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主招生加劇了社會不公和階級固化?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25242
【自主招生是否公平】許多帖子高贊答案提到自主招生加大社會階級固化,以及為關係戶開了後門。但是這麼說的人真的經歷過自主招生嗎?為關係戶開後門真的確有其事嗎?有人說自主招生片面學習西方,強調綜合素質。然後拿西方招生那套套到中國大學招生上面,再來批判一通。但是就我所經歷的而言,並不是如此,中國自主招生主要考察的能力還是應試。 舉我本人為例,我曾先後參加過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的自主招生。
交大的考試和清華浙大等學校是一張試卷,統稱華約,理科生考5門,語數英物化。題目難度高,題量不多但是每一科都比高考難很多,求其數學科目難度堪比競賽。復旦的考試是千分考,題目難度低,但是涵蓋10門科目,題量大。面試都是和筆試成績掛鉤的。以及上外的考試(我雖然沒參加過),但是題目是專四專八上面選出來的,整頁整頁的閱讀,需要極高的英語水平。我當時高分過了千分考,華約考試差了幾分,最後順利通過復旦自招。在我看來,這些自招考試都各有特點,目的在於選拔相應復符合學校要求的學生。交大青睞理工思維強的學生,而復旦則喜歡全面發展的學生,這也符合復旦一味的風格和博雅教育的理念。但是,不管學校怎麼選。我始終沒看出,自主招生和階級固化以及關係戶之間存在什麼聯繫。
再說校長推薦制。我們高中也有北大清華推薦名額。學校敢給成績不好的學生名額??他們每年高考完看了拿了名額的學生出成績,裸分夠清北分數線才敢鬆口氣。給名額的學生,成績如果不夠好,高校分分鐘不給你名額的!我們學校也曾經有過把上海大學的名額全給考不上一本的學生來提高一本率,結果過一年名額就少了兩個…某所四大名校之一的高中因為連續幾年被一所一流高中搶走北大的推薦名額,尷尬了很久。還有人更是說得神鄒鄒的…說有錢人通過自主招生更容易上大學了,真是懷疑發出此番評論的人有沒有參加過自招…自主招生和家裡有沒有錢沒關係啊,各個大學覺得高考區分度不夠高,於是提高難度選拔更聰明的人出來,不存在不公平吧?
我真正覺得關係大的,是高中。就是考入重點高中越來越重要。因為自招名額往往早就被一流重點中學瓜分光了。但是,在上海進哪個高中靠得不是學區房也不是錢啊…高中是通過中考進的呀…而且上海中考難度不高,我中學的時候也沒什麼人補課,努力一把進重點高中不是難事,窮人一樣能進啊…我中學就在一所偏僻的郊區學校就讀,資源較差但是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樣可以進重點高中。我還是沒看出這和階級固化有什麼聯繫(說起來的確高中每個班都有幾個借讀生花高昂的借讀費進來讀,但是借讀沒有擠佔掉窮人的資源吧,資源依舊是共享的呀)如果說有些人家裡條件不太好,也不重視教育,對孩子放養,覺得上什麼學校無所謂,結果孩子中考去了很差的學校,高考也去了很差的學校…………
這不能怪自主招生,也不能怪資源吧?
想拿最簡單的……啊,這個,經濟問題來談一談。
我是文科生,只談自己能感受到的某些文科競賽。
類似於創新作文/葉聖陶杯/培文杯這些比賽,先不論培文杯初賽就有收費(雖然一篇文章的參賽費只收15塊,但很多人不止投一篇,這樣算下來的話……→_→),而且國內現在絕大多數針對高中生的比賽(新概念除外)都是跟夏令營掛鉤的,決賽一般有收費,幾千塊錢的樣子。然後還有類似於xx文學夏令營,xx文學潛力生,這些以某些知名大學的名義辦的,號稱【能提高你競賽獲獎可能性】的這種看起來好像非常正規的培訓也都是四五千的學費……我就 蛤,蛤。除去比賽期間的食宿/往返路費/參賽費 的開銷之外,還有面試培訓費↓
說說我自己。
我今年報了某大學的自招,通過了初審,初審名單在網上公示,然後就被某些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機構的人看到了學校,我猜他們應該是在網上搜了校址,然後寄信向我推薦面試培訓班。我收到的信里,課程價格是3800RMB/節 九個小時。
後來我問了幾個一起的朋友,他們也紛紛表示自己收到了信,價格從2000RMB/節 三個小時,到7500RMB/三天,不等。面試培訓這個東西給我的明顯感覺是:有市場無管制。
國家不允許高校辦任何面試培訓班,高校說,好那我不辦了。——然後就有更多的人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搞這個,漫天要價,其中也不乏一部分純騙錢的。所以信的末尾寫了:我們小班辦學,希望有經濟能力的同學和家長提前預定。
哦,原來自招選拔的是有經濟能力的同學啊。
可那你又要說了,這些夏令營和面試培訓班我們都可以不參加啊。
確實,真正有能力的人根本不用參加集訓。但是培訓班的存在不可避免,是市場所向,可這種市場的存在,對於家庭經濟能力並不持衡的考生們來說,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那些人文學素養高是天生的嗎?
