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應不應該參加葬禮?
4月30日晚發生車禍,舅舅一家三口在車上。舅舅輕傷,弟弟頭部縫了幾針,舅媽去世。現在家裡人都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讓弟弟參加葬禮?
弟弟今年三年級,一個多星期後就要過生日了。平時舅媽帶的比較多,跟舅媽更親。真心求助。希望答案是負責任的,希望不要根據自己的假設什麼的回答!謝謝!兩天後就要辦葬禮了,急急急求助!有什麼需要我補充的細節請直說!方便的話我會盡量補充。
你現在不讓他參加他母親的葬禮,這小子長大後不恨死你才怪了。其一這是他見至親的最後一面,涵蓋了告別與緬懷。其二這是他成長的一次必要經歷,包括了人生中第一次經歷至親的死亡。
現實是用來面對與接受的,不是用來逃避的。一個人從小到大要經歷太多事情,包括家庭變故、學業失利、感情崩潰、事業迷茫,這些都是必經的。想讓一個孩子成長,先從接受這場葬禮開始。
在參加葬禮的過程中要多多寬慰孩子,但不要過分灌輸仇恨信息(比如是誰誰撞死你媽的,你要恨那個人和他的全家),要多鼓勵孩子今後要做一個有擔當的男子漢,要儘早的形成獨立人格。
短暫的悲傷,意味著今後長久的堅強。手機作答
肯定的說,要去。無論如何樣的悲傷,我們都需要有一個告別。去葬禮可以和親人分享悲傷。對孩子恢復心理創傷來說至少是一件積極的事情。但也請有個靠譜的大人陪伴。在大家難過的時候能給孩子一個引導,安撫和擁抱。
葬禮除了在文化上的意義外,還有其很特殊的心理上的必要性。我會一點點說明接下來有些日子會挺忙的。先上傳圖。回頭來補文字。
就像評論裡面說的,孩子去葬禮,可能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而在葬禮上所有人的行為,情緒就是一堂最好的演示。我們作為成人,作為我們的文化,我們是如何向死去的人告別的。這一切都應該是真實的。
當然,這之中會有各種成人情緒失控的演示。這裡需要有個人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在一開始這些事情還未發生之前,告訴孩子,可能會有人情緒失控。但是孩子他自己是安全的。(作為我們成年人,大家還是有責任給孩子一個控制自己情緒的演示的。特別作為這個引導者的角色,最好和逝者的關係不是過於密切的。)下圖就是肯尼迪的兒子在肯尼迪遇刺之後葬禮上,習得了敬禮這個行為。他可能未必是用來表示悲傷的,但是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學習。不要讓悲傷蒙蔽了自己的理性。孩子是很敏感的,在讀小學的孩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分別的悲傷了。也許他還不一定可以完全理解什麼叫做永久的分別。但是,他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種他從未有經歷過的一種分別。請對孩子用中性、中肯的語言和孩子解釋和說明。如果孩子會悲傷。請讓他將這種情緒表達出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表達的練習。特別是對孩子來說。
在這這樣的意外事故之中,作為成人我們可能還需要注意到的一點就是,孩子是否認為父母的死與自己有關。這一點需要和孩子明確的說明。這是一場意外。沒有人有責任。因為孩子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怪罪到自己。如果他認為他於此有關聯的話:也許在撞車的前一刻,他和爸爸說話,讓爸爸走神了;也許出門前惹爸媽生氣了;也許他沒有聽爸爸話在服務站去廁所,也許去了就不會遇上這個事情了。等等。各種很奇怪的甚至沒有邏輯的關係。需要有人和他開解。否則,他有可能一輩子都會自己給自己背上一個莫名的罪惡。
有可能,能夠和孩子說明事故的真正原因,幫助他去理解這個事實。而如何和孩子解釋這一個意外。我覺得我無法說得比以下這一頁說得更好了。建議參考一下,
至於為啥不要迴避這個事實,很多回答裡面也都提到了。化解悲傷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其它人分享。特別是與亡故者分享。死者是可以帶走大部分悲傷的。當我們在葬禮上流淚、哭訴、悲傷和怒罵的時候。就是一種將自己的情緒交授到死者身上的方式。從而自己就不用去背負大量的失喪帶來的負面情緒。也請大家祝福這個孩子和這個家庭。
