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米拉戰役真的是因為大流士怯戰導致波斯軍一敗塗地嗎?
借這個題,說一些長久以來的看法
對這個問題本身的回答:當然不是。
高加米拉之戰波斯戰敗純屬意料之中,幾個古代來源對於波斯軍隊參戰數量的過度誇大極大影響了對於高加米拉之戰進程的正確理解。東征四會戰的前三戰中,波斯軍隊真正有較大勝算的是伊蘇斯會戰。
先說基本結論:
1.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如果存在的話)被高估了,目前缺乏對波斯軍隊具體戰鬥序列的記載,僅從戰役進程來看,即使波斯軍隊存在數量上的優勢,這種優勢也是有限的
2.波斯軍隊在戰術上,完全無法與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部隊或是二等的希臘部隊相匹敵,不僅在戰線上的步兵上有此情況,就連騎兵也產生類似的情況
3.喜聞樂見的話題:帕曼紐和他領導的馬其頓左翼,局面究竟危急到了怎樣的情況,我的觀點是:他的防線正面遭受了重壓,但防線本身仍維持連貫,並不會在短時間內被突破。更重要的是,他的側翼和後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他直屬的騎兵預備隊(色薩利騎兵)和不由他指揮的部隊,有足夠兵力擊退敵軍可能的、從外側(左翼)和內側(來自馬其頓中央戰線的縫隙,或是馬其頓左翼與中央的結合部)製造的威脅
4.由於上述幾點,導致了波斯軍隊缺乏戰線上可靠的步兵力量,在關鍵的馬其頓主攻方向上不堪一擊,無論大流士是否怯戰,無論是他原地戰死或是逃跑,波斯中軍都勢必先於其右翼的進攻獲得進展(前提是他們有能力達成這一點)前就崩潰,連帶造成全面崩潰。自腓力以來,馬其頓式軍隊在會戰中的核心用兵思路就是,非對稱的部署,然後在自己的優勢翼儘快達成突破,趕在自己的劣勢翼崩盤前,創造兵力和態勢上的優勢,滾雪球贏下會戰。
論證:
先是最基本的算術賬:已知馬其頓軍隊總數為40000步兵,7000騎兵,以阿利安遠征記為主,藉由狄奧多魯斯、庫提烏斯、普魯塔克等人提供的作證,大致能列出這樣的一份馬其頓軍隊作戰序列,對復盤會戰來說這是很必要的:
從右至左:
最右翼,用以牽制波斯左翼騎兵主力的佯攻集群
第一線 米尼達斯的僱傭兵騎兵(數目不詳,疑為來自色雷斯的單位,可能為400人)
第二線從左至右 阿瑞提斯的先驅者騎兵4個騎兵中隊 阿里斯通的派奧尼亞騎兵(前者為300人,後者疑似單獨編組了一個大中隊,可能為600,兩部均為BC334第一批次渡海的單位)
第三線從左至右 阿塔盧斯的半數阿格里安步兵(250人) 布里松的馬其頓弓箭手(250人),數量不明的標槍手(疑為來自色雷斯的輔助部隊)和 克里安德的「老僱傭兵」(BC334第一批次渡海的單位,可能為5000人)
中央到右翼,亞歷山大直屬的主攻集群
從右至左以斜行序列展開
菲羅塔斯的夥伴騎兵8個騎兵中隊(ilae,其中6個番號已知,含一近衛中隊,BC334年渡海後,還得到了3~4個批次的人力增援,關於這幾批增援的問題見下文【1】,此時的總兵力已大大超過原本1500人左右的編製數,達到了2600~3100人)
尼卡諾的持盾衛隊3個團(chiliarchiai),理論編製3000人
步行夥伴各方陣旅
前三個旅享有王選夥伴的頭銜(Asthetairoi)
俄利米奧泰方陣旅(Taxie,Elimiotis地區,上馬其頓) 科納斯的旅
林塞斯提斯與奧里斯提斯方陣旅(Lyncestae 和 Orestae地區,均為上馬其頓)佩迪卡斯的旅
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梅列格的旅
剩餘三個旅是普通的步行夥伴(Pezhetairoi)
泰菲亞方陣旅(Tymphaea,上馬其頓)波利比孔的旅
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阿明塔斯的旅,由西米阿斯(Simmias)代行指揮權
而第六個旅,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克拉特魯斯的旅則不在這一部分中,配屬給了帕曼紐,這裡涉及到亞歷山大對左翼防禦戰鬥的提前布置,見下文對上述第三個結論的具體討論
作為馬其頓步兵的支柱,BC334初次渡海的6個方陣旅擁有9000人,但此後的3~4批增援,使得參戰的馬其頓方陣士兵數量至多可能達到19000~22000人,不過有趣的是,這些明顯來自於不同兵源區的人力(大約有半數馬其頓地區,沒有出現在BC334第一波次東征軍各步兵旅和騎兵中隊番號的列表中,與大約半數馬其頓軍隊留守的現狀對應)卻沒有帶來新的旅和中隊番號,只能理解成他們被拆散進各步兵旅和騎兵中隊中,東征後期亞歷山大針對此進行了組織上的重組,使得方陣部隊在佔領蘇薩之後出現新的旅番號,以及騎兵團下屬中隊的新編製,但那是後話了...
