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斯塔夫二世一定要出兵德意志?

在古斯塔夫出兵德意志前,瑞典基本是跟丹麥、波立、俄國相愛相殺,跟神羅似乎沒什麼過節。

瓦倫斯坦和蒂利打敗丹麥後,勢力推向了德意志北部,但這是因為丹麥作死,又不是專門針對瑞典去的。神羅內部還有一攤子事需要管呢。

瑞典認為神羅對自己造成了威脅,問題是即便有威脅,是否真的嚴重到賭國運的地步呢?


我先來拋磚引玉:

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戰爭,1628年華倫斯坦軍已經開始圍攻波羅的海邊的斯特拉爾鬆了。

假如新教勢力在老家德國北部被徹底打垮,北歐的幾個國家內原先在宗教改革中失勢的天主教勢力很可能死灰復燃,損害新教徒的既得利益,影響內部安定。

天主教的波蘭國王齊格蒙特瓦薩還是古斯塔夫二世的堂兄,三十年前被古斯塔夫二世的父親聯合新教勢力趕回波蘭才失去瑞典王位,而此時(1628年)瑞典正在和波蘭因為王位繼承和波羅的海霸權問題交戰,戰事膠著。

這時有法國外交官幫你和波蘭斡旋停火(1629年),並且許諾如果你和皇帝作戰就能得到金援,你干不幹?你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有信心,面對的敵人是強弩之末,出兵有宗教的大義名分獲得威望,還能趁機在北德取得據點擴大影響。就算失利對面一時也渡不過波羅的海打到你本土,為什麼不去莽一波?

所以1630年在準備近一年後,古斯塔夫二世帶著軍隊在烏瑟多姆島登陸了。


兩個方面

首先從客觀條件來說,瑞典在波羅的海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之一丹麥已經在Wolgast之戰元氣大傷,無力繼續干預德意志戰場,而另一個對手,同為瓦薩家族統治的波蘭也在法國使者的斡旋下和瑞典簽訂了為期六年的合約,暫時停止了兩國的戰爭狀態。

對於這紙合約很多朋友可能更多關注法國爸爸的撐腰,包括之後提供給古二的軍費援助,卻很少注意到這紙合約本身還有一個極大的價值,那就是根據這紙合約,在合約存續期內瑞典享有在波羅的海內向所有出入波蘭和普魯士港口的船隻征通行稅的權力,這對於剛剛沉了一艘天價船模,又在波蘭戰爭中消耗殆盡的古二來說可是一筆大財富。通行稅的收入直接佔到了瑞典一年總收入的1/3

所以不管是從外交環境還是收入來源,瑞典都具備了入侵德意志的基礎條件

另一方面,進軍德意志也跟古二的個人意志有很大關係。其實早在三十年戰爭伊始,巴拉丁的腓特烈就已經派遣使者在拉攏瑞典參戰,而古二本人也對此表現出興趣,怎奈從當時的條件來看,瑞典參戰的條件並不成熟。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情況就不同了,天主教軍在瓦倫斯坦和提利的帶領下節節勝利,新教或者反哈布斯堡一方除了古二以外已經無人可以依靠,這決定了古二在進軍德意志後的絕對主導地位,更加迎合了他本人要求絕對服從的性格,以及希望恢復德意志秩序的一貫信念。

從古二登陸德意志後發表的宣言來看,他出兵是志在「為瑞典王國討回公道,同時匡扶正義,恢復德意志的政治秩序,無意冒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卻隻字未提瑞典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和宗教訴求。

這種宣言雖然政治作秀的成分比較大,但是很多學者在研究了古二此前的言行記錄以及在御前會議上的發言之後卻覺得

這宣言有可能真的就是古二自己的心聲啊!

