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讀老莊的年齡?
自己只是一個高中生 老子與莊子都有粗略地讀一兩遍
個人很喜歡老莊之言 可是不得不承認生活動機與熱情在消退 厭世感加重聽聞一說【老莊不適合年輕人讀 需要一定的年齡基礎和人生閱歷】不知如何?
我的看法可能跟大多數人不一樣,我恰恰覺得應該讀的越早越好。
如果是已經有一定的基礎,比如在熟讀深悟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之類的書以後更好。
老莊的書是一個相對較深奧的東西,是絕對的真知大智。真正深悟了其中的內涵,是絕對不會導致生活熱情消退和厭世的。反倒能讓你早一點明白很多道理,活的更加的如魚得水且和光同塵。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某人說:有的事情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年少的時候沒有經歷,以後一定會補過來的。按我的理解是,有的跟頭你必須栽的,小時候沒栽,長大了必須得栽。沒有栽跟頭就沒有成長。讀老莊的書是一個反思的過程,是一面鏡子,讀懂了,你栽跟頭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的疼。因為有很多人往往是栽了大跟頭後才得出一個簡單的體悟,這是很可悲的,更可悲的是我們基本都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十幾歲自比管仲樂毅,26歲拿出自己的「三分天下」計劃書。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王弼注的道德經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之一,他死的時候才24歲,現在大把百十歲的老頭帶著老花鏡去研究他的註解。智慧這個東西,不是你越老越多的,無非是跟頭栽的越多,經驗越多。新聞上經常報道」某老頭因為別人不讓座而動手」、」廣場舞大爺爭地盤打架」。諸如此類的事件,我們身邊太多了。所以什麼時候讀,跟你的年齡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綜上所述,我覺得讀的越早越好,而且越顛覆你既有的價值觀越好,這樣更容易起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無疑無悟。有些智慧是你人生早晚都要有的,幹嘛不早一點接觸。老莊是強者哲學。
諸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多數人看到的是不爭之德,不計較,殊不知老子已經站在了智慧的巔峰,一覽眾山小,是俯視,而不是仰望。
諸如「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何等的胸懷!視治天下如烹小鮮。其中更是滲透了一個十分深刻的管理哲學:就是不折騰。
諸如: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是勸誡人們不要居功自傲,當知進退,得以保全自己。這句話的適用對象,首先就是功成名遂之人。
再說莊子,更是絲絲入扣。
諸如逍遙遊重點在於一個」化「字,什麼是「化」,就是超越,蛻變。這何嘗不是一種激勵呢。
諸如庖丁解牛,講述的是一種「技近於道」的精進。
老莊是在用另一個角度來闡釋這個世界,老子宏觀一點,莊子則細化一些。
對於普通人而言,尤其是學生,經驗和閱歷少一些,自然看到的消極之處多一些。
我高中時也喜歡看老莊,抓住一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放,做為自己不學習的理由,實際上,現在再看,老子說的也不過是描述「做學問要每日精進,修行要逐漸放下自己的雜念」,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放下雜念專一的去學習,道理不是一樣嗎?想讀的時候就可以讀,先讀通譯本,推薦陳鼓應的,剛開始不理解不要緊,讀過一遍之後再讀,理解大意之後盡量多看原文,自己再思考下。不懂的先放著,看其他的,通讀過兩三遍後,再看別人的專述,對照著讀,不建議什麼一邊說孔好一邊說老怎麼的。之後再逛逛知乎什麼的與別人交流下,當然剛開始讀時也可與別人交流的
同為高中生讀完《老莊》之後,並沒有感覺消沉,而是異常欽佩其中的哲學。非常喜歡《莊子》那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感慨《老子》的處事思想。
同時也愛上了道家,及至道教。平時思考的太多,想反駁否定的東西太多真的很累。很渴望那種無為而不爭,不被世俗拖累的心態。或許是我沒有讀懂吧,亦或許冥冥中我已經懂了。起碼。。。我覺得得40以後了。。。我在高中時候看過。。。差點崩潰了。。。那時候就覺得。。。反正一山還有一山高。。。過了山峰還是山。。。何必那麼拚命呢。。。有什麼意義呢。。。很長一段時間就在糾結奮鬥的意義。。。總覺得沒意義。。。不如平平淡淡的學學然後老實生活無欲無求。。。差點被家裡壓著去看心理醫生。。。每天被我爸拉著談話。。。可能是我境界太低太垃圾。。。體會的過於以偏概全。。。我覺得莊子講的是心境卻不是生活態度。。。更何況環境不同。。。現在已然是小康社會 而且你不可否認的是這是個物質的社會了。。。如果你的理想真的是單薄一生 無需牽掛 沒有家庭負擔。。。隨便看。。。反之 還是把它當做一種知識積累吧。。。在遇事時它也會讓你的心境平復。。。但 我認為它不能帶進全部的生活。。。40多。。。你的任務就是安靜生活了 奮鬥在那時已經遠離多數人 剩下的就是平淡 所以我覺得奮鬥的年紀不適合看莊子。。。
對哲學感興趣了就可以讀。一般20歲以後吧。
從出生到死
小孩子就行。指導人生的事還是早一點好。開始不懂,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回饋。不經意間,會突然有所感悟。
我個人覺得是任何年齡…………十幾歲有十幾歲的感悟幾十歲有幾十歲的感悟…………
所謂《道德經》,就好像行路一樣,把沿途的險峻唯美,徐徐道來。。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
退以觀之,防人之策,警世之言,
進以觀之,無往不利之策,謀取之道,不過如此,
《道德經》這東西,不同的人讀起來,有不同的見解,
經文本身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
好比你站在十字路口,各個道路通向的景色各不相同,或險峻,或秀美,而你偏偏的看向了最灰暗的道路,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高下相盈」。你看,你說著厭世,卻又問著不知如何?說明你在心裡還是期待著什麼的。
沒錯,請期待,所謂有無相生,不只是說說的,現在你可能覺的讀了老莊,世界失去了意義,可你轉身看看關心你的人,你是不是又得到了親情的關懷呢?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這是叫人向善之道,教人像是水一樣,但是換一個角度看,這又是趨吉避凶處事方法,眾所惡,水居之,善居之,說明存在善者的地方必定是及其兇險的地方,因為有惡所以善才顯得這麼珍貴,
所以你若說這是「消極避世」我不否定你的觀點,但是不是同時又是「處事之經」呢?
一陰一陽,才謂之道推薦閱讀:
※《逍遙遊》中有些東西重複兩次是為強調嗎?它想表達的「逍遙」到底是什麼?
※莊子的《逍遙遊》中的北溟是指哪裡?
※大家對「莊周夢蝶,蝶夢莊周」怎樣理解?
※《莊子》中,你最喜歡的寓言是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