以上部分,包含馬其頓軍隊的三大精華,分別是側翼的夥伴騎兵,側翼和中央結合部的持盾衛隊,和中央戰線上負責跟進進攻任務的各方陣旅
帕曼紐指揮的左翼
最左翼的各單位第一線 安德羅馬庫斯數目不詳的僱傭軍騎兵(不詳,可能是400人左右的色雷斯騎兵)
第二線 從左至右,科拉努斯數目不詳的同盟騎兵(可能來自於BC332~331第四波次增援中的少於1000人伯羅奔尼撒騎兵),阿加松的奧德里西亞王國騎兵(可能為500人)
第三線 從左至右亞該亞僱傭軍步兵(4000人,第四波次增援),克里特弓箭手(250人),色雷斯標槍手(Sitalces指揮,數量不詳)
2 左側肋部
從左至右 厄里吉烏斯的同盟騎兵(Erigyius,600人)
克拉特魯斯的下馬其頓「步行夥伴」方陣旅(配屬給帕曼紐)
3預備隊
帕曼紐直屬,腓力的色薩利騎兵各中隊(1200人)
最後,馬其頓的第二步兵戰線,大約7000人的希臘同盟步兵(可能為重裝步兵)
以及數千人的營地防禦部隊。
回到提出的4個結論上
1.波斯軍隊的數量優勢
從上述的馬其頓軍隊戰鬥序列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亞歷山大的部署具有縱深式、多線式的特徵,他在側翼以輕步兵和騎兵混成的部隊都是2~3線,最關鍵的左翼背後還保留了色薩利騎兵作為預備隊由帕曼紐直屬。而中央步兵戰線背後則擁有不足以維持一條連貫戰線的步兵預備隊(重裝步兵兵力佔據的空間和馬其頓方陣是一致的)
波斯軍隊很明顯地受困於伊蘇斯之戰導致的、希臘僱傭軍和波斯中央政府下屬卡爾達克步兵的毀滅性損失,這迫使它要把騎兵大量地部署到主戰線上去對抗對方的步兵,考慮到馬其頓軍隊的縱深式部署和馬其頓方陣和重裝步兵密集陣極大的兵力密度,相比于波斯的騎兵和那些更加隊形疏鬆的步兵,在同樣寬度的正面和相同縱深下,波斯軍隊的兵力肯定更少;反過來說,即使波斯軍隊的數量和馬其頓軍隊一致,他們要麼呈現出比馬其頓軍隊更誇張的縱深化部署特徵,要麼就延伸出一條更長的步兵戰線,如果波斯軍隊存在數量優勢,那這兩點也就愈發明顯。
但實戰中,這一點沒有顯露出來。
現實中,馬其頓右翼的佯攻集群為了調開波斯軍隊主力,開戰後向右機動,為了能夠與延伸的馬其頓戰線相對,波斯左翼同樣被迫向左延伸戰線,這一機動,和此後該部和當面馬其頓佯攻集群的混戰一起,導致波斯左翼和中央之間結合部缺乏兵力,被馬其頓主力突破。
如果波斯軍隊存在明顯的數量優勢,又何必延伸戰線防止被小小的一支馬其頓偏師兜擊?他們的戰線末端應該遠遠越過馬其頓戰線的末端,呈現出一個外線作戰的態勢。又怎會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從後方上前,填補波斯左翼和中央之間出現的缺口?
