定的條件,各同盟國停止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在這種條件下,中國軍隊的軍事力量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是,我個人認為,影響也十分有限,因為到1945年中的時候,中國軍隊的軍事裝備已經不比日本差太多了(美國提供的軍事裝備大都在這之前完成了,之後提供的援助是為打內戰準備的),加上八路軍一直就沒有得到多少軍事援助,都是依靠在戰爭中的獲取來改善裝備的,所以從軍事力量對比上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同時,中國的經濟水平一直比較低,加上經歷了十幾年的戰爭,經濟實力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但是,在戰爭過程中逐漸發展的中國經濟,特別是重慶、城都一帶的戰時經濟也已經具備的一定的規模,比如各種經濟實體和學校、科研院所等在戰前和戰中集中向重慶轉移後很快穩定下來並得到發展,加上中國是被侵略方,國民的同仇敵愾的心情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衣食不足帶來的折磨。而同時,中國在海外的大量華人華僑的抗日熱情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海外華人華僑的援助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一些美歐停止援助的窘境。

第三,中國的抗日勝利時間會大幅延長。鑒於日本軍隊的整體軍事素質和戰鬥力都遠遠超過中國軍隊,在與美歐停火後估計會集中力量組織一次或幾次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在這種情況下估計還會以失敗撤退結束。但同時,因為戰爭是需要人的,而日本的人力資源顯然遠遠比不上中國,即使當時日本已經佔領的大量的中國國土,並且擁有了大量的漢奸隊伍(偽軍),但是我們都知道偽軍的戰鬥力與中國國軍相比是遠遠不如的,他們除了在佔領區進行治安以外基本上起不到多少作用的,如果日本保持與中國的僵持狀態,偽軍是可以通過在佔領區維持治安來壓迫老百姓,但是如果放在進攻上,那還是要依靠日本軍隊自己。在抗日戰爭那種慘烈的相互搏殺條件下,首先撐不住的還是日本,因為日本不可能把全部軍隊都派到中國來,而中國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或是民眾的自發武裝,都可以做到全軍皆兵。

在以上幾個條件(應該還有其他條件,恕無法一一羅列)下,估計中國的抗日戰爭還需要再打個三五年甚至十年左右,但是,勝利一定是中國的。


歷史是偶然的,沒法假設!如果硬要假設,仍然不能預知後果!

假設我是日本: 日本應該用至少五十年時間來佔領中國,戰略上應該是「蠶食+分裂」,在「資源、人口、科技、工業、經濟、地域」這幾個指標上做到亞洲第一後,再謀取其所謂的東西方爭霸。

佔領區:

政策上應該用「天皇信仰+軍國教育+文化融合+人口通婚+階層重建」。

佔領朝鮮半島和東三省、山東半島。戰略不是扶持什麼滿州國,應該是改製成日本外聯邦。人口上,大力移民日本人,鼓勵通婚和生育,強制劃戶開荒,推廣義務教育。農業上,土地國有,消滅地主,劃屯分田,拉攏農民。工業上沒收廠礦,發展國有企業,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農業。

戰略意義:1、形成日籍姻親貴族階層,強化統治。2、建立兵員、礦產、工業基地。3、朝鮮、渤海灣建立港口,並發展海空軍,遏蘇攝華拒美。4、建立經濟侵華基礎。

非佔領區:

政策上「分裂阻統+出口換匯+控制經濟+佔領交通線」 。

扶持反蔣親日勢力,分化國民黨,分裂中華民國政權。推動內戰,出口武器。大力向內地出口工業品,換取外匯,投資日企。貸款給軍閥,用戰略資源還貸。控制內地的海運,爭奪沿海港口運營權,建立造船基地,海軍護航,派遣海軍陸戰隊。出口機車,以華北、華東、華南的港口城市為中心,為軍閥控制區修建鐵路網和公路網,大量消耗軍閥資本儲備,用貸款換鐵路和公路運營權。建立日管媒體,傳播親日文化。推廣天皇宗教,培育日籍偶像,發展哈日族。

戰略意義:1、肢解中國政權。2、把中國引入長期的內戰。3、控制中國經濟命脈。4、控制海陸交通線。5、掠奪內地礦產資源。6、建立適合日軍機械化部隊作戰的交通網。

至此,經過20年,已經做好了進一步侵華的準備。 1、日佔區人口完全奴化,工業科技高度發達,人口和戰略資源充沛,形成了穩固的戰略基地。2、日本戰略縱深前延,完全制海權。3、經濟完全依賴日本,沒有工業基礎。

這個時候日本和美國差不多也都有核彈了,東西方不敢輕易開戰了,當然核彈是個偶然事件,不可預知。

但是今日中國之於日本,已如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之於美國。恐怕日本對華北、華東、華南地區任何軍閥政權進行軍事打擊,憑藉完全制海空權任何美歐國家都被排除在外,關門打擊,機械化部隊在發達的鐵路公路網上真的可能三個月佔領所有城市。老百姓幾十年內戰民不聊生,估計大半都是帶路黨,不用辦綠卡就地移民了,求之不得呢!