那些人思辨能力強是天生的嗎?那些人能去參加競賽是天生的嗎?在有經濟能力的精英里選拔精英,這才是我理解的自主招生。
反正大家見不得特權,無非是自己手上沒有特權而已。
自主招生天生不平等,自主招生怎麼可能平等。畢竟人生而不平等。我覺得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說這個問題。
一
權錢交易,走後門。這個是最直接粗暴的不公平,但是也是最容易被朝陽群眾挖出來的玩法。
可以說是很Low的一套做法。二
校友關係、校董關係、家庭背景。這是美式招生的一個大特色。留學黨每每說起誰誰誰拿到了牛逼的offer,往往發現不是該生兩科考得有多高,或者中介文書有多好,而是,從家庭上就沒得比。人家家裡牛逼,所以十幾歲全世界飛參加各種志願活動、學術論壇。最關鍵一點,他爹、他叔是常春藤某校校友,或者他爹、他叔有個朋友是常春藤某校校友或校董。偏偏這套「美國特色」很快就在國內發揚光大了。有的還玩得更直接徹底,我把你祖上三代查清楚,再來決定你是否配的上我們學校。北京有幾所初高中,能提前三年開始遞交申請材料,提前一到兩年邀請參加夏令營等活動,如果你爹媽沒權沒勢,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第一輪就刷下去了。問題就來了,美國也是這麼搞的,憑什麼說中國這麼搞就被罵?有幾點需要明確:美國這些校友、校董、甚至臨時捐錢好說話的大學是些什麼大學?是私立大學啊,親。
你中國這些學校是什麼學校?是公立學校啊,親。而且美式教育體系下,確實出現了有錢人受教育機會比窮人大得多的情況。你中國人願不願意這樣呢?還有美國的公立大學,一樣各種招生指標,各種特別獎學金名額。能具體到哪個膚色的人招多少,哪個種族的人評價係數加多少,哪個體育項目要特招多少人。這些東西,年年都在撕逼。到中國來,這些公立大學卻在爭相吸收「個人能力強、家庭底蘊厚、權力地位高、朋友關係多」的四好學生,令人作嘔。三
實際操作中,能參加自主招生的人群區分和招生地域歧視現象。別的不說,自主招生中一套流程下來上萬的機票錢、住宿費還有參加各種校方活動的費用和時間成本,窮人家的孩子是負擔不起的。當然,能有資源接觸到自主招生,最後能申請到二輪的學生肯定是負擔的起這些的。所以自主招生從一開始就有一道天然阻隔,把一部分人劃在了外面。然後就是地域歧視了,可以說是高考是怎麼歧視的,自主招生一樣,甚至更嚴重,操作上更明目張胆。或者你可以說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學生玩這一套玩得經驗豐富,人家先天就有更多資源,參與的人也更多,所以你邊緣地方的就玩不過別人咯。不管怎麼說,現實的結果就是原來大家詬病高考地域不公平,北京等地名額太多的問題,現在通過自主招生,人家實際的名額更多了。說個例子,我這一屆學院去ZJU面試研究生的幾乎全軍覆沒,不是單純的學術成果不行或者現場發揮不好的。有的是幾十個人競爭以為是有多少名額現場爭多少名額,然而根本不是,前期夏令營已經內定的名額一除,最後拿出來實際爭的只有那麼兩三個名額,你們沒參加過夏令營的就爭去吧。還有的倆人站一起,一問你是SCU的,一問你是中東部某211的,結論簡單,收中東部那個。如此種種,反正面試打分全看現場的老師,他要你就要你,不要你就不要你,不需要什麼理由。這還是研究生招生喔,其實已經很單純了,畢竟是要搞學術的。再往下的大學甚至初高中招生面試怎麼說呢?看面試老師喜不喜歡你咯,問題是面試老師會喜歡什麼樣的學生呢?你說自主招生有沒有加劇社會不公和階級固化,我說是有的。但是這些問題不是單純來源於自主招生,很多是早就根植在中國的招生考試系統中了。偏偏各個學校自主招生的理由都是更靈活、更全面地發掘人才。呵呵,如果家庭也算人的才能的一部分的話。因為很多人不想著努力學習提高成績,而是痛恨自己沒有特權和捷徑。
補充一點吧,我不會為了特權和捷徑開脫,我知道很多特權和捷徑是不合法的,但那是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要去解決的,不應該為這些影響我們自己的努力。
