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曹操不稱帝?他不稱帝對曹魏政局的後續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曹操不稱帝和曹丕稱帝應該是父子倆商量好的。那麼為什麼曹操不自己稱帝?曹操對局面的掌控,自身的個人威望以及稱帝前的形式都好於曹丕,如果是曹操稱帝,立曹丕為太子,以後再交接皇位是不是會穩妥很多?

曹丕上位後對士族的各種妥協各種讓利都和他稱帝需要士族支持有關,那麼是不是由曹操來做會好一些?

曹操自己不稱帝是因為顧及自身名譽而不顧死後曹丕的實際情況,還是確實曹丕稱帝時就是外部條件優於曹操?


謝邀

曹操後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稱帝做準備。

比如「被封公」,「被封王」這些。

但是,問題在於。。。

219年劉備斬殺夏侯淵,取得漢中,迫使曹操無功而返。

之後,關羽北伐襄樊(樊城之戰),迫使于禁投降(原文為頭像,感謝飄凌一飛網友糾正),並斬龐德。這個時候,關羽威震華夏,而曹操領地下,也有不少舉著關羽大旗的叛亂。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樊城之戰是從219年8月,一直進行到220年2月初。

所以曹操在這個時候,是騰不出手來稱帝的。

曹操220年3月15日病逝於洛陽。。。

所以,不是曹操不稱帝,而是他活不到稱帝的那一刻。如果曹操活得久一些,說不定曹操就稱帝了。因為在曹操活著的時期,他已經把權力高度集中在曹氏了。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曹丕能稱帝的基礎。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稱王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曹操伐吳遇到大瘟疫,許多人才病逝

為此曹操在之後還特意發布命令來安撫人心【魏書載王令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其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

十月,劉備開始進攻漢中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

四月,代郡、上谷烏丸無臣氐等叛,遣鄢陵侯彰討破之。

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

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

建安二十四年

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襄樊之戰爆發)

九月,相國鍾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世語曰:諷字子京,沛人,有惑眾才,傾動鄴都,鍾繇由是辟焉。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未及期,禕懼,告之太子,誅諷,坐死者數十人。】魏諷之亂

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

曹操親自南征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由此可見曹操稱王之後,麻煩事一堆接著一堆,這時候曹操要先處理緊急的軍國大事,應對曹魏面臨的內憂外患。稱帝對於曹操來說,形式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如果曹魏分崩離析了,就算稱帝又有什麼意義?正如曹操所說「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

舉個反面例子,陳霸先就是一邊讓將士在前線作戰,一邊自己在後方稱帝。結果前線的將士打著打著國號變了,領軍的大將侯安都就開始內懷不安了

【侯安都至武昌,王琳將樊猛棄城走,周文育自豫章會之。安都聞上受禪,嘆曰:「吾今茲必敗,戰無名矣!」】

結果【是月,西討都督周文育、侯安都於郢州敗績,囚於王琳。】


曹操一直在為稱帝做準備,至於最終為什麼沒有稱帝,純粹是因為客觀情況不允許

首先我們來看看曹操他生前做了哪些事,

封魏王和加九錫,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在西漢開國時候,所有的異性王全被劉邦乾死了,因此在漢朝異姓稱王基本上和謀反沒什麼區別了,這麼敏感的位置難道曹操會不知道?可是曹操仍然坐了

至於說加九錫,這就更露骨了,之前加九錫的人是誰啊?是王莽啊!王莽是什麼人?曹操能不知道?可是曹操仍然加了

因此曹操篡位之心可以說是昭然若揭了,曹操想不想稱帝這個問題是沒有討論的必要的,他百分之二百是想稱帝的

那麼曹操為什麼始終稱不了帝呢?

這就涉及到曹操是怎麼統一北方的了,曹操在北方的統一是建立在眾多世家大族協作的基礎之上的,像什麼荀彧啦郭嘉啦等等,幾乎全都是世家大族的成員

在三國時期,有很多受到重用的謀士,人才,其實倒不一定是他們的才能真的有多麼牛逼,主要是他們背後的家族比較牛逼

比如說荀彧,年輕時候被人稱作王佐之才,其實吧,就是世家大族之間相互吹捧,你吹吹我,我吹吹你,如果說最後統一北方的是袁紹,估計他也能有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類似的評語

而非常遺憾的是當時幾乎所有的的世家大族都反對曹操稱帝,或者說對曹操稱帝這件事情沒什麼興趣,

這是為什麼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說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個很牛逼的人,在社會上很吃得開的那種,有一天,這個大哥邀請你加入他的事業,做他的小弟,那麼你會同意嗎?

