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哪些語言為母語的人群發不出哪些音?
就像日語母語者發不出漢語r的音,有哪些語言的母語者發不出哪些音,或者說哪些語言的母語者可以很快學會其他語言的標準發音?
不考慮雙語/多語者的情況。
謝邀。這個跟種族關係不大吧,口腔結構都差不多,國際音標表IPA上的100多種典型的音應該正常的人類都是可以發出來的吧。關鍵是受到語言的影響,你的語言中不需要的音素自然你發這個讀音的時候就會困惑。因為你不了解這個音的標準音值和發音位置等,你會自動的往本語言中類似的音位上去靠,因此你只是對這些音素不敏感不熟悉、發音容易受母語影響而已。 經過系統的訓練都是可以發出的。
所以,我們所談的語音學只有物理性、生理性。聲學和空氣動力學上沒有什麼差異性可談。生理上也基本如此。迄今為止,我們在討論發音器官時,都不言而喻地假定全人類是一致的。事實上也基本如此。不過,總還有些種族差異,對發音會產生一些影響。 ……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有以上這些發音器官的種族差異,但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總體而言,人類發音器官具有普遍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用一套有限的參數來描寫全人類的語音。
朱曉農 《語音學》,30~31
你說的這個問題叫做Shibboleth,中文名是音譯的,稱作示播列。
誠如其他幾位答主所講,這種因族群導致的發音問題基本與口腔構造無關,而只與本民族文化和語言有關。
Shibboleth現象的來源就是Shibboleth這個詞本身。它的原意是希伯來語中的麥穗(引自維基百科)。下面引用自維基百科原文:
在《希伯來聖經·士師記》12章,基列人擊敗以法蓮支派,倖存的以法蓮人試圖渡過約旦河回到本國領土,基列人奪取了渡口,阻止他們回去。為了識別並且殺死這些逃難者,基列人對每一個過河的人進行一項試驗,因為以法蓮人的方言缺少/?/這個音。
「基列人把守約但河的渡口,不讓以法蓮人過去。以法蓮逃走的人若說,讓我過去,基列人就問他說,你是以法蓮人不是?他若說,不是,就對他說,你說shibboleth。以法蓮人因為咬不準字音,便說sibboleth。基列人就將他拿住,殺在約但河的渡口。那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 」
—?士師記 12:5-6
於是,Shibboleth這個詞後來在英語中完全失去了原有的意思,演變為專指用來區分人群的語言學特徵的名詞。除此之外,這個故事還衍生出了shibboleth作為「口令「的含義。在計算機安全領域,偶爾可以見到要求輸入「shibboleth」而非「password」的界面。
最後在附送上引自維基百科的另一個小故事:
關東大地震發生後,地方自警団(日語:自警団)盤查時規定要讓一些人說出「十五円五十銭(じゅうごえんごじっせん)」一句,如果沒發出濁音,就有可能被當作朝鮮人而遭擊斃。日本人經過訓練也可以發r發的很標準啊 尤其是機場的工作人員
維吾爾語里如下音是漢語沒有的,如果不好好的學基本上是發不出來的 或者發不準的漢語里的 s和c、zh和j、q和ch、x和sh在維吾爾語等突厥語里是不分的,漢語的四聲也是沒有的。很多新疆人有口音或者s和c、zh和j、q和ch、x和sh發音不準是因為他們在學漢語是沒仔細分清它們之間的差別。
來來來,說說同志們最了解的中文-英語。首先聲明,中文/普通話母語,雖然說的京片子有股大碴子味,但是還是很溜的……如果說肌肉有記憶的話,我說話的肌肉應該比吃飯的肌肉記憶力都好吧!
有同學反映說英文太多,我決定改一下,划出知識點,並使用通俗語言進行對比講解……
還有同學反映抖機靈抖掉了一些專業性,所以想要進行嚴格的學術討論的同學們請直接跳到評論區~以下除了明確寫著拼音的音,其他全部都是英文IPA,如果有翻譯的不準確的,一切以英文為準!