這貨驕傲自負又有很高的責任感和精神追求,加上受到來自德國的母親的影響,他是真把自己當成德意志的救星的。。。emmmmm

所以當前述的客觀條件具備以後,他的出兵也就理所當然了

不要小瞧君主本人的意志


先佔坑,放兩篇文獻。其餘慢補。

古斯塔夫的宣言

至尊至強的君主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人、哥特人和文德人之王,芬蘭大公,愛沙尼亞和卡累利阿公爵,英耶曼蘭領主,等等,最終被迫率軍越界進入德意志的原因。

斯特拉松德,1630年7月

常言道:「鄰不悅,己遭殃。」過去數年來,瑞典國王陛下由於極大的損失,體會到並仍在體會這句格言的真知灼見。寡君端坐王位期間,最極力追求的,無非是與四方之鄰,尤其是與德意志民族諸邦保持真誠的友好關係,使和平與安定能夠蔚然成風,使建立於和平基礎上的商貿等事務可以為鄰國人民造福。可是,一些仇視共同和平的人以謀殺和縱火幾乎毀滅了全德意志後,國王陛下得到的只有年復一年針對他的愈演愈烈的詭計。早先,戰火仍在上德意志燃燒時,德意志的很多邦國的確建議國王陛下謹慎而適時地行事,不要以為敵人不會得寸進尺。他們建議國王陛下應立即動武,進入德意志,以一支聯合軍隊撲滅戰火。他們堅決進言:近鄰失火,殃及國王陛下。

國王陛下當時不乏絕好的時機──因為他的居民有此要求,外邦人也在加以推動;也不乏正當的借口──因為他的朋友遭到壓迫,他的盟友苦苦求援。

然而,國王陛下依然希望敵人終將溫和得多,而非急躁地對鄰近諸邦苦苦相逼;寡君也以為,其他人擁有像他一樣的高尚品質和天賦美德,遂決定服從上帝,保持清白,不要過早捲入此事,而是以關注自身安全為宜。

而到後來,1626年,國王陛下進行了反對波蘭王國與波蘭國王的戰爭,這是他自己的戰爭。當寡君進入了臣服於波蘭王國的普魯士後,他開始更為密切地觀察到這些德意志破壞分子有何圖謀。確實,他發現朋友們的警告分毫不差,並愈發意識到:敵人越是闖入德意志的波羅的海省份,就越會發現向國王陛下開戰的機會與日俱增。

[此處提及「敵人」阻礙瑞典軍隊的行動但為波蘭大開方便之門,瑞典在德意志海港的商業活動遭到惡意阻撓等內容,已省略。]

或許有人認為,只要敵人尚在國界彼側,寡君就應該耐心容忍,免生多管閑事之嫌。但是,當他們選擇以斯特拉松德海港作為海盜活動基地並擴張海上力量時,顯而易見,這對所有以海為生者都是巨大的侵害和損失,對德意志諸邦而言尤為如此。至尊的瑞典國王對此更難容忍,這主要是因為瑞典諸王自古以來就肩負保衛這片海域的正當責任。

因此,一旦至尊的瑞典國王慮及,備受摧殘的城市(斯特拉松德)的呼求立足於神聖與世俗的權利基礎;進一步慮及,該城市以榮譽、地理位置、共同的宗教、自由和商貿為紐帶,一貫親近國王陛下的祖先、親近瑞典諸王、親近瑞典王國;最終慮及,如果誰出於私人野心,在該港口建立巢穴,以發動海盜襲擊,這對國王自己、對瑞典王國、對國王之近鄰而言都將是大禍臨頭。被壓迫者如此急切地需要幫助、慰藉和建議,國王陛下迫不及待地施以援手,迫不及待地為了近鄰與朋友的利益而行動,也為了自身以及公共之安全而行動……

