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別人更勇敢地活下去,即使是雞蛋碰石頭嗎?

後面的一個問題靈感來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文學獎上的演講 http://www.got1mag.com/blogs/wanhui.php/2009/03/08/harukimurakami

@李承鵬 李承鵬的微博 新浪微博


奧威爾的《我為什麼寫作》裡面提到了一些寫作的理由,挺同意的,如下:

一是純粹的自我主義。渴望被人認為聰明,渴望被人談論,渴望在死後被人銘記,渴望報復那些在童年時期曾冷落侮辱你的成年人,等等。

二是審美熱情。對於外部世界的美有敏銳的感受力。或者說另一方面,對辭彙有敏銳的感受力,並且能夠恰到好處地運用。能夠領悟辭彙的音素及韻味中的美感,能夠欣賞優秀散文的嚴謹結構及優秀故事的跌宕脈絡。有與他人分享珍貴記憶和難忘經歷的渴望。 ... 除了鐵路指南那種層次的書籍,任何作品都不能完全排除審美因素。

三是歷史衝動。即渴望了解事情真相,發現真正的事實並以饗後人。

四是政治目的。在這裡指最廣泛意義上的""政治"",渴望推動世界向某個方向前進,渴望改變他人對於他們獻身其中的社會的認識。 ... 認為藝術與政治毫不相干的觀點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


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歷史,以及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

單從個人動機而言,寫作是以升華的形式滿足了自身的力比多衝動。


寫作就像是雕塑自己心靈的尊嚴一樣。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好不好,跟作者對待尊嚴的程度有關係。


這個是節選自熊培雲《自由在高處》的自序

如果感興趣

可以給你自序全文鏈接:「我為什麼要寫作」

讀完了或多或少會有收穫

  我承認自己的大樂趣就在於思想,正如我相信我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那麼,我對自己的寫作又抱有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李慎之說「二十世紀是魯迅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胡適的世紀」,對此我是非常認同的。以我的理解,二十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流血的世紀;而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改良的世紀,流汗的世紀。這一判斷同樣影響到我的寫作態度。我從來不想將自己的文字變成一種革命性的文字,也不奢望哪篇文章對改良社會有個立竿見影、馬到功成的效果。(和韓寒相同)

  我寫評論,這首先是一種思考與表達方式,久而久之甚至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狀態。一個真正熱愛寫作的人,未必會去信仰什麼宗教,但他會將自己每天的寫作當作一種關乎良心的禱告。既然不希望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內過盡你的有生之年,又何必奢求一言興邦,改天換地?

  有人說,魯迅是雜文,胡適是評論;魯迅是酒,胡適是水。酒讓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癲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在平常的寫作中,不管實際上做得如何,在心底里我是偏向胡適的。所以,如果有人說,「培雲,你的文章讓我想起了魯迅」,這樣的時候,也許他是在開玩笑,也許是在讚揚我,但是說實話我會因此非常不安,如芒刺在背。我會想到魯迅的「一個也不寬恕」,想到胡適的「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想到圖圖大主教的「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由此反思自己活得是不是不夠寬厚,寫作是不是過於凌厲。

我承認,我更喜歡胡適的那份安寧豁朗、樂觀寬容以及「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的爛漫與純樸。無論在什麼樣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風度的。在苦難與陽光之間,我更願意看到陽光的一面、積極的一面,看到萬物生長,而不是百花凋零,獨自嘆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個人,由著一個漸次開放的環境,都在向著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沒有敵人。

  以獨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遙想胡適先生當年,不僅挨了魯迅的罵,挨學生(毛澤東)的批。1928年,由於寫《人權與約法》,還坐過國民黨的幾天牢。據說,若不是《紐約時報》參與營救,還險些被判了死刑。胡適的一生會因為同情而讓步,卻從未屈服過。他是思想之軍,而非暴力之軍。

