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汽車一竅不通,怎樣選購汽車?

可以在短期內通過些什麼指標來判斷汽車的好壞?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好好開車 · 購車指南,更多「汽車選購」討論歡迎關注。


一、很多4S店要求駕齡2年才可以試駕,所以最好至少提前兩年考個駕照。而且在買車之前,可以多租車(記得買不計免賠),一來練練手,不至於自己買車的時候還很楞提車第一天就把車蹭了;二來租過幾輛不同的車以後,對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車會清楚很多!可以盡量試一下兩廂轎車、三廂轎車,SUV,MPV都是什麼感受,品牌和價位也盡量差異化。

二、剛開始看的時候,車展是個不錯的地方。對於不經常關注車的人,車展是最好的可以一次性看到大量實車的外觀,還可以坐進去體驗空間、內飾、人機工程的地方。有過租車經歷,再看過車展以後,應該可以把篩選範圍縮小到某個價位的幾款車上面。

三、去網上查資料還是必要的。汽車之家是個好網站,大家重點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東西:

  • 車主價格。這個比網站上查到的經銷商價格要靠譜很多。官方售價高一個檔次的車型也可以看看,有一些車型優惠幅度很大,比如奧迪A6優惠後實際上跟賓士C級起價差不多,凱迪拉克CTS優惠後實際上比奧迪A4還便宜。不注意看車主價格的話可能完全想不到這些車型在自己的預算範圍內。
  • 車主口碑。雖然車主不是專業車評人,但是口碑整體上比較真實,而且反映了一些長期使用才能有的體驗或問題
  • 口碑中的用戶平均油耗。用戶提交的油耗數據遠比工信部數據接近實際情況。

  • 口碑中的新車每百輛故障數(PP100),這個類似於JD Power和Consumer Reports做的事,但完全公開,沒有充值,而且免費。可以大體上反映出一款車的可靠性。
  • 車型詳解裡面的保養費用。經常被忽視的一點。

  • 車型詳解裡面其他的測試數據比如0-100km/h加速用時,剎車時間,噪音測試,內部空間尺寸都可以參考一下,但不要迷信。加速測試不等於動力感受(跟變速箱的標定和響應速度,油門的標定,渦輪遲滯,低轉扭矩關係更大),空間尺寸不等於乘坐舒適度、儲物空間便利度和行李空間的方正度,噪音分貝數不等於噪音感受。這些主要還是要通過試駕來比較。

  • 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參考的單一車型的車評了。雖然不見得車評都是扯淡,但是新手不可能區分出哪些充值了哪些沒充值,也不能從看起來都很美好的敘述中發現委婉表達的弱點。但是,汽車之家上的對比測試一般還是比較有參考價值的,這一來因為多半不是某個車廠的單方面充值,二來因為對比過程中缺點和優點暴露的比較明顯。特別如果是你選購的範圍縮小到某個價位的某個類型,比如20萬元以內的SUV,那麼會有很多對比測試可以看。

  • 可以想想自己最需要哪些配置(這也是需要有租車經驗的),然後比較一下意向的幾個車型要買到差不多的配置對應型號的車主價格是多少,配置選擇的合理性又如何。這要比根據起價來選車要科學得多。有些車型的低配雖然比較簡單,但必要的配置都有了,但有的車型就明擺著只有中高配才能買。
  • 不要迷信軸距決定空間和級別的鬼話。軸距對於比較不同類型的車體比如說兩廂車和三廂車,轎車和SUV有意義,在座椅布置上也有意義。但其實我個人更注重車長,其次是車寬和車高。同樣是三廂車,車內那些空間無非就是布置動力總成等機械結構,安排乘坐空間和後備廂空間這幾項。
  • 至於什麼發動機、變速箱、懸掛結構、四驅結構的種類,願意看可以看看,汽車之家上有不少技術類的文章。但是不看也無所謂,消費者其實完全可以把車當成一個黑盒子,不用管裡面怎麼實現的,用戶體驗好就行。最怕的反而是半吊子,看了網上鍵盤車神的一點東西就開始罵雙離合變速箱,渦輪增壓發動機和扭力梁懸掛。
  • 汽車之家產品庫裡面的對比功能很好用,可以多用用。

除了汽車之家以外,還可以去了解一下不同車型的保值率。去網上搜搜也有這方面內容(有個自媒體精真估發布有這方面數據)。另外有了保值率,可以根據你估測的每年用車裡程,計算一下不同車輛的全周期持有成本,方法是用購車全款(含購置稅、車船稅、手續費、保險費)減去折現(可以用餘額寶年化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後的二手殘值,再加上每年的燃油費、保養費用和車船稅(都需要折現)。有的車看起來便宜,但持有成本並不低,如果不是手頭現金緊張的話,不是好選擇。

四、買車之前一定要試駕,一定要試駕,一定要試駕!雖然外觀、內飾和空間很重要,但車畢竟是用來開的,只有開了才知道好不好。開的時候可以留心一下車評裡面提到的優點和缺點,如果自己能感覺到,那麼就確實是對你來說重要的東西,最後決策的時候重點考慮;如果自己感覺不到,那麼即使真的存在其實對你也沒什麼意義。

我個人覺得也沒有必要像從業人員那樣刻意的去找奇怪的工況來試車,就按照平常的開法試試就行。按你平常加速、剎車、巡航、變線超車、過彎的方法來試試這車怎麼樣,日常工況遠比極限工況更重要。不過要格外注意的是,可能需要刻意的試試擁堵路況車開的怎麼樣,4S店一般設在市區邊緣這樣交通比較不繁忙的地段,試車路段一般也選的是格外空曠的地方,需要自己模擬一下走走停停的時候車的感受如何,會不會頓挫,會不會動力反應很慢等等。

另外,一些小細節,比如多功能方向盤上的按鍵是否順手,倒車時視野如何,中控大屏操作是否方便,藍牙/USB連手機能不能正常播放音樂等等,很少有人注意,但其實對長期用車的體驗影響還挺大。

試駕前問一下優惠多少,試駕以後,再問一遍銷售優惠額度能有多少(往往能更低點),有沒有需要強制加裝東西的情況,加裝的話是否原廠原裝,保養保修的政策是什麼。多看幾種顏色的外觀和內飾,有的時候自己想好一定要買某種顏色的,但其實這款車的另外一種顏色的車漆/內飾配色更好看。

五、經過試駕以後,應該可以將範圍縮小到2-3款車型,這個時候推薦你再去做件很少有人做的事情——去租車公司找找能不能找到這兩款車,去開上個一兩天認真比較一下,也能看看開過一段時間以後各自的車況情況如何,對車的了解會比4S店10分鐘的試駕深入得多。

六、提車的話可以盡量選擇3、4月,7、8月,11月/12月初這幾個月份,優惠一般大一些,一定要避開在春節前買車。簽合同的時候注意關於有無強制保養以及訂金是否能退的條例。講價的時候可以用A店的價格跟B店講,確實有用,甚至還可以再用B店的價回過頭來跟A店講。當然緊俏的車這一套沒用。


謝邀,好久沒回答選購類的問題了

因為做過汽車銷售顧問,真的見過很多一竅不通的人買車。選車完全靠緣分,看到哪家進哪家,你跟他講發動機變速箱屬於對牛彈琴,那種特別迷茫的眼神跟我聽老婆講化妝品好壞時一模一樣。說越多他越亂。對沒興趣的人講車評都是瞎扯淡,真的想了解汽車就不會一竅不通了。

我先反駁下有回答說購買銷量最高車型是誤導。他提到曾經FO暢銷但是質量很差,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你回想下F0的價格和競品會發現是它確實是「最好」的,3萬塊錢哪裡買到更像樣的新車?這個好就是相對意義上的好。所有新車對比到最後比的就是價格,就跟拳擊比賽的公斤級一樣,繞開價格談好壞的都是耍流氓。

從眾不是貶義,一輛車能賣得好,除了本身的質量,還有售前網點和售後服務,就像我承認觀致是好車,可是我們當地沒4S店根本買不到啊,更不用說維修了。

主流品牌在渠道和售後上的優勢給對車一竅不通的人提供非常多的便利。銷量越高,線下4S店網點越多買的人也越多。每個人身邊肯定有開大眾或者豐田的朋友,想買的車能優惠多少錢問問身邊開同樣車的朋友就八九不離十了。順便問問朋友的用車感受和4S店服務態度,好壞心裡也有概念。更重要的是不怕沒地方修,即使是小縣城的維修廠也會儲備主流車型配件,價格公道,維修保養也方便。

所以買銷量最高的主流車型對於只是想當作代步工具的人還是最好的方法。你手上有12萬就可以網路搜索同價位銷量最高的車型,比如朗逸、英朗、軒逸和卡羅拉。這時候你再去4S店或者網上看下每一款車的外觀是不是喜歡,內飾是不是迎合你的胃口,順便試駕一下感受下路感,對於一竅不通的普通人買輛車就是這麼簡單。

回頭說叫好不叫座的小眾品牌,很多小眾品牌在三四線城市網點很少,而且4S店生存情況堪憂。再舉個我賣車時的例子,菲亞特致悅剛上市的時候廣告滿天飛,車漂亮性價比又高,很多人原價就買了。結果幾個月後廣告一停,4S店各種底價清庫存,第一口優惠就是2萬。售後更糟心,因為銷量低維修少,4S店售後不敢備貨,只有你要修車才臨時進配件,所以車一修就好幾個月是家常便飯,價格還死貴。當時有個車主跟我聊的時候腸子都悔青了,最慘的是一年後這家全市唯一的菲亞特4S店也退網了(就是倒閉),可以想像車主一萬隻草泥馬的心情。


1、與其先看雜誌和網站看什麼漂亮,不如先寫一個小條子總結自己和家庭對於車的需求並排序,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就看條子。

2、空間、車型大類別和手動還是自動在你開展任何工作前先確定下來,特別是和你的老婆/女友確定下來,一旦確定後,可以考慮刻在手上,後面遇到任何誘惑都不能動搖。

3、決定了自己的價位後,直接看上一年度全國車型銷量前30名,從頭往下看,找滿足你第二條而且你老婆/女友認可的車型。圈出5輛,如果不夠繼續往下看。注意要避開上市少於1.5年的全新車型。

4、直接去4S店去試駕,直觀感受顏值和空間。

「XXX,你怎麼買這個車啊,xxx說這個車質量有問題!」

「您說的對,我就是智障所以才買這個車」

「XXX,你怎麼買這個車啊,xxx說這個車開起來肉,質感不好!」

「您說的對,我就是智障所以才買這個車」

「XXX,你怎麼買這個車啊,xxx說這個車在中國減配!」

「您說的對,我就是智障所以才買這個車」

「XXX,你怎麼買這個車啊,xxx說xxx車才配得上年輕人自由洒脫的個性!」

「您說的對,我就是智障所以才買這個車」

「老公,我還是覺得藍色的好看,而且xxx買了輛xx,我們加錢買個xxxx吧」

「喂,4S店么?那個車我不要了,改一下單謝謝。」

為了世界大同。


1.一般來說,給完全不懂車的人推薦豐田,是最不會錯的選擇,前提是對方能接受豐田。

2.在沒有足夠的駕齡,沒有開過足夠多的車之前,動力調教匹配,底盤懸掛舒適,操控等等這些動態的東西,對你而言,基本可以不用去糾結。至於知乎最愛提的可靠性,這玩意就是說明白點就是看RP,RP好點,路虎都可以開10年不修,差點,豐田也能動不動跑修理廠。再說難聽點,只要你不喜歡這個車子,哪怕開10年不壞一個零件,你也未必會感謝它。

3.假如,你真要糾結汽車的動態性能,去一嗨或者神州,多租幾輛車子,多開開體驗體驗差不多能理解個一二。

4.不糾結的話。去4S店,選個內飾和外觀看上去最順眼的,即可。

5.對於不懂車的人而言,第一輛車買到完全稱心如意的可能性並沒那麼大。有過一輛車之後,會慢慢理解自己到底需要怎麼樣的一輛車。


首先分析下LZ的問題:1、對汽車一竅不通;2、短期內。所以要「對症下藥」。今天小小值奉上一篇大作乾貨——在購買第一輛汽車時,如何科學地買車?

