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ssage 中信息氣泡「顏色漸變」和「氣泡間的距離」變化是出於什麼樣的設計理念?

有兩處問題:

1. 我發從出的氣泡顏色會有漸變處理,越下方的顏色越深;

2. 在短時間內發出的信息氣泡會上下會挨的比較緊湊,時間跨度長的相對較遠。


最近在研究聊天方面的東西,正好在知乎看到這個問題,就順便整理一下 iMessage 的一些細節。

先說結論:

  1. 一切依從於內容,用簡單的「間距」方式表達「時間」間隔,增強信息之間的關聯度;

  2. 時間會讓一切「褪色」;快速聚焦。

這是一個逆向推導的過程,Apple 設計師的真實想法我暫時不知道,但是推導的過程,即探索「為什麼」的過程,其實也非常有趣。歡迎大家探討。

這裡只分析氣泡的部分展示形態,不涉及到動效。

設備:iPhone 6

系統版本:iOS 9 beta 2

網路環境:WiFi + 4G,部分需進入飛行模式

氣泡的間距

上圖:iMessage 的氣泡間距

為了探究 iMessage 的間距規則,如上圖所示,簡單推導出以下幾個參數(未必準確):

  1. 點擊發送按鈕的時間:就是用戶編輯完簡訊,點擊發送按鈕後,信息上屏的時間;
  2. 本地實際發出時間:信息上屏後,頂部 Navigation Bar 底部會有發送進度條,進度條走完並發出「嗖」一聲代表實際發出信息。經實際測試,若在發送過程中進入飛行模式,這裡會先讀取點擊發送按鈕時間,待信息成功發出後,再更新實際發出時間
  3. 間距:有「長間距」與「短間距」之分;
  4. 已送達狀態:即對方設備接收到信息的狀態。

註:

  • 左滑即可拉出本地實際發出時間
  • 已讀時間對探究間距無甚幫助,因此不作分析。

得出結論:

若 2 條消息的本地實際發出時間相隔大於等於 1 分鐘,則增大氣泡之間的間距。並非根據對方實際接收時間(已送達)來判斷。

為什麼呢?

一切依從於內容。

Apple 的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在最開頭就講述了自 iOS 7 以來扁平化的初衷:

Defer to Content

Although crisp, beautiful UI and fluid motion are highlights of the iOS 7 experience, the user』s content is at its heart.

聊天界面里,核心內容就是「信息」,其他內容都需要讓步,但是讓步不等於放棄,而是巧妙地把時間戳隱藏起來。

隱藏時間戳後,缺少了「時間」這一辨識緯度,會增加用戶辨識內容的難度。用「間距」來暗示「時間差」簡單且合理。

為什麼是大於等於 1 分鐘才增大間距?

這與用戶的聊天行為有關。大家有沒有試過,在圍繞閑聊話題發表個人意見的時候,都是連環炮一樣的發送「一句話信息」?這些密集的「碎片化信息」無需深思熟慮,因此通常都在極短時間內表達完畢,它們都是圍繞某話題而展開的「同類信息」。

根據「接近法則」,就應該把「同類信息」緊挨在一起。

而那些經過深思熟慮或需要東拼西湊的內容,基本會超過 1 分鐘時間,例如表白。

為什麼只有 2 種間距?

多間距反而會增加辨識難度。線性地增加多種不同的間距,還不如直接平均地展示時間戳。

2 種間距,剛剛好。

氣泡的顏色

上圖:iMessage 的氣泡顏色

如上圖所示,從上至下是由淺到深的過程,並且中間的線性漸變非常嚴謹。

藏在箱底的老照片,隨著時光流逝,慢慢褪色。

—— 達爾文

iMessage 的氣泡也一樣,時間越久遠(雖然只是一屏幾百像素之隔),色彩就越淡。這正代表著 Jony Ive 的一貫態度——「True to the material」。

另外,心理學裡關於知覺的「選擇性」也有相關闡述:對比度越高,對人的知覺刺激越大,即越容易吸引注意力。由於人對頁面的掃視一般是從左上到右下,這與聊天界面的時間順序相悖,高對比度可以讓用戶在切換頁面後更快速地聚焦到最新信息上。

以上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歡迎大家腦暴探討。


iOS7 / 8 Message App 的小細節還是很有意思的,我在這具體分析下題主提的這兩點。

第二點比較容易解釋,我先回答第二點:

『在短時間內發出的信息氣泡上下會挨的比較緊湊,時間跨度長的相對較遠』

如《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中提到,設計中有個「親密性原則」。也就是說,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關聯性越大的項會讓它們越靠近。在這兒,就是發送間隔越短的信息越靠近。這在一定程度上「整理」了你所發的信息,讓它們不至於都堆擠在一起。還能令你在回看的時候閱讀更有節奏。

(具體可以參考 @許可君 的回答)

解決了第二點,再回來談第一點:

『我發出的氣泡顏色會有漸變,越下方的顏色越深』

這種漸變處理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存在於整個系統的。我從小往大講,首先請大家看下 Message 圖標的漸變。

可以發現圖標的漸變也是上淺下深,這樣 Message 界面里的氣泡就做到了和圖標在視覺上的統一。我放張普通信息的綠色氣泡,可能更能體現這種統一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要放這麼個漸變呢,如果都是純色不好嗎?

我猜測有幾個原因:1.與系統統一(如圖標漸變);2.與對方的灰色氣泡產生更明顯的區別;3.就是這麼騷。

哈哈,好了,把話說回來:為什麼我說「這種上淺下深的漸變處理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iOS 系統界面中隱藏著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光是從上照下來的」。很抱歉我也不知道這方面更具體的設計原理或術語,只能這麼和大家先描述。具體來看就是這樣的感覺:

因為光是從上面照射下來,所以單純的顏色會被照射成上淺下深的顏色。

而在iOS中,這種由上而下的光照效果存在與很多地方。

Game Center 里氣泡的高光,反映了頂部的光源。

設置開關按鈕和控制台上的滑塊的陰影,都是從上往下投影的,也反映了從上往下的光照方向。所以,從系統整體來看,氣泡的上淺下深漸變顯得非常合理了。


突出的設計理念叫做隱喻。意思就是通過一些不易察覺的設計元素(比如間距,線條,顏色,尺寸等),來傳遞出正確和合理的意義。舉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兩段文字,用戶並不了解他們的相互關係。

在兩段文字前加上欄位,用戶識別出來,這是一篇短文,第一行是標題,後面的是正文。

稍微變化一下字體的大小和間距,無需兩段文字前的欄位,用戶即可分辨出第一行文字即是標題。第二行是正文。而這種方式,就叫做隱喻設計。

回到簡訊界面:

1.人的視覺天然是習慣從上至下而閱讀的,通過顏色逐漸加深,能夠引導用戶視線焦點從上至下瀏覽並最終定位在底部。因為底部是最近的一條簡訊,他對用戶的重要性比較早前的簡訊更加重要。

2.通過降低氣泡間距,讓用戶識別出,這是短時間內發送的一組信息。(順便也想想微信和QQ又是怎麼做的?)


推薦閱讀:

對於在職設計師來說,為了今後的獨立設計師生涯,從現在起堅持做哪些小事將來能受益匪淺?
做ui設計會不會很廢眼睛??
一年工作經驗的UI怎樣才能有機會進入BAT級別的大公司?
開發人員拒絕按照 UI 標註還原設計,如何讓他理解精確還原的重要性,從而去修改代碼?

TAG:交互設計 | 用戶界面設計 | 用戶體驗設計 | 設計理念 | 用戶界面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