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中國大陸主流的人不用繁體字?
比如像在台灣、香港,大家都還繼續使用繁體字的,保留了這種特色。為什麼在中國就看不到古代美麗的文字了呢?其實真的很漂亮的啊。
(山寨自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在傳統節日的時候不穿漢服、唐裝之類的古代的服裝?)
為什麼大陸主流的人不用繁體字?一句話,因為從小都學簡體字!
-----------------------以下與題無關-----------------------
至於建國後,為了讓以5億人口起點,數量還在不斷增長的群體脫盲,為什麼選擇了簡體字?
1、簡體字簡單、方便、易學,效率高。
2、知識的學習、文化的傳承與語言、文字、更和簡繁兩種字體沒任何關係。
就算只會簡體字不耽誤學知識、認知文化、不會丟失歷史。
小學不懂英文沒耽誤我認知希臘城邦制,歐洲文藝復興史。
自己沒知識、沒文化只能怪你自己,不要賴在簡體字頭上!
3、歷史的車輪不可阻擋!!!一直在方便、簡化的道路上前進!!!
舉例,你用的iPhone裝app,就比2004年在windows系統的電腦裝程序簡單多了。現在人人會玩iPhone,會裝遊戲,21世紀初還很多人都把計算機當高科技。
-----------------------以下與題無關-----------------------
普及基礎教育和傳承民族文化完全是兩個概念。
我爺爺、爺爺的爺爺、鄰居的爺爺不認字,他們也把中華文化的要義傳承下來了,那些知恩圖報、善待他人、天人合一、勤勞勇敢等文化精髓從來沒有丟失。文化是種氛圍,可以言傳身教,可以口耳相傳,可以情感感染。文化不是只靠文字才能流傳,文化也斷不是只會簡體,不認繁體就丟失了的。(現在文化丟失是另有大討論。)
普及基礎教育是TG為了提高人民知識水平,認了字更是多了一種保存傳承文化的手段,選擇簡體字,是當時最優選擇。至於全民脫盲之前文化有丟失,是另一會事,不能怪罪在只會簡體字頭上。
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體系、是一種氛圍,文字只是其中一種表現手段。
拿愛舉例,我懂得愛,懂得怎麼愛人,怎麼給予愛心。我想表達愛,可以用中文,可以用英文,用寫出來的,用說出來的,用肌膚相親對愛人表達,用眼神對小狗狗表達。
那些宣稱無心沒愛的傢伙,你們讓用英文、日文的情何以堪?還把愛綁定到同一個中文體系下的簡繁兩種字體上,你說可笑不可笑?
一不小心,這個答案在草稿箱里呆了快一年了。。。。
這個問題依然有些誤導的傾向,不過依然是可以勉強作回答的。為什麼大陸不寫繁體字或正體字呢?1.大陸的官方文字是簡體字,法律保護簡體字。2.說繁體字比簡體字漂亮的,都相當的主觀。當然這種審美本省就有比較強烈的主觀性,但是不要忘記,簡體字很大一部分來源正是中國歷代書法家的歸納和創作,比如林則徐寫的這個十無益中的葯字漢字的發展是由繁入簡的,隋唐時就有了相對於正體字的俗體字,後者是民間流行的,簡化了的正體字。俗體字普及運動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開始,慢慢發展為將筆劃較多的正體字也簡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到1986年頒布《簡化字總表》,簡化字成為國家標準推廣開來,事實上總表裡面並不全是簡化字,一些繁體字無需簡化被保留下來,也吸收了相當多的已經普遍使用的俗體字。 一旦有了標準,想用繁體的人也無從接觸。隨著網路普及和輸入法升級,接受簡化字教育的人群,使用正體字的反倒多起來。蓋因不用書寫,由簡入繁的困難也只有辨識。
台灣以正統自居,有些島內人士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不會學習大陸改革字體,已經存在的簡體字(俗體字)則繼續存在。香港則自稱「繁體字」,因為殖民的緣故,也不可能簡化字體。這應該是兩地得以保存繁體字的主因。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當初估計也有人哀歎「為何不能保留美麗的篆書」。文字是不斷發展的,簡化字的「簡」迷惑了人眼,其實它也有創新吸收,比如「她」「的」等。幸好藉助技術,使用同種語言的人們可以簡體、繁體自由切換,實在是值得慶倖的事情。憂鬱的烏龜
主流不主流可能我判斷不出來,但是沒人使用繁體字,原因很簡單吧:沒學過。
實際上台灣的所謂正體字 也是在過去的繁體上做了簡化,只不過沒大陸簡化得多而已。另外簡體字絕大多數都是在過去已經存在於草書之中了
其實,漢字的發展是由簡入繁,又由繁入簡的。中間的「繁」是必然趨勢,語言的逐漸豐富決定了漢字個數和筆畫的擴充。繁的缺陷在於某些字的筆畫過於繁瑣,但簡同樣有缺陷,屬於並未完工的「爛尾樓工程」。以下摘自某位網友的評論,無耐心者請自行繞道。
談下簡體字(所謂的規範字),不少同胞說過,與其恢復正體字,不如改用甲骨文(或篆字),這種說法是非常謬誤的,也是造成誤區的主因之一,我在此想重申:甲骨文和篆字都是漢字的原始初級階段,而正體字是高度發展之後形成的成熟漢字。簡體字之「各項弊端」如下:
一、 康熙字典中收漢字四萬餘,說文解字中收漢字九千餘,漢語專業者識漢字七千左右,台灣常用漢字為4800個,大陸常用漢字為3500個,而簡化漢字只有2200餘個(中途截止),但有些繁字未被改善,而某些不應簡化、或非理性簡化的漢字卻比比皆是。
二、 漢字的閱讀都是以圖像姿態進行的,而並非是一筆一劃地細看細數,閱讀的速度與筆劃的數目不成正比關係,況且某些簡化字之平均減筆數目僅比正體字多出兩三筆。
三、 漢字的形體越相近,就越不易辨認,越不易校對,閱讀效率也低。簡體字造成了很多形似字,增加了閱讀時和排版時會出錯的機率。簡體字默認的「宋體/新宋體」遠不如正體字的「細明體/新細明體」更清晰、更美觀、更精細。
四、簡化字採取「多繁對一簡」的原則,致使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需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因而影響了閱讀效率。「多繁對一簡」,導致了對漢字本義理解上的困難。例如:干(乾、幹、榦)、發(發、髮)、臟(髒、臟)、系(係、繫)、沖(沖、衝)、余(餘)、後(後)、幾(幾)、丑(醜)、只(隻)、斗(鬥)、松(鬆)、准(準)。
括弧前是繁體誤寫,括弧裡是繁體正寫,以下誤寫理應歸罪於簡體字『多繁合一簡』之原則。
1,幹燥(乾燥)、乾活兒(幹活兒)、幹涉(干涉)。
2,髮揮(發揮)、頭發(頭髮)。 3,面條(麵條)、表麵(表面)。 4,衝水(沖水)、沖鋒(衝鋒)。 5,餘地(餘地)、餘『我』(余『我』)。 6,皇後(皇后)、之後(之後)。 7,茶幾(茶几)、幾乎(幾乎)。 8,醜時(丑時)、醜陋(醜陋)。9,只言片語(隻言片語)、隻有(只有)。
10,斗爭(鬥爭)、北鬥(北斗)。 11,鬆柏(松柏)、輕松(輕鬆)。 12,標准(標準)、批準(批准)。 13,製造(製造)、製度(制度)。 14,裡程(里程)、那裡(那裡)。『「裏」是「裡」的「異體」』。 15,復(覆、復、複) (1)覆:答覆/回覆/傾覆; (2)復:復活/復興/恢復; (3)複:複雜/繁複/複查;(4)「回覆」和「回復」,在表「回答」義時可通用。
五、 簡化字違反了六書原則,本身亦不是一套有系統的造字法,導致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變差。反之,正體字在結構上較有規律,較易理解、記憶、和學習。正體字並非「煩體字」,而是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強大工具,更是偉大漢族同胞在精神上最有效的凝固劑。
六、簡化字以同一符號取代不同偏旁(萬能字元「又」和「メ」),以致字形無理據可言。例如:雞(雞)、漢(漢)、歡(歡)、僅(僅)、權(權)、鳳(鳳)、鄧(鄧)、戲(戲)、樹(樹)、對(對)、轟(轟)、。。。其中「又」部均代表不同的字形,讓人摸不著頭腦,找不到依據。再如:趙(趙)、風(風)、岡(岡)等字亦是如此。
七、 將「行草字」任意「楷書化」的漢字,字形亦無理論依據,且無法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例如:韋(韋)、車(車)、東(東)、頭(頭)等。新造新聲字不精確,較易造成誤讀。例如:躍(躍)、燦(燦)、價(價)、壩(壩)等。
八、大陸若想真正減少文盲(半文盲),還須考慮很多其它因素,例如:教育的普及度可能影響更大。如今,希望工程雖已初見成效,但相對於基數龐大的農村人口,普遍落後的教室校舍,捉襟見肘的師資份額,恐怕想讓多數人受益仍是杯水車薪,急需政界、商界、及各界華人關注教育、多做善事、貢獻力量。另外,小學生、中學生的學業負擔太重?請教師不要罰學生抄寫數十遍、上百遍作業就行了,根本問題還在於教育方式,早晚自習、中午補課、假期補習、大考小考、學生分數與教師利益掛鉤、。。。依我看來,這些弊端遠比恢復繁體字要嚴重得多,但我贊成有少量「特繁字」可考慮合理簡化,俗體字和異體字理應棄用。
九、古代中國的民間市井,也有一些人書寫俗/異體字,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規範的漢字只流通於日常瑣事,比如:隨手寫個記事帖、留言條、親友間非正式的書札或底稿,而官方正規的書籍、詞典、經書、詩詞文章、公文詔書,一律只得用正體字書寫或印刷。至於手寫體,我覺得可以不限制民間的俗異字,不過,所有正式的、官方的各種媒體及印刷品(公文、報刊、電視臺、詞典、書籍等)理應採用正體字,對於印刷機和電腦來講,並不存在任何效率和技術問題,印刷繁體也是固定工序,印刷簡體依然如此,至於電腦更是無所不能了。故此,想當然認為繁體字有損效率的觀點,只是經由表面錯覺而轉達給人們的誇張現象。
