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嬰幼兒)不愛打架,容易被欺負怎麼辦?
寶寶兩歲半,今年秋天去幼兒園。女寶寶,性格偏安靜。有時候去小區玩,會被老人帶的孩子欺負,比如打或踢,寶寶一般站著不動。媽媽就很擔心,會不會上學後也被人欺負?該怎麼預防?
寶寶其他沒問題,不內向,與人交流也沒問題。就是不會打架。
再強調再強調!!!我說的是嬰幼兒!嬰幼兒!不要把幼兒園以後的孩子混進來!除非家長特別特別熊,一般嬰幼兒的社交層面沒有特別故意的欺負的概念!幼兒會打人基本都是模仿,動畫片里或者家長打他,他就打別人。
尤其是嬰幼兒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大多有家長看護,怎麼著?你們還去和人家家長打一架?舉個例子我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那會很多學校門口會有小混混攔著孩子要錢。或者在學校會遇到有意識的孩子霸凌欺負!這個時候請教會你的孩子尋求老師和家長的幫助!TA一個人打不過一群人!!!!請相信你的孩子所描述的事情,無論TA說什麼請先設置相信TA!然後再去調查詢問!!!如果你的孩子連被欺負都不敢和你說,你還敢說自己的教育很成功么?當然,我的確自覺自己和孩子身處的環境是比較文明的。的確有些地方風氣不好,但也不代表那是正確的。so,各家孩子各家教,本答案依然僅僅是建議。
——————————我女兒3歲,也不會打架。臉上上回被小朋友抓傷的印子到現在還沒退。但我一點都不擔心她不會打架,甚至在她有時候會去推搡別的小朋友的時候會堅決制止。她喜歡看《愛探險的朵拉》,朵拉里對付愛搗蛋的搗蛋鬼,使用的是大喊:「搗蛋鬼,別搗蛋。」對於幼兒和兒童來說,需要教的是用語言來制止對方的行為,無法制止就迴避。所以我教她如果看到人家要打你,就跑,我叫她要大聲的喊:「不許打人。」雖然她暫時還是不太會應用,但我還是不會教她打架或者還手。是的,現在的社會上很多老人帶大的孩子或者自身有問題的父母會教孩子打人、還手,認為這樣孩子就不會吃虧,但暴力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的孩子會長大,小時候大人教導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成為他們以後處理事情的基礎,永遠!永遠不可以是暴力。我們不會希望孩子一直生活在這種低級解決問題的環境里,所以,不需要教她打架,需要教的是如何迴避與這樣的孩子衝突和交往,以及及時的向老師或者大人求助。再說了,你也不可能打得過所有人啊。————補充一下,不教她打架並不意味著不教她自保。她爸爸是學跆拳道的,所以等她長大一些相關的防身技能也會去讓她學。但她爸爸有句話說的好:越是能打,越知道不能隨便打。——————再補充一下,3歲以下的寶寶一般不會社交,不太會和人玩,所以有時候你看起來的打,可能是不會溝通的結果。所以盡量大人看護好,如果別的孩子有攻擊行為,立刻抱開自己家孩子。
