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學術女神?

這裡指學術造詣高,在個人研究領域有國家級甚至世界級影響力的,而且外表內心均堪稱女神的學者…比如被發現學術造假前的小保芳晴子(好可惜),比如大清女神顏寧balabala…不限中外哦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關心中國學術女神,不如直接——

關注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看看2015年第12屆的9位獲獎者,你們隨意感受一下

務必點擊鏈接了解詳情:

【膜拜】九位來自中國科學界的女學霸,顏值並不輸智商-搜狐教育

另一組照片:

9位科學界的女學霸被授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_國際米蘭吧_百度貼吧

————————修正鏈接並補充————————

同意諸位對「女科學家」「女學霸」提法的質疑和不滿。本人在「陰盛陽衰」的班級里成長、現在認識多位女博士,趨勢和輿論向好,對未來很樂觀。


林巧稚大夫,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

她雖然沒有自己的孩子,卻成功接生了超過5萬名嬰兒,所以她被稱為:不曾做過母親的「萬嬰之母」。她給林徽因、冰心接生過孩子,也給鄧穎超、朱德夫人、彭真夫人看過病,更是為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治病接生。

在林巧稚大夫接生過的孩子中,有不少名字叫「念林」、「愛林」、「敬林」、「仰林」的,這是大量父母為表達對林大夫感激之情的表達方式。所有經林大夫之手接生的孩子,都有一份特別的出生證,

上面有她的親筆簽名「Lin Qiaozhi"s baby」。

終身未婚的林大夫說,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它勝過人間一切悅耳音樂。

Lin Qiaozhi"s baby,

甚至在林大夫彌留之際,她最後斷斷續續說的話竟然是:「快!快!拿產鉗來!產鉗…」。

====

更多內容,在 微信公眾號:pianjianzhiren(偏見職人)


庄小威

這是我看到這個問題,腦海里立即閃現的名字

中科大少年班

邊聽三國評書邊寫原子物理作業

哈佛大學化學生物與物理學教授

有自己的實驗室

據說保持的四大力學滿分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麥克阿瑟天才獎

讀書無數,視力卻1.5(至少這點很佩服)

72年的

已經替大家百度了~


此鏈接是鄧勇老師撰寫的一篇關於李佩先生的文章。http://mp.weixin.qq.com/s/EhoahiFLRlUIsMt7zrxr9w

謝謝@TouchStone 邀請。

作為一名中科院人,在此我想說的是所有中科院員工及學生的老師--李佩先生。

李佩先生,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語言學家,中國早期回國專家,「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先生的夫人。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曾長期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教授。

相信所有在北京中科院玉泉路校區上過課的同學應該對下面這個雕塑非常熟悉,郭永懷教授他是李佩先生的丈夫。力學所的同學應該最熟悉不過了,郭永懷教授犧牲後的遺物就保存在力學所的304房間,深棕色的門上面寫著郭永懷副所長辦公室,隔壁是錢學森所長辦公室,幾十年裡面陳設沒有變。

郭永懷李佩夫婦帶著女兒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國,是錢學森邀請的。

郭永懷 李佩夫婦

李佩先生和李政道一起幫助中國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當時沒有托福、GRE考試,她就自己出題,李政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選錄學生。

年輕的李佩先生,是學生眼裡一周穿衣服不重樣,頭髮梳的一絲不亂、別上卡子愛美又最有魅力女教授。

81歲那年,她創辦中關村大講堂,從1998年到2011年總共辦了600多場,黃祖洽、楊樂、資中筠、厲以寧、饒毅等等名家都登過這個大講堂。

郭永懷李佩夫婦陪女兒彈鋼琴

郭永懷、李佩夫婦和女兒郭芹

上個世紀90年代,唯一的女兒郭芹也病逝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沒人看見李佩先生流眼淚,只見老人默默收藏著女兒小時候玩的布娃娃。幾天後,大家見她像平常一樣,又拎著收音機給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語課去了,只是聲音沙啞。

沒人數的清,中科院的老科學家有多少是他的學生。甚至在學術圈,從香港給她帶東西,只用提中關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

她家的灰色布沙發上,承受過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種體積的身體,錢學森、錢三強、周培源、白春禮、朱清時、饒毅、施一公......但有時人來的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兒,都得坐小馬扎。

