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樂(比如《春江花月夜》)聽起來讓人覺得很沉重壓抑?

聽這些音樂神經會一直綳著。小時候爸爸媽媽就喜歡拿收音機放這些音樂給我聽,但是我覺得聽的好慎得慌,是我欣賞無能還是民樂就是這樣呢?

---分割線---

謝謝大家不辭辛苦的回(tu)答(cao)我提出的這個問題,如潘米達所說,答案幾乎一邊倒的認為我有以上的聽後感,是由於自己聽的姿勢不對o(╯□╰)o。我想,可能我在提問中也沒有表達出確切的意思吧。

為了讓大家正確的理解我的問題(更好的吐槽我的問題),我想更加詳細的描述出我對這首曲子的看法。

1、《春江花月夜》是民樂中的經典無疑,我說自己聽起來沉重壓抑是表達個人聽後感,不是在貶低大家心中的「神曲」

2、《春江花月夜》,僅從這個曲子名,也能感覺到表達的應該是一種平靜、安寧的感覺,當然我也百度過這首曲子,說由三個部分構成。而在聽這首曲子時,我恰恰體會不到平靜或安寧,或春日江邊觀月賞夜的閑適。個人的聽覺與曲子的定位這個矛盾恰恰讓我疑惑為什麼會這樣。

3、我對《春江花月夜》的不適感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樂曲整體起伏太大(就感覺本來低吟淺唱,突然一個大漢出來吼兩聲),二是演奏曲子的樂器(是琵琶還是古箏?)總是有凌厲的感覺,像指甲划過黑板,讓人頭皮發麻。

4、正是由於自己對公認的經典曲目產生了如此違和的聽感,我才想到來知乎上提這個問,一是想了解是不是有人跟我有同樣感覺;二是想讓了解樂理的人解釋一下第三點(樂曲結構及樂器對聽感的影響)

由於受到大家一邊倒的吐槽,我特意把所有版本的《春江花月夜》都找到聽了一遍,發現自己對曲子的感覺沒有改變。那位懷疑我把《二泉映月》聽成《春江花月夜》的朋友真是夠了。

所以,無論是我「聽的不多想的太多」也好,是把《二泉映月》當做《春江花月夜》了也好(世界的惡意怎麼這麼滿嚶嚶嚶),我還是想說,我依舊覺得聽這首曲子時能感受到沉重和壓抑,並希望得到一些解答。


樓上有些人太不厚道了。音樂欣賞所觸發的情感是個純粹的個人體驗,任何人聽任何樂曲都可以產生任何感覺,為什麼樓主聽春江花月夜就不能感覺到壓抑?誰有權力有資格規定一首音樂聽完必須產生什麼樣的情感才是正確的?

我想給樓主的建議就是:別聽他們瞎嘲笑瞎鄙視,你聽音樂產生什麼樣的情緒是你自己的自由。至於說為什麼,這個問題估計也不好回答。因為這個是純粹的個人體驗。


睡覺前又沒忍住刷知乎,看到了這個問題,決定答完再睡。

首先看到的是圭多達萊佐(話說這個名字不僅拗口還難打)的答案,結論大致是個人欣賞音樂產生的情感是個人的體驗,不必要和大多數人一致,這是一個觀點;剩下的答案都傾向於 題主你這個聽法不對得換個姿勢重聽啊 的態度。

當然,我是認同圭多達萊佐的觀點的,個人的情感體驗是非常主觀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覺是可以存在多樣性的,尤其是藝術方面,沒有必要也不大可能完全一致,有詩為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但是,題主對《春江花月夜》一曲用了「沉重」、「壓抑」二詞,在這種情況下,似乎你的個人情感體驗這次偏離較遠了,相對於古往今來大多數人對於此曲高度共識的評價來說。

《春江花月夜》一曲我聽的版本應該不多,大多是民族樂器樂團演奏的版本,怎麼說呢,這首曲子給我的感覺是氣勢磅礴的平和美。而且,我最喜歡的詩亦名《春江花月夜》,所以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同時會浮現出同樣美麗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題主若按照這樣理解不知還會覺得《春江》一曲「沉重」、「壓抑」么?