————附上一篇關於「誰打你,你打誰」的討論文章由「誰打你,你打誰」引出的絮絮叨叨______我的回答主要是基於幼兒間的衝突,而不是說長大了以後在社會上遇到危機也是不採取行動。對於嬰幼兒來說,很少有惡意傷人,大多數的打人行為都是基於無法正常溝通,比如爭搶玩具,玩耍的「領地」被侵犯,或者語言表達不明白著急之類的。但家長現在對處理問題的態度,會決定一部分孩子將來解決問題的態度,小的時候不惡意,不代表長大了不惡意。有時候我也挺想問問有些孩子的家長,我教會了我家女兒保護自己,你可曾教會自己的孩子不要傷害別人?但我無法左右別人的想法,也沒法讓自己家女兒成為天下第一高手,所以還是盡量教她自保,以及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無條件站在她這邊,就這樣。————對於那些說女孩不要緊,男孩就得學會打的,我還是呵呵。家暴里受害者多是女性,男人本身在體力和力量上佔有優勢,還被從小鼓勵用暴力解決問題。還是那句話,也許人家都是這麼做的,但並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昨天他幫忙找東西,手冷,我把他的手放在臉上捂,他主動問我會不會冷。
今天早上天冷,我不想爬出被窩穿衣服,外婆給他穿衣服穿到一半,他就跑過來把我的衣服全送到枕邊。
………………
今天兒子發燒了請假在家,由於前兩天同小組的兩個孩子也陸續因病請假,他現在正擔心小組裡剩下的小女孩一個人上學不開心。12.6……………………幼兒園虐童這種事,靠教育部教育局真的是無能為力了。12月1日,就是前天,我兒子又被人打了兩耳光。
這次據我兒子說,他上課時走到了其它組(四人一組一個小方桌)的桌子邊,然後我兒子同組的兩個女孩(第四人病假)一人打了他一耳光。
可能是關心生敏感吧,我當時覺得不對勁,不同於之前那個調皮壯實的男生,這兩個小女孩性格不同但都算懂事,其中一個還挺會照顧人,根本不像能為了離開座位這種事一起打人耳光的。
直到今晚我兒子才告訴我(問孩子問題不能太著急),她們打的時候黃老師很高興。哦~我算是知道這個班裡小朋友從哪兒學來打人耳光了。
利用上個月剛滿5歲的孩子打人來維護紀律她倒是很開心啊。
不過一這個幼兒園沒有監控,二雖然是公辦園但這個老師馬上就要退休了,常規辦法還對付不了她。大家能不能幫忙集思廣益,幫忙出出主意?紅包9月就塞過了。
我的兒子身體不好,而且雖然有點笨和幼稚,但進幼兒園前是個十足的小暖男,今天(周日)都在幫我捂手,昨天看到車來了會左右拉住我和他外婆別過馬路,我實在不能讓他被人白白欺負。
同桌女孩中的一個,也是我兒子一直很喜歡的,讓他喜歡的女孩打他耳光,這是加倍的虐待。
……………以下原答案…………我兒子今天被班裡最高最胖的男孩在同一邊臉打了5個耳光,據他說告訴老師了,但又說不清老師怎麼後續處理的。我憂傷地和他說:媽幫你把指甲剪尖一點,你去撓他臉……
傻小子皺皺眉:「可他會疼的。」
我還能說什麼。
自己是細毛羊,生不出大灰狼。萬類霜天競自由吧。沒入園,被小區里的小孩揍,看護人應該把自家孩子立刻抱走。
不要說你距離孩子太遠,突然衝過來一個奔跑的踢球的小學生呢?突然衝過來一隻狗呢?突然衝過來一輛自行車呢?
孩子被欺負的原因就是她不會立刻躲啊!看護人沒有示範她要躲啊!小孩有時候就是反應很慢的,不要以為看起來蠻靈的,就應該什麼都是是很靈的。
幼兒園小班的小孩,多數都是「不會打架」的。如果是本身攻擊性比較強,好動手的小孩,老師一般會重點關注。從老師那裡了解一下情況,告訴孩子平時離這個小孩遠一點。
還要反思家裡人,有沒有喜歡經常拍孩子,過度摟抱孩子,親昵咬孩子等這類行為?
