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活中家長們總是用恫嚇或誘騙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哭鬧?


謝 @Tianyuan DDai邀,這問題引出了我好多亂七八糟的瑣碎想法,整理如下。

樓上 黃Micheal 已經把「原生家庭教育鏈條 恐懼讓人成長」說得比較清楚了。

(為什麼中國家長總是用恫嚇或誘騙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哭鬧? - 黃Michael 的回答)

我個人很贊同他的回答,在此做出兩個猜測和補充——

  • 家長自身無意識的焦慮感。

  • 傳統社會文化對情緒的迴避和忽視。

以下是具體版。

·····················································【家長的焦慮感】·····················································

前些天去上課,一個老師講到了人格障礙,指出父母不恰當的養育方式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子女的人格障礙,還提到,在過去幾十年里,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很多的創傷,戰爭,屠殺,饑荒,躍進,十年浩劫……這些事件都會造成個體的焦慮感,所以父母很可能在無意識的傷痛中沒有力量去安撫孩子的情緒,我國的人格障礙的比例不會太低。

另一個老師提到過,在國內的親子類真人秀中,整體來說,父親越是年輕,養育方式對孩子越好,這也是因為年輕父親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對待比較好,創傷較少。

(多說一句,上世紀八十年代調查得出的咱們國家的人格障礙比例極低,這很可能是因為只通過精神科的就診數量進行估計,忽略了很多未就診的人群。)

這段時間試圖了解一些同學小時候犯錯誤時父母的對待方式,很多人提到,當他們在學校有些事情沒做好的時候,父母相對冷靜,但是當他們青春期逆反頂撞父母的時候,就會爆發戰爭。

為什麼家長會受不了孩子的攻擊?

因為攻擊會觸發他們很多無意識的情緒,也許關乎很隱秘卻很深刻的創傷以及焦慮的感受。

為什麼家長會在孩子哭鬧時恫嚇誘騙?

因為孩子的哭鬧是一種強烈的情緒表達方式,會調動父母的很多細微的情緒,關乎創傷和焦慮,很多很多父母沒辦法去承受。

·····················································【文化忽視情緒】·····················································

這個更容易理解一些。

相比於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我們東方的集體主義文化會更不鼓勵個體表達自身情緒感受,在這一點上,日本似乎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參考資料:第三章 文化與情緒

而當孩子哭鬧時,表達的是自己的感受,方式還比較極端——這不被我們的社會文化鼓勵

在這個時候,父母會傾向於趕緊讓孩子停下哭泣。

想到了前些天聊到了「很多男生在網上求助,女朋友總是不開心,該怎麼哄」。

然後我就想到了——有哪些男性認為是「常識」的事情女性會認為不可思議? - 蘇莉安的回答

「哄和騙,基本上一碼事兒嘛。」

就算不完全相同,哄和騙的共同特點都是——目的性很強

家長恫嚇誘導孩子,或男朋友急於哄女朋友,其實都目的性很強——不想認真看一看那份情緒,只想迅速讓對方看起來開心。

——我們如此迴避情緒。

我們的文化是,「喜怒不可形於色」,我們不提倡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不敢去看親近的人的情緒,我們也許,最害怕自己真實的情緒。

我很好奇,集體主義的文化從何而來?迴避情緒的文化從何而來?

待發現。

·····················································【各種客觀條件】·····················································

樓上(下?XD)有人說:

目測哪些鄙視恐嚇誘騙的人都沒養過孩子,我沒養過之前也這麼想。

後來有了孩子之後也堅持講道理,聲情並茂講道理的方式,當然,在她不會說話的時候。

一歲半開始她慢慢會說成串兒的話,知道哭可以要挾你,到點兒不睡覺之類的。

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晚上回家哄她睡覺遭遇各種鬧騰時,道理是沒有用的。然後,我說小飛蛾晚上看到不睡覺的寶寶會告訴大灰狼哦,她趕緊閉上眼入夢了。

我長噓一口氣,感覺整個世界清靜了,休息5分鐘爬起來寫白天沒完成的PPT。

我要承認,確實,面對情緒、照顧情緒,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我會猜測,在某些成長階段,孩子就是需要多和父母相處,睡前玩鬧,講故事,需要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感受然後得到滿足。

但是很多家長做不到,要賺錢,要加班,要……就是沒時間沒精力去滿足孩子。

知乎上討論過這樣的話題——窮人生孩子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嗎? - 道德

我很想說,不一樣的養育方式對父母的要求(物質以及精神)真的不一樣——有飯吃?有書念?能夠依戀安全?

