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的起源是什麼?
文藝復興,思想啟蒙運動以後,人們對耶穌,對天堂的敬仰發生了很多變化,儘管大部分人還是篤信天堂之說,但有一部分聰明人也在考慮如何在有生之年登上天堂,而不是要等到死後才升上去,畢竟基督升天已有小兩千年了,一直憧憬,假設,帶領大家上天堂的天使老也不來,有些說不過去,如何把天堂搬到人間,就變成了熱門話題。
先是有好事者翻出了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談論在人間建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各個快樂的理想國的問題。隨著大航海,新大陸的發現,歐洲的知識分子有了更多的憧憬。 1516 年英國人莫爾出版《烏托邦》,書中描述一個遠處偏遠大陸的國度,自給自足,人人平等,快樂,共同勞動,官員由國民秘密選出。從此,這種人間天堂被成為烏托邦。烏托邦的地點從地球上偏遠的大陸,到月球,到海底都有設想,以致發展成了一套理論,人們稱為空想社會主義。
這裡面的重要人物有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但最牛逼,也最實幹的還屬英國人歐文。此公天性聰穎,富有同情心,憑著自己的才華,從學徒干到廠長,幹了老闆的女兒變成了老闆(運氣不錯,給所有有才的窮小子指明了一條道),最後和岳父一起投資建廠,憑著首創的工廠管理辦法(現代企業管理的鼻祖)不僅使工廠利潤大增,而且工人福利也不錯。
大獲成功的歐文並不滿足於做一富翁(比中國的一些爆發戶境界高多了) ,在 1824 年,他賣掉工廠,帶著老婆和四個兒子來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買了一大片土地,建立起「新和諧公社」(公社,英文 Commune,德文Kommune,
所謂共產主義一詞來源於此),開始了他人間天堂的實驗。公社裡除了兒童和少年全部免費受教育以外,「 20 歲到 25 歲的青年人,是公社建設的主力,因分工不同,有的在工廠作工,有的在農田參加農業勞動,或是參加一定的腦力勞動。公社的未來發展,全靠這個年齡段的主力軍。25 歲到 30 歲的人,每天只需以參加兩個小時的生產勞動,其餘時間則從事公社的保衛工作和參與產品的分配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從事科學研究和藝術工作等腦力勞動。
30 歲到 40歲的人負責管理、組織和領導各個部門的生產工作。 40 歲到 60 歲的人,則主持對外交往。接待賓客或是產品交換等。 60 歲以上的老人組成老人集體,負責捍衛憲法,維護憲法的尊嚴,監督憲法的實施落實等。」
其實網路上關於這類「烏托邦」公社的介紹中都有意無意忘掉一點,公社中是沒有一夫一妻制的小家的,換句話說,實行的是公妻制。 1824 年歐文建立公社, 1829 年他就返回了英國,因為他沒錢了。公社雖然有當時最先進的紡織廠,磨坊,但卻沒有人工作,大家都喜歡做腦力工作,結果沒有人願意到工廠和田間幹活,做指示的人多,幹活的人少,東西產出少,吃穿不夠用,歐文只好往裡貼,將近上千人的開銷,歐文如何能持久,幾年下來可憐的歐老闆就歐了,灰溜溜的回了英國。公社就此解散。
歐文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公社社員的道德不夠高尚,認為在此種道德水準之下,不可能在人間建立天堂,所以他在餘生也致力於人類的道德感化,寫了若干著作,最著名的著作為《新社會觀》《新道德世界書》。
說一點我的看法 首先從烏托邦信念看起,烏托邦信念具有人類學意義上的廣度和深度,蘊含某種普遍性和根本性的意義。它展現在愛的激情中,在對愛和只有的追求中,即每當人類處於苦難鬥爭中即會萌發出的信念,用於對未來展望及義無反顧改變現狀,預想一個他們夢寐地方的時候,烏托邦的信念即會展現出來。烏托邦是靈感、理想與作為文化長生不老葯的存在。產生於不安分、躁動、動蕩,也產生於衝動、動能和活力。如果我們成功構想這樣一種作為文化定向途徑的烏托邦成分,並避免其因滲透到權利及暴力機器中而產生危險扭曲。那麼烏托邦作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將會鼓舞我們的行動,錘鍊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並堅定我們的信念。這就是我對烏托邦產生起源的理解,可以理解,回答有點亂,但基本表明了我的看法,歡迎討論。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反烏托邦的觀點?反烏托邦究竟想表達什麼
※1984里所創造的社會最後會不會崩塌?
※如果你是《飢餓遊戲》中的「斯諾」總統你會怎樣維持這個社會?
※一個健康的社會是人人關心政治還是人人不關心政治?
※為什麼出發點極好的烏托邦主義往往釀成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