另:多數小朋友的主動性社交開始於4歲左右。4歲前,孩子間社交不是必須,如果為了入園順利性格培養等原因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對接觸的小朋友要有選擇。不要因為家長的隨意,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關於「孩子被欺負了之後該怎麼辦」這個話題一直是爸爸媽媽關注的熱點,大家的觀點也各有千秋:有的人建議被打了一定要打回去;有的建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如認個慫;還有人建議讓孩子自己處理,家長不要過度干涉…… 為什麼看似小孩子之間的小脾氣小任性小衝突,父母的重視程度有這麼高? 現在的校園欺凌,從幼兒園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前段時間,facebook上爆出一個小男孩被幾個大孩子辱罵毆打的視頻。我們也總是能在新聞里看到這樣的消息,特別揪心。《美國學校健康日報》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19%的美國幼兒園孩子都收到過欺凌。美國教育學會稱,每天有超過16萬因為害怕被欺負不敢上學的孩子。 所以,比思考「孩子被欺負了之後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不被人欺負。話有些拗口,舉個例子,學校里總有一種小孩,自帶「我很不好惹別來惹我」光圈,讓 「小霸王」們不敢靠近。對!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這種「不好惹」的角色!1確保孩子在充滿愛與尊重的親子關係中成長預防孩子被欺負或欺負人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確保他在充滿愛與尊重的親子關係中成長,而不是在被暴力和權力控制的環境中長大。 如果父母用掌摑等體罰來管教孩子,或者夫妻二人一言不合就動手,上演「全武行」,無疑簡介告訴孩子:學到暴力即是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或者會變成懦弱膽怯的人;如果父母習慣用權力來強壓孩子,孩子或者學會仗勢欺人,或者會變得習慣屈從於強勢。 2鼓勵孩子多表達個人意願家裡的大事小事,多讓孩子參與,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個人意願。一味的壓制、強加和約束,只會壓抑思維和信念。容易被欺負的小孩多膽怯,懦弱,其實跟父母過於強勢的性格有關。 像「大人說話小孩少插嘴」「別問為什麼,我說是就是」這些強烈壓制孩子性格與想法的威脅性句式,我們小的時候就特別討厭聽到,現在更不能對孩子說。況且,童言無忌,你永遠不知道那個小腦袋裡藏著多少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許你家那個有點話嘮的小傢伙,會成為未來的喬布斯或者扎克伯格呢! 3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負。寶貝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底氣就足了。誰都愛找你家寶貝玩,哪有人敢欺負?從孩子幼年開始就要著意去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比如在家玩交朋友的角色扮演遊戲、看相關的繪本圖書和講故事、多帶孩子參與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多結交小夥伴,邀請小朋友來家裡參加聚會,開個爬梯也是不錯噠。4教孩子學會「吵架」告訴孩子,受到挑釁,嚇得大聲哭泣,反而會滿足欺凌者「看好戲」的心態,導致自己處境更加被動。 受到言語上的攻擊,嘲諷,自信地回一句:「那又怎麼樣!」,比一聲不響轉身走開更有氣場;遇到威脅,先將對方說懵,小朋友嘛,心眼兒哪有那麼多,多問幾次,「你憑什麼打人?」「打人是不對的!」「你以為你是最厲害的嗎?才不是!」對方只要一想這些問題,就會分神,大腦死機,所以就「懵」了,氣勢瞬間沒了半截。 5站在孩子一邊,永遠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孩子玩具被搶走,或者被打了幾下,不是因為TA沒用,而是遇見「小霸王」。讓孩子知道,任何時候,有困難都可以向爸爸媽媽求助。
米粒媽收到過這樣的留言,關於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我帶著三歲的女兒去公園玩。不知哪裡跑出一個小男孩,看見我女兒手裡的玩具,不由分說地搶走,爭搶中還打了女兒一巴掌。我強壓住怒火,告訴小男孩:打人是不對的,你快道歉。沒想到引來了他的家人,紛紛指責我不該插手小孩的世界……也是醉了。 這位媽媽幹得漂亮,看到孩子被欺負,毫不猶豫站出來。她對欺凌行為的零容忍和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明白:沒有人能隨便欺負TA,TA也不用害怕受欺負,因為媽媽會「站出來」。 當然啦,遇到不明事理、胡攪蠻纏的家長,果斷帶孩子離開。道不同,不相為謀!6從應對欺負中磨練出高情商如何保護自己不被人欺負是對情商極大的磨練。
《保持冷靜》是一本講述怎麼和有攻擊傾向的孩子打交道的心理諮詢書:作者之一,邁克爾·尼爾森博士總結道:愛欺凌他人的「小霸王」一般都自尊心低,他們缺乏同理心,心理上就有一些要當老大的衝動。另外,他們過火的行為可能只是想試探一下別人的底線。 教給孩子對付這些小霸王的對策:挑事者都是通過挑釁別人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如果受害者情緒失控,恰恰正中下懷。所以,面對欺負,保持冷靜、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攻擊和貶低對方,盡量淡然處之。
孩子離開家庭這個溫室,去幼兒園,去讀小學,初中,高中……爸爸媽媽最擔心的是TA會不會挨欺負。每個孩子都是全家的寶貝,我們努力給他營造一個陽光、正面的生活環境,希望他們健康成長。 但是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有一天,他們將離開我們,獨自生活。在保護他們的同時,教會他們保護自己,為的就是當孩子離開我們以後,同樣活得樂觀和積極。OK從小就屬於傳統觀念中「膽小內向」的孩子,最表面的體現就是不善爭搶、總是退讓。同齡孩子一起玩,有些小朋友會主動去「勾搭」別的娃兒,順手就去拿了別人的玩具玩,而OK從來都是那個被「勾搭」的對象,別人一來就開始後退兩步,等別人一個小手伸過來搶玩具,直接就拱手相讓了,連個你爭我奪的拉鋸戰都沒有,甚至被奪走玩具他還會退到沒人的地方去,像是自己做了什麼虧心事要躲藏起來似的。直到現在三歲多了,不善爭搶的性格一直就沒改過,凡事只要和小朋友起衝突了,讓步的一定是他。
前陣子和兩個朋友聊起這個話題,發現三家的小孩子都是這樣。於是大家就在聊——膽小、內向的娃兒在他們獨立去社交時是否會吃虧?爸媽需要怎樣做能讓他們膽大、外向點呢?