令人嘆息的是,今年1月12日1點26分56秒,李佩先生在京去世,享年99周歲。

先生您一路走好。

節選自2016年中國青年報&<湍流卷不走的先生&>,非任何商業用途,侵刪。

至於禁止轉載我只是一個習慣,因為以前一個回答被人貼於其公眾號 並告訴我可以付費用,但是我不想任何作用於商業用途。只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東西,想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李佩先生是誰,讓大家能記住她,從來不想有任何商業的色彩,所以為了不必要的麻煩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望大家見諒。


來來來,感受下女神的眼神

女神之微笑

後來……

女神是學術之神,也是貫徹了黑客原教旨精義的黑客女神

順便還在自由之堡大學研究了一段時間的腦機介面

成神之後遭到美帝資本主義的「追殺」

於是去了某個深藏功與名的大學研究科學史

而女神之獲得神格,不過是做了一點微笑的工作:

學術狗們,一起來膜拜女神吧!一起來發自內心的給SCI-HUB+1s吧!目測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是要直追居里夫人,壓過Rosalind Franklin啊!

此圖貌似是女神2010年在哈佛大學發(jiao)表(yu)演(fan)講(ren),內容似乎是腦機介面的研究

Alexandra Elbakyan


受寵若驚,突然就增加了那麼贊!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顏寧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

不滿30歲成為清華大學醫學院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37歲率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用6個月攻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2015年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即使在科學領域已頗受矚目,顏寧仍覺得自己進入科學界可謂「機緣巧合」。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顏寧。圖片來源於網路

高中時代的她,喜歡唐詩宋詞、散文小說,更願選擇文科;大學時代的她,加入國標和攝影社團,選修電影,甚至想過做娛記;而如今的她,寫著獨具風格的博客,會約學生K歌、玩三國殺,追韓劇,把做研究稱為「打怪通關」。「很多時候不過機緣巧合做了一個選擇,選擇本身也許並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做了選擇之後怎麼走。」

剛從普林斯頓回到清華組建實驗室不久,同事劉國松教授曾經對顏寧說過做科學家的三個境界:第一重是職業,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顏寧覺得自己「有點被震撼」。「從事基礎科研的科學家何嘗不是有這麼點虛榮心呢?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你的發現留在歷史上,作為你的一個標誌一直傳下去,確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創造屬於自己的科學史

2014年1月17日晚上10點半,因臨近新年,清華大學校園內,也顯得格外安靜。而此時,結構生物學中心所在的樓層卻依舊燈火通明。

兩天前,顏寧研究組終於得到一顆優質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由兩位學生用低溫罐裝著,搭高鐵送去上海同步輻射實驗室。所有人都在等待高質量的數據傳回。兩年多的集中研究、近半年的全力攻關,眼下,就是最後關口。

伴隨著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顏寧辦公室的門被拉開,博士後鄧東站在門外,「出來了?」「出來了!」彷彿心照不宣的喜悅,兩人相視而笑,一起朝實驗室跑去。

這一刻,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不解的科學難題,在人類治療癌症與糖尿病的征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這一年,正值顏寧回歸母校後,與清華大學的「七年之癢」。

顏寧指導學生做實驗。圖片來源於網路

2007年,受清華生物系老系主任趙南明教授的邀請,本是歸國探親的顏寧決定回到母校任教,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裝實驗台、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一切從零開始,實驗室建立的前半年,顏寧直言自己「快瘋掉了」。

然而,實驗室很快步入正軌,從這裡誕生的科研成果足以讓國內外同行為之驚嘆。

顏寧主要致力於研究在基本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膜蛋白的結構與機理,其代表性工作包括葡萄糖轉運蛋白和鈣離子通道。2010年,清華大學曾聘請國際評估小組對其生物醫學研究方向進行評估,顏寧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未來5年到10年,她將是傑出青年女性科學家的榜樣。」

自2007年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42篇,其中13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

「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連續多年對基礎科學領域的投入都在大幅增長。」優渥的科研土壤給予顏寧團隊充分的養料。顏寧認為,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於國家最根本的責任與使命。」

回國數年,顏寧始終堅信,當初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比起「勤勉」更相信「直覺」

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能量來源葡萄糖如何進入細胞?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科學家為探索這一生命奧秘而著迷。

