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音樂時代黑膠唱片又殺回來了,你怎麼看?
據Nielsen SoundScan統計,去年CD的銷量下降14.5%,黑膠唱片銷量則上升32%,從2012年的450萬盤的銷量增加到2013年的6百萬,復古回潮的趨勢蔓延多個領域,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在於「互聯網時代沒有任何實體數字載體是不可取代的」並不只是CD,更高規格的SACD的銷量同樣難以樂觀。另一方面,各大音樂廠商確實也樂於去迎接這樣的潮流,低規格的iTunes Plus就不說了,連母帶級別的Hi-Res音軌都可以提供購買,那麼CD/SACD實體碟片除了收藏價值之外幾乎就再無優勢了。那LP呢?作為一種模擬音源,LP的聲音難以被數字系統完全地重放(尤其是在音頻這種個人偏好占絕大多數的領域,認為LP比SACD好的人肯定比認為VHS比BD好的多得多),於是有一部分「發燒友」們重新回到了LP的懷抱
網路時代前的大部分音樂,是存在 CD 或卡帶上的。作為黑膠的替代品、一種高效儲存聲音數據的「介質」,輕便便是它們最大的優點。後來更加輕便的 iPod,現在的 iPhone 滿足了大部分普通消費者的音樂需要,所以 CD 也漸漸地退潮了。
但是一直都有這樣一批人,「介質」的更迭和消費模式如何轉變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購買熱情。人們也意識到,黑膠唱片可以走得這麼遠,即使在這樣一個「快消時代」。所以也應有其特別之處。
Fortune 在今年 (2016) 四月,發布的一篇文章 Vinyl Record Sales At A 28 Year High 將此趨勢稱為「懷舊」(nostalgia wave)。與其說是「懷舊」,不如用現在的話來說,黑膠唱片,往往帶給聽者更好的一種用戶體驗。
知名 YouTube 頻道 Unbox Therapy 的主播 Lew 在他最近的耳機開箱視頻中提到這種「體驗」:When you set it up like this, you get the vinyl out, you get an amplifier, you get yourself a nice set of headphone, part of it is about the ritual. Everybody"s" saying, "ohhhhh, vinyl hipsters! I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Give me my MP3!"(...)But it"s about the whole package. I mean, think about it, when is the last time you even sat down and listend to a song that long straight through, not doing anything else, not on your computer, not cleaning the dirty dishes.I mean you just, you just sat there, and you shift your commitment, and you started to look at thing a little bit different.
當你把設備擺好,唱片放好,耳放打開,插個好耳機進去,那種儀式感也是音樂體驗的一部分。有些人會嘲笑:「我聽不出來區別呀,你們文藝青年都這樣,我去聽我的 MP3 了。」(...) 但重要的是整個體驗,你仔細想想,上一次你坐在一個地方,沒有開電腦、沒有做家務,仔細從頭到尾聽完一首歌,是在多久以前? 當你坐在這,全神貫注聽歌的時候,一切都不一樣了。
與「燒耳機」一樣,黑膠是典型的「玄學」,至少在被 CD 全面替代之後。可是難道人類不就是喜歡這種儀式感嗎,玄學不正是滿足我們心中對於「濕貨」的嚮往嗎?大部分人對於黑膠的缺點認識的很透徹,或者說他們在開始罵黑膠之前 Google 的很透徹。 是的,黑膠的確有底噪,黑膠的確不便攜,黑膠的確比 CD 和流播服務 (Streaming) 相比貴了一大截。但是我出門,上班,運動的時候,是聽 Apple Music, Spotify 的,我不會拿著唱機唱盤耳放耳機出街。這種單一的、非黑即白的、乾貨主義者用來量化黑膠,以此貶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卑劣手段,不過是功利主義在作祟罷了。 @不鳥萬如一 說的濕貨,也正是這種「幽深微妙,玄之又玄」的感覺。