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的,跟了大哥,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地位更上一層樓,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如果有一天,這位大哥說,「對不起,我不想當你們的大哥了,我要當你們的爸爸」!那麼你還會同意嗎?

我估計你應該是不會同意了,除非當了兒子後自己的事業能夠更上一層樓,這你恐怕才會考慮考慮當兒子的事兒

像曹操這麼強勢的人一旦成為了皇帝,請問那些世家大族權勢還能像以前那樣牛氣衝天了嗎?我估計挺懸的,

只要曹操沒當皇帝,世家大族和他就是同事關係,可一旦曹操登上了帝位,世家大族估計就成打工仔了,曹操原本只是最大的股東,現在他不僅要當董事長還要把大家的股份全部收走,請問大家會幹嗎?

而曹丕就不一樣了,相比於曹操,他並非強勢君主,他稱了帝,他是絕對不敢削蕃的,大家的股份仍然能夠繼續保存,而且曹丕為了獲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必然會讓出更多的股份,也會讓出更多的權力

這麼一來,大家對於曹丕的稱帝,不僅不會排斥,反而會更加的支持,因此曹丕自然而然的便登上了皇位,

只可惜,曹丕這種方式也為曹魏最終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像什麼司馬懿鷹視狼顧,把司馬懿殺了就可以避免曹魏的敗亡,要是曹丕曹叡壽命長一點,司馬懿肯定就不會造反這一類的言論純屬瞎扯淡,沒有司馬懿,也肯定會有其它什麼人站出來取代曹魏的


先說稱帝的必要性這方面吧,曹操各種能力都甩曹丕一大截,這個毋庸置疑,所以曹操稱帝也好,不稱帝也罷,整個場面他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地把控住。

各種勢力他可以平衡的很好,這個應該沒什麼好說的。

曹丕呢?他之所以能到了那麼高的位置,完全是因為他是曹操欽定的接班人 。

無論能力還是威望,曹丕都和曹操差的很遠,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他也繼續保持曹操留給他的這個位置而不更進一步稱帝。

那麼會有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皇上周圍那些原來就看不慣曹操的勢力一定會慢慢聯合起來反抗曹丕,荀彧忠於漢室同時也是曹操的心腹,所以最後自殺了之,可其他絕大部分忠於漢室的人,可對你曹操並沒有什麼太深的感情吧,這些勢力不危險?何況之前那些人不敢太猖狂無非是怕了曹操罷了,人家可未必怕你曹丕這個小子。

第二:皇上所代表的漢的統治階級——哪怕他只是所謂的「傀儡」,他們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之前霍光就是一個例子,那麼大一個權臣死後,整個家族都灰飛煙滅。曹氏家族再強,只要不到了篡位的地步,那就是權臣,只要是權臣,就有被皇上扳倒的機會,你說曹操培養的勢力大,那到了曹丕這一代,曹操留下的絕對忠於曹家的能剩幾個人?

拖的時間越長,皇上扳倒曹家就越來越容易。

第三:忠於曹丕的人也看得出各種勢力的明爭暗鬥,到時候曹家一倒,自己也玩完,要想保持自己的富貴地位,只有一個辦法最穩妥,那就是趁著曹家現在家大業大,趕緊讓漢室把皇帝的位子讓出來,只要曹丕當了皇帝,自己不但不會玩完,還有可能混個擁立之功。所以曹丕周圍的很大一批人一定是明裡暗裡,上竄下跳著要讓曹丕篡位的。

第四:曹丕心裡也有B數,曹操一死,很多表面上忠於曹家的人其實都處於觀望狀態;而很多忠於曹操的人,也並不忠於你曹丕。時間拖的越久,自己就越危險,沒有曹操那種把各個勢力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能力,沒有那種瀟洒地遊走於各種勢力之間的魄力,他就只有稱帝(要麼就是立下不世奇功,證明自己。但這個時候,你到哪找不世奇功去?是能把蜀滅了還是能把吳滅了?這會又不是司馬昭要立功的那個時代,魏這邊和人家實力差的還沒那麼懸殊呢。人家不趁著你曹操剛死來找你麻煩就不錯了,你還想著惹人家?)——反正現在漢室日衰,稱帝頂多也就是被孫權,劉備這些人罵一罵,內部的反抗相對來說肯定不會那麼激烈,後人怎麼評說,那是另外一回事了,你不稱帝,那你就拖唄,拖到皇帝慢慢掌握了實權,拖到保漢的那一批大臣緊密地圍成一團,拖到自己手下的謀士都膽戰心驚,到了那個時候,自己的命都未必保得住。