想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對家長的物質和精神真的是不小的考驗——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

·····················································【啰嗦版分割線】·····················································

以下是啰嗦版的回答,社會文化的那部分沒什麼可補充的了。這部分都是關於家長的焦慮的。

引用很多,排版比較粗糙,見諒。

——————焦慮感的具體表現——————

最近我常常覺得,中國的很多家長,真的,非常,非常,焦慮。

——這是我所知覺到的現狀。

(外國家長我還真是不了解~)

借用李大V的專欄文章舉個例子:

「就算有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看出來的……」東東媽媽嘆口氣,「他膽小,黏我,跟我一分開就哭,現在上幼兒園了還哭,可能是跟沒怎麼得到父愛有關吧。」

「呵,」爸爸蔫不拉幾地插了一句,「哪個小孩上幼兒園不哭?」

「你看!他就是這種!」媽媽終於逮住了現行,戟指怒目,「一點兒都不關心孩子的感受!李老師你知道了吧,東東為什麼不跟他親?上次孩子發燒去醫院要驗血,哭得跟什麼似的,他倒好!一句話不說,扳住孩子的手就硬往窗口裡塞!」

「那不然怎麼抽血?」我想了想,覺得這件事倒也算不上什麼劣跡。

「好歹講幾句話呀,東東大了,聽得懂道理。讓他心裡明白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爸爸嘆了口氣:「李老師,你知道她怎麼講道理嗎?東東呀,你是一個小男子漢了,不應該怕疼的……東東不哭,媽媽希望東東勇敢一點……東東呀,媽媽心裡也痛痛,但是沒辦法……東東生病了,醫生阿姨打完針病就好了……乖呀,媽媽希望東東等下自己把手伸進去,不哭……東東最勇敢了……一路排隊,一路做工作!隊都排到跟前又讓了好幾個人,這工作還沒做完!東東呀,東東呀,聽得煩……

……

時間結束的時候,他們的狀態比進來的時候緩解了一些。至少在這層審判和防禦的冰面之下,有一些情感開始緩緩流動了。東東爸爸站起身,向我點頭致謝,東東媽媽挽起了他的胳膊。

「對了李老師,你回去真應該看看《爸爸去哪兒》,」東東媽媽對我說,「那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父母帶孩子去大自然奔跑,玩耍,我覺得那才是幸福。

「幸福」是我們後半段常提到的關鍵詞,我心不在焉地點頭,一面回味著這對夫妻的互動,一面在記錄紙上寫下這句話。然後我愣住了,看到我寫下的「最想要的生活」這幾個字。一直盤旋在頭腦中的一個問題,竟意外地得到了清晰的答覆。

「所以你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么?」我情不自禁地重複了一遍。

但是沒有回答。他們走出了諮詢室,在跟助理預約下次的時間。

「我們也經常帶東東出去玩啊。」隱隱地聽到東東爸爸嘟噥。

可是東東沒有別的孩子幸福。」媽媽反駁。

我趕緊把這幾句話記下來,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你怎麼知道他不幸福,你反正啊,看誰都覺得比你過得好……」東東爸爸的聲音越來越遠,已經走出門了。

爸爸被審判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

加粗的那一整段,我會覺得,東東媽媽,非常焦慮。她會對丈夫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她會不斷地給兒子講道理——都是對焦慮的防禦

她的焦慮最大的體現就是——覺得所有人都比自己過得好。

再說到《爸爸去哪兒》,我在一周內認真刷完了第二季,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是——陸毅和吳鎮宇對於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兩!種!畫!風!啊!