親水的葡萄糖溶於水,疏水的細胞膜就像一層油,葡萄糖自身無法穿過細胞膜進入到細胞內發揮作用。用顏寧的話說,鑲嵌於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如同在細胞膜上開了一扇扇的「門」,將葡萄糖從細胞外轉運到細胞內。而GLUT1就是大腦、神經系統、肌肉等組織器官中最重要的葡萄糖轉運蛋白。

GLUT1與一系列遺傳疾病有關,癌細胞高度依賴的葡萄糖也需要通過GLUT1攝取。「人得病即意味著某種蛋白質出了問題,通過解析膜蛋白結構,就能明確問題的根源,進而著手研究修復方法,達到治病的目的。」

正因膜轉運蛋白的重要意義,自1985年GLUT1的基因序列被鑒定出來之後,獲取它的三維結構成為膜蛋白研究領域最受矚目、國際競爭最激烈的課題之一。

顏寧從不怕攻堅克難。圖片來源於網路

「很多人覺得膜蛋白難,可能是最開始就被嚇住了。」轉運蛋白高度動態的內在性質讓眾多科學家飽嘗失敗的滋味。

顏寧決定反向思維,既然GLUT1是個「人來瘋」,那麼就想辦法「搞殘」它。她發現,要想讓GLUT1結晶,第一是讓它的動態儘可能慢下來,從而截獲其中一個狀態;第二是在低溫下讓分子運動降低後再結晶。無論幾百次的實驗,顏寧從未放棄,「死磕」這個世界科學家幾十年來追求的至高目標。

可堅持並不等於蠻幹。顏寧坦言,對於獲得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的晶體結構確實有點驕傲,「因為這個工作完全是按照邏輯一步步拿到的結構,不是靠『篩選』。」

對於外界稱結構生物學研究「體力是基礎,運氣是關鍵」這種戲謔的說法,顏寧只是一笑了之。剛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時,顏寧也常常與導師施一公爭執。她也曾以「勤勉」為信仰,認為面前有100條路,非要一條條都試過才甘心。可事實總是證明導師一開始選的那條路就是對的,她逐漸相信,這就是長期經驗積累和嚴密分析所形成的「科學直覺」。

所以,如果要問這個團隊為何能在短期內獲得成功,顏寧絕不同意是「運氣」,而情願說靠「感覺」。

科學的無盡驚喜令人「上癮」

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是顏寧回到清華後,為自己定下的另一個攻堅課題。2011年,顏寧研究組終於獲得了一個細菌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解析近在咫尺。他們準備了大量晶體寄往日本同步輻射,收集最後一次重金屬衍生數據。

2011年7月11日,這一天讓顏寧記憶猶新。周一,在中國看到《自然》新論文上線的日子。本計劃六點前往機場飛赴日本,5點55分,顏寧打開了《自然》雜誌網路版。「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眼睛生痛,題目就是《一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我們被別人超越了!」

科學競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慘敗!」當顏寧將論文交與課題組成員手裡,有的同學當場淚崩。

顏寧享受簡單而純粹的科學世界。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此時,顏寧做出決定,一切按原計划進行。當他們到達日本,又接到「低溫罐似乎出了問題」的消息。「所幸我們做事一向未雨綢繆,隨身還帶了很多晶體。收集數據非常順利,一個小時之內我們就解出了結構。」

趕在發表論文的課題組從資料庫釋放結構信息之前,顏寧團隊首次看到了這類蛋白的原子結構。「對過去四年依舊是一個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會顧及還能發什麼樣的論文,心裡充滿的只有這前後巨大反差帶來的狂喜。」

7月13日凌晨三點,顏寧打開郵箱,準備給實驗室成員布置後續工作,一封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郵件彈出:經過初選,顏寧在全球800名申請人中過關斬將,成為進入「霍華德休斯國際青年科學家」第二輪候選的55人之一。

「因為這個課題,我有幸與此前崇拜了10年的偶像級科學家、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德里克·麥金農教授合作,在與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淺。」不僅如此,顏寧團隊獲取的結構呈現出與已發表論文不同的狀態,新成果在10個月後發表於《自然》。

「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顏寧說,這種不確定的驚喜,會讓人上癮。

時至今日,顏寧依舊懷念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7年留學生涯。「在普林斯頓,教科書里那些高貴冷艷的知識,原來就是身邊的這些貌似隨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創造的;研究生課程一律用經典或前沿的原創論文做教材。」