國王陛下受到的侮辱實在是太多了、太大了──信件被截獲而開啟;臣民、僕役和士兵遭到搶劫,淪入奴役;尋常的商貿活動被禁止;寡君的敵人(波蘭人)頻繁被勸離和平之道,為了毀滅瑞典王國而派出了強大的附屬軍,而瑞典國王甚至不被允許和平地通行;更糟糕的是,寡君的朋友、近鄰和血親因為與寡君的關係而受到壓迫,領地被洗劫以至幾乎全毀;使者彬彬有禮地前去和談,也被卑鄙地驅逐;敵對的軍隊再度派出——所有這一切都無緣無故。這些事情,無論是總的來看還是分開來看,難道不是極端重大嗎?而且,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賠償,難道不應該以最正當的方式對此進行報復嗎?由是觀之,所有的謀劃、襲擊和部署,無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都是以毀滅陛下為目標。這些難道不能讓寡君訴諸自衛權,正如按照所有民族的軍事慣例那樣,採取正當防衛之措施嗎?通過法律而獲補償,他已經尋求過了,不再有其他合法措施了。而他所得到的,又的確只有敵對行動。難道法律本身沒有武力解決、以暴制暴的最終規定嗎?

因此,國王沒有其他保障安全的方式,唯有與上帝一道,以武力為自己和人民謀求安全。願全體基督教世界評判寡君的行動,評判寡君是多麼不情願地被迫走上極端……

茲宣布:國王訴諸武力,非為損害羅馬帝國(寡君對它並無敵意),僅是保護他自己和他的人民,捍衛普遍自由,直到其友、其鄰恢復至戰前的和平繁榮狀態,主要是直到斯特拉松德城、波羅的海、瑞典王國確信未來的安全更有保障之時。國王相信,守法的讀者以及民眾的福祉將認清並譴責非正義的敵對行動。寡君當然希望,為了合法反對此等不義指控而動武,所有德意志人和全體基督教世界都會支持他清白而正義的行動。

譯自Tryntje Helfferich: The Thirty Year"s War: A Documentary History,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斐迪南二世致古斯塔夫的信件

朕,斐迪南二世,奉天承運的當選的羅馬皇帝、永遠的奧古斯都……,向親愛的朋友、尊貴的君主,瑞典人、哥特人和文德人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表達朕的友善之情。朕得到可信的報告,稱你已於今年集結了大量馬步軍,在屬於神聖帝國的島嶼上登陸,並已奪取了波美拉尼亞公國的一些重要地帶、堡壘和城鎮,還決定繼續對帝國做出敵對行動。

朕知道,在朕步履維艱的統治期間,朕和帝國絲毫不曾傷害過你,也不曾發生過任何會招致公然敵對的誤會。朕百思不得其解,為何你會為了帝國領土上的斯特拉松德的一些問題,而開啟一場有損雙方的公開戰爭。朕尤其認為,這些敵意和無謂的流血是可以通過丹麥國王所提議並協助的調解而輕易避免的。不像你,朕已經表明了這一心愿,指示並派遣代表參與了談判。

這一點姑且不論,朕萬萬沒想到,你會在惡意的侵略前發出一些譴責書,列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或法律依據。朕向你保證,朕在波羅的海和別處的軍事準備過去從來不是、現在也不是為了冒犯你。相反,朕希望與瑞典王國睦鄰友好。如果你終止這場不必要的戰爭,朕希望能繼續保持友好。

朕特此作為朋友提醒你,莫要再繼續干涉帝國的事務,朕沒有給你干涉的理由。進而言之,你的部隊應當退出佔領區,從神聖帝國的島嶼與陸上領地撤出。海上旅行與商貿不會受阻,但不要干涉朕和帝國的海上轄區。如果違背朕願,忽視或拒絕朕的詔命,繼續進行公開的敵對行動或者對被奪地區實行實質佔領,朕將不得不與忠誠的選侯與邦國一道,採取極端措施,以奪回失地、阻止更多惡行、捍衛朕和神聖帝國的聲譽、拯救忠誠的邦國的土地與人民。然而朕不希望事態發展至此,朕確信朕對你是一番好意。

1630年8月18日,神聖羅馬帝國城市雷根斯堡。

譯自(縮譯)Peter H. Wilson: The Thirty Years" War: A Sourceboo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古斯塔夫二世夢想打敗天主教,一統德意志。(也受了黎塞留背後挑唆)