再補充一些,為了避免誤會~原答案中的「很多人」是指不為了實現公平,不去努力,而只為了自己也有特權的人。我從不否認努力學習和呼籲公平可以並行不悖,但只盯著得到特權的人,而選擇性忽視那些甚至沒有機會參與自主招生的人,這可不是公平。然而現實是這些人佔領了輿論……所有政策 不能照顧到每一個人。跟掙錢一樣 別人能掙10萬的聲音 到你手裡也許就是兩千。你說兩千的能服氣10萬的?
謝邀!
「自主招生加劇了社會不公和階級固化?」是片面的說法。實際上應該是:在政府依然以僵化的指標對高等院校進行考核的前提下,讓院校搞所謂的「自主招生」,會加劇社會不公和階級固化。
這是因為院校獲得資金和政策支持的來源單一(政府或者政府所屬機構企業),結果院校為了滿足政府的需求,依然還是以政府的選才要求來制定自己的招生要求乃至教學方針,所以實際上並沒有能夠給院校鬆綁,只是把圈養的範圍擴大了一些而已。首先對於是不是,我認為是存在這個可能的。我就說我了解的一個方面(初選)吧,自主招生很多是學校給推薦名額直接過初審,所以這算不算特權呢(手動斜眼)。
假設清華北大的名額有那麼多眼睛盯著問題小,那其他學校呢?所謂的走自我推薦的學校照樣可以跟高校打聲招呼,甚至官員可以直接打招呼你造么?
對於目前的高贊答案,跟特權鬥爭跟自己努力矛盾么?我當年是靠自己努力通過競賽和三年總評拿到的北大自招名額(對,就是最近那個陷入抄襲風波的學校,但我感激它提供了客觀計分標準去分配校薦名額,所以我前文不是在影射它),然後考了全省前五拿了30的加分,但我依舊唾棄特權。
滑稽ヽ(?_?;)ノ
真正最核心的特權我不敢說,也不了解,總之也不是自招,鄙校里據說有很多xx子弟隨便就來讀了。
前幾年不是有個上海高校泄露了什麼文件?人大校長因為什麼下台你們都忘了?
懇請大家努力,也請大家不要把頭埋進沙子里。謝邀 我感覺大家言重了
自主招生,歸根結底是擴大高校自主權的一種體現;在中央集權氛圍濃厚的社會裡,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放權是不容易的。有論者指出自招招生加劇社會不公、階級固化;的確,我們應該承認,包括高考制度、自招制度乃至一切人才選拔制度,其共同本質都是扶強抑弱,換一種說法就是擇優錄取。這不是既得利益者的陰謀,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已。那麼,弱者怎麼辦呢?很不幸,這個問題無解。無解的根源在於,人與人之間天生就不平等,且不說家庭背景差異巨大,就連長相、身高、智力都不均衡。人與人之間先天條件不同,所以才有強者、弱者之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社會不是要保護弱者利益,而是不存在強弱之分(就像馬克思所說的消滅階級區分)。顯然,現實中的社會必然有強弱之分;那麼我們的社會制度又為什麼要扶強抑弱呢?劫富濟貧不好嗎?回答是,如果社會拒絕扶強抑弱,那麼就不會有強弱之分,然而現實社會卻必有強弱之分。比如,取消一切人才選拔制度,高校名額隨機分配;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拒斥扶強抑弱,因為不論你按照什麼標準分配名額,都一定會產生這個標準下的強者與弱者。那麼名額隨機分配可能嗎?不可能。因為社會制度必須承認現實中的強弱之分,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所以,大家完全沒有必要揪住自招制度不放;它不過是現實中的基本社會結構在制度層面上的反映而已,與高考制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至於說幫助窮人,事實上,很多高校的自招方案都包含有此類制度設計,比如清華的自強計劃,南大的勵學計劃等等;就個體而言,這種設計無疑提高了窮人獲得優質高等資源的概率,儘管權力尋租現象並不少見。但是就社會整體而言,它無助於改變弱勢階層的處境,因為名額極為有限,其唯一的社會功能就是「體現」公平,以此回應社會對自招的質疑。註明:這裡的「弱者」指的是家庭背景處於相對劣勢地位,且自身能力(應試能力、綜合素質)也處於劣勢地位的寒門學子。由於前者往往決定了後者,所以這裡不考慮家境不好卻能力超群的人;事實上,這類人正是高考制度包括自招制度的受益者,儘管他們數量不多。為什麼說自主招生加劇了社會不公和階級固化?