開始之前先說清楚,以下說的都是我的個人經歷。中文博大精深,可能有的音A說的出來而B說不出來,所以不要在普遍性上較真。以下寫的原因,也是我猜測的原因,不具備學術價值。所以如果你覺得我說的不全面不清楚,你可以不看這一部分,或者全都別看。知乎是個休閑娛樂談天說地的場所,把自己氣的夠嗆,還得去評論區里吵架,不值當......
還有人覺得「不習慣說」和「說不出來」是兩個概念。個人覺得,這兩者的界限很模糊。人與人之前的口腔結構都非常相似,說英語的舌頭上有什麼肌肉,說中文的人也有。說中文的Broca"s area跟說英文的Broca"s area肯定不會一個長左邊,一個長右邊。如果非說說不出來,我只能說是非常不經常用某個發音組合,所以不會用。這就像是你不經常去打球,人家讓你投籃,你也投不進去,不是因為你胳膊不具備投籃的能力,而是你從來沒練習過。(歡迎提出更恰當的例子!)
以下是更新版本!
============知識點--&>感謝我的語音學教授死馬當活馬醫的無限決心!這是一條永遠要抱好語音學教授大腿的分割線==================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在美國讀言語語言病理學,所以語音學是必修課……好多問題我都是說了好多年英語之後才發現的。(後文中會涉及到一些專業名詞,有的我有翻譯,有一些詞我也不知道準確的中文翻譯,湊合寫了些解釋寫在括弧里,同志們不要上綱上線,重點領會精神哈哈)
=====================這是一條有可能看完之後三觀被顛覆的分割線===============
先說輔音吧。
第一個,「final voiced consonant」,說白了,就是一種鶴立雞群的輔音,一種永遠站在單詞隊尾還不停發出聲音抖動的輔音。(以下簡稱「鶴立雞群音」)
我大學的時候和我語音學的教授關係不錯,下了課沒事就去找她嘮嘮嗑,嘮著嘮著就說到了我的口音。這時候教授憑藉她「行醫三十多年」的經驗(其實是研究各國語言的經驗哈哈),問我「鶴立雞群音」的情況,問我能不能說出來,因為她知道普通話里雖然有尖叫雞音(voiceless consonant),但幾乎沒有「鶴立雞群音」(final voiced consonant除了一些鼻音)……
抱著不信邪的信念,自認為英語說得不錯,我就說了幾個詞,結果教授跟我說,這幾個單詞我都沒把鶴立雞群音給說出來……我當時覺得很驚奇啊,因為說英語這麼多年了,連我自己都沒意識到。
當時教授讓我說「bag」(兜兒),我心想那還不容易,就說了,結果她說我只說了 [b?]加上一點兒點兒/g/也就是鶴立雞群音的影子,不過大部分發音的部分直接被省了……導致這個詞被說的洋不洋土不土的。
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
因為回想起來,有時候我去餐館吃飯,打包要袋子,人家總是要讓我重複一遍,原來是我根本沒說清楚鶴立雞群g啊!所以人家沒聽懂!我還以為我說出來了!
知識點--&>後來教授跟我一番對比,才發現我說不出來那都是有原因的!其實中文音標裡面很少出現鶴立雞群音。比如我一直以為拼音里的b是鶴立雞群音,但其實是我們小時候讀的b p m f,感覺好像都振了聲帶,但其實是我們讀這些拼音的時候,在這些拼音後面加了個母音,變成了波 坡 摸 佛 得 特 呢 了......其實例如b g d都是unaspirated voiceless consonant,也就是一種偽裝成鶴立雞群音的尖叫雞音。拼音里的b雖然和音標里的/b/長得一樣,但是發音拼音b的時候聲帶是不振動的……
還有一方面,因為普通話里不經常在詞尾有voiced consonant,所以有些人在說一些單詞的時候,會把最後一個consonant,也就是final consonant說的比較輕.........當然也有人,會把good說成古德哈哈,霸氣!