古斯塔夫所處的時代,是17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三十年戰爭(1618年到1648年)。這是幾百年中德意志統一的最後可能的時刻。三十年戰爭不但是德意志各個諸侯分成新教和舊教兩大陣營相互混戰,而且有歐洲各國列強紛紛插手。

亂世之中,滄海橫流,正是天才名將盡顯英雄本色的大好時機,古斯塔夫就是以瑞典國王的身份,入侵德意志,加入新教諸侯一邊作戰的。本來,以古斯塔夫這等不世出的軍事天才,是有希望決定性地擊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教皇為領袖的舊教勢力,組織一個在他領導下的德意志新教聯盟,以為德意志諸邦統一的基礎的。

但是似乎上天要懲罰德意志人,不但生出了古斯塔夫,而且在舊教陣營中生出了一位與古斯塔夫的事業針鋒相對的偉大對手,華倫施泰因。

華倫施泰因出身捷克一般貴族,自己白手起家,招募了一支軍隊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作戰,兩度出任皇軍總司令,多次擊敗德意志新教諸侯,在瑞典介入戰爭之前,幾乎戰無不勝,無論他的對手還是盟友,對他的威名都聞風顫慄。

華倫施泰因是一個頗類似中國歷史上曹操的人物,他的最高理想,就是狹天子以令諸侯,在天主教的旗幟下統一德意志,以他自己為首相。本來這兩個偉大的對手中,任何一個都是不世出的一代梟雄,都有可能統一德意志。但是天意弄人,既生瑜何生亮,偏偏他們生在同一個時代,偏偏又是在敵對的陣營,偏偏又是棋逢對手,因此就在歐洲的歷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迴腸盪氣的英雄史詩。

這絕代雙雄較量的結果,誰也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雙方都是以悲劇收場,反而是一個擅長政治權謀,卻不長於軍事的大政治家,法國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漁翁得利。

古斯塔夫的祖父是瑞典瓦薩王朝的創始者古斯塔夫一世。在瓦薩王朝之前,北歐的三個國家,瑞典、丹麥、挪威,是一個統一的聯合王國。老古斯塔夫時代,三個國家分開,瑞典開始瓦薩王朝。老古斯塔夫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相繼即位國王,分別是長子埃里克14世(1560-1568年在位),次子約翰三世(1568-1592年在位),和四子查理九世(1604-1611年在位)。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阿道夫,就是查理的兒子。這中間還有一番周折。老古斯塔夫一世信仰新教,瑞典也是一個新教國家。但是他的長子和次子卻傾向於天主教。長子埃里克表面上還是新教徒,沒有改宗,但是次子約翰在位時就改信舊教了。約翰死後,馬上即位的並不是他的弟弟查理,而是他的兒子西格蒙德當了12年國王。西格蒙德也信舊教,而且有把瑞典改成舊教國家的意思,這讓瑞典的臣民們非常擔心。正好12年後1604年西格蒙德又當選了波蘭國王,因此瑞典的貴族和議會強迫西格蒙德退位,專心去當波蘭國王。西格蒙德的繼任瑞典國王就是王叔查理,也就是老古斯塔夫的四子和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父親。西格蒙德的王位被叔叔奪去,自然心有不甘,時時不忘復辟,所以在查理和他的兒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位期間,波蘭一直是瑞典的死敵。

查理的王太子,古斯塔夫-阿道夫從小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這一方面得益於皇家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我認為也得益於血統。瓦薩家族的歷代瑞典國王大多是智商很高但是享壽不永的人物,而且幾乎個個都愛冒險,尤其以古斯塔夫和後世的查理十二世為甚,在這個家族的血統中,就有智力早熟和瘋狂的基因。