答:在中國這個人治的體制裡面,任何權利都會出現尋租空間。自主招生對標的是外國的大學錄取制度和我們國家一直在提的「素質教育」。三者的共同點是相對於高考來說,其選拔標準不夠清晰,這就導致了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而能做文章的,當然也就是那些或有錢或有權或有校友的人了…————————————————自主招生的存在,使得很多人有了一條跨越高考天塹的捷徑。這種公平公正背後的陰影,只是題主沒有接觸過,所以可能會覺得分外美好。
高考才是中國人一生之中最大的公平,這句話誠然不假,但這一切的公平僅僅靠那幾張試卷便足以實現了,而所有在此之外衍生出來的規則制度,都是不公平的存在。
我甚至可以說,這所有的制度,都是至上而下一個一個階級的訴求的具體表現。每一個階層都有他自己的一套玩法在。而這裡面,越是下層,其可操作性就越小,也就越是公平。
頂級階層的玩法很簡單,可以直接跨越高考。只是聽說過一點,具體不清楚。
上層階級,基本就是靠高考的區域差距來做文章了,還有另外的,依靠財富的也有,只不過最後結果略有區別。其實很多學校都是明碼標價的,不用想太多了。
中層階級,自主招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高考完了再參加自主招生的都有,還是很有操作性的。
平民階級,基本就是中規中矩地用用上述個各種規則的便利了。上層為了自己的好處,制定了明面的規則,這個規則必然也會開放給社會,只不過別人有easy模式和hell模式的區別而已。
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應該都有聽過。
這不是因為這個時代的規則與制度,腐朽了或落敗了。而恰恰只是因為這個時代的規則與制度一步一步地越加完善了,使得人們想要運用這些規則都開始存在門檻。這種現象只會越來越根深蒂固,因為既得利益者把握了話語權,而所有嘗過甜頭的人,只會越來越無法滿足於現有的甜度。在特權存在的情況下追求民主和自由無疑是把綿羊和餓狼關在同一個柵欄里。
突然看到這個問題。說一說我自己吧。
答主老家算是武漢市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吧。而答主本人家也是非常的窮。怎麼說呢,小學的時候因為家裡四個小孩上學,欠了學校多年的學費,之後一天正上課被校長請出了教室。
小學五六年級因為交不起生活費把家裡種的菜帶到學校去賣給食堂。
初中學校離家裡有幾十公里,為了省錢都是步行五公里去搭公交。
高中學費總是拖欠,後來班主任知道了我情況讓我直接交學費給他,而他少要我100塊錢。(我猜是他自己補上給財務處的,他是我最敬愛的兩位老師之一)
高考湖北省1000名左右,因為自主招生加分40來了某top10大學。我覺得是這情況是存在的。因為偏遠縣城的廣大農民群眾根本就沒機會獲得自主招生所需的各種莫名其妙的競賽獎項。而且顯然面試階段見慣了大場面的精英階級更容易通過。只是說更低階級的群眾通過自主招生的幾率要小於精英階級。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但是就是沒有自主招生階級固化也不會有好轉。我認為自主招生是一個有益的嘗試,給素質教育打開了門縫。條件更好的家庭可以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資源,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多的興趣教育,孩子也有更好的條件去長見識。窮人家的孩子就只好寒窗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我本人是豫省100086線小縣城旁的小村出生,長大,在小縣城讀完高中考上大學,上大學之前一次大城市都沒有去過,現在深刻的感覺到自己的見識淺,有種發自內心的自卑感。這東西真的是很難彌補的。
就拿高考來說吧,最近江蘇湖北的家長都鬧得很煩吧,倒是貴州的某些家長對這個政策很感激,我兩個室友當初都考全國卷卻相差60多分,你說公平么?西部與東部就是這個差距,你又能怎麼樣?有種全國考一張卷子按排名報高校啊,共產黨已經很公平地按地域分配了。我通過自招並沒有感覺不公,是我應得的,雖然學校一般。反正某些人都會安慰自己:智商高的人情商都很低。
上大學之後看到一個班一半少數民族才真的心痛。
在當前的體系制度下,自主招生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別提什麼抹殺人才,因不公而絕望的人才絕對要比被抹殺的人才多
學弟你好,我是復旦初代自招生。其實就是在我蛋內部也有不少同學好像對自招的意見很大,就更不要說外面的了。然而我的人生經驗是,求學生涯當中的各種轉折,在當時看來似乎是生死存亡,但實際上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卻相當有限。走出校園以後每個人過得怎麼樣,變數實在太多了,完全不是考一個好學校就能保障的。所以如果說階級固化社會不公,實在是沒必要讓招生制度背鍋。
首先能參與自主招生的是些什麼人?