2014.8.22節目接近結尾時,吳鎮宇表示——

我覺得首先管得嚴厲一點,當他慢慢覺得,你對他笑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做對了。因為人生無常,不知道哪一天我就突然間,離開這個地球,如果還沒把他教育好,真的不好。(嚴肅臉)

2014.7.25貝兒沒有給奶奶買禮物卻給自己買了鞋子,陸毅表示——

我一直說我希望,給自己的女兒是富養,就是她想要什麼,我都能給她,我能滿足你所有的願望,一切的東西,所以呢,可能這次任務,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換取一些東西的時候,她可能沒有這個概念,她可能覺得要買東西了,反正爸爸說過了我要什麼就能有什麼,她可能還會拿著別的小朋友的錢去買自己的東西,錯誤在我,我自責一下。(笑)

這兩小段視頻,我來來回回看了不下五遍,心情特別複雜。

我覺得這兩段獨白非常符合兩位父親在節目中的一貫表現(不排除這是節目組刻意剪輯的結果):

吳鎮宇對Feynman的種種要求和抱怨(急於讓Feynman成為一個男人而不是小男孩,說Feynman太慢,太笨);

陸毅對貝兒一直的的輕聲細語(包括之後有一次買東西說「不知道買什麼就照著多多姐姐買就好了」,最後一次紐西蘭買食材「你覺得什麼菜好吃,你想吃的你就把它放在購物車裡」,連批評都是慢慢軟軟的)。

我完全相信,不管是嚴厲苛責還是百般寵愛,大多數父親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教養行為是受到自身焦慮感影響的。

關於生命感到不安的家長,會更傾向於對自己的孩子提出各種生活技能方面的要求,更傾向於把孩子塑造成社會讚許的樣子。而焦慮感更輕微的家長,傾向於更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允許孩子是個孩子。

再說得直白一些:

  • 不焦慮的家長會想:

我得看看我們家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提供,我要成為一個孩子需要的父母。

(我就是有能力成為一個孩子需要的父母啊,孩子長大之後就是自然而然地會生活很好啊,我默認正常長大的孩子能過得好,因為我就是這樣的啊。)

  • 很焦慮的家長會想:

我得看看我得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孩子得成為我(以為社會)需要的樣子。

(不然的話孩子長大了會過得很慘的啊,因為我曾經就過得非常非常慘,我會默認自然而然地大家都會很慘,所以為了避免慘,孩子必須加倍努力。)

——————焦慮感的原因——————

中國家長很焦慮,實際上,中國人都很焦慮

引用一篇文章的部分,大概五年前我在《讀者》上看到的:

《愛越來越少,怕越來越多》

在怕與怕之間,你更怕的是什麼?愛與愛之間,你更愛的是什麼?《新周刊》與新浪網聯合展開調查,從10513個意見中,看出我們時代的怕與愛。

71.5% 對自己生活不滿意

71.3% 體檢時被告知身體有問題立即複查

66.7% 失業3個月會抓狂

66.0% 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正常吃豬肉

53.9% 主要焦慮是收入不理想

51.7% 死之外,最怕生病

42.9% 最不能接受的人生絕境是——感情背叛

42.5% 舊有的觀念崩塌時持觀望態度

44.2% 中500萬後選擇投資

35.8% 有愛情,沒有愛的工作

摘自網路:廣東新周刊雜誌社

經常在一些講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課上聽到老師感慨,我們的民族這幾十年來經歷了太多的創傷

從時代背景來看,戰爭、自然災害、政治鬥爭、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激烈競爭……

從個人經歷來看,早年被忽視、被遺棄的創傷,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肉體和精神虐待……

以上種種,都是造成個體焦慮感和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我們人類,真的是很敏感很脆弱很容易受傷的小動物啊。

————————————————————————————————

如何評價中國家長的這種焦慮呢?

我不知道。

我知道這份焦慮由來已久,甚至是代代相傳。

我知道這份焦慮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我知道這份焦慮影響著孩子們所受到的對待。

但是我不能確定類似的焦慮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

以上,願安好。

小不點兒?


