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可以上市?
公路作為公共服務應該是微利的,這些本應該微利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為什麼會被允許上市?上市融到的錢用來做什麼?高速公路的收費是否要給股民分紅?
========補充=======公路應該微利,這個前提估計大家沒意見吧。上市公司要盈利、要分紅。這也沒問題。因此在邏輯上將公路交給上市公司運營,從一開始就是矛盾的。那麼我們體制的決策過程是如何面對這個矛盾的呢?2種可能:1. 認為邏輯上不矛盾2. 承認這個矛盾,忽略之。實際過程是如何呢?如果是第一種,矛盾是如何消除的?如果是第二種,忽略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否存在其他情況? 這種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關係這麼個人的生活,多了解一些,多透明一些,有助於改善我們的生活。希望對此有了解的同學詳細介紹一下。不希望類似「這是中國特色」的調侃式回答。
對股市了解不多,說說我知道的一個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吧:某公司,國企,最早只有部分一二級公路,上市籌到資金後,進入了高速公路的建設經營,目前已經有高速公路項目2個。
公路要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在國家財政投入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採取貸款、特許經營以及上市籌融資等方式來修建公路,是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方式。關於分紅,我覺得作為上市公司,應該會和其他上市公司一樣,和投資者一起分享公司盈利的成果。補充:關於「公路應該微利」。
中國公路有兩種:1、405萬公里不收費的公路,這是政府為公眾提供的基礎出行服務,受財力的制約,這部分都是普通等級的公路,連微利都沒有,財政缺口還挺大;2、15萬公里收費公路,在基礎服務的基礎上,為了滿足人民快速出行的需求,國企和外資、民營企業等經濟實體,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投資建設的公路(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這一部分公路,不是國家財政提供的,而是利用其他資金來建設的,屬於額外提供的更優質的服務。企業建設這些公路,得到的是30年的收費期,這30年收多少都算他的,虧本也算他的,這本質上是一種經營。那麼作為一個經營企業,它如果符合中國證券市場的上市資格以及相關法律規定,那麼它就能和其他企業一樣上市。另外,的確存在國家財政撥款+貸款修建而成的還貸性收費公路,對於這類公路的管理公司,能不能上市,我不了解相關的政策;但我知道的某些上市高速公司,含有這類項目。對此事的合理性,我的猜測是這樣的:
1、還貸性項目並不是公司的全部,公司還有很多經營項目;
2、還貸性項目按照國家法律,必須收支兩條線,收費款項不能用於其他用途,所以在一個上市公司中,還貸性公路只能算是管理而不是經營,通行費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其餘全部上繳。最後說明一點:高速公路既非壟斷又非暴利。1、高速公路肯定有一條平行的免費普通公路,你可以選擇走收費的高速,或者免費的普通公路2、高速公路的建設資金非常短缺,國家一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高速公路建設,從來沒有設置什麼門檻或壁壘3、別看到趙本山有飛機就以為全國人民有飛機,首都機場高速很賺錢,但不能說明整個行業都賺錢。①從上市的高速公路企業來說,他們都身負巨額貸款,看毛利率很高,但凈利率只有10%左右,就是A股的平均水平②就全國收費公路來說,2012年公布的債務餘額為2.4萬億,每年虧損340多億。怒答啊~~~
一直以來,媒體都喜歡用毛利率來評價高速公路「暴利」,這幾天《高速公路暴利30%超房地產銀行》的新聞又在各大網站流行,以毛利率來評價重負債的公司也是醉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花100萬買了一套房,出租給人5萬一年,我這一年的成本就是水電物管費大概合計1萬,那麼我的毛利率就是:毛利率=毛利/營業收入×100%=(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100%=(5-1)/5*100%=80%,租房真是暴利啊!等等,有什麼不對?而按凈資產收益率,其實只有(5-1)/100*100%=4% ,我拿買房的這100萬存銀行定期也有年均5%左右啊(5年定期)。中國基本是用10~20年的時間建成了其他國家30~80年才建成的高速公路,比如1995年才有第一條高速公路的重慶,現在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已經和義大利相當(每萬人1公里),這期間的資金缺口是無法僅僅用財政來負擔的,而高速公路帶來的物流便利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某種方面說有決定性作用,如果我們像當年美國一樣通過專項稅收逐漸由財政修路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所以採用了收費修路的形式,就我所知,沒有哪個地方政府是為了賺過路費來修高速的,主要強調的還是社會效益(包括全社會的經濟效益)。高速公路公司上市,簡單的說就是缺錢,像高速公路這樣的重資產公司是最該上市的,實質就是將未來幾十年的收益套現來修新的高速(有些行業的公司根本不缺錢,IPO的錢都不知道怎麼用,他們才該問問為什麼上市)。比如我們市的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目前資產負債表之難看,已經沒有再貸款的可能,我市再新建高速公路都是採用BOT模式,就是企業(比如中鐵、中交集團等)自己融資、自己修建、自己收費,到年限結賬交路走人,政府只是相當於特許他經營。而我市國有的融資平台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只有謀求包裝上市來解套,其實就是將未來幾十年的過路費提前套現再修新路,否則等幾十年老路的本錢回來了再修新路,那大家就等吧。其實目前有些高速公路的收費連還當年貸款利息都有問題,特別是前幾年周邊路網未形成的時候,因為我國投資決策中領導意見很重,所以在可行性分析的時候,很多都是因為領導決定要修,下面的就對預測交通量和財務分析進行「調整」以達到財務「可行」,實際通車的時候效益並不好。目前很多地方是效益好的高速賣出去或者打包上市,收回的錢再作為資本金修下一條或者去補貼效益差暫時沒人來買的,現實中以重慶這幾年的超常速度(原2020年規劃的「二環八射」2010年就完成了,提前10年),這種模式都滾不下去了。
簡單的說,沒有過路費就不會有那麼多新建的高速公路,所以不想交費就當沒有這條路走免費的二、三級路吧,因為本來就不會有高速,不是話難聽,事實就是這樣,不收費它就不會存在,就當它不存在好了。剛看到題主的補充,我也補充一下,「公路應該微利」這個前提真的存在么?是一種道德標準還是天然真理?其道德邏輯是什麼?同樣邏輯下,「餐飲業應該微利」「房地產業應該微利」「服裝產業應該微利」「醫療產業應該微利」是不是比他更有道德優勢?畢竟「吃穿住行」,「行」排在最後,哪怕是醫療也比走高速路重要吧?那麼相關這些企業的上市矛盾是怎麼解決的?如作為決策者,如果說有一個道德標準的話,就是讓民眾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穿得更好、出行更方便,總之生活更好,在這個前提下,哪個產業是否微利並不是象種族歧視、人權一樣成為超越經濟行為的道德標準。所以,目前的公路融資模式只要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在事實上讓交通更方便經濟更發達,那就是合乎邏輯的,如果此種融資模式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那就是不合邏輯的。目前看,我認為暫時還是前者。目前上市公司運營的都是省內較為優質的路產,盈利都比較好,那麼為什麼不分紅呢?
沒有人規定高速公路必須微利,難道是題主規定的?所有壟斷行業都是暴利且低效的,不一一列舉了。
想法太天真,高速公路具有壟斷性,利潤是微利的?我不清楚他們為什麼上市,也不確定是否一定分紅
推薦閱讀:
※Prada 等奢侈品牌為何選香港 IPO?
※噹噹網上市之後,李國慶怎麼了?
※如何簡單通俗地向老闆介紹上市的好處?
※Line 在日本的上市前景如何?如何理解其超 50 億美元的估值?
※美圖公司為什麼選擇在香港上市?如何理解其 50 億美元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