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全世界第一台全畫幅微單索尼 Alpha 7 (Sony A7)?


平時特別喜歡拍照,有a7伴隨近一年半,幾乎每天包里都背著它(一般是一機兩鏡)。

索尼有一流的CMOS感測器技術,拉蔡司入伙研製鏡頭。從NEX系列開始耕耘,一步步把專業(pro)和業餘愛好者(amateur或者enthusiast)的對畫質要求較高、體積/質量越小越好、價格適中的市場界限進一步模糊化。

有一點在業餘愛好者市場其實很有用,就是相機通過無線WiFi與手機連接,傳jpg照片給手機。手機上的照片更易於快速分享。這點索尼和其他微單廠商幾年前就普及了,記得佳能尼康最近才上。

一年多了,索尼仍是這個細分市場的領頭羊。現在a7裸機應該不到8000RMB,價格上挺有競爭力。

我是剛一推出就買了。從NEX6升級過來,手上有不少M卡口鏡頭(M卡口鏡頭本身就小,但是由於是金屬外殼的原因,有點份量),所以當時原生鏡頭群規模雖然較小,也沒有影響到我。

簡單來說,A7(或者A7系列)就是以目前最小的體積/質量,實現了該體積/質量下能達到的可換鏡頭相機的最佳畫質(高感、寬容度等)。而其他全畫幅/非全畫幅的單反相機,在結構上就註定了是沉甸甸的。

我一般拍完後,相機WiFi傳照片給手機。大部分在手機VSCO app里稍微處理一下,就上傳網路了。部分有必要處理raw文件的,我才會打開電腦,導入SD卡照片,然後用lightroom軟體處理。

當然索尼12bit raw的有損格式一直是詬病(其他主流全幅相機均是14bit)。在我這個層次似乎沒什麼影響。

其他非全畫幅的微單當然更輕便,但畫質相差較遠。我另外有索尼的攜帶型相機rx100 III,平時夜跑時拿在手上。用慣了a7的我,當然受不了rx100 III的高感。這裡要指出的是,rx100 III的畫質是可以和其他非全畫幅的部分微單(比如松下和奧林巴斯的Micro 4/3卡口相機)一比的。

畫質當然也受鏡頭影響。目前索尼原生鏡頭群逐步壯大,不知不覺已有11款(沒算2款廣角轉換器,以及最近蔡司新出的2款自動對焦鏡頭)。

索尼在這個細分市場上不斷變強。現在已經有了A7/A7R/A7S/A7II,涉及到各個更細分的分支(高像素、4k攝像能力、一流機身防抖等),還有基本滿足挑選的原生鏡頭。而且目前仍然沒有競爭對手,雖然傳言其他廠家可能會介入。研發新卡口的Entry barrier較高,而等市場接受該卡口又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索尼E卡口、Micro 4/3(奧林巴斯和松下聯手)卡口已經存在了5年。

不過鏡頭體積相對機身來說過大,這是tradeoff,把機身小的優勢犧牲掉了一部分。這也是我仍將繼續轉接M卡口鏡頭的原因之一。

繼續每天攜帶一機兩鏡。

索尼應該又要出新機了。


手機手打 錯別字莫怪。


今天新鮮出爐摸過機器,聽過培訓。首先一點,a7的CMOS不是尼康D800,各位可以到官網上面看下http://www.sonystyle.com.cn/products/nex/ilce_7r.htm 對CMOS還是做了很大的升級。看了樣張對比,比D800的噪點控制好非常多。(索尼終於敢理直氣壯跟別人比高感了)


手感不錯,a7r之前有摸過rx1的可以自行腦補下。當然rx1還是好一點。


索尼這次絕對是誠意之作 各項配置很高 也很給力 關鍵是價格合適


SONY A7 定位於和尼康D600 佳能 7D競爭的入門全畫幅市場。

不過SONY的感光元件技術,至少在許多參數上長期佔有優勢。估計這塊CMOS和D800E的是同一塊。

不過E卡口鏡頭不多,暫時也不大可能補全。

鏡頭的話,估計還是老的NEX玩法,配contax g,leica m頭的會很多。。。


SONY的A7至少讓鞋廠、牙膏廠知道微單全幅不是吃素的,SONY在A7上實驗了更換鏡頭、全畫幅CMOS感測器和小機身的融合性,而且在全幅上首次採用了片上相位對焦。