  大概是2003年前後,我在法國的電視台上無意間看到一則歌舞劇的片花。雄渾的音樂、宏大的場面讓我激動不已。歌舞劇的名字是《斯巴達克思》,我印象最深、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其中一句歌詞「Je reviendrai,je serai des millions」。為此,我還特別將它譯成了很上口的八個字——「我將歸來,萬馬千軍」。這樣的雄心壯志,是很適合一個遠赴他國求學的遊子的。即使是一個奴隸,也會覺得自己未來可期。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學業較忙,未能親臨演出現場。而在我離開巴黎時,想買張碟已是難上加難。其後幾年間,每次返回巴黎時,不忘在音像店裡翻箱倒櫃,但都一無所獲。謝天謝地,在2010年的秋天,我突發奇想,竟然在國內的網站上買到了。

  我從來沒想過要到國外定居,我註定要回到中國,我犁鏵一般的筆尖註定是要落在這片土地上。區別在於,雖然我希望自己帶領萬馬千軍歸來,但是我的理解和舞台劇里的斯巴達克思不同。其一,我所期望的萬馬千軍,是思想之軍,而非暴力之軍。其二,我所期望帶領的,不是縱橫沙場的萬馬千軍,而是我孤身一人。我不會像芮成鋼那樣做急於「代表中國,代表亞洲,代表世界」的「三表人材」,我只想做「一表人材」,只代表我自己,靠著自己的經驗與理性發言,不強迫任何人。(同樣不喜歡芮成鋼- -)

  而且,我分明看到,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那些能夠帶領萬馬千軍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關於這一點,看看當年袁世凱的凄涼晚景就知道了。另一句廣為人知的話是,打得了江山,卻丟掉了自己。一個以思考為業的人,當以獨立思考為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比帶領好自己更重要的了。

  有趣的是,常常有讀者誤以為我是一個白須飄飄的老者。待知道我還這麼年輕,生命長遠,有人甚至會在網上向我大喊,「嘿,年輕人,把多年來我對一位老人的尊重還給我。」我不能詳盡人們誤以為我是老人的原因,我想恐怕這至少和我說理的態度和敘事的風格有關吧。我內心安寧,每天活在思維的世界裡,寫作於我更像是一種修行。即使是與人辯論的時候,我也不會以征服他人為真實的樂趣,而是希望通過交流在對方身上學得更多東西,以增長我的見識,豐富我的生命。如果你只是為了說服別人而去寫作,不僅真理會離你越來越遠,連自己也會離你越來越遠。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過說服別人或者讓別人臣服於我的觀點證明我自己存在。  十多年來,我寫了無數評論,以及寥寥幾篇散文。偶爾,也會聽到一些朋友(比如我尊敬的姜弘先生)問,為什麼寫這些零星的文字,而不去寫更大的東西?對於朋友們的善意提醒,我通常會報之一笑。我知道有些勤奮的朋友,一天會寫出很多評論來。但是,即使是這樣,你也不必苛責他是在「粗製濫造」,你只當他是在做一些思維訓練,在做思想的加法。

因為一些編輯朋友的長期約稿,我漸漸養成了每天寫評論的習慣。再後來,我發現寫專欄是我的一種散步方式。只要時間允許,寫一點又有何不可?為什麼不接受做一些細碎的事情?從這方面說,我是很能理解梁文道兄所說的「寫專欄比寫一本大書重要」的意思的。胡適當年,不還在自己的刊物上撰寫如何刷牙的文章么?散步是日常的,遠足卻需要機緣和更精心的準備。

  當然,人貴有自知與自省。當我意識到這份差事佔用了我的大部分時間,讓我的生活在自我重複中慢慢失去了趣味時,我立即學會了剋制。凡讓我成癮的東西,都不是我需要的樂趣。我有自己的方向感,不會去做隔行的評論,更不會發評論癲。但得機緣,我自然也會停下來,做朋友們所謂的「更偉大的事情」。過去的兩三年間,我在《南方都市報》上寫了三十萬字的「鄉村紀事」專欄,也是因了一種機緣。而且,直到今天,人近中年,我仍相信自己的寫作還沒有真正開始。

