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乎上出現愈來愈多的惡意評論,該怎麼辦呢?

最近,「惡意評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了,完全沒有善意,沒有討論的興趣,就是純然攻擊的兇狠留言,愈來愈多。

以前可能一周能遇上一兩次,拉黑無妨,最近是不管說什麽,每天總要遇上幾個口沒遮攔的攻詰者,點開他們的個人主頁,常常是「贊成不到兩位數」,回答不到數個,進知乎可能只有幾天的年輕學生。

在知乎使用人數日漸增多的情況下,不讓社會一般年輕人的網路使用習性,浸染到知乎來,是眼前極嚴肅的當務之急。

只因,某種程度而言,在知乎被攻擊的痛苦指數,要比其它任何網站都要嚴重許多,因為在這裡,我們真誠地回答了問題,與人分享了經驗和知識,完全出於善意,沒有任何回報,卻要受到如此不堪言語的回報。如此感受,確是言語無法形容。

-


1 為了言論自由容忍評論

不要試圖說服所有人。也不要試圖讓所有人閉嘴。

反對和吐槽評論,是自由的代價。 其道理在 @殷曉波 提到的 《容忍與自由》已經道盡,不重複。

所以我也從來不會關閉評論:能容忍負面評論,有更重要的價值(維護言論自由)。

2 善用知乎提供機制對抗"民主的暴政"。

2.1 關閉評論

@Lawrence Li 提到的「關閉評論」功能是其一。

2.2 申訴機制。

這個回答被大量暴民點了「沒有幫助」而被隱藏。但是,有朋友幫忙申訴並且成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0228/answer/14953303

知乎的編輯團隊類似一個最高法院的,非投票的精英機構,可以修正「民主的暴政」。

3 提供更好的答案

吐槽評論其實真的不可能傷害到你,從精神到肉體。一般情況下無視即可。

很多時候吐槽評論讓你如坐針氈,往往是因為你的答案不夠堅實:

1+1=2 就不怕質疑。

4 接受權宜之計

「多樣的高質量內容」,和「高效低成本的交互和傳播」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好的設計和功能可以緩解問題,但是並不能解決矛盾。

比較論壇,微博,知乎/quora 的設計已經很出色了。和一個精英小圈子比較,我個人更喜歡有觀點衝突的地方。比如 @andypan 這個答案,我點了反對,但是也樂於讀到: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0228/answer/14965793

目前似乎真的缺少完美的解決方案。那麼就接受次優解吧?

@蘇椰 或者 @陸小茶 他們可以退出知乎。但是,這個問題現實世界中,其實也沒有很好的答案。。。

你也要退出這個世界嗎?


-

自問自答。

首先,我提這問題,不是洩憤來的,也不是罵人來的。同理,我不會離開知乎。

請依據上面三個前題,看我下面的陳述。

一、

知乎這樣的網站,是我們活過bbs時代,許多人的夢想,誰也沒辦法,包括曾有過的灜海威,新浪,網易,任何門戶網站的bbs區,都沒有出現過,像知乎這樣高素質的參與者。

加上,我自己許多長年的好友都在知乎上頭,所以,知乎是多麼珍貴的所在呀?

這,其實也就是我們這些人,不懈不倦地在知乎上交換知識的主要原因呢。(我自己確是如此的,所以,我從來不用「謝邀」二字,我在知乎上回答答案,全憑個人意願,不用任何人邀請)。

如何才能把我們這樣的珍重感,傳達給年輕人知道呢?

我覺得好難。

二、

我覺得,知乎應該在「新加入人員」的進入時,有一個過程。

不是別的什麼限制,可能只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讓這些新加入的人,能一下子感染到知乎的善意,能理解到知乎存在的價值,能讓他們不覺得孤單,告訴他們,不要害怕,只要你好好地跟人互動,你一定能獲得大家對你的肯定,以及支持。

要知道,我最早在知乎上答「貓和狗」的問題,叫知乎在微博上轉了幾百個,那問題的答案,迄今也才是幾十個支持。不怪別人,只因那時才是新進知乎,沒人認知。

我的意思是,能不能讓知乎,辦個徵文:「給新進人員的一段話」,讓新加入的人,都可以在那樣一篇文章的感染下,至少,初期不要隨意地放肆攻擊答題者。

三、

當然,知乎的機制還能加強,比如「拉黑的人,他的惡意回答,就該一併消失」,不要讓那些惡意的評論者,被拉黑了,也無所謂,反正他罵人的話,永遠留在那裏。

又比如,一些常被拉黑的用戶,可不可以就乾脆直接清除出知乎?

