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地解讀集合資產管理中的大集合和小集合以及券商資產業務發展趨勢?
如果可以的話請幫忙順帶分析一下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近幾年發展以及2013年行業相關業務規模和成長速度外加爆發增長?
原諒我問題比較多==十分感謝!
現在說「大集合」、「小集合」稍有點過時了。
兩者的本質區分其實就是參與人數和規模,「小集合」本是俗名,應該叫限額特定理財產品,要求客戶數量200人以內,產品存續期規模在10億元以下,一般要求單個客戶參與金額不低於100萬元。而所謂的「大集合」就是集合資產管理產品,自從2013年新基金法正式實施以後,證券公司投資者超過200人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將被定性為公募基金,納入新基金法,不再使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相關規定,「大集合」全面停止。證監會也相應修訂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和《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所以現在在證券公司方面,已經沒有這個劃分了。要理解大集合和小集合很簡單,其實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的法規層面,是從來沒出現過小集合這個概念的。(之前適用的是2003年《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證監會令第17號)、2008年《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證監會令[2008]26號))
但是當年集合資產管理產品發的很慢,審批周期很長,半個月一年是常事,可能因為涉及投資者眾多,對風險相當謹慎的證監會一再要求修改材料,行業也叫苦不迭。還有公司報產品時是牛市起點,等批出來已經股市大跌了,這時候還發不發產品呢?同期銀行理財蓬勃發展,證券行業的市場規模受到很大限制,於是出了個小集合的名目,因為上述限制,從設計理念來講認為投資者門檻高、風險承受能力高、涉及投資者規模小,所以可以快報快批,證監會採用簡易程序,一般來說一個月以內可以拿到批文。也是因為這些背景,所以公司在選擇產品的投資種類時會有所側重,才逐漸形成了大小集合不同的特點。
發展趨勢,可以看看巴曙松出的一本《2013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報告》。感謝評論指正,手滑寫錯個小問題,已經改啦~
~~~~~~~~~~~
作為一個行業新手,曾經我也絞盡腦汁想搞清楚券商資管裡頭這些名詞,在度娘、你乎上也找了很久,都沒找到過比較明確的答案,現在自己搞清楚了,主要從法律規定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作為一個被各種專業辭彙折磨過的人,我會盡量使用最通俗的語言把這是個什麼東東說清楚,不當之處也請各位大神不吝賜教。
首先要說說什麼是券商資管。
資管,全稱是資產管理。資產是什麼,就是錢嘛,所以資產管理其實就是幫你管錢。金融行業,乾的就是幫別人管錢的買賣,誰也不比誰能耐差。所以,金融行業的各類機構都絞盡腦汁,希望能夠幫你管錢(當然是因為能賺錢了),所以說大家常常聽到的「XX資管」裡面的「XX」就是管理的主體,也就是說誰來幫你管錢,比如說券商資管就是券商幫你管,保險資管就是保險機構幫你管。這裡的XX一般包括券商、基金、保險、期貨、信託(不過一般不叫信託資管而叫信託計劃:你們都叫資管太俗氣,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不同的管理主體能怎麼幫你管錢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國金融行業實行的是分業監管,形象的說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當然,每個媽媽對自個兒的孩子要求也不一樣:王阿姨上網666,知道疼訊的「成長守護平台」,微信關聯了兒子小王的微信,小王從此跟王者榮耀說了拜拜;張阿姨連微信都不用,兒子小張可以繼續以王者榮耀稱霸朋友圈,你說這跟誰說理去?不過沒辦法,誰讓那是你媽呢(嚴肅臉)~同樣的,對資管來說,每種類型資管產品的監管機構也不一樣:券商資管、基金資管、期貨資管是證監會管,保險資管是保監會管,信託計劃是銀監會管,各類產品能好好「活著」的重要條件是「聽媽媽的話」(當然「媽媽」們之間會進行合作),所以券商怎麼幫你管錢,得看證監會怎麼規定的。
證監會主要是通過《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和它的前身《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規定的。(咱們監管的老規矩,在出台一個管理辦法之前,先弄個試用版試用一下,這個,主要是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鄧老的重要指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先看看這麼弄效果怎麼樣,等適用的差不多了再改改弄個正式的,至於這個試用版要試用多久,那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這個管理辦法把證券公司能夠幫你管錢的方式分成了三種:
第一種叫定向資產管理,是為單一客戶辦理,也就是一對一的VIP服務;
第二種叫集合資產管理,是為多個客戶辦理,也就是多對一的普通服務,並且通過一種叫「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來實現;
第三種叫定向資產管理,這種資產管理是為了特定目的,現在多為通道業務。
所以,集合資管就是這第二種證券公司能幫你管錢的形式,也就是很多人把錢給證券公司讓他管理。
這個管理辦法一共有過三個版本,具體名稱和適用時間大家可以看下面的表,請注意,這個表和適用時間都是很重要的。
第1、2個版本規定了這個叫「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產品可以有兩個分類,並且規定了不同的投資範圍和對投資者的要求,具體可以看下錶:
簡單來說,這個「限定性」主要指的是投資范圍:如果這個產品被「限定」主要投資風險比較低、流動性比較好的產品,那產品就叫「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投資者最少要投5萬;如果這個產品的投資範圍純由合同約定,沒有被明確「限定」,那產品就叫「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於風險可能更高,所以要求投資者最少要投10萬。這兩個產品雖然對投資者的最低投資額有限制,但並沒有限制投資者的人數,就是俗稱的「大集合」。
說清大集合之後,再說說小集合。
配套業務管理辦法,證監會還頒布了《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和它的前世《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這個文件跟管理辦法對應,也有三個版本:
在第2個版本的實施細則中,第一次出現了「限額特定資產管理計劃」,這個計劃的投資範圍比「非限定性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還要廣,包括「中國境內依法發行的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中期票據、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保證收益及保本浮動收益商業銀行理財計劃;參與融資融券交易,也可以將其持有的證券作為融券標的證券出借給證券金融公司;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境外金融產品;商品期貨等證券期貨交易所交易的投資品種,利率遠期、利率互換等銀行間市場交易的投資品種,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商業銀行理財計劃、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等」,由於投資範圍更廣,所以風險會更高,因此,這個計劃要求每個投資者至少要投100萬,並且對投資者的人數有了不能超過200人的限制。這就是俗稱的「小集合」。具體產生的原因,高贊匿名的回答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細心的你應該已經發現,無論是管理辦法還是業務細則第2和第3個版本間隔也太短了吧。沒錯,2013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開始實施,沒有投資者人數限制的「大集合」被定性為了公募基金,納入基金法;那個人數200人限制的「小集合」被定性為「私募基金」,證監會也趕緊根據基金法這個上位法修訂了管理辦法和業務細則,因此在第3個版本中大小集合集體消失,從此這種集合資管計劃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存量產品還可以繼續存續。
大小集合主要是以客戶規模來算的,大集合屬於歷史遺留概念,大集合又分為了限定性集合管理產品和非限定性集合管理產品,前者投資起點5萬,後者投資起點為10萬,後者的投資範圍更大,風險更高。自2013年6月1日新基金法出台了以後,證券公司投資者超過200人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將被定性為公募基金,應當納入新基金法,不再使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相關規定,證監會規定,新基金法正式施行前,證券公司已經設立的投資者超過200人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則,將依法受到保護,一些券商將存續期的大集合產品合同進行修改,擴大投資範圍,並且可以重新打開申購,這種做法得到了監管層的默許,所以現在市場上存續的一些大集合的產品主要是2013年前存續的,比如 華泰紫金節假日理財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在一些炒股的APP里定期會有推。
在此之後,「大集合」不再新發,券商開始爭奪公募牌照,截至2016年底,獲得公募基金資格的券商分別為:東證資管、華融證券、山西證券、國都證券、浙商證券資管、渤海證券、東興證券、北京高華證券、中銀國際證券、財通證券資管,以及長江證券資管和華泰證券資管,也就是原來的大集合變為了公募基金,主辦人也變成了基金經理,同時要求證券公司設立相應的基金部門進行管理,與資產管理部門同級。
小集合可以按照私募證券基金的概念來理解,100萬元以上才可以投,不超過200人
附上大小集合的兩個的對比:
公眾號 校園職徒 ztcampus
——希望這個答案對你有所幫助,更多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金融加速」(微信號:Finacc2014)——
從今年年初證監會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對整個私募基金行業開始全口徑備案登記式監管開始,私募的發展就呈現井噴的趨勢。上海證監局副局長朱健透露稱,國內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其中股票對沖基金是主力軍。從基金業協會登記的情況來看,自3月17日首批50家完成登記到12月初有4623家機構完成登記,而正在排隊提交申請的機構還有4000家。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寧直言,比照美國對沖基金的規模,相信未來幾年內國內的對沖基金髮展可能還有10倍的增長空間。
針對這塊潛在的巨大市場,券商推出了PB業務,為私募提供一站式服務。甚至包括國泰君安在內的大型券商將PB業務定位為公司的戰略性業務。國泰君安資產託管部總經理陳忠義介紹稱,目前券商中共有兩類拿到託管牌照。一類是公募基金託管資格,目前行業內共有6家券商拿到此類牌照;另一個牌照是私募基金綜合託管資格。有很多券商在申請,也有部分的券商拿到了資格。據統計顯示,目前19家上市券商中已有中信、海通等6家券商獲得公募基金託管資格,國金、西南、長江等6家券商獲得開展私募基金綜合託管業務資格。從民間的「野戰部隊」轉變為「正規軍」,私募原來民間灰色的做法顯然已經不能適用,主動管理是大勢所趨。對於PB業務券商的選擇,陳忠義認為私募該以券商的牌照、行業地位和影響力以及服務的全面性作為標準。
