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從地球板塊構造的角度理解世界地震的分布,近50年來有哪些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斌2219】

作為一個經歷了好幾場地震的四川人,先來說說對地震的感受。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地點:四川自貢某小學,正準備上課。首先感覺到的就是桌子開始搖了起來,「我勒個去——跟你說了多少遍不要抖腿——」正當我準備要罵同桌一頓的時候,才發現有什麼不對。「快跑!地震來了!」不知道誰喊了一句,大家都開始往樓下沖。以前從來沒有感受過「地震」這個詞,從這一天開始闖進了我的生活。第一次遇到地震,心裡還是很擔心和害怕的,「自己怎麼能在這裡掛掉呢」?所幸汶川離我家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並沒有太大的傷害。不過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時臨近小升初考試,反而我們還放了很多的假,一聽到可能有餘震的消息大家都是人心惶惶的,有過好幾天晚上都搬去廣場上睡大覺的經歷,拿一床被子,一個涼席,找塊平坦的空地,就是今晚的住所了。

這些都是自身的感受,但看了電視里播放的汶川的報道,感受就由擔心變成悲愴了。人們在天災面前太渺小,我們能做的也太少,所以還是好好珍惜眼前,做好現在所做的事情。

後來還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地震,經過第一次汶川大地震的驚嚇,後面就坦然了、有準備了很多。雅安地震,我隨手抓了一瓶桌上的牛奶就往操場跑,結果地震過了回到教室發現還有學霸還在穩如泰山地學習。到後來也就逐漸練就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脫」的功力了。地震來了,鑽到桌子下避一避,等一會停了生活、學習還得繼續。

至於剛來到大學許多同學一聽四川,就和地震划上等號了。誠然,四川是有些時候會開啟振動模式,但並沒有達到談「震」色變的地步。麻將該搓的還是繼續搓,火鍋該吃的還是繼續吃。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不管怎樣生活都將繼續。

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之後,大家的防震意識也都加強了,建築物的抗震措施也有所提高,科學看待地震,做好防範,學會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最後安利一波,四川是個好地方,歡迎來吃喝玩樂→w→

以下答題。

一、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板塊指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沖、消失。

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如下圖為全球版塊分布圖:

按照板塊學說的解釋,由於板塊分界線處板塊頂端部分相互擠壓、碰撞、拖曳、摩擦等導致岩石中產生應力(靜擠壓力),其應力以岩石彈性的形式儲存積累,當應力超

過岩石彈性極限後,岩石以突然斷裂、破碎、錯位為契機,立即發生回彈,釋放原積累的彈性應力,產生地震。一處應力的突然釋放,必然引起附近上下岩石應力的改變,再通過一段時間餘震以達到新的力學平衡。因而,是擠壓引起了岩石斷裂,突然斷裂引起了地震。這就是構造地震成因的 「斷層回彈」說或稱為「彈性回彈」說。

二、世界上主要地震帶的分布

世界上有兩個主要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南亞地震帶,世界上95%的地震發生在這兩大地震帶上。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指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南北走向的地帶,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和 9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發生在此地震帶上。

地中海南亞地震帶是略呈東西向,橫貫亞洲、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地帶。全球約20%的淺源地震和1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基本上發生在此地震帶上。

上述兩大地震帶是現在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地帶。以上兩大地震帶都在板塊的分界線處。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實際的位置是美洲大陸以西的東太平洋的中亞美利亞海溝、秘魯智利海溝以及亞洲的俄國、日本、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的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琉球海溝、馬里亞納海溝、菲律賓海溝以及澳大利亞以東的湯加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而南亞地中海地震帶則位於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南端的分界線處。

三、近些年發生的的巨大地震災害

1、1960年:摩洛哥(阿加迪爾)大地震

震級(里氏):5.9 / 死亡人數:12,000 / 財產損失:1.2億美元

2、1970年:秘魯(欽博特)大地震

震級(里氏):7.7 / 死亡人數:67,000 / 財產損失:5.5億美元。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7級地震。在地震中有6萬多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全城2.3萬人。

3、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

震級(里氏):8.0 / 死亡人數:290,000 / 財產損失:56億美元

4、1976年:瓜地馬拉(瓜地馬拉城)大地震

震級(里氏):7.5 / 死亡人數:22,084 / 財產損失:11億美元

5、1985年:墨西哥(墨西哥城)大地震

震級(里氏):8.1 / 死亡人數:10,000 / 財產損失:40億美元

6、1988年:亞美尼亞(斯皮塔克)大地震

震級(里氏):6.9 / 死亡人數:25,000 財產損失:140億美元

7、1989年: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地震

震級(里氏):7.0 / 死亡人數:68 / 財產損失:60億美元

8、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

震級(里氏):7.2 / 死亡人數:6348 / 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

1995年1月17日晨5時46分,日本神戶市發生7.2級直下型地震,造成5400多人喪生,3.4萬多人受傷,19萬多幢房屋倒塌和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震後又發生500多處火災。

9、1999年:土耳其(科賈埃利)

震級(里氏):7.4 / 死亡人數:19,118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10、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嘯

震級(里氏):9.2 / 死亡人數:2300億美元

11、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

震級(里氏):8.0 / 死亡人數:68,000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12、2010年:智利(馬烏萊區)大地震

震級(里氏):8.8 / 死亡人數:486

13、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

震級(里氏)9.0級 死亡人數、損失待查

14、2012年4月11日蘇門答臘地震8.6級

2012年4月11日印尼時間下午15時38分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西近海海域(即印度洋海域)發生的矩震級達8.6級的地震。

震中位於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首府班達亞齊西南約435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為22.9公里;是次地震是自1900年來第11大的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地震發生後隨即向28個國家發出海嘯注意報,並預測會有4至6米的海嘯,最終僅測得最高達1.06米的海嘯。

天災無情,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無疑是渺小和無力的。

珍惜眼前,好好生活。

參考文獻:

百度百科:板塊構造學說

潘紹煥:板塊構造學說與地震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超級大地震


【雲3094】

板塊構造解釋地震分布: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全球的岩石圈分為亞歐板塊(又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裡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 板塊構造理論已被用來解釋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礦產的生成和分布等。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裡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衝等頻繁發生。

五十年來全國巨大的地震災害:

世界主要有兩條地震帶,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的地帶。其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76%。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從印度尼西亞經緬甸到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地區,其釋放能量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24%。

我國處在世界兩大主要地震帶的中間,因此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京津地區、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 上述五個地區以台灣和西南地區的地震活動最為強烈 。

我國最近幾十年發生的比較大的地震:

1.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樑86座。

2.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餘間。

3.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

4.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

5.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1/3。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蕩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

6.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

7.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保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

8.四川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以汶川縣城為震中的四川地區發生8級大地震,確認69227人遇難,374643人傷,17923人失蹤。 AIR環球公司5月20日表示,歷史損失數據的缺乏加大了估算中國四川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的難度。AIR原先估計的1400億元人民幣經濟損失,是比較保守的演算法。

9、四川雅安市蘆山縣地震  2013年4月20日8點02分以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為中心發生了7.0級地震。現正在搶險救人中,至2013年4月21日15時截止已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蹤,11393人受傷,其中968人重傷。另據統計四川全省有150萬人受災。此次地震最終傷亡人數有待進一步統計。


【軒3164】前來答題

根據構造理論及板塊分布的知識

全球有兩大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帶上是地震最頻發的地區.

將地震帶與板塊構造的圖在世界地圖上相對照,很容易發現:地震頻發的地區都是板塊的邊界.

也就是說,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地震多發;而在板塊的內部,則是地震活動相對穩定的地區.

板塊邊界有三種:分離型,匯聚型和轉換型.

在分離型板塊邊界,比如大洋中脊,由於地幔物質向上湧出的作用,使得洋殼在洋中脊軸部容易受重力影響形成非常淺源的正斷層地震.

在匯聚型板塊邊界:1.洋殼與陸殼匯聚處,如我國東海岸(太平洋西岸),由於洋殼較重向陸殼之下俯衝,在兩個板塊並未熔融並且相互摩擦的地帶,形成一系列自大洋至大陸,震源深度不斷增加的一系列縱剖面上向大陸傾斜分布的逆斷層地震帶,稱為貝尼奧夫地震帶.2.陸殼與陸殼匯聚處,如我國青藏高原地區,會有顯著的造山運動.兩個板塊在相互碰撞的過程中,隨時間的推移,產生一系列逆斷層,水平斷層和正斷層的組合.(情況比較複雜,且有爭議,在這裡不說了)總之匯聚型板塊邊界是大震最活動的地區.

3.轉換型板塊邊界:如轉換斷層.由於轉換斷層處在大洋中脊交錯的部位,其水平斷層作用引發的淺源地震最為常見

全球六大板塊於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侵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東亞板塊等等.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在這些板塊當中最大的板塊為亞歐板塊.