類似這種工作,負面能量,負面舉措的工作,當然該作。

但,說到底,我還是相信正面能量,能不能大家集思廣益,讓這一代年輕人,以為全世界繞著他們轉,一切資源為他個人所享用的年輕人呀,能夠被感染,在知乎,學到一個真誠而無價的道理。

讓他們學會「施比受,更有福」。

讓他們學會「教學相長」。

讓他們學會「與人為善」。

讓他們學會,什麼才是知乎歡迎的知友?

四、

當然,上面說的一通,對一些「老用戶」也適用。

這些老用戶,當然也包括我,尤其不要再攻擊出題人,起碼,這點該有共識。

這世上,問題不存在好壞,只有爛答案而已。

我想,當過家長,當過前輩,當過師父,有過人生閱歷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說一個不直接相干的建議:研究並引入類似Quora的積分制,積分用於推廣自己的問題給更多人看到。

提問被人關注,被人回答可以得到積分,這樣可以鼓勵大家提出高質量問題;

回答被人感謝,被人贊同也可以得到積分,這樣可以鼓勵大家做出高質量問答;

邀請根據某種評價機制系統認定的某話題較權威用戶回答問題也可以採用消耗積分的辦法,避免明星用戶每天收到過多邀請騷擾的問題。

推廣自己的問題給其他人消耗積分--推廣可以使得自己的問題被關注所標註話題的在線用戶看到,解決了新手提問沒有老用戶關注就無法得到傳播的問題。推廣給多少人和消耗多少積分直接掛鉤;

投贊同票/反對票也可以考慮使用積分,這樣可以避免大家隨便投贊同票,使得部分有明顯缺陷的答案被『多數人的暴政』推舉『成多數人的真理』。當然感謝和沒有幫助不需要參與到這個機制里來。

這個體系如同貨幣制度,需要做到收支平衡。很顯然新用戶得到積分的難度比較大,消耗積分可能比較快。平衡制度可以重點圍繞被關注數、註冊時間、回答問題數量和獲得贊同/感謝數量小於某值的新用戶群設計。可以按照某固定頻率為這些用戶發放積分,鼓勵他們使用。

這個制度里避免惡意評論的設計可以通過『投訴』按鈕實現。投訴原因可以是違法信息,惡意信息,廣告信息,和人身攻擊。一個用戶被不同用戶投訴到一定次數時,可以採取停發積分或者扣除積分的措施。一般喜歡攻擊別人的用戶都是在內容上貢獻不多的『新』用戶。他們對於積分比較敏感。

當然會有一些人為了搗亂重新註冊賬號進來接著噴別人。不過相信我,這種用戶都是三分鐘熱度,其他用戶不理會,不用多久破壞性行為就自動停止了。

僅供參考。


難道這幾天是問題集中爆發期?

早上看見蘇椰和陸小茶要走,晚上看到Yolfilm表達了他的憤怒。

還有這幾天對知乎的現狀熱切的討論。

非常理解Yolfilm的憤怒,也深刻理解為什麼產生這樣問題的原因。

一個UGC社區,高質量的用戶離去應該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同時我也深切的認為,知乎的魅力來自於有像Yolfilm等很多高質量用戶的存在。

一定有很多人瞧不起,說裝什麼高質量用戶,我是屌絲,我是蟻民,我就是不喜歡高端。

但是這些人充斥著各個社區,還沒有一個社區有知乎這樣的魅力。

這就是事實,事實一再證明,屌絲聚集的地方產生不了高質量的內容。

這不就是二八理論嗎?百分之二十的人群,產生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或者創造百分之八十的價值。

這不就是精英思想嗎?