還有,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題主說到:「小時候爸媽喜歡拿錄音機放這些音樂給我聽 」一句,說到這,我想到我小的時候的一件事,有一年李娜的《嫂子頌》超流行,我爸媽也十分喜歡在家裡放這首歌,偏偏我最怕這首歌,我當時覺得這首歌特別的恐怖和嚇人,所以每次我爸媽放這首歌時,我都會嚇到被窩裡躲起來。我家人一直拿這件事笑話我,直到現在長大了和媽媽一起去KTV聽到這首歌時,還有點心有餘悸的感覺,可見童年陰影呀!我看到有位叫包包的知友也有類似的經歷。所以,個人猜測,題主小的時候,哪裡有懂得欣賞古典名曲的心境呢,而爸媽的反覆播放可能給你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童年陰影」,這種對古典音樂固化的認識又集中表現在《春江》一曲上,直到長大後還是沒能改變「沉重」、「壓抑」的印象。所以,我建議題主有機會還是重新聽一遍《春江花月夜》,畢竟號稱經典之中的經典名曲絕不是浪得虛名的。

答完收工。


在樂團中排過這首曲子的表示不認為此曲沉重壓抑……但是!無論你對音樂有什麼樣的理解,無論你喜不喜歡都是沒有問題的~

就說題主吐槽的兩點,一個無非是不喜歡琵琶和箏的音色,這很正常嘛,沒必要逼自己喜歡嘛~

另一點大概是題主在此曲中聽不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我想說的是,敝人對此曲命名春江花月夜也持保留意見,因為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張若虛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但實際上此曲原名夕陽簫鼓,個人認為其意境與張若虛的那首名詩簡直風馬牛不相及,雖然我希望更多的人喜歡欣賞民樂,但是題主誠懇地提出質疑更是難能可貴。

發現好多人對民樂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幾首古曲中,其實民樂還在發展探索的過程中,許多當代作曲家已經做出了許多我個人認為十分成功的嘗試了,推薦一下,彭修文的秦兵馬俑(彭修文先生被譽為當代國樂泰斗,此曲敝人最愛),蘇文慶的雨後庭院(柳琴協奏)燕子(二胡協奏),徐景新和陳大偉的飛天(只找到上海電影民族樂團的版本),盧亮輝的彝族酒歌,何占豪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原曲是小提琴曲,但這是我國當代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根據越劇素材創作,風格是民樂無疑,硬是要聽民樂版本的話,推薦有一個二胡與高胡協奏的版本,好聽哭),再推薦兩首何占豪的別亦難和莫愁女幻想曲(忍不住吐槽何占豪的曲子都好長,聽的時候要有耐心…),推薦了一些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不一定適合題主的口味,但我希望更多人知道,民樂尚有新鮮血液注入,而不是只靠啥啥中國古代十大名曲充充逼格。以上。


把楊絳先生的名言改編成音樂版:

你的問題在於聽的音樂不多而想太多。


首先,樂器,不一樣的樂器有不同的感受,就像馬頭琴,就算拉《喇嘛哥哥》一樣有悲劇的味道。春江我還是推薦簫演奏的。其次,樂曲我覺得其實沒有固定含義,樂曲更注重表達的是情緒,比如江樓鐘聲的幽遠,月上東山的生氣,包括漁舟唱晚的漸快所表達出來的愉快和閑適。題主可能沒有發掘其下的意趣。另外,題主也可能現代樂曲聽多了。中國古曲是含蓄的,是內斂的。當你習慣了死了都要愛,再聽長相思,能聽出那隱藏在平靜下的幽怨么?中國古曲很注重意境的構建和表達,要用心去感受。最後,如果真想感受,建議學門民樂樂器。


本人是音樂外行,早先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現在又出來作答,純為拋磚引玉。

(下皆神棍,不喜噴。聞過則喜,反動就行。)

在此想提出的一種角度是,音樂也「只」是一類聲音——雖然是一類特殊的、值得人們投注些許感激的聲音,但也會和其他任何聲音一樣,與「人類這種猴子」的本能起反應,喚起種種單純有力的情緒。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能把任何可聽辨的聲音轉碼成音樂,而一旦反過來,隨便什麼人都能(或有意或無意地)反過來把音樂轉碼成更無深意的聲音序列——有的只是音調、響度、音色,再加一條時間軸,我該說從「時值」到「節奏」?