作為一個幼童時識車無數(認車標記車型),少年時閱車無數(看雜誌背參數),高考後無緣車輛工程專業的資深「鍵盤車神」,在眾多值友面前談車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班門弄斧,雖不敢自詡「老司機」,但我感覺為廣大新人開一趟車應該還是足夠的。非車輛工程科班出身,但作為現役的工科狗加上科學從業者打算還是「科學地說說」該如何買車,而這第一篇,就是要說:購買第一輛汽車時,可能會存在的誤區及那些廣為人知披著所謂「科學」外衣卻誤導了很多人的概念,在最後,為大家購買第一輛汽車提供切實可行的選車流程。當然,既然要科學地談,邊界條件就不是無限的,初始條件也是要基於現有汽車市場,本文章里的一些描述和提及的標準不會放之四海而皆準,時效更不會是一萬年。

友情提示:本文略長,沒有美腿曬媳婦真人秀~

目錄:

1、汽車的定位及定價:選擇合適的車型時有哪些應該規避的坑?

2、汽車的機械性能:技術參數應該如何解讀?

3、汽車的內裝表現:什麼樣的開的爽,坐的舒坦?

4、汽車的安全性評價:主動被動如何選,骨硬皮薄該咋看?

5、購買第一輛車: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1、汽車的定位及定價

從小開始,因為被周邊的親戚朋友認為比較懂車,所以買車時就會被各種拉去,選車,薦車,這時要提出的第一類問題往往就是,你要買一輛什麼樣的車啊?而當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後,對面往往是看得我一臉懵逼,我不懂啊,要不我還問你。現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早已不是那個買廣本等於買雅閣,買別克等於買君威或者賽歐的年代,人們似乎也對汽車了解的越來越多,就連剛拿完本的女司機們都知道板車橋(非獨立懸掛)不好不要買(雖然這很黑大眾,但這不是個真理,不是個真理……),但大家似乎更不知道要買哪款車了,甚至連要關注哪類車都不知道了,這就是所謂的亂花漸欲迷人眼。除此之外,購車時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預算問題。

▲W204 20萬開大奔?你才剛上路呢

在很久之前,我總是是問你打算花多少錢來買這輛車啊?後來,在經歷了一次朋友購買了我推薦的初代國產賓士C級(W204),並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後,我才發現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的問法可能不太全面,甚至有很大的誤導性。究竟為何,下面展開來說。

1.1 汽車的定位

首先,作為購買人生第一輛汽車(這個說法很小米,還好小米現在沒有汽車)的朋友,總是在糾結用車需求上很困難,既要公路,又要越野,既要靈活,又要空間,還要能周末帶著全家出門踏青,甚至還需要能夠下下賽道,刷刷最速。面對這樣的情景,我總是要追問,到底你要買幾輛車,世上沒有你要的這種神車,你最常見的使用場景預期是怎樣?是,這個最常見很重要。現在人們總是為了一年可能一兩次的場景去買一輛不適合的車,身邊的例子就有:開奧德賽,平日車裡永遠不超過3個人,開普拉多,從來不用下鄉或下礦……

▲奧德賽-熟悉嗎?有誰知道這張圖片出處?

▲如果要一輛SUV,為什麼非得是普拉多呢?Why always me?

那麼在這就簡單描述下,各種車型適用情況,當然這是選購的最低標準,有錢的話可以越級:

轎車

A0級:單身狗,小兩口,無孩子,買菜通勤;

A級:三口之家,非嬰幼兒,無需攜帶重型嬰兒車外出;

B級:三口有Baby之家,二孩家庭,後排需要放置兩組安全座椅;

C級:公私兼顧,需承擔接待任務,小型企業門面;

D級:第一輛車就買D級,你對品牌肯定情有獨鍾,我就不多嘴了

SUV(城市取向,增加通過性,別想著越野)

小型(繽智,XRV):一般基於A0級轎車平台,但在底盤高度和車內空間高度上都大,縱向空間接近A級,適用參考A級轎車。

中小型(CRV,RAV4):基於A級轎車平台,縱向空間接近A級,適用參考B級轎車。

中型(漢蘭達,銳界):基於B級轎車平台,縱向空間接近C級,適用參考B級加長轎車(君越,金牛座)。

豪華中大型(X5,GLE):獨立研發或基於C級轎車平台,縱向空間接近C級,適用參考標準軸距版C級轎車。

大型(LX570,領航員,攬勝):同D級轎車。

MPV Crossover 旅行車等車型

受眾小眾,但如果釐清需求(基本情況同上,基於空間考量),其中不少好車值得買,後面單開,教大家如何在小眾車型中淘寶。

1.2 汽車的定價

說完了基本定位,我們來說下定價。就拿前面我講的賓士C級來舉例,20多萬的車價,基本和當時高配的雅閣差不多,但是實際使用時,情況不一樣了。當時賓士的保養費用可比現在高多了,就一個工時費就超過本田的一次小保養,而且初代國產的C級的毛病還不少,而且當時街邊小店也不敢修這玩意,平時總有些小病小災必須要往4S跑,導致的結果是實際使用成本來說比雅閣高配高上不少。因此,對於第一次購車的消費者來說,不僅要看車價,也要關心使用及維修費用。

說完了初始車價、使用及維修費用,還有一點對現在的選車也很重要的,那就是車輛的殘值率。

可能有值友會覺得很奇怪,我不打算買二手車,為什麼要考慮殘值率?因為你很可能要賣車,特別是最近幾年一二線城市的限牌加上大家購買力的提升,家庭用車過車中車輛的置換和轉賣情況經常發生,尤其對於購買第一輛車的消費者,很可能會由於使用需求的變化加之消費能力的提升很快置換掉第一輛車,因此計算實際的用車成本需要考慮到車輛的殘值率。

打個比方:前幾年,豐田Sienna 3.5(平行進口)差不多50萬落地,同樣的家用MPV,如果購買大眾的夏朗35萬左右,彷彿夏朗更便宜,但不幸的是夏朗的殘值率低太多(進口大眾大幅下調了指導價,新車都比以前便宜將近10萬,二手更是慘不忍睹),如果此時要置換了,當時購車便宜的夏朗反而綜合用車成本更貴了。

▲只看落地價買車?佔小便宜吃大虧

綜上兩點所述,選車買車時定的預算不要只著眼於指導價或落地價,更應該綜合考慮實際的使用和維修費用和殘值率,或者用總體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從而來確定合理的預算範圍及相關選購車型。千萬不要只看落地價,落入「XX萬買啥車」的陷阱。

2、汽車的機械性能

首先,儘管平時會調侃車托之家,新車評網的公關充值行為,但在此我仍要向汽車之家等眾多的汽車導購平台致敬並感謝,是他們為大家提供了量化比較選車的工具,也正是他們讓大家能夠通過互聯網簡單地圈定意向範圍。但面對描述汽車機械性能的量化參數,我們要怎樣的解讀呢?是單純的比大小,還是要多看看些什麼?下面我就將簡要介紹下,並著重提示下幾個廣為流傳的謬誤。

2.1 發動機指標

帶不帶T:自然吸氣與增壓(渦輪增壓、機械增壓)的區別,而渦輪增壓又是增壓手段中普遍採用的,所以本來僅指渦輪增壓的Tubro(機械增壓,Mechanical Supercharger,沒有Tubro)被用來泛指增壓。選自然吸氣還是增壓是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問題,Tubro留給廣大消費者最初的印象是先進(小排量-大馬力,省油),但大眾神車的自燃事故及各種燒機油案例又讓一部分人對它望而祛步,而且似乎還有渦輪遲滯,所以要不要買增壓車?

我的答案是,增壓車完全可以買,既沒有神車黨吹噓的那麼美好,也沒有Boom 7那般恐怖。

只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增壓車相比同樣最大功率(注意是最大功率,不是最大扭矩,現在可以通過打高增壓值帶來恐怖的,自吸無法比擬的最大扭矩)的自吸車並不會更省油;

增壓車不等於積碳和燒機油,由於採用了雙噴射或是先進的燃燒控制技術,增壓車的積碳情況相比幾年前有了比較好的好轉,燒機油的情況個人感覺一個是由於機油本身標號選取不當問題,還有一個是發動機缸體及油氣分離裝置本身的密封性問題(同為EA888,身邊進口奧迪就比一汽大眾燒機油情況好很多,我覺得這鍋只能國產加工精度不夠和國產配件產品缺陷來背了);

增壓車不等於遲滯或是油門不線性,對於很多沒有開過對比過自吸車的朋友可能會被網上關於渦輪遲滯的論調嚇著:踩了不走,油門反應慢,其實現在沒有這麼誇張了,而且由於採用了小渦輪或是變截面渦輪技術,遲滯已經大大減輕,不刻意觀察,一般上下班通勤中是感覺不出來的。

▲可變葉片角度渦輪:讓渦輪增壓的優點在更廣轉速區域發揮,降低渦輪遲滯

最大功率 最大扭矩:很多人會直接對比這兩個數值來判斷哪輛車快,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我覺得更應該注意的是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的輸出區間:這會對日常駕駛感受起很關鍵的作用。更低的最大扭矩輸出轉速會讓你覺得這車在日常代步中很有勁,譬如日常的紅綠燈起步,城市高速路的超車等等;而最大扭矩輸出的最高值和最大功率數據的最高值相差越小的話,你在高速加速或是超車就會覺得越有信心,也就是很多車評人描述的後勁足。