可是互聯網時代,許多人還是相信長尾理論,相信那些沉默的大多數能創造價值,在互聯網,無論多不起眼的地方,都能普遍覆蓋到,並且創造價值。

我不知道知乎的運營人是相信二八理論,還是相信長尾理論。

繼新老師說的「高質量的大社區」,我好激動。

因為投資人拿出一大筆錢出來,搞了一個完全沒廣告,乾淨清爽的界面出來,一定是要有收益的。

倘若知乎變成一個小眾,高端的社區,不符合知乎投資人的願景。

我知道,高質量和大用戶群,倘若不矛盾,一定在美國。

倘若不矛盾,又一定是中國二十年以後的事情。

中國的現狀就是大批低素質的網民佔據著用戶群,無論你如何引導,產生的負面作用,不會在短時間消除,等真到大家普遍素質上來的那一天,會有新概念的網站出現嗎?

我真的不希望知乎成為中國高質量大社區的實驗小白鼠……

還是繼新老師的那句話:正能量。

所以Yolfilm不離開知乎,我也不會離開。

第一次感到,我和一個網站的命運竟如此的關聯,這真是第一次!

努力做好引導工作,雖然明知是不可能的任務。

Plus:

我真的感覺,評論功能成了新用戶最喜歡的功能,因為找到了BBS的感覺。


確然我認為這是知乎目前最大的問題,什麼水問題水答案都在其次。

有時候感覺,網上很多網友,就是懷著一股無來由的「無盡的憤怒」,跑到網上來直抒胸臆,任何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都能夠直指其噴嘴開關。

層次低點的,滿嘴髒話,層次高點的,滿嘴陰損怪腔

有時候,甚至和你真正表達的意思和思想完全沒有關係,僅僅其中一小段話,一兩個詞就能引發他們的滔滔不絕。

你若跟他回嘴較真,那便更是順了他的意,其「無盡的憤怒」將充分表達和持續不斷得傾瀉。

能怎麼辦呢?一般我的做法是由他噴去,最多最多,他噴出的只是自己的墓志銘而已。

不過在看了 蘇椰爲什麽宣佈離開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78647

這個問題以後,我略微改變了我的看法,尤其是其中@張亮 以及 @RcRc的答案,我決定以後努力上門圍觀並鄙視這樣的噴子。 是到珍惜知乎環境和氛圍的知友們站出來的時候了。趁著現在噴子濃度不高這樣做還來得及,要是等到像新浪微博上那樣泛濫的話,那就是被噴子圍觀而不是圍觀噴子了,那時候就回天無力了。

知乎可以做的一點是,在首頁上可以上書:

「親愛的用戶,如果您感到了自己無盡的憤怒和噴薄欲出戰意,下送傳送門至XXXX,盡情去宣洩吧,歡迎心平氣和以後再回來」 呵呵


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文章 《容忍與自由》

@yolfilm 曾在知乎以胡適先生寫此文的時期、背景,對此文做過很好的解毒。

我認為此文放在今日,放在知乎,也是一篇令人警醒的好文章。

一個自由的知乎,需要容忍

若您能看見此回答,煩請細讀《容忍與自由》

此文推薦給所有用戶

也請 yolfilm 在讀一次,相信以今日之背景,今日之知乎,您會有收穫。

全文

《容忍與自由》

胡適

十七、八年前,我最後一次會見我的母校康耐兒大學的史學大師布爾先生(George Lincolnurr)。

我們談到英國文學大師阿克頓(Lord Acton)一生準備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沒有寫成他就死了。布爾先生那天談話很多,有一句話我至今沒有忘記。他說,「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爾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這句話我越想越覺得是一句不可磨滅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感想。有時我竟覺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我十七歲的時候(一九○八)曾在《競業旬報》上發表幾條《無鬼叢話》,其中有一條是痛罵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我說:

《王制》有之:「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吾獨怪夫數千年來之治權者,之以濟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誣民之學說得以大行,遂舉我神州民族投諸極黑暗之世界!……

這是一個小孩子很不容忍的「衛道」態度。我在那時候已是一個無鬼論者、無神論者,所以發出那種摧除迷信的狂論,要實行《王制》(《禮記》的一篇)的「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一條經典!