在教育方面,古斯塔夫從小精通拉丁文和德文,也懂一點希臘文和英文,終其一生,他竟然會運用8種語言。他對神學(那個時代的哲學),政治,軍事事務的理解力高人一等,11歲就能夠參加國務會議,和大臣們頭頭是道地議論國政。古斯塔夫還愛好歷史和文學,據說他創作的詩歌到今天還被瑞典人傳唱。作為一個王太子,古斯塔夫自然有極濃重的貴族氣質,但是他沒有被驕縱,而是受到很全面的軍事訓練,而且極端渴望榮耀。這一點,跟兩千年前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非常神似。1611年古斯塔夫17歲的時候,在國王的允許下參與了瑞典與丹麥的戰爭,曾經攻佔要塞伯格霍姆(Borgholm),然後親率五百騎兵偽裝成丹麥軍 孤軍深入, 奇襲攻佔克里斯汀堡。

1611年,17歲的古斯塔夫即位成為瑞典國王,這是一個年輕充滿朝氣的朝廷,他的首相和摯友奧克森斯滕(Oxenstiern)當時也不過28歲。但是年輕的國王從父親手中接下來的與丹麥的戰爭,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古斯塔夫在與丹麥的戰爭中曾經顯露出一些優秀的軍事家素質,例如即位前奇襲克里斯汀堡。即位以後,丹麥攻佔港口重鎮卡爾馬,古斯塔夫不去救援,卻大膽徑直反攻入丹麥國境,希望吸引丹軍回援。丹軍沒有上鉤,但是這個機動起碼制止了丹軍向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進軍。

總的來說,瑞典和丹麥的戰爭只是一場規模有限的邊境戰爭,年輕的古斯塔夫經驗未免不足,而丹麥軍隊訓練有素,瑞軍還遠不是後來三十年戰爭時期的那支鐵軍。這場戰爭的結果,丹麥佔領了瑞典港口卡爾馬,和邊境要塞埃爾夫斯堡。埃爾夫斯堡後來由瑞典用現金贖回,戰爭失敗的後果並不嚴重。但是年輕的國王剛一即位,就吃了敗仗,怎麼說也不是一個吉利的兆頭。所幸很快,古斯塔夫就在另外兩場對外戰爭中證明了自己優秀的軍事天分。

1615年,21歲的古斯塔夫向俄國宣戰,在不長的時間內,瑞典一舉奪取了俄國整個波羅的海周邊的領土,從此俄羅斯成為一個內陸國家,直到一百多年以後,沙皇彼得大帝建立彼得堡並擊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才又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

與俄國的戰爭告捷之後,瑞典有一段為時五年的和平時期。古斯塔夫抓緊這段時間整頓瑞典軍隊,不但練兵,而且推行許多軍事制度改革。古斯塔夫的軍事改革是使他被稱為「現代軍事之父」的最主要原因,將在下一節作個比較具體的介紹。這段時間,古斯塔夫本人還花了很多時間去歐洲腹地各國旅行。據說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古斯塔夫和一位貴族女子相識,並育有一私生子,1616年生,後來在古斯塔夫的最後一場會戰,呂岑戰役的戰場上被封為騎士。

1621年,尚武的古斯塔夫終於再一次走上戰場。這次的對手,是他的表兄,前任瑞典國王現任波蘭國王西格蒙德。古斯塔夫率2萬4千人溯德維納河入侵波蘭的利沃尼亞,大軍圍攻要塞港口裡加(現在拉脫維亞共和國的首都)。那個時代的戰爭,圍城戰是一種很重要的作戰形式,因為攻城的手段有限,而要塞堡壘又是軍隊集結和補給的中心,所以往往出現一支大軍經年累月圍攻一座堡壘的現象,而攻克一座著名要塞,是一項很高的軍事榮譽。古斯塔夫這一次圍攻里加,在野戰中擊退一萬波蘭援軍之後,四周之內破城。這場戰役中,古斯塔夫的四員大將都已經在他身邊了,他們是霍恩(Horn)、巴納爾(Baner)、蘭格爾(Wangel)、和托爾斯滕森(Torstenson)。這四員大將,加上後來在古斯塔夫旗下作戰的一位德國人,魏瑪公爵伯恩哈德(Bernhard),是古斯塔夫的心腹大將,後來都獲得瑞典元帥軍銜,並且在三十年戰爭後期古斯塔夫陣亡以後,相繼擔任在德國的瑞典軍團總司令。

