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閩南語族群和客家族群之間的關係如何?

我是福建的客家人。據我的生活經驗,在福建,閩南語族群和客家族群之間的關係並非那麼得好,他們之間在生活飲食習慣方面還有很多隔閡,並且很多人(特別是老一輩)對於對方還有一種「非我族類」的感覺。他們之間常互相貶低,譬如說,客家人常稱呼閩南人為「河洛鬼」,閩南人常常認為客家地區落後。我想問一下,在台灣,客家族群和閩南語族群(或稱「台語族群」或「福佬人」)的關係如何呢?他們如何看待對方?這兩大本省族群的政治觀點有何不同?


-

若問的是「以前」,非常不好,不好到了極點,後面再來說歷史。

先說現在。

一、

現在哪還能分什麼客家人?閩南人?……

不說別人了,我這年紀的客家人,有一大半都不會說客家話了(但聽還是能百分之百聽得懂的),我娘生的三個孩子,只有我哥一個還能講。我和哥姐下一代,一共有六個孩子,只剩下大侄女一個人會說。其它全都把客家話給扔了。

不為什麼,就因為一點,整個社會都是普通話為重。導致我們沒辦法用客家話在腦子裡思考,不能直接把腦袋裡想的玩意兒,變成語言,不行。想說兩句客家話,我得在腦子翻譯來翻譯去,說的歪七扭八。(我的普通話、閩南話說的,可比客家話好千萬倍。)

所以,現在的台灣族群問題其實早就變得很淡了。很多閩南人小孩也一樣,根本不會說母語,都是爸媽說閩南話,他們用普通話來回答,閩南人的處境,和客家人沒啥不同。

其實呢,包括說普通話的外省人,也是一樣問題,試問哪個外省人,還會說真正的母語?比如河南話?四川話一類?山西話一類?(我就不相信郭台銘會說山西的晉中話。)

所謂族群問題,除了選舉時拿出來屁兩句,一般生活中,哪有什麼客家閩南外省之分?

二、

但要放在以前(我說的是清朝、日據時代),老實說,客家人和閩南人的關係,非常不好。

先說自己缺點,我是客家人,但說實話,客家人確實有不少叫閩南人討厭的地方。

隨手舉兩例:

1、客家人有可怕的「童養媳」習俗。

生了女兒,賣給別人家作媳婦,叫「童養媳」,也就是「養女制」。

買家得了女子,就一意壓榨勞動力,不讓讀書,從小忙農活。陪伴著未來的夫婿(兄弟)長大後,本來說的聯姻,又多會反悔。(因為有兄弟姐妹情誼,結婚太尷尬了),通常又不讓結婚,把女子再嫁出去一次,買家再撈一筆聘金。

為此,養女常有逃家的情況,一旦逃家,清朝、日本的地方警察,還會幫著把女孩子抓回家來,十分之可怕……。客家人愛「賣女兒」,「愛買別人家的女兒,當童養媳」的制度,當年可是國民黨遷台後,大力取諦的惡習。

這惡習的消滅,甚至有維基詞條,成了蔣介石到台灣的大德政,感興趣的可以自查。

你想,閩南人看到,能不笑話你?

2、客家男人不下田。

客家男人不愛守著一方田地營生,我們客家人甚至有「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訓。所以,客家男人總愛作生意,(不作生意的,就讀書,走軍公教道路)。最好的例子,在台灣,只要有客家人的所在,通常都會有土特產。

宜蘭客家人,有「鴨賞」「蜜餞」「魚丸」。

台北客家人,有「茶葉」。

桃園客家人,有「樟腦油」。

中壢客家人,有「牛肉麵」。

三義客家人,有「木雕」。

美濃客家人,有「油紙傘」。

台東客家人,產「茶」,制「醬油」。

新莊客家人,作「豆腐」。

屏東客家人,有「豬腳」。

數之不盡。

不是絕對論(外省人,閩南人也貢獻不少發明),但台灣太多的地方名產,多跟客家人離不開關係,這是一般人的共識。所以,問題就來了,但凡男人都去作生意了,那田裡的活誰來干?