▲Turbo v.s. NA:更高的扭矩,更早的最大功率出現轉速

2.2 變速箱指標

▲雙離合及AT自動變速箱還是依靠變換齒輪組來達到變矩目的,理論上頓挫無法消除,但是依靠先進的離合器(液力變矩器)技術,齒輪變換中的頓挫能得到很大程度緩解。

▲CVT傳動比連續可變,理論上頓挫小,傳動效率較齒輪直接咬合低,無法承擔大扭矩輸出

雙離合,CVT,AT:不要僅僅通過變速箱的形式來判斷車的好壞和駕駛感受。雙離合雖然先天有頓挫的毛病,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思鉑睿和謳歌CDX使用的那台採用了液力變矩器的雙離合,相比傳統雙離合變速器的離合器連接發動機輸出,這台變速箱的連接發動機的是液力變矩器,而離合器連接的是傳動軸,這樣的有效地設計減少了由於離合器接合帶來的衝擊,從而消除了低速時的頓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CVT和AT,由於各家採用的發動機及匹配調校不一樣,即使是同款變速箱在某一款車型上的表現也不能用於類推另一款車型。

檔位數: 可能是寶馬採用了一系列的ZF8速自動變速箱並且真的在平順性及換擋速度上很優異給大家造成了一個錯覺:越多檔位,車越平順,但真實情況是:檔位數越多並不代表開起來就越省油,越平順。這就是關於檔位數的結論,不要因為一個車檔位數多久覺得更高級,更先進。典型例子就是:搭配了9速AT的Jeep自由光,對,就是那款謝霆鋒做廣告說多平順多好開的SUV,開過之後就會覺得9速真的是個噱頭,好的變速箱一定不是這樣就對了。

視頻封面【Alex on Autos】深度解析采埃孚ZF 9速自動變速箱youku.com視頻

▲檔位越多越平順?實際並非如此。在采埃孚ZF 9速變速箱中由於4/5檔和7/8檔採用的是狗牙式離合,為了保護離合器,所以檔位在切換時會有明顯的動力減弱和頓挫發生。

2.3 底盤指標

懸掛形式:扭力梁不行,至少得是多連桿?在民用車領域,後懸掛採用獨立懸掛(代表:多連桿,雙叉臂)、非獨立懸掛(扭力梁),它們之間並不能說誰好誰壞,各有優劣而已。然而速騰的「扭力梁」事件彷彿讓扭力梁變身成為「偷工減料」的代名詞。其實不然,獨立懸掛系統可使左右兩邊車輪獨立跳動起伏,不會互相拉扯影響車輛行駛平衡,增加操控性與舒適性,但懸掛結構也較為複雜,佔用空間較非獨立更大。而非獨立懸掛在空間佔用上一般較小(速騰和高爾夫是個例外,因為車體內部本身按照獨立懸掛進行設計,所以即使採用了扭力梁,車廂內部空間依然不變,失去了扭力梁的優勢)。當然,車輛的運動性也不能簡單通過懸掛種類進行判斷,例如:廣為人知的紐北鋼炮:本田思域 Type R 和 雷諾梅甘娜 R.S.後懸掛都採用的是扭力梁,可見,具體車型還要具體判斷。

▲「板車梁」毀所有?本田 思域Type-R 與 雷諾 梅甘娜:我們不服!

軸距:軸距長等於空間大,軸距短等於操控好?可能由於國產車加長熱給大家大家帶來了一種錯覺,長軸距等於大空間,軸距短等於操控好。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那就是同一車型的長軸和短軸版本,但對於不同的車型來說,通過軸距來判斷車輛空間和車輛操控性就是緣木求魚,因為軸距僅僅是車輛前後軸之間的長度,而車內空間又和車輛整體布局有關,比如發動機的橫縱置,車輛地台高度等很多因素有關,與此同時操控性與更多因素相關。在此,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軸距2630mm的賓士AMG GT肯定車內空間是不如軸距2550mm的豐田YARiS L 致炫的,而超控性上亦然。

▲軸距決定一切?AMG GT v.s.YARIS 例子極端,但引證作用更直截了當,強勁有力

上面我按照汽車傳統意義上的三大件分別簡單盤點了下選車中可能會出現的「鍵盤俠」行為,當然實際選車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文字陷阱等著我們,歡迎大家在評論里熱烈討論,讓「鍵盤俠」擊敗「鍵盤俠」,讓真理越辯越明。

3、汽車的內裝表現

汽車媒體鋪天蓋地的營銷讓很多第一次買車的朋友都知道了如何看車內空間大小,從乘坐空間的幾拳幾指,車內儲物空間的多少與否,到杯架水槽的深淺,再到後備箱的容積大小,按理說大家在評判內裝表現,或說選擇自己合適的內裝應該是火眼金睛,手到擒來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就在我的身邊,經常有買了新車的朋友,蹭他們車時他們常常抱怨,說車用起來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其中很多問題都是內裝方面,譬如,車輛的開起來駕駛姿勢總覺得變扭,車載電腦系統有些功能無法實現,車內異味越來越大,車內經常有異響發生……諸如此類,而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問題就是,買車前很多都沒有親自駕駛和嘗試,買車後完全不看說明書。

下面就來談談幾個誤區,及如何避免在選車時陷入各種內裝方面的陷阱。

▲說明書:厚厚的一本,很少有人看過吧

3.1 內飾材質舒適決定論

首先,最為普遍的評價內裝表現的就是材質決定論,很多媒體不斷在車評和宣傳中給消費者一個信號:這車不光座椅有真皮,就連儀錶台,中央T區,門把手都有皮包裹(如果他們只說是皮或是軟質的話,那麼絕對不會是真皮),很高檔;這車儀錶台用的都是硬塑料,車門內飾件都是塑料,很Low。

開宗明義地講,上面的這一套判斷標準曾經適用於選車,但現在不適用,而且可以說是存在很大風險和問題的。為何曾經的真理會變成現在的謬誤?就是因為很大一部分車媒體在過度宣傳這一標準過後,廠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這一價值判斷標準,導致在造車時本末倒置,加入各種繁複看似豪華的裝飾,卻忽略了一個根本,就是舒適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好的人體工學設計,而不是材料的堆砌。

更要命的是由於很多車型「越級」地採用豪華的內裝,導致了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的偷工減料,特別是豪華裝飾本身所採用的原材料及粘結劑在環保上很成問題,當然這不僅是廠商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行業標準的缺失,例如 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 GB/T27630-2011中測量和實驗模式就和日本JAMA及德國VDA不一樣,沒有暴晒等預處理環節,而像暴晒這種場景恰恰會是我們平日用車時遇到的。

視頻封面【38號車評中心】長期測試 高爾夫7和福克斯 車內空氣篇youku.com視頻

▲雖然用的測試標準不對,但是反映了國產車車內空氣質量的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在這裡,只想強調,買車千萬不要片面追求內飾氛圍的豪華感營造,因為那些「越級」的豪華內飾下面就用著不達標的粘結劑,內飾件製造過程中的環保要求也必然不達標。那麼,我們要如何選擇呢,怎樣才不是越級?

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參照該價格段主流的全球化車型,或是進口車型,看看它們的內裝,如果它們只是硬塑料,那麼千萬別選皮質件。除此之外,比材質更重要的就是:裝配工藝,例如,接縫處的公差配合,按鈕及旋鈕的手感和阻尼,別看靜車狀態下,這些東西影響不大,在行駛中,這些部位的問題就很可能變成雜訊和異響的重要來源。

3.2 參數大小舒適決定論

上面講了材質決定論,下面就是另一個被廣泛傳播的理念:參數大小決定論

兩拳的腿部、頭部空間一定能比一拳的帶來更舒適的乘坐體驗?可能,但不絕對,說可能是在兩個座椅完全一樣的情況下,但事實上這樣的情況除了同車款的長短軸版本,基本很難遇到。

講到內裝,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例如座椅的調節方向,座椅的記憶組數,天窗的面積等等,單純比大小根本沒法挑出好壞,而且根據身邊已有的實例來看,對於30萬元以下的車型,這樣的比大小的挑選策略好像有點逆淘汰的傾向,很多隻看參數購買了大取向的產品,卻發現原來參數小的車開起來好像更合適。當然,這裡絕不是讓大家不看參數,或是倒著挑,而是要大家看懂,理解參數背後的意義。

這裡,簡單地就空間參數與乘坐舒適性來講講。很多國內媒體流行的「拳指」決定論到底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其中又會有哪些忽悠?看看下圖,你就會明白,同樣的拳指下,可能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坐姿,而明顯的,中間的蜷縮狀態肯定會造成不舒適的體驗。而更極端的情況,大家可以參考最右側的示意圖,就是明顯的大空間,但卻不舒適。

▲只看頭部和膝部空間大小來判斷乘坐舒適性?Naive

3.3 看圖說話舒適決定論

上兩段就材質和參數決定論進行了剖析,其實在車媒界還有一種宣傳手法更具有迷惑性,就是看圖說話,但很多情況下,是看實圖說瞎話,利用語言文字對實圖進行別有用心的引導。下面就拿汽車之家的測試報告(原諒我找不到關於內裝的科學量化的對比)來做實例,這裡鏈接就不給出了,給出關鍵字:博瑞邁騰剎車。

▲有圖有真相,都有明顯的點頭現象,但是邁騰就是令人滿意?在小編看來,邁騰車主的期望應該比

看完了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發現,圖例給出的結論和文字的描述完全南轅北轍,但是並不妨礙媒體人紅口白牙胡咧咧,畢竟為了廠商的宣傳費。作為普通消費者的我們就應該對此種情形警惕了,切記,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4、汽車的安全性評價

說到安全性,相信很多值友都對各種碰撞測試耳熟能詳,C-NCAP,E-NCAP,JNCAP等等,當然還有 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以及 NHTSA(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所進行的測試,那麼這麼多測試中,我們要怎麼看呢?買車要選幾星的?ESP,ACC,EBA這些主動安全配置要怎麼選?

首先,要同大家講,碰撞測試反應的大都只是被動安全的結果,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主觀駕駛的安全意識要比任何主被動安全裝置的輔助都重要,在公路上危險駕駛,酒後駕車,不系安全帶就算乘坐擁有5星的碰撞測試結果的車輛也不能保證你能全身而退。說回來,碰撞測試的結果如何解讀,作為普通消費者,要選擇什麼樣的車才安全,聽說某類車皮薄,不能選,是不是有一定道理?

4.1 碰撞測試:外國的月亮一定圓?