這次兩國衝突雖然停戰,但是西格蒙德對瑞典的王位仍然不死心,波蘭一直是瑞典的敵手。1625年,波蘭戰爭重新開戰,古斯塔夫又率2萬軍隊入侵波蘭,擊敗兩位波蘭元帥薩皮哈和戈西科夫斯基的2萬6千騎兵,接著1626年1月16日沃爾霍夫戰役,古斯塔夫取得平生第一次大規模會戰的勝利。

波蘭國王西格蒙德親自率3萬人和表弟古斯塔夫交鋒。波軍圍攻Mewe城,古斯塔夫帶三千士兵往援,準備向城裡送給養,被波蘭軍截獲信使得知古斯塔夫的計劃,調動大軍想迎頭截擊消滅國王的弱旅。古斯塔夫卻玩了一個類似於諸葛亮空城計的把戲,一面並不急於撤退,虛張聲勢假裝兵力雄厚,一面暗地裡派出一支疑兵向另一個方向進軍引開波蘭軍注意力,結果不但全身而退,而且成功地透過包圍為城裡的守軍送進給養。

這場戰爭遷延了幾年,古斯塔夫屢次佔到上風,但是波蘭有歐洲其他舊教國家的支援,每一次都能恢復元氣。對關鍵的要塞港口城市但澤,瑞典軍久攻不下。最後一次會戰中,後來擔任華倫施泰因的副將的阿尼姆也加入波蘭一方,率領近一萬帝國軍隊和波蘭軍會合,但是仍被古斯塔夫的瑞典軍戰勝,損兵4千。最終在法國首相黎塞留的調停下,瑞典和波蘭達成停戰協議。黎塞留的目的,是讓這位瑞典國王能夠騰出手來,干預已經進行了好幾年的三十年戰爭。

在古斯塔夫正式介入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之前,他一共進行了三次小規模的戰爭,總共八次大的會戰,六次對波蘭,兩次對丹麥和俄國。在這幾次戰爭中,古斯塔夫每次都近乎魯莽地親自帶隊衝鋒陷陣,受過好幾次傷,還有兩次衝進敵方大部隊險些被俘。1630年,當古斯塔夫把這些不太重要的王朝戰爭終於告一段落,準備舉兵入侵德意志本土的時候,德意志三十年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個階段,新教一方徹底慘敗,連丹麥國王都被佔去了大陸領土,不得不退到海島上。古斯塔夫以新教救主的面目出現,他那時36歲,國內政局穩定,個人的精力、智力、經驗都處在巔峰時期,更重要的是,在近20年統治過程中,他已經建立起一支和歐洲各國完全不同的新型軍隊,這支軍隊,不僅為他贏得一系列會戰的勝利,而且將為他贏得軍事史上」現代軍事之父「的地位。

2。古斯塔夫的軍事制度改革

16、17世紀的歐洲,是西班牙軍事體制最強盛的時期,西班牙步兵方陣把長矛和火槍結合起來,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各國或多或少都模仿西班牙軍隊的組織和作戰方式。

一般來說,是16世紀初的西班牙名將貢薩羅。科爾多瓦首先懂得了火槍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因為那個時期的火槍精確度差,射程短,發射速度低,因此火槍兵不能單獨作戰,只能在近距離進行密集齊射,同時還得藉助於長矛兵的保護。在標準的西班牙步兵方陣中,每個方陣大約3千人左右,由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而成,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正面寬50-60人,縱深20列,在方陣的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槍兵。整個方陣是一個寬度150米,縱深100米左右的長方形。作戰的時候,列隊的火槍兵進行齊射以後,沿著排與排的空隙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如果要保證整個方陣的火力不間斷,一個戰鬥編隊至少要有10個橫排才行。