|你的擔心很可能是多餘的|
在弄清楚娃兒的「膽小、內向是否會讓他們吃虧」之前,我們可能更需要清楚的是,「膽小、內向」和「性格軟弱會吃虧」真是一回事嗎?
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滿三歲,你眼中寶寶的膽小、內向可能只是假象。
首先,三歲前的小娃還沒有完全具備社交意識、掌握交際語言,他們在群體活動中的表現更多的是經驗的體現。你可以發現,那些膽大、外向的娃兒基本都是出來玩得多的小朋友,很可能從幾個月起家裡的老人就天天抱著到處兜,碰到不認識的人也能隨時隨地就能聊得起來,在長期觀察大人的交際方式後,「自來熟」模式對於小娃來說就是一種正常的交往方式。而「膽小、內小」的娃兒,通常在他們觀察中,可能更多的是」界限感「,不認識的人不主動去接觸。
其次,三歲前的小娃對周圍、對社交的認知,更多地取決於自身的安全感。如果寶寶本身並不能從爸媽的親子關係中理解到做什麼事是安全的、做什麼事是不安全的(比如在家打翻一個水杯會被老人的一驚一乍恐嚇到、撕破了一本繪本會被媽媽厲聲制止),慢慢他們就會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認為少去惹事可以得到更加安全的環境。
所以,對於小娃早期的部分行為去做出性格上的斷定並不妥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籤」,這種做法反而會引導娃兒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但是,「三歲看到老」這句話也並不全無道理,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這是無疑的,這來源於家庭環境、爸媽的相處和交流方式,以及一部分的天生遺傳。如果爸媽不希望看到寶寶的行為表現出膽小內向的特點,即使要改變,也得順著寶寶的天性來,在了解形成他們特質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怎麼去引導娃兒變得更加開放、熱情。
天生自帶的體質,只有給出孩子時間和空間
爸媽們作為成年人,性格已經定型,對於自己的認知會更清晰。如果爸媽們自認為都是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打交道的,那麼很有可能娃兒就已經部分遺傳了爸媽的性格特質。
對於先天就是性格內向,膽小忍讓的孩子,更多的我們還是要像接受自己一樣接受孩子的性格,要不然呢?!
