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解釋小亞細亞的突厥化,是否正確?

不算自問自答,自己想到了一些觀點,不過懶得寫長文,就乾脆用這樣的方式與大家探討。

1. 小亞本身存在較多的異端,尤其是中部內陸地區,正統基督教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勢

2. 與1對應的,小亞內陸的希臘化程度其實並不深,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拉茲人、亞述人、喬治亞人、黎凡特與北非的基督徒難民、信仰異端的民眾混居

3. 在東方的壓力與塞爾柱王室的支持下,一批批突厥語民族遷移至小亞地區,同時小亞內陸適合游牧

4. 蒙古西征粉碎中亞與南俄的突厥政權後,大量土庫曼人與欽察人逃亡至小亞

5. 突厥語成為官方語言與商業通用語

6. 在早期主要出於經濟原因的改宗與身份認同轉換

7. 小亞突厥伯克諸國分裂時期,可能是中古時期小亞突厥化最快的時期,因為在連綿的戰亂與缺少基督徒武力的情況下,為了逃避戰亂的普通人只能選擇跟有槍杆子的人走

8. 戰亂與黑死病對於基督徒人口的破壞,而兩者幾乎同期

9. 蘇菲傳道士的作用

10. 奧斯曼時期的米勒特製度下,Turk=Muslim,Greek(Roman)=Orthodox,因此大量改宗者轉變身份認同,如本都地區的希臘人大量土耳其化

11. 近代數百萬計克里米亞、巴爾幹、高加索穆斯林難民湧入小亞並土耳其化

12. 近代對基督徒的屠殺、人口交換

不知道還有沒有別的觀點,這也是我提問的目的,希望探討。

值得注意一點,那就是小亞細亞的突厥化,如果以人口過半考量,應該在1453之前即以完成


我只補充一點,在曼茲克爾特戰役以後,小亞地區高度發達的農田灌溉系統破壞嚴重,此後雖經羅姆蘇丹和奧斯曼恢復,依然成效不大,否則土耳其一戰三傻之一的傑馬勒帕夏就不會威脅要把反抗者流放到安納托利亞去了。

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社會的變動,北非埃及黎凡特的阿拉伯化,也和阿拉伯征服以後當地經濟基礎的變化有關。

本人才疏學淺,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樓主其實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早在10世紀拜占庭人就開始從安納托利亞地區開始大規模後退 所謂後退就是從現在的庫爾德地區後退到土耳其沿海地區 這其中既有拜占庭人統治根基的不牢固 也有阿拉伯人、塞爾柱人一波又一波的伊斯蘭攻勢 所以就發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安納托利亞的突厥伊斯蘭化不是自東向西的方向,而是先中部 后土耳其沿海和南高加索地區 而高加索地區由於地形和部分基督徒的堅持抵抗 突厥化並沒有非常成功 突厥人包括後來的奧斯曼政權同高加索地區的相持一直直到18世紀俄國人插手這一地區為止,而亞塞拜然地區和土耳其地區由於沒有地形的複雜和迂迴 導致人口占多數的突厥僱傭兵隨著阿拉伯人,蒙古征服者而大規模湧入安納托利亞地區。這些本地的希臘人 既沒有東地中海希臘人那般有錢和富於商業 也沒有十分堅定的正教信仰 所以在面對強勢的突厥文化入侵時 也就無法獨善其身 保持自我了。安納托利亞的伊斯蘭化進程從9世紀末阿拉伯人突破傳統界限開始 直到19世界 土耳其民族主義抬頭為止 而突厥化學界爭論較大 一般認為從1299年奧斯曼人建立突厥政權開始 我自己的觀點認為可能會更早一些比如150年前的塞爾柱突厥人的進入。


那從布哈拉到喀什噶爾的突厥化該怎麼解釋?


推薦閱讀:

奧斯曼帝國為什麼不征服印度?
地理大發現時期,奧斯曼帝國有沒有到訪過新大陸?奧斯曼與美洲的歐洲列強殖民地有沒有經貿文化聯繫?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奧斯曼帝國中後期的「內憂外患」 以及如此靠近西歐仍舊落後的原因?
為什麼土耳其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人大多改信了伊斯蘭教?
拜占庭滅亡後有沒有反抗運動或者復國運動,為什麼?

TAG:土耳其 | 伊斯蘭教 | 奧斯曼帝國 | 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