當然就是女人了。

也是因此,閩南人很看不起「把女兒嫁給客家人」的傢伙,嫁給客家人,都是當苦力去的,你得作到死。而且呢,客家人的男尊女卑觀念又很強,辛苦的要死,女人吃飯時卻連餐桌都不能上,甚至你作到老奶奶了,也常是吃飯時端著碗在一邊蹲著。

這種家庭制度,難怪叫閩南人看到你就厭惡。

三、說完了客家人,來說閩南人叫人討厭的地方。

1、閩南人,又懶,又不節儉。

客家人最討厭閩南人的一點:懶。

因為早年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閩粵一帶,在沒有機動力的風帆年代,客家人主要順流而下,移民都往南洋一帶去,現在的馬來西亞、婆羅洲、印尼、新加坡一帶,多是客家移民。

也因此,到台灣的,都屬於中晚期(有了動力輪船了),南邊的(靠近早期首府台南一帶)的平地,較好的地盤,都被閩南人佔滿了,所以客家人多分布在北部、以及東部一帶,全是岳陵多,平原少,耕種不易的所在。

也因此,前面說的客家男人多作生意,除了天性之外,當然也有環境因素使然。

加上客家人千百年來,從北方一直不停地往南方遷移,養成了節儉的「民族性」,也因為有著北方大仕族的根由在,「愛讀書」的特性代一代人傳下來。所以,台灣的商界、政界、文創藝文界,從清朝開始,就出現了一大堆的客家人。以日據時代為例,日據時代的台灣知名作家,吳濁流、賴和、鍾理和,鍾肇政、數的出來的,大都是客家人。

這樣的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台灣產的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客家人,連蔡明亮,都是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八九零年代的政界更明顯,中國的鄧小平是客家人,台灣的李登輝,新加坡的李光耀,全是客家人,那年代,香港首富李嘉誠、台灣首富王永慶,也全是客家人……。

若以馬英九的說法,包括他自己,包括蔣氏父子,全是客家人。

馬英九:國民黨歷任領袖 7人有4人是客家人

連陳水扁,也在選舉時,公開宣稱自己客家人,

而且是台南地區(當地不是客家鄉,客家人稀少),也是客家人。

因為日積月累,看的多了,所以在面對閩南人,台灣的客家人心裡,總有一點高高在上,俯視的情緒在,一直到今天,客家老人們常會拿閩南人來笑話,說他們不讀書,不上進,除了「擔屎肥田」,啥都不會。

擔屎肥田?……這四個字,估計客家人笑話閩南人,有數百年不止了。

2、閩南人殘忍、愛窩裡反。

台灣的客家人口音分別不小,一般來說,可分四縣、海陸、大埔、詔安、饒平。(我的母系是海陸腔,我的父系是大埔腔),還有不少小腔調(語種),此處就不展開說了。講真,很多客家話,我們相互之間都聽不大懂。比如桃園離竹北不遠,桃園的客家話,我就只能聽懂不到五成。

即使語音差別巨大,但我們很少聽見,不同祖籍,不同腔調的客家人,會自己打自己(械鬥)。

相反的,閩南人可不是。台灣的閩南人,可是自己相殘相殺數百年。

我們客家人都搞不明白,來那些漳州泉州的閩南人,到底有啥深仇大恨?翻台灣歷史,動不動就打死成千上百人,然後埋一起(台灣歷史上最有名的一處大墳,叫「同歸所」,就是屍體分不出誰是誰了,全埋一起的意思。)。

雖然閩南人打自己,也打客家人(歷史上閩客械鬥,亦多有記截),但相對閩南人,客家人至少比較團結,不愛自己族群,打自己族群。

也是因此,即使到了今天,台灣人口中,客家人可能只佔到 1/5 不到(一般咸認是少於400萬人),但客家人在社會上的發揮能量,絕對是和人數不成正比的。究其原因,可能前面說的,客家人重視教育,金錢節約,愛作生意等等因素外,還有一點,就是相對團結。

客家人不會窩裡反。

-


謝~ 邀~~

曾經關係不好,而區別日漸消無。

不過不是好的那方面就是了,在過去七十年的講國語運動下,大家漸漸地都不會說閩南語、客語,忘了自己是誰。社會上還隱隱有說方言就是俗氣、歹徒都是講方言的刻板印象。不會說客語/閩南語的人能自稱客家/閩南族群嗎? 連語言都未能承接的人,又保有多少的習俗、文化、思考想法呢?