在這裡首先推薦大家看看C-NCAP的碰撞測試結果,不是因為他是最嚴格的碰撞測試,而是因為他是最接地氣的碰撞測試,基本囊括了國內主流在售的合資和自主品牌車型。值友一定會問,看了結果該怎麼選呢?一句話,非五星的盡量別買。為什麼?讓我們看看非五星車型都有什麼樣的表現,然後你就懂的。

首先,讓我們看看寶馬的218i,2015版規則下總成績4星,在兩個主項:完全正面碰撞試驗及40%正面偏置碰撞試驗結果中,後排乘客的上身保護得分很低,特別是頭頸的得分,而這種旅行車後排往往坐人,可想而知,如果發生碰撞,結果不會太理想。

▲C-NCAP中寶馬究竟為何落馬?

剛說完了寶馬,為了防止有鍵盤車神跳出來說我是某系黑,那就不得不說一說以安全性高及IIHS測試中名聲在外的另一個品牌,斯巴魯,這一次斯巴魯XV沒有像某些極端日吹那樣吹的那麼神了,和寶馬一樣,在後排乘客的保護上,做的都是差強人意。

▲C-NCAP中斯巴魯XV為何評價令人大跌眼鏡?也是後排乘客頭頸部的保護

講到這裡,肯定有值友要說了,不對啊,IIHS上斯巴魯XV可是2015 TOP SAFETY PICK+車型啊,應該很安全才是,而且這車可是進口的,應該沒有偷工減料的可能啊。的確,在IIHS測試中,斯巴魯的XV的成績近乎全部滿分,特別是被懂車人津津樂道的25%小重疊偏置碰撞,但是要注意的是,在IIHS的正面及正面偏置碰撞測試中,並沒有對後排乘客的保護情況進行考量,至於為什麼?我覺得是和美國的用車習慣有很大關係,在美國後排一般不坐成人,而國內的乘坐習慣是後排優先乘坐,所以這一部分的結果是缺失的,所以在關注碰撞測試結果及評分是,我們不能僅憑星級進行判斷,要綜合考慮測試中的場景及進行測試的車輛的主動安全選配,在我們的使用場景中是否適用。

▲斯巴魯XV在IIHS測試中評級優異,但星級不能代表一切,測試星級,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上面簡單地舉了幾個例子,要告訴大家的是,碰撞測試結果不能只信一面之詞(C-NCAP不是王道,IIHS不是免死金牌),我認為,如果需要挑選出足夠安全的車可以按照以下原則:

a.在C-NCAP碰撞測試中,自主品牌或是國內特供車型(在全球主流市場無蹤跡)的低於5顆星的謹慎選擇,當然如果是某些工具車(類金杯的平頭「麵包車」)或是老爺車型(豐田LC70,普桑),那麼碰撞測試結果基本慘不忍睹,你只能期望別撞車,安全駕駛吧。

b.在IIHS碰撞測試中得分較低的全球化車型謹慎選擇,因為IIHS相對的測試標準和測試車輛的選取上都是比較客觀的,基本排除了主機廠作假應試的可能,如果在美國嚴苛的國標標準下製造出來的車安全性方面的品質已經很低了,那麼在國產化之後,你還能期待安全性能有提升?

總的來說,這套原則就像是木桶理論,車輛的安全性就看各個測試中取得的最短板。

4.2 材質的厚薄:紮實等於安全?

這一段可能會有點像段子,但沒辦法,誰叫我要批駁的對手都是段子手呢

先上兩個視頻,這就是我下面要批判的典型案例:洪工侃車、小強實驗室,這兩個欄目相信大家有所耳聞,甚至對其中的觀點信以為真,但這裡,我可能要無情地拆穿他們,如果覺得李菊福的話,那就點贊,如果覺得不解甚至覺得有謬誤的話,評論裡面討論吧

視頻封面【扯謊合集】洪工侃車系列片-車震門youku.com視頻

▲洪工侃車經典的車震門視頻,標題很奪眼球,但是這位「教授級工程師」真的不是來逗比的嗎?

視頻封面【扯謊合集】小強實驗室:哪款轎車沒有防撞鋼樑youku.com視頻

▲小強實驗室,偷換概念的能手,不得不說現在汽車界的主要矛盾就是「非蠢即壞」類的車媒和具有真正工程師精神的主機廠了。

這兩個視頻無疑例外都是基於一點,紮實就安全,但是真的如此嗎?

▲車門能站人就能說明好?印度兵哥哥的摩托車表示很對,所以你們要買我接盤嗎?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洪工的論調:1、大眾車門整體衝壓:好!2、車門鉸鏈用型鋼:好!3、車門踩了不變形:好!但這「三好」能和車輛安全性,或說碰撞安全性劃等號嗎?不能。不多說焊接工藝,衝壓理論,單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對於洪工的結論一,其實說的是衝壓工藝優於焊接,強度更高;但是得出結論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鉸鏈和車門及車架的鏈接都採用的是焊接工藝啊,焊接不是更脆弱嗎?那麼碰撞時,斷裂的應該是焊接處而不是鉸鏈本身啊,那麼鐵塊子鉸鏈比衝壓鐵皮鉸鏈又能好到哪去呢,鉸鏈用什麼會有差嗎?所以,稍微捋一捋,發現洪工的這套理論本身就不自洽啊,你說這樣的人要真是大眾的工程師,那大眾的車你還敢買嗎(沒有黑大眾車的意思,黑的是大眾的Low比營銷)?

說完了洪工,再來看看小強實驗室。說的也算有鼻子有眼,還有定量的數據說明呢,譬如,防撞鋼樑的採用鋼材的厚度,看似很科學,很嚴謹啊,但說句實在話,這都是「偽科學」。從視頻中的事故本身說起,這款被撞的事故車出現重大傷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後部防撞梁嗎?顯然不是,視頻中派力奧車廂包括C柱等主要結構件都損毀嚴重了,後防撞鋼樑根本就不算車身的主結構件,車身主結構件都無法保全的情況下,就算有後防撞梁,傷亡情況也難以避免。在這裡,引申出去,前後防撞鋼樑到底有什麼作用?權威回答見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專欄,就像文中所說「It(The bumper) is not a safety feature intended to prevent or mitigate injury severity to occupants in the passenger cars.」防撞梁並非用來防止或減輕車內乘客傷害的安全部件。

▲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關於防撞梁的專欄,看到權威解答,我想你們是要服氣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了,防撞鋼樑對於汽車碰撞的安全性基本可以忽略,但是我還是要繼續扒下去,那就是材料。說到材料,很多車媒其實和小強實驗室一樣,看似很專業,其實很扯,他們會拿出遊標卡尺或者厚度計,告訴你這裡的鋼板幾毫米厚,這個地方軸或者拉杆幾厘米粗,但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東西,就是結構的強度不僅取決於幾何尺寸,更關鍵是由的材料本身性質(抗拉強度,斷裂強度,斷裂韌性等等,和厚薄無關哦,就算是鋼同樣的截面積能承受的力可能差好幾倍)決定的。他們總喜歡把鋼混為一談,殊不知就算是最基本的碳素鋼其中不同標號的產品差異都可以到100%甚至更多,這還不算已經在汽車製造領域慢慢普及的特種合金鋼,所以,這種只量尺寸就斷言「紮實」與否的測試本就搞笑了。

▲沃爾沃V90車身框架鋼材使用情況,同一輛車鋼材使用情況都如此複雜,那麼不同車輛的能簡單通過厚薄就判斷出部件的強度?想啥呢,有些車媒記者還是要多學習,sometimes naive,I"m angry。

說完材料本身,又想起前段時間很火的一個話題,就是北京賓士的國產新E級的鋁換鋼,一群車媒出來洗地,說:換鋼沒重多少,我們的車還加長了,除掉選裝,算下來也就只重了不到100公斤;換鋼是為了消費者考慮,鋼製零件鈑金工藝簡單,不像鋁件壞了就得換,降低維修成本;主車架還是和國外一樣,在強度上沒有降低,安全性沒有降低。

看完上面一段話,不知道大家怎麼想,我覺得基本是在扯淡:首先,車身到重了多少,是不是只有「兩蓋一翼(如果只有兩蓋一翼,重量差不會超過40kg吧,其他的重量真的活見鬼了,話說鬼不是沒重量嗎)」,值得懷疑;然後關於鋼能鈑金,鋁不能鈑金,或是維修成本更貴的說法,完全不敢苟同,開A8撞了翼子板的表示,不需要換啊,可以鈑金的,而且真的沒比A4鈑金的收費高太多;最後,車架有沒有縮水真不知道,但你增重之後,相應的懸架,剎車,甚至輪胎有做升級嗎,如果沒有,必然導致更長的剎車距離,此種情況下,安全性沒有降低?安全性難道只看碰撞嗎?那我們以後上路還真是要多多買保險了。

講完這些,其實想告訴大家,安全性這個問題上,還是多看看專業的評測機構給出的專業報告,車評節目和車評人講的「紮實」、「厚重」還是當相聲吧,當真?反正那些車評人不怕索命的小鬼。

4.3 電子的加持:有了各種電子程序,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開車了?

視頻封面【扯謊合集】哈弗H9ESP加持下翻車:4S店最牛逼的駕駛員,我驗證下ESP穩定系統,哎--我--youku.com視頻

▲哈弗H9在4S店安全指數5顆星的駕駛員,ESP和ABSEP(什麼鬼,不好意思,我沒聽清,並且無恥地笑了)的加持下,也還是翻車了。

上面的一段視頻,不知道你們看完笑了沒,反正笑點低的我是看一次笑一次。言歸正傳,歡樂是沒法掩飾的,這就好比是車輛的運動狀態,如果要翻,並不會因為電子程序的加持而發生逆轉。可能很多的朋友這裡就要問,這車不是有ESP嗎,怎麼還翻車了?是不是長城H9的ESP質量不行,失靈了?其實要我說這不是ESP的鍋,本來就不能由它來背,為什麼?讓我們想看一下ESP的工作原理:

在一定的路麵條件和車輛負載條件下,車輪能夠提供的最大附著力為定值,即在極限情況下,車輪受到的縱向力(沿車輪滾動方向)與側向力(垂直車輪滾動方向)為此消彼長關係。電子穩定程序可分別控制各輪的縱向的制動力,從而對側向力施加影響,從而提高車輛的操控性能。當縱向力達到極值時(比如車輪抱死),側向力即為0,此時車輛的橫向運動將不受控制,即發生側滑,此時可能無法按司機的意願進行變道或者轉彎。電子穩定程序可以檢測並預防車輛側滑,當電子穩定程序檢測到車輛將要失控,它會向特定的車輪施加制動力從而幫助車輛按照駕駛者期望的方向前進。