謝邀。

這種情況在現今中國的教育中是非常的普遍,是原生家庭教育鏈條傳遞下來的結果。可以概括為:恐懼讓人成長。

說得細點,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1. 我們的家長,也是在這種恫嚇或誘騙的方式下被教育長大的。現在他們採用這種方式教育我們,只是因為他們習得了他們的爸爸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原生家庭教育鏈條傳遞)

2. 這種方式在以前,是有效的,因為在以前,只要能把孩子養大,就已經可以了。但是,現在的整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了,把孩子養大已經不是個問題了,現在的重點是,如何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但是,我們還是用著幾十年前的老式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根本就是不合時宜的,問題就出在這裡了。

3. 這種恐懼讓人成長的教育方式,確實是見效快,簡單,粗暴,讓家長們省心。可是,卻是在孩子心中種下了各種地雷,欠下了孩子的債。這些地雷,很可能到了孩子長大成人後才爆發。這些欠孩子的債,欠得越多,孩子出現的問題就會越多,家長不把欠孩子的債連本帶利的還清的話,孩子就會一直出現各種讓人頭痛的狀況。

我們從7歲開始上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甚至讀研究生,博士,學了各種專業的課程,卻從來沒有上過一個課程,教如何做一個優質的父母。不是說我們把孩子生下來,就自動升級為「優質父母」的,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去做一個優質的父母。

「恐懼讓人成長」已經不適用了,這種模式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缺愛,缺自信心,缺安全感,將來的人生很難幸福美滿。「希望讓人成長」才是現今正確的教育模式,把批評,否定,欺騙,恐嚇,控制,要求轉變為讚揚,欣賞,尊重,溝通,支持和理解,這個世界將會比現在美好得多,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也能更加的和諧融洽,輕鬆自在。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家長為什麼這麼做

家長一般會經歷情緒上的不同階段,最開始的哭鬧,父母會急於制止和避免孩子,感覺哭鬧是一件十分不好的事情。在我們國家的集體潛意識中,就有一種要做「聽話的孩子」,「乖孩子」的傾向,所以家長們自動化的思維模式就是要讓自己的孩子恪守這一原則,保持乖乖的狀態,此時的家長還處於有理智控制的狀態,但是他們急於讓孩子停下來,所以用哄、騙等方式,避免孩子繼續哭泣。

隨著孩子哭鬧程度的加深,孩子漸漸失去理智,甚至無理取鬧,開始撒潑打滾,家長覺得情況失控,而又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同時如果是在公共場所,這又是非常讓人羞恥的,孩子大哭大鬧給家長丟臉了。家長感到手足無措,所以會用恫嚇、威脅等方式,企圖讓孩子儘快安靜下來。

孩子哭鬧的原因

孩子哭鬧的時候,可能是受到驚嚇,或者在新的環境中讓他感到非常不安。孩子沒辦法面對那種巨大的恐懼、焦慮的情緒,他們感到沒辦法自己解決,所以就用哭鬧的方式讓爸爸、媽媽知道,孩子哭鬧背後的希望是:爸爸,媽媽,我該怎麼辦?爸爸媽媽,快來抱抱我。

而家長此時如果沒有看到孩子背後的需求,而是感受到自己的需求,那麼家長就會局限在「孩子怎麼給我丟臉了」,「不能讓孩子哭下去」,「哭是沒出息,無理取鬧」的想法中,所以此時家長沒有明白孩子想要什麼,孩子也沒能得到家長正確的回應。

這個溝通的過程,就好像家長和孩子分別在兩個非常高的大樓上,孩子在一座樓的樓頂呼喊,而父母在另一座樓的樓頂在講道理,他講的孩子是沒法聽清楚,聽到的。只有父母從自己的樓上走下來,再走到孩子的樓上,走到孩子的身邊,和孩子站在一起,才能體會到孩子在那個樓頂上的感覺。

家長可以怎麼做

從大腦的結構講起,左腦是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情緒、藝術等感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要區分孩子處於那個階段。

當孩子處於左腦的狀態時,此時他是有邏輯思考的能力的,此時父母可以通過講道理來和孩子溝通。比如向父母要吃甜食,以哭鬧的方式來耍賴,此時父母可以堅定的向孩子表達態度,「我知道你想吃這個,但是你今天已經吃了很多了,現在不可以吃」。