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板塊的水平運動是地球的主要構造運動,並且只有在板塊收斂處,它們才有可能轉變為斜向的和垂直運動。因此,岩石圈內的垂直運動和斜向構造運動都未能為該學說視作獨立的主要運動,而只當做是水平運動的分量。果真如此的話,該學說就全然不能解釋代表下伏地地幔中物理化學作用的直接垂直反映的那些地殼運動——例如,整個大陸或其某一部分的造陸性質的隆起和拗陷。有人認為,岩石圈的垂直運動,倘若不是更重要的話,至少也會是與水平運動同等重要的。所以,為了弄清楚板塊的基本水平運動是如何在何處可能與垂直運動有關,就要求板塊構造學說作出進一步的闡明。

近五十年來的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主要有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源地震。

東經118.1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一帶突然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23秒鐘後,唐山被夷成廢墟,682267間民用建築中有656136間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4204個孩子成了孤兒。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為世界罕見。

印度尼西亞大地震

2005年當地時間3月28日23時09分,蘇門答臘島以西約200公里的海域,里氏8.7級強烈地震,震中離去年12月26日引發巨大海嘯的那場地震的震中非常近。海嘯沒有發生,但「衝浪天堂」尼亞斯島受到沉重打擊。地震造成1300人死亡,其中華人佔五成左右。

印尼尼亞斯島警方發言人29日凌晨說,尼亞斯島有70%的建築在地震中倒塌,地震可能已造成數百名居民死亡或失蹤,很多居民被埋在廢墟中,目前難以統計傷亡人數。尼亞斯島當地官員說,有兩人被證實在地震中死亡,數以百計的民房倒塌。

印度尼西亞美都電視台29日報道說,地震發生在離印尼錫默盧島90公里處,印尼有關部門初步測定震級為里氏8.2級,震中位於東經97.01度、北緯2.09度,震源位於海底30公里處。中國地震台網和日本氣象廳測定的震級為里氏8.5級,美國地質勘探局最初測定的震級為里氏8.2級,但隨後更新為里氏8.7級

距震中最近的尼亞斯島在地震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島上的建築物在地震中倒塌,包括教堂,都已倒塌,封鎖了道路。數千人被埋在廢墟中。由於停電,燈光也完全熄滅了。街上暫時陷入了黑暗之中。馬來西亞氣象局公告說,這次大地震有可能在印度洋和震中附近海域引發破壞性極大的海嘯,呼籲沿海地區人民撤離到安全地帶。

官方估計1000至2000死亡。尼亞斯島警方發言人29日凌晨表示,很多居民被埋在廢墟中。尼亞斯島上的主要城市古農西托利有大約1000所房屋倒塌,市場也燃起了大火。古農西托利的機場跑道在地震中受到了嚴重破壞,此外當地的天氣情況也非常惡劣,給最初的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兩個可能降落的地點一個是米拉務,另一個就是錫博爾加。

5·12汶川地震

5·12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震中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與漩口鎮交界處。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由於印度洋板塊在以每年約15cm的速度向北移動,使得亞歐板塊受到壓力,並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於受重力影響,青藏高原東面沿龍門山在逐漸下沉,且面臨著四川盆地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壓力在龍門山北川至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造成了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與地表近,持續時間較長 (約2分鐘),因此破壞性巨大,影響強烈。

5·12汶川地震是一次淺源地震,震源深度為10~20千米,破壞性巨大。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地震發生在60千米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千米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緣」上聯繫在一起的,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被稱為「地球科學革命」的全球構造理論。


【健2228】前來答題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

一、世界地震分布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 地震分布 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於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中國主要地震帶

台灣帶、海原-松潘-雅安帶、河西走廊帶、爐霍-乾寧帶、天山帶、閩粵沿海帶、山西帶、馬邊-巧家-通海帶、花石峽帶、哀牢山帶、東北深震帶、渭河平原帶、冕寧-西昌-魚鮓帶、拉薩-察隅帶、

蘭州-天水帶、營口-郯城-廬江帶、銀川帶、騰衝-瀾滄帶、西藏西部帶、河北平原帶

二、板塊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分為:大陸漂移學說、海地擴張運動、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2、海底擴張運動:

該學說認為地幔內存在著熱對流,變化了的地幔頂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質,形成高溫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並上升湧出,遇水作用成蛇紋石化,從而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將原先存在的大洋地殼不斷向外推移,使整個海底不斷自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至海溝一島弧一線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沉,又融熔於地幔中,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使洋底地殼在於-3億年間更新一次。主要證據:印度洋洋中脊區的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 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其順序與年代一致,證明洋底是從大洋中脊向外擴展大洋中脊的擴展而成;轉換斷層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為可能,也說明大洋中脊的擴張新生洋殼和海溝帶的洋殼俯衝消減的消長平衡關係。

3、板塊構造學說:

1967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J.Morgan)、英國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ekenzie)、法國的勒皮順(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擴張說的基本原理擴大到整個岩石圈,並總結提高為對岩石圈的運動和演化的總體規律的認識,這種學說被命名為板塊構造學說,或新的全球構造理論。到1973年,這個學說基本成型,直到現在仍在繼續發展。(一)板塊構造的基本思想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的硬殼——岩石圈(或稱構造圈),相對於軟流圈來說是剛性的,其下面是粘滯性很低的軟流圈。岩石圈並非是整體一塊,它具有側向的不均一性,被許多活動帶如大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縫合線、大陸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塊體,這些塊體就是所說的板塊。換言之,整個岩石圈可以理解為由若干剛性板塊拼合起來的圈層,板塊內部是穩定的,而板塊的邊緣和接縫地帶則是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有強烈的構造運動、沉積作用、深成作用、岩漿活動、火山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活動,又是極有利的成礦地帶。其次,岩石圈板塊是活動的,是圍繞著一個旋轉擴張軸在活動的,並且以水平運動佔主導地位,可以發生幾千千米的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在漂移過程中,板塊或拉張裂開,或碰撞壓縮焊結,或平移相錯。這些不同的相互運動方式和相應產生的各種活動帶,控制著全球岩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總之,板塊構造說是海底擴張說的發展和延伸,而從海底擴張到板塊構造,又促進了大陸漂移的復活。因此,人們稱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三、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震分布

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的邊緣,因為板塊的邊緣是構造活動最強烈的地方。

地震的分布規律和成因機制,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沿著大洋中脊、轉換斷 層、俯衝帶(貝尼奧夫帶)、大陸裂谷、地縫合線分布。

(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別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於俯衝帶傾向大陸的一側。

(3)發生於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張所產生;發生於轉換斷層帶的地震主要由扭錯所產生;發生 於俯衝帶、地縫合線的地震主要由擠壓、逆掩所產生,但發生於海溝附近的地震有許多是因張裂形成。

(4)板塊內部地震較少。

四、近年來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1、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

2、伊朗塔巴斯7.7級地震

1978年9月16日伊朗霍拉桑省塔巴斯地區發生強烈地震。伊朗塔巴斯鎮及周圍許多村莊被一場震級在里氏7.5級至7.9級之間的大地震夷為平地,造成2.5萬人死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測定:這次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2.4°、東經54.7°;發震時刻為北京時間9月16日23時35分35秒,震級為里氏7.7級。這次地震造成了伊朗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極大損失。

3、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地區發生里氏7.7級地震,震毀了裏海地區的城鎮和村莊,至少5萬人死亡。

4、阪神大地震

阪神大地震(Hanshin-Awaji-daishinsai)是1995年日本時間1月17日清晨5:45分發生在日本神戶的一場災難,地震規模為里氏7.3級。震央在距離神戶市西南方23公里的淡路島,屬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該地震由神戶到淡路島的六甲斷層地區的活動引起,屬於上下震動型的強烈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屈指的大城市,人口密集(105萬人),地震時間又在清晨,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官方統計約有6500人死亡,房屋受創而必須住到組合屋的有32萬人)。

5、蘇門答臘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附近地區於當地時間2010年4月7日5點15分(北京時間4月7日6點15分)發生里氏7.8級強烈地震。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4度,東經97.1度。亞齊省和附近的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都有震感,亞齊部分地區停電,很多居民跑出戶外和到高地暫避。受地震影響尼亞斯島上的主要城市古農西托利有大約1000所房屋倒塌,市場也燃起了大火,共計1300餘人死亡。

6、2008.5.12年中國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震中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與漩口鎮交界處。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5·12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鴻2132】

一、板塊構造理論包括大陸漂移學說、海地擴張運動和板塊構造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內容: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2.海地擴張理論

內容:該學說認為地幔內存在著熱對流,變化了的地幔頂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質,形成高溫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並上升湧出,遇水作用成蛇紋石化,從而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將原先存在的大洋地殼不斷向外推移使整個海底不斷自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至海溝一島弧一線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沉,又融熔於地幔中,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使洋底地殼在於-3億年間更新一次。

主要證據:印度洋洋中脊區的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其順序與年代一致,證明洋底是從大洋中脊向外擴展大洋中脊的擴展而成;轉換斷層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為可能,也說明大洋中脊的擴張新生洋殼和海溝帶的洋殼俯衝消減的消長平衡關係。

