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木材燒烤對食物口味的影響有多大?

有沒有特別好的木材燒烤食物的搭配,例如A木材配B魚口感比較好……


不請自來。不才從小嘴饞,對吃感興趣,進而對烹飪感興趣,碰巧又是靠木材吃飯的,所以特來作個處女答,貽笑大方各位見諒。

木材燒烤對食物口味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口感,二是味道。

主要原因也有兩個:一是燃燒熱效率,二是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揮發物。

小時家住北方,雖不是鄉村需要上山砍樹成柴那種,卻也無緣天然氣之類先進燃料,除了蜂窩煤塊煤,基本就是各種劈成小塊兒的木材,北方統稱為柈子(bàn zǐ)。在劈柈子和燒柈子的過程中,聰明又勤勞的勞動人民逐漸發現木材的切割方式、分割體積、樹種、材質、濕度等,對整個燃燒過程都會有影響。簡單而直接的外部表現有兩點:一是燒得旺不旺,即發熱效率的高低;二是會不會冒煙。由於東北菜系的大部分烹飪方式過於簡單粗暴,這時對燃燒熱效率的需求基本是唯一指標。所以松木、桐木等可揮發性樹脂含量高、燃燒快速充分的樹種較為受到人民普遍歡迎。副作用是燒出來的煙會有味道。而且這類木材一般有其他更高經濟價值的用途,用來燒火比較浪費,所以只用少量來引火燒煤。真正大量燒用大多是榆木楊木等樹種。這類樹種只是因為數量多,熱效率一般,應付一般家庭烹飪綽綽有餘。這時木材影響的只是口感。

後來天然氣普及,就算沒有管道再不濟也有個液化氣罐,燒劈柴烹飪的方式基本只存在於少量傳統名菜——尤其是燒烤類菜式的烹制過程中。這時就是以揮發物對食物味道的提升為主了。除了聞名遐邇馳名中外紅遍大江南北的北京烤鴨,廣東一些地區諸如太和燒雞、龍歸燒排骨等也是令人一吃難忘讚不絕口。這些菜式對外宣傳的都有個共同賣點——燃料。北京烤鴨有些地方就直接叫做果木烤鴨,大多使用蘋果木、梨木這類樹種。廣東燒雞燒排骨大多使用荔枝木,因為嶺南盛產荔枝。但這類果樹屬於低樹脂類樹種,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揮發物有限,食物成品中所謂「帶有果樹的清香」這類說法除去心理作用之外,大多是其他途徑添加。如在燃料中添加荔枝殼、陳皮、紅糖、茶葉等。直接塗抹在食材上的各類化學調味品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再有一個典型代表就是哈爾濱紅腸,傳承俄式工藝,原來熏制過程中使用少量松木,要的就是那股淡淡的松樹油味兒。現在是不是還保留傳統工藝就不得而知了。


碳+銅鍋+食材=老北京涮肉

煤+銅鍋+食材=老北京家常涮肉

煤氣灶(天然氣)+鐵鍋+食材=家常涮肉

電爐+鐵鍋+食材=便捷家常涮肉

烤魚的事兒你就別想了 跟沙縣一個級別遍地爬的菜品 沒人給你換木頭的 燒木頭有多貴你知道嗎?

燒烤用木頭這事兒 太奢侈了 我不相信有人會花那麼大力氣找各種木頭 然後生半個小時的火 就為了吃頓口味差別不大的烤肉 如果有人能這麼鋪張浪費 我只想說 土豪請和我做朋友


昨天剛好同事在車間後面熏臘肉,就來說說啦。不同的木頭烤出來的香味是不同的,就像我們熏臘肉一樣。不過我們熏臘肉香腸基本上都必須加柏樹枝,然後加陳皮,還有的會加核桃殼,昨天同事還加了甘蔗皮。之所以燃料都是亂七八糟的,就是因為在熏的時候能把這些燃料的香味熏上去。記得有一年,爺爺家的香樟樹被雷給劈斷了,然後那年冬天就是用香樟樹熏的臘肉,每次吃臘肉都聞得到香樟樹的香味。


必須有啊~

比如我們這裡熏臘肉香腸都用柏樹枝,其他的木頭不夠味。

然後烤的東西影響最大了吧,從肉串到全羊,不同的木頭或者碳還是有差的。


有啊。最明顯的:雲南這邊殺年豬,颳了毛以後開膛破肚之前,就在死豬身上堆起適量干松針,直接明火燒。一個是能去毛去得更乾淨,二呢是肉皮帶有濃郁的松香。燒了以後整頭豬的肉皮就有點兒焦黃了,才繼續開膛破肚。


十幾年前上中學時在同學家吃過四川那邊的熏辣香腸,據說那種微辣中帶點清香的味道一定要用桃樹枝才能熏出來,口水流下來了......


應該是木炭灰落到食物上面的吧,我覺得有影響,經常看到XX木熏XX。


裝逼。來個雙盲測試,看看廚師和顧客都能不能吃出區別來?


推薦閱讀:

長期食用有機食品的好處和危害是什麼?
香蕉和雪碧能否一起食用?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泡麵?
乙醇為什麼不算營養素?生活中還有哪些能被人體消化產能卻不被列入營養素的物質?
聞起來和吃起來味道都很臊的「臊豬肉」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有的人吃的出臊豬肉有的人吃不出?

TAG:美食 | 生活 | 食物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