個別人會被個別曲目瘮到,理由千奇百怪,無從討論;同一曲目令足夠多沒有交集的人都感到不安(譬如我好一段時間之前在評論里提到的:「如果有人說『為啥巴赫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在我這個外行的耳朵里只顯得森嚴可怖』,搞不好還是能引起一點共鳴的吧。」——這一曲在流行文化中的確常被作為「晴天霹靂」來用,比如美國電影《哈利的秘密戰爭》,比如日本遊戲《逆轉裁判》),似乎很值得研究,這又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

更典型的例子是重編曲,一樣旋律百樣情緒。

到此先提出一個無知者的猜想:在前現代音樂里,聲樂中普遍瘮人的曲目比例絕對比器樂中的要小。因為聲樂可以無級調整,改到讓人生理上舒服,嚇不著小孩,煩不著老人為止;器樂卻限於工藝水平和設計靈感,以及惰性(這個詞是個好籮筐,其中至少包括在物理上改造樂器的惰性,也包括人群改編欣賞習慣的惰性),不是任人編排,倒能反過來限定人類的作曲風格了——瘮人也只能這麼奏,為了顯示出精湛演奏技術,可能還寧願讓它更瘮人些。

比起《1812年序曲》里支離破碎的《馬賽曲》,來點 hardcore 的:

【民謡】 くにおくんの時代劇BGM元ネタ集-東日本-(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KQj3ZaOdA

【民謡】 くにおくんの時代劇BGM元ネタ集-西日本-(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TK86i8I3s

其中部分 8 位紅白機和弦與原曲足夠近似,也有些在遊戲中平添了一層緊張(或歡快)感。

《春江花月夜》。歸根結底只是近古音樂。假如《廣陵散》乃至《高山流水》當真從傳說的起源時代傳到今日,能像《憂鬱的星期天》那樣在一時一地提高自殺率也說不定。

《仙劍奇俠傳》里十字坡的背景音樂似乎也借用了《春》的部分樂句,給我個人的印象是野趣和隱隱的不安。

前奏弦聲細密、單調,然而各樂句間休止相對而言很長,接近人類的示警聲音。(嘟嚕嚕嚕嚕嚕嚕——嘟嚕嚕嚕嚕嚕嚕——)同樣的節奏、旋律換由日本傳統弦樂器(日本箏?三味線?),那該配什麼角色登場呢……

音色高、迴音長的曲段能夠造成空寂感。

單向升高、單向降低的旋律線,取決於旋律線曲率(音程),可以如活水灌渠,也可能如霜刃抹喉,可惜手頭沒有好例子……《雍正王朝》片尾曲的開頭和《女武神的騎行》里各有一段彼此類似的降低旋律,然後找什麼來對比呢……

比起中國民樂,我到十來歲時,聽中東音樂還常心驚肉跳呢——雖然有點丟人。

就這樣吧。來打我呀來打我呀……


不要想太多了!!!

其實民樂基本都很好聽的!

尤其是春江花月夜!!!

在粵劇里經常當譜子唱的

是不是你聽的時候有什麼其他的東西一起進行讓你產生了害怕的感覺?

我最近就在聽「月亮光光」,其實這首歌我小時候很害怕的,因為好像是殭屍道長里的歌,所以一聽到前奏雞皮疙瘩就要起來了

但是現在重新聽,才發現裡面的詞都還不錯,而且還蠻好聽的呀


我覺得樓主應該珍惜這種感覺啊!那意味著你的獨特性啊!為什麼要和大家都一樣才感到安心呢?你能夠體驗到別人體驗不到的感覺難道不是個好事嗎?

你說的那種起伏太大其實就是感覺一驚一乍的,我按照這個提示聽了一遍Ivony貼的春江花月夜,突然有一種咦還真是的呢果然也有點糝人的慌。

如果不是樓主提示,我都不知道原來春江花月夜還可以這麼聽,這是另一種欣賞視角。

有人提起二泉映月都說是個悲傷的曲子,要我說你們圖樣圖森破,有人提出二泉映月未必要帶著悲傷的心情去聽,它也可以被解讀為一種安靜、悠長、對世事滄桑的回味。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題主聽春江花月夜的感覺,和我讀英文資料一樣,夾雜著一些情緒在內,有很多事情其實是初體驗時的經歷。

我初中的時候英語都是很好的,高中一年級開始,一個帶有濃重地方口音且行事風格帶有典型老夫子特色的英語老師讓我至今都有陰影,無論怎麼看美劇、讀報紙,方法窮盡,也沒有效果。

所幸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事物是我們未知且感興趣的,聽不了春江花月夜,也可以聽命運,讀不了英語可以讀文言文,看不了哈姆雷特也可以看戀愛的犀牛,欣賞不了莫奈也可以欣賞清明上河圖,有如此之多的未知等待我們去探索,何必停留在一首民樂上?


劍合釵圓 - 白雪仙/任劍輝/梁醒波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不知是否聽過這個版本?霍小玉與李益臨終對話版本

沉重壓抑得很吶

所以,你不是一個人!


我也不喜歡春江!!