3.板塊構造學說。

內容: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地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1.板塊分類: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 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2.主要證據: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勒皮順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
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

3.動力因素:板塊學說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來自於地幔,是由地幔對流驅動的。

二、世界地震帶的分布。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 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世界地震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帶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

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1)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

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

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

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2)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

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

塊的消亡邊界上。

(3)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

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板塊理論解釋地震分布

地震的分布規律和成因機制,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沿著大洋中脊、轉換斷
層、俯衝帶(貝尼奧夫帶)、大陸裂谷、地縫合線分布。

(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別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於俯衝帶傾向大陸的一側。

(3)發生於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張所產生;發生於轉換斷層帶的地震主要由扭錯所產生;發生於俯衝帶、地縫合線的地震主要由擠壓、逆掩所產生,但發生於海溝附近的地震有許多是因張裂形成。

(4)板塊內部地震較少。

三、近50年來影響重大的地震。

2006年5月27日5時53分: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發生里氏6.2級地震,造成5732人死亡,十多名華人遇難。

2006年07月17日下午:印尼爪哇島附近發生7.2級地震,引起周邊海域海嘯。海嘯對沿岸房屋造成很大損壞,地震造成668人死亡,300人多失蹤,900多人受傷,10萬人流離失所。

2007年01月13日:日本千島群島發生8.3級地震。北海道的東部地區很快發出海嘯警報,本州島的東部地區也發出較低程度的海嘯警報。此次地震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2007年7月16日:日本中部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導致至少11人死亡,超過千人受傷,16000多幢建築物受損,有1800多人過著避難生活。

2007年08月15日晚間:秘魯發生強烈地震,造成510人死亡,1500人受傷。地震發生時,一座教堂至少有200人在參加宗教儀式,結果全部被活埋其中。

2007年9月12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印尼氣象部門測定的地震震級為里氏7.9級,地震造成10人死亡,100多人受傷,印度洋地區紛紛發出海嘯警告。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這次地震危害極大,超過8萬同胞遇難,近4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452億元。

2008年6月14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的里氏7.2級地震,造成10人死亡,受傷人數超過260人,數十人下落不明。測定結果顯示,此次地震的搖晃強度與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相當。

2009年4月6日9時32分:義大利中部發生6.3級強震,震中距首都羅馬北部95公里,羅馬震感明顯。造成至少278人死亡,多處房屋倒塌損毀,數萬人無家可歸。

2009年9月2日下午:印尼西爪哇省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西爪哇省打橫地區西南約142公里處的印度洋海域。首都雅加達震感強烈,至少造成70死亡。

2009年9月30日凌晨: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和美屬薩摩亞群島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至少113人死亡,多座沿海村莊和度假勝地被毀。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中距離首都太子港約16公里,為海地200年來最強地震,截至2月24日,已造成22.25萬人遇難。

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里氏8.8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康塞普西翁市東北部91公里處,能量至少是海地地震的1000倍,已致708人遇難。


【傑2232】前來答題。

一、板塊構造

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塊,就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樣飄浮在玄武岩質的軟流圈上,進行非常緩慢的移動。當板塊運動的時候,各個大陸之間就表現出了相對的水平運動(稱之為大陸漂移continent drift)和碰撞和離析,從而構成地球表層的地質地理景觀。

根據勒皮熊(Le Pichon)等人觀點,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

1、美洲板塊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蘭島、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2、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3、亞歐板塊-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4、非洲板塊-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5、印度洋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6、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由於每個大板塊又可分為許多小板塊。板塊與板塊接觸的地方(板塊邊界)是地殼最不穩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板塊邊界可以分為碰撞邊界、俯衝邊界、增生邊界等類型。世界兩大山帶屬最新板塊碰撞邊界,這些地區的地殼運動還沒有停止,板塊碰撞仍在繼續,因此這些地區現在還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和地震。板塊俯衝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包括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菲律賓,一直到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島弧和它們東面的海溝,大洋板塊沿海溝向下俯衝和消亡。板塊增生邊界是指綿延於各大洋的海嶺(大洋中脊),地球深處的岩漿從這裡上溢,使兩邊的板塊得到增生。板塊的增生地帶和消亡地帶也都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因而也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地帶。

二、全球主要地震活動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即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瓜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這個地震帶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

2. 歐亞地震帶:該帶從歐洲地中海經希臘、土耳其、中國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爾卑斯山,也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這個帶全長兩萬多公里,跨歐、亞、非三大洲,佔全球地震的15%。

3.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嶺(海底山脈)。

用地震儀測出的地震,每年全球約5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10萬次,造成破壞的1000次,而7級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災害的有十幾次。20世紀,世界上已經發生了11次大的地震,造成巨大的傷亡。2000年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7.3級以上10次。

三、地震舉例

智利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西海岸發生了世界地震史上罕見的8.9級地震。地震過後,從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鎮、碼頭、公用及民用建築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捲入大海,僅智利境內就有5700人遇難。地震後48小時引起普惠火山爆發。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時700公里的速度橫掃太平洋,15小時後高達10米的海浪呼嘯而至襲擊了夏威夷群島。海浪繼續西進,8小時後4米高的海浪沖向日本的海港和碼頭。在岩手縣,海浪把大漁船推上了碼頭,跌落在一個房頂上。這次海嘯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渡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發生了7.8級強烈地震,這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北京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唐山市區。即北緯39.6度,東經 118.2度,震中烈度為XI度,震源深度為11公里。極震區內幾乎所有建築物均蕩然無存,在震區及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唐山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者達1700多人,倒塌民房530萬間。唐山地區總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億元,公共設施遭受嚴重破壞,災情之大舉世罕見。

墨西哥地震

1985年9月19日,在離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約400千米的海域(震中位置為北緯18.5度、西經102.3度)發生了8.1級強烈地震,21日又發生了7.5級強餘震。這兩次地震,給遠離震中的墨西哥城市造成了嚴重的震害和經濟損失,墨西哥城是在填湖造地基礎上建立起來,城市不斷擴大,人口越來越集中,城市的這個弱點,在這次地震發生時充分暴露出來。這次地震共造成1萬多人死亡,傷4萬多人,房屋倒塌2000餘棟,許多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累計經濟損失達70多億美元。

阪神地震

1995年1月17日日本時間清晨5點46分,北緯34.6度,東經135.0度,一次可怕的地震降臨了,幾萬棟房屋傾刻成了一片廢墟,路面開裂,地基變形,鐵道彎曲,列車脫軌,港口破壞,攔腰折斷的大樓倒下來將道路隔截,斷裂的高速公路從幾十米高處塌落下來,地震引起的火災將神戶市上空映得一片通紅.這次地震震級為7.2級,造成人員死亡5466人,3萬多人受傷,幾十萬人無家可歸,受害人數達140多萬人,被毀房屋超過十萬棟,生命線工程和大量公共設施被嚴重破壞,造成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土耳其地震

1999年8月17日凌晨3時01分,土耳其西部地區(北緯40.6度.東經30.0度)發生里氏7.4級強烈地震,已有1.3萬人死亡,大批人無家可歸,供電通訊中斷.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以東110公里處的伊茲米特市(該市位於一條斷層帶上)阿達帕區域,地震除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建築物倒塌外;還使包括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布爾在內的一些地區發生大範圍停電,並引發許多地方的交通混亂,震後共發生33次4級以上餘震,最大5.3級。

伽師地震

2003年2月24日上午10時03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發生6.8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9度30分、東經77度12分,震級為6.8級。震中窮庫恰克鄉位於巴楚、伽師兩縣的荒漠邊緣地區,1000多間民房和校舍倒塌或損毀,至少死亡42人。伽師-巴楚地震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一地震多發區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也是7年來這裡發生的第19次五級以上強烈地震,為何這一地區近年來頻頻發生地震災害?原來,伽師 - 巴楚位於帕米爾弧形構造東北側,南北兩側同時受到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是受力較強烈的地區,容易積累產生大地震的能量。從小環境來看,這裡同時還位於塔里木盆地與柯坪塊體的交匯部位,因而也是我國大陸內部主要的強震活動區。1997年1月至1998年8月,這裡接連發生 9 次六級強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14 億元。這一地區也因近年來接連發生強烈地震而被地震學家稱為「伽師強震群區」。這次發生在伽師-巴楚的地震災害,其震中就位於當年伽師強震群區的東南端。目前,我國地震學家對「伽師強震群」成因的研究,已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課題入選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曦2242〕地震按照其成因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構造地震,其中構造地震為數最多,破壞性大,影響面廣,危害最大。構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機制可以用地表構造運動來說明,地球內部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地幔物質發生對流釋放能量,使得地殼岩石層處在強大的地應力作業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原始水平狀的岩層發生突然斷裂和猛烈錯動,岩層中原先累積的應變能全部釋放,並以彈性波形勢傳到地面,地面隨之震動,形成地震。

