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引人思考的教育故事?

為什麼要加入商業模式以及哲學這兩個話題分類?因為本問題不限於純粹的有關教育的故事,也可以是與商業有關,與哲學有關,引人思考審視一二的種種教育相關事件,如果有所了解可以分享一下


有趣的問題,看到這種題目我又滾進來答題了,前段時間正好聽說了一堂引人思考的語文課,寫進文章里沒人看,那就在這問題里再說一下,看起來關注數以及贊同數直接影響文章關注度啊,呵呵呵呵呵呵.....!!!

前段時間聽一個朋友講述了他在自己的學校里聽了一節語文課之後的一些對於目前教育的抱怨,她作為老教師,可能只是稍微的想抒發一下自己的看法沒有被重視,但是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卻從一個側面多少反應出了中國在教育上很多奇怪的邏輯與令人詫異的思維方式。

這堂課講的是鄭振鐸的一篇散文《貓》。這篇散文相信部分朋友應該稍有了解,有些語文的公開課,也會拿這篇文章作為課程的內容。上課的是一位年輕教師,聽課的是很多本校的語文老師,其中年輕的老師占多數,老教師一位是位當地的名師,一位是跟我抱怨的那位朋友。

先簡單說說這個故事做個起頭,散文講的故事大致是作者養的三隻貓,前兩隻貓看著比較乖巧伶俐,討人喜歡,因此作者一家人對這兩隻貓都很喜愛。但第三隻貓,看起來比較肥碩,而且似乎好吃懶做,因此作者他們不喜歡這隻貓。有一天作者發現他們養的芙蓉鳥被吃了兩隻,同時又看到肥碩的那隻貓在房樑上,氣憤的作者大概因為原先就不喜歡這隻貓,當即毫無依據的判斷那兩隻芙蓉鳥就是肥貓吃的。想到這馬上撿了根大木棍,又是敲又是打的趕走了那隻肥貓。

但這之後有一天,作者發現又有一隻芙蓉鳥被吃,這次他們明白了,原來吃掉他們鳥的其實是另外一隻貓,並不是被他們錯怪的那隻不討作者喜歡的肥貓,想到當時惡狠狠的趕走了大肥貓,不僅誤解了它,而且還又敲又打,作者心中應該自然有了些懊悔。

畢竟是堂語文課,相信很多人就會開始考慮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到底想要傳達的是什麼東西,那位名師,認為本文中心在於教會學生看待事情處理人際關係,不能依照親疏遠近來做過早的判斷,而應該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判斷「某個人」「某個事」究竟是否是「你所設想的這樣」再下結論,也不能因為他是你的好朋友,他的關係跟你很密切,他與你有利益上的聯繫,就下意識很主觀的認為他所說所想就是正確的,就草率的做出判斷。

這個角度,乍一看似乎很正確,本來就是如此啊,難道不就是應該按照事實依據,來做出符合原委的判斷嗎?然而我認為,以這個角度判斷中心點不僅傳遞不了有效的教育理念,而且顯得高高在上,把一節語文課,變成了道德綁架課。

為什麼這麼說。現在很多老師,包括很多家長,喜歡傳授一些看起來很對,但其實不符合真實人性與社會場景的價值觀。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疾惡如仇,希望根除世界上所有的壞人,根除所有的邪惡,這看起來也沒有問題,非常符合情理的想法。如果能做到,相信世界會非常美好,但是這是不可能的。這樣教育你的孩子,是想要他今後做一個怎樣的人?想讓他們怎麼面對可能會相當烏煙瘴氣的社會?這善惡之間的分寸把握,如果不提前教給孩子一些啟蒙,真的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嗎?

誰做事情會不按親疏遠近考慮呢?那位名師,願意把本來屬於自己孩子,但是因為有其他毫不相關但能力更勝一籌的人出現,而把一個絕佳的工作職位滿懷愛意的讓給他嗎?作為火車站的工作人員,你會把僅剩一張的內部保留票,讓給一個買不到票急著回家的陌生人,而讓自己同樣也想回家的親姐姐自己想辦法嗎?

再簡單一點,周圍因為被名師光環所影響的其他年輕老師,有多少人不會隨聲附和呢?事實上唯一的一位有不同聲音的,就是另一位老教師,抱怨她的觀點不被重視的老教師。

她認為思考的角度是在善待生命這一點上。老教師比起處在教學第一線的名師,當然屬於較疏較遠的存在,所以當然沒有人願意過多的考慮分析她的觀點,名師剛剛闡述的中心思想,一下課當即土崩瓦解,聽完課的年輕教師當即按照親疏遠近考慮問題。

這種看似正確的道德綁架,只會讓那些尚且年幼的學生,一旦走上社會便會把原來的想法擊碎,加之現在的學生一代比一代精明,一代比一代顯得更加老練,那種過於早熟的看破紅塵的穩重及成熟,那種看待問題變得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態度,確實有家長及社會的引導責任在,如果再沒有真正能幫助他們成長的妥善價值觀,之後的學生會變成什麼樣真的難以想像。

長久以來,很多普世價值,都相當的有待商榷!