在右翼,情況同理,狄奧多魯斯和阿利安對於會戰的記載有不少矛盾,一般採用阿利安。按他的描述波斯軍隊實際上沒有從自己的右側,也就是馬其頓左翼無掩護的左側成功迂迴的記錄。波斯軍隊成功的突破,實際上是在中央:馬其頓軍隊右半部的進攻打得太順,2個方陣旅卻按部署留在原地掩護自己的左翼友軍,使得中央出現了缺口。
一直到會戰最終階段,亞歷山大結束對大流士失敗的追擊,回兵攻擊波斯右翼時,帕曼紐還有餘力投入色薩利騎兵反擊,並對敵軍進行追擊,也足可見這一翼的馬其頓軍局面實際並沒那麼困窘。
2.波斯軍隊的戰術能力
兩次希波戰爭時期,我們都能看到許多波斯步兵(甚至包含許多精銳和中央化的部隊)是如何被希臘(主要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和阿提卡)重裝步兵屠戮的記載,此後整個BC4世紀希臘重裝步兵的諸多海外作戰中的優勢地位都未被撼動,而馬其頓方陣的作戰能力甚至比重裝步兵更強,不難想像為何波斯人無力應對。
伊蘇斯會戰中,以大量希臘僱傭軍和卡爾達克步兵組成的波斯中央戰線,在地形優勢(馬其頓人隔河強攻)和或許存在的兵力優勢(部分地段上馬其頓方陣只能以8排縱深而非16排縱深甚至極端的32排縱深部署)下,波斯軍隊還能暫時抵抗馬其頓步兵在中央的推進。但高加米拉會戰中,這些優質的波斯步兵已經被消耗殆盡了,可想而知波斯步兵戰線如何在方陣部隊青睞的大平原上對抗薩里沙矛牆。
更主要的問題在於騎兵:波斯騎兵曾經對希臘人有壓倒性的優勢,在BC4世紀希臘本土的騎兵戰鬥力不斷提升,甚至在一些海外作戰的案例中,過去被認為是最糟糕的希臘騎兵——比如斯巴達騎兵都有在戰術行動中壓制波斯人的記錄。
馬其頓騎兵在戰術、武裝和組織上的改良,更加速了這種趨勢。
大流士在高加米拉戰前,要求他的近衛騎兵Kinsman們換裝長矛而非不到2米的Palta短矛,回想起色諾芬過去是如何認為希臘人的騎兵長矛不如波斯騎兵短矛適合騎兵作戰,也能夠看出,實際上換裝體現的是對戰術能力的缺乏自信。
東征三場會戰中,馬其頓騎兵(和色薩利騎兵)在戰術上佔盡優勢,色薩利騎兵僅1200人之眾,能在伊蘇斯會戰中嚴重遲緩波斯騎兵主力在其右翼的進攻,並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把同樣的壯舉重複了一遍;而Prodromoi為代表的馬其頓輕騎兵,僅僅得到有限的步兵支持,就在高加米拉之戰中長時間地牽制了波斯左翼兵力,實際上最後獨力將其擊敗。為了贏得這一局部的戰鬥,大流士甚至將自己千人的近衛騎兵也投入戰鬥了,結果卻是如此結果...
3.帕曼紐的左翼戰況
先回到亞歷山大的部署上,一個沒有在上述的戰鬥序列中體現出來的部署重點是:去掉一開始就配屬給帕曼紐加強防禦的克拉特魯斯旅外,剩下的5個方陣旅是由最左側的西米阿斯,而非最右側的科納斯統一節制的!
眾所周知,馬其頓軍隊極為強調步兵對側翼攻勢的呼應,因此馬其頓步兵之花,常備軍的持盾衛隊被部署在夥伴騎兵左側,然後才是方陣,而方陣中,也是右尊而左卑,表現最好的旅才有機會部署在優勢翼一側,並被稱呼為王選夥伴而非步行夥伴。
這部分步兵的指揮權,理論上自然應該由最右側的科納斯負責,他是最高地位的方陣旅指揮官,也是最接近關鍵的側翼進攻突破口的方陣軍官,怎麼會由最遠離突破口的西米阿斯指揮呢?
