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的發刊詞差在哪裡?

澎湃CEO邱兵發刊辭:我心澎湃如昨

大家都在說差。可以想像,沒有讀過的人在飯局間聽朋友聊起,也會跟著說差了。那麼,差在哪裡?


這發刊詞就像那種名義上寫給愛人,實際上是大呼小叫吸引別人來憐惜自己的肉麻玩意兒,一般這種文章都被發表在QQ空間,成年後偶爾看到,就會在兩秒內被羞愧的刪掉。


首先,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不做評價,但是我現在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寫法,或者說,在一個精巧充滿情緒帶著深深個人印記與時代刻印故事的包裹下自帶悲劇氣氛烘托出一種對理想主義追求的一往無前的堅毅與凝重。

這篇文章講了什麼呢?除去開頭和結尾,中間就是一個故事。如果簡單暴力歸納一下,就是一個漂亮女孩和一個窮小子談了四年戀愛,畢業了,漂亮女孩去美國讀書了,窮小子留了下來,他們分手了,原因是窮小子沒有錢,他出不了國,也提供不了給漂亮女孩需要的物質條件。

好無趣的一個故事啊。誒,等等,這個時間點有點奇特。這是一個什麼時代?1990年。這是一個什麼時代?離一個老人在中國南海邊畫下另外一個圈還有兩年呢!離那個不言而喻的時代才過去一年!在它的上一個十年,是現在無數文藝中老年在不斷回憶、歌頌的所謂「文藝復興」的時代,在他們的記憶中,那個時候有詩、有夢,有理想,只是在一聲聲不知道的什麼響聲中,在燈紅酒綠的觥籌交錯中,這些東西都破碎了。

那麼,這是理想主義輓歌?別開玩笑了好嘛。

我不討厭理想主義,我喜歡理想主義,自己本身就有點理想主義,可是我討厭將理想主義寫得如此的憂傷、深情、隱隱地充滿著一種道德綁架,更主要的是,這個故事一點都不好,連理想主義的皮毛都沒有撈著。只是在一個理想主義氛圍相對濃厚的大背景之下發生的一個無趣的愛情故事。這麼一個無趣的故事,放在今天,連最庸俗的電視劇都不屑一顧,而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之下,立馬就高大上?充滿著時代的悲劇性?這個故事想說明什麼?物慾橫流打敗了對理想的堅持?忠貞的愛情始終經受不了現實的磨難?個人的堅持終於抵禦了時光的洗刷,展現了理想主義最後的光輝?這和手機賣3000,其中1000是情懷費有什麼區別么?

花點錢,用點心不好嘛。


一般來說發刊詞都是寫給讀者的

可是我根本沒覺得這是寫給我的,只是你在用大喇叭自言自語,那又與我何干


CEO寫的。


文字上倒沒有多差,只是賣了一個不少人不買賬的情懷。

邱兵的這篇文章用了很多意象——電台、留學、《北方的河》、燕園等等——串起了一個今天看起來無比狗血的校園文學愛情故事,場面感有如《那一夜》,基本就差打一炮了。

是啊,狗血,我相信沒有人不知道這種語境下的狗血是什麼意思吧?

作為接受現行教育模式培養的90年代生人,上了這麼多年的網,骨子裡總有一些反感「刻奇」的「刻奇」。每一個極權統治下的捷克人看到草地上脫韁奔跑的熊孩子可能都會哭著讚美自由,但憑什麼每一個極權統治下的捷克人看到草地上脫韁奔跑的熊孩子就要哭著讚美自由——以致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哭點「?

誰在1米4的時候沒有給刻奇媚俗又狗血的意象調動過情緒消費過情懷啊,我喜歡這種情懷,但現在我1米87不想被消費了,就這樣。狗血在一些群體的語境下意味著政治正確,而某些場合反對狗血也是一種政治正確。當然,這也是一種刻奇,而且是不止我一個人有的刻奇。

再者,作為創刊詞,除了說作者回憶起1990心情澎湃之外,能不能告訴我你準備寫點什麼新聞?

