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怎麼看別人代寫的傳記?


我給人寫過七十萬字的傳記。之後正式出版。對方特別滿意,但出於某種原因沒有屬我的名字。我非常理解。這個傳記我耗時三個多月,每天忙到後半夜,而且拿的稿費遠遠低於我平時的稿費。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很享受這個過程。

一開始是一位相熟的編輯找我商量,說有個人想出版自己的日記,日記時間跨度四十年,包括文革前後一些敏感事件,她沒有操作過這種類型,讓我幫忙看看。於是我收到一大堆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紙片。

這些紙的主人是一位年過七旬的海外華人,當時因病回國住院治療。他有個心愿就是寫一本自傳,但這位老人當時的狀態已經無法動筆,就把自己在國內國外四十多年間的日記和零散文字拿給編輯,想著能在離開人世前把這些東西整理成文字,對這些年幫助過自己的人表示感謝,也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一些家族記憶。這位老人文字都是陸陸續續寫的,大多數當時也沒有日記本,抓到什麼就在什麼上寫幾句。所以說是日記,但既沒有完整的形態又沒有起始時間,文字內容跨越很大,東一鎚子西一棒子的。寫得非常隨意,拉雜著寫了祖孫四代人的事。我粗讀一遍後感覺特別茫然,這些文字非常零散,說實話根本不叫日記,就是一堆語焉不詳前後矛盾時間上都連不上的閑言碎語。而且這位老人的語言風格也是變化的,文言+半文不白的民國語言+方言+不明所以的代指。但我相信每一個看過那堆紙片的人都會感動,這些浸滿歲月的紙片泛黃、殘破、斑駁、污跡疊疊,有的寫在鬆散裝訂起來的包裝紙上,有的寫在空白多的英文童話書上,有的寫在英文廣告的背面。有火燒的痕迹,有污漬,也有淚跡斑斑的痕迹。老人的字體很清秀,而且多年不變。顯然在入院前,老人整理過這些紙片,有些殘破的地方被非常小心地粘合上了。有的地方還附上了整理時的文字,類似「重讀這段大哭,淚水湮沒,舊書不得見,複述於此」等。

按照編輯出版的規定這書稿沒有出版價值。但我讀過這些文字後有了個想法,決定試一試。我通過那個編輯朋友得到了老人的電話,和老人溝通幾次後,我提出我的想法:不以日記的形式進行編輯整理,而是以這些為素材,寫一本傳記。起初老人不太同意,覺得別人寫的自己不放心,也不好掌控,但她很想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而且很渴望能正式出版「自己的書」。我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了那些紙片,並抽出其中一段他日記里回憶父親給她妹妹起名的文字寫出了一段很細膩的文字,老人的親戚念給她聽,老人聽了後流下眼淚,說那個情景寫得非常逼真,很生動,於是同意了我的提議。但這個時候我和那位編輯朋友並沒有達成共識,她並不同意我的想法,覺得不值得。而且那位編輯朋友誤以為我已經回絕了老人的出版意願。這無形中給我自己挖了個大坑。我也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了。這是後話。

一般的傳記按照傳主的經歷有詳有略地寫出重要事件的經過就可以了。但是在和老人的溝通中,老人特彆強調要把自己兩個妹妹妹夫的故事,自己父親的故事加進去,而且這個老人有過三次婚姻,兩位前夫在國內的故事也要加入。這些都是老人一生中對她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但是問題來了,這些人的故事和老人大多數經歷上沒有交集,而她在日記里的有關這些事的記載非常混亂而且前後矛盾。有些關鍵性事件她也記不清了。於是我每周發給她一張問題清單,請她的親戚用錄音筆錄下她的回復,用郵件傳給我。再請她說出與事件有關的聯繫人,我再給他們發問題清單。之前我做過記者,所以遠距離採訪也難不倒我。這樣過了一個多月,基本框架已經定下了,開始寫了。

傳主的父親算是當地一位名人,參加過國共兩黨,進過監獄,還背上叛逃的罪名。在整理資料的時候我發現很多疑點,我查了地方志和其他佐證資料,發現老人對父親經歷的描述缺少合理邏輯。我找了個時機小心翼翼地提出了我的疑問,老人全家都認定父親是被陷害的,也有很強烈的意願借寫傳記來還父親一個清白。但缺少佐證和合理解釋。而且她父親的案件並沒有政府或相關機構給予平反。因為時間久遠,提到此事老人只有強烈的情緒而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資料,怎麼辦?我苦思了良久,終於想到了一個寫作技巧,算是繞過了這個老人自說自話的矛盾。之後我也反覆提醒了老人,真實的經歷才更動人,流傳才有意義。如果大家寫自傳都是按照自己的pov去重新解釋一遍過往經歷,就毫無意義。老人慢慢接受了我的建議,我的寫作達到了第一個目標:框架清晰,事件準確。

