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叛逆還是適應?


在一個自由的環境里,自由就是適應。在一個不自由的環境里,自由就是叛逆,民主也是一樣。


任何人都希望環境適應自己來讓自己自由,包括任何環境也這麼想,於是新生力量在和傳統力量抗爭的時候總是叛逆的

都是扯淡的名詞,還不TMD是比誰拳頭硬屁股大?


實在很喜歡這個問題,不請自答。

根據自由主義思想家賽亞·伯林的觀點,政治上,他區分了兩種自由,即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消極自由是從否定的(negative)角度所定義或描述的自由,是在一定範圍內免於束縛的自由(freedom from),也就是在一定範圍內自主行動、不受干涉的自由。其要點是要保障最基本的不受干涉的範圍或領域。所謂「積極的自由」是從「正面」、「肯定」(positive)的角度定義和描述的自由,即充分肯定個體的自主性,主動性,不受束縛的各種權利,而不考慮自由的範圍和界域問題。簡單的來說,他認為「消極自由」是「免於……」的自由。「積極自由」是「去做……」的自由。(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兩種定義自由的角度都不涉及自由境界本身是否被動、消極的問題,就自由的內容或性質本身而言,而不是就是否強調自由的範圍、領域而言,二者所說的自由並沒有本質區別。)

根據這個問題,大體上可以將題目中的「適應」看作是」消極自由』』,「叛逆」看作」積極自由」。以孫悟空為例孫悟空性格最閃亮的部分是崇尚自我,對自由平等積極追求,叛逆調皮的他從龍宮尋寶,到大鬧天宮最後與如來佛祖鬥法失敗。這是叛逆的,也是積極自由。在五行山寂寞的被壓500年後,為免於身體的束縛而昄依佛,隨師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而成為天庭一份子,這方面是適應當時的社會制度,理解為消極自由。

不少評論孫悟空的形象是悲劇英雄,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被泯滅個性,缺失自我。但這是在當時環境下權衡之後而得的結果。無論叛逆還是適應,他都是為了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叛逆過程中觸犯了一個已經穩固的社會制度,最後適應這個規章制度下的禮法教義。孫悟空自由與否,取決於個人的不同認識。而孫悟空的過程就像我們自己,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獲得能力,挑戰可能失敗或者勝利,最終獲得面對社會的一個金鋼不敗之身。

同時對於終極自由,柏林提出:自由這個詞的的終極意義來自於個人希望做自己的主人。我希望我的生命及決定是取決於我自己,而非外在的任何一種力量。我盼望只是成為自己而非受別人的意志所支配的工具。

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的目標,需要經濟自由以及心靈自由雙重合力。作為群體性動物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為在達成經濟自由的目標,大部分時間我們需要適應社會規則。會有各種羈絆,矛盾,甚至可能各種各樣的羈絆捆綁著手腳,迷失著性靈。這時候經濟自由與心靈自由會有矛盾。但深處對歸順自我內心的渴望,掙脫盲從的慣性。又會告訴我們應該叛逆,不能任由自己在滾滾全塵的人流中,不能被各利,各樣現實慾望羈絆著,一直在體制的五花大綁`,動彈不得。

所以如何和我們的個體生存、心靈追求結合在一起,歸結到了自由到底是叛逆還是適應的問題上。我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要保持「自我」,堅守「自我」的主體性、判斷力。堅守「自我」,也絕對不能僵化地堅守,「自我」任意而行、隨心而動。人的生命像一棵樹,要長得健康茁壯,能力情感信念就必須在不同領域得到充分開展實現,並在過程中建立自我,獲得認同,看到生命的種種可能。

貼出查找資料中的一個圖。

無限定自由= Positive Freedom;有限定自由= Negative Freedom

左圖左邊的圓代表現代的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中的自由,右邊的圓代表意識世界以及意識世界中的自由。兩個圓的外面是現實的既定境遇。左邊的背景顏色較淺,右邊的背景顏色較深,代表意識世界和自由世界所面對的外在的既定境遇更困難、更無法改變的情況。而右邊底色較淺,意味著現實的自由是在既定境遇不太困難、個人主動性比較可能發揮的情況下而實現的。右邊的圓中的主要部分代表現實世界中的自由,即柏林所說的肯定性描述的自由(positivefreedom),稱之為無限定的自由,其中的小橢圓代表柏林所說的否定性描述的自由(nega-tive freedom),稱之為有限定的自由。小橢圓形中又有幾個更小的橢圓象徵柏林所說的不斷縮小自己的可能的自由疆域。最後,當現實中完全找不到這種自由的疆域時,一種可能的選擇就是退縮到自己的意識世界或精神世界之中,即進入右邊的圓形之中,追求意識世界之中的逍遙遊,即莊子道家思想所代表的傳統社會的精神自由。