我是彈琵琶的,雖然我彈的版本有改編過,去掉了比較冗長的開頭,但整首曲子的節奏還是讓我覺得特別蛋疼!SO題主你不是一個人!

然後琵琶的話,我就說說琵琶。。。對演奏者水平,琴的音色也有很大講究。

你說的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很可能是因為指力不夠造成的指甲與琴弦的多餘摩擦!那絕壁是噪音啊!!牛逼的演奏家是不會存在這種問題滴!因為人家天天練啊,幾十年如一日啊!春風化雨,潤物於無形啊!!

關於琴的音色,又跟材料還有做工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做工啊,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我的琴很破,聲音很悶,彈這首曲子完全就是個悲劇!!每次一彈我爸就秒睡真是夠了!!


本人從事基礎音樂教育,非常理解題主的疑惑。我的學生中百分之九十五和您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所以您並非異類,請放心,您代表的才是大多數。音樂的聽覺感知能力是需要不斷的訓練才能提高的,就更不用說審美能力了。如果您對音樂感興趣,我建議您可以從簡單的音樂入手比如林海啦女子十二樂坊啦。如果您不感興趣,那麼關掉它就好。音樂像是一面鏡子,您有什麼心態、就會聽到什麼。如果您聽到了恐懼,焦慮,不安……我想可能是您自己的情緒被音樂放大了而已


每個人聽曲子的感覺可能會不同吧。我贊成樓主:我覺得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有壓抑的情感和一些愁緒在裡面。感覺這個曲子情感變化很複雜,有點柔美春景下內心跌宕起伏的感覺,不全是心無雜念地融情入景,而是心緒與外景有衝突有交流,整個過程里有壓抑有悲懷有釋然有愉快有感傷,,,我覺得漁舟唱晚、平湖秋月都要和緩得多,即便有憂傷也沒有春江花月夜那種壓抑和跌宕變化。


我跟您的感覺相反。像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聽起來都很舒暢。

也許是音樂給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誰知道呢


一部分人覺得沉重是因為,在樂器中聽到的音符讓人聯想到厚、重的事物。而到底聯想到什麼事物則因人而異。譬如我聽廣播民族樂團的春江花月夜,只是覺得江水緩緩流動。

春江花月夜等古曲有幾個特點,旋律為主,少有和弦;和弦多為四度五度,比較莊重(有點單調,性冷淡)。而現在的流行音樂大量的大三度小三度,效果就是情感比較外露,過於浪漫。聽慣了這些,當然聽不慣情緒內斂的古曲了。

可以這麼說,從總體上看,越是古老的音樂,信息量就越少,和弦就越簡單;越是現代的音樂,信息量越大,和弦越複雜。隨著人類的發展和人個體的鑒賞能力的增加,會覺得簡單的音樂越來越枯燥,對複雜音樂的接受度會越來越高。當然風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這裡只從宏觀看。

樂曲改編為民族管弦樂之後,「好聽」了許多。現在我看到春江花月夜,會覺得是指的民族管弦樂。

《春江花月夜》雖然年紀大了,但對我來說是很有代表性,很神聖的音樂。

個人以為這首曲子旋律優美流暢,曲子兩頭非常深沉。中間快板則是常規寫法,現在類似的片段聽多了就覺得無味了。


編曲,樂器,演繹場合,聽眾心理和水平都會影響一首曲子的聽覺體驗,《春江花月夜》空寂,我沒聽出壓抑沉重的感覺,倒是有天地江月悠悠,人生渺渺之孤獨永恆。當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陳其鋼先生的改編,後半段完全是盛唐景象,又屬另一番味道了。


看了樓上的回復,我才知道春江花月夜原名是夕陽簫鼓。

反正我在聽這曲子時總會代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恢弘而悲愴,感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詩歌合一的結果就是悲哀和無奈,我覺得這都是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

也許我本身性格比較悲觀、喜愛詩詞,所以反而更喜歡聽凄清哀怨的民樂吧。

樓主若是不喜歡,聽著難受就不用聽了吧。


因為民樂樂器只有5個音, 宮、商、角、徵、羽,對應do re mi so la,所以民樂樂器演奏出來的曲子都是那種調子,西洋樂器基本有12個音所以演奏的曲風就可以很豐富,大致是這樣。


推薦閱讀:

琵琶為何從五弦進化成了四弦?
近現代有哪些二胡音樂家?
如何購買古箏?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古箏不及琵琶等民樂?
如何判斷古箏老師好不好?

TAG:音樂 | 心理學 | 民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