構造地震成因的宏觀背景可以藉助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地殼和地面上部厚70-100km的岩石組成了全球岩石圈,岩石圈由大大小小的板塊組成,全球岩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板塊下面是塑性物質構成的軟流層,各板塊由於軟流層的地幔物質發生對流而相互擠壓、碰撞就會發生連綿不斷的地震。地球上的主要地震帶就分布在這些大板塊的交界地區。世界上的兩個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就分布在板塊的邊緣。

近50年的大地震:

(1)秘魯打地震。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6級地震。在地震中有6萬多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欽博特遭受地震和海嘯的雙重襲擊,損失慘重。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全城2.3萬人被活埋。

(2)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23秒鐘後,唐山被夷成廢墟,682267間民用建築中有656136間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4204個孩子成了孤兒。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為世界罕見地震,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源地震。

(3)墨西哥大地震。1985年9月19日清晨7時19分,墨西哥西南岸外太平洋底發生8.1級強震,震波約2分鐘到達墨西哥城。地震發生90秒鐘的時間毀掉市中心30%的建築物。該次地震為墨西哥歷史上震級最強、損失最為嚴重的地震。1985年9月19日晨發生8.1級地震之後,第二天又發生6.5級地震,之後又出現5.5~3.8級餘震38次。在這場大地震中,受災面積32平方公里,8000幢建築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7000多人死亡,1.1萬人受傷,30多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達11億美元。9月19日被稱之為"墨西哥城最悲慘的一天"。

(4)汶川地震。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震中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阿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縣映秀鎮與漩口鎮交界處。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 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汶川地震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5)東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海下10千米。東京有強烈震感。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此次地震稱為「東日本大地震」。此次地震導致了東北·關東·北陸·東海地區的長周期餘震。


[兵3121]前來答題

世界地震帶分布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裡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於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全球有兩大地震帶

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帶上是地震最頻發的地區.將地震帶與板塊構造的圖在世界地圖上相對照,很容易發現:地震頻發的地區都是板塊的邊界.也就是說,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地震多發;而在板塊的內部,則是地震活動相對穩定的地區.

50年來的地震災害

秘魯大地震


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7級地震。在地震中有6萬多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全城2.3萬人。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源地震。

1976年:瓜地馬拉大地震

震級(里氏):7.5 / 死亡人數:22,084 / 財產損失:11億美元

1999年:土耳其地震

震級(里氏):7.4 / 死亡人數:19,118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嘯

震級(里氏):9.2 / 死亡人數:2300億美元

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

震級(里氏):8.0 / 死亡人數:68,000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海地地震

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 發生里氏7.0級地震 ,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15公里。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進入第15天,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萬人死亡,19.6萬人受傷。此次地震中遇難者有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人員,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 據國際紅十字會估計,此次大地震為海地帶來多達300萬難民。

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

震級(里氏)9.0級 死亡人數、損失待查

2012年4月11日蘇門答臘地震8.6級

2012年4月11日印尼時間下午15時38分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西近海海域(即印度洋海域)發生的矩震級達8.6級的地震。

震中位於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首府班達亞齊西南約435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為22.9公里;是次地震是自1900年來第11大的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地震發生後隨即向28個國家發出海嘯注意報,並預測會有4至6米的海嘯,最終僅測得最高達1.06米的海嘯


【東2244】前來答題

一、地震

由於地下某處薄弱岩層在原有累積的彈性應力的作用下突然破裂,斷層兩側發生回跳引起震動;或由於地球板塊相互擠壓、頂撞致使板塊邊緣岩層脆性破裂引起震動,從而以波的形式將岩層震動傳至地表,引起地面的劇烈顛簸和搖晃,這種形成劇烈顛簸和搖晃的地面運動就叫作地震。

二、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活動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1915年魏格納在《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了大陸漂移的概念,然而他所提出的證據未能使地學界相信大陸漂移的真實性。60年代初H.Hess提出了海底擴張的概念,並得到古地磁學、地球年代學以及海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證據的支持。三種不同的現象:熔岩序列中磁極性轉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餘磁化轉向的深度,以及平行於海洋中脊的線狀磁異常的寬度,都以同樣的比率變化著,都是由於擴張海底的地殼從洋中脊遷移而造成的。地學界普遍接受了活動論的觀點,並逐漸形成了板塊運動學說。

三、地震帶分布

1.全球的地震帶分布

環太平洋地震帶:自南美洲西海岸,向北經北美洲西海岸至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轉向西南方向,經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至我國東南沿海及台灣島,再經菲律賓群島等地,至紐西蘭。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帶,全球80%的地震,就集中在這條帶上。

歐亞地震帶:自大西洋中的亞速爾島,經地中海兩岸,至土耳其、伊朗,再經我國西南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貫通。全球15%左右的地震發生在這條帶上。

海嶺地震帶: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中呈條形分布的海嶺地震帶。

2.我國的地震帶分布

我國地處兩大地震帶之間,是個多地震的國家。除台灣和西藏自治區南部分別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外,其他地區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下列兩個地震帶。

南北地震帶:北起賀蘭山,向南經六盤山並穿越秦嶺沿川西直至雲南東部,形成貫穿我國南北的條帶。

東西地震帶:西起帕米爾高原,向東經昆崙山、秦嶺,然後分為兩支,一支向北沿陝西、山西、河北北部向東延伸,直至遼寧北部,另一支向東南延伸至大別山等地。

據統計,我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佔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佔全球的1/2;全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於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其中,地震活動較強烈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和雲南、四川西部,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區,新疆及甘肅、寧夏,福建和廣東沿海,台灣地區等。

四、近50年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1.汶川大地震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514時28分04.1秒(協調世界時5月12日06時28分04.1秒),震中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處。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地震烈度可能達到11級。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多個亞洲國家。北至北京,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國、台灣、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時,共遇難69227人(實際應該為八萬多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共有5335名學生遇難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

2.唐山大地震

北京時間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地震。地震持續約12秒。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強震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整個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唐山地震沒有小規模前震,而且發生於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之首,僅次於陝西華縣特大地震(明嘉靖關中大地震)。

3.東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3日,日本氣象廳將東日本大地震震級上修為里氏9.0級,為世界觀測史上最高震級。根據日本東京海洋大學調查,在岩手縣宮古市海嘯高度竟然達到38.9公尺,差不多13層樓高,超越1896年明治三陸大海嘯的規模。

從衛星地形圖中可以看到,海嘯從海岸直衝內陸400公尺,還衝上山坡,山坡上這被連根拔起斜倒的樹木,就是海嘯肆虐的痕迹,經過實地測量,海嘯高度達到38.9公尺,相當於13層樓,這個高度,比起1896年明治三陸大海嘯所觀測到38.2公尺的規模還要高出70公分,這恐怕是日本觀測史上最大的海嘯。

海嘯很大,在岩手宮古,沒有多數人員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居民依據1896年的教訓,集體遷移到更高的地區居住,因此在這次的劫難中得以保全生命財產安全。 不過宮古市田老地區卻超過了200人死亡或下落不明,NHK分析的原因是,人們認為這裡的巨大雙層防波堤可以保護他們的安全,不過海嘯巨大,防波堤被沖,海嘯直接抵達田老內部,建築物幾乎全毀滅。

岩手縣的陸前高田市,海嘯超過了6米,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座3層的的房屋被沖毀,陸前高田市市中心的市民會所,避難者70個人,但是這個會所被毀了。宮城縣的氣仙沼市,大範圍火災出現,港灣出現了巨大火災。福島縣的南相馬市,FNN里的視頻,海嘯有3層樓高,大量民宅被毀。岩手縣的野田村,海嘯激起大約2層樓的浪花,大量汽車被捲走。北海道地區發布了大海嘯警報,不過在函館市觀測到190cm的海嘯(最大),但是只死亡1人。

日本地震和海嘯導致日本發生核泄漏事故。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號至4號機組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學爆炸或火情。多日來,日本方面通過動員自衛隊、消防隊、警察等力量,利用各種裝備從空中和陸上為受損機組注水降溫,避免放射性物質進一步外泄。

4.智利大地震

智利中南部海岸地區從1960年5月21日開始發生一系列的大地震。5月22日下午19點11分,忽然地聲大作,震耳欲聾。地震波像數千輛隆隆駛來的坦克車隊從蒙特港的海底傳來。不久,大地便劇烈地顫動起來。這次地震,是世界地震史上一次震級最高、最強烈的地震,震級達8.9級(後修訂為9.5級)。它發生在位於太平洋智利海溝、蒙特港附近海底,震中為3..2°S,76.6°W,影響範圍在南北800千米長的橢圓內。這場超級強烈地震持續了將近3分鐘之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蒙特港是智利的一個重要港口,設施完備先進,具有較強的吞吐能力,但在這場地震的淫威下,所有房屋設施都被震塌,許多人被埋進碎石瓦礫中。

由於此次地震規模巨大,地球的整體受到首都聖地亞哥市容一次罕見的衝擊,因而發生地球自由振蕩,聖地亞哥至蒙特港沿岸的城鎮遭到破壞,5700多人遇難。此外,地震激發的海嘯也是罕見的,15小時後,高達15米的巨浪襲擊了夏威夷群島。23小時後,6米高的海浪猛撲日本海港和碼頭,壓塌了一座房屋。這次海嘯在日本造成800人死亡,15萬人無家可歸。 並且伴有劇烈的火山爆發。