有些爸媽自己本身就不那麼擅長與陌生人」破冰「,卻希望孩子在社交關係中能言善語。有一回帶OK在遊樂場中的挖沙池玩,旁邊來了個媽媽帶著孩子也來玩,因為挖沙工具和模具都已經被其它他小朋友拿在手裡或者就在他們身邊,小男孩就一直站在沙池旁看著別的小朋友玩不知道怎麼去拿挖沙工具。他媽媽一個勁的說」你去啊,你去啊,你跟他們說一說他們會讓給你玩的~「。可是在這個媽媽卻始終沒有引領小男孩去和小朋友交流,表情上還帶有「怒其不爭」的小懊惱。
但事實上,當娃兒不敢主動要求或主動參與的時候,爸媽又不能很好地帶領或者示範,那麼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給娃兒足夠空間,讓他能夠去嘗試,並且一定不要抱著目的性和壓迫感地勸慰,娃兒沒去做就開始威脅、硬推。
與外界接觸的少經驗自然少,那就多提供點機會
如果娃兒的成長環境相對封閉,缺乏和周圍的人交往的生活空間,自然就會缺少與人交往的經驗和體驗,慢慢的就看起來孤僻,孤僻也會連帶著膽怯、不敢嘗試的行為。
娃兒的家庭環境是由爸媽決定的,給多長的陪伴時間、家裡是否有每天固定化的親子時間、爸媽是否很自然地帶著娃兒去不同的場合、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打招呼,告訴他們怎麼和不同年齡的人交往,這些都會慢慢積累成為他們社交的經驗資本。
越多的把娃兒置身於真實的社交活動中,娃兒就會越多地體驗到自己在社交中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也會有更多機會去嘗試怎麼說話、怎麼去「爭取」一些玩具。
你可以試試,約有同齡寶寶的朋友,一起去戶外玩(在一起玩的時間要至少超過三小時,要提供專門的時間讓娃兒們互相分享美食和玩具),不經意地迸一些簡單的社交語言,這些會漸漸地植入娃兒的腦海里,可能在下一次一起和小朋友玩時就想到該怎麼表達了。
想要娃膽大,要明確讓他知道「我會永遠保護你」
有過不良的體驗對娃兒的影響可能會佔據很久。比如,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我們並沒有採取適當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甚至還當眾訓斥娃兒」沒用、沒出息...",這種不良體驗外加缺乏保護,會直接導致娃兒在群體中不自信和失落感,不願意表達和表現自己,深怕再一次受到傷害。
遭遇過不良體驗的娃兒,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他們需要在有情緒的時候被安撫,需要爸媽幫他們找到自信的點。解決了這些問題後,他們才需要學習到一點小技巧,遇到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和別人發生糾紛的時候自己怎麼獨立解決,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要學會遵守規則,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要懂的照顧別人。去嘗試所有的這些,他都需要確認是安全的,爸媽會站在身後保護他。想要
每一次引導孩子和陌生人的交流都會讓他力量感倍增
在小區逛經常會聽到一些帶著孩子的大人,娃兒要去碰一下別的小朋友的小推車,大人就會馬上說:「不行不行,那個阿姨要來罵罵了」;娃兒去爬個欄杆啥的,大人又馬上開始恐嚇:「不行不行,再爬警察叔叔要來了」...
也許大人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禮貌,或者不願意去和別人說情而不允許娃兒去碰別人的東西,又或許是為了進行安全教育不允許娃兒到處攀爬,但總是用恐嚇式的言來阻止,只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退縮,心理上還留下陰影,後面再要改變想法又得花番力氣。
爸媽保護娃兒安全當然重要,但讓他們學會主動融入群體的、及早學會自己判斷安全和危險才是良性循環。後來我就有意識地給OK創造一些和陌生人說話的機會,例如在超市結賬,我會把卡交給OK,讓他去和營業員阿姨交流;要去鄰居家借個東西、敲個門,我也會安排OK去完成。每次在和陌生人成功交流之後,我都會看到他臉上湧現著自豪感、力量感。
三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有個答案說得對,不管打人或被打都要告知父母,父母一定要有理性並站在自己孩子立場的引導,並與孩子建立一種無論什麼事都敢告訴自己父母的信任關係,就可以有效避免大部分問題。
從小到大我見過太多令人遺憾的事件,都是由於不敢告訴家長引起的,所以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小時候家裡沒有條件照顧我 丟我到本地一個部隊幼兒園全托 本人家裡不屬於部隊背景 所以明顯屬於外來人口