在台灣 客、閩 兩個族群的關係不好。但我個人認為不過是小打小鬧,至少從來沒有上升至政治層面,在我的印象裡,還沒有見過哪個 閩、客 互 罵的政治場面。不過就是停留在非我族類與對對方的刻版印象中就是。

我爸與我媽就是一個閩南、一個客家人。兩人相處幾十年了,也難免會有些閩南/客家人就是如何如何的言論出現。

至於第二個問題問說,如何看待對方。我要先申明,這是我如何看待,而不是他們如何互相看待。

雖說我對分辨台灣閩人、客人、外省人的行為、居家、思路、表現很有信心。但終究是個人觀感,看看就好。我曾到家教學生家裡試教,還未踏入大門,我看著裝潢就問我學生他們家是不是客家人,一言命中。也曾吃公司旁的南京板鴨店吃了十年,前半年與大廚閒聊才訝異得知他是閩南人。

一般人對客家人的第一印象會說客家人小氣,摳。算是說對了一半。客家人對自己與對別人很省,但對自己人與教育花錢很大方,特別是教育,賣房借錢也不意外。這或許是客家人的天命,客家客家以客地為家,常常走時只能帶著腦袋瓜走,於是便對教育特別重視。外省人有一部份的人也有這傾向,估計是逃難過程中培養了類似的價值觀。

客家人相對乖巧吞忍,親族力量強,閩南與外省人的黑道勢力多不勝數,客家卻無,我想與此習性多有相關。

雖說政治上客家與外省人走得較近。但我覺得閩南人與外省人骨子裡有部份十分相像。像共用同一顆引擎的兩部車,差別在外裝與車架。

閩南人愛面子愛到不行,目光短淺,到了幾近可悲的地步。優勢是熱情外放,好相處。重視表面上的親族關係,實際上自私為我。不重視教育與相對虛無的價值觀。主動性強,保有柯文哲所說的那種海島國家應有的冒險精神。易在非學歷相關的專業上成功。

我忽然想到今天傳出死訊的豬哥亮,幾乎算是可以貼在字典"台灣閩南人"詞彙旁的典型人物。完全符合我上述所提到的各點。此外台灣另一出名的閩南政治人物顏清標也是這類型的人。

原本打了不少外省人的特質以及與閩南人相似的地方,不過想想難免知乎上有些人看了會難過,題主也沒問,就先刪除了。而且如果要聊的完全,還要把特殊的混合種拿進來聊,會打不完。

像柯文哲他們家雖是閩南人,但其住在客家聚落新竹,並且長輩受日本教育的,我就很難辨識。柯承發只要不開口,看他的穿著與行事風格我絕對是猜客家人,記者去他們家訪問,我看那裝潢也是走客家風。

李登輝這種又更更難猜,他三芝老家原來是說客語,後來全庄改講閩南語,又受日本教育。所以有人不知道李登輝說得一口爛閩南語。

呼應我先頭所說的,閩南人、客人、日人、外省人這樣交錯地互相影響,我們真的還記得自己是誰嗎?

最後是政治上的觀點,這邊我說的話會比較重。若有得罪也是先說聲對不起。

我覺得客家人在政治上是被豢養的一群。沒有自己的人,沒有自己的聲音。靠著依附於最強勢力之下討些殘羹冷炙。所以選舉的時候馬英九才會跑去客家莊說自己是客家人吃豆腐。蔡英文也跑去客家莊說自己是客家人吃豆腐。吃你客家沒人材沒人選的豆腐。

客家政治人物裡,最最出名的莫過於吳伯雄了。吳在國民黨雖名列公字輩,有伯公之稱,但依然不是個能左右局面的要角,不過是個跑腿的打工仔小弟。當年吳銜命到中國稱臣,在胡錦濤面前說出「一國兩區」的言論,震撼各界,反彈力道之大讓馬英九直接切割,甩鍋給吳,要吳出來解釋清楚。

吳也是有苦說不出,馬英九交代的事,照辦之後闖下大禍,苦果卻要自己來扛。無奈之下也只能說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沒有任何踰越。」以及「有白紙黑字,怎麼否認?」來替自己辯護。

吳伯雄貴為公字輩的大老,誰能託得起他??? 明眼人都知道,唯有時任國民黨黨主席兼總統的馬英九了。公字輩又如何,別人就是看你乖巧愛吞忍,愛欺負你,不是嗎??