有些人稱此為情懷,我認為這是一種擁有主義者的「戀物癖」。沒錯,我就是喜歡放大的 Album Art,我就是喜歡去唱片行「翻來覆去」地在老唱片里找 Bob Dylan 和 The Beatles,我就是討厭超級市場一樣的 HMV,我就是喜歡唱機針頭划過唱盤的那個動作,我就是喜歡觸摸音樂。就像錄音時候的聲波的圖像,就像是監聽軟體里的紅橙綠,就像是唱盤上的紋路,我是可以看見,聽見,甚至可以摸到音樂的。
對於聲音的敬畏,大概就是黑膠回潮的原因。
原因是大。所以我很不喜歡 Instagram 不出 iPad 版。
不成熟的小想法:
數字的東西,從效率上、技術上,無疑是超越黑膠很多的,但好像數字化之後,音樂的維度和價值感好像被降低了,舉例說,你可以只花10塊每月就聽海量的音樂,你可以隨意切歌換歌,你可以挪動進度條跳過主歌,你可以聽一張專輯的時候只聽那一兩首喜歡的,—— 這些舉動無疑是數字化帶來的好處,但也會使得音樂變得「廉價」以及「沒有格調」。而人們現在喜歡黑膠的原因,也許和數字時代的追求是恰恰相反的:「笨重」、「低效率」、「失真」,而這些,再加上其連帶的歷史氣息,組成了情懷感和它獨特的魅力。
「笨重」的另一面是「實體感、存在感、藝術感」。黑膠足夠大足夠重,大的話封面藝術就得到了充分展現,也具有了展示、裝飾作用,而重量上則給人一種實體感,讓人覺得音樂這東西實實在在地裝在裡面,且更像是藝術品,讓人感受到音樂的「存在」。
「低效率」是指購買、儲存和使用上的不便,但同樣,另一面是其「獨特性、趣味性、儀式感」。買黑膠當然現在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但實體店的挑選則是另一番趣味,具體體驗抱歉我的語言水準很難描述,但那種在盒子里翻看挑選唱片的感覺,對於喜愛音樂的人來講應該是亦可賽艇的。 組建黑膠播放系統是一些發燒友的喜好,這裡的技術和玄學又多了去了,不過就算是相對簡易的設備同樣也會帶來趣味和儀式感:你需要把黑膠從封套內取出,小心地放在轉盤上,選好轉速,再把唱針輕輕放上去,音樂開始的同時你能看到唱片在上面勻速地旋轉,你能感受到音樂被播放出來的那種明確的運轉機制…如果那是一張你喜歡的唱片,你也許會更加感覺到其音樂的珍貴。
而對於「失真」,稍作解釋,其實它是一個中性詞,因為如果從信號層面分析,數字音樂肯定比黑膠承載的音頻信息要精確得多,但後者所呈現的略帶失真(準確講尤其是高頻的衰減)恰恰又給了人聽感上所謂的「溫暖」、「情調」的感覺。
我自己大概是前年年底開始買黑膠的,以上都是使用之後的一些感悟和想法。其實絕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會聽數字載體,因為一是唱機不能任意攜帶,除了家中,也很少有適用的場景;二是購買的唱片資源有限,有太多其餘的音樂想去聽,更不用提最新出的、甚至連CD都拋棄的純數字音樂(這裡插一句,但我也注意到一些專輯反而會發行少量黑膠版)。 不過同時我也相信,黑膠的熱潮還會持續許久,因為它確實有上述獨特的地方,對於當代有閒情逸緻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很擊中需求的玩物。
如果購買或者下載了數字音樂,實際上買來的是硬碟上的空間而已。然而幾十年以後,購買的黑膠唱片還是會保存下來,可以拿在手裡感受到音樂的重量,而下載的那些歌早就不知道在哪了。
近年黑膠在國外復興速度驚人,銷量一再創新高,很多專輯都重製了黑膠版本
回潮的原因首先與數字音樂的普及有關。現在人們聽音樂的方式大都是網上下載,通過購買來欣賞喜歡的音樂,這個時候音樂對於受眾來說只是商品,當人們真正喜歡上這個音樂的時候,音樂就不只是商品而變成了收藏品。
很多經典專輯都重製了黑家版本,是因為很多消費者有非常喜歡的樂隊或歌手,他們願意購買收藏,買了黑膠之後可能還會繼續聽網上的音樂,但收了這樣一張唱片,會讓他們感到一種和偶像超越時空的連接,這樣唱片,不但是音樂,還有有了社交屬性。
近幾年興起的嘿喲音樂就是一家以黑膠為中心,做黑膠周邊產品的公司。它將會推出價格親民、原創設計、顏值非常高的的黑膠唱機,唱片價格也很低,做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黑膠品牌。 並且會開展下線體驗活動、黑膠沙龍等,讓黑膠文化在國內真正的普及
需要了解的可以關注【嘿喲音樂】微信公眾號,黑膠乾貨資訊都在這
對於部分人群 這是一種情懷對於多數人群 這是一種裝逼途徑音樂作品的本質還是在於去聽把它上升到燒也好 下降到低俗和泛濫也罷先聽 然後才是追求那麼你追求的是音樂作品 還是回放工具?當然 沒有好的回放 就沒有更好的作品品質可是既然如此 為什麼不去聽現場?