  其實,無論是雜文還是評論,詩歌還是小說,抑或其他,每個寫作者都在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評論只是其中一種。而且,對於我個人而言,尋找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甚至是件比擴大自己的言論自由更嚴肅的事情

  我對母校南開有一種深厚的情感,除了因為它曾有私學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還因為它與西南聯大的淵源。鹿橋在《未央歌》里將他在西聯赤腳上學的時代描繪成「詩歌加論文」的時代。事實上,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適合我自己的「詩歌加論文」式的表達,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心靈又有理性的文章,只有這樣才能讓我身心愉悅,才符合我審美的情趣。

  寫作首先是為了生活,為了不辜負這一生的光陰,而非為了傳世。但是,只要你細心,就會發現人類歷史上那些真正流傳下來的人文與理論經典——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帕斯卡的《思想錄》,從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到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從老子的《道德經》到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沒有哪篇不是既有理性又有心靈的文字。我甚至敢斷定,將來的經典絕非刊印在現今中國各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那些可以歸類於「密碼學」範疇的所謂學術論文。  讓我繼續讚美托克維爾的文字吧。談到歷史與傳統的珍貴時,他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談到法國農民如何珍愛他們剛剛獲得的土地時,他說「他終於有了一塊土地;他把他的心和種子一起埋進地里」……溝通理性與心靈的兩極,世界還有比這更好的文字么?


受邀……

「寫作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別人更勇敢地活下去,即使是雞蛋碰石頭嗎?」

這兩個問題後面的那個我不認同。

前面的那個,答案是為自己。無論生理、心理、政治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的,都是為自己。


王小波最優秀的雜文《我為什麼要寫作》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寫作是完全私人的事情:我相信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該做這件事。寫作應該不帶有絲毫的功利性,只是自己內心腫脹了,沒地兒釋放,於是鋪開電腦寫起來,心中的氣慢慢呼出來,通體舒暢。


我寫作的形式只有小說,曾經考慮過「我為什麼寫小說」這個事,如下所述:

我們的世界複雜多面,但是積極認真體驗它的一些人中,有些會在天賦的催動或者情感的召喚下,感覺到自己掌握了關於它的某些規律。

其中的一部分人們選擇以文本的形式來描述這些規律。

為了證明自己發現了這些規律,人們利用想像力編織出實驗所需的各種要素,將它們重新生成,並記錄下報告。

這些報告,就成了小說。

在科學家們力圖劈開枝節細蔓,直搗構造整個世界的各種支點的同時,這些關心自己或者同類對這個世界意義的人們,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從自身延展開來,添枝加葉的也搭建出了世界。

最美妙的枝節細蔓,可以將一根樹榦裝扮成任何東西。能不能使別人相信這棵用木頭樹葉藤蔓堆在一起的東西是「任何東西」,這並不重要。

小說並非是與現實映射對立的避難所,雖然它也不該是凌駕於實現之上的烏托邦。

最好的小說一定是比現實更好的「現實」。

曾經有一段時間裡,我的閱讀範圍是一個密閉的圓圈,圈內是「除此之外的任何文本」,圈外是「小說」。

那是我的黑暗期,我變得既不敏感,也不熱情,對這個世界也不再富有好奇心。然後我發現,我對別人的生活不感興趣的直接原因來自於我對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

因為,我們的生活經常會帶給人混沌、零碎、重複的感覺,並且,最終它們總會融合成為一個可怕的怪物,叫做「無聊」。

這頭怪物棲息在我的身體里,我不知道它呆在什麼我的部位,也不能控制它的飲食作息時間。它偶爾騷擾我,但大部分時間並不搭理我,僅僅用它存在於我身體里的這一單純事實,讓我覺得更難堪。

終於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決定殺死心裡的怪獸,創造出一個自己能完全理解並把控的世界。

這就是我開始寫小說的原因。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雞蛋碰石頭不是勇敢的死嗎?