至於閩南人承先前所述。利益至上,價值觀的追求可以說是無,即使有,也常淪於作面子,虛應故事。

1949年逃難來台灣的中國人人數約為台灣原有住民的三分之一左右。外省人加客家人的人數約為28%,還不及閩南人的二分之一。這代表什麼? 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從來就掌握在閩南人手裡。不過就算李登輝把國家的主權還給人民,還是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這也是為什麼對於台灣未來是否真的會被統一,我個人既不害怕也不難過。這些閩南人被屠殺、被搶奪、被篡改歷史獻出靈魂、被各種文化影劇上的羞辱與嘲笑。他們無所謂。

只要投票時給點紅包,椿腳給些工程,民眾給些喬事的蠅頭小利,大家還是繼續投給不適任的政黨,那麼被統一不是很應該而且很自然的嗎?

忘記是哪一年的彰化員林地區,有個官被抓到貪污下台,地方於是進行補選,沒想到選上的人又貪污被抓到,再下台再補選,第三人上來又被抓到。直至第四人才安然做完任期。算是徹底的表現出閩南人的作風。

不過當然這種性格有另一面的好/仰或稱壞處?

當國民黨無力繼續提供利益去凝聚這些閩南人的時候,這個組織馬上就會崩壞離析。未來看是會歸附民進黨旗下,自立為王或隨著時代被消滅。就看各方勢力如何操作了。

後話

未來五到十年,新住民一定會在政治上有所出頭。那些印尼、越南、菲律賓甚至是中國等地的新住民小孩長大。將會打破現有的族群平衡,呈現另一番不同的局面。


謝邀。台灣的閩客在飲食生活方式上差異並不大,最明顯僅是方言使用的不同。刻板印象是有的,閩南人覺得客家人摳門小氣,愛斤斤計較佔便宜;客家人覺得福佬人自大,自認整個台灣都屬於他們,把「台灣人」的名稱與政治利益完全佔滿,無視於其他族群的存在。

在政治上,長久以來主要的「台灣人-外省人」省籍矛盾鬥爭中,在充斥外省與閩南族群族對抗的論述下,客家人的處境向來尷尬,他們是政治上失去話語的邊緣人,惟有與其他勢力合作才能發展。民進黨內部光是閩南人已擺不平,所以客家人容易被收編至國民黨,在桃竹苗地區尤甚(南部屏東六堆的客家人是地緣上的例外)。國民黨可藉此展現其本土化形象;客籍政治人物則能因此獲得政治實力進入權力核心,彼此各取所需。

不過,由於當年國民政府的國語推行運動極為有效,每個族群的母語能力逐步退化,而且幾十年來的通婚與社會流動加速,閩、客和本省、外省的差異已大幅縮小。但每逢選舉期間,政治人物還是會想方設法將它們召喚出來,藉此強化族群身份和意識,透過聯合與交換策略爭取政治資源。

最後,說段沒營養的話。我前任的三位,橫跨閩南、客家、外省三大族群(原住民朋友們,抱歉了,因為我時間不夠)。我愛他們,欣賞他們每個人身上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都與外界的族群印象無關。但在我在年少時期的愛情生活中,卻沒少為了族群概念來自家庭的壓力流過淚。所以,我對操弄族群意識來累積政治實力的那些人,一直以來都接受不能,厭惡至極。


現在確實隔閡不大,但是台灣的閩南人有嚴重的大福佬沙文主義,有客家人去福佬人的地方工作,因為不會說台語,被同事和老闆歧視,到現在還有福佬人還有這種省籍意識。有些人還有這種「不說台語就不愛台灣」這種邏輯,導致客家人和原住民很反感