在軍事體制上,三十年戰爭中的德意志軍隊都是由各國的僱傭兵和強征當地老百姓組成。僱傭兵是皇軍和諸侯軍隊的主力,他們作戰技術嫻熟,戰鬥力很高,但是對所服務的對象根本不感興趣,可以隨時投靠新的僱主。這些僱傭兵真正感興趣的是搶劫強姦,軍紀極為敗壞,往往無論敵境友邦,所過為墟。另外,德意志各國軍隊中,還有不少是家園被毀無家可歸的平民百姓。他們沒有生計,只好從軍,但是不少還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因為全家老小留在家裡根本沒有活路。這樣的軍隊,招募士兵補充兵員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隨軍婦孺太多,在三十年戰爭後期,德意志大地一片廢墟的時代,曾經有一支3萬人的軍隊,背後竟跟著12萬隨軍家屬的極端情形。因此如果統帥想要調動這種軍隊,以高速強行軍實施機動,尤其是經過富庶的地區,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十年戰爭中的瑞典軍隊則完全不同,他們是一支完全由徵兵組成的軍隊,軍紀極嚴,士兵也都有固定的軍餉,一般很少搶劫平民的劣跡。在組織上,古斯塔夫參照荷蘭奧蘭治親王莫里斯的方法,對西班牙式的方陣戰術動了大手術。首先,火槍兵的彈藥用紙質彈殼,事先精確量好裝葯並分好份,這樣省去了發射程序中的一大步驟,大大提高單位時間的發射速度。

古斯塔夫還是現代給部隊發統一軍裝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前,歐洲軍隊是沒有統一軍裝的。不過瑞典在開戰之初,還沒有那麼雄厚的財力,古斯塔夫對軍隊進行正規化改革的第一步,是先賦予每個團一種統一的顏色。一個團的軍裝可以不統一,但是顏色必須劃一。後來才發了統一軍裝。

瑞典步兵的基本戰術單位是中隊,408人組成,長矛兵216人,火槍手192人。他把中隊的隊形正面拉長,縱深減少為只有6列,在採用滑膛槍的隊伍中,還可以讓士兵更密集地排列,將縱深減少為只有3列。作戰的時候,3列火槍手可以按照傳統方式一排一排以連續的方式齊射,也可以三列統一進行一次齊射,所有的火力一齊發射的震撼力和殺傷效果是驚人的,這有點象海軍戰列艦上進行的側舷齊射。雖然這樣一來,保持不了火力的連續性,但是實踐證明,在發起衝鋒高潮前逼近敵人的幾分鐘內實施這樣猛烈的火力壓制,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古斯塔夫軍事改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對炮兵的改進。1629年他組建了第一個炮兵團,由27歲的托爾斯滕森指揮(後來成為元帥和瑞典軍團總司令),下轄4個炮兵連,還有一個野戰工兵連和一個特種爆破連。這樣炮兵在瑞典軍隊中首次成為一個獨立正規的專門兵種,其意義就象希特勒德國首次組建裝甲師一樣。古斯塔夫並不在意大炮的發射速度和口徑,他所關心的,是如何提高炮兵的機動性,能夠和步兵騎兵聯合作戰。他把瑞典火炮的口徑統一為3磅、12磅、24磅三種,減輕炮身重量,以最輕便的3磅團屬火炮為主,這樣的炮可以由一匹馬或者兩三個人拉走,是理想的步兵伴隨火炮。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男女極不平等的印度出現了女總理和女總統,但男女平等得多的美國和瑞典卻沒有女總統和女首相?
為何瑞典人名中的「berg」要翻譯成「貝里」, 應該如何用國際音標標註其讀音?
如何評價瑞典對待難民的不作為政策?

TAG:軍事 | 歐洲歷史 | 瑞典 | 世界近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