我在那時候當然沒有夢想到說這話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後(一九二三)會很熱心的給《西遊記》作兩萬字的考證!我在那時候當然更沒有想到那個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後還時時留心搜求可以考證《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時候也完全沒有想想《王制》那句話的歷史意義。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這樣的: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此四誅者,不以聽。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沒有懂得這一段話的「誅」正是中國專制政體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學術、新信仰、新藝術的經典的根據。我在那時候抱著「破除迷信」的熱心,所以擁護那「四誅」之中的第四誅:「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我當時完全沒有夢到第四誅的「假於鬼神……以疑眾」和第一誅的「執左道以亂政」的兩條罪名都可以用來摧殘宗教信仰的自由。我當時也完全沒有注意到鄭玄注里用了公輸般作「奇技異器」的例子;更沒有注意到孔穎達「正義」里舉了「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的例子來解釋「行偽而堅,言偽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疑眾,殺」。故第二誅可以用來禁絕藝術創作的自由,也可以用來「殺」許多發明「奇技異器」的科學家。故第三誅可以用來摧殘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誅,要「殺」《西遊記》《封神榜》的作者。那時候我當然沒有想到十年之後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就有一些同樣「衛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誅,要「殺」我和我的朋友們。當年我要「殺」人,後來人要「殺」我,動機是一樣的:都只因為動了一點正義的火氣,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敘述五十年前主張「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故事,為的是要說明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我到今天還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信有一個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我的無神論與共產黨的無神論有一點根本的不同。我能夠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夠容忍一切誠心信仰宗教的人。共產黨自己主張無神論,就要消滅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絕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態度了。

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這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能容忍我這個不信神也不信靈魂不滅的人,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擲我,把我關在監獄裡,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燒死。我在這個世界裡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我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對我的容忍度量是可愛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總覺得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誠心的諒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誠心的容忍並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因為我年紀越大,我越覺得容忍的重要意義。若社會沒有這點容忍的氣度,我決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膽懷疑的自由,公開主張無神論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們都可以看見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度。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總不喜歡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為。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個宗教團體總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對的,是不會錯的,所以它總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錯的,必定是異端,邪教。一個政治團體總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是對的,是不會錯的,所以它總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見解必定是錯的,必定是敵人。

一切對異端的迫害,一切對「異己」的摧殘,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論的被壓迫,都由於這一點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心理。因為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試看歐洲的宗教革新運動的歷史。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約翰·高爾文(John Calvin)等人起來革新宗教,本來是因為他們不滿意於羅馬舊教的種種不容忍,種種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歐、北歐勝利之後,新教的領袖們又都漸漸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許別人起來批評他們的新教條了。高爾文在日內瓦掌握了宗教大權,居然會把一個敢獨立思想,敢批評高爾文的教條的學者塞維圖斯(Servetus)定了「異端邪說」的罪名,把他用鐵鏈鎖在木樁上,堆起柴來,慢慢的活燒死。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這個殉道者塞維圖斯的慘史,最值得人們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運動原來的目標是要爭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爾文和他的信徒們居然會把一位獨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燒死呢?何以高爾文的門徒(後來繼任高爾文為日內瓦的宗教獨裁者)柏時(de Beze)竟會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條」呢?