除去本來就是愛好者的人,其他人不過是想著可以有展示的東西而已。
在中國這個能輕易獲取任何電子資源的情景下,以下三種情況哪個 看起來於己於人最心曠神怡:
- 你展示出自己下載的王菲的全部專輯
- 你展示出的 iTunes 買的王菲全部專輯
- 你展示出一架子買的王菲的全部專輯,一張張羅列起來
答案不言而喻。
因為太容易獲取任何電子資源了,所以即便買的時候很貴,還是給人一種『廉價感』,或者說不值感。
黑膠復辟,其實就是一場華麗麗的消費主義泡沫而已。
消費黑膠不外乎兩種人:
1,真的黑膠愛好者,唱片收藏家。在這一波黑膠熱之前,他們已經玩黑膠很多年,當年大沙頭十塊一張的時候就已經在玩。當泡沫破滅之後,他們還是會玩。
2,裝逼犯。喪心病狂的商家,把黑膠包裝成所謂慢生活的代表,也不管家裡到底有沒有黑膠機或者相應的外擴設備。很多人連三十三轉、七十八轉都沒太搞清楚,就說自己很喜歡黑膠,只是因為這些笨重的東西,看起來「很酷」而已。就連業界良心的誠品,也在兩年前開始把陳綺貞、五月天的CD進行黑膠化——好吧,我買了五月天黑膠兩張了呢。
當年,我們為了實現數字化管理,利於保存,傳播等等,把黑膠數碼化了。而現在卻要把數據黑膠化……
一切都是消費主義作祟。
有第一類的朋友說,這股黑膠熱,頂多再少兩年,裝逼犯們又會找到新的東西替代了。然後他們就得發愁:那幾張黑膠到底擺什麼地方啊!家裡好擠啊!強烈要求銷量中除去作為掛飾購買的黑膠。唱片嘛,就是買來放架子上的嘛。和steam一個道理。老子買的是瓶子,又不是酒 (╯▽╰ )
缺點: 唱片成本高,播一次損一次。底噪炒豆聲、LP一面只有30分鐘、時常需要靜電刷動手清潔、唱針壽命有限。
優點: 模擬信號回放,真無損、音樂感碾壓數字音樂。
有錢有時間的人的玩具,真發燒友所折騰的配置。收藏,把玩,情懷與懷舊
喜歡音樂的人買黑膠唱片
生活的樂趣之一,不是嗎?謝邀!黑膠唱片似乎更親切,更有質感,更有現場感。但是我覺得都不如現場原聲方式。任何唱片,數字音樂都是權宜之計。音樂活動應該是一場儀式,演奏者聽者共同參與完成的現場的儀式。唱片,網路固然方便了聽音樂,但剝奪了音樂的核心意義,變得徒有音響形式,聽者追求也變了味道,越來越偏向音響本身,掩蓋了音樂,遮蔽了音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儀式構成的存在。國歌大部分都是放音響啦,委內瑞拉演奏了一次還錯誤百出。參加了一次宗教婚禮,主持在現場唱歌,令婚禮感覺完全不同於放唱片,眾人的參與感也瞬間增強。
沒什麼看法,目前的上漲趨勢是消費主義的導向,但願意買就買,沒什麼問題,即使你沒有唱機。
一切都是我索的陰謀(霧
音樂的回歸!