顏寧意識到,一旦進入實驗室,自己就有可能成為人類知識的創造者、科學史的締造者。有了這種認知,顏寧的追求目標也逐漸演化為: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跡。

在普林斯頓一年後,顏寧進入施一公的實驗室正式開始實驗研究。後來,實驗室又多了兩位來自清華的師兄。每當夜幕降臨,三個人就開始用小音箱放著中文老歌,伴著旋律各自做著實驗。或許,那就是顏寧嚮往的生活。「對我而言,只是很簡單地去喜歡這麼一個世界。」


我提名清華出身現任職於UCLA的女天文學家劉昕(旁邊的大帥哥是他漢子,現就職於UIUC,這一家智商顏值雙爆表。。)(又及,據圍觀群眾補充,這一對兒金童玉女現在已經相會大玉米地了。。)

以及來自台灣現任職於伯克利的女天文學家馬中珮。她出身於報業世家,年輕時曾是全台灣青少年小提琴大賽冠軍。


社會學家Ashely Mears,社會學屆公認的最美學者。

紐約大學phd,波士頓大學associate professor,自己是超模,社會學博士攻讀期間研究的也是模特產業,博士論文 Pricing Beauty 出版後爆紅。長得漂亮有氣質,這是不用說的,畢竟超模。難得的是社會學專業知識也非常紮實,觀點獨到。

再就是天朝的潘毅老師和郭於華師太了,真人都非常好,性情很直爽有氣質,還有一點:非常非常瘦,是非常瘦。真人比照片要漂亮有氣質許多許多,最難得的是兩位女俠作為學者的誠心和良心,學術觀點雖有左右之分,但知識分子的良知她們卻一直恪守。

郭師太說過:「學者最重要的就是良知,人品好是治學根本。」

無論水平造詣如何,無論是做學術還是搞實務,願你我都能常懷謙遜憐憫,舉頭明月高懸問心無愧,低頭腳踏實地坦坦蕩蕩。


何澤慧(1914.03.05-2011.06.20),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

對話:(在介紹何老的履歷與成就前,先放一段採訪記錄,讓大家感受一下老太太的可愛。記錄出自央視《大家》欄目2006年一期採訪,主持人曲向東)

曲向東:您慢點來。

何澤慧:你來考試了。

曲向東:我來考試了哈哈,我來考您是吧?

何澤慧:我不會編小說,我有什麼說什麼。

曲向東:很多年輕人願意聽您的故事。

何澤慧:聽我故事有什麼用,讓他們來向我學習,你們倒霉了。

曲向東:為什麼呢?

何澤慧:我做事都不合時代的。呵呵呵呵呵呵。

曲向東:我聽說那個時候的清華大學也是很重男輕女的。

何澤慧:不是所有的系都那樣,就是我是上物理系,碰到一個老封建,誰呢,葉企孫。葉企孫不要女生,咱們就造反了,為什麼不要女生…老頑固…不聽他的。

曲向東:您大學期間跟錢老那個時候認識,但是有沒有開始談戀愛呢?

何澤慧:沒有,那時候念書,就只管念書不講戀愛,咱們念書的時候不能講戀愛。

曲向東:但是那個時候你們互相之間有好感嗎?

何澤慧:也無所謂好感,大家一塊兒工作,一塊兒上課。

曲向東:那時候通信是不是有字數的限制?(註:二戰期間,何先生在德國,錢先生在法國

何澤慧:有,跟有打仗的國家都是25個字。

曲向東:那您當時這25個字怎麼樣準確表達意思,您記得怎麼通信的嗎?

何澤慧:那你可以多寫幾封啊。

曲向東:您記得這25個字寫的信,有沒有印象比較深的信?

何澤慧:沒有。就是你好不好,夠了,25個字。我挺好,你放心好了,就是這樣。

曲向東:您能不能幫我們回憶一下,在居里實驗室和錢老一起發現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當時這個發現的過程?

何澤慧:這個簡單得很嘛,你要發現東西容易得很我告訴你。這有什麼過程?你做工作細緻點就成了,誰都會發現。

曲向東:那您是怎麼發現的?

何澤慧:看見了就發現了。

曲向東:看見了?

何澤慧:你在那檢查出有什麼東西你就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可以發現好些東西,除非你一天到晚不動腦筋。

曲向東:您當時一共做過多少次實驗為了這個發現?

