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額消費貸款的存在機理?
廣東沿海一帶的所謂小額消費貸款,目標群體是無法全額支付小額電子產品的低收入人群,但是最終其利息和手續費的累加總額可以到達本價的一半,這是否產生一個悖論,在最沒有經濟實力的群體身上壓榨高額利潤。其存在於市場的依據在何處p.s而且通常在其工作人員在購買時不會給你計算最後需要交付的總額,而是極力宣傳單月少額的交付數目。並且其最後催繳的方式多少類黑社會性質的討債公司。
簡單看了一下,覺得樓主對於小貸公司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
1、小額貸款公司分類: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掛羊頭賣狗肉的小貸公司,往往從事地下錢莊、高利貸,這部分公司其實都沒有小貸公司牌照,但是對外宣傳上往往自稱小貸公司,所以造成了一些公眾誤讀
2、誰來小額貸款公司貸款? (1)臨時資金周轉,過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A先生在X銀行有一筆個人房產按揭,最近聽說Y銀行有更優惠的利率,A先生決定轉貸到B銀行。這就需要A先去償還了X銀行的貸款(這就需要小貸公司了),然後贖回房產證,再去Y銀行申請抵押、放款。這中間往往有3-7天的空檔期,需要過橋,就是要找找小貸公司了。 (2)輕資產公司:很多小微型貿易公司需要資金周轉,但是自身沒有固定資產,沒有很好的上下游交易對手(貿易夥伴),缺乏銀行授信的基礎,需要小貸公司。——銀行是風險厭惡型債權投資者,愛好的是風險可控的,或者說是基本沒有終極風險的企業。還有一些是行業問題,比如IT公司、廣告公司等等第三產業類型的公司,往往都沒有大額的固定資產,又是民營企業,沒有強擔保。
3、為什麼需要小貸公司: 小貸公司其實解決了銀行不能解決的幾個問題: (1)風險偏好:銀行是風險厭惡(前面已經提到),但是小貸公司可以理解為是風險中性;PE、VE就是風險中性到風險偏愛了~ (2)信息不對稱:銀行最頭疼中小民營企業的就是風險不對稱,報表不規範、造假、企業實際控制人的道德風險、政策風險、法律風險難以把控。(3)操作成本和時效性
舉幾個例子: A、同樣是企業負責人去賭博(這就是道德風險),國企負責人頂多是貪污受賄、挪用一定的公款,但是不會把整個企業拖垮;但是民企老闆可能一夜就之間就輸掉了整個公司 但是小貸公司可以從各種渠道去調查這個老闆,用各種手段控制道德風險(甚至我猜測包括了你說的黑白手段) B、道德風險的難以把控就是信息不對稱的一種,還有政策風險:一次國進民退或者一次宏觀調控就會讓不少中小微企業喪命,但是國企考慮到它的社會效應,往往可以「逃過一劫」。C、操作成本與時效: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最大特點就是急!急!急!額度往往又很小,有能批2000萬授信的已經是當地知名企業了(一線城市除外)。
但是對於銀行來說,做2000萬和20億元的手續、流程幾乎是一樣的(近年來很多銀行推出了小微貸款業務其實就是在改善這個狀況),所以客戶經理、審批師 都會優先考慮大項目、大企業,沒有幾個有很足的動力去做中小企業。而且中小企業都是非常計較利息支出的,對銀行忠誠度很低(Y銀行提供一個稍低的利率,或 者稍大的額度,A就離開X銀行轉而去Y了。)但是大企業往往與多個銀行打交道,在各家銀行都有額度,各家銀行報價幾乎也是公開透明的投標(也有例外),所 以相對忠誠度較好。 綜上,銀行實質上是不喜歡做中小企業授信的:風險大、回報低、操作成本高 補充:銀行只是金融體系中一個資金清算平台,如果指望銀行解決一個經濟體所有的融資需求,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是非常不理智也是不市場化的。
應該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外商業銀行轉型去做結算業務(NY梅隆)、投行業務(JP摩根)、零售業務(花旗、渣打等),公司業務或者叫批發銀行業務在其收入中佔比往往不到30%(中資銀行是70%)。 我們需要越來越多類似小貸公司這樣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介入我們這個經濟體,才能避免溫州、河南等地出現的資金事件,中國的經濟才會有機會轉型發展成功。小貸其實都是為了應急的,短期、高頻、快速是特點。如果反之,第一是解決不了貸款人的燃眉之急;第二是客戶對自己的還款能力進行了誤判,導致還款拖延,發生大量欠費,這不是金融機構的錯;第三,只要你的信用良好,理論上你可以隨借隨還、無限次數的借款,只要你的還款能力允許。所以借款人不能把小貸當做投機工具,不能把貸款用於不良用途,也不能有蓄意不還款的想法和實行,否則都是自己給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只要是真正誠實做事、賺錢的,都不可能變成一個大坑。任何事物都可以是雙刃劍,看你怎麼用。
推薦閱讀:
※如果海上一條貿易船也沒有,真的會發生嗎,這意味著什麼?航運停滯對全球、中國有何影響?全球經濟很糟嗎?
※如何理解和評價證監會《關於修改〈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暫行規定〉的決定》?
※融資融券爆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戚開公司的,找我家借錢,說是兩分利息,金額也不大,那為什麼不找銀行貸款呢?這裡面存在什麼風險么?
※請問哪種渠道能獲得小額無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