PB業務券商下一片藍海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對沖基金保持非常強勁的增長趨勢,資產管理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
上海證監局副局長朱健在上海國際對沖基金峰會直言:「1991年全球對沖基金行業的規模只有580億美金,但是到今年年底已經達到了2.8萬億美金,這個增長是非常驚人的。中國的對沖基金雖然是剛剛起步,但是已經是中國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未來也會有很大的空間。」
朱健表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們國內對沖基金管理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其中股票對沖基金是主力軍,但是量化投資呈現快速挺進的趨勢,期貨、債券的對沖基金大步向前。上海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達到了900多家,各類私募產品超過了3700隻。全國的備案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5000多家,而私募基金管理人有2萬多家。
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寧表示,中國對沖基金的規模目前大約是4000億,如果說我們比照美國對沖基金的規模的話,相信未來幾年內,國內的對沖基金髮展可能還有10倍的增長空間。上海作為國內金融中心,必然成為眾多私募基金的雲集之地。施海寧透露稱,到今年11月底,浦東各類私募基金2314家,管理規模4288億,對沖基金的數量是230家,管理規模近1000億。「國內前10位管理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中有7家是在浦東。其中包括重陽投資、朱雀、景林等名列前茅的機構,還有大量的新興的創業型對沖基金。全球知名的對沖基金也有四家落戶浦東。」施海寧顯得頗為自豪。
除了放鬆市場管制、鼓勵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工具多樣化為其發展奠定基礎外,其法律地位的明確無疑為私募基金掃除了最大障礙。據悉,今年開始在中國證監會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對整個私募基金行業開始全口徑備案登記式監管。從基金業協會登記的情況來看,自3月17日首批50家完成登記,到12月初有4623家機構完成登記,而正在排隊提交申請的機構還有4000家。隨著私募發展進入快車道,為私募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券商將目光投向了這塊市場,主推PB業務(Prime Broker,主經紀商業務,以下簡稱「PB」)。
所謂PB業務就是指向對沖基金等高端機構客戶提供集中託管清算、後台運營、研究支持、槓桿融資、證券拆借、資金募集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的統稱。而該業務的基礎在於券商託管。據統計,截至12月18日,19家上市券商中已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證券以及興業證券等6家券商獲批證券投資基金託管資格,國金證券、東吳證券、山西證券、西南證券、國海證券、長江證券等6家券商獲得開展私募基金綜合託管業務資格,而光大、宏源、國元、西部、太平洋、方正、東北等7家券商尚無上述資格。
國泰君安也是較早從事PB業務的券商之一,整合了交易託管、研究、經紀等一整套的主經紀商的體系。「我們提供的服務是一站式的。包括基礎的行政服務、公司成立的法務諮詢、機構設立、日常法律方面的諮詢服務、直銷層面的一些客戶管理等。」國泰君安資產託管部總經理陳忠義表示,公司目前為100多家私募基金提供PB服務,產品數量311隻,規模372億。其中有一單社保基金,也是行業內首家獲得社保基金中後台服務外包的券商。國泰君安副總裁蔣憶明直言,公司高度重視對沖基金服務這一市場,將其定位為公司的戰略性業務。面對國內對沖基金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泰君安深入整合公司的託管、銷售、研究、融資融券、IT資源建立主經紀商體系,為私募提供專業、高效的服務。
大集合,幫地主土財打理財產的,單筆金額大
小集合,幫屌絲白領管錢的,認購起點低13年爆發是因為通道業務做的多,賠本賺吆喝,費率直逼萬一,還要跪求資金方
發展方向是提高投資能力,現在老百姓學精了不好騙了,賺不到錢的資管類機構絕對完蛋,不論公募私募券商這個問題好好回答得幾千字啊。就截止目前最新動態來說,大集合適合做成類資金池的報價式債券產品,主要這個能快速搞大反正殼不多了。小集合啥都能搞,但人數有限制。說到發展方向,和基金的比較優勢而言,權益類應該重點搞一級半和量化、大宗。固收類得搞針對機構的報價式債券或者七日年化偽現金產品(公募被管的嚴,久期和評級別券商可以走擦邊球避開這些限制變成投短融和同業的t+0.5產品)。千萬別卯足勁兒搞二級權市場權益或者指數基金,搞不過公募。只能說這麼多了,
現在還有券商把原有的大集合產品不斷改造出新花樣來,說原有產品沒有終止,其實是有問題的,監管不查也就無所謂
大集合是5萬起點的,已經是歷史遺留產物;小集合是100萬起點的。
3樓說的有問題
樓上兩個人說的矛盾啊。
2013年以後就不再區分大集合、小集合了,起點一律100萬。
推薦閱讀:
※融資租賃公司的資產管理崗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發展前景如何?
※資產數字化為什麼重要?現在做資產數字化的平台有哪些?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不選擇信託通道了?而資管項目越來越多?
※生產管理可以跨行業跳槽繼續從事生產管理么?
※大型商業銀行(比如工行)的資產管理部門其業務和運營模式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