何澤慧:這個一天到晚在那兒做實驗,我造了個雲室,那一天幾百張照片,你去看吧,分析吧。做完了就擱那,做完就完了?你要去那裡頭找東西呀,你不找當然沒有啊!

曲向東:回來以後您和錢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原子能研究所,那段時間是很艱苦的吧?(註:1948年,錢三強與何澤慧回國

何澤慧:原來我們就是,那時候一個彭桓武也是跟我們一塊兒回來的差不多。什麼儀器也沒有,到街上去舊貨攤買東西,買個鉗子也都要現買,什麼也沒有。

曲向東:到舊貨攤上買東西,現來裝各種儀器。

何澤慧:我那時候造雲室啊,是不是,我覺得倒是挺有興趣的,自己來解決問題。

曲向東:您還記得當時自己解決了哪些…通過這種自己的辦法解決了很多難題嗎?

何澤慧:沒什麼感覺,我覺得反正難不倒我,呵呵呵呵。

曲向東:原子彈研究的時候,您有沒有想到,我不能夠參加原子彈研究這些核心的工作,所以會受到一些打擊,會情緒很不好?(註:1959年蘇聯專家撤退,錢三強負責推薦中國專家參與核武器研究,何澤慧亦在被推薦之列,但最終未獲批准

何澤慧:打擊我不怕,我就不怕,打擊嘛打擊,誰合理不合理。我對國家怎麼樣,有益處我就做,不管對得起你對不起你。有的人就是那樣——爭,是不是,我就不爭。

曲向東:那個時候有沒有會覺得剛剛作出這麼大的一個貢獻…(註: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氫彈,決定成功與否的一項關鍵數據是由何澤慧先生領導的小組以極短時間實驗獲得。1969年,錢三強與何澤慧被下放到陝西合陽幹校勞動

何澤慧:我們覺得做這些不算什麼大貢獻,我說老實話,這個還不是都是抄來的唄,是不是,我們對這種不感興趣。倒真是有什麼新的發現,這倒是有興趣,我們有些工作,要是真的新發現的話。

曲向東:您覺得什麼是您最感興趣的,認為最重要的發現呢?

何澤慧:不知道,反正學的東西有關係就是了。

曲向東:是跟這個國家有關係?

何澤慧:哎,國家需要。

曲向東:好像您敲鐘的時間大家是拿來對錶的?(註:由於身體不好,在幹校勞動期間,何澤慧負責敲鐘報時

何澤慧:我做事情都喜歡准,呵呵呵。我說你看你們叫我打鐘,你們都聽我命令,叫你們幹嘛你們幹嘛,呵呵呵呵。

曲向東:那您當時怎麼保證每天敲鐘的那個點?

何澤慧:我有表,有個收音機,收音機上就算它準的了吧,是不是。

曲向東:那個時候有沒有想過做研究的事?

何澤慧:沒想過。

曲向東:那心裡會不會著急?您是學物理學的,就是要搞研究的啊。

何澤慧:你著什麼急,那時候反正聽天由命,聽你們的話就成了。

曲向東:錢老的心態也會跟您一樣好嗎?

何澤慧:他反正不如我。

曲向東:他不如您這麼開朗,有時候會生氣是吧?

何澤慧:要生氣。

曲向東:那您怎麼勸他?

何澤慧:我也沒法勸他,他知道的事總比我更多點,是不是。

履歷:(引自《"祝賀何澤慧院士90華誕"大會上的賀詞》陳和生)

1914年3月5日,何澤慧先生出生在蘇州一個開明進步的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就讀於其外祖母謝長達女士創辦的振華女校,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中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她不但學習成績優秀,課餘還愛好書法、繪畫、篆刻和體育活動。

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大學期間,何澤慧先生不為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傳統偏見所動搖,頂住了要女生轉出物理系的壓力(註:來自葉企孫...),自強不息,在吳有訓和任之恭等教授指導下以優異成績完成畢業論文,顯露出對於科學實驗的愛好與能力。