基本的原因還是那一點深信我自己是「不會錯的」的心理。像高爾文那樣虔誠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確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筆確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見還會錯嗎?他還有錯誤的可能嗎?在塞維圖斯被燒死之後,高爾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評。一五五四年,高爾文發表一篇文字為他自己辯護,他毫不遲疑的說:「嚴厲懲治邪說者的權威是無可疑的,因為這就是上帝自己說話。……這工作是為上帝的光榮戰鬥。」

上帝自己說話,還會錯嗎?為上帝的光榮作戰,還會錯嗎?這一點「我不會錯」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沒有錯誤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見就是「正義」,反對我的人當然都是「邪說」了。我的意見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對我的人的意見當然都是「魔鬼的教條」了。

這是宗教自由史給我們的教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為不容忍的態度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會問題的討論上,我們同樣的感覺到不容忍是常見的,而容忍總是很稀有的。我試舉一個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們在《新青年》雜誌上開始提倡白話文學的運動,我曾從美國寄信給陳獨秀,我說: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願國中人士能平心靜氣與吾輩同力研究此問題。討論既熟,是非自明。各輩已張革命之旗,雖不容退縮,然亦決不敢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獨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

鄙意容納異議,自由討論,固為學術發達之原則,獨於改良中國文學當以白話為正宗之說,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當時看了就覺得這是很武斷的態度。現在在四十多年之後,我還忘不了獨秀這一句話,我還覺得這種「必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的態度是很不容忍的態度,是最容易引起別人的惡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對的。

我曾說過,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我現在常常想我們還得戒律自己:我們著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我們受過實驗主義的訓練的人,本來就不承認有「絕對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經常被惡意評論的來答一發

對純惡意的攻擊,支持憤怒,支持離開,可以拉黑,可以舉報,可以鄙視,可以無視。

網路大了什麼素質的人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蠢者見蠢,淫賤者見淫賤。

評論區就像一面明鏡,照出眾生相。

現實生活中不也是一樣?

越渣渣不堪的人越言語可憎,越優秀美好的人說話越得體。

要知道,那些出口傷人的,不是因為你不好,是因為它自己有心病。而這類人,他們算個毛線,反正在現實生活中你們是幾乎毫無交集的。

如果看到惡意評論的噴子,看到追著你叫罵諷刺的神經餅,你就把它當亂碼過濾掉。

你如果氣不過非要和個蠢人打嘴仗,不但費功夫,還會巨累心,何況就算你和傻瓜打贏了也不見得光榮。

所以,別搭理,莫走心,愛贊贊,不贊滾。

馬太福音: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人生在世,時刻都要像保護眼珠一樣保護自己的心靈,不要被別人惡毒的意識污染了。

和垃圾人保持距離,向來也都是人們的生存之道。

自己的心靈始終明覺,溫柔,向善,思賢,透亮,分辨得清是非好歹。

而不要去與污言穢語者瞎糾纏。

真心不值得。


多樣化很正常。

自由的言論氛圍很必要,規則交給知乎定。

禮貌很重要,寬容在此處顯得很可貴。

我看題多,答題有限,已很珍惜這個平台。

對於惡意的、缺乏禮貌的、泄憤的問題答案評論,就用一招------無視其存在。

好了,很愉快^_^ 何處傷神了!


我是一個新用戶,沒有什麼貢獻,大多時候都是看,但真的很有營養!真的很感激有"知乎"這樣個社區。。。也從這兩天的頁面看出點端倪。。

我妄自揣測(請勿怪)要離開的朋友是真心愛知乎的,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憤怒,還有無奈。。。就好比眼看著自己傾注心血的作品被漸漸污損一樣,於是就不想也不忍看了;害怕看見自己的心血全部污糟掉;怎麼辦?又似乎有心無力。他們是真的愛知乎。我能體會這種心情。

更讓我感動的是不離開依然決定用正能量和善知識滋養這裡地人們,播下一顆種子後,這棵種子到底會不會漚壞會不會發芽,發芽後會不會夭折,長大後會不會變歪脖都不是播種人能決定地,重要的是要去播。。。

所以,我對知乎也會不棄不離,儘管我未必能作多大貢獻:)


讓新人進來的時候看什麼東西的想法,我覺得不靠譜,回想一下,你註冊什麼網站的時候,「我已閱讀並同意此用戶協議」選項,有幾個人讀過?