用情懷做宣傳只是受眾買不買賬,但用情懷做新聞就跟用激情鍊鋼鐵一樣危險。當然我除了這篇創刊詞一篇澎湃的新聞也沒看過就不敢亂講什麼了。

很多人都說邱兵賣情懷。的確,在宣傳意義上,情懷是可以賣的,而且只有賣得好不好的問題,哪有什麼好與壞。只是,在我這種人裡面,這種情懷比較滯銷,僅此而已。


都怪羅永浩!


其實這是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

GB的意思是goodbye,泛指紙媒的沒落。紙媒的哪一個階段最令人懷念?上世紀80年代,文中反覆出現了與80年代有關的意象:「那個夏天非常悶熱,電台里每天都放著蘇芮的新歌《風就是我的朋友》,可是,一直沒有風。我在某一天想,大概這就是我的80年代的收尾畫面了。」。

80年代是怎樣的年代?它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恰如文中的主角GB。而戀人小葉子隱喻著現實,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時代,whatever,都是和理想主義不相容的。沉入燕園水底的玻璃瓶,裡面承載的,是一種叫作「初心」的東西。

「其實我至今都不知道,燕園水最深的地方,到底有多深,你跳進水裡撈出瓶子的時候,是多麼滑稽的一幕。 我只知道,我心澎湃如昨。」

所以他想要說什麼呢?大抵就是,混沌的互聯網時代中,紙媒1980年代的理想主義榮光,將由澎湃來繼承,來復甦。

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但我依然沒覺得這發刊詞寫得好,因為正常人都看不出來裡面曲里拐彎的東西吧。不過引起各位一番爭論,邱總的目的也達到了吧。_(:3」∠)_)


你愛一個人,願意為她付出所有。

你愛一件事,願意為它衣帶漸寬。

有人說,這是情懷。

這不是。

如果她什麼都不給你,連施捨的同情都不給,可你依然付出,不離不棄。

如果你堅持的事業沒有一點回報,可你依舊執著,不言放棄。

愛。望。信。

你愛,即便無望,你仍持信念,於無望中找尋希望。

這是情懷。

簡單點說吧。

你有所求,那你的情懷就打了折扣。

你越無望,越沉靜,你的情懷就越閃現光輝。

——這也是為什麼,老羅的情懷,顯得那麼廉價,而《銀河護衛隊》里四個雞鳴狗盜之輩,顯得那麼高大。

寫這篇發刊詞的人,是真的認為,他們的堅持是無望的嗎?

他們真的是在認為無望了以後,還要堅持走下去嗎?

還是,

他們帶著一種僥倖,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可以挽狂瀾於既倒?

或者,他們懷著某種投機,認為他們展現的澎湃,可以帶去更多的下載和點擊?

再或者,他們會因為一篇形同《藝術人生》的煽情文字,得到領導器重?

收起你們的嘴臉吧。

要說新聞的理想主義情懷,我鄭重地推薦《南方周末》在2000年元旦的新年賀詞。

真的,在一個強勢政府管轄下使用大筆政府主導資金做的一個新聞客戶端,來談什麼新聞理想主義的情懷,談什麼精緻利己主義下的「澎湃」心緒。

真的有點扯淡。

這和文筆沒關係。

還有,這種境況下把復旦和燕園扯出來裝點門面,真的合適么?

你們真的以為,把一所學校、一個學院、一個政府投資的機構作為背景拿出來說事兒、參與市場競爭,是一件很光彩,很有面子,很有情懷的事嗎?


發情書請聯繫廣告部同事,佔用發刊詞版面是以權謀私。


我只拉過你的手,你還是完整的。

在一個備受矚目的新刊物的發刊詞里看到這樣一句話,我是感覺非常奇怪的——為什麼人家姑娘的人生要你來定義「完整」?