我不是作家,自己寫的東西,一般只有自己看。

我把寫作看成自我傾訴,自我梳理,和自我發現的過程。

太多不能言的事,不能吐槽,不能罵的人,不能抒的懷。

有的時候一個人半夜坐在那裡寫,寫到熱血沸騰,寫道淚流滿面,寫道豁然開朗的時候都有。

現階段主要通過跑步和協作解決心理問題。

可能老了回過頭來看,會會心一笑,也可能會罵自己年輕的時候怎麼那麼矯情


文字可以打敗時間。


旅遊筆記。

這一趟紅塵之旅,以個人視角,

記錄自身感知並把這些感知展示給他人,

他人共鳴或者不共鳴,接受或者不接受,流傳或者不流傳,掙錢或者不掙錢……

都已是題外話了。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

如果平時的寫字也算作真正寫作的話,我也願意是這樣。


寫作是以文字手段修行,以求內心之純潔,此對我而言。


我認為,一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屬於自我對話;二是希望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被人了解和理解,或對別人產生影響。


因為害怕忘記。


村上春樹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最早看到這篇演講是在韓寒那僅有一期的《獨唱團》上,當時我還沒看過村上的作品,但這篇演講依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作也許可以讓他人活得更好,可以頌揚普世的價值觀,可以讓人們更加善良友愛,但這並不是重點。寫作真正的意義在於,讓個人的靈魂打破隔閡。


村上說了,高牆從表面來看是飛機,坦克和白磷彈,從更深的層次來說,是體制,系統性的殘殺著人類的體制。


既然體制是人類創造的,又為何會殘殺人類?究其根本,是人類之間間隔開來的靈魂。


人們無法擁抱他人的靈魂,這和了解他人的想法是兩回事,是人類根本性的缺憾。即便擁抱得再緊依舊孤獨,即便人群再喧鬧依舊孤獨,因為我們的靈魂棲息在肉體之中,和其他的靈魂隔窗而望。這種隔閡在《EVA》中表現是ATfeld(渚薰稱之為「心之壁」),在村上口中是高牆。


人是生而孤獨的,但正因孤獨,才想要靠近他人,想要接納他人,才有了戰勝這種孤獨的可能性。在村上看來,需要在這孤獨中挖掘下去,深入下去,理解下去,才能打破人們的隔閡而擁抱他人的靈魂。對這個問題的說明需要看三篇作品,一個是林少話為《神的孩子全跳舞》寫的譯者序,一個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還有一個就是這篇演講。


很不幸,這種打破孤獨大概只能存在於一瞬間而非永恆,但這對戰勝冷漠已經足夠足夠了。


戰勝高牆的希望在於雞蛋,戰勝體製冷漠的希望在於個人,這就是村上一直著力描寫個人孤獨而不長篇大論的分析社會狀況的原因,也是寫作的意義之所在。

村上的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因為他能寫出很多人能夠感覺到的,但自己無法描述的東西。那就是,人從孤獨中感受到的,與他人靈魂相交的瞬間。


為了表達和傳播


為了快樂,為了自己,也為了閱讀你文字的人,感受到這份快樂和力量。


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樣,但我寫作是為了自己。

為了給自己勇氣和希望,給自己活下去的意義。

為了如此孤寂的人生里,有一些人,有一些故事,能夠永恆地陪伴我,屬於我。只屬於我。

為了有一天死去的時候,還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些什麼。

為了我心底生長繁茂的另一個世界,如果什麼都不記錄下來,如果時間太久,記憶變得模糊,那真的太可惜了。


推薦閱讀:

求背景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
愛麗絲·門羅《逃離》里有哪幾篇有意思?
尾田榮一郎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你讀《堂吉訶德》的時候有沒有笑過?
怎麼理解「詩言志,歌詠言」?

TAG:寫作 | 文學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