知道自主招生的應該知道它是有條件的,成績好(上一本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獎項資格的獲得.除去五項學科競賽獲獎學校統一安排的.第一輪,農村的對各類大賽的信息獲取不全面,很容易錯失機會.就算報名了,真的能參與到最後么?舉個例子,農村娃幸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闖到了決賽,像全國性作文大賽「葉聖陶杯」「語文報杯」,初賽複賽都是投稿,這個只要能寄快遞還是可以的,但是決賽是需要學生去到現場的,現場在哪呢,上海,北京.這類大城市,這裡其實就已經是第二輪篩人了,農村娃「我會寫作又有什麼用呢,我自己是沒那個資本去大城市的」不說師資力量,費用就打倒一片人了.樸實的人們不會拿錢賭「不靠譜」的事.沒錢沒背景怎麼跟人家比?況且很多獎項其實是有「外包」的. 這還只是刷掉家境不咋地的.有能力的獲得更好的資源,資源又是能力.但真正有實力的也很難再發揮,大多數你的實力會被壓縮,要跟那些資源比你好的人去爭去比確確實實很難了.這也是為什麼說寒門再難出貴子了.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不光是自主招生,你不能說是自主招生加劇了社會不公,這有點扣大帽子了,如果不是很貧困的,自主招生還是給這些「寒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跳板的.反而現在自主招生還未普及到那些「寒門」耳中.社會上也開始有很機構在做這方面的「服務與指導」比如我╮(╯▽╰)╭自主招生出發點就是為了給學校換來行政資源和財富資源。
我上高三的時候,自主招生,有人的推薦人是學校年級主任,有人的推薦人是省委副書記,要說沒影響我是持懷疑態度的。
我認為標題觀點錯誤。
自主招生實際上是體現了「社會公平」和加劇了「階層固化」。
後一個大家共識了。就說一說前一個。
為什麼說自主招生體現了「社會公平」。以國外和學校為例,他自主招一個來自山區的窮孩子。要給獎學金,培養起來以後不知會有什麼發展。對學校而言這幾年完全是虧損的。但是如果招一個高官或者大富豪的孩子,首先會得到一筆捐贈,可以改善辦學條件給更多普通孩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其次給學校多了一條人脈,可能或獲得更多資源。畢業以後,這些官二代富二代無疑在更高的起點上,(這個起點是絕大多數窮孩子一輩子也達不到的)。如果發展的更好,學校會獲得更多的回報。
因此,自主招生的目的不是扶貧,而是創收。這才是社會公平的體現。社會公平不是說所有人都得到一樣的待遇。而是說你得到「應得」的待遇。如果你聰明,你就覺得你應該比笨的人待遇高。如果你刻苦,你就覺得你應該比懶的人待遇高。如果你是官二代富二代,你自然而然就覺得你比別人起點高。
所以,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悲哀,多讀書把。。。。。。。推薦閱讀:
※美國有哪些好?
※聖馬利諾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暴發戶與貴族的區別?
※每天都泡在網吧的人 生活都是什麼樣子 ?
※談談對「夷夏大防」這種說法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