以上內容出自以下這本書。
《The Last Dance: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最後的舞蹈:邂逅死亡與瀕死》======================================================================
其實從其他親身經歷的答主的回答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傳統的認識:將死亡視作一件應該迴避和閉而不談的事情。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大多都是負面的。大家都感覺到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知情權。PS:我女兒今年2年級。就我現在的認知看來。孩子到這個年紀。已經足夠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什麼事情了。大多數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了。包括死因。這本書,我希望你們家裡能有個人讀一讀。如果可能,孩子的父親是最需要學習一下的。如果時間不合適,可以完幾個月乃至一兩年。但有心思靜下來讀透這本書,對父親自身和孩子都是一件積極和有益的事情。下面回答中, @好喜喜 的回答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一個告別的儀式。對孩子一生來說。都是有其特殊的意義的。@姚宛伶 的回答也很好,死亡對人的情感的確是一種衝擊性的。特別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年齡段對於死亡的恐懼是最高的。也是最為敏感的。一個好的告別,的確很重要,特別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未完待續。【我們演繹一下】我小的時候,爸媽車禍,母親去世了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沒什麼,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嗯,我突然不知道說什麼了
能理解,很多人都和你一樣,他們不敢在我面前接著問下去了是呀,因為怕你傷心嗎但是我還是會傷心,我小的時候和媽媽最親近你當時很難過吧當時沒有,其實那時候太小了,那種傷心和現在不一樣,最大的傷心是在之後,看到別人的媽媽接同學放學的時候,開始的時候我會回家痛哭一場雖然可以想像但是我相信沒有親身體會的人感覺不到的是的你能接受母親的離去嗎?當然不能,開始的時候怎麼可能呢你有和母親告別過嗎?儀式上的和心理上的?
也許還沒有吧,我沒有參加她的葬禮,家人覺得我小,沒讓我去你想去嗎?我現在覺得應該去,和母親告別,做兒子的應該送她一程,但是當時沒有,我還什麼都不知道那個時候呢那個時候,不記得了,如果我去了也就是兩種可能吧,要麼什麼都不知道,很茫然,要麼哭很慘,但是應該有那樣一個過程吧。那應該是人自然的情感是吧對,人就是有情感的你現在怎麼看這件事我覺得有時人真的要看開,我覺得我媽媽就像是上帝借我的一份巨大的溫暖借?
對,借,不是給。給了不能往回要了,但是借可以。借了,然後要回去了。要回去了是的,我現在還能依稀記得母親愛我的情景,如果我把這些記憶和現在比看成是失去,我還會一直痛苦不是嗎是啊,你很強大謝謝(非本人經歷 如此說明是為了增強共情感)我先來嗶嗶一下我的故事 我父親在我十三歲的時候突發心臟病而離世。那一天周一我還在學校上課。當我從教室窗台上看見姑母焦急而悲傷的眼神時,我還不明白她的含義。她只是一味告訴我快點收拾東西,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我們匆忙上了一輛吉普。上面許多人,但沒有一個人主動和我說話。空氣都是凝固的 一路上我都在想出了什麼事情,嗯。最壞也就是父親心臟病突發住院了吧 但是當車在紅燈時停下,我卻發現前方有一排帳篷一排排花圈。那是一種很不好的預感,我在心裡想著千萬不要停在那裡,在拐個彎走一會兒就到醫院了呢。結果,紅燈之後,我被督促著下了車。 你也許沒法明白看著自己父親躺在白布之下一動不動的心情。質疑 悲傷 崩潰 想咆哮 幾乎所有負能量的心情都爆發了。天氣大,他化完妝就躺進了冰箱。