當孩子處於右腦的狀態時,此時他是受情緒控制的,左腦的邏輯思考能力就被降低,甚至是完全淹沒了,此時的左腦是不工作的。孩子完全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此時家長如果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是完全不能聽進去的,家長要和孩子的右腦溝通,要理解孩子的情感。比如可以和孩子站在一起,或者抱住孩子,比如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可以帶孩子喝一些水,或者帶他散散步,幫助他從高昂的情緒狀態脫離開,讓他可以把情緒降低,從而讓左腦開始工作。

理解左右腦的結構和特點,對養育孩子有很好的幫助。當家長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孩子情緒的感受時,孩子能更多的感受到被理解。而我們現在更多的提倡對左腦的開發,比如神童、早期教育等,這可能會讓孩子在知識結構上先走一步,而在0-3歲時對孩子情感的呵護帶來的幫助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來自中心見習諮詢師 米曉蕾


缺少方法啊。大人們就是這麼在父母的教育下過來的,現在意識提升了,開始領悟要好好教育孩子,但該怎麼做呢?

各類文章提供理念和資源的很多,但對家長的幫助不大。理念能給予家長短期的激勵,但缺少長期堅持的方法;而資源就更多了,只是很多時候同樣因為缺少方法而死在硬碟中。對家長幫助最有效的應該是「方法」,在讚美 vs. 批評一文中提到美國大學史上組偉大的教練John Wooden的教學方法提供最多的就是信息,並給予示範,對所有教育人員有效,同樣對家長也是如此。

在如何優雅地讚美孩子中舉了個例子,我們的上一輩教育孩子一般都是要謙遜,然後就猛誇「別人家的孩子」,打擊「自家的孩子」。看看「犬子」的用詞即知,對孩子批評的多、表揚的少,使得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而現在的父母的教育觀點大有改變,好萊塢的電影、美劇看多了,老外動不動大加讚揚,孩子的自信心也是爆棚,從而也漸漸開始注意對孩子的讚美,結果是不管誰家的都猛誇一通。但怎麼誇呢?

最直接的表揚方法往往是脫口而出:「你好聰明!」、「你好厲害!」、「你真棒!」、「你好漂亮!」,但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疑惑,「聰明」、「厲害」、「能幹」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更糟糕的是有時孩子做的可能並不理想,比如孩子畫了一幅很一般的畫,而你可能會認為我還是鼓勵為主,說「畫的真棒」就成了一種虛假,孩子會更認識不清楚,會想我真是天才,原來就這麼畫畫也如此厲害。

這時候就得知道讚美的核心關鍵就是避免「假大空」,轉而「用描述代替評論」。不能光說漂亮,要像讚美白雪公主一樣:「Lips red as the rose, Hair black as ebony, Skin white as snow.」這就是具體的讚美了。

所以方法是關鍵,而象老外,很多時候就在專門研究實際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就是大量的實作,讓你知道作為一個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當智力不夠用的時候就只能透支道德了。


是的,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反應,沒法忍受和接受孩子的哭鬧,自己非常焦慮所以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其實有時對孩子無緣由的哭鬧,忽視和淡化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省時省力,這就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何樂而不為

當然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也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嘍


目測哪些鄙視恐嚇誘騙的人都沒養過孩子,我沒養過之前也這麼想。

後來有了孩子之後也堅持講道理,聲情並茂講道理的方式,當然,在她不會說話的時候。

一歲半開始她慢慢會說成串兒的話,知道哭可以要挾你,到點兒不睡覺之類的。

當我拖著疲憊的身體晚上回家哄她睡覺遭遇各種鬧騰時,道理是沒有用的。然後,我說小飛蛾晚上看到不睡覺的寶寶會告訴大灰狼哦,她趕緊閉上眼入夢了。

我長噓一口氣,感覺整個世界清靜了,休息5分鐘爬起來寫白天沒完成的PPT。


請告訴我國外家長是怎麼應對的?


Because they can.


因為你我還沒有喜當爹,登上歷史的舞台,嘎嘎。。。。。


簡單啊。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學生的錢都是家長的的論斷?
如何讓父母明白人應該是獨立的?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不喜歡女兒注重形象,展示自我?
為什麼明知家長的責罵是刀子嘴豆腐心卻仍然覺得很受傷?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學 | 家長權威 | 兒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