5.土耳其地震

1999年8月17日凌晨,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地區發生里氏7.4級強烈地震。11月12日晚,土西部地區又發生里氏7. 2級強烈地震。

這次地震發生在北安那托利亞斷層和西部地震區交匯處,地震造成大規模地表破裂,破裂帶從伊茲米特東側穿過薩帕賈湖一直向北東東向延伸,長度達180公里左右,破裂以水平錯動為主,最大水平錯距5米,垂直錯距0.5-1.5米。破裂帶最大寬度達57米。

這次地震受災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約佔土耳其國土1/5,其中地震烈度9度以上面積3600平方公里。主震後,餘震活動頻繁,密集分布的北安那托利亞斷裂帶上,長約200公里。地震的強烈振動和大規模的地表破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地震災害。此次地震中,共有1.8萬人喪生,4.3萬多人傷殘,倒塌房屋10萬餘間,近300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美元。

地震造成大面積呈線性的地表裂縫和碎塊。7.8級地震造成達180公里的破碎帶,水平和垂直錯距都很大,引起地表沉陷、隆起、裂縫、液化等地表破壞,同時造成建築物的大量毀壞。土耳其大地震

土耳其大地震

據報道,建築質量差是造成地震發生時大片樓房倒塌、眾多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不少建築承包商為了賺取更多利潤而購買質量較差的建築材料,並盲目追求施工進度,造成居民樓嚴重的建築質量問題。

6.墨西哥地震

1985年9月19日清晨7時19分,持續時間:90秒。墨西哥城遭受8.1級地震的襲擊,36個小時後又發生了7.5級強烈餘震。

此次地震造成了生命與財產的巨大損失,死亡4千多人,傷4萬人,30萬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達50多億美元。造成至少7000多人死亡和重大物質損失,其中市中心地區損失最為嚴重。

損失最慘重的是首都的心臟地區,這裡集中了國家重要的政府機關和私人企業的辦事機構。在該地區,半數以上的人白天在那裡上班,晚上回家。此次地震發生時,許多人還沒有上班,因此避免了更大的傷亡。但這裡的政治、文化、新聞和通訊以及其他公共設施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停水、停電,交通和電訊中斷,使墨西哥城全市陷入癱瘓,整個城市一片混亂。

1985年10月,在總統德·拉·馬德里的協調下,墨西哥建築、工程專家和各高校學者都被動員起來,著手建立公民保障體系,以便政府和民眾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快速而有效地反應。

7.印度尼西亞地震

2005年當地時間3月28日23時09分,蘇門答臘島以西約200公里的海域,里氏8.7級強烈地震,震中離去年12月26日引發巨大海嘯的那場地震的震中非常近。海嘯沒有發生,但"衝浪天堂"尼亞斯島受到沉重打擊。地震造成1300人死亡,其中華人佔五成左右。

認真地回答完這道題目後,其實我還有一些想說的。在地震面前,人過於渺小,地震來臨時除了能祈禱自己和身邊的人免於一難外,幾乎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地震後身邊人的失去以及家園的毀滅,幾乎令人絕望。然而也只有在這種災難面前,我們才會知道現在的生活是最值得珍惜的。在搜索了近50年來地震的資料圖片後,看到那些壓在廢墟下的人後,我只好好好把握住如今的生活。我這就是這道題給我帶來的另一種意義吧。


【洋2234】前來答題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殼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是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不容有大的運動,因此板塊內部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而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不夠穩定形成斷層帶,又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作用推動板塊運動,所以板塊交接出地殼活動就比較活躍,這一活躍、運動的結果必然引起地震、爆發火山.所以,地震、火山多分布於板塊交接地帶。

世界兩大地震帶就都分布與於板塊交界處:①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與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交接的地帶;②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交接地帶。

日本、我國台灣、我國的西南地區、菲律賓、馬來群島等地就都分布與兩大地震帶上,所以這些地方多發地震.日本、我國台灣、菲律賓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馬來群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我國西南地區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上,發生了08年的「5.12」大地震。

以下是對近年來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世界主要地震盤點:

2003年

  5月21日,阿爾及利亞北部發生里氏6.2級強烈地震,造成近2300人死亡,1萬餘人受傷。

  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巴姆地區發生里氏6.8級強烈地震,造成2.6萬人死亡。

2004年

  2月24日,摩洛哥北部胡塞馬地區發生里氏6.5級強烈地震,造成628人死亡,926人受傷。

  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多個國家,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或失蹤,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2005年

  3月28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8.5級強烈地震,造成900多人死亡。

  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里氏7.6級強烈地震,造成7.3萬多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2006年

  5月27日,印度尼西亞日惹和中爪哇地區發生里氏5.9級地震,造成至少6000人死亡,約2萬人受傷,20萬人無家可歸。

  7月17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南海域發生里氏7.3級海底地震及海嘯,造成654人死亡,329人失蹤,978人受傷,約10萬人無家可歸。

2007年

  3月25日,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1級地震,造成至少110人受傷。

  4月2日,索羅門群島發生里氏8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至少兩個村落嚴重受災,近20人死亡,多人失蹤。

2008年

  5月12日,中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統計顯示,地震造成約6.9萬人遇難,逾37萬人受傷。

  10月29日,巴基斯坦奎達市附近連續兩次地震,第一次震級5.0級,第二次6.5級,300人死亡,3.56萬人受傷。

2009年

  4月6日,義大利羅馬以東拉奎拉發生5.8級地震,近300人死亡,約6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嚴重。

  9月30日,薩摩亞群島8.0級強震,造成100多人死亡。

2010年

  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地震,海地政府統計的數據顯示,海地地震造成27萬人死亡,48萬多人流離失所,370多萬人受災。

  2月27日,智利發生8.8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802人死亡,近20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

  4月14日,中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兩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造成2698人遇難。

2011年

  2月22日,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發生里氏6.3級地震,造成上百人的重大人員傷亡,大量建築物受損,城市遭受重創。

  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強震,並引發強烈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至同年4月,官方確認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蹤。

2013年

  4月16日,伊朗與巴基斯坦交界處發生7.8級地震,有至少41名巴基斯坦人被報遇難。

2014年

  8月3日,中國雲南省魯甸發生6.5級強震,導致617人喪生、1800受傷。


【彤2385】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殼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是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不容有大的運動,因此板塊內部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而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不夠穩定形成斷層帶,又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作用推動板塊運動,所以板塊交接出地殼活動就比較活躍,這一活躍、運動的結果必然引起地震、爆發火山.所以,地震、火山多分布於板塊交接地帶.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台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到紐西蘭。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震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

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地震帶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

此外,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範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我國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帶的交接地區,地震頻繁。歷史上以及近期都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73年甘孜地震,1974年海城營口地震,1975年溧陽地震、爐霍和道孚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雲南昭通地震,1977年溧陽地震。這些地震除發生在溧陽的兩次地震略低於7級外,其餘均在7級以上。

如圖1:

圖 1

近年來危害較大的地震如圖2:

圖 2

圖 1 摘自溫州商報08版 環球

圖 2 摘自《生命與災害》41 2010-2

求採納。求採納。


【心2127】前來答題

1,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2,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分布與地震的關係

地震按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構造地震: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地殼各部分岩層產生巨大的力,這種力叫做地應力.在地應力作用下,岩層發生彎曲褶皺,岩石的褶皺變形一旦超過岩層的強度,岩層就會突然發生斷裂,內部積聚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引起周圍物質發生振動.

火山地震:火山噴發前,大量的岩漿在地殼裡聚集,四處奔突,可能使岩層產生斷裂,引起地震.火山噴發時,大量的岩漿衝出地面,會使周圍的大地發生強烈的震動.

陷落地震:當地下溶洞支撐不住地面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地震,這叫做陷落地震.