家人都選擇讓我迴避看他的樣子,.說看了會受不了。離開前,我看見白布揭開的樣子。的確是他,我開始相信他的離去。然後感覺心裡慢慢被掏空,只是硬生生疼大夜前夕,遠隔千里的奶奶也來了。所有的家人聚在一起。我為他燒了兩天的紙,從早上跪到下午。在從下午跪到晚上。火焰的溫度很溫暖甚至於說是滾燙,不時有人進來燒紙.更加一把溫度。我回想起來以前那些凈是惹他生氣的事情,就像一把鞭子拷打著我。後來去殯儀館,他們在火化父親前把冰櫃打開。他躺在裡面,結了冰霜,冒著寒煙。我忍不住哭,卻又必須憋回去。我看著他被推進焚化爐。才明白原來幾千度真的能把人燒的只剩骨頭。走出去,我看見一縷青煙,然後向他道別。我開始明白什麼是死亡,什麼是生命。明白愛,明白苦。好了我的故事嗶嗶完了,現在聊聊正題小孩子會通過親人的離去明白很多事情,而且這個小朋友才三年級。對生死的概念不大,所以相對衝擊也不會很大。想要保護他的世界嗎,告訴他就算是媽媽走了,還有很多人愛你,媽媽也會在天上看著你保佑你。現在多了很多人愛你,所以不用害怕。怕他消沉嗎。只要小朋友天性還算活潑,家庭正確引導,不要過度悲傷也不要一直重複母親亡故這個話題。讓他感受到更多愛,是沒問題的。至少這件事,能夠告訴他。更好的活著即是對死亡的敬重。嗯。強調一點,請把他視作正常家庭的孩子對待。以上
「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令我唯一遺憾的是,我沒能與它們好好告別。」
讓他去。來說說我的故事吧,我的家裡是一個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小時候爸爸在國營廣告公司上班,媽媽在國營的鐵絲廠工作,那時候還有三班倒一說,人停機器不停,每天他們都很幸苦,於是照顧我的責任就落到了我的奶奶身上,一照顧就是十五六年.
奶奶出身在舊社會,趕上國共內戰,家裡孩子多,奶奶被親身爹媽過繼給一對教書的夫婦。生活畢竟不是電影,雖說那對夫婦是教書的,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卻沒有讀過一天的書,到老了也只認識麻將和自己的名字.而在我記事的時候奶奶就告訴我在她七八歲的時候要踏著小馬扎給養父養母做早飯的故事. 待我的奶奶長到十多歲時又被養父養母把奶奶以50塊錢賣給我的爺爺家當媳婦。後來便有了我爸,也便有了我.後來國營企業跨了,有了下崗潮,我的父母拿了一兩萬塊錢買斷了工齡,下海做起了小生意,於是乎更忙了,奶奶不僅僅要照顧我,還我爸媽的早飯,洗衣服,家裡的清潔什麼的.那時候因為生意的事情,爸媽心理很煩,而且我也很叛逆,中二的叛逆期,經常被爸媽打,只有奶奶拚死的護著我,照顧我.奶奶沒有文化,每次護著我只知道護在我的身前,大聲的斥責我的父母.奶奶沒有退休金,每月只有三百塊補貼會拿一半給我買好吃的.後來我出國,出國那年奶奶86歲。身體早不如從前,無法再做家務,腦子也有點不清醒了,終日呆在床上,常常叫我媽媽去接我放學.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那些年出國追求自己的夢想,心裡卻從未放下這個照顧了我大半生命的人.最怕的也是奶奶突然出什麼事兒,我來不及趕回家.也甚至想過回國時買好香蠟紙錢帶到巴黎去,以防萬一. 去年的三月我回到國內,創業. 創業的過程是痛苦的,繁忙的,我盡量的抽時間去敬老院看腦袋已經糊塗不能生活自理的奶奶,雖然她糊塗了,但還記得我,記得我這個最小的孫兒. 今年的2月28號. 我握我奶奶的手,送她走了,享年91歲,走的很安詳.走的那幾天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是個堅強的人,因為有很多事情要做,要辦喪事,要照顧來弔唁的人,不過眼淚還是一次次在我臉上風乾,直到我整張臉都很痛. 在我24歲這年經歷了回國,與我深愛準備結婚的女人分開,回國重新創業,生活水平極度下降,我最愛也最愛我的奶奶與世長辭. 有時候一個人的時候會想想本來在歐洲有一份收入不錯的職業,有深愛的女人陪著我,有車,有間租的不算很大但是布置溫馨的房子,回來從頭吃這麼多苦值不值得. 但那天我能牽著這個用愛貫穿我現在整個人生的女人的手送她離開這個世界,我回國受到的這些衝擊即使翻幾倍,我也會義不容辭的回家,陪她老人家走完她人生最後一程.記得燒五七的時候,家人都上樓吃飯了,我一個人在樓下守著燒著的紙錢,怕引起火災. 那時候真的希望陰間的存在,奶奶能看見我,聽見我說:
奶奶,下輩子換我來照顧你.樓主,這種事情不要猶豫,如果他不能參加這個葬禮,他會有一輩子的懊悔.
