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的使用體驗很差,但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看好?

最早買諾基亞920的時候知道了為手機無線充電的這個技術,當時試用後,感覺並不太好,充電速度不是很快,而且經常會出現充不上的情況。前些日子在某個眾籌網站上看到了一款無線充電器,設計很好看,說可以讓蘋果手機也可以用無線充電,就買了回來。但是回來用了後,發現依然用起來體驗很差,之前那些問題還是會發生,好像這個技術幾年過去,並沒有什麼大的提升?但是為何還有這麼多相關的產品被人看好?


謝邀,作為這個方向的行業研究者,來簡單的回答一下,如有不妥,還請多多指教。

目前市面的無線充電類產品,有差不多90%都是基於QI標準的的方案,而QI公開的技術方案,從08年起一直停滯在他們的5W功率方案,所以從當年最早的諾基亞,再到現在宜家提供的無線充電傢具,其充電體驗基本區別不大,只是把發射端的線圈進行不同方式的植入而已。而在中國,研究此技術方向的公司本來就不多,所以你可以看到國內產品都是QI標準的晶元,拼的無疑就是成本與設計而已。對於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我對其體驗差的總結大概如下:

1 充電效率低

既然是為手機充電,充電的速度當然是第一位,就算你應用方式上能做到「無線勝有線」,但對於充電最基本的要求速度都無法達到,那麼體驗上多半會打個折扣。而市面上的無線充電器,大部分充電的晶元組件都來自QI標準,此標準提供的電能轉化功率標榜是5W,但是因為自身能量轉化率低,實際往往只有3.5W-4W的應用功率。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手機都是標準的5V 1A,即5W線充的標準速度,甚至有些大屏手機已經把線充標準定成了5V 2A,即10W的標準充電功率。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大量消費者反映使用無線充電的效率比有線差太多,就是所使用的標準提供的供電功率不足造成的。

2 手機型號不支持

諾基亞是最早為旗艦機型配置無線充電功能的,之後,谷歌與三星的跟進,讓無線充電開始真正為人們所熟知。不過時至今日,市面上不支持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依然是大多數,尤其是在國內有著大量用戶群體的蘋果、華為、小米等,他們幾乎涵蓋了中國半數的智能手機用戶人群。

當然,也並不是說這些不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就與這項技術徹底無緣,市面上已有大規模出售無線充電接收類裝置的產品,貼片式的接收器,甚至是與手機殼融為一體的模塊,可以把不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輕易改造成可以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

其他問題也隨之而來,改造的附加成本,以及改造方式沒有統一標準,影響手機的使用與美觀等也是降低用戶體驗的一大癥結。

3 對準聚焦難

上述問題以外,還有一個令消費者大呼頭疼的缺點在於,為手機進行無線充電總是要進行「對準」操作。無線充電的基本原理在於磁感應技術:發射與接收方的線圈必須要進行對準才能進行能量的轉化。而受制於技術發展的現狀,在使用現有產品的時候,必須把手機與充電器進行精確的對準,才能正常為其充電,稍有偏向,就會造成充不上電,或者充電效率只有正常使用的10%甚至更低的低電量傳輸現象。

想一想,當你晚上睡覺前把手機放在那進行無線充電,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卻因為這個問題手機電量不升反降,你敢不敢帶著一部快沒電的手機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呢?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不管是技術的發展,還是整體環境的興起,無線充電都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

隨著近幾年智能硬體、穿戴設備的快速發展,便攜的移動設備大量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設備繁多並且需要頻繁的充電,人們對於充電的需求從來沒有像這個時代如此被人們所需要。

充電問題變成了一個頭疼的問題,第一是介面型號的問題,不同型號的介面需要不同的電源與連接線。第二是插座的插口有限,一般一個插座只有3-5個插口,還會因為充電器的形狀問題,導致一些充電器使用的時候,一些插口不能被使用。第三是同樣的介面,但是功率不匹配。例如,Ipad和Iphone的介面是一樣的,但是Ipad 的充電器的功率是10w,iphone的是5w。用iphone的充電器充ipad就產生安全隱患。綜上,這就產生了充電便捷性的問題,要不數據線插口沒找對,要不插座不夠使用,要不充電器不匹配易產生安全隱患,實在令人頭疼,而無線充電便是解決為大量3C移動電子產品充電提供的一個極好的解決方案。

很多人把2015年定義為無線充電的元年,無線充電類產品的份額有了較大的提升,隨著蘋果等大廠的介入,以及技術上的進步,無線充電的應用體驗會有較大的提升,應用場景也會越來越豐富。

PS,當無線充電發生到一定階段後,就會從無線充電,發展到無線供電,無限供電不同於充電的區別是,供電不僅僅可以為電池類設備充電,同時還具備為各類電器,電子設備直接供電的功能。舉個例子,未來的桌面電腦、顯示器、印表機等各類設備,具備無線供電晶元後,都可以擺脫電源線的束縛,成為隨時可以移動使用的電器。

當然我就是研究這個方向的,廣告就不打了,對於這個方向,我還是抱著十分樂觀的態度的。


1,技術原理上,無線充電≈變壓器,我們爺爺的爺爺那個年代發明的基礎元件,稍微進步一下都是十幾年到幾十年的積累。

2,產品設計上,充電快、溫度低本來就是矛盾的,解決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加風扇,一種是EnergyPad這種,前者沒有技術門檻,後者我們開發了4年。解決了這個矛盾,才有機會將產品體驗做好。

3,產品應用上,就是要針對不同場景而設計,試問傳統產品本身電路板、線圈和風扇組成的核心部門就有鉛筆盒大小了,怎麼改變適應不同應用?舉個例子:咖啡廳如何鋪設無線充電器,難道在桌子上挖洞?

所以,要做好體驗,就要用點心,花點錢。再等一下下,馬上就好了。


忽悠錢唄??現在什麼眾籌搞無線充電的基本就是騙錢。


推薦閱讀:

汪峰的FIIL耳機使用體驗如何?
Bose qc30 實際使用體驗怎麼樣?
參加2017年美賽是怎樣的體驗?
Asana 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
華為手機的使用體驗如何?

TAG:充電器 | 使用體驗 | 無線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