我覺得可以讓新人一進來就問一個問題,並且,這個問題要特別標示出來,是新人問的問題,並自動邀請該問題有關方面的牛人來回答,知乎老人要形成幫帶新人的習慣,對於新人的問題,不得嘲諷,不得認為提問者「弱智」、「被洗腦」、「這個問題不適合知乎」等等,都要耐心、細緻的回答新人的問題,不管這是不是一個好問題。

這樣,新人問的第一個問題,他自己肯定會積極關注,如果能夠得到熱心、全面的回答,他必定會覺得這個地方好,發言也會謹慎。另外,新人問的問題,必然也是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如果有該領域的牛人回答他的問題,查看該牛人的主頁,進而關注他也是必然的了,這比強制讓新人必須從「知乎十二大常委」里選一個關注要好得多。


-

別動氣。

兩方間,有一方不講禮貌,甚至不辨是非,要是另一方,再無名火起,問題就無解了。

更為理智的一方,一定要隱忍呢。也不是說隱忍,別當回事就好了。

「hao che a!要被摺疊。」

這回復,是不是很搞笑?它說這回答扯,它自己又扯得不得了,一個理由都拿不出來。

看到這回復,我心裡不舒服了一下,因為是沖著 yolfilm 去的。

如果是沖著我,哈哈,也許會把它當作笑話看。

「被這麼一條不靠譜的回復說扯淡,嗯嗯,看來我還是很靠譜的嘛。」

糟糕,離題了,問題是「該怎麼辦」。

認真地說,應該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值得信任的。

用愛和信任去解決矛盾。

——這樣說會不會很扯淡,但是我覺得啊,現實已經很複雜了,互聯網上沒有什麼利益牽扯,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啊。也許平時的表達習慣不同,造成一些誤會,應該還是可以解決的吧。

不過這只是一廂情願,是否可行,還沒試過。

上次于謙謙的事,想和她談談,證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值得信任,

沒有辦法收到她的回復,一度感到很失落……。

只是改問題然後被指責,體會不到認真敲出回答,卻看到無禮評論的心情。

但,還是很希望認真回答的大家,信任「無禮評論」背後的人,也信任這個社區。

這麼說會不會很過分,要求無端被指責的人,寬容那個造成傷害的人。

反正,要是他真的可惡到爆,一定有人會幫你把他趕跑。

-


不同意用戶分級或者加「V」之類的提議。

這樣做,最直觀的就是劃分出不同群體。而群體類別化,正是偏見產生的認知根源之一。

我們並不生活在一個客觀公正的世界。

就如我,對一些我不屬於其中的群體就抱有很大的偏見,比如「詹姆斯球迷」(抱歉讓你們躺著也中槍了)之類,對於「非我族類」的,我們會下意識的產生距離感、偏見等等破壞性的認知。

所謂「高端群體」、「小白用戶」,如果真的把這些屬性表象化,那麼知乎將永遠沒有消除爭執的一天。

讓我們都重新成為求知者吧。

無論是被攻擊者、謾罵者,讓我們的回到你註冊知乎的那一刻,你為什麼註冊這個網站?我想沒有人是單純為攻擊別人而來的,實現這個目標別的地方比知乎方便多了。我想大家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知識,結交更多的朋友,那麼我們不都是屬於同一個群體——「求知者」嗎?

我覺得知乎應該引導大家強化我們都屬於「求知者」這同一類人的概念,而淡化某某是**領域的專家,某某是小白用戶這樣分化群體的意識。相比外人,我們對同類也許會更寬容一些。

攻擊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減少?

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攻擊行為有三種主要觀點:攻擊是本能的,攻擊是由挫折引起的,攻擊是習得的。

