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劇中的天才型人物都愛設定為愛吃甜食的角色?

看了一些日劇,偵探類或天才醫者,發現很多這樣的天才角色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愛吃甜食,有的角色還因吃甜食過多導致體內糖分過高。吃甜食會讓人變得聰明嗎?還是聰明的天才都有愛吃甜食的習慣?


給角色加一個性格上的顯著特點,可以幫助(在觀眾心目中)塑造人物,設定成酒鬼煙鬼色鬼會影響到分級,嗜甜比較安全,老少皆宜。而且喜歡甜食經常給人一個「小孩子」或「小姑娘」的刻板印象,一個殺伐決斷智力爆表的人物喜歡甜食,可以營造反差萌。如果這部劇的主要觀眾是喜歡甜食的年齡層,比如青少年,也可以拉近人物和觀眾的距離,創造親切感。


我只知道高智商要多動腦所以消耗能量的比較多,而甜品是可以補充能量的。


第一反應是《死亡筆記》里的L!因為喜歡他,有一陣子中二爆表,模仿他拿東西的姿勢hhhhh

其實,在《死亡筆記》動漫里已經解釋過這個問題了,高智商的人大腦快速運轉,需要消耗大量的糖分,所以我其實還模仿過L吃甜食,然而並沒有變聰明了啊。

剛剛的回答都比較中二,那麼,接下來的答案可能要稍微靠譜一些。我是一個動漫迷,在一些描寫漫畫如何產生的動漫里,有解釋過這樣處理角色的原因。

不管是漫畫還是小說,想要成功塑造一個人物的形象,必須具備鮮明的性格,只有才能讓這個人物形象飽滿。如果把一個人描述的非常完美,他依然不能被大家所記住,因為這個人缺乏讓人能夠牢記的個人特點。

所以,為了突出人物特點,漫畫家會為他設計只有這個人才有的特質,比如一些招牌動作或者口頭禪(真相只有一個!),並且這樣的設計還不會引起讀者的反感,甚至會讓讀者喜歡上這個角色。

因此,當漫畫家刻畫人物時,為了加深印象,人物的小習慣小癖好應運而生,比如一名高智商的人物在思考時會點上一支煙,遇到困難需要靈感時會喝上一杯酒喝等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但是,在日本漫畫中,如果漫畫面對的對象是青少年,不允許出現有這種抽煙喝酒的畫面(日本20歲允許飲酒)那麼這時候,漫畫家就會用其他的一些物品來代替。

所以大家可能看到的就是,高智商的主角在思考的時候會塞一隻棒棒糖,遇到困難需要靈感時會吃一盒巧克力。至於為什麼是甜食,首先,甜食是青少年可以接受的畫面,其次,一般給人印象中,小孩子會更喜歡糖果,一個高智商的人,卻有這種相對比較童真,比較幼稚的癖好,能夠給人一種反差萌的感覺,最後就是咱們開頭說的,開動大腦需要糖分啊~


額,我想的是spec裡面的當麻喜歡吃餃子,而且加滿大蒜


開腦洞了,反諷格力高,森永,不二家這些賣甜食小點心的都是低能???

詳情請見 格力高森永案

幾大食品巨頭和警視廳被一夥詐騙犯耍的團團轉。和案件相關的含氰化物的食品在全日本流通,索性沒有人員傷亡。

而且,過了追溯期,至今成迷。

下面簡介來自互動百科:

更詳細腦洞更大的請見@李淼的專欄,精彩至極。

格力高?森永事件(日文:グリコ?森永事件)是指1984年至1985年期間,以江崎格力高食品公司社長江崎勝久被綁架、索要贖金為開端,最終發展成向眾多日本食品企業發出投毒威脅索要贖金的犯罪案件。這一案件在當時的日本社會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日本警視廳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參與偵破這一案件,並將其列為警視廳廣域重要指定114號事件。最多時有130萬名調查人員在全國各地參與本案,警方詢問、調查了近12萬5千名涉案人員,獲得2萬8千條線索。至今也沒有將罪犯捉拿歸案,因為已經過了除斥期間,本案已失去了時效,但對於犯罪嫌疑人的討論卻未曾停止,其影響也延伸到日本國境以外,引發了本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罪犯跟風模仿。但值得慶幸的是由於罪犯每次都會事先預告,並沒有人因為有毒食物而受到傷害,相關企業受到的經濟和名譽損失卻是非常巨大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看日劇的人越來越少了?
如何理解日劇《四重奏》里的這句話:「有志的三流,就是四流」?
如何看待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關於婚姻的觀點?
怎樣評價傑尼斯的黃金一代?
如何理解日劇《四重奏》第五集「有志向的三流就是四流了」這句話?

TAG:日劇 | 天才 | 高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