因為大家有錢閑得…
黑膠也好,磁帶也好,CD也好,SACD也好,它們都是一種存儲介質,用於存儲音樂。隨著科技發展,越往後存儲質量越好(總體上看,磁帶算異類),在更好技術出現後玩黑膠其實事是在消費一種觀念,這就像玩翡翠一樣。在1950-1990間綠翡翠完全不值錢,因為有錢得日本喜歡白翡翠,而喜好綠翡翠窮得叮噹響,可當中國人有錢後綠翡翠價格暴漲。
不過也不能因此忽悠黑膠的價值。在一年前,位於紐約的ARCh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與Internet Archive合作,向公眾推出了黑膠唱片修復及數字化的Great 78 Projcet項目,現在Great 78 Project已將5萬多張78rpm黑膠唱片帶到InterntArchive網站上。黑膠唱片可以分為SP粗紋唱片與LP密紋唱片兩個時期。今天所用的黑膠唱片是在1931年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發明的,轉速為33又3分之1轉,到了1948年哥倫比亞公司開始發行採用氯醋共聚樹脂製成的黑膠唱片,經過幾年發展單面播放時間增加到20分鐘以上,因此被稱為Long Playing,同時由於唱片上的紋理間距較短也被稱為密紋唱片。在LP出現之前,黑膠唱片是採用蟲膠製作的,轉速78轉,播放時長僅為4分半鐘,LP出現後被稱為Standard Playing,ARChive of Contemporary Music與Internet Archive此次數字化的黑膠唱片正是SP。
SP唱片主要流行於二戰前,是當時保存音樂的唯一手段,短短的4分半鐘的錄音時長造就了音樂讓步於技術的年代。比如說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全曲分為32段,全部演出時長40-80分鐘,當中40分鐘短版本正是誕生於SP唱片時代;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弗里茨·克萊斯勒在改編音樂和錄音時更是掐著表而著稱。在SP唱片流行時代里,音樂時長被大幅度縮短、節奏更快,同一曲目在SP、LP里演繹完全不同,SP音樂極具時代特色。
現階段Great 78 Project項目已經獲得了超過20萬張實體唱片捐贈,大部分來自上世界五十年代甚至更早時間,這些唱片是大多是採用蟲膠製作,損壞嚴重又異常脆弱,急需修復。目前修復、數字化的重點是早期的藍調、藍草音樂(Bluegrass)約德爾調音樂(Yodeling )以及1941年的Novachord合成器唱片。這些黑膠唱片其實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玩黑膠是玩當中音樂,那是一件很有品位的事情,至於玩黑膠唱片本身只能呵呵了。
具體內容,可以查看我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準備好耳朵 5萬多張粗紋黑膠已登陸Internet Archive
—————————
愛活網在知乎上的回答
·愛活網官網
·下載APP
就像有了汽車,大家偶爾有錢了還會想騎馬。
技術流會說黑膠的模擬信號能捕捉數字格式無法捕捉的細節,人耳的聽覺感受並不隨著高比特率而同時提高。在採樣率到達一定的閥值後,不完美的環境噪音反而能給人更好的聽感。
但是我覺得更多的原因還是儀式感。手拿iPod頭戴耳機耳放怎麼能跟從書架上取下唱片輕輕擦拭後放在磁頭下相比呢?聽黑膠的門檻會讓這部分人的儀式感放大的。這跟喝速溶咖啡和用過濾壺自製咖啡的區別類似啊!推薦閱讀:
※坂本龍一 1980 年代的專輯《未來派野郎》未來在哪裡?
※核類音樂中的 breakdown 是什麼意思,能否有典型的試聽例子?
※你聽過哪首歌,讓你感慨「歌手和一般人真的有區別」?
※只用手指頭敲桌子,怎麼敲出節奏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