而且A7上市的價格優勢就非常明顯,這是電子化機身的優勢。

微單現在只剩下快門帶有點機械結構(已經實現前簾電子快門,A7R II,A7S II已經可以採用全電子快門即靜音模式),一旦全面電子化,其生產、調試成本都會進一步下降。


說下我買a7的心理。


便宜,套機不過一萬,最廉價的全副。在玩了幾年殘副和膠片後,我覺得還是全副合適。


方便,最小的全副微單,笨重的單反真的太麻煩。


相比rx1等可換鏡頭,相比單反又輕便。


實在是無鏡頭負擔的首選。當然,很多性能不如單反,但基本上是體育機的範疇,問題是,你靠相機吃飯么?如果不靠,a7是好選折。


自製吐槽圖一張

不過吐槽歸吐槽,對A7/A7r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的。

而且據用過的說,雖然看起來很單薄,但實際手感不錯。

=================================================================

論競爭對手,A7對應的是6D這樣的相對輕便的全畫幅機,鏡頭也以中小光圈為主。

但是在全畫幅轉接領域,A7好像沒有競爭對手。

=================================================================

再補充一下,為了避免被吐槽「輕薄有什麼不好」,我想說,我個人是舉雙手加雙腳贊成輕薄化的,儍大粗什麼的那是沒辦法才用(5DIII我幹活和拍星空才用,平時車裡只放小奶昔),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性能不減的前提下能輕薄就應該輕薄化。

所以這張圖吐槽的呢,是「第一眼看上去威猛的正面」與「岡本003般超薄的側面」之間的違和感,但是這其實是很次要的,用著順手的話,甭管什麼外形自然就會順眼啦。

=================================================================

繼續補充,關於A7/A7r的差異問題:高像素還是強對焦? 索尼A7/A7R的選擇題

A7r的優勢在於:更高像素、無低通濾鏡、全金屬機身。

A7的優勢在於:更好的對焦系統、價格相對便宜。

可以看出,兩者相比之下A7r更適合風景、靜態人像這些場合,而A7更適合動態抓拍。

要我選擇,我更喜歡A7,因為拍動態的多,對焦能力比像素更重要。

另外,要知道對焦系統老值錢了,你看5D3比5D2主要就是升級了對焦系統,就能多賣好幾千。


Disclaimer: 已經把奶康滅門換了 A7

先是吐槽時間

  1. 燈少,尤其是 ttl/高速同步 這一塊簡直要哭。不過好在個人平時都是手動測光無線引閃,A7 又是標準熱靴,所以平時攢下來的永諾都接著用。

  2. 鏡頭少。2470 無比坑,所以日常掃街頭要麼套機頭要麼定焦。長焦除了 70/200 也沒別的了,打鳥用的 150/500 只好賣掉。

    總之目前運動和野物攝影還是感動和奶康的天下。

  3. 視頻等於沒有,還不如手機。內錄過熱,外錄的話走 hdmi 拿個 shogun 錄下來一看要寬容度沒有寬容度,要銳度沒銳度。

  4. 電力慘。一天出去兜里放3塊備用。帶 D800 的時候機身一塊都經常用不完。

吐槽完畢,以下是換門的理由:

  1. 小、輕。很多時候能拍到比拍的細微質量差別要重要得多。A7 帶出去塞一個帶墊子的小單肩包都可以了,D800 那個基本要獨佔一個包。很多時候看到 D800 那個重量和體積,以及同樣誇張的鏡頭,壓根就不會有帶出去的慾望,真碰到了,也就是拿手機出來湊合。A7 可以和平時要帶的文件啊筆記本錢包手機什麼放一起,不知不覺單位時間的快門數就多了很多。重量輕的話對於拍天文圖給望遠鏡配重也有幫助,D800 一掛上去整個赤道儀都不好了。

  2. 3 轉盤操控對於 M 黨來說真是福音,再也不用按組合鍵了,奶康那個左右手組合鍵簡直反人類。

  3. 便宜。都是二手,D800 一個機身丟出去換了 A7+3 個頭。
  4. 無限轉接流這個大家都玩的溜就不多說。

以大法在感光元件的水準來看,A7 系應該是可以在日漸萎縮的單反市場裡面搶一塊蛋糕的,機身這塊完全不擔心,但是能不能給傳統兩強足夠的壓力就要看燈和鏡頭的表現了,不知道騰龍是不是沒給夠錢,鏡頭出的節奏略慢啊。