其中構造地震和板塊構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如下3個地震帶上。

【1】環太平洋地震帶(實際的位置是美洲大陸以西的東太平洋的中亞美利亞海溝、秘魯智利海溝以及亞洲的俄國、日本、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的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琉球海溝、馬里亞納海溝、菲律賓海溝
以及澳大利亞以東的湯加海溝和克馬德
克海溝) 這是一條地震活動最強的地震帶,全球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 源地震以及幾乎全部深源地震都發生在 這個地震帶內。所釋放的地震總能量約 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76%。該帶地震 活動的特點是:地震帶寬度大,地震頻 次高,地震震級大(達8.9級),淺源、 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溝向大陸一側有規 律分布,構成貝尼奧夫地震帶。

【2】阿爾卑斯(地中海)喜馬拉雅-印度尼西亞地震帶(位於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端的分界線處)該帶為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帶,地震釋放總能量約佔全球的22%。地震活動的特點是:地震帶寬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頻次較高;基本上是淺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陸裂谷地震帶
該帶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轉換斷層分布,在大陸上則是沿狹長的裂谷系分布,延伸長達60 000km,但地震帶寬度窄,全部為淺源地震,地震
活動頻次及震級均不及上述兩地震帶

4,近五十年來影響巨大的地震


【斐2236 前來答題

一、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板塊指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即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的構造單元是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和地縫合線。由於地幔的對流,板塊在洋中脊分離、擴大,在俯衝帶和地縫合線處下沖、消失。

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如下圖為全球版塊分布圖:

按照板塊學說的解釋,由於板塊分界線處板塊頂端部分相互擠壓、碰撞、拖曳、摩擦等導致岩石中產生應力(靜擠壓力),其應力以岩石彈性的形式儲存積累,當應力超過岩石彈性極限後,岩石以突然斷裂、破碎、錯位為契機,立即發生回彈,釋放原積累的彈性應力,產生地震。一處應力的突然釋放,必然引起附近上下岩石應力的改變,再通過一段時間餘震以達到新的力學平衡。因而,是擠壓引起了岩石斷裂,突然斷裂引起了地震。這就是構造地震成因的 「斷層回彈」說或稱為「彈性回彈」說。

二.近50年來危害巨大的地震

(1)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國北京時間3時42分53.11秒,唐山地震真實場景東經118.1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比日本廣島原子彈強烈400倍的猛烈爆炸發生了。 中國唐山市突然發生里氏7.8級(國外測量為8.2級)強烈地震,僅僅幾秒鐘後,唐山被夷成廢墟,656100多間民用建築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為世界罕見。

(2)日本神戶大地震

日本神戶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晨5時46分,日本神戶市發生7.2級直下型地震,5400多人喪生,3.4萬多人受傷,19萬多幢房屋倒塌和損壞,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震後又發生500多處火災。這是自1923年來在日本城市發生的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共造成數千人死亡,地震給日本造成的全部損失達數萬億日元。

(3)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4)海地爆發7.3級地震

海地地震,是2010年1月12日21時53分9秒(海地當地時間12日下午16時53分9秒)左右發生的地震。

地震規模為里氏7.0,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以西大約16公里處,震源距離地表6.2英里左右。美國地質調查局已錄得一系列餘震,其中2010年1月20日發生於太子港里氏規模6.1地震為最大餘震,太子港的大多數建築均在地震中遭到損毀,包括海地總統府、國會大廈、太子港大教堂、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館、醫院和監獄。截至1月26日,地震已造成22.25萬人死亡,19.6萬人受傷。此次地震中遇難者有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人員,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


【晟2284】前來答題

塊構造理論認為

地殼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是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不容有大的運動,因此板塊內部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而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不夠穩定形成斷層帶,又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作用推動板塊運動,所以板塊交接出地殼活動就比較活躍,這一活躍、運動的結果必然引起地震、爆發火山.所以,地震、火山多分布於板塊交接地帶.世界兩大地震帶就都分布與於板塊交界處:①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與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交接的地帶;②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交接地帶.

日本、我國台灣、我國的西南地區、菲律賓、馬來群島等地就都分布與兩大地震帶上,所以這些地方多發地震.日本、我國台灣、菲律賓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馬來群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等。

巨大的地震災害

1970年5月31日,秘魯發生里氏7.9級地震,6萬多人死亡。

1976年2月4日,瓜地馬拉發生系列地震,最高震級達里氏7.5級,2.3萬多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20世紀最嚴重的地震,震級估計在里氏7.8和8.2級之間,24萬多人死亡。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發生里氏7.7級地震,2.5萬人死亡。

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發生里氏6.9級地震,近2.5萬人死亡。

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地區發生里氏7.7級地震,震毀了裏海地區的城鎮和村莊,至少5萬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沿海發生9級地震,並且引發海嘯,襲擊了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的海岸,至少造成12萬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造成了近7W人的死亡。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強震,並引發強烈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至同年4月,官方確認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蹤。


【歡2164】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

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

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世界地震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帶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1)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

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2)是歐亞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3)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

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板塊理論解釋地震分布

地震的分布規律和成因機制,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沿著大洋中脊、轉換斷層、俯衝帶(貝尼奧夫帶)、大陸裂谷、地縫合線分布。

(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別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於俯衝帶傾向大陸的一側。

(3)發生於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張所產生;發生於轉換斷層帶的地震主要由扭錯所產生;發生於俯衝帶、地縫合線的地震主要由擠壓、逆掩所產生,但發生於海溝附近的地震有許多是因張裂形成。

(4)板塊內部地震較少。

下面簡單介紹一些近五十年來的地震,並不像用時間順序來說明:

一.汶川大地震

我想印象中最熟悉的應該是2008年發生在中國的汶川大地震了吧!這場地震真的令全國人民痛心,在這災害中,無數同胞失去了生命。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地震14時28分04.1秒(協調世界時5月12日06時28分04.1秒),震中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境內、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處。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0Ms、矩震級達8.3Mw,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地震烈度可能達到11級。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多個亞洲國家。北至北京,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國、台灣、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時,共遇難69227人(實際應該為八萬多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共有5335名學生遇難或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

汶川大地震是中國一九四九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過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今天分析了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馮梅做客國土資源部門戶網時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

首先,從震級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強。唐山地震國際上公認的是7.8級,汶川地震是8.0級。

其次,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是上盤往下掉。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錯動時間越長,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強。

第四,從地震張量的指數上看,唐山地震是7.2級,汶川地震是9.4級,差別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馮梅說,這主要是由於斷層錯動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積大,據稱幾乎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震感。「主要是因為汶川地震錯動時間特別長,比唐山地震還長,這就是為什麼唐山地震雖然死亡人數多,但是實際上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如汶川地震大。」馮梅說,因為汶川災情分布比較廣。

第六,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高級諮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另外,因為四川水比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安美建補充說,汶川地震的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傳得更遠,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發生在中國東部,因為東部地區延遲線比較薄,東部地震波衰減厲害,而四川的延遲線厚,所以地震波衰減慢。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汶川地震造成的影響要比唐山大。

二.智利特大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2015年09月17日6時54分左右,智利中部海岸附近發生里氏8.3級地震,震源深度25公里,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震感強烈,智利當局也已發布海嘯警報。

地震發生二十分鐘後,又發生了兩次餘震,震級分別為6.2級和6.4級,目前尚不清楚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智利方面已發布海嘯警報,要求近海岸線民眾撤離。除智利外,美國夏威夷也發布了海嘯預警。

據了解此次地震強度為當地歷史上第6高,也是近5年來最強烈地震。目前地震已造成至少10人遇難,24.5萬戶停電,逾百萬人緊急疏散。

這次屬於淺源性地震,由於這次地震震級比較大,震源比較淺,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可能比較大。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稱:"這種規模的地震有可能引發毀滅性的海嘯,會在幾分鐘內波及位於震中附近的沿海地區,並在數小時內波及更遙遠的海岸地區。"雖然曾於震后三小時取消海嘯警告,但在稍後對環太平洋除美國阿拉斯加、不列顛哥倫比亞和加利福尼亞之外的所有沿岸地區發出海嘯預警。智利費爾南德斯群島受海嘯波及以致全島過半地區被水淹沒,而當中有部份島嶼幾乎被掩沒。

三.日本宮城、岩手7.2級大地震

2008年6月14日,日本宮城、岩手地區發生里氏7.2級大地震,地震類型與同年5月12日發生於我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相同,均為為「逆斷層型」,震中位於岩手縣內陸南部,距離仙台市北部85公里,東京市東北部385公里,震源深約8公里。此次地震主震於當地時間14日上午8點43分在岩手縣南部爆發,日本氣象廳評定地震強度為里氏7.2級,美國地震勘測局測定其搖晃強度為6.9級。此次地震所引發的餘震規模也同樣不可小覷,根據日本氣象廳統計數據顯示,6·14宮城岩手地震餘震在主震爆發的頭24小時中,共計200餘次,頭7天內共計400餘次,餘震強度最大達到5級甚至更強。儘管此次地震的搖晃強度堪比1995年阪神大地震,但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低於彼時。據東京技術研究所環境建設部所發布的《2008年日本宮城岩手地震報告》中統計的損毀情況來看,此次地震中共有11人死亡,12人失蹤,450人受傷,2000多座房屋不同程度受損。

雖然在如此強烈的地震中,宮城、岩手兩縣均為震中重災地區,受到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嚴重影響,位於山區的居民遭遇與世隔絕的困境,但震災由始至終都並未出現

如阪神或汶川地震般巨大的人員傷亡,這一方面緣於地震震中位於人口及建築物相對稀少的山區;另一方面則是得益於日本先進的臨災預警機制和高效的災害管理體系。

日本地震災害頻繁,而宮城岩手地區則一直處於地震活躍期,據統計,該地區平均每隔37.1年就會爆發一次大地震。1978年宮城大地震及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重創之後,日本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完善自身災害預警機制和管理體系,因此,對於6·14宮城岩手大地震的防治,日本政府及相關機構可謂做好了充分準備。