讓孩子參加自己親生母親的葬禮比較困難,這要考慮到孩子自身的情況,有些孩子很堅強,也許可以撐過去,而有些則不一定。當然,在如此巨大的衝擊之下堅強也沒什麼用,經受考驗的是一些更本質的東西,所以結果實在不好說。
但我覺得不管怎樣,還是要告訴孩子他的母親不在了,至於之後怎麼辦那是之後的事情了。人的死亡焦慮是從人剛剛有生命的意識時就有的,至親的離世會深化這種焦慮,所以你們作為「大人」擔憂很正常,但是,即使再擔憂,也不能代替他做決定,不要覺得弟弟年紀小,在生死這種問題面前是沒有小孩子的,如果想要做什麼的話,不是幫他做決定,而是關注孩子事後的情緒與心理,積極引導,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社會支持系統還是完善的,但是,手動高亮,請不要帶著憐憫的心態,不要用一種居高臨下施捨的態度,收起聖母光環,就是一個正常親戚的關懷。最後,為題主弟弟家的不幸默哀,希望一家人早日走出來。
一個印第安巫師說,如果讓兒童目睹一次葬禮,撫摸死人的屍體,會馴服孩子內心的淺薄與頑劣不羈。他獲得了真正的靈魂的成長。死亡是最需要被學習和認識的內容。
首先,應該讓孩子參加,這是他與媽媽告別,他需要接受這個事實!其次,媽媽離開了,父親就是孩子的全部,父親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父親需要向孩子傳達這幾點:1.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死;2.我會一直在你身邊保護你,愛你;3.媽媽不在了,爸爸會努力做到更好,我們還是會生活的很好。爸爸是問題的關鍵,如果爸爸的內心跨掉,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最大的。 如果葬禮上爸爸忙著悲傷痛苦,孩子只會知道,媽媽去世是個悲傷痛苦的事情。父親是孩子的天! 不要說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是個喪偶的單親媽媽。我覺得喪偶這個事情無法改變,對孩子肯定會有傷害,但我們可以讓這個傷害小一點再小一點。
答案肯定是要。參加過幾次老家的葬禮,以前我對那些鋪張的吹吹打打行為很是看不起的,覺得都是農村陋習,人死燈滅,葬禮不過是一個儀式而已。後來想明白,葬禮作為我們與逝者的最後告別,是撫平傷痛,見證死亡所帶來衝擊的一種方式。雖然小孩可能會覺懵懂或者害怕,但作為大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他這件事很普通,媽媽要離開你了,提前去了一個大家最後都要去的地方之類的,安撫和解釋給孩子聽。三年級的小孩一般開始有生死概念了,盡量減少他的恐懼感很重要,尤其是儀式感很重的傳統葬禮,畢竟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覺得那種環境很壓抑……
「就在不久之前,我收到一個馬來西亞高中女生的來信,她的媽媽死了,弟弟只有六歲,你知道她要弟弟做什麼事嗎?