Leica:無反光板,全畫幅數碼,無低通這三件事我們早就做了,你見我嚷嚷了嗎。

因為大家都說好,我就是來潑冷水的。反正現階段是佔領不了專業市場,按照做A口的尿性以後也不會佔領專業市場。君不見運動場上都是CN,搶下這塊才叫業界龍頭。先把機身演算法折騰好啦,不要調教自家感測器還不如別家來調教,或者認真賣感測器也行啊。

哦你說價格?我媽嘴上一直掛著一句話:便宜沒好貨。原則上我信我媽的。

另外各位不要迷信索菜,那是假的,加過特技的。比如FE 35 2.8,Zeiss標,但是鏡頭結構是騰龍授權。

後來發現這事的朋友對了幅對聯:索尼用蔡司標的騰龍,松下用徠卡標的適馬,活寶成雙。


個人認為A7/A7r簡直不夠好。雖然這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相機,但是我覺得sony的下一代全畫幅無反可能會更加完善一些不會有這麼多缺點讓你猶豫。

A7機身不是全金屬的,前面是塑料的,A7r是全金屬的。但是A7r不帶電子前簾快門,A7又帶。A7r像素實在太高,我覺得2000w最多了,像素太高了連拍能力受影響,而且ISO上不去。A7s主打攝像,問題是有幾個專業攝像的會拿這個干正事。A7的鏡頭群太少,這個不知要多少時間才能彌補上差距。而且A7/A7r對焦速度比不上單反,雖然絕對談不上慢,但是也不快。而且設計布局也有問題,那個噁心的錄像鍵在側邊,實在是彆扭。全系列自身不帶GPS,要tag照片都要加附件。

不過也不是沒有優點的。全畫幅小機身實在是太誘人了。而且騷尼的設計實在太好看了,希望下一代保持如此拉騷的設計還能提高性能。


同意樓上@通心菜 的觀點,機器還是要使用過才能清楚。另外我只是來上圖的。


A7 II,五軸防抖出來了,你們不想說點啥?


標題不對,雖然索尼發布會也這麼說的,不過忽略萊卡也還有自家的rx1在,a7/a7r只能說第一款可換鏡頭全副微單吧。

兩者區別主要就是對焦以及低通、解析度、做工。

可以從參數上看出sony對這兩個型號的定位:a7比較中庸,無短板,也沒啥優勢。功能全面,什麼場景也能用,目標是要成為初學者第一台全副機器。

而a7r更重視畫質和做工,這個定位更側重作為專業攝影師全副單反外的備機——體育等專業性強的場景還是算了,但是在風景人物題材在攜帶輕便的同時,完全不用擔心微單畫質的差別。


不管如何評價,無忌論壇各大分舵,最近颳起了索尼風,震蕩不小,可以預計換門的人數不會太少。只是,我懷疑索尼想白菜價賣機器,掙鏡頭群的錢,跟4s店一樣。


A7是個半成品,我已經坑了我同學了。

A7m2完成度高多了,我忽悠了我同事。

我是RX1用戶。


此回答由我的超級智囊團成員回答,括弧里的是我補充。。

這次推出的A7(包括A7R在內的全畫幅微單),在命名上從NEX回歸到α系列,彰顯了索尼要用微單重新佔領數碼影像市場的決心。

自QX系列和前期發布的5T推廣開來的NFC技術,也大大提升了手機使用者的體驗,(簡單說,就是可以讓你在手機上用360相機之類的,直接拍出全畫幅照片,從此成為微博裝逼利器。。)讓微單從相機陣營逐步靠近了數碼產品陣營,順應了物聯網大一統的趨勢。

但同時也使自家的7N市場定位略顯尷尬,順便說一句索尼的電子取景器技術真心牛逼,無人能敵。大家看看索尼的頭戴式顯示器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像《舌尖上的中國》這類紀錄片,有多少鏡頭是擺拍的?
如何看待佳能即將發布的三款50mm/90mm/135mm微距移軸鏡頭?
為什麼50mm鏡頭能作為「標準鏡頭」的前提是用了35mm的底片?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 @徐一叉?
Lomo 如何入門?

TAG:攝影 | 商業 | 相機 | 微單相機 | 索尼Sony |