地震發生前,震源地區的地震監測系統探測到P波後,迅速啟動臨災預警機制,日本氣象廳通過NHK發布地震臨災預警警報(主要通過電視、電台和手機簡訊緊急發布預警信息),震源區域的警報是提前2秒發布的,一部分地區則是與地震發生同時發布。而離震源100公里的仙台市,則做到了在地震發生14秒之前,電視台就播出了「可能有強烈地震,請立即避難」的緊急預報。

地震發生48秒之後,日本各大電視台開始全面播發地震消息,並明確播出了震源地區、各地的震級、有無發生海嘯的危險等消息。

地震發生1分鐘後,警察廳成立了災害警備本部;兩分鐘後,東北、關東和中部地方警察本部接到指示,廣域緊急援助隊做好準備。

地震發生後7分鐘,日本首相官邸就立即成立了由內閣危機管理總監伊藤為首的「官邸地震對策室」。同時把地震最新消息通報給了福田首相。其立即指示各有關部門儘快收集受災情況,及時進行救助。

地震發生15分鐘,陸上自衛隊派出一架直升機飛往災區察看災情。

地震發生20分鐘,包括內閣官房長官、防災大臣和總務大臣在內的政府救災負責閣僚已經聚集首相官邸,並立即決定派遣防災大臣前往災區了解情況。防災大臣等30名政府官員是在地震發生3個半小時後,搭乘自衛隊的直升飛機抵達震源地區――岩手縣一關市的(東京與岩手縣的距離,相當於北京到瀋陽的距離)。防災大臣一行到災區後,當即投入到了解災情的工作中,並迅速提供情報至首相官邸以做救災決策。下午2時,福田首相根據災情,向自衛隊發出了立即出動投入救災的命令。

於此同時,日本地方防災委員會因地制宜,救援行動更為迅速,在其靈活調度之下,地震發生一個小時後,緊靠宮城的福島縣在就向災區派遣了122名消防隊員。而到當天下午,厚生勞動省便出動了32支醫療隊奔赴受災現場。到14日晚上,陸上援助隊出動182支,航空援助隊出動14支。救援工作在日本防災委員會的指揮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而在這次地震中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交通中斷,深陷「孤島」的山村災民也在日本自衛等派出的53架直升機連續作業下,僅用一天多的時間就被全部轉移出來。

地震災害傷害巨大,在土木行業對於地震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要學好知識,做一個合格的土木人,同時也要我們自己學會自救的方法。


【成2102】

板塊構造學說

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地殼的生長邊界海嶺和轉換斷層,以及地殼的消亡邊界海溝和造山帶、地縫合線等一些構造帶,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全球的岩石圈分為亞歐板塊(又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地殼不穩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在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便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裡往往形成海溝,成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溝和島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形成的。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常形成巨大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在向亞歐板塊碰撞過程中產生的。

全球地震帶分布: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向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向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南經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向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台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斐濟島到紐西蘭。

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

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向東經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國西部和西南部邊境、經過緬甸到印度尼西亞,與環太平洋地震帶相接。它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里,基本上與東西向火山帶位置相同,但帶狀特性更加鮮明。該帶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洋脊地震帶:

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軸部,均為淺源地震,震級一般較小。此外,大陸內部還有一些分布範圍相對較小的地震帶。如東非裂谷地震帶。我國鄰近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印尼地震帶的交接地區,地震頻繁。歷史上以及近期都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73年甘孜地震,1974年海城營口地震,1975年溧陽地震、爐霍和道孚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雲南昭通地震,1977年溧陽地震。這些地震除發生在溧陽的兩次地震略低於7級外,其餘均在7級以上。

對比可以發現板塊的交界處和地震帶吻合。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時,容易釋放巨大的能量引發地震。

近50年影響大的地震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 7.8級

墨西哥大地震 1985年 7.8級

伊朗大地震 1990年 7.3級

日本神戶大地震 1995年 7.2級

印度洋地震 2004年 8.9級

汶川地震 2008年 8.0級

印尼地震 2009年 7.9級

海地地震 2010年 7.3級

玉樹地震 2010年 7.1級

智利地震 2010年 8.8級

這些地區都在地震帶和板塊的交接處,可以證明上述觀點。

板塊構造學說_360百科

地震帶_360百科


[庚2316]前來答題

地震概念

地震,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震動,全球板塊構造運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捲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板塊構造學

地質學專業術語,研究地球岩石圈板塊的成因、運動、演化 、物質組成、構造組合、分布和相互關係以及地球動力學等問題的學科。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地球的岩石圈分解為若干巨大的剛性板塊即岩石圈板塊,重力均衡地位於塑性軟流圈之上,並在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水平轉動;相鄰板塊之間或相互離散,或相互匯聚,或相互平移,引起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板塊構造學說囊括了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轉換斷層、大陸碰撞等概念和學說,為解釋地球地質作用和現象提供了極有成效的模式,是當代最有影響的全球構造理論。

板塊構造理論

1.大陸漂移學說

2.海地擴張運動

3.板塊構造學說

1. 大陸漂移學說

內容: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2. 海地擴張理論

內容:該學說認為地幔內存在著熱對流,變化了的地幔頂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質,形成高溫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並上升湧出,遇水作用成蛇紋石化,從而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將原先存在的大洋地殼不斷向外推移,使整個海底不斷自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至海溝一島弧一線受阻於大陸而俯衝下沉,又融熔於地幔中,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使洋底地殼在於-3億年間更新一次。

主要證據:印度洋洋中脊區的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 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其順序與年代一致,證明洋底是從大洋中脊向外擴展大洋中脊的擴展而成;轉換斷層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為可能,也說明大洋中脊的擴張新生洋殼和海溝帶的洋殼俯衝消減的消長平衡關係。

3.板塊構造學說

內容: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地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1)板塊分類: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 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2)主要證據: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 勒皮順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 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塊。

(3)動力因素:板塊學說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來自於地幔,是由地幔對流驅動的。 由於地幔受熱不均,在受熱強烈、溫度比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 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地殼俯衝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誌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世界地震分布

地理分布——地震帶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世界主要有三個地震帶:

(1)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台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2)是歐亞地震帶 ,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3)是中洋脊地震帶包含延綿世界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中洋脊地震帶僅含全球約5﹪的地震,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震分布

地震的分布規律和成因機制,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沿著大洋中脊、轉換斷 層、俯衝帶(貝尼奧夫帶)、大陸裂谷、地縫合線分布。

(2)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別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於俯衝帶傾向大陸的一側。

(3)發生於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的地震主要由拉張所產生;發生於轉換斷層帶的地震主要由扭錯所產生;發生 於俯衝帶、地縫合線的地震主要由擠壓、逆掩所產生,但發生於海溝附近的地震有許多是因張裂形成。

(4)板塊內部地震較少。

事例:環太平洋地區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區,用板塊理論解釋這一現象

亞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了包括日本在內的火山地震帶,還有海溝帶,其中就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了縱貫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真的是從南美到北美),還有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另一部分。 太平洋的中間不斷的有新的物質噴發出來,比如包括夏威夷在內的島基本都是「熱點火山」形成的。新的地幔從大洋中心湧出,老的地幔在板塊碰撞邊緣沉入地下——比如海溝,進行地球表本身的「循環」。

世界近50年來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一.1970年5月31日秘魯地震。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7級地震,造成6.7萬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欽博特遭受地震和海嘯的雙重襲擊,損失慘重。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全城2.3萬人被活埋。  

這天,秘魯最大漁港欽博特以及它東面的楚基卡拉、瓦廉卡、容加依等城市,地下忽然傳來沉悶的行車聲,地面物件跳動,懸掛物墜落,房子倒塌。最機敏的人們,就在塌房前的一剎那衝出房屋,奔逃到曠野外而保全了生命。  

這次地震7.7級,死亡66794人,受傷10萬人,喪失家園的100萬人。容加依徹底覆滅,欽博特基本毀滅,楚基卡拉、瓦廉卡半毀滅。欽博特位於震中,又受次生災害海嘯的洗劫,因而災情特別嚴重。

地震附近的法斯卡蘭山峰因地震發生岩崩,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其時速達250- 400千米,體積估計有1億立方米,被泥石流沖埋的人數至少有5萬人,連同因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而死亡的人數,共達7萬人。

地震觸動欽博特以東130公里的瓦斯卡蘭山的冰帽,1億噸的冰體挾帶泥石流覆在山麓15公里的容加依城上,從冰崩到覆城全過程僅僅4分鐘。

二.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里氏7.8級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國北京時間3時42分53.11秒,唐山地震真實場景東經118.1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比日本廣島原子彈強烈400倍的猛烈爆炸發生了。 中國唐山市突然發生里氏7.8級(國外測量為8.2級)強烈地震,僅僅幾秒鐘後,唐山被夷成廢墟,656100多間民用建築倒塌和受到嚴重破壞,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人民幣以上。地震罹難場面慘烈到極點,為世界罕見。

三.1990年伊朗地震。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部地區發生里氏7.7級強烈地震,造成約5萬人死亡。

四.1995年日本神戶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戶市發生7.2級地震,造成5000餘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00億美元。