那時候軍隊大院的小孩都橫行霸道的 經常糾集一群人打群架 是的你沒看錯 是群架 而且勢力劃分經常變換 今天這幫人多 明天狀況又完全不同 像我這種外來人口 基本上不能長期屬於一個勢力 今天依附了一邊 就會有排名二三的狗腿說老大讓你滾蛋了 所以挨揍是個常事兒
現在想來很委屈的事情 當年也從未和父母告過狀 不是覺得不難過 而是小孩記憶短 沒心沒肺的 事情來的快 忘記的更快 記得更多的不過是幼兒園老師帶著自己的侄女中午吃零食等之類的瑣事
那時候 我並沒有覺得天天打架這有什麼不妥 因為在對這個世界還缺乏了解 也不能獲知大人的世界有所謂的道德規範之時 那時候的我只是理所當然的看待發生的事情 然後去選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方式 讓自己少挨揍 並且獲取更多好處 所以那時候 說白了 我就是在做狗腿 左右討好 做的在長大認知這個世界之後自己覺得不齒的事情
這些事情 在當時 並沒有讓我覺得難過 而是長大後 別人教會了你當兩面派的行為可恥而難過 教會你被揍很可憐而難過 這些難過 都不是孩子時候的我擁有的 而是長大後別人賦予的
我相信 人生性殘忍 天然就會對弱勢的生物施加暴力 就算是被欺凌的小孩 也會對動物 昆蟲 植物之類更加弱勢的生物施暴的行為 所以樓主不用太過以大人的目光去看待這些 當然不是說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就會隔絕 你當然可以出手干涉 讓你的孩子遠離暴力 但是更好的方法是 多去愛他們 讓他們記得這個世界美好的事情 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她被欺凌了 需要去暴力對抗 如果她打的過 她早就打了 之所以沒有還手 是因為她已經在自己努力學習在這個世界生存的道理
父母切忌妄念 認為孩子成長上一切不安定因素你都能控制 幼兒園的暴力好管控 你之所謂覺得這個事情可以管 不過是因為父母覺得幼兒園的鬥爭大人有能力管而已 但是長大後更大的暴力呢 社會的不公 權勢的壓迫 到時候孩子問你為何不為他一一掃除 做父母又何以自處
教會孩子樂觀的看待世界 並認知到這個世界存在的醜惡 不要強迫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生存之道 孩子自然的成長過程里 會發現這個世界 並成長到足夠堅強的程度我遇到了題主擔心的問題。
周末,商場里,一個商戶家的男孩,在毫無徵兆及理由的情況下打了達達三次,達達爸爸想看看達達如何處理,就沒上前制止,達達同學竟然毫不在意地繼續跟他玩。我和達爸建議達達大聲地告訴男孩「你不能打我!」並且告訴達達別再和他玩了,達達走上前去,很友好地說:「你不能打我,我們一起玩吧。」然後就歡快地跟男孩玩了起來。之後,我們倆實在覺得面對欺負不能這樣就算了,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以後有人打你,你也要打他!」「可是,我覺得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以後有人打你,你要大聲地哭。」「可是,我哭如果他覺得吵怎麼辦。」「我們去找他的爸爸媽媽,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打你了。」「別去了,萬一他的爸爸媽媽打他,他會疼的啊!」「可是別人打你,媽媽會心疼的啊!」「媽媽,別擔心,我沒事的。」我和達爸陷入了沉思,也在深深地反思……
我一直因為這件事自責,但卻有更多的人說孩子善良。我一直因為擔心而鬱悶,但有人告訴我,孩子自己都不放在心上,你又何必糾結。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我還是什麼都不辦了。於是我送我兒子去學跆拳道了
1.別人第一次打你可以原諒,但是對方如果敢打你第二次,你就可以還手,還手是為了保護自己, 是正當防衛,而不是為了報仇,因為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2.被欺負了不可以什麼都不做,那會被人以為你好欺負,以後肯定更欺負你。
告訴對方:你不可以打我,如果我做錯了我可以道歉,但你也不能打我。
3.不管問題有沒有解決都要告訴爸爸媽媽
男孩可以去學武術,女孩也可以學個幾招,但一定要告訴孩子:學武術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是為了打架。只有愚蠢的野蠻人才會靠武力欺負弱小。別人可能喜歡你的聰明、你的善良,但絕對沒有人會喜歡一個人暴力。我小時候白白胖胖的,也經常被欺負,其他人都喜歡揪我的臉。老媽看不下去,就教我打架,模擬被欺負的場景,讓我踢打,主要是咬。後來,就養成了打架張口就咬的習慣,其他小朋友就怕了。老媽說,只要不打殘,醫藥費幫我付,拚死了揍。後來就沒人敢欺負我了。