一堂簡單的語文課,暴露了我國社會在教育上一個很大的傾向:喜歡講大道理,忽視死亡教育,忽視素質教育,忽視人性教育,想把所有的學生看成得道高僧一樣培養。

我認為上面那篇散文應試之外可以教給學生的,就是那位老教師所表達的觀點,教會學生善待生命,可以不喜歡可以有誤解,但你不能傷害他們,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你可以不喜歡你的老師,你可以不喜歡你的同學,甚至你可以不喜歡自己的爺爺奶奶,可以不喜歡吃某樣食物,可以不喜歡小貓小狗,但是喜歡歸喜歡,實際面對歸實際面對,當這種非常主觀的自主感情面對現實世界時,老師及家長最基本的工作,應該是引導心智尚待健全的孩子如何處理這種情緒,因為散文中作者自私主觀的想法,毫無根據的就把因為自己的誤解把大肥貓打跑,這樣的行為依靠所謂避免親疏遠近這種道德綁架,就想要杜絕應該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大學者,也很難避免人性的鬥爭,因為最基本的,他相當睿智但他也還是人,不是無欲無求的神。

思考善待生命這種思維方式,教會學生如何處理類似的實際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上面對各種不樂意不情願,或許才是教育應具有的本質屬性。

不能阻止人自私,但可以教會人懂得去愛。

中國人說話喜歡說兩句,明的一句,暗的一句,比如禮讓三先,明的說我們該謙讓,暗的是當仁不讓,不該讓就不讓,怎麼判斷?怎麼掌握分寸?最基本的,所謂善待生命,小的說就是善待其他人,具體的放於實處起碼孩子應該懂得分享的重要性,這種思維該怎麼傳達教授,就是老師家長的責任了。

有點自私的小朋友、中學生,相信絕大多數是慣出來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普世價值就變成了盡全力去獲勝,想盡辦法拿走你想要的。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也不用多說什麼了。

林志穎的大兒子,在拍爸爸去哪兒時里已經看出了弊端,他認為這是他一直以來灌輸的求勝心過重帶來的,不知道現在是否調整了。前段時間看見有報道,林志穎在法國看見一個讀書比賽之類的活動,他的大兒子為了獲勝而去做閱讀,而不是為了其他更有意義的出發點去讀書,法國人似乎非常厭惡這種教育方式,馬上不幹了,希望他們退出比賽。

國內更有家長不知道是素質本身就低,還是刻意的寵溺慣壞孩子,竟然去外面吃飯想吃什麼猛夾什麼吃,吃個精光一點不考慮其它孩子的感受,家長在旁邊充耳不聞,以為自己的孩子得到了什麼驚天的好處。這樣的處理仔細想想真是好笑,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怎麼樣也不再多做贅述了。

有人會想難道盡全力獲得自己想要的也有錯了嗎?雖然沒錯,但你知道宇宙有陰陽,事物有矛盾,世間有正邪,這之間的相互轉換,真的有效的傳達給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了嗎?你能讓他們有尊嚴的獲勝,教會他們有尊嚴的失敗了嗎?讓他們享受得到的同時,讓他們理解適時的回報了嗎?縱容他們自私的小脾氣,讓他們明白世界的廣闊了嗎?


林清玄老師講過這麼一件事:

高中,被班主任老師請去家裡,師母親自下廚,包餃子款待。

天哪,這多大的榮譽啊!

吃完飯,老師誠懇地握緊手對他說:「我教了30年書,我以我的生命作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林同學感激涕零,老師,您真是慧眼識才啊!自此發憤讀書。

後來才知道

班上每一個同學,都去老師家裡吃過餃子。

每一個同學,都被老師用生命保證過。。。。

林同學還是最後一位去的。。。。。


既然話題中加入了哲學話題,就先說個與哲學有關的故事吧。

在《理想國》第六卷中,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論:

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

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

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

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

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並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柏拉圖洞穴

柏拉圖試圖通過洞穴理論來說明教育的本質意義,他明確聲稱人類的狀態實際與洞穴理論中囚徒的狀態無異,即人類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可能並不是事物的本質。當人類真正看到真正的本質時,是對其抵制、厭惡甚至憎恨的。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就是人類通過教育獲得啟蒙的過程。

教育實際並不像某些人宣稱的那樣,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中去。如果靈魂不能正面觀看本質,就好像眼睛永遠看不到陽光一樣,是沒有意義,越學越錯的。

所以教育在於「靈魂轉向的技巧」,轉向必須是有效的轉向。因為轉向方向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教育的關鍵在於有益的引導,而非是非不分的灌輸。因為灌輸的東西可能本身就是有害的。


想到一個老段子:

聯合國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出了一道題目:「對於其它國家糧食短缺的問題,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看完題目後,非洲小朋友問『什麼叫糧食?』,歐洲小朋友問『什麼叫短缺?』,美國小朋友問『什麼叫其它國家?』,中國小朋友問『什麼叫自己的看法?』…

知道這個段子是很久以前高中的地理老師講的,很形象的說明了世界不同地區的發展有所差異,同時也在讓我們學會獨立思考上有所啟迪。當年我的語文老師也總是喜歡叨念一句話,來自海德格爾的「人是一顆會思考的蘆葦」。當時不屑,可隨著時間累積總是反覆回味。

所以,教育的作用不只在於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更重要的是引發思考以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感謝我的老師們!


