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夷夏大防」這種說法的認識?
最近看新神鵰俠侶,覺得郭靖這種俠之大者為國民的精神很值得敬佩,郭靖和楊康合起來就是「靖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國恥和國殤,後來郭靖又和金輪法王代表的蒙古人大戰,戰死襄陽。我想知道中國古代對待這種少數民族的侵略行為是怎麼看待?
謝邀。獻醜。
總體來說,中國的歷史可以稱得上一部和少數民族共同的歷史。少數民族,古代稱胡人,是一種帶有蔑視和歧視的稱謂。其實還有其他的蔑稱,比如「夷」「狄」」蠻「」戎「等,也就是通常說的四夷(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夷」「狄」」蠻「」戎「幾乎都是比較古老的象形字和會意字,幾乎沒有形聲字這種上古史後期結束以後才有的字(關於上古、中古、近古的劃分,請參閱呂著《中國通史》),說明這些文字就是華夏族先民專門發明的用於醜化、抹黑胡人的文字,我們不妨看看這些字的構成,要麼是彎彎曲曲好像蟲子一樣,要麼就是帶著反犬旁,用狗來比喻胡人。當然華夏族後來演化成了現在的漢族,是經過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和混血的,這其中就當然包括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基因。
毫無疑問,少數民族是長期被漢人政權和漢族人民歧視的。夷夏大防,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1 漢人認為,胡人沒有禮義廉恥,這個文化基因上的隔閡,是漢胡不兩立的根本原因。
《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曰:華夏重信義,而胡人無。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孟子》:「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禮》、《論語》、《孟子》,都是中國先秦(上古後期)時代的典籍,也影響了後世兩千年,可謂萬世垂範的經典。按照中國的」以史為鑒「的映射觀點,學習先秦是政治正確的。
漢人為什麼會如此歧視胡人呢?依我愚見,大抵是這樣的。其實漢人在遠古時代,比如石器時代、堯舜鯀禹時代,也是茹毛飲血、極為野蠻、血腥的時代,但是後來黃河流域聰明勤勞的漢人先民們學會了耕種技術,從此擺脫了不穩定的刀耕火種的生活,進入了農業社會,而當時的其他地區(展現在中國版圖的絕大部分地區)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仍然處於原始社會,與自然災害、兇猛野獸和愚昧的生活習慣抗爭,自然有一股殘忍、野蠻、兇惡的習性,這種情況下,就更接近於野獸。人有兩種屬性,一種是自然屬性,一種是社會屬性,這兩者的對立統一,才是人的真實本質。換句話說,人的發展,其實就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不斷鬥爭交融的結果,具體落實到漢胡之爭、夷夏之別,其實也是兩種文明、兩種社會思路的碰撞,那時的漢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具有社會性,而胡人更具有自然性,以至於漢人代表的文化必然要比胡人文化先進的多。漢人率先發明了文字、發明了先進的占卜,發明了耕種和建築,解決了生產和生存的大量問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文明不斷進步,而胡人卻只能靠搶劫漢人獲得生存權,這樣的文明註定進步緩慢。
2 漢人居住的黃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胡人居住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不得不靠發動戰爭搶劫來換取生存權。
上文已經說過黃河流域率先進入了文明比較發達的社會,土地肥沃,衣食富足,而當時的其餘胡人地區又是何種情況呢?