放心吧!父母的焦慮和擔心會影響孩子的自信。不會打架一點都不是問題。除非你們立志要培養一個女拳王。
1、家長要加強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
遇事切忌持粗暴、簡單的態度,要耐心說理,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
在孩子第一次欺侮別的孩子後,父母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將行為的後果與危害分析給他們聽,使孩子認識到欺侮小夥伴會失去朋友這一道理。還應該帶孩子向小夥伴賠禮道歉,讓孩子懂得如何與夥伴交往。如遇孩子屢犯應適當加以懲罰,如取消其喜歡的活動或沒收最喜愛的玩具等加以告誡,從而幫助他糾正錯誤。
2、樹立良好的榜樣
孩子的許多行為習慣是在家庭中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家長要檢點自己言行,與人為善,做孩子的表率。
3、家長應有所選擇地讓孩子看電影、電視,引導孩子看內容活潑、健康的兒童節目
(本建議轉載於學加加微信公眾平台:sharejiajia
誰也不是天生就會打架的,要學的,我兒子剛開始也是被打的主,慢慢才學會的反抗。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自身經驗,千萬別告訴他不要打架,打架不對。這種暗示對人有很深的影響。 你得用儘可能簡單的道理讓孩子明白,打架是一種表達方式,不是洪水猛獸,萬一忍不住打了也不是壞,而是沒注意使用條件。 讓小孩明白深入的道理是難,但不能讓他對不可避免的事情感到莫名的恐懼。 看動物世界就知道,幼崽打鬥是很重要的訓練,不光是為了實際中的應對,也訓練了勇氣。近日剛好看了金喜善的新劇,我感覺面對衝突勇氣太重要了。小時總被教育不打架,孩子會失去面對的勇氣與應對的技能。看了樓上教打架的答案,覺得有個重點要補充,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打架先重氣後重技。先出氣勢,氣在眼,勢在聲。眼神聲音到位,拳腳有時就省了。以上,望對答主有所幫助。
目前高票回答是一位母親答的,而且是個女兒。對於我這個當爹的,要教育兒子的人來說,無法苟同。暴力,當然是當今社會下,大多數情況下,處理人際關係成本最高效果最差的選擇之一。但是不代表,在幼兒時期,你就要讓孩子躲開所有的暴力和施展暴力的體會。這種暴力可能是純體力型的,也可能是技巧型的(我小時候被一個異性朋友打的找不到北,還沒受傷,對方一點也不壯),也有可能是群體型的(欺凌)。而打人也只不過是暴力的一種而已。還有別的暴力。總結來說,我認為還是要孩子適當的去感受暴力,男人帶孩子的觀念是不過線的前提下放養為主,至於是打了人還是挨了打。反正都要回家再教育。我唯獨反對的,是不讓孩子去感受這些。
所謂先禮後兵其實就是先兵後禮,沒有核武器誰跟你談判啊,沒有兵誰和你講禮儀啊
教他社會達爾文主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時候,我沒被人欺負過。因為我媽是老師,我和班上打架最厲害的孩子是好朋友。初中圈子變了,我的身份不再特殊,在城裡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孩子。但是我和班上幾個小團體其中的兩三個團體都玩得很好。有時候,你不需要會打架,愛打架,你可以有一個會打架的朋友。ps:到這裡,我成績還是非常好的。
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家裡被熊孩子打,我會委屈的痛哭半天但從沒還過手。我媽每次看到都心疼死了,又氣又急怪我沒用,教我應該打回去。
四歲大的我說,可是要是我打回去,那個小朋友的媽媽也會難過的啊。
我媽聽哭了。
我上中學才聽媽媽說起這件事,被自己的童言無忌驚到了,原來我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啊。題主,你的寶寶會不會也這麼想呢?
直到現在我也不愛打架,更不會打架,這是本性,更是為了保護小時候的那個我。
當然,我把自己保護得很好,我也會保護好我的孩子,成長有時候是順其自然。我聽過的最好的故事是:一個父親對被打的兒子說:以後打架,無論怎麼樣,打贏了回來,別出人命就行,萬事我擔著。註解:真正的紳士並不拒絕衝突。女孩子嘛…我也不知道恩。(○"ω"○)
推薦閱讀:
※寶寶拉肚子的護理方法有哪些啊?
※當你的育兒理念與父母衝突時,如何回答他們的「我們那一代什麼都沒有,不一樣帶大好多孩子?」?
※五歲半的孩子特別容易生氣,很小氣,表現很明顯,如何教育?
※如何看待「養兒防老」的觀念?
※8歲的孩子做事很磨蹭,專註力不夠,有什麼好方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