三種觀點都很好理解,我們應該關注如何從這些觀點出發,減少知乎上的攻擊行為。

  • 關於攻擊本能論,我們是否可以接受攻擊是客觀存在的?就像知友@李楠 所說,「關於這個問題,現實世界中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你也要退出這個世界嗎?」接受攻擊的存在,不要把知乎當做一個伊甸園,是否會讓自己更平和一些呢?
  • 關於挫折-攻擊論,我想挫折有很多來源,知乎以外的,我們無法控制。僅就知乎上,也有很多產生挫折感的可能,比如:觀點不同而大多數人都站在自己的對立面;新人的提問和回答都無人關注;通過提問、回答發現自己知識的匱乏等等,乃至於所謂「民主的暴政」,我認為它不只存在於評論中,同樣也存在於部分回答中。近期看到了一部分回答,從字句中能感到「你是小白,我罵你是為你好」的理直氣壯,而這樣的回答通常會得到很多贊同。其實這些回答中的理性部分確實值得贊同,但換個角度想,被教育的對象在發現自己的錯誤後本身就會產生挫折了,然後又被貼上一個「無知」、「小白」、「too young too simple」的標籤,被一群人「語重心長」的教導,換做你你能「爽」嗎?

挫折這段說的有些長了,從這個角度思考,減少攻擊,知乎團隊可以考慮在問題發現、答案推薦等方面再做一些優化;而暫時比別人看到「更大世界」的知友們,也可以更多一些非評判性的回答。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減少一部分挫折感,而使知友們更多地關注到答案本身的層面。畢竟我們來知乎是為了求知的,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獲得贊同、滿足感的,但沒人是為了獲得挫敗感的。

  • 關於攻擊習得論,我們可以共同努力,在知乎這個環境里塑造和強化非攻擊行為,產生與攻擊行為不一致的反應。比如更多的發表鼓勵性的評論,更少的回應「惡意評論」。我們既然可以學習到攻擊別人,同樣也可以學習到如何善待其他知友。

期待知乎變得更好~


關閉評論。


原發於Yolfilm先生答案下作為評論,不是成熟的想法,受Yolfilm先生鼓勵,就當答案發了,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點思路。

------------------------------

看到游先生的第一條,就躍躍地要發表一些看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給新用戶提供一篇文章之類的引導,沒想到第二條真的就說了。非常同意。

地圖炮開的略兇殘了,我也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卻也沒有先生說得這麼不堪啊……在蘇椰先生的回答的評論里我也說過,我不喜歡把話說滿,或許因此而較少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對「與人不為善」的各種行為體會可能較少,於是就少了一份與先生在這方面的同仇敵愾的感覺。「教學相長」,「與人為善」,這些道理我倒是非常支持的,這也是我常常自省的條目之一。

教育是一個於我太複雜的話題,我自然說不好。但我發覺,人是自然地會有自己的對錯看法的,也是自然地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與人不為善」,問題就出在人的「相輕」上。這或許就是@經雷 先生說的「叢林法則」吧。但是我相信,人性雖本非善,這點上分歧固然存在,但是為善無論如何是應該要做到的一件事情。

這樣討論下來,或許「踢出不良用戶」是一個合理的要求, 但是誰為不良,誰決定踢出呢?我覺得誰都做不來這件事情。

倒是有一個辦法:用戶分級,限制許可權。如果新用戶並不能隨意評論,而一定要回答達到一定贊同數,讓其明白知乎是一個互幫互助的地方,是一個需要通過努力才能被承認的地方,是一個有著豐富知識和許多優秀的用戶的地方,是一個值得認真交流的地方,或許,大家都會珍惜這份被認同的來之不易和失之不值。


我覺得痛苦的根源在於把別人拉到和自己一樣的高度。

有些用戶就是把這裡當成了人人、把你我當成了校友同學,有些問題就是來發泄,有些評論就是為了噴的,何必都看作是正兒八經的討論呢?

面對惡意的評論,我覺得可以分幾種情況:

1、FQ、不講道理的,拉黑不解釋,不需要有什麼交集,跟不講道理的人溝通純屬浪費時間。

2、反駁無力的,灌水的,不知所云的,無視之,,,

3、其他情況對罵之。

比如說我要是遇到個評論說好扯啊,要麼無視,要麼反問「哪裡扯」。

如果對方回復是,這個社會就是扯,就是不缺你這種扯淡的人,扯瞎JB蛋,老子就是。。。。

直接回復「拉黑不解釋」即可。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就跟某黨洗腦洗了這麼多年社會還是不和諧的問題是一樣的,無解...