看完了上面一段關於ESP的解說,我們應該明白,ESP是通過向特定車輪施加制動力來保持車身穩定的,這就要求車輛滿足一個前提,就是車輪和地面直接要有良好的接觸,否則就算車輪被剎住了,停止轉動了,但是車輛的運動狀態也不能改變。而視頻中,那輛長城H9在急打方向後,由於車輛重心偏高已經發生嚴重側傾,左側車輪已經脫離地面了,ESP介入與否都已經無濟於事了。所以我們應該明白,縱然如今的主動安全科技已經如此發達的今天,並不意味著車輛在行駛中就萬無一失,要想安全,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車輛在可控範圍內,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要足夠,如果起飛了,那就真的離上天不遠了。

講了上面的一段,你們覺得主動安全的電子程序是不是沒什麼卵用?當然不是,在駕駛過程中,當危機發生前,很多電子程序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驅動力、制動力分配達到使車輛按照駕駛者意圖繼續行駛,而這些動作往往連老司機都難以完成,很大程度上幫助新司機保證了行駛安全,下面這個視頻就能直觀說明牽引力控制和循跡系統系統的重要作用。

視頻封面車輛動態控制系統 VDC Vehicle Dynamics Cotrol (traction and stability control) 橫向比較youku.com視頻

▲循跡系統的關鍵作用可能無法在平日顯現,但是一旦遇到突發情況,逼近車輛極限,電子系統也許能幫你力挽狂瀾

5、購買第一輛車: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前面寫了那麼多,購車中常常遇到的「偽科學」概念,那麼作為要購買第一輛車的消費者到底應該怎麼選擇一輛適合自己的產品呢?開宗明義地講,以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以價格為導向,選車時用減法。

和前文第一部分說的一樣,首先是明確自己的用途定位,以用車需求為導向,而不是一上來去追求所謂的性價比,XX萬無敵的神車。在確定了基本的用車需求之後,我們可以在車型查找軟體和相關網站的幫助下,找到那些目標車系,到這一步,奉勸那些沒有買過車的朋友,不要因為自己及身邊未真實使用過某一類車型的朋友的品牌偏見排除某些車款,這些車型恰恰很可能是真真符合你選車需求的。

確定了車型後,如何確定高、中、低配車型呢?是果斷上低配,還是一步到位上高配?先別急著下結論,在確定了幾款目標車型後,我們就可以開啟試駕這一關了。對於第一次購車的朋友,其實對於車輛的很多具體的配置和參數只是停留在配置單紙面,是沒有直觀認識的,到底你需不需要,而這個功能又好不好用是不清楚的,所以在這第一次的試駕中,直接選擇能夠試駕的最高配車型,通過這次試駕建立對於選裝配置的價值判斷,然後再根據限定的最高預算做減法,選到合適的配置款。

注意,這第一次的試駕,重點是選裝配置的摸底,不需要過多地去體會車輛的駕駛感受(第一次購車的朋友大多駕駛經驗並不豐富,駕駛習慣也未成形)。

在確定了幾款車型的相應配置款後,我們可以開始第二輪試駕,對於這輪試駕,其實有兩個目的:1、明確各個車型的駕駛感受;

2、明確車輛行駛時,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雜訊、振動與聲振粗糙度)表現;

3、確定目標車型的銷售底價。

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盡量和銷售提前預約,幾款目標車型安排在1-2天之內完成;

2、試駕時盡量選擇目標配置,如果實在無法提供,也選擇接近配置(不僅是價格接近,更重要的是動力總成,及相關機械配置上接近)。

按照上面的選擇過程之後,肯定還會有一眾車型在選擇範圍內,這時候,你心中應該會對這些車型有個優先順序排列,對於不同的消費者,價值取向不同,但是比較還沒結束,此時還沒到下訂單之時。這時候,你務必要參考一下已有車主關於該車型的使用評價,例如長時間使用的質量穩定性,保養及維修成本,甚至包括保險費率等,在考量了這個之後,那麼恭喜你心中的排行榜中的第一就是你人生中的第一輛車了,人生成就又解鎖一個。

寫在最後:

《科學地說說:如何買車》要結束了,寫了幾個月,知易行難,不敢自稱老司機,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關於買車的帖子,看到很多網友對購車或是汽車知識充滿渴求的熱情卻只能被有限甚至錯誤的觀念引領,深感不忿。所以「科學地說說」不是要告訴大家買車的恆久不變的真理,而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直觀地普及汽車知識,不陷入到購車的「玄學」中。

感謝值友@kimi838的大作,小小值覺得,這篇文章乾貨滿滿,雖然不能幫網友直接拍板,選最好的車(也不現實),但起碼在買車前,拿出來看下,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也感謝網友們可以辛苦讀到這裡,想了解更多買車養車乾貨、車品選購攻略、汽車車品銷量報價內容,請關注知乎賬號@什麼值得買 汽車小小值


「對汽車一竅不通,怎樣選購汽車?」

給個思路吧

首先是預算 整車預算包括裸車價+稅+保險 稅是車價的8.5% 保險可以參照稅金打個八折(粗略估計)

也就是你整車預算15w 實際上也就能買個裸車價在13.5w左右的車

然後你的需求和使用時間 小年輕單身買車 結婚了二人世界買車 為接送小孩 帶父母出遊 考慮一下你換車之前所有可能的需求(可以想像一下使用場景哈) 挑出主要的 (這裡不考慮有兩輛車的情況吧)

