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能否被機器取代?
今年被Purdue University錄了計算機工程專業,但SCM一直是心之所向(想追隨Tim Cook的腳步),況且Purdue的供應鏈管理也不錯。
計算機工程很難被機器取代,算是「鐵飯碗」。而且聽了太多商科、管理都沒用的!偏激!言論,初心有些動搖。該如何抉擇呢?
不會
恭喜題主被 Purdue 錄取,他們供應鏈非常強。
供應鏈的範疇很大,有可以量化的,有純質化的。可量化的部分都有被機器取代的潛質。事實是有些領域已經被取代了,比如自動補貨,生產規劃,自動倉儲和分銷網路設計。面對複雜的數學問題,人腦是沒法心算出最優解的。此外,不知機器學習有怎樣的未來,或許某些質化分析也可以由機器搞定(歸根結底還是把質化信息轉量化)。
但是,無論何時,面對複雜(戰略)決策,量化分析只能也只會被做為判斷的輔助。哪怕是金融這這樣高度依賴數學模型的學科,最終也是一群大佬坐下來討論拍板。原因很簡單,數據只能告訴你過去,沒法預知未來。所謂預測永遠是錯的(Forecasting is always wrong)。
所以,專註於質化領域沒有任何問題。舉個例子,供應商關係管理,機器能做的最多不過整合信息,監控些可以量化的指標(e.g. KPIs and SLAs)。處理關係,最終都要落於兩個公司介面的管理者們怎麼打交道。機器可以管控 key relationship indicators (KRIs),但這部分的數據可都是人的主觀判斷。機器怎麼可能理解充滿偏見和經常用感情做判斷的人?你和一個供應商建立起親密的合作關係,在他們產能受限的時刻就可能優先保證對你們的供貨,這事你讓機器來?
說到底問題的核心在於是否相信管理,很多人說商科、管理無用,這是社會級現象。我們的人不相信管理。國家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這幾十年也確實看到了成效,然而我們看的成果大多是科技帶來的,這不免影響人的認知。因此說管理無用,總歸是基於對過去的認知,對於未來,誰能料准?若以前人為鑒,我們可以看看列強的經歷。身在歐洲,只見成熟的管理和與之而來的高回報,倒也未見誰說管理沒有未來。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相信管理了(尤其民營企業主),產業升級也就完成了。
結論是,既然題主有計算機背景,則好好利用之。你比純商科的人更能準確判斷出哪些領域會被機器取代。你若有心做技術,用你的知識結合技術和管理幫公司搞 IT 系統實施,這本就是「鐵飯碗」了。你若更偏愛管理,那就看準機器沒法取代的領域磨鍊自己。我們一起期待中國管理時代的到來。
P.S. 題中圖片說跑腿打雜一點都沒錯。我認為供應鏈管理經理必須是高管。你若不是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和領域都有足夠的經驗和學識,是肯定玩不來的。讓一個中層去統管供應鏈,不虛才怪。剛畢業的學生肯定要在某一個領域從打雜做起,少見有畢業生工作頭銜是供應鏈XX的。即使說是 Supply Chain Planner,也就是監控物料、跟進訂單。這種工作恰恰是最有可能被機器取代的。我認為成為供應鏈經理的合理路徑是在採購、生產、倉儲、物流和質量管理等領域都做個幾年,以期同時具備大局和細節的視野,然後思考怎麼統籌和協調各個「鏈條」(但換領域會很困難,薪水也會下降。找個大公司,在內部騰挪最可行)。路阻且堅,但彼時得到的成就感也會是無與倫比的。這條路不適合所有人,也很少有人願意這麼走。你仔細想想,願意的話咱共勉。供應鏈管理大致是為了解實現供應鏈各個環節、組織的戰略一致、目標一致、信息透明和同步~20世紀以前供應鏈的背景是全球化,二十世紀之後供應鏈的背景是更加多元化的、水平整合的供應鏈,及由此帶來的管理難度和管理風險~管理難度和管理風險很多都是因為信息不透明導致的。解決了信息不透明,相關的供應鏈人才就會被淘汰。
操作層面肯定會被替代
比如自動排櫃,某快消用計算機之後,砍掉了2/3的人
但是,同樣有很多事情,不是機器人可以完成的
供應鏈管理是理念,是內核;機器是工具,是落地手段;
供應鏈管理藉助機器與信息系統實現落地應用與快速發展;
兩者互相依賴,互相促進。
據說有人展望用機器學習做供應鏈管理的工作。按照20/80定律,估計工作的80%交機器完成。
推薦閱讀:
※供應鏈管理就業方向?
※加拿大college讀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前景?
※進銷存管理系統和供應鏈管理系統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供應鏈軟體、進銷存軟體、兩類軟體有什麼區別?
※如何應對壟斷性供應商卡脖子問題?
TAG:供應鏈 | 物流 | 供應鏈管理 | 普渡大學Purdue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