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古代西方頭盔要帶鼻甲,感覺沒有什麼用啊!中國盔甲就不帶這個,鼻子高低我感覺說法也不大啊?

古代軍事


敦煌壁畫上也是有護鼻器的,但不普遍。可以防禦劈砍。可能東亞人鼻樑矮不太怕衝擊,用札甲蓋住就行。

試做過一個類似的兜鍪。


工匠設計的問題,改進、演化,而且不同軍隊對防護的要求不同,就這種原因。歐洲向來比較注重士兵的防護,工匠根據他們的人種來設計改良頭盔。除了最常見的露臉式頭盔,工匠改進後考慮到鼻樑外露問題當然就有帶鼻甲的頭盔。歐洲人鼻樑相對亞洲人來說凸出來的確實多,也許亞洲國家並不在意弄一塊鐵板來保護鼻子覺得沒必要,但是歐洲工匠就在意了。

歐洲鎧甲的頭盔有很多種,有常見露全臉的,有鎖甲頭罩的,有帶鼻甲的,有帽檐式的,鐵桶的,全掀面的,半掀面的等等。


應該還是有關係的,李元昊就是因為鼻子太高結果被兒子刺殺時沒躲過去。。。


中式盔甲和西式的不同,這個是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主要是因為,中國是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基本在大部分的時間中,在華夏平原上建立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漢族為主體與北方的游牧草原民族的對抗,是戰爭的主題。

從春秋戰國的趙武靈王,到秦國始皇,到明清時代的二千多年,對戰北方的匈奴,契丹,女真。

在這些的游牧民族的戰術之中,快速馬隊,輕甲皮甲,弓箭是對方的主要裝備。

然而,重甲步兵在大兵團的對抗中作用很少,重甲騎兵因為負重和持續作戰的能力,也只有一波的進攻能力,試想一下,當慢下來的重甲騎兵,陷入對方的步兵海之中,有100種方法叫你無法站起來。

相對的,當時的歐洲,日本的是屬於戰國時代,它們的盔甲和中國的不同,是屬於私人財產而不是國家軍隊的配給。超過1萬人的軍隊的戰鬥就很少見了。所以重甲步兵,騎兵,可以在某些關鍵時點發生作用。

至於你所說到的,全盔,或者是整體盔甲,在中國根本不需要。因為,游牧民族的一般的箭,是已經射不穿布甲,紙甲。

至於如果對方用到了投石機,或者是成吉思汗打花刺子模時用的火炮,或者是以後滿清後金用的山炮,你什麼盔甲也都是撐不住 的,還不如不用鋼甲,以增加士兵的機動能力。

另外,盔甲也只是在攻城,巷戰對抗中有效果。而犧牲了大量的機動性。在地方很小的戰鬥中有效果,在水上,在雪地,平原,森林,丘陵都是負面效果。

而中國的戰鬥往往發生的地區很大。你試試背著一堆40公斤的東西,跑上40分鐘。即使你不受傷,你也累死了。

所以,在華夏的的戰鬥上,出現了孫子兵法這樣的,以謀略,戰術。大家注重的是戰役級的後防糧草,時間差,局部的劣勢來換取全局的優勢。反而個人的武力值就是次要的東西。


這個么。。。看見了就滾來蹭個臉熟

首先,是中西盔甲的普及程度問題

在中國你有刀劍不犯禁,有盔甲就是,並且盔甲是由當時的政府管控的,並並且一般小兵是裝備不起盔和甲的,再加上改朝換代(以手辦狂魔秦始皇為例)收繳銷毀,留存不多

在歐洲,士兵的盔甲刀劍都是自己搞,你窮你布衣+農具,你有錢就可以有好的盔甲,死後還可以傳家或者陪葬(維京人:老婆什麼的不重要,斧子給我陪葬),導致留存物相對較多

然後是作戰風格的需求問題

在中國(甚至亞洲地區),金屬頭盔的裝備量是非常少的,同時期的皮革頭盔(或者神化了的藤甲盔)戴在頭上也就是個心理安慰的作用,不經意的磕碰防禦的住,但是蓄意的擊打,嗯~~~~想想畫面 都美麗,這就是摔個西瓜和在塑料袋裡摔個西瓜的區別啊,對西瓜來說,沒區別吖~~~

同時金屬頭盔也需要一定的緩衝層來緩解擊打衝擊力,但是事實上金屬盔甲中的頭盔,要麼如同影視繪畫中一樣為了帥不要命的露臉,要麼跟歐洲重型盔一樣根本看不到臉

那麼同時,歐洲裝備量相對較大的輕型金屬盔的鼻樑護條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面積防護面部需要的金屬量和金屬加工水平,不是一般小兵應付得了的,同時鼻樑護條這種簡單便宜又行之有效(面部三角區防禦)的設計,當然也就普及起來了

與此同時,能穿得起盔甲的人,不會吝嗇保護自己,穿不起的人。。。就只能想著辦法的保護自己了,宋朝盔甲裡邊的面具也是存在的,不過大多數時候還是扎甲遮臉的風格,畢竟不是真的像影視裡邊,甲貼身盔貼臉,那麼乾的話穿戴這些玩意兒是為了死得更快么?


有鐵面具的


我覺得鼻甲被砸到也痛


傳統而已,其實差別不大


西方頭盔一般都是全覆蓋只露眼睛的,謝謝


推薦閱讀:

有那些不太出名但卻有特殊美感的坦克/裝甲車輛?
第一次摸到真槍是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美國軍方的輕型坦克招標案?
李景隆真的是軍事白痴嗎?還是說有一般人(我這種對歷史並沒有研究的人)所不知道的另一面?
如果十輛現代坦克穿越到一戰,會對戰爭起到怎麼樣的實質作用?

TAG:軍事 | 盔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