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廠商爲什麼不爲每張唱片都提出一套『建議播放配置』呢?
01-14
我認爲提出一套『建議播放配置』可以幫助音樂人更好地控制自己音樂的傳達過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的嘗試?如果沒有的話又是爲什麼呢?
補充:唱片公司的確是在賣音樂,但是如果能更精確有效地傳達又爲什麼不這麼做呢?人們用不同的設備,通過同一個拷貝來聆聽到不同的聲音,那麼哪種聲音是音樂人更想要的?我想人們需要這樣的一個『指引』作爲參考。還是說,我的想法根本就是多餘的?那麼爲什麼?聲明:我不是器材發燒友,請不要對此進行揣測。
因為唱片公司知道,樂迷更需要的是音樂,不是只要音質。
我覺得你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唱片工業的從業者應該是要適應市場,而不是相反。他們會根據市面上不同的播放形式來製作或重製不同的唱片。
舉個例子Led Zeppelin的初版專輯都是上世紀60—70年代製作的,當時流行的播放形式是黑膠唱片。到了90年代初CD流行起來,為了適應CD這種播放形式,Jimmy Page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混,用他的話來說,是使得聲音聽起來「更正確」。到了近十年mp3的普及,去年到今年Jimmy又做了一次大規模重混,主要原因還是為了適應最新播放形式的需要。
其實幾個大樂隊的專輯再版,都有類似的情況,如The Beatles,Pink Floyd等。因為不同唱片很可能給出「配置建議」是不同的。
這就會導致每換一套唱片來聽,就要換一套器材了。
唱片行業做過的最接近你設想的事情,就是在唱片資料里給出製作過程中使用到的錄音、剪輯和監聽器材清單。
有經驗的發燒友根據這個清單,大致會知道使用什麼樣的重播器材,比較容易再現唱片製作者的意圖。另外,假設:作曲家的曲譜是第一次創作;演奏家和指揮家的演繹是第二次創作;
錄音師和混音師的記錄是第三次創作;那麼,發燒友用不同的設備重播出來,就是第四次創作。在「創作」這個意義上,嚴格來講,是沒有什麼「標準」的。推薦閱讀:
※一首好的聲樂或器樂作品是如何寫成的?
※如何評價《斷了的弦》這首歌?
※音樂商務專業(Music Business)的具體職業規劃怎麼做? 發展前景如何?
※SACD為何沒有流行?未來前途如何?
※能講解一下王菲的寓言那張專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