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格的結構是怎麼樣的,是靠榫卯結構組合在一起的嗎?

另外還想知道 不同的紋樣,比如 直角、四十五度角、圓,是不是拼貼結構是不同的?那是怎樣的呢?窗格除了美觀之外 在建築中有什麼作用呢 它的歷史是什麼?


主要節點結構為榫卯,間或有用釘及用膠者。膠為動物膠,釘帽則形狀各異。窗中欞條形式雖多,但交接處無非幾大類——十字形,丁字形以及折線形。欞條自身十字形交叉處通常各做半榫相咬,精細者將半榫咬合處作四十五度處理;丁字形通常作割角榫,以使節點更為美觀;折線形交接處則出直榫,允許時出雙榫以增加強度。欞條之間卧蠶、卡子等裝飾件則處理成簡單的直榫或用暗銷相連。

萬字格中半榫與雙榫的使用

虛叉相交的割角榫與卧蠶處直榫

虛叉構造

卡子處暗銷

卧蠶及直榫

卡子

卡子側面卯口

通常格子呈圓形者等級較高,工藝也更複雜。其中三交六椀欞花中圓主要是靠構件組合留出來負型而呈現,欞條本身的交接仍為直線相交——正交法中各夾角均為60度,斜交法中線偏30度相交——只是將前文所述兩兩半榫改進為三者重疊之榫,為增加強度將節點處做大做厚,直接形成裝飾的形狀及線腳。

雙交四椀欞花則為四根欞條兩兩組合後將兩組欞條作為整體交接,白毬紋靠其本身的弧線形狀做出,由於是四組共同形成圓,故其各交接處仍為九十度相交或相切。

固定窗欞之插銷

窗欞整扇用銷子固定於窗框/抱框之上,除美觀及附帶一些吉祥寓意外,主要是為減小單個窗格處空的面積,以增加絹或紙的強度,防止其被風沙毀壞。南方也有部分窗格之中不用紙絹,而是採用薄雲母片或磨薄的貝殼,稱作明瓦窗或蠡殼窗,以達防水採光之用。方格子,與明瓦一般大小,一個窗格嵌釘一塊明瓦,整齊而又美觀。鑲嵌時,要由下往上,一片一片地嵌入,上面一片一定要壓住下面一片,從外面看起來,要像魚鱗一般往下覆,這樣才不易漏雨。故在明代,講究的人家都安裝木格花窗。明瓦裝好以後,精雕細琢的藝術花窗,照樣顯露在外,不耽誤視覺享受。明人文震亨《長物志》中有「用木為粗格,中設細條三眼,眼方二寸,不可過大……俱釘明瓦,或以紙糊。」的記載。

清末開始出現玻璃,隨著材料發展,玻璃尺寸逐步增大,欞條逐漸就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整合在一起的窗框。

明瓦窗格

手頭沒有特好看的蠡殼窗照片,就放一張大理石教堂吧。大理石磨薄後用作幕牆材料,同樣有看起來很實實際上很透的效果,而這裡同時作為結構的豎挺,則不僅僅需要滿足結構要求,同時也受限於大理石板的尺寸限制,可以認為與窗欞是同樣的東西吧~

依然用柯布西耶結尾:建築與風格無關。


貌似中國古代木結構包括傢具的結合方式就是榫卯結構+膠粘吧?窗欞就是為了糊窗紙後加強窗紙的強度的。


推薦閱讀:

印度藻井/喜馬偕爾木建築與中國建築的關係?
為什麼兩張不同時代的五台山南禪寺大殿照片區別如此大?發生了什麼?
山西古建築為何多用藍綠色?
中式建築是否可以在混凝土時代復興?
歷史街區怎樣恢復原貌?

TAG:古建築 | 中國古代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