所以曹丕稱帝幾乎是必然的。

即使讓曹植到了那個位置,估計也會代漢。

在看看曹操,曹丕面臨的這些問題曹操壓根一個都不擔心,皇帝是他搞來的,整個漢室的空殼子都是曹操本人勉力維持的,手下的各種將士謀士,有幾個敢對曹操不心服口服?

從必要性上分析出來,曹操不必代漢,曹丕只能代漢。

那從自身的意願來看呢?

曹丕對父親是一定佩服的,對漢室是一定不服的。他登基後不無得意地說了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可見一斑。——你整個漢都是我爸爸撐起來的,現在無非就是把你們的旗號也給拿走罷了。

曹操呢?

曹操對漢室的感情是很複雜的,既有漢臣之情,也有失望之情,估計也有鄙夷之情——漢室就只是個架子而已,沒我曹某人,皇上現在估計還在挖野菜吃。

所以很難講曹操內心到底是什麼想法,我個人傾向於他是有代漢的心,但是「漢臣」的那個情節還是始終壓倒那顆浮動的想當皇帝的心的,當然了,再活個幾年曹老闆會不會另有想法也很難講。

至於曹丕和曹操提前商量好篡漢這回事我覺得很jb扯淡,他們兩都心知肚明,壓根不可能說出來。玩政治的到了這個地步,都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位置和應該做的事,說出來沒有任何意義,還記不記得《鹿鼎記》裡面,韋小寶和康熙的對話——他們兩個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都不一樣,但是互相都明白對方的底細,也都能聽明白對方的弦外之音。政治上的對話說的不可能太直白。

至於「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那句話要麼就根本是假的,要麼曹操的意思就和之前他說當齊桓公一樣——我就是當個諸侯,不管有多大實力,都始終是臣子。

至於周文王的兒子滅了商,自己當了皇帝這一點,曹操可能也是一時沒考慮那麼多(這個比喻還能被有心人認為曹操是在諷刺漢獻帝是商紂王,但曹操絕對不可能有這個意思),還有可能因為當時可舉的例子實在太少了,畢竟中國歷史除了漢就是秦,前面就是夏商周了。

周公,齊桓,周文王,曹操自比了個遍,肯定用意都是一樣的,不可能用齊桓自比就是說自己只是個諸侯,又用周文王自比來說自己想讓兒子當皇帝,那他不精神分裂么,倘若他要真的是這個意思,這也太不給皇帝面子了吧,那還不如直接篡位呢。

這不就相當於給皇帝放了個話:現在我不篡你位,但以後我兒子要篡你的位。

那這也太侮辱皇帝了吧。

綜上,關於篡漢,曹操沒必要也很有可能沒這個意願,而曹丕是很有必要而且他也很感興趣。

至於他倆商量好云云的,那是不可能的。

你別說他倆父子兩肯定和外人不一樣,沒準私下裡交流過這個問題,那我問你,你私下裡會和你父母交流打飛機的問題么?

這種心知肚明的問題而又不好說破的問題,根本就不可能拿出來兩個人面對面的這麼交流,沒意義。


從曹操身世背景上來看,他有些自卑;從性格上來看,他不是太願意和大士族們妥協。曹操的一生除了與敵對勢力戰鬥,同時也與「自己人」在戰鬥。漢獻帝尚在手中,西南飄著個皇叔,東南窩著個孫權。前有袁術稱帝被人輪,現在又有誰敢冒這個險呢。

於是曹操把這個問題留給曹丕,曹丕給出的答案是:愛咋咋地。


瀉藥,這也許就是知乎上很熱衷的「格局」問題吧,曹操個人能力毋庸置疑,但一個人格局不大,能力再強也難再進一步。

拋開壽命的問題,曹操有條件稱帝,但他和士族不對付,所以即便稱帝曹氏政權也不會太長久,這是由當時士族政治的大環境決定的。而且他也沒有處理好身後事,就權術來看曹操可能真的不如孫十萬,孫權二宮之爭收拾一大片也還是擺脫不了。