框架划出來就是去汽車網站看報價和汽車大小 從中選出看得順眼的 去本地試車和了解本地市場價

這其中會不斷地有落選者 最後剩下的幾個你在用心做功課 看評測 看論壇評價

個人認為這是理性和感性並存的選車方式 也推薦了許多的有人這麼選

即便這樣 最後還是有人因為老婆 老媽 丈母娘的一句「這小車看得挺精神」 「多的錢我幫你出」然後買了完全不在大名單里的車 一輛車在中國 很多情況下是一家人的事

個人覺得這樣也挺好 家庭和睦最重要 除非這車有硬傷

~~~~~~~~~~~~~~~~~~~~~~~~~~~~~~~~~~~~~~~~~~~~~~~~~~~~~~~~~~~~~~~~~~~~

「可以在短期內通過些什麼指標來判斷汽車的好壞?」

街車也許不是最適合你的 但你搞不清汽車的狀況 還是街車最保險 預算可以接受的情況下


首先,摸胸自問:我真的要買車嗎?

買了車,我會開嗎?從經濟學考慮,汽車屬於易貶值品,因而後期使用功能尤其重要。駕照考了沒?上牌指標有木有?買完車後平時會駕駛不?使用次數多嗎?有固定安全地方可長期停放嗎?……如果連停車位都保障不了,那麼還是緩一緩再買吧。

如果我們是專業做汽車的或略懂汽車,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這篇回答可以做來補充參考。如果不懂車,看到這篇回答一定很有用。在這裡我也長話短說,盡量說的詳細顧及重點而又不啰嗦。

如何選車?

現在的汽車市場,近幾年的發展實在太快,低端車開始研發生產中高端價位的汽車,進軍中端消費市場。高端車也不斷研發上市新的車型進軍中端車市場,沒有任何一款車是可以將所有優點兼顧,所以買車經常會非常糾結,根據我接觸過的眾多消費者來看往往是越看越糾結,越轉越眼花迷茫,車型太多,每個車型都有亮點,如何在眾多品牌中選擇一款車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綜合來講,買車要看 安全性,故障率,零配件售價,油耗,保值率,操控和駕駛性能,後排空間舒適性和尾箱容積,科技配置。

1、堅定預算。

車子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當然也包括最適合自己當下經濟能力的。

不過買車首先我們要確認一下自己的購車資金。許多買車的朋友有這樣的經歷:

買車之前往往計劃預算購買一個13-15萬落地的車子,但看著看著自己的預算就漲了,為什麼呢?因為看到17萬可以買一個更好的,18萬又可以買一個更漂亮更好的,20萬又可以買一個更喜歡的。所以買車子一定要理性,量力而行,不忘初心。

不要忘了一點,買了車子基本的更換周期是 4-6年更換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有可能會換下一台,所以沒必要太糾結,為了能開上更喜歡的車子而去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去消費,造成經濟壓力就有違初心了。 如果這樣不如去挑一台二手車了。汽車和電子產品一樣會不斷出新款,不斷的淘汰,所以要放平心態,不要過度花費大量的精力放在糾結上。

通過些什麼指標來判斷汽車的好壞?

2、看安全性。

安全性的判斷對一個新手來講是一個難以從外觀觀察到的。但不可否認,一台車子一年基本要行駛上萬公里,甚至數萬公里,所以安全性是必須要首當其衝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當然如果是絕大部分時間在市區開,就可以適當的考慮安全因素,因為市區的車速一般都不快,而且安全是相對的,不是決定是否選擇這台車子的最終因素,所以要理性消費。

一般要看車子的自重和汽車骨架構造,當然自重高一些,往往安全性和抗撞擊能力要高一些。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ESP(車身穩定系統),這點非常關鍵,不同的廠家對車身穩定系統的稱呼不一樣。這個功能在高速行駛的時候對,遇到緊急狀況需要急轉向時這個功能非常關鍵。可以上網自行查詢。還有車身的材質,外觀可以去敲擊引擎蓋和車身感受對比車身硬度和材質。另外一個比較直觀的配置就是安全氣囊。還有一個就是剎車制動系統,切記最好選擇四輪碟剎或叫盤剎的。制動距離會短很多,確保行車過程中緊急剎車制動的效果。

記住五點:車輛自重、車身穩定系統和車身材質以及安全氣囊的個數,四輪剎車系統。

3、故障率。

這個也極其重要。很遺憾的是,很多人買車時往往沒這個概念。許多朋友買車的時候,只看外觀,自己試駕時候的感受和車輛科技配置,比如天窗一鍵、啟動電尾門、真皮座椅、自動泊車等等。

需要強調的是,任何一台試駕車往往都是頂配,而且精心保養打理,開起來當然都很舒服。

故障率說白了就是要看車子的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懸掛系統。這故障率方面,德系日系美系車相對國產車是非常有優勢的,開上5年基本不怎麼出問題,這點上國產車確實要加緊腳步,許多國產車第一年駕駛的時候還是比較舒適的,第二年開始就逐步不行了,小毛病就多起來了。(關於「低故障率車型」我就不在這裡推薦了,避免被說成被「充值」!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查查「汽車故障率最低排行」即可~)

4、零配件。

很多冷門的車型,買的時候非常亮眼,很多人買來講究的就是追求個性,但一旦出現故障或者交通事故需要更換配件的時候就比較糾結了。

零配件比較貴而且經常備貨不足,報保險維修周期會很長。如果是小故障,比如雨刮器,後視鏡,大燈燈泡等等壞了,或者其他不至於報保險的故障,還比較好處理。假如買了一台冷門車型買配件就比較麻煩,所以建議買熱門車型,零配件到處買的到,而且更換非常簡單,市場價格透明,有時候甚至自己都可以動手搞定。

5、油耗。

這個是許多車主都肯定會關注的一個指標。往往很多朋友在選車時都會看這點。關注資料上的理論油耗和綜合工況油耗,這個固然要參考。

可以大致這樣來說,在眾多車系血統中,日系車的油耗是偏低的,其次就是法系車和德系車,油耗高的就是美系車。

6、汽車保值率。

這點也是眾多朋友買車非常忽略的一個問題。在我們沒有沉入了解汽車之前,買車只會看外觀配置天窗等等,保值根本沒有考慮到。有兩個朋友同樣10萬買了不同品牌的車子,同樣開4年多,有台車子帶著天窗賣價3萬沒人看,有的配置低沒天窗4.5萬+還很搶手,所以保值情況一定要了解要考慮,不然到賣車的時候就要哭鼻子了。

保值上,日系車和德系車的熱門車型就略占上峰了。

7、操控性和駕駛性能。

操控性主要從車輛的「助力系統」和「差速器」及「駕駛配置」上來觀察。

綜合來講電子助力轉向系統的操控性要略優於常規的液壓助力轉向系統。電子助力更輕巧,轉向更精準一些。另外如果預算30萬左右購買轎車,可以選擇後驅車型,操控性好,油耗略低。

8、後排空間和舒適性。

如果家庭成員較多的要考慮後排的空間。這時候選擇車輛要偏向於軸距大的車型,另外一個參數就是尾箱的容積,這樣可以在外出或者長途自駕旅行的時候更舒適,如果後排空間小的話,那麼後排的乘坐人員固然就比較壓抑了,一趟下來估計沒心情看景色了。

尾箱容積大一些可以放一些日用品和旅途用品食品和水以及在沿途購買的特產等等,如果尾箱不足的話你會發現後風擋處也要放東西,會影響倒車視野,以及行車過程中對後方觀察。

舒適性主要取決於懸掛系統和軸距,最好購買前後排四輪獨立懸架的車型,在遇到凸凹不平的路段時,獨立懸架的後排顛簸感就會被吸收很多,從而後排舒適性就會提升很高。

9、科技配置。

很多人買車的時候希望自己車子的配置高一點在高一點。有全景天窗一鍵啟動,真皮座椅,座椅加熱、按摩,自動空調,自動泊車,氙氣大燈,電吸門,電尾門,電子導航,倒車影像,溫控杯座,車載冰箱,併線輔助,自動泊車等等。

我要提醒廣大車主的就是,功能越多越方便的同時,電路複雜,故障率也會提升,一旦有故障的時候,或者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麻煩就來了,你會發現在日常駕駛中有些花哨的功能根本用不上,只是擺設,甚至還存在隱患。所以買車的時候功能差不多就可以了,並非多多益善,另外有些品牌的功能技術並不成熟,還沒有完全吃透這項技術,為了提升品牌競爭力而增加配置吸引消費者。這點廣大朋友要時刻保持理性。

確定車型以後,「如何選擇賣的商家,怎樣的方法技巧可以讓你獲得商家的底價以及提車驗車......」可以看:什麼時候買車好?-易車的回答

希望對準備購車的新手朋友有幫助。

寫了這麼多,您在如何選車上應該也通了幾竅了。我想說的是,沒有最好的車,只有更貴的車。許多人在車型比較過程中都會陷入無限糾結,對於家庭夠用的車輛,我們不能要求盡善盡美。車型各有所長,要在自己最看重的方面去篩選。哪些是你格外看重的,哪些缺點是你可容忍範圍之內的。

祝各位早日買到 Dream Car~

---------------

如果你想看更多有料的內容,請關注我們的知乎賬號: @易車 ,在這裡我們將為您提供更多的汽車試駕、汽車導購、汽車資訊以及汽車乾貨。


也從事汽修行業兩年了,接觸的車主、汽車也不少。知乎上除了從業者的建議,那些鍵盤車神和個人車主的導購千萬別信,尤其是知乎特有的神車飛度和雷克薩斯,好歸好,在知乎上秒天秒地就過分了。

先說結論,買車小白分三種:純小白,也根本不想了解更多的,一點概念都沒有也不想有;純小白,不想了解底層知識,但是基於使用上有自己的傾向性,希望了解最大面上的知識;小白,有心學習了解。

  • 純小白,也根本不想了解更多的,一點概念都沒有也不想有

對於這種,照別的答主說的,買預算內銷量最高的幾款中,看著最順眼的即可。都有銷量前十的報告,自己看好了。

  • 純小白,不想了解底層知識,但是基於使用上有自己的傾向性,希望了解最大面上的知識

恭喜,您的選擇範圍大大拓寬,任何上市一段時間之後都還有一定銷量(至少月銷過千吧,這個數據每月都有公布)都是可以買的。

我一直覺得,除了大幾十萬預算去挑車,否則小几十萬以內,你更要想清楚的是自己不要什麼,而不是要什麼。作為小白,不懂車,不要去碰那些特徵過於鮮明的車(當然這些車往往銷量不過千,已經第一步就刷掉了)。

然後列個表,記下來,比如我多年前給老婆買第一台晶銳時候,我不要的是:預算全車15w 以內,不要三廂車,不要太大的,不要自主品牌的,不要 Polo(因為這車當年在上海也是個小三車......),我坐副駕不能頂頭。這樣篩選下來,剩下的車就不是很多,然後一個個看過去,她最順眼,那就她了唄。開了6年,即使我已經買了新車,依然很喜歡她。動力是不足,隔音是不好,後備箱也挺小,小毛病也有雨刷操控桿和車窗升降器換過,有不滿意,但是沒有我們討厭的地方,樣子我們又喜歡,我們就依然總體上很滿意。

明白了吧,這個價位沒有完美貼合心意的車的,去掉太小眾的,去掉你討厭的,剩下的挑看著最順眼的就好了。

第二次買車,我已經挺懂了,先撒網列出十幾個,然後紙上篩選下,就只列出兩個候選選項,試駕完一圈就決定了。

這類人其實挺多,我幫別人建議買車也是這個思路,預算範圍內,先問對方不要啥,然後拿汽車之家啪啪啪一篩選,剩下10來款,網上找照片,再去掉覺得一眼看就不喜歡的,剩下的挨個去展廳看真車挑個看著順眼的即可。

  • 小白,有心學習了解

這個就先慢慢學,多租車試試也好,坐專車時候和司機聊聊駕駛感受也好,摸得多了就有對比了。多摸車,培養對比敏感度,最重要。

對於這類准車主,建議重點多去了解三大件(發動機、底盤、變速箱)的情況,別的安全系統、娛樂系統、便利性系統自己看個人需求去關注了。

說說質量問題

質量問題,沒那麼神話。你看JDPower報告 第一名雷克薩斯百車故障96,平均也一車一個,倒數第一fiat是300左右,倒數第二jeep是200左右平均值是152個。也就是說,神車也平均一車一個故障,除掉奇葩菲亞特(國內反正也沒幾個人買)連 Jeep 都做到一車倆故障而已。(JDPOWER 取得新車銷售後滿3年時候的數據,如果按10年故障率,估計雷車就明顯佔優了,但是翻過來想,十年故障率體現的是十年前那批車的質量,而不是現在的,參考意義又有多大?)