「只拉過手」是完整的,那麼,摟過腰姑娘還算完整嗎?親過嘴還算完整嗎?「不完整」的姑娘就低人一等了嗎?這完全是在以男性的準則在衡量女性的價值,想必寫這句話的男主角沒少為自己四年里保全姑娘「完整」的壯舉感動到落淚吧。

從整個文章來看,姑娘來自大城市,有知識有涵養,還長得跟林青霞似的,和這個窮男友在一起四年也沒嫌棄他,再缺錢也沒找他要(當然他也沒錢)。只不過二人對人生的規劃不同,一個想出國想掙錢,一個只能回家寫省報,導致了分手。

這麼一起正常的畢業分手事件。到了作者筆下,就變味了,變成了:姑娘看重金錢,拋棄理想。

我就不明白,為什麼非得讓這麼好的女孩窮得和你一起順煙偷汽水,才是你想要的主義?姑娘的理想就不是理想嗎?讓姑娘為了遷就你的理想而犧牲自我,你配嗎?

不由得想到了前幾天李敖酸林青霞的「為港仔的銅臭風華落盡」。如果屌絲直男癌的病徵是「美女嫁高富帥是虛榮嫁窮逼是找人接盤總之不嫁給我就是原罪」,那文青直男癌的譴責就更搞笑一些:「美女不嫁給我就是沒理想」,好像他們自己就是理想的代名詞似的。放過林青霞們吧。

最後,我覺得,男歡女愛分分合合稀鬆平常,在公開場合談論前男友/前女友本來就是一件很低賤的事情,尤其是寫在發刊詞里昭告天下,真膩歪人。

為當年果斷分手的小葉子點贊。


其實我覺得挺好的,春秋筆法的味道。回到時間的那一頭,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前夜,夢想還在,現實已經到來,人生十字路口的無奈與小人物的掙扎。這社會絕大部分都是無奈的小人物,在現實面前,如何堅守理想,是值得成年人思索的問題。

只是可能這不是大部分嚴肅讀物讀者可以接受的發刊詞,情懷的味道太濃(嗯,感覺情懷這個詞被羅胖子玩壞了),逼格略低……


其實對澎湃期待了好久,沒看到發刊詞的時候,我期待的是:

好好寫寫澎湃這個產品到底為了什麼做,做什麼,怎麼做

結果他好像只說了「為了什麼做」——為了理想主義唄。

問題是你一個以時政深度報道為核心的新聞產品搞什麼情情愛愛理想主義的小情調啊……

我想要看的內容沒說,他想說的內容沒說好,在我看來就是沒有乾貨。

反正挺失望的。


不差啊,無論如何,你們都知道澎湃了不是?


我讀完了。

作為一個報紙的發刊詞,無論紙媒,網媒,這篇文章都缺少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邱兵講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故事,但這個時代,互聯網的時代,最不缺少理想,更不缺乏主義。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酷。

大家會為了APP的糟糕體驗而說,看,不負責任的CEO,只顧著抒發個人文藝氣息。

但我的理解是,讓他作為詩人,再活一次吧。

實話,我是感動了,但無關報紙一毛錢關係。


不知道澎湃的讀者都是些什麼年齡層的人,如我這種90年代初出生的人,看完只有一個感想:

你省略的匆匆二十四年,就是我全部的人生。

所以你到底想和我說些什麼呢?


差就差在它怎麼看都不該是篇發刊詞

刊物創刊號上說明本刊的宗旨、性質等方面的文章。它是編者在讀者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也是編輯創辦該報刊的「宣言」,因而有助於讀者對報刊的了解,能幫助報刊迅速擴大影響。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

來自《看見》


因為作者嚴重缺乏虛構故事的能力,故事編的真爛!整篇文章瀰漫著假的味道,這不是理想,是精緻的營銷。


還以為最後會來一句「GB就是俞敏洪」呢!差評!


通篇看完,覺得作者還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至少不是糊弄。

但是,這篇文章並不適合作為一個媒體的發刊詞。這篇發刊詞太過晦澀,沒有把自己的服務對象、新聞關注重點、觀點傾向等信息包含進去,讓讀者、媒體的潛在受眾感到無所適從。


推薦閱讀:

新聞道德是否高於新聞價值?
如何評價 2014 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最高科技獎得主于敏,以及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作用與地位?
國內官媒有哪些打臉報道?
有哪些新聞媒體受意識形態影響較小較為客觀公正?
如何看待多條新聞均報告「北京房價均降1萬」?

TAG:媒體 | 新聞 | 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