知識點--&>後來我跟很多朋友說這個事兒,他們都不信。然後我讓他們把手放在喉嚨上,然後說bag,看看能不能感覺到聲帶在說-g的時候振動,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說了這麼多年的g,都說成了尖叫雞 /k/(不送氣).......不信你試試……摸到-a的振動不算啊!
於是後來我每次說鶴立雞群音的時候,都刻意把那個音說的重一點,長一點兒。
第二個,dark /l/,你也可以說他是黑暗的l,黑洞l,無解l……(以下簡稱「黑洞l」)
如果說鶴立雞群音那裡我還有救,那黑洞l是我到現在都說不出來的音……我已經很努力了……也只能說到個相似……教授教我的時候,我一直保持了這個表情:
知識點--&> /l/分兩種,dark和light,黑洞和光明,(以前好像叫dark and clear)light是指出現在母音前面的l,比如,let,light,like,這些/l/是很好念的,抬舌頭一彈就行了。相比之下,黑洞l就比較不容易發出來,黑洞l是指出現在母音後的l,比如,tell,owl,all,small,tool,ball,說黑洞l的時候,不光舌頭尖要抬起來,後面的舌頭也要抬起來。看著都替舌頭覺得累……
跟教授嘮嗑之前我也是沒發現這個問題,不過在她的靈敏的耳朵下,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把-l替換成了-oh(哦),比如tell,我會說太-哦;tool,我說的是吐-哦……諸如此類吧……
說了這麼多年……才發現自己說的一直都不對……
你能想像那種說tell一萬遍,然後被說一萬次「不對」的感覺么……臣妾做不到啊!!!!!
後來教授沒辦法了,讓我在說黑洞-l的時候,把舌頭使勁頂著上顎,讓舌根可以借點力。練習了無數次之後,終於她說可以了……80%相似吧……我覺得,就這樣吧,要不舌頭要累死了……
第三個,/θ/,這個好像有人提過了,我就不多說了……這個比較容易解決,平時注意點就好,另外要注意,別咬著舌頭……疼……
==================這是一條令人更加心痛的的分割線===================
再來說說母音吧……
隨便在網上找的圖,還不錯,這圖對比了普通話和英語的母音,基本上沒有出現在普通話裡面的英語母音都需要特別練習。對我來說,最困難的就是中間那個小傢伙!
/e/ ,你別看它長得像字母e,其實是個百搭的小妖精……(以下簡稱「百搭小妖精音」)
知識點--&>這個音的大名呢,叫mid front vowel,就是說舌頭的前部抬到一個「適中」的位置。
Ben, bed, beg, bet, den, fed, gem, get, gel, hen, hem, jet, Ken, keg, led, leg, let, men, met, net, pen, peg, pet, red, set, ten, Ted, vet, yet, wed, wet
以上這些都是簡單的帶百搭小妖精音的單詞。這個音主要的問題是,舌頭要抬到「適中」,可是抬多高才算是適中啊!搭配不好的影響是:1. 顯胖;2. 顯腿粗;3. 很多很基礎的詞都需要百搭小妖精音,說不清楚會讓人不太能理解你說的話。
舉個例子:bed,內含百搭小妖精音和鶴立雞群音,說不好就會變成「拜-特(戛然而止)」,如果這時候你意識到別人沒聽懂,你一使勁兒,「拜-特(戛然而止)」就變成「拜-得」了……這時候就不知道你說的是「bide」還是「bed」了……
想挑戰一下自己嗎?說說pencil試試,看看自己說出來的是["pens?l],還是「潘/噴-擻」……
==================這是一條力挽狂瀾的的的分割線===================
你可能會覺得作為語言治療師,連發音都不準怎麼辦?