十、簡化字並不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民主的催化劑。好多同胞至今仍未理解「文化」和「科技」的區別,誤以為「簡體字」等於「搞科研」,「簡體字」等於「 生產力」,「簡體字」等於「新社會」,故此,才有「偽學者」評價「正體字」是塊臭「裹腳布」,一旦提到「簡體字」,這些人就會誤認為「經濟繁榮」、」科技發展「、「社會穩定」、「人文進步」都是拜「簡體字」所賜。而繁體字代表著「封建的制度」、「落後的科技」、和「倒退的人文」,看來文革的餘毒未消,貽害了無數中國人。反觀日本、韓國、台灣、香港,都在用著中華的正體字(日本有少量「和製漢字」),且台灣和日本的國語辭典依然維持「豎排版」的模式。為何大家會爭先恐後購買日貨、韓貨、港貨?改用簡體字的大陸不是應該比他們更發達、更輝煌,更進步嗎?還有當年已廢止的「二簡字「又說明了什麽?發一個我在新浪微博上發的長微博。微博地址:http://weibo.com/1910077871/A0144AjxV該微博閱讀(639.2萬) 推廣|(1271)|轉發(18448)|收藏|評論(4922)
這是個歷史問題。
可以說是民國時期那些學界泰斗、加上斯大林、毛澤東他們一起乾的。詳細歷史請點擊:漢字簡化其實現在大陸的普通話、台灣的國語、新加坡的華語如此相似,也是那幫老頭打下的基礎。詳細歷史點這裡:現代標準漢語註:主要參與者有:錢玄同,胡適,蔡元培等,太多了完。在入學以前,我接觸的是繁體字,在入學以後才慢慢開始學習簡體字的,所以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寫字都是繁簡混雜著的,幼兒園的時候還會混寫一些大篆。學習繁體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學習書法,在創作時也基本上用繁體字,因為繁體在書寫時更加緊湊也更適合書寫也更具有美觀性,可是為什麼打字的時候不用繁體呢,因為在交流時方便他人即是美。
當一個東西你已經會了的時候,你就沒有必要表演給別人看了。
台灣人香港人全世界華人為什麼不用甲骨文?歐美西方人為什麼不用拉丁文?我們為什麼要用紙不用竹簡?為什麼在全世界就看不到古代美麗的東西了呢?愚蠢的地球人。-----------------------另外,下面是回答上面某個「港台愛國人士」關於強制推行簡體字摧殘中華文化的,秦始皇強制統一各國文字度量衡!推行書同文!真是喪心病狂!真是毀滅我國璀璨的傳統文化!這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誰管什麼老百姓認不認字的!讀書是我們讀書人的事情!我們愛讀大篆!我們愛讀金文!秦帝國的毒菜統治我們一定要推翻!看我們的文字多麼美麗!這才能顯示我國各個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
因為讓台灣聊以自慰中華正朔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請樓主在試試看用繁體字寫1000字作文用多久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願用C,也不願用彙編
事實並非那麼複雜。使用什麼形式的文字是不會徵求你的意見的,因為按照CCP的邏輯,CCP的人代表了人民。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正體字有利於傳承民族文化。
就此問題,簡而言之,現在大陸用正體字少的原因是毛澤東時代的愚蠢政策。 漢字簡化運動其實是當時為拼音化做準備的,被沿用大陸至今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現在教科書裏、文獻規定、法律條文都將簡化字視為主流,有識之士應該看到其中的危害。 港澳台使用正(繁)體字,使之並未絕跡,這是值得欣慰的。正體字利於文化傳承,簡化字是一種倒退,大陸人民多使用簡化字,都是因為毛澤東等人的愚蠢政策——而這一政策影響至今,滲入法律體系、教科書和民眾的腦中。事實上,毛等是要以此為臺階,試圖拉丁化、拼音化漢字、毀滅民族文化。有什麼科學性可言?漢字是這樣亂改的嗎?許多表示不同意義的漢字遭到合併,這無異於破壞。
《從學術觀點看 「正體字」與 「簡化字」》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4545657/note/171369702/什麼字體壓根不重要,信息的表達是以語素為單位,現代漢語早就不再依賴單字本來的含義了
堅決貫徹落實「一國兩字」。
居然過了三年還有人回復,還點出了3處錯字,正好改正更新一下:
以小濤、寶寶為代表的業餘書法家題字的時候多還是繁體的,顯得特有文化
推薦閱讀:
※令狐沖的「沖」是否必須寫作兩點水的「沖」?
※那些不管什麼都喜歡用繁體字的人,是真的熱愛傳統文化、還是裝逼?完全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嗎?
※為什麼使用繁體字容易引起部分網民的反感?
※在網上厭惡粵字,喜歡繁體字,這種心態對嗎?正常嗎?
※如何評論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