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以通過現代化滿足我們的需求嗎?生物對於農業是否必要呢?

在下生物學專業學生 教授們都是做植物的,水稻、小麥、柑橘等等,但是貌似還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即便是我們大牛院長拿到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好吧,暴露了)

就我所知,農業有許多發展途徑,現代農業(機械,精準,規模),有機農業,生物農業···想要解決糧食問題,僅僅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可以嗎?生物學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呢?

本問題已收錄進圓桌:動態 - 農村金融

更多討論歡迎關注: )


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生!物!學!上!

難道是生物學太基礎了,以至於人們選擇性忽視它么???

在題主對現代農業的特點定義上,用了三個詞:機械、精準、規模。

先談談機械化,農業機械是根據動植物的生物學特性以及人類需求而設計的機械。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水稻收割脫粒聯合拖拉機,如果田裡的水稻高矮迥異,稻粒大小重量區別極大,這台機器是沒有用武之地的。而讓水稻植株高矮、稻粒大小重量趨於穩定區域,生物學功不可沒。

精準化也是建立在對生物特性的了解上,比如需水需肥量,光照需求,濕度需求等,如果連這些數據都不知曉,即使再精準又有何用?

如果規模化是現代農業的充分條件,那麼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國家擁有全國的土地,全民耕種,規模真大,可產量高么?

畜牧家禽業的規模化,最重要是能夠有效控制疾病的產生、傳播與治療,這裡面無處不存在著生物學的影子。

最後說一下純屬自己的YY,題主可能想說的是——僅僅通過發展(沒有生物技術的)現代農業可以嗎?生物學(尤其是轉基因技術)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呢?


生物學最基礎,怎麼能說可有可無?

中國農業可以滿足我們的溫飽需求,如果要無毒無污染營養好等等,就很難保證了。萬物本來就是矛盾的


三農問題不管多難,多複雜。現代化,科技化,是必須要走的路。


非常非常非常必要,只不過現今這個階段,發論文,立項目,批經費成了主要目的了。


在中國,規模化的技術擴散有很大的難度。

最重要,最致命的原因在於中國農民和外國農場主相比,大多數不可能有資金進行規模化精細化。只能通過政府主導,而政府在這方面的積極性,呵呵。

農業現代化要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這些中國都要進口,貴就一個字。恰好,我們的農民就是窮,窮不要緊,更慘的是:

雖然這些年政府減了很多農民的稅負,但剩下那點稅本來就沒多少。信用社不會真的為農民貸款,他們吸納存款然後去炒金融產品了。

農民手裡沒錢,政府更不可能給錢,那就只能出門打工了。

說到底都是政府重視問題。

其次的地理因素啊,技術因素啊,包括題主所說的生物學層面的技術因素,都不是問題。

以色列這麼個沙漠國家都能成為糧食出口國,就能知道國家重視與否對於農業現代化的意義有多大了。


我是一個學農學的人,在校期間一直穿梭在田間地頭。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物學的支持。沒有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好像沒有指導性的方向。即使現在在農學上的研究也是偏向生物學的基礎性研究。生物學在農業基礎領域還是重要的。

但是老實講,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只是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也是發展不起來的。即使有特別好的技術,特別好的成果無法投入實踐,投入實際生產也是浪費。未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很多的技術還要進一步的研究。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等特點還需要進一步的開拓、進一步的研究。


農業現代化不管什麼途徑,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的現代化,都是耍流氓。高校唯論文,唯課題經費為指標的考核方式就決定了,對農業現代化做不了真正貢獻。國家不作為,放任市場被中間流通企業把控,也指望不上。家庭農場的模式,本身就受到土地產權的制約,無法規模化,職業化,自然無法跟市場來抗衡。所以,農業現代化,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推薦閱讀:

能否通過3D列印技術列印出一隻動物,甚至一個人?
移液槍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可以如此精確?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其移液效果?
原來不暈車的人為什麼會突然開始暈車?
為什麼口徑一致不吃青蛙?
以動物的智商永遠領會不了人類的文明,既然這樣,是否即使碰到遠超過地球水平的外星文明,人類也無法學習?

TAG:農業 | 生物學 | 現代農業 | 糧食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