我們自己修車的,除了雷克薩斯和豐田本田確實故障少,別的車真是半斤八兩,真正故障率高又難修的反而是一些低端的國產車(機械故障倒是好修,尤其是電路故障,一言不合就要抬儀錶台......比如比亞迪 F0、F3這種,裡面線路亂的要死,收不上價又非常費時間), 包括著名的路虎、修不好的切諾基,也不比寶馬、奧迪、大眾、福特、雪佛蘭、別克、標緻、雪鐵龍們故障多多少,進口賓士略好一些,國產奔也就那樣。

而且我們修車的還發現一個規律,就是機械類的故障非常拼人品扎堆,這台車一旦有故障,往往就會之後還會有別的故障;而一台車一旦沒故障,就是五年十年都沒故障,即使它是大眾,它是路虎。電控系統除外哈,電控系統往往不存在關聯性,是比較獨立的。

所以,買車關於故障這,真是抽獎拼人品,平均百車故障152,電控的除外估計也就剩80個(JDPOWER 數據是20%的故障是娛樂系統、導航等這類系統的故障,其他車窗升降、空調開關、各種感應線感測器我們自己修的比例也很高),一旦中獎就是2-3個故障以上,沒中獎就一個都沒有。


本人在汽車業獻身十餘年,通過有限的了解回答下初次選車的問題。

對於初次買車的童鞋,尤其對汽車的概念只有坐在沙發上的四個輪子而已,而隨便打開一個汽車網站,看著密密麻麻的分類,988車系,7328種車型,基本上都暈菜了。可以說無從下手。

好了,言歸正傳,以下從本人的角度給初次買車的同學一點建議(土豪請繞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預算,你準備花多少錢去買車(是考慮裸車價格還是落地價格),或者一個價格範圍,比如15-17萬,45-50萬。這個初選會篩選調一大半的車型。

其次,在價格範圍內車型,需要考慮個人需求和喜好。

1、比如你家庭成員多,就可以考慮7座SUV或者MPV,因為三排七座可以容納較多人員出行,不用的時候可以收起後排。

2、如果你喜歡自駕,經常去山區,鄉村;活著業務需求,經常出入工地等,則考慮SUV車型。在這個車型又可以衍生城市SUV和越野型SUV。顧名思義,滿足本需求的就必須是越野型SUV,比如大切諾基、路虎攬勝、陸巡;價格低一級,但越野性更強的牧馬人、帕傑羅;價格再低級,吉姆尼等等。關於城市SUV偶爾去這些地方也沒什麼問題,但不可頻繁,可靠性差一些,按價格區間:奧迪Q7、寶馬X5、保時捷卡宴、大眾途銳,英菲尼迪QX,沃爾沃XC90等等很多,可按此條件自行查找

3、如果你比較年輕運動,可以考慮一些外觀和內飾較為動感和科技的車型;比如DS、奧迪系列、雷克薩斯系列等等,

4、你有愛國情結,你可以僅考慮國產品牌,反之合資或進口車型,雖然這些年國產車進步很大,合資品牌減配,但一句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產品牌還處於摸爬滾打的階段,研發和生產體系仍在摸索中,從外觀上雖然已經基本擺脫抄襲,但內在品質還是稍遜,所以個人建議如果不是預算有限,還是考慮合資車,(純從市場經濟角度出發,勿噴)

5、另外還有一些三廂車和兩廂車的區分,建議女士多考慮兩廂車,好開,好停。比如大眾高爾夫,福克斯、mini 菲亞特等等

第三,建議考慮保有量大的車型,因為市場保有量大,售後維修,保養價格就便宜,對於降低用車成本是個考慮因素,另外賣車時,保有量大就代表此款車型折損率低,車型保值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關於油耗,我不建議作為考慮因素,因為汽車發展到現在,各主機廠也都在嚴格控制油耗,同一級別油耗差別不是很大,不會省多少用車成本。

第五,關於配置,建議選擇具體車型時,建議選擇同等價格內實用配置較多的車型,比如同級別兩款車型一款由ESP,另一款有導航和倒車影像,那麼建議選擇帶ESP的車型,因為導航和倒車影像過於花哨,實用性不足,而且手機滿足要求,且更準確(導航更新太慢)。

第六,對於最重選定的車型一定要去4S店親自試駕,鞋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別人說的尺碼只有自己試過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俗話說的眼緣。

最後,全文手打,個人見解,不準確見諒,多給贊,謝謝


關於一般購車的選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選擇,按重要性的先後順序排列:

一、價格

價格決定了車型的選擇範圍。10萬元以下基本只能選擇A0級的小型車,比如本田飛度、福特嘉年華、鈴木雨燕等。10~20萬可以選擇A級的緊湊型車,這個也是市場上競爭最激烈、車型選擇最多的一個範圍。目前國內大部分人購買家用汽車的預算都是處在這個區間內的。常見車型有大眾速騰、福特福克斯、豐田卡羅拉、本田思域等。預算上到20萬元以後就可以選擇普通品牌的B級車了。空間、舒適性、安全性較A級車都會有很大的提升。比如本田雅閣、豐田凱美瑞、福特蒙迪歐、馬自達阿特茲等。如果預算是30萬元往上,就可以看去看高端豪華品牌了。比如德系BBA三家,還有凌志、英菲尼迪、沃爾沃等。

價格還跟購車人的收入相關,因為車首先是作為代步工具來提高生活質量的。如果咬牙買了個高檔車卻捨不得開,不如買個普通品牌的車經常開更能提高生活質量。一般來說,車的裸車價與購車人(家庭)年總收入相當是比較合適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上下浮動一些。

二、用途

用途也同樣決定了需要購置什麼樣的車型才合適。在城市內代步通勤用的話轎車比SUV更適合。

一般來說轎車在操控、油耗方面都比同等級的SUV出色。如果需要更大的載物空間和乘坐更多的乘客的話可以選擇MPV或者轎車的旅行版。但如果要經常行駛在路面狀況不太好的地方的話,SUV更高的離地間隙的確可以帶來更好的通過性能。但除非4驅,一般兩驅的SUV和普通家轎在脫困能力上不會有太大區別。

三、安全性

汽車的安全性也是選購的考慮重點,這部分比較複雜、專業,分成下面幾個小點來細說。

1,車身結構。這個主要看車身的鋼材用料,是否在關鍵部位使用了高強度鋼材。如果看不懂的話可以去搜索各測評機構的評分,比如C-NCAP、E-NCAP、IIHS等。網上的很多測試視頻都有濃濃的民科味,日系車車輕鋼板薄不安全、日系車不裝防撞鋼樑沒良心等說法不知道誤導了多少人。如果有意多了解一些汽車知識的話,推薦Top Gear。

2,底盤系統

①懸掛結構,一般來講獨立懸掛比非獨立的好。但是具體到每輛車上還是要看廠商的調教,多連桿的車未必會比扭力梁的車駕駛感更好。考慮到多連桿等複雜的懸掛結構會佔用更多的空間,具體到家用車這個領域,使用非獨立懸掛並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畢竟家用車還是以大空間和平順性為主要目標,基本不會有人天天把一台家用車開到極限。

②剎車。盤式比鼓式的好,通風盤比普通盤好。另外可以查查意向車型的剎車成績,距離越短越好。

③輪胎。總的來說寬的比窄的好,寬胎可以提高車輛的彎道極限和剎車能力。但是太寬了會影響起步和油耗,所以得綜合來看。另外就是看品牌,米其林、普利司通、倍耐力等屬於國際大品牌,韓泰、錦湖等屬於不靠譜品牌。

3,電子輔助系統。包括各種車身穩定、剎車輔助、制動力分配等,總之越多越好。

4,其他安全設備。比如安全氣囊、大燈隨動轉向、日間行車燈、霧燈等。

四、便利性配置

我認為汽車上最需要配備的便利性設備應該是無鑰匙進入和無鑰匙啟動,這兩項都配備的情況下每次開車就不用拿鑰匙出來,方便性大大提升。很多廠商只配備其中一樣,在我看來都是腦殘行為,完全失去了實際意義。其他的比如座椅加熱、導航、倒車雷達等就看個人需求了。

最後總結,購車預算有限的前提下,應當選擇意向車型的低配或者中配版本。同一車型優先選擇高功率發動機的版本。因為發動機、底盤、變速箱才是一輛汽車的根本,買中低配是確保有限資金的大部分都花在了這些最重要的東西上。其他諸如導航、雷達、倒車影像之類的裝置可以選擇後期加裝


其實很簡單:如果完全一竅不通,並且也沒興趣深入研究的話,就要分兩種情況了:

1,如果你非常非常非常喜歡某種車型的外觀或某種感覺(情懷),並且能承受這個價格的話,那麼買吧!車子這東西是你自己花錢,當然必須讓自己爽!

2,如果你只是把車當代步工具而已,那麼根據你的需求和預算,買一款豐田系的車型就行。比如15w預算買卡羅拉或雷凌,20w預算上凱美瑞(走爛路多選RAV4),30w預算選漢蘭達,30w以上選雷克薩斯對應車型。這樣雖然不一定是最為貼切你的,但起碼都是不會錯的選擇。等你開了幾年對汽車有一定認知後,第二輛車的選擇就會更請准了。


題主明確說了"對汽車一竅不通的人,在短期內通過什麼指標來判斷汽車的好壞",說明題主雖然對汽車一竅不通,但是又不想盲目購車,那麼,不同於大家的一貫認知,針對題主的情況我來提供一個劍走偏鋒的切題的選車方法。

加個前提,防撕:準確判斷車的好壞,一定是一個全方面的評價。通過簡單的指標,只能大致判斷,並不嚴謹。

第一個指標:ESP!

買車不是買家用電器、運動裝備、數碼產品或是其它商品。汽車具有危險性,需要考取駕照方能使用,且不正當使用會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購車思路相比於其它消費行為有其獨特特點。我把"安全性"列為選車第一條件。

汽車安全技術發展到現在,正是ESP將普及未普及、正處在話題性的風口浪尖、甚至多有爭議的時代!目前,美國和歐盟已強制新車必須配備ESP,中國的汽車工業相對還是落後一些,但也可以預見,以後必然是會強制ESP的,所以,配有ESP的車型可以認為在安全性上是領先的。

同時,ES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車安全性。原因有二:

1.車輛安全性不是由ESP一項配置決定的,評價整車安全性的權威數據是IIHS、E-NCAP的測試成績。而此成績,與ESP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等原因)。

2.就實際市面上的車型來說,除了個別特例,有ESP的車型必然同時有防抱死、制動力分配、剎車輔助、牽引力控制等安全系統(工作原理等原因)。同時,絕大部分有ESP的車型在車身結構設計、乘員艙強度、安全氣囊數量、輪胎匹配等方面也不差(整車設計理念等原因)。

綜上,有ESP說明整車更安全,更算是好車。

第二個指標:油耗!

很多人認為油耗不重要,高低也就是相差一兩個,即便是整年用車成本算下來,也不過是幾百塊錢的事。但我認為油耗不僅是那一點點的後期用車成本,它代表的是三大件的技術水平!

三大件是一輛車的核心,不管車型是什麼定位、用作什麼用途、外觀怎樣內飾怎樣NVH怎樣,三大件差勁的車一定不能算是好車。

那為什麼油耗能代表三大件的水平呢?

決定油耗水平的首先是發動機,低油耗的起點是發動機熱效高,以更少能耗實現更強動力。其次是變速箱,運轉平順、檔位標定合理、傳動效率高,和發動機的匹配調校出色。然後,動力適合整車,因為大馬拉小車和小馬拉大車都不省油。再加上車身輕量化、低風阻設計等因素,才能實現低油耗。

從技術發展來說,發動機追求的是效率更高、排放更低、動力更強,變速箱追求的是平順、快速、高效、穩定,底盤追求的是更好的舒適性和操控性。而一般能在發動機和變速箱匹配上下功夫的廠商,必然不會忽視底盤的調校。

所以,窺一斑而知全豹,低油耗的背後是優秀的三大件。(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小熊油耗排行榜上,國產車油耗普遍高於合資車,正好跟國產車三大件技術不如合資車的現狀相符合)

綜上,油耗低說明三大件更優秀,更算是好車。

第三個指標:預算!

很多人選車第一步是確定預算,這沒有問題。而我說的預算,作用主要是確定選車的對比範圍。

車無完車,判斷車的好壞,不存在絕對的好車,只存在同級同類型裡面更好的車。拿5萬的車和50萬的車對比安全性、拿A0級小車和中型SUV對比油耗,那就是開玩笑了。

預算也是選車的目標確立,比如你預算20萬,那有一台10萬的車再好也滿足不了你對吧?那有一台30萬的車再好你也買不起對吧?