河套平原以北,土地貧瘠,農耕文明顯然無法順利傳播開展,甚至直到現在仍然有原始部落式的生活狀態,在先秦時代,這裡有很多胡人部落,最著名的就是匈奴,而現在的東北地區,雖然土地肥沃,但是常年冰天雪地,直到清朝後期才有」闖關東「進行開墾,所以也是少數民族重要的發源地,在先秦時代,是另一支很著名的胡人」東胡「,當然還包括女真人的祖先」靺鞨「,後來東胡人又演化成為鮮卑、契丹、室韋等民族,尤其是鮮卑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禍亂華夏,使北部中國淪為一個膻腥遍地的世界,這是後話。在先秦時代,燕趙兩國地處華北平原,深受匈奴、鮮卑擾境之苦,所以修築長城抵禦胡人,而趙國武靈王吸納了匈奴族的衣冠和作戰方法,改良了本國軍事裝備和理論,史稱」胡服騎射「,練就了中國古代第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騎兵。公孫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雖然武力強悍,也不堪匈奴之擾,直到統一全國以後才派大將軍蒙恬北擊匈奴,包括漢高祖劉邦和項羽爭天下之時,也不敢和匈奴正面交鋒,統一全國之後,還差一點被匈奴大兵在白登圍殲。另外的例子有,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時,不惜向突厥稱臣換取支持,後周世宗柴榮文韜武略南征北戰,卻始終不能給遼國(契丹人)致命一擊,漢文明高度發達的宋朝,其太宗皇帝甚至死於契丹人的金瘡,而後來的靖康之變,女真人直接滅亡了北宋,南宋政權又被蒙古人滅掉,明末無論是精銳的關寧鐵騎還是李自成的土匪捻軍,都不是滿足人的對手。這些都說明,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政權、文明的威脅和屠戮都是最為嚴重的。
玉門關以西的新疆、寧夏等地,是古代的西域地區,這些地區武力較弱,基本屬於牆頭草地區(可參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此處不服贅述),後來皈依了伊斯蘭教,對中原政權沒有致命的威脅。值得一提的是,長江上游,以前叫做西南夷,是現在苗族、傣族、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而在先秦時期,卻是遍地荊棘待開發之地,巴國和蜀國後來被秦國滅掉了。而長江中游湖南湖北所在的楚國、江南的吳越,也是類似的狀況,可以說,在隋唐之前,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重心,都在黃河流域。所以,這裡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
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遙遙領先,所以北方胡人就經常騷擾漢地,但遑論胡人沒有成功的征服過幾次漢地,縱然征服了,情況又如何呢?
3 最後的胡漢融合,沒有誰成功,但是漢人佔據了主要的話語權
《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漢人如果自甘墮落,「入夷狄」,即當了漢奸,那就把他當做胡人,如果胡人追求進步,願意做漢人,那就歡迎他加入漢人的集體。這說明了漢文化其實是非常寬鬆、包容的,但是這也是建立在漢文化作為當時主流文化的前提之上,因為漢文化對當時東方世界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有很多人願意學習漢文化,而學習了漢文化的胡人,最後也無例外的被漢化,變成了漢人。所以,漢人在民族融合的結果問題上始終保持著主導話語權。我們不妨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比如春秋時期,燕國主要民族成分是北狄、齊國主要民族成分是東夷、吳楚越三國主要民族成分南蠻,秦國主要民族成分是西戎,這些國家在春秋戰國之交,都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大國,尤其齊國、楚國和吳國,究其原因,還是他們接受了漢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成為了先進文明的延續繼承者。再比如,南北朝最強大的國家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國家,但是孝文帝傾心漢化,採取了一些列措施實施漢化改革,最後幾乎失去了鮮卑人的特色。北宋時期,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人也曾自豪的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西漢的絲綢之路和北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充分體現了華夏文明對西域胡人的影響力。女真族的建立金國,金章宗完顏麻達葛,近乎盲目地崇拜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的才情,竟然每天臨摹宋徽宗書法瘦金體,導致最後竟然練習的出神入化,以假亂真,現在的文物市場上不是一流的文物鑒定學者根本無法分辨,足見其熱愛之深。清朝從雍正皇帝以後,幾乎沒有君主會講滿語。這些都說明,依賴於武力征服或者未征服,胡人的文化一直是不佔優勢,而漢人在文化上也一直佔有主導權。就如陳同甫詞云:「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諸如此類,妄談鄙言。希望能夠解決你的困惑。
丘遲給陳伯之寫的信充分表達了對少民朋友的歧視……
看了@司空鳶 的回答,出離憤怒了。先佔個位置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19 歲男子向台灣賣家網購模擬槍被判無期?
※如何評價《心理罪》系列第三部《暗河》這個案子所表達的主題?
※近50年內,中國有爆發戰爭的危險嗎?
※如何評價羋十四文章《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北大新生之一》中的觀點?
※反應遲鈍老被欺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