第二個難點是平凡人的傳記如何不平淡。老人經歷複雜,但時代的巨輪下一個普通人的經歷再複雜再波折都很難有新意,改變你一生命運的災難也不過是無數樣本中最不起眼的一個。但老人明顯有通過書寫過往來平復積壓在心頭的憤懣的意圖,繞過去不合情理也不道德,但細寫老人又提供不出東西。接觸老人這麼久,我感覺對於自己的經歷老人有80分的情緒,卻只有5分的理性和可信度為10分的真實資料。另外5分我管它叫做「我就不告訴你」!我嘗試了一個新的寫法,提取老人經歷中的重點事件用小說筆法濃墨重彩地寫,把衝突和矛盾集中起來通過一個節點事件來做片段式的情景再現,然後再用敘述性文字交代前因後果。第三個難點是老人在國外生活多年,對國內一些事情的看法顯然受西方宣傳的影響,所以她資料里的某些事件的回憶是對我們國內同類事件顛覆性說法。照她說的寫,這書肯定不能過審,不照她說的寫,這事就沒有合理性。愁死我了。但最後我還是找到了辦法。書稿寫到最後,我已經精疲力盡,有天凌晨,洗完澡走進卧室,剛關上門就暈過去了。而家裡人第二天看我關著門,還以為我上班去了,我在冰冷的地上昏睡了一天。

書稿寫完了,那個我預先挖的大坑也開始發揮「就是要坑死你」的作用了。最後書按照正規出版物過審,出版,但是我拿到的不是撰寫七十萬字的稿費,而是編輯費。呵呵!

老人讀過書稿後特別激動,親戚每天只給她看幾頁。因為她總是邊看邊哭,她說本以為有人能整理她的文字就是大幸了,沒想到我寫的文字能這麼精彩,「像電影一樣重放了一遍自己的經歷」。而且最重要的是,以前整理這些紙片時她總覺得悲傷,覺得不記錄下來孩子們不會懂,即使形成文字了,孩子們也不會理解她。但看到我寫的書稿後,她的所有親人朋友都很敬佩她,很感謝她。

對我來說,我也收穫了比稿酬更多的東西,首先我是懶癌患者,雖然寫過小說,但總是寫到20萬字就結尾了。20萬字是我的一個坎,我多年都邁不過去,寫十幾萬字就厭煩到不行。第二,這是我第一次將報社記者和圖書編輯的職業屬性做合併和加強。分析整合處理信息的能力一直是我的強項,但沒有渠道鍛煉並檢驗。第三,我在這個書稿的寫作中發現自己擅長書寫戲劇衝突,寫情景,寫細節,所以不久就得到了寫劇本的機會。

這是我做圖書編輯寫的第一本傳記,也是最難寫的一本。還好算成功了!


好的自傳當然不是誰都能寫得出來的,自己口述找人代筆是最常見的。


怎麼看?真實看待!

我們做了很多 個人傳記和老人回憶錄,都是寫手結合其本人的述說、照片、資料等撰寫出來的,後期作者本人也會認真修訂,和寫手一道反覆修改最終定稿付梓印刷出來的。

我們就當看他的自傳書就好了!


傳記一般情況下都是基於第二作者對傳記人的生活觀察與溝通寫出,比如喬布斯的,貝克漢姆的都不是親自寫的,術業有專攻,這是很正常的。


傳記代寫,一般情況下適合文筆不是太好,但是又經歷了社會的風風雨雨,想把自己的一生記錄下來的老者,其實代寫的傳記一樣是真實的,因為在代寫傳記的時候一般都會進行長時間的訪談和記錄,最終才會著手進行寫作,並不會導致傳記的變形和其他錯誤。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一讀的人物傳記跟歷史書籍?
關於蔣介石的最真實評價?
如何評價紀錄片《Amy》?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出版過哪些著作,其中哪一本最值得一看,即最能了解這位偉人的思想?
請推薦幾本人物傳記,要求客觀?

TAG:人物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