除非亞歷山大認為,步兵戰線對左翼的保護,要比右翼的快速突破更重要。
結合後續的戰事發展:西米阿斯在會戰中自主行使指揮權,讓自己直屬的旅和克拉特魯斯的旅一起加入左翼的防禦戰鬥,而僅由剩下4個旅斜行前進,也足以說明他被亞歷山大賦予權力的原因:他作為最接近左翼和中央結合部的方陣旅軍官,要負責協調這一局部的防禦戰鬥,為帕曼紐提供支持。
帕曼紐的側翼必須保證絕對安全,才能讓他能全力對抗波斯右翼在他防線正面的重壓
再加上亞歷山大小心翼翼的第二步兵戰線部署(考慮到方陣各部在波斯中央的牛刀殺雞,馬其頓軍隊自然無需為了中央的進攻安排第二條步兵戰線,這7000人最可能是防禦用途),波斯軍隊在馬其頓左翼側後的行動,基本能被這些步兵給攔住和驅逐
現實中,從西米阿斯和波利比孔的結合部滲入馬其頓第一線背後的波斯騎兵(來自巴克特里亞和印度的單位?),沒有卷擊馬其頓左翼背後,而是正面直衝馬其頓大營,在輜重和俘虜中造成混亂,和營地守軍戰成一團,最終被回身而來的馬其頓第二線步兵逐退
儘管普魯塔克說這是大流士預先下令讓他們搶救自己的家眷,但考慮到普魯塔克的尿性...
我認為不能排除,甚至應該優先採納這樣一個理由:馬其頓第二線步兵的存在,使得波斯騎兵根本不可能在越過敵方第一線之後,肆無忌憚地卷擊帕曼紐的側後。對方的步兵預備隊對側翼的保護,才是波斯騎兵被迫直衝馬其頓大營的主因。
這樣一來我們很容易發現,右翼正面有堅不可摧的2個方陣旅,背後有完整的第二步兵戰線,帕曼紐斜形向後展開的多線式部署,在得到色薩利騎兵的有利支持後,自然有資本對抗波斯騎兵在右翼的重壓,他的右翼和背後完全安全,僅憑有限的戰場空間,波斯騎兵數量上的優勢在這一局部發揮不出來,帕曼紐——以及部署他的亞歷山大——有充足的資本在左翼賺取時間,同時在中央和右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4.結論
由上述3點其實已經能夠得出結論了,從戰前的部署來看,亞歷山大實際在會戰開始時已穩執牛耳,波斯軍隊只能說是外強中乾——這個外強還是強在幾個主要古代史料堪稱搞笑的兵力記錄上——這是一場亞歷山大由於對方不少的兵力,和極強的機動性(更大的騎兵比例和有利的平原地形)遭遇戰場態勢上的被動,但利用馬其頓及其盟軍出色的戰鬥力和自己正確的部署,獲取決定性勝利的會戰。
亞歷山大和馬其頓軍隊在戰鬥中遭遇了很大的麻煩,但距離戰敗的威脅則尚遠。
大流士三世個人在會戰關鍵時刻的決定——無論那個決定究竟是什麼——對會戰的結局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注【1】
來自馬其頓本土的各波次東征軍簡要戰鬥序列(注意,不包括在東征過程中在前線接收的投降兵力或中土僱傭的傭兵)
第 0批,腓力二世生前派出的先遣隊
BC336
帕曼紐
10000人,編成不詳
第一批東征軍
BC334
亞歷山大
32000步兵 5100騎兵
馬其頓人部分:
夥伴騎兵 1500人8個中隊
王家中隊(ile basilike / agema) 300人
波提埃亞中隊(Bottiaea 下馬其頓海岸地區) 200人
安菲波利斯中隊(Amphipolis) 200人
阿波羅尼亞中隊(Apollonia,開爾基狄安東北部) 200人
安忒穆斯中隊(Anthemus,開爾基狄安北部的原馬其頓領土) 200人
留蓋安中隊(Leugaian,不明地區) 200人
上馬其頓的中隊(2個或更多) 200人
先驅者騎兵 300人4個中隊
不明來源
持盾衛隊3000人3個團
常備軍
方陣部隊 總共6旅9000人
東征剛開始時的王選夥伴(Asthetairoi)前三個旅
俄利米奧泰方陣旅(Elimiotis,上馬其頓) 科納斯的旅
林塞斯提斯與奧里斯提斯方陣旅(Lyncestae 和 Orestae,均為上馬其頓)佩迪卡斯的旅
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阿塔盧斯的旅
步行夥伴(Pezhetairoi)
泰菲亞方陣旅(Tymphaea,上馬其頓)波利比孔的旅
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梅列格的旅
下馬其頓某方陣旅 克拉特魯斯的旅
馬其頓弓箭手 500人(可能含克里特僱傭兵)
附庸部隊:
派奧尼亞騎兵 600人的一個大中隊(?)色雷斯騎兵300?