至此用了二十年已經佔領中國東部大陸和全部中國海。比1945戰敗也就晚了五到十年而已。

再有二十年,就是亞洲崛起,日美蘇德爭霸,東亞低調和平崛起,不是爭奪南海,而是直接打到馬六甲,日美平分太平洋。至此,也不過四五十年,才到1975年左右。此時的日本比今天2015中國的實力強太多了,分分鐘下餃子造航母,一流的航空航天工業,名副其實的亞洲老大,看誰不順眼捶誰的主。東亞現代化縮短100年,東北亞無爭端,南海沒爭議。

~~~~ 可是現實中,1931年侵華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無知少壯派軍官們就會用槍,根本不懂一個工業化國家對農業國進行經濟戰才是最好的崛起手段。憋了幾年就要全面武裝侵華,妄圖東亞對歐美決戰,怎麼想的呢!

否則東亞在1970年代就能達到我們現在2050年的戰略目標了。如果當時的日本不武裝侵華,政治經濟合作,類似蘇聯,建立東亞共同體,和平崛起,東亞各國早就四個現代化了。可惜這些都不可能了,軍國主義太無能,幾個兵就能槍殺首相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如果我是中國:

如果日軍蠶食中國,真的很可怕。中國能做的就是對日節節抵抗,拖到哪天是哪天。對內拋個美國夢,民主統一,進行土地改革,經濟國有化,發展重工業。大量給美蘇利益,請求美蘇派軍駐華,換取安全和發展,當幾十年孫子,等待崛起。

然而,日本錯了,蠶食變鯨吞,美蘇就不可能無動於衷了,這個是假設不來的,世界的事就是強國之間的事,任何一方不會坐視其他人迅速壯大。誰崛起,別人都沒有安全感,日本佔領中國,發展大了,第一個不願意的就是蘇聯,不會讓日本在眼皮底下做大。

日本不打美國,也難說十年八年後美蘇不打日本,美蘇日能不爭亞洲利益?

~~~

回到問題1940年代,這個時候最大的戰力就是中國已經民國了,民眾已經有了國家意識了。一個有了國家意識的民族不可能被外族在幾年十幾年內就奴化的,即使日本完全佔領中國。中國政府也會流亡海外,國內起義和游擊戰爭也會不斷,當然按照國民黨的作風,很有可能就被稱作恐怖分子了,他們可是幫會暗殺起家的。那個時候就是,堅持抗戰,等待時機,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有什麼不能反駁的,你和他說,不就是因為日本軍陷在廣闊大陸的泥潭中無法自拔,為了獲得繼續戰爭的資源,才會像個已經下注太多收不了手的紅眼賭徒那樣一把全下偷襲美國的嗎?像不像納粹德國知道海軍沒有實力渡過英吉利海峽,才轉頭去閃擊蘇聯以佔領得以繼續戰爭的石油產區的啊?

兩千年前的秦國是戰國第一強國都知道要遠交近攻,這兩個軸心國為什麼都選擇兩線開戰?因為他們都知道拖下去只會對自己越來越不利,只能孤注一擲。

就算「豫湘桂大潰敗」又如何,有能力攻佔重慶嗎?康藏,新疆呢?後面共產黨游擊隊越來越龐大了啊,只能被耗到油盡燈枯而已。

話說題主,你再遇到「我們沒有輸給中國,只是輸給了原子彈和蘇聯紅軍而已」的這種想法的日本人要好好教訓他,這種「因為是勝者所以怎麼說都行」的想法在日本太普遍了,可是日本是勝者嗎?以後會成為勝者嗎?

輸給原子彈?現在中國也是有原子彈啊,這種想法實在太危險。


豫湘桂大潰敗時1944年,時隔一年怎麼可能...事實上日本在中國大陸上還是毫無潰敗之意的,抗戰8年不是因為中國足夠強,而是因為日本軍隊無法繼續前進,中國太大了,而且日軍已經佔領了中國絕大多數重要工業城市,日本戰略重心轉移,所以一直僵著,事實上日本佔領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在開戰三年以內就已經基本佔領了,剩下的時候日本戰略重心轉移了才讓還沒完全完蛋,至於共產黨...有實力但就是不全面打積攢實力你能拿他怎麼辦,而且沒有日軍裝備後來解放軍也不可能那麼浪~