她叫弟弟擦乾眼淚,用筆寫下當時的心情。 「我要弟弟寫封信給媽媽,把心裡想要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我希望趁他對媽媽還有記憶時寫下來,以後大了可以看,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中……」那女生在給我的信里這麼說。
我一邊看她的信,一邊掉眼淚,立刻回信給她,說才失去母親不久的我,可以感受她的傷慟,更驚訝以她那麼小的年齡,居然會想到要弟弟記下心情的方法。
所以,「祭日」也是「記日」,是讓我們加深對死者記憶的日子。隨著歲月流逝,當我們對死者的印象逐漸淡忘的時候,如果能利用每個祭日想一想,那記憶就能停留得更長久。」
——選自 劉墉 《把媽媽永遠留在心上》
——————————————————————看到問題,最先想到的就是這個片段。參加葬禮,是這個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對母親的記憶之一。說個我的故事,我上5歲的時候我爺爺去世了。當時的時候每天都跟著爺爺睡一間屋子,那天晚上爺爺要睡到地下,不想和我睡,我被父親領過去和他們一起睡,第二天我的姑姑們都來了,都坐在我爺爺的旁邊哭個不停,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爬在窗戶上看,最後我們姐弟四個被我父親帶進去領到爺爺年前,只記得爺爺什麼都沒有說,只是一直盯著我們四個看,下午的時候姑姑們幫爺爺穿好了壽衣,晚上繼續睡在了地上。第二天爺爺去世了。第三天辦葬禮,從頭到晚我一直跪在爺爺年前,我們那裡有風俗,晚上也要辦一直到凌晨兩點,早上五點起來繼續燒紙,從頭我一直陪著,當時只記得鄰居們都誇我這孩子孝順,晚上兩點睡五點就起來了。好像兩天後爺爺要入土了,我媽媽問我要去嗎?我說我想去,一路上四個人一路抬著我爺爺的棺材,後面跟著幾輛車,人們都是步行的,然後我看著我爺爺一步步入土。我想念我的爺爺,同樣對於那段回憶對我來說一直是我思念的。
為人子者,不能生前行孝,死後敢不盡哀戚
要讓他參加,至少要讓他自己選擇。也許現在他還不懂,無從選擇,但是不代表他不會思考、不會嘗試去選擇、理解。這其中他會經歷的一切心理變化都是他需要經歷的。更早直面死亡直面別離,應該讓他學會接受現實調試自己的心態,而不是逃避。總之,不要替他選擇、決定。
最親近的人一定要全程陪護,照看他的情緒,不是勸慰、教育。只要陪著他就好,讓他感到安全,讓他在疑惑不解或者不安時能夠及時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表達情緒。我剛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參加了我爸的葬禮。說實話,對於小學二年級的我來說根本沒有概念,現在記憶里都是我安慰哭著的誰誰誰的畫面,我自己反倒不知道從何哭起。後來每年去燒紙也都成了習慣,真的不會哭了。
我是覺得,一定要讓他去。
一是送他的媽媽最後一程。他的親人去世如果他不去,以後他自己想起來說不定也會很難過很內疚,雖然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兒,但這樣的悲傷他是可以承受的。
二是在葬禮的過程中他也會學習到很多的東西,人情冷暖,一個葬禮的流程這些。也會改變他內心裡的一些想法。他會懂得生命的脆弱,生老病死也是無法改變的事情。
人要多經歷才會了解事情的背後。要啊。
15歲的時候母親逝世,我有參加葬禮。但是最後的火花環節一群親戚農村老太拉著我不然我去看。美其名曰對我好。沒能看到我媽最後的儀式是我一生的遺憾。你們大人憑什麼替我做決定!不知道題主是因為迷信,還是怕孩子有心理陰影,才不讓他去,如果是後者請參考高票答案,如果是前者,我就說說自家的事情。去年我岳母過世,我們堅持讓兩歲都不到的兒子去見了外婆最後一面,他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其他人都說可以不去,但我也堅持必須去。何況你弟弟已經這麼大了。
神經問題。從小參加葬禮,從來出問題,一直健康成長。不讓去參加親媽葬禮,弟弟會恨死你。
推薦閱讀:
※7歲的孩子,總離不開她的毛絨玩具,是徹底不讓她看到這個玩具,還是繼續讓她保持現狀?
※五歲孩子比較懂事但是似乎有委屈不說?
※人之初是善是惡?為什麼有的小孩子不教而善,有的卻充滿負能量?為什麼同一家庭同一個學校的倆孩子完全兩樣?
※國內外有哪些是兒童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或者兒童心理學領域的拔尖論文?
※怎樣看待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要怎樣的環境才利於此類兒童成長,同時也避免正常兒童患所謂的自然缺失症?
TAG:兒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