1936年,何先生大學畢業後,得到原籍山西省的資助(註:來自閻錫山),到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出於抗日愛國熱忱,毅然選擇了實驗彈道學的專業方向。1940年以 "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的論文獲得工程博士學位。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何先生不得已在德國滯留下來。為了更多地掌握對國家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她於1940年進柏林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參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在柏林期間,她寄住在著名原子光譜學家巴興(F. Paschen)家裡,與老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43年,經巴興介紹,何先生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W. Bothe)教授指導下從事當時已初露應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1946年春天,何先生從德國到法國巴黎,和大學時期的同學錢三強結婚,開始了共同的科學生涯。他們一起在約里奧.居里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工作,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 - 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1948年夏,何先生與錢三強回國,參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的組建。新中國誕生後不久,中國科學院成立,原子學所改名為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稱物理研究所),何先生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為了建立我國自己的核實驗技術基礎,她選擇了製備原子核乳膠作為研究課題。由她具體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幾年努力,於1956年研製成功了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中央決定大力發展我國的原子能事業,她協同錢三強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準備工作。1958年,我國第一台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後,何澤慧擔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她的精心部署和指導下,在反應堆和加速器上建立了各類實驗裝置,陸續進行了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領域多方面的研究。

何先生自1964年起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65年赴河南安陽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9年冬,下放到二機部在陝西合陽的"五七"幹校參加農業勞動。

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擔任副所長,積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

1980年,何先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現在的院士)。

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成就:(引自《何澤慧先生在核物理研究中的重要貢獻》張煥喬)

在海德堡用磁雲室研究正電子能譜時,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正電子-電子彈性散射的稀少事件。在當年的《Nature》上,稱這一發現是「一項科學珍聞」。

在法國,發現鈾核的三分裂與四分裂,為深入研究裂變機制開闢了一個新領域。

為我國核事業打基礎:開創了我國核乳膠的研製與應用;1965年提出並推動國內固體徑跡探測器的研究。

為適應國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需要,她瞄準國家目標,及早建立了中子物理研究室,為我國研製核武器服務:負責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使用的點火中子源的研製;1965年春,她負責領導組織完成了的d-T各反應道和6Li(n,α)T反應的截面測量,澄清了國外數據的分歧,提供了我國自己的數據,為我國氫彈設計提供了參考指示。

1958年,她領導顧以藩小組開發納秒快中子飛行時間譜儀,在較短的時間裡,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為中子物理學科建設打好基礎:開展中子通量的絕對測量;開展了標定中子源強度的絕對測量。

提出用載硼和載鈾乳膠的方法測定235U熱中子裂變截面,由葉春堂等人進行了測量,得到了精確的結果,至今與國際上推薦值一致。

精確測定252Cf自發裂變中子平均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最後用一封何老與錢老二戰時的愛情簡訊結尾,紀念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及其夫婦二人不凡的一生與品格。

「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1945年,與錢三強的書信)


韋鈺院士

1988年東南大學改名以後的第一任校長,在任期間破格提拔了四位學術能力過人的年輕教師為教授,其中就包括了前交通學院院長、現土木交通學部負責人王煒教授。

韋鈺院士是學習電子出身的,後來逐步轉型到生物電子結合,以及關於人腦學習原理的研究,韋鈺院士在學術界打破了把學習和認知當做哲學和教育學的先例,第一次從科學和工程的角度來認知學習的過程。從教育部副部長之位卸任後,回到東大創辦了學習科學中心。


看到前面不少海外的學術女神,中國的其實也不少,比如顏寧。


這個問題怎麼能不提在我科研生活中與我朝夕相處的Lena女神呢?

為何要使用Lenna圖像?
David C. Munson. 在「A Note on Lena」 中給出了兩條理由:首先,Lenna圖像包含了各種細節、平滑區域、陰影和紋理,這些對測試各種圖像處理演算法很有用。它是一副很好的測試圖像!第二,Lena圖像里是一個很迷人的女子。所以不必奇怪圖像處理領域裡的人(大部分為男性)被一副迷人的圖像吸引。
誰製作了Lenna圖像?
在1999年10月29日,我收到一封來自Chuck McNanis的email,裡面告訴我們這個曾經掃描了Lenna圖像的「不知名的科研人員」是William K. Pratt博士。下面是email:
我在圖像處理研究所的圖像處理實驗室作為一個系統程序員工作了5年("78-"83),這個實驗室發布了Lenna圖像和其他一些被人們經常引用做「The baboon image」的圖像(包括Manril)。這個「不知名的科研人員」是William K. Pratt博士,現在在Sun Microsystems。他當時正在寫一本關於圖像處理的書,他需要幾張標準圖像。For a long time the folded up centerfold that had been the basis for that image was in the file cabinet at the lab. I went back in 1997 to visit and the lab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and the original image files were nowhere to be found. The original distribution format was 1600BPI 9-track tape with each color plane stored separately.
--Chuck McManis (USC Class of "83)