好吧,上面我說的估計也會有人覺得是惡意評論,有的時候我也搞不清有的人所謂的惡意評論評斷原則是什麼。當然這不是針對題主,被人直接的攻擊當然是很討厭的,但是,我覺得在知乎中確實存在一些「完美主義情節」以至於要求太多而且敏感


是不是可以設置一個類似「差評」或者「黃牌」的機制或按鈕 當一個用戶積累一定數量的「差評」或「黃牌」後 就可以被禁言或者踢出論壇。

我覺得調侃是允許並且有時候是歡迎的 過度的謾罵或者無根據的人身攻擊之類的就過分且低級了 總體上知乎應該期待的是一個虛心求教用心解惑的環境吧。


至今沒有拉黑過一人,貌似qq上也不多,只有旺旺上經常拉黑亂髮廣告的。

因為回答的問題通常比較小眾,所以雖然惡口,卻也很少受到窮追猛打,至今仍然不覺得沒有什麼是主動忽視這個天生技能解決不了的。

僅從我個人的角度,還沒有感覺到這種風潮,因為我也很少點開評論區,可能我並不算知乎的典型用戶吧。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一項規矩在猴群中是如何樹立並保持的。

故事裡的老猴子為何能成功地教育新猴子?數量優勢。

在整體5隻猴子的比例下,每次只換1隻新猴子,教育效果顯著。

假設原有5隻老猴子,一下子加入5隻新猴子,甚至更多,結果會怎樣?老猴子勉力維護的制度,或者規矩,將一下子被沖刷得無影無蹤。

所以,對放開註冊這一舉措的擔心,就是基於新來者的數量優勢。

香蕉成了禁果

  社會學中曾經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大鐵籠子里關了5隻猴子,實驗者放進一掛甜美的香蕉,5 只猴子頓時興奮起來,環視了一下周圍, 其中一隻率先伸出手臂去抓。這時, 實驗者用高壓水槍攻擊5 只猴子, 包括那4 只僅有念頭尚無行動的猴子都受到懲罰。過了一會兒, 看看沒有動靜, 又一隻猴子躍躍欲試地竄到香蕉跟前, 高壓水槍的集體懲罰再次啟動。如此這般, 幾輪下來,5 只猴子竟沒有一隻敢於嘗試去接近香蕉了, 因為集體受罰的經驗讓它們膽寒。

  這時, 實驗者抓出一隻水淋淋渾身發抖的猴子, 送進來一隻新猴子, 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一進籠子就直奔香蕉,4 只吃盡苦頭的猴子立刻一擁而上, 把這個冒失鬼痛扁了一頓, 阻止它接近深具誘惑力的美味, 免得大家跟著受罪。於是新來成員很快明白了那掛香蕉是不能動的。隨後, 實驗者又抓走一隻吃過苦頭的猴子, 換進來一隻新猴。同樣的一幕再次上演。

  等到淋過水的猴子一隻一隻被換走, 籠子里只剩下5 只從來沒嘗過高壓水槍的猴子。這時儘管高壓水槍再也沒有出現,5 只新猴面對香蕉卻仍然不敢造次,雖說誰都未受到過水槍的懲罰,卻能夠一個個循規蹈矩, 成了自律的一群。在這個籠子里,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了: 猴子們最愛吃的香蕉成了禁果, 這個禁區的秩序又是由它們自己維護的, 達到了群體控制的最高境界。

  儘管在這個實驗中被耍弄的是猴子, 人類的情況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對人類的眾多的制度與籠中的猴子所受到的「 規訓」沒有什麼區別。從猴子們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人類文明的骨架——「 制度」 是怎樣形成的。


順其自然吧。只要知乎站方保持中立,不介入爭論,讓網友自己pk,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推薦閱讀:

哪件事情讓你感覺到知乎的強大?
五花肉為什麼叫"五花肉"?
如何看待《天下糧倉》和《走向共和》兩片在知乎上熱度的差異?
如何評價知乎新版 4.51.1 移動應用?
知乎在本地化 Quora 模式的過程中最關注的是什麼?

TAG:知乎 | 知乎社區 | 知乎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