資料來源: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劉笑敢

淺析《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悲劇形象


「丟掉自由就是自由的方法。」

===========================================

這是蘇打綠的《控制狂》里的一句歌詞。雖然看似相悖,但就好像學佛求道的人一樣,如果不放下「學佛求道」的心,始終執著,可能永遠也成不了佛得不了道。自由可能也是如此,當有這麼一個概念困擾的時候,永遠都得不到自由。或者說,自由的人不會所謂的自由不自由、叛逆還是適應而困擾。

===========================================

除了以上「禪機」式的理解,世俗一點的,換個角度,這句歌詞也可以說得通。

可以談得上自由的事情有很多種,比如想去哪去哪,想買啥買啥,想睡多久睡多久。。。這些都是自由,大部分情況下,他們互相之間互不影響。可是,假如有一天,這些自由之間有了強烈程度的差別,彼此之間有了衝突,那麼只有丟掉不那麼重要的自由才能得到比較重要的自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叛逆也好,適應也罷,其實都是丟掉一些,然後才得到一些。叛逆是丟掉了大眾普遍的自由,以獲得自身獨立的自由;反之,即是適應。

===========================================

所以別煩惱,推薦來聽聽這首《控制狂》,不管是什麼讓人覺得自由被控制了,像青峰一樣唱吧,「沒什麼,我可以的,就控制你這個控制狂。」


世界比喻成一個桶,你再怎麼折騰,還是在桶里。

打破了桶,才能找到廣闊的新天地。

那個桶在哪裡?其實一直在那裡,你的心,裡面裝的才是那跳動不安的水。

降服它。

自由。

忘掉自由。

無我人眾生壽者。


自由就是你能選擇叛逆或者適應或者其他。


叛逆是該幹什麼不幹什麼

適應是該幹什麼就幹什麼

自由是不該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總之,自由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我覺得這個還是要取決於生活環境吧


讀一讀尼采,發掘下自己心靈


就當下更像是是適應叛逆


自由與叛逆或者是適應沒有任何關係。自由,是社會狀態下的自由,基本的前提遵守基本的社會原則,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對公平的認可,對社會法的尊重,當你自由選擇時,你的自由不會惡意或者故意傷害到他人的自由。自由可能表現出於叛逆或者是適應相一致的地方,但只是表象,而不是結果。

如:人都是雙腳著地走路,你再怎麼自由,你也會遵守這樣的規則;同樣,你在大陸開車一定是右行,在這些地方,你不需要表現出自己的叛逆,你這樣做,你也是自由的;

如果你討厭上學,討厭上班,甚至傾向於同性婚姻或者是不結婚,你完全有自由做個人的選擇,不同於其他人,這些在其他人表現為叛逆。

所以,自由並非指你在形式上與他人有何差異,而是你是否有獨立的思考。如果有人指責你的問題不對,你思考的是他的邏輯是否有問題,而並非因為你喜歡他而同意,更不會因為討厭他而怒視,這才是你的自由。


自由既不是叛逆也不是適應 而是基於對自我的充分認知層面上 無論身體上心理上以及周遭的環境上都感到平和快樂 不被拘束隨性而活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自由》

看完了能感覺到太多自由帶給人的誘惑與負擔。


不談責任,只說一下自我認知上的情況,自由和欲求是不能分開談的。自由必須由叛逆開始,這是作為存在個體的一種必然選擇。比如薩特把他認為的自由挖得很深,而這個叛逆就不僅僅是反抗外界,同時也在於反抗自己。適應的情況卻往往都只是代表了妥協,妥協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看作多重叛逆的作用結果,但是本質上依舊不是純粹關於自由的表現,自由可以等同於叛逆,但是自由意志不行。


我們渴望自由,到往往被看作是叛逆,學著去適應,你會收穫一些東西。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自由可得,但不可失而復得」這句話?
人人網網友對陸遙遙的離世有何感言?
如何看待香港的網路自由?
我們的選擇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嗎?是自由的嗎?
秦時明月空山鳥語中,為什麼墨鴉改變了立場並最後拚死保護白鳳?

TAG:哲學 | 文學 | 社會 | 自由 | 文學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