以上內容來自:圖像處理經典圖片Lena背後的故事 - emouse - 博客園
-------------------------------------------------------------------------------------------
段子時間結束,本文在餘下內容中展示兩位真正的學術女神。

1、中國計算機事業奠基人之一夏培肅院士

夏培肅(1923.7.28—2014.8.27),女,四川省江津市人。著名計算機專家和教育家、我國計算機研究的先驅和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母」。1923年7月28日生於四川重慶,原籍四川江津。1941 年考入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系。1945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5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從1952年開始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設計和試製,是中國最早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科研人員。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為中國計算機科技界培養了大批人才。1956年,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1960年4月,由她負責研製的107計算機成功運行,這是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研製的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以後的歲月里,先後在高速計算機、並行計算機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高速計算機的研究和設計方面做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她主持研製的高速陣列處理機150-AP成功運用於中國石油勘探,使地震資料處理的速度提高10倍以上。曾經創辦《計算機學報》,並創辦國際性期刊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擔任第一任主編。1991年,她與丈夫楊立銘教授同時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在科技界傳為佳話。
從上世紀60年代起,夏培肅先生開始培養研究生。她共培養了60多名研究生,其中有兩名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三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夏培肅先生認為培養研究生主要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了協助導師完成科研任務。她堅信計算機事業要發展,沒有新生力量絕對是不行的,而為計算機事業培養人纔則是她應盡的責任。工程院院士、計算所所長李國傑,計算機體系首席科學家韓承德,「龍芯一號」CPU晶元的主要研製人胡偉武都是夏院士的學生。
憶我的恩師夏培肅,作者唐志敏,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報】「恬淡人生」夏培肅
李國傑院士:深切懷念夏培肅老師李國傑:深切懷念夏培肅老師_中國計算機學會_新浪博客

導師的責任——記我的導師夏培肅院士,胡偉武:導師的責任--記我的導師夏培肅院士 -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2、謝希德(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校長)

謝希德,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21年3月19日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她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異質結構電子性質理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養出數位當今中國該領域的領軍人才。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物理學科研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科教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學會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貢獻。她對我國凝聚態物理的研究和發展,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成就卓著。她與同事堅持不懈、刻苦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和獎勵,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鑒於她對科學事業的突出貢獻,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10多所大學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稱號。她於1988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0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國院士。謝希德教授於1983年1月任復旦大學校長。後因病於2000年3月4日逝世,享年79歲。80年代初,美國著名科學家,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J.巴丁(Bardeen)率團訪華。他回國後稱讚說:「在中國科學界中,謝希德教授是屬於最有影響的人士之一。」

這是一個造神的時代,無數光鮮亮麗的青年偶像在大眾的喧囂和簇擁中站上神壇,或白衣飄飄,或裙裾嫣然。然而,塵世浮華,春秋榮枯,大眾是否還記得那些在喧囂背後始終淡泊名利、逆境堅守的神祗。儘管她們的容貌和身體也抵不過漫長的歲月,但她們依然是劃破暗夜的流星,發光,發熱;儘管只是驚鴻一瞥,但是,誕生過繁華,帶來過溫暖,播灑下希望的火種,照亮那些渴望前行的人們,指引繼續探索的方向。她們並非生而為神,所擁有僅是她們自己的超世之才和堅韌不拔之志。
曾經一部電影里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從人際關係網裡消逝,你悄然離去;而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對於這些女神而言,她們將永留世間。

--------------------------給自己live做個廣告---------------------------

---我們正在進行中的live

從零學習 TCL 腳本 :https://www.zhihu.com/lives/802481845605400576

TCL 腳本:數字 IC 設計應用篇:https://www.zhihu.com/lives/802479838333128704

---我們的專欄

觀芯志:https://zhuanlan.zhihu.com/c_56408722

---往期live

半導體先進工藝的器件結構和挑戰 : https://www.zhihu.com/lives/789127697296019456

你不了解的微電子行業 : https://www.zhihu.com/lives/756215367029772288

初學者在數字 IC 設計學習中易進入的誤區 : https://www.zhihu.com/lives/748851153051066368


拉瓦錫的妻子——

我們都是被初中化學書這張照片坑過的,曾單純的以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那個不合時宜的小眼神產生於專註的思考空氣的組成成分的時刻。。。