手動搬運答案,非原創。原文見文末專欄鏈接。

他33歲來到美國,除了yes 和no完全不懂英文;

他在玻利維亞教了11年,但是教師資格證在美國不被認可;

他四十多歲重返大學,業餘時間教課並考取美國加州教師資格證;

他是計算機教師,卻因為學校沒有設備,改行做數學老師;

他任教最爛的高中,非裔和拉丁裔學生比例超出95%,80%來自貧困家庭;

學生14人參加AP考試,全部通過,ETS質疑其中兩人作弊,12人參加重考全部通過;

他的學生一個個從貧民窟走進名校。。。

他所在的學校已成為美國最好的學校之一。。。

2016年他的頭像被美國作為紀念郵票發行。。。

他是一個教師行業里的傳奇——Jaime Escalante!

曾經有一個學生成績很差,在Jaime Escalante看來,不夠自信才是成績不夠好的原因。

於是,他做了一件對這個學生來說不可思議的事情:他講課前先給這個學生講幾遍,讓這個學生在班裡給其他人上課。這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講完課之後,Jaime Escalante說:「你做的很棒,下次你如果更加自信就完美了!」

一個差生要給好學生講課,就沒有「差」的理由。當其他學生都覺得他講得很棒的時候,他便對自己有了充足的自信。一旦有了自信,學習根本不是什麼難的事情。用Jaime Escalante的話說「It"s not difficult,I just start pushing and keep working more and more.」(一點也不難,就是不斷地往前推進,學得越來越多而已)

第二年,這位曾經的「差生」成了Jaime Escalante的小助手,每次幫忙的時候,還得到一點錢。這是Jaime Escalante成立的助學基金會贊助的。這樣學生的勞動成果也得到了肯定,為自己將來上大學攢了積蓄。

原文如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18870


我覺得語文課首先應該讓學生學會欣賞文字的美,學會表達溝通,這才是語文課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才是你說的學會尊重生命學會相處bulabula ,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想說的是,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應該為此負起主要責任,你對教育發起的這些感慨,難道在成人世界中不存在嗎?錢鍾書老先生曾說過過一句話,大約是這個意思,小孩子教的複雜還是單純,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麼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


@平原的風 的答案真是引起了我對中國教育的深思,他的答案居然還是票數最高的。

首先,本來文學藝術的魅力就在於不同讀者對於不同作品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把兩個人對一篇文章解讀的不同上升到教育高度,並且否認其中一種解讀方式,我看倒是側面顯示出了答主受中國式教育的毒害之深——看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覺得對方是錯的。

其次,就算是說人無完人,名師的教育方向也上升不到道德綁架的程度。反過來說,善待生命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做到的事情,照答主的思路,何嘗不是道德綁架。理性判斷是非雖然難以真正做到,但是難道就沒有教育意義了么?雖然做不到,但起碼可以向著這個方向努力,起碼明白做什麼事情是對的,做什麼事情是錯的。答主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揣測他人,覺得名師會為了親人損害他人的利益,甚至讓我感受到了答主的惡毒。恐怕這才是通過貶低別人,將自己放在道德的至高點。老師也是人,沒有辦法做到完全客觀的。所以教育的正確方式在於引導,在於讓學生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一味的強加。

甚至,看到篇朋友圈的雞湯文就信以為真,絲毫沒有自己理性的判斷,看來是真的沒有明辨是非這一項技能。先不說里昂圖書館從來沒有辦過這種誰看的書多就給誰獎的比賽,就算不去考證這一點,這篇文章也漏洞百出。一周內背三本書,就算不是小孩子,大人做到也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說kimi會不會說法語都是個問題。如果圖書館自己用背書多少來作為評判標準,然後人家書背的多還說別人功利,那這個圖書館問題才大吧。

就是因為有些人沒有自己的判斷,看到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導致這樣的毒雞湯瘋轉,通過惡意揣測踐踏他人的人格,而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估摸著善待的只有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吧。

以上


推薦閱讀:

你知道的最贊的商業模式有哪些?
什麼是輕資產模式?
Darry Ring 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特許經營和加盟怎麼區別,開展加盟一定要有特許經營資質嗎?
網吧如果像健身房一樣是年卡型收費,可行嗎?

TAG:教育 | 商業模式 | 調查類問題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