現在區別不是很大,以前的話尤其在清朝,經常發生閩客械鬥 ,雙方結下的仇是很深的。在清朝的時候一方起義,官府就會用另一方幫忙鎮壓,是謂義民。

政治觀點的話,因為綠的主要以閩南籍為主,因此桃竹苗的客家很藍。其他縣市的客家則被閩南同化了。

怎麼看待的話,因為客家人比較節儉,被閩南人認為很摳。


我來偏個題,我是廣東海陸豐人,

父親是廣東閩南人,母親是廣東客家人。

雖然題目問的是台灣,而我生活的是在粵東,但是閩客兩大族群之間的東西,我也大概了解一點,就給一下我的理解,權當拋磚引玉。

海陸豐地區是典型的閩南人聚集地,主體民系的自我認同是:「福佬人」,是福建閩南人遷粵的一支。在廣府人眼裡我們這裡和潮汕三市統稱叫潮汕地區。

而當地的客家人聚集點就分散在閩南人聚集點的周邊山區。

地理類型基本就是平原、沿海都是閩南人,客家人都在山上。

先說說刻板印象:

因為我們這邊的客家人聚集地的政府行政主體就是閩南人,所以客家人的政治地位是比較邊緣的,在閩南人眼裡,客家人是容易被忽視的存在。

儘管都是同一個轄區,其實客家人在閩南人眼裡其實和外地人差不了哪去,甚至因為許多客家人不會說閩南語為了溝通說普通話,還會被當成外省人。

語言不通在以往導致了基本上除了做生意和為政,閩客基本上不相往來。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隔閡基本上在淡化,加上普通話的推行,加上閩南人在當地更為強勢的政治原因,許多出門的客家人為了生存,是都會客家話和閩南話的。相反,閩南人是不屑去學客家話的。

閩南人和客家人的械鬥是有歷史的,但是現在基本絕跡了,反而是閩南人之間的村落,打架鬥毆都是常事。樓上有人說閩南人喜歡內鬥,這是事實,別說村與村,同一個宗族的為了利益也能開戰。

而客家人的普遍印象更多是斯文、老實。如果是同樣的文化、年齡水平,刻板印象里,客家人是要比閩南人更加溫和的。

因為我父母分別是閩南人和客家人,所以我也經常聽到我的客家阿姨們說什麼你們說福佬話的就是粗魯喜歡打架,我們講客家話的就斯文得多。我環顧了一下我認識的福佬人和客家人,普遍規律確實是如此,當然,並不是代表了全部人都是這樣。

閩南人不喜好讀書,更熱衷做生意,基本上出去打工的都是懷揣著老闆夢,發財的也多。而客家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孩子普遍會讀書,也勤奮。在許多考試上,客家人的普遍成績水平要高於閩南人的普遍水平。

對待男女的觀念上,閩南人要更加的重男輕女,被廣府人廣為詬病的潮汕地區喜歡生男孩的觀念和現象,雖然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下淡化了,但是在經濟不發達的鄉鎮、農村地區,這種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

閩客之間文化的交流,互相影響也是存在的,特別是閩南文化對客家文化的影響,或者說同化,也是目前存在的現象。我們這的客家人因為往閩南人地區發展的多,耳濡目染下,許多客家人也有往閩南人靠攏的情況,也導致了許多新生的客家人不會講客家話,卻會講閩南話。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最後說一下身份認同感,對於海陸豐的閩南人來說,因為本身在地區幾乎壟斷的話語權,所以身份的認同就會和行政下的地區進行感情捆綁,會認同自己是XX市、XX縣的人。

相反,客家人的身份認同就比較複雜,一來自古以來行政都是歸當地閩南人政府管,但是文化上卻有隔閡,二來客家文化在廣東省內其實是不可忽視的一股重要的組成,是帶有強烈自身文化自豪感的。也因此使得很多客家人在認同上出現了矛盾和分裂。也就沒有了閩南人那樣的地域捆綁認同感,更多的只有客家文化認同感,比如說被外人問到是哪裡人,會更強調自己是客家人,以和閩南人劃開區分。


我是閩南的。

福建,廣東,台灣。都一樣的。能種地的地方太少,所以以前的人打來打去,是為了土地。

可那畢竟是上代去的事。希望我們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那個客家仔做的飯真好吃。


沒有什麼隔閡 大家都講普通話 也沒有人會問你是客家還是閩南人


推薦閱讀:

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待遇?
為什麼幾十萬偷渡出國?而不是假借旅遊出國? ?
泉州有什麼「鮮為人知但很有意思」的景點?
廈門是否是最被高估的城市?
為什麼廈漳泉(閩南金三角)一體化舉步維艱?

TAG:台灣 | 福建 | 客家 | 閩南 | 中華民國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