別緊張,真的沒多大影響。Articulation(構音)只是言語語言康復的一部分,而且加上後天的努力,這些都不是問題啊!年初的時候我還幫助一個孩子解決了發不出/r/的問題,短短半年時間,孩子從完全不會說/r/到可以流利的說出「report」這種詞。
而且,自己經歷過發不出音和學習語音的「痛苦」,才能更好的理解客戶們的感受啊……經歷過、痛過、才懂得……哈哈哈哈哈
最後祝大家在學英語的路上越走越好(yuan)!
最後的最後,援引Rhea. Paul的Langauge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t,說說知識點(自己翻譯吧,也不能什麼都靠我……我沒說關於intonation和stress,說的話有點跑題了……下次有機會再說吧……):
1. Most Asian languages have open rather than closed syllables. Many Asian dialects of English omit final consonants. 2. In many Asian languages, /r/ and /l/ occur in the same phonemic category and will be confused in Asia dialects of English. 3. Consonant blends are common in English but rare in many Asian languages. Some Asian-Americans may simplify them. 4. Many Asian languages are monosyllabic. Asian dialects of English may involve truncated or telegraphic-sounding forms, and stress may be misplaced. 5. Many Asian languages are tonal; prosodic changes carry semantic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defining sentence types or conveying communicative intent, as they do in English. These intonational patterns may be difficult for Asian-Americans to learn, and they may be misinterpreted.
?
首先, 非常不正確的是, 種族的不同不至於讓一個人真正的學不會一個正確的音素. 就像, 從前, 廣東人以說不好z, c, s ,zh , ch , sh , r等等廣東話沒有的輔音為外省人所知, 但是現在看, 能把普通話說得很好的廣東人也非常非常多, 一般的人也能說可辨的平翹舌音. 可見, 音素的習得不是天生的.
下面說說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較難習得的發音特徵:
濁音 : 古漢語的擬音中是清濁對立的, 但是在語言的流變下, 中文失去了濁音, 漢語拼音的b和p都是清音, 區別是b[p]是爆破音, p[p?]是送氣音所以, 當你看著英語教材中的清濁教程時, 不要那麼驚訝覺得這都需要學, 其實這還真得學. 在英語, 德語這些比較傾向於送氣對立的語言倒還好, 別人只會覺得你有點奇怪的口音, 而在法語, 西語, 日語這些明顯的清濁對立語言裡面中文母語者會因此而鬧不少笑話.
大舌音 : 像意語, 西語, 俄語這些語言中, 都有齒齦顫音, 就是俗稱的""大舌音"", 就是舌頭在口腔中通過氣流快速振動發出來的輔音, 就像中國笛子的技巧"花舌"一樣, 這個是這些小語種的學習者難以繞過的一個痛點難點.
小舌音 : 嚴格來說, 小舌音有幾種, 一個是小舌顫音, 一個是小舌擦音, 像西班牙語中的j[x]就是清小舌擦音, 而法語的r[?]是濁小舌擦音, 而德語的r[R]就是小舌顫音. 三者具體區別這裡略過不提, 反正都不容易發.
摩擦音 : 就是英語的th的兩種發音[θ][e], 也是西班牙西語的d[e]和c[θ]. 中文也沒有這些音, 很多中國人是發成母語里相近的音,[θ]來說, 廣東這邊是比較近f, 也有地方是近s的, 不過都是錯的, [e]的話也是, 中文很多人就發[t]了
聲門閉音 : 對於國人來說, 聲門閉音更加摸不著頭腦了, 中文母語使用者的感覺就是沒有聲音, 然而像法語這些語言的h, 就是一個這樣的聲門閉音, 所以, 經常會有這樣的說法, 法語的h不發音, 其實是不正確的, 為什麼法語有噓音h和啞音h, 就因為兩者的發音不一樣. 噓音h是聲門閉音, 啞音h才是不發音的, 然而很不幸, 這兩個我一點都分不出來.有位答主說法國人不會發h, 在他們眼裡, 我們也是不會發h的.
還有一些送氣音, 例如德語的ch, 英語的h都是國人很難發好的.