不用如果,因為美國不可能不干預。


中國在歷史上被外國打得叫爸爸, 叫爺爺, 4次當4等人。

要不是蘇美幹掉了日本,中國又快亡國當4等人了。

1) 宋代一億漢人被幾十萬蒙古人打得叫爺爺。

1276年, 宋朝派陸秀夫議和, 宋朝稱侄孫, 宋為孫國。

謝太后: 求蒙古「封為小 國」。

2)宋代一億漢人, 被幾十萬女真人打得叫爹。

宋高宗趙構的生母韋太后, 正妻邢氏(遙冊為皇后)在金國為妓。

宋帝稱金帝為伯皇帝, 或叔皇帝。「叔大金皇帝」。- 《中國通史》

3) 明代一億漢人給一百萬滿人滅亡。

滿清入侵, 漢人被殺大半, 即甲申國難。

漢人逃往東南亞, 聽說華人在東南亞被屠殺時, 乾隆說殺得好。

雍正: 以夷狄比於禽獸,是中國之人皆禽獸之不若矣。

阿Q說滿清殺了1000萬蒙古人。

那時沒幾個民族有1000萬人。

明朝後期, 蒙古幾十萬人, 滿人1百萬,漢人1億。

蒙古人和滿人人口從來大致相當。

4) 五代十國時,被幾十萬 契丹人打得叫爹, 叫爺爺。

五代十國- 兒皇帝, 孫皇帝

石敬塘稱帝, 稱蒙古草原的契丹可汗為父皇帝, 自稱兒皇帝。

石重貴稱契丹可汗為爺皇帝, 又稱契丹大皇帝。 自稱孫皇帝。

契丹統治下, 漢人淪為奴隸。 《燕北雜記》記載:「北界漢兒多為契丹凌辱,罵作奴婢。」

5) 要不是蘇美幹掉了日本,中國又快亡國當4等人了。

2戰, 北京, 天津, 南京, 上海, 武漢, 廣州被佔領到抗戰結束。

莫斯科保衛戰, 德國中央集團軍 190萬德軍打不下莫斯科。

南京保衛戰, 國軍陣亡50000, 日軍陣亡2000。(25:1)

抗戰三大戰役, 淞滬, 武漢, 豫湘桂會戰和首都保衛戰。國軍四戰四敗。

1944年豫湘桂會戰, 國軍陣亡50萬-70萬, 日本陣亡不到2萬。(25:1)

百團大戰"大捷"-

百團大戰期間, 彭德懷,劉伯承, 鄧小平, 陳賡指揮八路軍2萬部隊, 在關家堖無法擊敗日軍約5百人。

關家堖戰鬥是抗戰中八路軍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劉伯承和鄧小平評論關家堖戰鬥「停止了敵一個大隊可以在根據地橫衝直闖的局面。」

而後日軍以一個大隊駐紮太行山根據地(八路軍總部駐地)兩年多。八路主力不能將其消滅。

抗戰期間出了4個偽政府, 南京汪精衛, 滿州國, 北平王克敏, 內蒙德王。

中國是唯一一個二戰偽軍人數超過侵略軍的國家。

6) 趙無眠說日本2戰要是贏了, 中國領土就到日本海了。

- 滿州國的人等制: (1)日 (2) 滿 (3)韓 (4)中。

- 日本人拍攝的紀錄片《日本鬼子》, 日本鬼子說當時他們認為中國人是次等人, 將中國人吃掉不感到有罪。


地球人能打敗外星人嗎?好像很難。


歷史不能假設


77時CCP單獨可能無法打敗日本,

77時KMT單獨無法打敗日本,

45年國共單獨對抗日本,KMT會秒投,

412是CCP有KMT的基礎就不需要抗日。

假如說77時,KMT一下子就沒了,那麼以CCP的實力,即使在戰略上藐視日本,但是限於基礎太薄弱,恐怕來不及在奴化完成前積累足夠力量。

KMT單獨上會被日本花式吊打,很快投降。

45如果沒有英美的幫助,KMT會很快投降。事實上他已經差不多投降了。KMT投降了,當時會造成極大的困難,但是沒有KMT的牽制,日本人認為CCP會發展的更好。結果應該是CCP贏面稍大。

如果412時交換CCP和KMT的基礎,918前應該能開始抗日援朝,畢竟以CCP的水準看,那些軍閥都是隨意吊打,918前統一不會有問題。


你看誰是老大,要是常凱申?呵呵


我覺得國民黨能打贏,你看呆灣的歷史書記載國軍在1944年取得了「豫湘桂大捷」這樣巨大的「勝利」,要不是tg拉後腿,早特么就把日本人趕下海了。


日本投降的原因是因為被丟了兩顆原子彈。

被丟的原因是因為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是因為美國經濟封鎖。

封鎖是因為日本想要把中國全吞下,但是歐美想要再來一個八國聯軍。

所以日本當初只要放棄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不要想著一口吃成胖子,邀請列強一起瓜分中國,日本的滿州國、韓國、台灣就有可能繼續存在。

在這裡要感謝日本人的貪婪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二戰期間幾款半自動步槍?
各國空軍有哪些有意思但是鮮為人知的傳統?
怎麼看待2016波蘭電影《沃倫》,裡面的屠殺都是真實的嗎?
如何評價英國M4謝爾曼螢火蟲坦克?
獨立編製的空軍相較於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的優勢是什麼?

TAG: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民革命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