另外,如果預算過低,只有三四萬塊錢,那我建議如果不是剛需的話,再奮鬥兩三年再買或者貸款更合適;如果預算很高,基本上了三四十萬或者更高,我認為就可以只根據自己的喜好選車了。

綜上,符合預算,且同預算對比勝出,才是好車。

第四個指標:品牌!

唯品牌論當然要不得,吹日系吹德系當然更沒有道理,但大品牌的背後,體現的是可靠性、購車和保養維修的便利性、保值率、高銷量帶來的低邊際成本等。購車用車是一個整體過程,大品牌給了某款車是否是好車的評價加成。而小品牌,不是說沒有好車,只是更適合進階選手。

所謂大品牌就是你所熟知的那十來個,再把在你本地(如果是像答主這樣的小城市的話)沒有4S店的幾個去掉。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大品牌,作為判斷車好壞的指標,其作用是一樣的,不存在比如說豐田比本田好、本田比豐田好、或是福特比雪佛蘭好、雪佛蘭比福特好的情況。

而傳統認知上的品牌特性,現在也已逐漸抹平,舉例子就是:福特嘉年華是歐洲車、大眾朗逸是國產車、日本車不比德國車更省油、德國車不比日本車更安全等等。

綜上,有品牌優勢的對於新手來說才是好車。

第五個指標:親身體驗!

車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前四個指標是普適性的,第五個指標是個性化主觀化的。前四個指標划出了備選的數款車型,第五個指標就是確定購買車型了。

親身體驗包含了外觀、內飾、NVH、空間、人機工程、配置、做工、三廂還是兩廂、轎車還是SUV等等。由於是主觀性的,不多做闡述,只建議兩點:一是我買車我最大,我的需求才是真需求;二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必須認真仔細的去實地親身試乘試駕體驗,才有正確認知。

比如說判斷后座適合不適合,一定要先調好前排座椅,再親自坐到后座,調換幾種不同的姿勢(坐直一點、坐躺一點、腳分開、腳翹起等,不是不可描述的姿勢),至少坐上個一二十分鐘,正好可以跟銷售聊聊車,這時候你對於后座滿意不滿意,心裡就比較有數了。

綜上,你喜歡的車對來說才是好車。

最後補充一點兒對配置的看法。

現在的民用乘用車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基本不存在某款車是暴利、某兩款車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差別很大的情況,而車輛的研發、設計、調校、匹配、用料、生產、加裝增配、銷售、質保等等都是需要成本的。而成本就這麼多,根據車型定位不同,用在這兒就用不到那兒,用在那兒就用不到這兒。

所以如果存在同類型同價位同品牌溢價的兩款車,配置卻差別很大的情況,不能說明高配置的車性價比高出很多(可能還是稍高一些),卻能說明高配置的車在看不見的地方一定比低配置的差一些(也可能差的不太多)。我的意思是應該按需購買,而不是說同樣10萬塊緊湊轎車,A比B多了好幾樣配置,A就一定比B好,比B性價比高更值得買。

當確定了一款車,需要進一步確定高中低配的時候,我認為正確的消費觀應該是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盲目求多,要知道每一項配置都是要花錢買的,對於你沒有用的配置,多花一分錢也是浪費。

比如對我來說,個人要求是必須有天窗和定速巡航,其它諸如真皮座椅、電動調節、自動空調、LED大燈、多功能方向盤、導航等都是可有可無,那我選車的時候,就是在有天窗和定速巡航的配置中,選一個最低配的。

就這麼多吧。


作為一個行業從業者+車主,我分享的經驗是:

第一確定你要在買車這事上花的最上限銀子。我說的是最上限。

我發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買的時間,就是一開始覺得15萬落地就好,但是實際上看著看著就完成放飛了。明確上限預算是第一位的,這決定你要看什麼車。

另外考慮預算要確定,你是否打算貸款買?貸與不貸的上限預算是兩碼事。

以15萬為例,如果貸款的話,上限預算基本上是8萬左右。不貸,那就是15萬了。我自己是借款,上限預算15萬。那樣算來,我基本可以看25萬35萬左右的車。

老話說,有多少水和多少泥。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思路,你不是那麼的差錢,那還可以從2點入手

A:對品牌專情,就選它了。我身邊有這樣的小白,有個姑娘就是喜歡MINI,還有一個就說只看奧迪。當然這種多出現在豪華品牌上。

B:對品牌無所謂,但是有一些功能必須要有。我就是這一類。比如買車必須自動檔,一定要求要有倒車影像!雷達都不行,當然比這更高級的360度預警系統更好。其實必須帶無鑰匙進入啟動,方便。第三,全景天窗要有。第四,一定要有座椅加熱。來大姨媽的時候,有必要。把這些都加上,又不要國產,那價格就基本20萬以上了。

有了以上的確定之後,可以接下來問自己以下問題——

1、有無品牌偏好,比如說有人就堅持不買日系,絕對不買國產等。這樣也會更聚集,但是對於小白用戶,個人不建議這樣非理性的排除,開放心態才會有驚喜。

2、無任何品偏好,那就問自己是什麼車?三廂,兩廂,SUV,MPV,旅行車,跑車等,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類型。

選擇到適合的類型+上限預算後,無品牌偏好的話,可以說十強基本出來了。

如果選算上你要必選的配置的話,基本上就會聚焦到款型上。

我自己買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先確定不能少的配置,加上SUV,不選日系和國產,傾向德系,所以我能選的除了途觀,就是翼虎,昂科威,3008等這些,也包括奧迪Q3,還其它一些小型SUV,但是考慮到家用,所以小型的基本也出局。

最後的對比就是取捨問題了,有些車有這個沒有那個……

一旦鎖定『十強』,甚至『五強』時,在錢差不多的情況下

還會考慮的問題大抵如下:

1、油耗:選了大排量就不要考慮這個啦。在小排量的維度,其實1.2T、1.4T、1.6L、1.5L差別都不是太大。也不用太在意。關於看主機廠的發動機實力。

2、保值率:市面上一般來主德美系要好那麼一點,也只是那麼一點。現在德系煤機油、雙離合的問題,都影響了其在二手車市場的流通。

3、養護成本:怕這個就不要買進口,其它的吧,出了質保期,很多人都不再去4S店了。車貴,養護成本就高,就這就一如花似玉的老婆回家一樣,要賞心悅目就要多投入。

總的來說,買車第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

出多少錢,喜歡什麼,必須有什麼,一定不能有什麼,一一列出來,就會發現,看起來的琳琅滿目,在你的標準面前都是浮雲。再加上試駕體驗,基本上就剩下那麼1-2款了。

最後就是談判環節,取更多實用的,舍雞肋的,4S的贈送再多都不現金優惠!

至於說你不懂車,你總是能期待的有車生活吧,你找個老司機,描述一下你期待的種種,基本上就明確了。


我家裡人對汽車一竅不通

我打了好幾本a4紙的汽車基礎知識給家裡人看

看完之後他們懂了

包括

汽車基礎構造

汽車發動機原理

汽車懸掛與底盤剖析

汽車目前品牌狀況與企業文化

各汽車在中國的銷量

汽車的各種新科技名詞解釋

等等等等

以及走多幾趟4s

多聽一下各個4s銷售的神吹

坐進實車,試駕一下

心裡打打算盤

我讓我家一群高中文化車盲在一個月時間

全部變成了半個汽車專家

沒啥的,多上文庫,多上論壇,多上貼吧

少看朋友圈《一位豐田老員工的忠告》

《用泡沫做防撞,日產你的良心何在》

這種神文就可以了

如果你看了這些神文,並且全部指出其錯誤

那你就畢業了!

希望你買到的車能跟rx78一樣優秀


我覺得這種問題其實一點都不難啊???

1 你有多少預算你自己清楚對吧?總不見得你就10萬卻去考慮100萬的車?

2 你想買啥車型自己也清楚吧?就算不清楚,什麼國家總有喜好咯?很多不懂車的人見到日系就各種討厭然後鍾愛其他。

3 上面1 2篩選下來也沒幾個車子了,看圖找自己喜歡的不難吧?

4 最後就是看各種測評,各種論壇反饋,再去4s試駕咯


密封性

汽車門密封,後備箱與後翼子板的密封。發動機蓋與前翼子板和前保險杠的密封。這些縫隙的大小。

不管怎麼說,密封性好的車不一定質量好。

但是密封性差的車質量一定不好。


其實沒有那麼難,來分別講兩個類型,感性型:曾經某妹子請求幫忙選車,問了妹子很多問題,妹子只用一句話帶過,去看看我喜歡,價格合適就好。這種是比較感性型的,在準備買車時已經有長時間的喜歡對象,或者對某款車一見鍾情的。

理性型:1,知道車的用途,家用,商用,跑圈,越野,找好自己對車的定位;2,預算,以及預算的可浮動空間。3,在明確了車的用途,以及預算以後在考慮車型,A級高配,B級低配,SUV,MPV?4,對於品牌的喜歡,有人喜歡壽司刺身,有人喜歡德國紅腸啤酒,再或者我就喜歡美國漢堡,蘿蔔白菜各有所愛。5,必須有的功能,現在車的配置越來越好,但是畢竟還是有差別,有人喜歡大天窗,有人喜歡多個USB口;6,當以上的所有選擇你都明確了以後,你可選的範圍其實就真的不大了,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去4S點裡面看實車,看內飾,試駕,看看你自己更喜歡哪個。

其實大部分人買車都不可能那麼理性,多數人都還是憑著自己的喜好買車,這個就好比看上某個姑娘了,別人都說不好,可你們就是看對眼了,衝動來的那一刻什麼都擋不住。


就像學it的人經常被問會不會修電腦一樣,自從進入汽車行業之後,我也被無數次問過「買什麼車好」這個問題。

回顧這麼些年給過的靠譜不靠譜的那些回答,感覺這個問題真是很有意思

剛開始的時候,向人推薦會純粹從車本身出發,外型、動力、油耗、配置、安全等等等等,挑一個自認為合適的推薦給別人;

後來發現這麼推薦的車別人一般不是特別滿意,而且往往不會選擇我推薦的車型。後來有點明白了,各人關注的點不一樣(所謂客戶需求)。所以漸漸就會問清楚別人的需求是什麼再做推薦——你猜怎麼著,果然建議被採納的概率大了好多。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建議不靠譜了!

現在嘛,如果還讓我推薦,我會說,差不多價位的車都差不多,各有優劣,選自己最喜歡的就就行了。比如說我,一定會選最漂亮的車,外貌協會沒救了...


你是一位感性選手: 這個車最好看!我喜歡藍色!買買買!;

你是一位理性選手:具體步驟說的很多,不贅;說幾個關鍵點,不用跟我理論對錯,嚴格執行就好:

1. 不考慮大眾

2. 不開爛路不考慮SUV

3. 不談油耗,你不差那點錢(混動除外)

4. 有幾類的人的意見堅決不能聽:《日本車不安全》、《法國車都是非獨立懸掛不好》、《嘖嘖你看人家這鋼板厚度》、《你聽聽這關門聲多厚實》、《SUV好啊!》、《大眾好啊!》

5. 裸車預算30萬以下,選日系車,日系在平價車領域,質量(尤其是豐田)和安全這塊高出各國對手太多

6. 有民族情結的,一定不買日系的,那也盡量不選德國車,德系平價車可靠和一致性被日系虐出翔

7. 把質量和用車樂趣放第一位,你永遠沒你想像中那麼需要各種高科技和各種配置

8. 年輕人不要買無趣的車

9. 目前國內,哪些車賣得最多口碑最好這類數據基本不具參考性,老百姓都是被大廠和主流車托媒體牽著走的,俗話說的好,大眾中國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的車企,但它無疑是中國不分行業最頂尖的廣告公司

以上


自己多上汽車網站,這是最客觀,最簡單的標準。


推薦閱讀:

人生第一輛車應不應該選擇雙座敞篷車?父母極力反對怎麼辦?
前驅賽車如何配重更合適?
如何看待中國汽車100小時耐力賽(gt100)?
哪些車型設計完美解決了「A 柱盲區」的問題?
如何看待十代思域1.5T改裝車的炸缸事件?

TAG:汽車 | 經驗分享 | 汽車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