色雷斯和派奧尼亞騎兵總共是900
阿格里安標槍手 500人
色薩利騎兵 1200(狄奧多魯斯1800的原文疑似抄錄錯誤)數量不明的中隊
至少含一個編製較大的法薩盧斯中隊(Pharsalus)
奧德里西亞步兵、特里巴里步兵、伊利里亞步兵共7000
僱傭軍:
希臘僱傭軍步兵5000
同盟部隊:
希臘步兵7000
希臘同盟騎兵 600
第二波增援
抵達:Gordium BC333 Spring
馬其頓步兵3000,馬其頓騎兵300,色薩利騎兵200,埃利斯步兵200
數目不詳的阿格里安人?
第三波增援
抵達:Cilicia BC333 Summer/Autumn
不明
可能馬其頓步兵1000~2000,馬其頓騎兵300~500 未與第二批重複計算,則有5000馬其頓步兵和800馬其頓騎兵
第四波增援
抵達:Gaza BC332 Winter?(庫提烏斯)Susa BC331~BC330?(阿利安)
馬其頓步兵6000,馬其頓騎兵500,伯羅奔尼撒步兵4000,伯羅奔尼撒騎兵1000略少,3500 特拉里斯人步兵(Trallian),色雷斯騎兵600
==================可能在高加米拉之戰前趕上的部隊分割線=========
第五波增援
Bactra BC329 Winter
希臘-馬其頓裔步兵 8000
第六波增援
Acesines River BC326 Winter
希臘同盟部隊和僱傭軍30000人,騎兵不到6000,後者可能主要來自色雷斯
在伊蘇斯戰役後,波斯精銳已經傷亡慘重,大流士自己的信心遭到極大打擊。隨後,腓尼基重鎮推羅陷落,波斯艦隊戰敗投降,亞歷山大取得了制海權,這時波斯已經大勢已去。儘管如此,由於大流士過高的威望,擁兵自重的波斯貴族和地方總督仍然的效忠大流士。大流士在兩年內仍然便召集了高達二十萬軍隊,並進行了裝備上的更新換代。大流士決定在高加米拉,這一適合波斯發揮騎兵優勢的地方與亞歷山大決戰。在開展前,發生了月食,這導致了雙方軍隊士氣大降,人心惶惶。亞歷山大採取了一系列的補救手段,但大流士非但沒有鼓勵士氣,自己反而被星象迷惑,一再向亞歷山大派出使者,不惜割地賠款去求和。在高加米拉之戰中,波斯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人心渙散,士氣低落。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大流士加強了兩翼,試圖擊潰馬其頓兩翼後包抄馬其頓後方,最終全殲馬其頓人。在戰役發展過程中,波斯右翼騎兵的迂迴造成了馬其頓左翼戰線的脫節,大流士趁此機會,命令波斯中央陣線的騎兵突破馬其頓陣線。此時,馬其頓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但遺憾的是,突破馬其頓中央陣線的波斯騎兵並沒從後方對馬其頓軍隊發起攻擊,而是直奔馬其頓大營。此時,馬其頓兩翼被包抄,中央被突破,大營被攻佔,似乎馬上就會全軍覆沒。關鍵時刻,亞歷山大率領精銳後備軍猛攻大流士本陣,一直攻到距大流士30米處,雙方各自向對方扔了一支標槍,大流士車夫斃命。此時波斯軍中以為大流士斃命,波斯中央陣線瞬間崩潰,波斯左翼不明原因撤退,右翼仍然繼續進攻,馬其頓左翼崩潰。不久,大流士斃命的假消息傳到波斯右翼,波斯右翼撤退。亞歷山大趁機追殺,最終波斯損失了4萬人,馬其頓損失500人,傷者不計其數(冷兵器時代,除非被包圍,最大的傷亡一般在敗潰和敵軍追殺時,真正戰死的人很少). 最嚴重的是,大流士失去了自己的威望,最終被自己的總督殺死。