1995年1月17日清晨5時46分,一場里氏7.2級的強烈大地震襲擊了日本繁華的關西地區,震中靠近神戶,大阪等大城市。這是近70年來日本最大的一場地震。這場地震災情慘烈,災情最重的神戶市近萬棟建築物被摧毀,地震造成近5000人喪生。2萬多人受傷,財產損失近10萬億日元。

五.2004年12月26日上午8點:印度洋發生8.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232010人遇難失蹤。政府和國際機構承諾捐助69億美元的援助,全球私人捐金額則達到至少45億美元。

六.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這次地震危害極大,共遇難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

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4.0秒,在四川汶川縣發生M8.0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截至2008年5月14日16時,四川省震區共發生餘震3345 次,最大餘震為6.1 級。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災害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時,汶川地震已確認6927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失蹤17923人。 目前四川地震重災區面積達到6.5萬平方公里,涉及到阿壩、綿陽、德陽、成都、廣元、雅安等6個市、州,嚴重受災的縣區達到44個,受災鄉鎮1061個,人口大約2000萬人,根據有關方面介紹,直接受災人數1000多萬。中國將每年5月12日定為國家「防災減災日」。

七.2010年1月13日海地爆發7.3級地震

海地地震,是2010年1月12日21時53分9秒(海地當地時間12日下午16時53分9秒)左右發生的地震。地震規模為里氏7.0,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以西大約16公里處,震源距離地表6.2英里左右。美國地質調查局已錄得一系列餘震,其中2010年1月20日發生於太子港里氏規模6.1地震為最大餘震,太子港的大多數建築均在地震中遭到損毀,包括海地總統府、國會大廈、太子港大教堂、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館、醫院和監獄。截至1月26日,地震已造成22.25萬人死亡,19.6萬人受傷。此次地震中遇難者有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人員,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

八.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里氏8.3級特大地震

北京時間2010年2月27日14:34(當地時間2月27日凌晨3點34分),智利發生里氏8.3級特大地震(美國地質勘探局將地震定為8.5級,後調整至8.8),震中位於智利比奧比奧省(BIO-BIO),位於智利康塞普西翁(Concepcion)東北89公里,位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西南339公里,震源位於地下55公里。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高樓搖晃,部分地區電力中斷。其後連續發生多次強餘震,並引發海嘯,波及阿根廷等多個鄰國,其中最強的餘震為里氏6.9級。 截至北京時間28日早上八點造成214人喪生,150萬所住宅不同程度受損,遇難人數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磊2327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約100千米範圍的岩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衝到地幔內數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塊有六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如菲律賓板塊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與全球板塊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非常吻合。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係不那麼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這組超級神奇的衛星圖片展示了地球上的的十五大板塊。圖片黃色部分清晰的展示了板塊之間的邊境線,包括8個主主要的板塊,它們分別是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板塊、澳洲板塊、亞歐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此外還有7個小板塊,它們是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納茲卡板塊、斯科舍板塊和胡安德富卡板塊。數百萬年來,地球各大板塊不斷運動,造成大陸的不斷形成、毀滅和漂移。

全球板塊構造與地震分布板塊邊界——全球地震活動帶

50年來的地震災害

秘魯大地震


1970年5月31日,秘魯最大的漁港欽博特市發生7.7級地震。在地震中有6萬多人死亡,10多萬人受傷,100萬人無家可歸。該市以東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發的冰川泥石流埋沒全城2.3萬人。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唐山、丰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源地震。

1976年:瓜地馬拉大地震

震級(里氏):7.5 / 死亡人數:22,084 / 財產損失:11億美元

1999年:土耳其地震

震級(里氏):7.4 / 死亡人數:19,118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嘯

震級(里氏):9.2 / 死亡人數:2300億美元

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

震級(里氏):8.0 / 死亡人數:68,000 / 財產損失:200億美元

海地地震

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 發生里氏7.0級地震 ,震中離海地首都太子港15公里。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進入第15天,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萬人死亡,19.6萬人受傷。此次地震中遇難者有聯合國駐海地維和部隊人員,其中包括8名中國維和人員遇難。 據國際紅十字會估計,此次大地震為海地帶來多達300萬難民。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

震級(里氏)9.0級 死亡人數、損失待查

2012年4月11日蘇門答臘地震8.6級

2012年4月11日印尼時間下午15時38分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以西近海海域(即印度洋海域)發生的矩震級達8.6級的地震。

震中位於印尼亞齊特別行政區首府班達亞齊西南約435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為22.9公里;是次地震是自1900年來第11大的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地震發生後隨即向28個國家發出海嘯注意報,並預測會有4至6米的海嘯,最終僅測得最高達1.06米的海嘯

關於地震的圖片我不想發,那是一種劫難,它的發生不僅對我們的物質生活造成了難以想像的破壞,更是對我們的內心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希望老師採納


【212247 誠】

Q:如何從地球板塊構造的角度理解世界地震的分布,近50年來有哪些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A:地震的產生是很複雜的,先說明地震產生的原因:

地球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全球被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等6大板塊;其間還有一些小板塊,如可可板塊、智利板塊等。板塊構造理論強調板塊的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可以產生、生長、消亡,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定量預測。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比照上下兩圖,不難發現,地震分布線幾乎與板塊接觸線重合(地震分布線勾勒出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的洋中脊,並且在消亡邊界較生長邊界明顯密集),表明大部分地震和板塊構造運動有很大關係。事實上,如前所述,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即相互接近,相互分離和相互錯動將在接觸處產生很大的接觸應力,儲存了大量的變形能,地震就是將變形能短時間迅速釋放的過程,而產生大量變形能的地方只有板塊接觸的地方。同時,這樣的地震為構造地震。

近50年地震災害


【童2326】前來答題。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

地殼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是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組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不容有大的運動,因此板塊內部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而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不夠穩定形成斷層帶,又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作用推動板塊運動,所以板塊交接出地殼活動就比較活躍,這一活躍、運動的結果必然引起地震、爆發火山.所以,地震、火山多分布於板塊交接地帶.世界兩大地震帶就都分布與於板塊交界處:①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與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交接的地帶;②喜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交接地帶.日本、我國台灣、我國的西南地區、菲律賓、馬來群島等地就都分布與兩大地震帶上,所以這些地方多發地震.日本、我國台灣、菲律賓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馬來群島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我國西南地區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上,發生了08年的「5.12」大地震。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 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斐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地球上約有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裡。

歐亞地震帶:又名「橫貫亞歐大陸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發生在這裡的地震佔全球地震的15%左右。

海嶺地震帶: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 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對於地震帶有規律的分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世界主要地震帶與年青褶皺山脈有關。有的認為地震帶與板塊構造運動有關。

近五十年來的影響巨大的地震災害: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範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範圍包括136個縣市.有感範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台,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樑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几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庄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著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彙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餘間,其中倒塌2.8萬餘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佔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佔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擁娜恕5卣鷦斐沙欽蚍康顧捌蘋翟?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渡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1/3.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蕩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採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全市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全部破壞,所有工礦全部停產,所有醫院和醫療設施全部破壞.地震時行駛的7列客貨車和油罐車脫軌.薊運河、灤河上的兩座大型公路橋樑塌落,切斷了唐山與天津和關外的公路交通.市區供水管網和水廠建築物、構造物、水源井破壞嚴重.開灤煤礦的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井下生產中斷,近萬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鋼鐵公司破壞嚴重,被迫停產,鋼水、鐵水凝鑄在爐膛內.三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的大壩滑塌開裂,防浪牆倒塌.410座小型水庫中的240座震壞.6萬眼機井淤沙,井管錯斷,佔總數的67%.沙壓耕地3.3萬多公頃,鹹水淹地4.7萬公頃.毀壞農業機具5.5萬餘台(件).砸死大牲畜3.6萬頭,豬44.2萬多頭.唐山市及附近重災縣環境衛生急劇惡化,腸道傳染病患病尤為突出.震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物資源源不斷地雲集唐山,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緊張的救災工作,及時控制了災情,減少了傷亡.市區被埋壓的60萬人中有30萬人自救脫險.解放軍各部隊出動近15萬人.唐山機場一天起降飛機達390架次.京津唐電網3000多人組成電力搶修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鐵路系統的2萬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近300個醫療隊、防疫隊.空運重傷員到外省市治療,共動用飛機474架次,直升機90架次;共開出159個衛生專列.各級政府及時解決了群眾喝水、吃飯、穿衣問題.重建家園工作1976年底著手準備,1978年開始,10年後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這次地震有感範圍較大,西至甘肅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最大半徑1150公里.震後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通訊中斷.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餘頭.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各部門做好各方面準備.地震發生後成都市及附近地區群眾,由於受唐山地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恐震心理,從而出現了驚慌、外逃、外遷、跳樓現象,給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地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狀況,造成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廠礦停產現象.

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推薦閱讀:

QS 世界大學排名土木工程部分是否可信?
大學建環專業有哪些中英文書籍值得學習使用?
通過 2017 年註冊岩土工程師考試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土木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