最後, 我覺得, 題主說日本人發不了中文的r, 我覺得非常偏頗和無知, 有需要的話, 可以舉出無數的反例, 也能舉出無數無數中文母語者發不好的音.
最後的最後, 語言的目的還是交流, 每個人的發音方法都有差別, 標準的制定也是遷就大部分人的, 而語言是很容易流變的, 所以學會其他種族的標準發音也是不成立的吧
這個和種族沒任何關係,只和語言使用者被其他語言影響程度的有關。
比如在中國,有不少人發with(w?θ)的θ音糟糕,發with時就是維斯,而到think(θ??k)裡面就成了醒克。
搞笑了,受母語影響發不出來的音還和種族扯上關係了?
首先音色是肯定有人種差異的,同樣是美國人,同樣以英語為母語,黃、白、黑人說話還是能聽出區別來,這種音色的差異就只能認為是不同人種天生體質不同造成的了!
其次不同人種或族群有不同的習慣發音,例如齶音(t? 列)和頂齶音(t? 列)這兩個部位,據說黃種人大多習慣齶音,而白人卻更習慣頂齶音!再比如美洲土著語言很少見濁塞音,而擠喉塞音的出現頻率卻相對較高……不過這種差異到底是不是由體質問題引起的還有待考證,我覺著族群傳承和地域影響的因素也很重要!
然後就看個人體質了,跟人種無關,同一人種也可能出現很大的差別!例如據說舌頭尖的人更有利於發顫音 r,我的舌頭就很尖,當年也很容易就練會了這個音;而我有個同學的舌頭很圓,跟我形成鮮明對比,他就死活練不會……看來研究語言也得靠天賦,不過天賦不好的人估計也很難對此產生興趣吧~~
日本人發得出r,只不過發出來是閃音或者像拉丁語里的大舌顫音,老派英語也是大舌顫音。大舌顫音在中國常見於一部分中原官話和西南官話,普通話的r是近音,近音在在中國常見於北方官話和西南官話中,這種差異和種族沒太大關係,和地域語言的演化有關,如母語本身沒有這個音,學起來就比較困難,比如我學普通話的r就比較困難,因為我不是普通話母語者。
不專業的德語學生答一波。
zh(漢語拼音)這個音在德語里是發不出來的。
比如朱的人,只能念成Chu而且所有音都是第四聲,後鼻音。。
所以如果有個人姓趙,念起來簡直太銷魂了英語母語者,不經過專門訓練,發不出「雨」,「魚」,「遇」......
藏語安多話里的??的發音,還有???里的??,其他貌似不多了吧?
大學選修西班牙語,老師是個哥倫比亞人,中文和英文都爛得一逼,完全沒法講方法…一個學期下來班上幾乎沒人發得出大舌音,還好期末考不考口語,所以雖然是啞巴還是考過了…從此以後我除了崇拜數學系的以外又多了一個崇拜西語系的…
法語沒有「h」這個音。h在法語里分成啞音和噓音,但是都不會念出來。像hero會讀成ero(類似誒吼~這個音)身邊的法國同學倒是會hahaha這麼笑。(?_?ヾ
我只是偶然路過想起一張圖
我聽過很多北方人都把v讀成微,n讀成嗯,n讀成嗯可以認為是省事,但是v讀成微…應該也許是發不出來吧?我的母語是蘇州話,蘇州話的碗,和日語的う相同,我朋友安徽的,教他發這個音總會發成污。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除了非洲土著、美洲土著與高加索地區的人。)發不出非肺部氣流音,包括搭嘴音、內爆音與擠喉音。
推薦閱讀:
※嬰幼兒是如何習得發音方式的?
※古漢語是死語言嗎?
※在知乎使用什麼樣的格式、手法、規則寫文章,才能獲得高贊?
※怎麼有效提高法語口語(包括語音和語速)?
※為什麼中國人普遍發不出大舌音小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