然而,事實是人家在目不轉睛的盯著女神妻子~~~

拉瓦錫作為化學家的貢獻我就不說了,人家妻子能被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深深迷戀自然不是等閑之輩,不僅是優秀的文獻翻譯小助手,還有深厚的藝術造詣,能為拉瓦錫的書籍繪製插圖。拉瓦錫去世後,她出版了拉瓦錫的回憶錄。記錄了拉瓦錫和他的同事們十分寶貴的研究成果。


讀英語專業,或者英語專業的老師至少應該都知道她。

北京大學英語系的申丹,外語學科的第一個長江學者……

也是文學學科在國際上引用率最高的國內學者……

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必須是田曉菲qwq

附上兩本推薦:

《秋水堂論金瓶梅》

我讀的第一本女神的書,方式很像札記,本文細讀的功夫一流,可以跟著學怎麼讀書。好幾年前過去了,還會記得一些精彩細節的分析,比如「雲飛」這個詞~

《烽火與流星》

喜歡南朝特別是梁朝更特別是庾信的一定要看這本!!!勝在才情而非觀點,讀完非常難過……


(圖片來自百度)

這應該算是女王級的。只看名字根本猜不出來是女的。


趙曉嵐。文學博士、博導。

大二還是大三,她來我們班代課,教宋詞。

氣質好到爆炸,雖然有些年紀,我和我的同學還是覺得她是學校里最美的女老師。

她有一種碾壓式的優雅,氣場很大,你看她一眼就知道,她可不是你可以糊弄的老師,她很嚴厲。

她上課,不翻課本,往椅子上一坐,侃侃而談,思路非常清晰。講到詞人的作品特點,她把具體的作品唱給我們聽,讓我們感受婉約派和豪放派,感受個別字古音和現代音的不同。

唱完一首,她停下來,問我們還想聽哪首,有同學說了,她立即開唱,不說半點廢話,就這樣唱了好幾首。

我覺得空氣都凝固了,教室里非常安靜。

她的聲音洪亮,咬字清晰,唱的非常好聽。

可惜,她只教了我們幾堂課。


果斷提名FeFei Li!

放一張年前她在極客公園的圖片:

美哭好嘛!具體的成就就不多說了,大家直接去她主頁上看:Associate Professor, Stanford University雖然我沒去極客公園,對FeiFei Li雖然是久仰大名但也處於沒有見過真人的狀態,但是!極客公園的第二天,FeiFei Li竟然來做了個簡單的talk!當時簡直是爆滿,真是有幸見到真人,真*女神!

雖然talk的內容應該和極客公園的差不多啦,anyway,能見到女神真人真是激動的不行,哎可惜最好沒好意思去要個簽名,旁邊的同事厚著臉皮都去要了一個=。= 血虧。


Asu Ozdagla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ECS, MIT

真的女神啊,問了同方向好多朋友,提到最喜歡的女性教授一定是這個名字。問起來最想去的學校一定是MIT,因為MIT有男神女神。男神可能會提到不同的名字,但女神基本都是Asu。

Game Theory wit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課件都被翻爛了,當然側面說明我笨,一遍看不懂。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寫的好漂亮,真的能讀出快感的一個topic。是很美的東西。

所以也想做很美的東西啊。都怪老闆給我灌了口雞湯和情懷。

去年winter去MIT門口哭了半天,沒事呀本科申不上還有PhD,PhD申不上還有Post-doc,Post-doc申不上…額還可以visit?

在ORC門口感覺就是,山在這裡,我在山腳。

Update:PhD果然沒申上東海岸一本。感覺可以去postdoc/visit(手動微笑)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可愛美麗的比例越大。沒受過教育,美只有一種,受了良好的教育,美有千萬種。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博士一年級的新生,有一個牛逼的導師和一群牛逼的師兄師姐是怎樣的體驗?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國外是怎麼管理實驗室硬體設備的?
急求各位網路大神教我怎麼折三浦摺疊 ?
中山大學B系列專職科研人員在中大校內的境遇如何?

TAG:教育 | 科研 | 學術 | 醫學 | 女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