而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波斯貴族和地方總督也逐一被亞力山大消滅。況且大流士三世也算的上是中興之主了,當年面對游牧民族大舉入侵,大流士陣斬蠻族領袖,後又殺掉了專權老太監巴古阿,該太監之前已經殺掉兩位皇帝了。之後,大流士僅僅花了六個月便重新征服了地中海糧倉埃及,波斯國勢蒸蒸日上。然後遇到了亞歷山大,一敗再敗,最終身死國滅。在羅馬史學家科丘斯的筆下,大流士三世不僅是個勇士,而且性格溫良敦厚,處事公正,慈悲為懷,對支持他的人異常誠懇忠心,是一個富有責任感的慈父領袖。
我只能說,大流士儘力去彌補波斯軍了,高加米拉戰役打的亞歷山大左翼都要崩潰了,然而無論是大流士先跑路,還是大流士衛隊先跑路,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
從希波戰爭的普拉提亞戰役開始,波斯人的精銳就已經不是騎兵而是步兵了
所謂的撒卡伊人就是中亞的尖帽塞種,或者我國史書里的塞種......
就這種鬼輕裝騎兵水平+精銳部隊重裝騎兵
到色諾芬時代,波斯至少軍事上已經爛透了,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早就八旗子弟化了
看看在波斯帶著希臘傭兵如入無人之境的色諾芬的評價
就這戰車駕駛技術,在高加米拉還能打斷亞歷山大軍的左翼,已經非常不錯了,表明大流士三世還是抓了下訓練的。
就這近乎弱智一樣的戰術和軍紀水平,甚至包括某些工程機械的匱乏,一度連「勇氣」都沒有了,也難怪在高加米拉戰前有人提議亞歷山大奇襲波斯軍
廢話,晚上脫盔綁馬亂紮營的軍隊,除非事先獲得情報,那是肯定要出事的
某種程度波斯軍的組織水平甚至比不過四百年前大殺四方的亞述軍
並且波斯軍統帥經常弱智的布陣加劇了這一問題
再加上大流士跑路也不是第一次了
伊蘇斯之戰
就算高加米拉大流士III突然爆種,和印度河的波魯斯大王一樣死磕八小時,把亞歷山大打死了
波斯就不會完蛋了?
好了,這堪比中國歷史上某些時期的求和條件,換到中國史上,這樣的國家在這樣的君王領導下能救不能救?
別說是亞歷山大這樣的不世名將,即便是阿格西勞斯這種國內普通人聽都沒聽過的斯巴達城邦的君主(雖然從戰績來看也算位豪傑),也已經可以就帶著8000人,通過臨時組建一隻「精銳騎兵」在平原野戰中擊敗波斯騎兵了,然後準備入侵波斯了
最後還逼著波斯用外交手段才平息了入侵
皇波斯已經藥丸了
是老天爺派一幫子費拉不堪的自耕農
來懲罰你們這些騎在馬上的武德充沛的蠻子啊
波斯中路突然崩潰的說法有幾種
1,大流士自己逃跑了。這是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但是可能性不高,從他前半生解決波斯內外問題來看,可不是一個暗弱的人。2,近衛軍跑了,帶著大流士一起跑了。
3,大流士車夫死了,中軍以為是大流士一起死了,所以崩潰了。到底是哪種,只能看以後的研究結果了其實戰爭中,即使雙方實力很接近也常有一面倒的例子。士氣其實是關鍵。波斯軍已領教過馬其頓人厲害,自然十分恐懼,戰鬥力大打折扣。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類似於埃莉諾羅斯福這樣的女性嗎?缺失愛情親情,轉而將熱情投身到國家和女性事業當中的女性。?
※戰國白起被君主流放中途殺死,不科學啊,有隱情嗎?還是白起非死不可,為什麼?
※古代帝王有屠戮功臣的習慣,那為什麼人們還要爭相去做功臣呢?
※宋美齡說過讓美國人對中國大陸扔原子彈嗎?
※張作霖到底是反動軍閥還是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