打個比方,就好比士族們互相不服,大家研究決定找個能力強的來,這樣對大家都公平,那職業經理人總不能不把股東當回事吧。


曹操沒有篡奪政權司馬懿政變篡奪曹魏政權這是本質的不同


曹操很難對士族妥協。


曹老闆沒條件,本來就和士族過不去,加上後期和大耳賊互懟沒佔到便宜,沒那個時間和威望去「更上一層樓」(當然他自己也明白了,當個「魏」文王也不錯喲)

他和他兒子稱不稱帝都無所謂積極消極,甚至開if劇本,讓關二爺荊州大勝,大耳賊雙路並進一波捅穿漢室再興也一樣,反正最後都是要給士族做嫁衣

士族壟斷了教育資源,想建立全國政權必定離不開他們,有他們支持,某個「何不食肉糜」的傻子都能當皇帝,更何況曹老闆呢,可惜他兒子搞了九品中正促進了士族掌權,然後就是五胡亂……啊呸,民族大融合


封公封王加九錫,實際上就是為稱帝準備的。

人事上該安排的安排,荀彧這種也死了。

結果沒安排好倆人,左將軍和漢壽亭侯。這倆人帶了兩波節奏。

好不容易解決了他倆的問題,曹操自己也到壽了。

要是曹操再有五年命或者當年在漢中推了過去,他會稱帝的。


曹操是很務實的 他自己都說不可務虛名而處實禍。設不設國家主席對他來說有區別么。


謝邀

在我個人看來,就曹操個人而言,不可能稱帝,曹氏稱帝是必然,而曹操不會稱帝理由如下:

1、時機不成熟,曹操時期不如曹丕時期穩定,無論是政治格局還是外界因素,曹操在位時期,朝中和他對著乾的明面上沒有,背地裡不知道有多少,而外界因素從赤壁之後可以說曹魏稱霸之路走的並不平坦

2、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里說的很清楚,簡單翻譯過來「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我不打算做皇帝,那我後人怎麼干我管不著」。

3、怕遺臭萬年,曹操還沒有稱帝,民間就已經黑他的不少了,不過現在好很多,但是要是稱帝了,不知道要被罵多慘

4、曹操對於虛名並不在乎,哪怕是天下之主,你可以貶他的職位,但是他不會交兵權,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這就夠了

曹操可以說是一名極具神秘色彩的政治家


最開始不稱帝,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一方面師出有名,挾天子,以天子之名號令天下,在政治上才能得到前朝愛國人士擁戴追隨。在軍隊里才能鼓舞士氣,團結抗敵。

而兵法里行兵作戰勝利法則第一條便是師出有名,正義之師。試問對於很多沒有抱負的普通人來說,為將軍而戰跟為國家而戰,那個更讓人熱血?

另一方面董卓稱帝而導致群起而攻之,最終暴斃。曹操有必要避免成為出頭鳥,導致不必要的攻擊。

後來不稱帝,是因為曹操一生都沒有稱帝的最佳時機。對外沒有真正平定天下:劉備,孫權各佔一方。對內長期作戰,遠離朝政。如果他此時稱帝將面臨內憂外患。

而曹操謹慎周全,斷然不會貿然稱帝

曹操發現他的一生中想平定天下,實現統一,已經不太可能。不如退回北方,穩定政局,為曹操的後代稱帝打下基礎。

而曹丕在位時,曹家在北方地位已經穩固,政局穩定。對外孫權劉備的勢力逐漸衰退。已經具備完美的稱帝時機。

所以稱帝看的不僅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順勢而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卑鄙的聖人曹操》這套書?
在史書中,譬如陳宮想要殺曹操,而曹操在睡夢中。假如陳宮不說此事。曹操不知道這件事。史書又是怎樣知道的?
為什麼劉備的形象比曹操的形象要好這麼多?
曹操的人很多都是別人投過來的。請問這些人為什麼沒有一個再投劉備的?曹操為什麼能吸引這些人才?
曹丕讓步與豪族可否視作對他父親曹操的政策徹底背叛?

TAG:三國 |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